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早餐開示第三集 (第三十一集) 199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20-012-0031
一般學佛的同修都喜歡聽經,對法師也很恭敬,但是往往疏忽了一樁大事,就是不知道去培養講經的法師。所以到現前這個時代,弘揚正法的人非常的稀少,道理就在此地。我前年在新加坡,用種樹的比喻來勉勵一切同修,要發心栽培講經的法師,那是新加坡第一屆弘法人才培訓班開訓的時候。初學講經,哪有就能講得很好、很動人的?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所以必須加以講台長時間的磨鍊。但是講台一定要有聽眾,初學的人講得不好,一般人不喜歡聽掉頭而去,於是發心講經的法師就意冷心灰,就退轉了。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可以說太多太多了。所以有心培養弘法人才,那就是要熱心去聽經,不論他講得好與不好,這是發慈悲心培養法師,照顧講經的法師,給他鼓勵。他雖然覺得講得不好,可是還有這麼多聽眾,也能夠生歡喜心,也能夠勉勵自己,這麼多人關心我、照顧我,不能不用功,不能不努力。這樣長期的薰習自自然然就講好了,這是一定的道理。這就好比種樹一樣,初學的這個法師就像樹苗,不是大樹,必須時時灌溉照顧,它才能長大,才能開花結實。一般人只知道花好看、果實好吃,如果忽略了種樹,這個果實永遠得不到的。
所以真正要求報佛恩的,如迴向偈上所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如何具體落實這兩句?那就是發心去聽初學法師講經,這兩句話才真正落實了。長年累月培訓法師(聽講就是培訓),不但要認真的去聽,而且認真批評,善意的幫助他改進,使他不斷有進步,這就是上報四恩、下濟三苦。這個方法、手段,在所有方法當中第一殊勝,無比的殊勝,我們四眾同修都是要知道的。我們老和尚要培養小法師,怎麼培養?也是去聽他講。我在新加坡培訓初學的這些法師,三個月期間,我每天要陪他們六個半小時,很認真的聽他們講經,給他們做講評,幫助他們改進。這不是我上台講給他們聽,是他上台講給大家聽,我也是聽眾之一。口頭裡面談培訓人才重要,我們聽得太多了,事實上,如何幫助初學的人不斷去改進似乎又太少了,於是培訓人才就變成口頭禪了。
由此可知,弘法的法師就像一棵樹,從樹苗長成一棵大樹,開花結實。這棵大樹能長成,要靠那個灌溉的人。我們的成就,今天各處有這麼多道場,有這麼多四眾同修,這是這個樹的開花結果。我們的書籍、錄影帶、錄音帶、CD流通到全世界,這也是開花結果。想當初那個灌溉的人、護持的人,這大家都曉得,這是館長。你從這個地方去觀察,你才曉得館長在這個時代做了弘護的榜樣,弘護正法的模範,希望大家看了要覺悟,這樣做才是對的,才是正確的。沒有她的護持、沒有她的灌溉,就不可能有這個樹的存在,不可能有今天淨宗弘遍全世界這個成就。這三十多年來,她現身說法,我們互相依賴。希望大家深深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認真的來效法。
我們前面要走的路只有兩條,一個是行門,一個是解門。特別是出家的同學,有能力講經的走解門,沒有能力講經的走行門。行門,就是要嫻熟法器、儀規,我們能夠領導大眾念佛修行。我們雖然不講經,但是對於大乘淨宗的教理一定要明瞭、要透徹,這就是我們要聽經,歡喜聽經。你不聽經,你不懂這個道理,你的信願就不懇切。所以早晚課的儀規要熟悉,法器要嫻熟,佛七的儀規要熟悉,三時繫念的儀規要熟悉,三時繫念平常都要練習,走這個行門的同學們,要特別加強努力認真的學習,自行化他。有能力講經的走解門,認真的研究教理,學習講經。我們這個道場,這就是最殊勝的道場,行、解兩門都有充分的時間讓大家練習。道場四眾是一家,所以我們希望行政方面、事務管理方面,希望在家居士們能夠操心,由他們來負責,出家人專心在道業上,減少事務上的負擔。無論我們在解門、行門都能達到專精,那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個道場就是現代世界上的典型的道場,模範的道場。希望我們同學們要認識清楚,我們向這個方向去邁進。
我們這個道場,將來就變成兩支隊伍,一個是講經,一個是佛七。等於說,一般講我們兩個班底,向全世界弘揚淨宗,哪個地方需要講經,我們就派人去講經;哪個地方需要打佛七,我們這個班底就到那裡去打佛七,不但自己要很熟,而且有能力教別人。我們到一個地方打佛七,並不是佛七打了就完了,希望把這套儀規、方法,還教那邊的同學們。希望全世界每一個淨宗道場自己都學會,各自教化一方、利益一方。如果要追究這個根源,根源就在此地,這個地方是淨宗正法的發源地。我們這一生就過得非常充實,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真正做到上報四恩、下濟三苦。我們對館長的感恩,也就是鼓勵一切時一切處發心成就弘法講經人才這些大善知識。這個意義無比的深長、無比的廣大,諸位如果細心去思惟,就知道這是修學普賢行願的實踐。我把這個事實說開了,對於大家用心觀照事實真相想必能有一點幫助。希望我們同學們共同努力,將這個行門發揚光大,續佛慧命,利益眾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