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五八集) 2020/2/23 台灣 檔名:WD20-037-0458
諸位同修,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季氏篇〉第八章。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今日為你們講經,字字都講,中國文學也是如此,文理不懂,便不能辨別人說的是或非。注解很多,你們看了更不會進步。學儒與學佛相同,必求開悟。若於一節書悟了,對於此節書便可不忘。懂文理,就容易記。世間書中若名相很複雜的,能以佛經的科判分析,便可以不忘。」
「念的時候,要句讀分明,四聲清楚,抑揚頓挫,將其中的神情態度,都表現出來故。從誦讀的聲音,就可以知道他懂不懂。所以文經王沔(宋朝齊州人,每在天子前讀參加進士考試的人所作的辭賦,因誦讀音調明暢,經讀過的人多高中進士)一宣,多得登第。」這章書開頭雪廬老人就是給我們講要懂文理,讀經書抑揚頓挫要清楚,也要將其中的神情態度從讀誦就表現出來。書也可以像佛經一樣做科判。注解,《論語》的注解很多,我們看很多注解也不會有進步,反而造成很多不明白、疑惑的地方。這個地方我們要先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自己真正悟了,再去參考其他的注解,我們就知道哪個是可取、哪個是不可取。
『子曰: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三畏,為什麼以下畏天命等,再用三個畏字?下文的句讀若再用此」,下面的文章句讀如果再用這裡這個,「雖然詳明但不簡要,文章必須通順暢達,而且簡要,不可囉嗦。」這是做文章的原則,要通順暢達,而且還要簡單扼要,不可以很囉嗦,這是做文章的原則。「《論語》是子游、子夏的門徒所編的,經文的章法不可不知。最後二條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更簡要,不說不知,也不說不畏,而且小人不知四字,在前文就沒有。」
「天命與大人與聖人之言,這三條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合在一起?漢以後的注解,沒有講到這一點。吾因為學佛的緣故,學過佛經注解的文理,再來看世間書,才知道是一樣。講解可以照著佛經的文理講,若筆寫出來就不可以。本來應該寫出來,知道其中所用的方法,才可以懂。《華嚴》八十卷,首句直到末句,都是一線穿成。」
「段落,要依科判的辦法講。宋朝以後的人不懂,以前的人懂,後人自作聰明,看不起前人,出新花樣,所以不懂。全在慢心上」,這個傲慢心上面,瞧不起以前的人,慢心,自己就障礙自己了。「《易經》說:謙受益,滿招損。」
「君子,指在位及求過學的人,都包括在內。世間的事,孔子處處講謹言慎行,堯舜治天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冬天可履走在冰上,立春時冰薄」,冰很薄,「要持一根長桿行走在冰上」,要拿一根長桿探探前面這個冰厚不厚,如果冰不厚、很薄,杆子撐下去就會裂開。「一聞響聲,便可以撐住身體,這種事不經過不知。」所以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君子有三條恐懼的事,不是指畏敬,因畏與敬不同,如《中庸》云:恐懼乎其所不聞。什麼事恐懼呢?畏天命是第一條,其次是畏大人,第三畏聖人之言。漢儒注出天命等名詞,沒有說出其中的意義,宋儒注出微言大義」,宋儒的注解把微言大義注解出來,「反而把本義注跑了」,反而它本來的意義,微言大義的注解一注解,本意就跑掉了,就沒有了,「讓人更不明白」,讓人家讀了這個經文更不明白它的本意了。這是宋儒他注解都是在微言大義,反而把這個經原本的意義注跑掉了,讓人家更不明白經的經義。
『畏天命』,「天命,《易經》說: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指人而說。又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在善的上頭,增加累積,這與作善不同。下句的餘字與上句積字對應來的」,這兩個字是對應來的,「這善惡吉凶就是因果」。「因果是誰呢?就是天命。」儒家講天命,佛家講因果。「天有二種解釋,宋儒講微言,不講因果,孔子說有鬼神,而宋儒不敢說沒有。天命另一說法是自然、天然。再一說」,再有一種說法,「天有主宰,所以古人有說造物者,但是這與耶教的造物者不同」,這裡雪廬老人給我們講,這跟耶穌教(基督教)講的造物者意義不相同,中國古人講造物。「所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賞善罰惡,天有主權,人都怕。若說因果,或說沒有一個賞罰者,人都不怕。古人所說,有他的用意,但是天道好還,歷史都有記載。」
