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二八集) 2019/10/16 法國 檔名:WD20-037-0328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顏淵篇〉第二十二章。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諸位要學文理,過去吾只講義理,今日則必須兼講文理。」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問仁,問仁,孔子是一人一個答法」,一個人一個回答,方法不一樣,「要看時候,歸元無二路,但是走的路子有所不同」。
「問知,知,智也。」知道這個知,這裡是念智,智慧的智。「子曰:知人。知道對方是何等人?在人群社會,辦事必須知人。辦事都要共同辦事,事情沒有一二人能辦成就的。就喝一杯水來說,那要多少人力?所以佛家要報眾生恩,有其道理。事情辦好辦壞,全在人。遇好人辦好事,遇壞人辦壞事;好事給壞人辦也成壞事,壞事讓好人辦也成好事。」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下文,又是另一段。如此文理,大家能通達嗎?」
「這二段文,必須懂詩的文法,若不懂文法如何了解文義?」
「問仁後,接著問智。樊遲是不懂仁,又問智嗎?未達,樊遲豈是二條都不通達嗎?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二句,是答知,也有兼答仁嗎?」這是雪廬老人提出來,讓我們去思惟這一段話的義理。
「子曰:愛人。」孔子回答:愛人。「若不懂,為什麼不再問?」就是樊遲如果孔子這樣給他回答了,他如果不懂,為什麼不再繼續問呢?「若懂,也不致於再問第二。」如果懂,也不致於再問第二次。「樊遲懂的是愛人的仁。所以再問智:孔子說知人。孔子也是答智的問題。因為樊遲對知還沒有通達的緣故。孔子於是答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二句。專解釋知人的問題。」專門解釋知道、認識人的問題。「所以下文子夏單對樊遲談智。」下面的經文是子夏單對,就是跟樊遲談智這方面。
「這段文理,十分清楚!《華嚴經》說:事皆微細,必有微細之智乃能知之。微者,知幾其神乎?不可見,不可聞。而且微有大微、小微,如地球的轉動,那是大地震,是大微,卻少有人知。」地球在動,我們人不知道、沒感覺,很少人知道。「《起信論》說:三細六粗。一動就是業也。」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這二句是一事」,是一件事情。「能使是接著說,有注者作兩件事」,有注解的人把它做為兩件事來說。「這可以嗎?」雪廬老人舉出這是一件事情,有人注解這兩句經文把它做為兩件事來講,這樣可以嗎?當然這是不可以,是一件事情。「孔子答:知人,意思是能認識人就是智。」這個人他是什麼樣一個人,你能夠認識他就是有智慧。「不能認識人,不知道他的長處,辦起事來能夠自己辦嗎?」不認識人,不知道人的長處在哪裡,我們怎麼去用人,這怎麼能辦事?「孫猴子能,有時他也須請觀音菩薩、天兵天將幫忙。」這舉出《西遊記》,舉出一個例子。好像孫悟空他七十二變,也是很有能力,有時候遇到困難,也必須去請觀音菩薩、天兵天將來幫忙。這就是講我們人再有能力,還是需要請別人幫忙的,不可能所有的事都自己一個人去做的。請別人,那要知道人、要認識人,知道這個人他能幫什麼忙。「知人者,知某人是直爽人,心不勾勾道道,要將這等人選舉出來。」「錯」,錯這個字是「不用他,放在旁邊」。「但是好人少,壞人多,怎麼辦?」這個世間的確,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真的好人比較少,壞人比較多,那你怎麼辦,要怎麼去用這些人?「只要能處處舉直錯枉,就能使枉者直」,直就是好人,枉就是壞人,只要能夠處處舉出好人,壞人先放一旁,時間久了就能夠使枉者「改為直人」,他改變過來,「再來用他,也不棄捨他」。
「今日的選舉,選的立法委員等都不好,這是誰之過?而是大家舉枉的結果。」現在不是去舉直,舉的都是枉,都是不好的,這舉出台灣的選舉。「中國如此,外國也如此。」外國辦選舉也是跟中國一樣,都是舉枉,不是舉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見子夏,求學必須有朋友」,同參道友,「所以要尋師訪友」。
「鄉古作曏」,古時候,鄉村這個鄉上面再加一個日,「俗作嚮,段氏假借作鄉。曏日的時候」。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子夏答覆樊遲。」
「富哉言乎!孔夫子說這句話,包括很廣,很豐富。這是讚歎的話。以下舉事實以證明。」
「舜有天下之時,堯舜都是垂拱而治。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就已經比不了堯舜。」比不了堯舜那個時候。
「選於眾,堯舜用人,在眾人之中選擇人才。」
「舉皋陶,人才之中,皋陶為第一,故舜老了以後,皋陶先逃,不受舜的禪讓,舜才舉禹。禹做君王後,皋陶又返回朝廷。皋陶這個人正直無私,李家就是皋陶的後代,當司法官不容易。掛元帥印,三輩子就得絕後,當司法官也是如此。」當司法官跟當元帥真的很不容易,不小心很容易造嚴重的罪業。
「不仁者遠矣,不仁的人就離去了,跑了。」舉出正直的人,那不仁、不好的人他就離開了。「注解者以為此文有不仁而牽扯一些。」
『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子夏又舉湯的故事。」商湯。「伊尹是賢相,夏桀不要而湯要。」這個賢相,夏桀桀王他不要,商湯他要,要伊尹做賢相,因為他是賢相。
「這段是很難講的地方。因為在古代是封建世襲制,周家才開始有的。政治制度起初建立起來,有他的好處,但是時久必須變。故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孔子為東周時代,天子、魯君都不得做主,而在朝做官的大夫,都是世代相襲。孔子說這舉直錯諸枉,就是贊成選舉,打破封建制度,要立賢無方,推舉賢人不拘一格。皋陶與伊尹,是普通人民。《孟子.滕文公篇》說: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內,人來請泄柳與段干木做官,二人閉門不納,踰牆而逃」,就翻越牆逃了,「這兩個人也是普通人民」。
「今日選舉,不是選於眾,而是選於錢。」這個是今天選舉的大問題。「這種制度的毛病也不小。孔子處在今日的時代,必定沒人選他舉用他。」也就是說孔子如果來參加選舉,肯定選不上,沒人會選他。因為今日的人是選錢,不是選賢。
「《潘氏集箋》引:舉一皋陶,而四凶則不起作用。只要有一位公正的人,他垂拱而治,事情自然整齊。若他不在,那又不一樣了。此事甚微妙,不可思議。」有一個正直的人在,在那邊來當一個主管,上面的人他就能垂拱而治,他就不用操心,下面辦了事情自然整齊。如果這個人不在,那又不一樣了。這個事情很微妙,不可思議。
好,今天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