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九三集) 2019/12/20 餘姚 檔名:WD20-037-0393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憲問篇〉第三十一章。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這一章按文理就難講。」
『子曰:不逆詐』,「不逆詐,逆,迎的意思。事情還沒有來而前去迎接,就是逆。詐,對方虛假有詐。出社會一辦事,心中先別存有對方是鬼頭鬼腦的成見,如今爾虞我詐,你憂愁我,我欺騙你,終日憂愁,這是縱橫捭闔者的一套。」這段雪廬老人給我們解釋,講解不逆詐這句,就是現在出社會辦事,心中先不要存有對方是鬼頭鬼腦這樣的成見,這是指我們自己,不要先有這樣的成見。也舉出現在的社會,爾虞我詐,互相憂愁欺騙,這是古代縱橫家捭闔者的這一套。縱橫就是遊說之術,指分化和拉攏,這是縱橫家的一套。
『不億不信』,「不億不信」,億,人字旁再一個意思的意,「億同憶字」,同豎心旁的憶字,就是回憶的憶這個字,跟這個字的意思是相同。「心中不先想他說的話不可靠,不存這種心。防人就是逆詐,億(憶)著對方以前的不信不實。」先不要存這種心,不要存著聽到他說的話不可靠,先不要存這種心。預防人就是逆詐,回憶對方以前不信不實,沒有信用,不誠實,心裡先不要有這種想法。
「諺語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不是矛盾嗎?」這是諺語我們常常聽過,說我們不要害人,我們害人之心不可以有的,但是預防別人之心不可以沒有,那跟這裡講不是矛盾嗎?「這等事離開佛學就講不通」,所以還是要以佛法來解釋才講得通,如果沒有佛法,那就講不能通了。「古人叫佛學為玄學,有人就排斥佛學,但是儒家微妙的地方,都是佛學說出來的。如《易經》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儒家不說靈魂的事。有人以為儒家主張淡泊,其實是後來的學者把儒家弄淡泊的。有人說,有財、多食者,魂散得慢,否則散得快」。這是有人這麼說,有錢財,吃很多的人,他死了之後,他這魂散得慢,如果少財少吃,魂就散得快,這是有人這麼說。
「子思一月才吃九次飯,顏子也是如此,那魂早消散了。」這裡雪廬老人舉出子思跟顏子,顏回一個月才吃九次飯,吃得那麼少,他的魂不就早消散了嗎?所以這說法也不成立。所以說有財、多食者,魂散得慢,否則散得快,這樣的說法,舉出子思、顏子這個例子,來說明這個說法也講不通。「既然《周易》說是變,魂如何消散?」在《易經》(《周易》)裡面說魂是變,它不是散,是變,變是變化,不是消散。所以變,它如何消散?「有門戶之見,也不可以。」所以這門戶之見各家說法不一樣,執著,有分別,沒有根據事實這個道理,這個也不可以。「所以佛家講不分別,才可以開智慧。」
『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抑亦」,這兩個字,「抑是一個反轉。假若你逆詐,億不信,自認是有先見之明的先覺者,這真是賢能的人了嗎?」
「孔子為什麼不認同這種先覺?孔子主張,不逆詐,不必想,不去迎接,對方的事都知道,這才是先覺」。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孔子主張不逆詐,不必想,不要先存著對方怎麼樣,不必事先去預設立場對方會怎麼樣、怎麼樣,不必想這些。不必想,不去迎接,對方的事都知道,這才是先覺,這是給我們講存心之道。不逆詐,不去迎接,不去想對方會怎麼樣,但是對方什麼事情你都很清楚、很明白,這才是先覺,這是講存心的不同。
「假使上面這些事辦不到,又不能不知道對方來意如何,既不是先覺,對方如何,你要如何知道?」就是不要去設想對方他的來意怎麼樣,他會講什麼,他說的話可靠不可靠。不知道對方的來意,即不是先覺,也不知道對方如何,你要如何知道對方的來意?所以這個話是這樣的意思。下面雪廬老人給我們講,「《中庸》云:至誠之道,可以先知。」舉出《中庸》講你對人只要至誠心,至誠之道你自然可以先知。自己先不要先存著對方怎麼樣、怎麼樣,不要存著。你以誠心對待他,但是對方如果有詐,你可以事先就知道。就是說我們的存心,還是要存一個誠字,無論對什麼人我們都是至誠,只要至誠,對方的來意,善不善是什麼樣,我們就可以預先知道,這是講存心之道。「若爾虞我詐,他詐你也詐,詐對詐,一樣。」如果他鬼頭鬼腦,我們也是跟他一樣,那不是兩個都一樣嗎?所以要教我們怎麼樣存心待人,這也非常重要。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