『畏大人』,「大人指在位者,對天命必須恐懼,不可違背,對大人也不可違背,必須有恐懼的心。聖人之言,也要畏之,不敢違背。對在位者何必需要恐懼?注解以為有權威,得罪便得禍,這種說法不圓滿。有注解說大人指有位有德,這個說法比較周全。至於對有權威的大人,自然就令人畏懼,孔子就不必再提畏戒了」,大家都知道畏懼了。所以孔子講大人有位有德,是有位有德的人。
『畏聖人之言。』「聖人無位」,聖人他沒有地位、他沒有權位。「聖人的言語,又何必需要恐懼?聽也不賞,不聽也不治你,何必需要懂呢?例如陽貨畏懼孔子的言語嗎?三者如何連起來?」這雪廬老人提出一個問詞,這三方面怎麼給它連接起來?聖人的言語你為什麼要恐懼?恐懼聖人講的話?你聽聖人講的話他也不會賞識你,你不聽他也不會去治你(就是去處罰你),那這樣何必需要懂呢?舉出陽貨,他畏懼孔子的言語嗎?那這三方面怎麼連起來?下面一段: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小人不知天命,小人沒有道德學問,不論是在位或不在位」,就是你有地位或者沒有地位,「對天命不懂得,所以不恐懼,因為不知,所以無知無識」,沒有知識。「小人對於大人、聖人之言知道嗎?既然不知天命,所以其餘二者也不知。」天命不知道,其他兩方面小人他也不知道。「人不可以不知天命,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如果不知天命就不能做為一個君子,不能做為君子,就是小人了,君子才懂得三畏」,小人他不懂三畏,他不知道。
『狎大人』,「狎大人,小人對在位者的態度,既然不懂天命,懂天命是第一學問,若懂得天命,那其餘的一切學問便都懂得了。一切學問,不外博之以文、約之以禮,禮很重要,所以吾在台中加上《常禮舉要》。」雪廬老人在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他在那個地方,在世的時候編了一個《常禮舉要》,這個很重要。「狎,一切不在乎」,狎就是輕慢、輕乎,好像一切不在乎,「無禮貌,很親密」,就是叫狎,這個是不可以,「所以對總統不能隨便」,因為他是有地位的,不能沒有禮貌,也不能不在乎。
『侮聖人之言。』「侮聖人之言,侮,侮慢,看不起,以為所說是廢話,用不著。」
「這三樁事能連起來說者很少。子貢所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只說二條,彼此都有關係。」
「大人及聖人之言都從畏天命來,古代稱在位者為天子,天老爺之子,替天行道。天子詔書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命、接受詔書要謝恩,因為皇帝是天給他的地位,要他來賞善罰惡。因為他從前做過相當的好事,今天成熟,叫他來幹。世間無聖人,是我們無福氣」,世間沒有聖人是我們沒有福氣。「中國古來,多聖人」,中國自古以來出很多聖人,「例如天將以孔夫子為木鐸」。「眾生有福則出聖人來教化,聖人一言而為萬世法,不聽聖人之言,甚至取消,就是侮,打倒孔家店便是侮聖人之言。」雪廬老人在這裡特別給我們提出來,侮,侮辱這個侮,侮辱聖人的言語,甚至把聖人言語取消,不要了,這個就是侮。所以舉出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便是侮聖人之言。
「王安石說:天命不足畏。韓非、商鞅都是荀子弟子,李斯也是荀子弟子,他奏請秦始皇焚書,這都是門戶之見。宋、明、清篡改經典,國家都亡了,這是由荀子開端。自古文人相輕,有門戶之見」,自古以來文人互相輕視,有門戶之見。「例如揚雄不是好人,只因為他的文章好,所以後人稱頌他,這都是門戶之見。凡是國家出侮聖人之言的人,國家便亡」,國家就亡了,「都是第二代就完了,而且不得好死。」
「說性,說得對的除了佛家之外,還找不出一人。除了佛經便是孔子,孔子說性相近,沒有說性本善,也沒有說性本惡。子貢尚且不懂,孟子說性善,雖然與孔子性相近差不多,但是也不對。獨獨荀子一人說性惡,很難自圓其說,他說行善,皆偽也」,他說做善事都是假的,「這句話害死人」。「有這種奇怪的看法,因此教出三個壞弟子。」這是雪廬老給我們講,荀子他主張性惡,人家修善也都說人家是偽裝的、假的,這句話害死人。他有這種奇怪的看法,因此他教出來的弟子,三個都是不好、壞弟子。
「這一節書以天命為主,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小人因為不知天命,所以不畏」,他不知所以他不怕。「中國講五倫,對於元首也不畏敬。對聖人的話更不聽,以為廢話,以為聽聖人的話,是自找倒霉,不必做官發財了。」我們中國是講五倫,五倫的社會,如果對元首也不知道畏敬,對聖人的話更不會去聽,以為聖人講的話都是廢話,如果聽了聖人的話就倒霉,就不必做官發財了,現在很多人這種看法。下面舉出:
「今日的西坡」,就都外國留學的,雪廬老人稱為西坡,「就像韓非、李斯、王安石之流,天命不足畏也,所以敢改經,罵盡祖師。朱子也是跟這種人同流,改《大學》,首開改經的端倪」。這個是改了後面出現很多問題了,雪廬老人特別給我們舉出來,讓我們能夠認識、了解這章書它講的主要的意義,舉出現前、古代的這些例子來給我們說明。所以君子有三畏,我們要好好來學習。
好,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