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二七集) 2019/10/15 法國 檔名:WD20-037-0327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顏淵篇〉第二十一章。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每段都有若干說法,大家若先預習,講的時候就省事,因為講時只採取其中的一說。」
『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舞雩在曲阜城外一里地」,這是一個地方的地名,「有壇有碑,人稱曾點所遊處」,大家都稱這是曾點所遊歷的處所。「這裡是有風景的地方」,就是舞雩。「有人說孔子等人是祭時來到舞雩台」,古時候求雨來到舞雩台,跳舞的舞,雩跟下雨那個雨是同樣一個音,就是求雨,乾旱很久沒有下雨,來舞雩台求雨,這是古時候求雨的一個台,求雨的一個地方。「本文並沒說」,這是有人講,孔子等人是祭祀的時候來到舞雩台,這章書的經文並沒有說,說孔子來到舞雩台,「少講可以」,像本文沒有說的地方,我們就少講,可以不講,「凡事不要節外生枝」,就是有些注解多講,那就變成節外生枝,也會引起很多爭議跟質疑,「讀書人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學習要以遊以息,孔子出遊,弟子也一同出遊」。這個出遊就是到外面去,我們現在講旅遊,讀書人旅遊,不是我們現在好像吃喝玩樂,旅遊也是在學習,我們一般講遊學遊學,一邊旅遊一邊學習,增廣見識,增廣見聞。「孔子與門人到舞雩壇」,這個求雨的壇,「出遊、飲食、起居都不離求學」,出去旅遊,吃飯飲食、住的起居都不離開求學,「普通人所談都與求道無關。」
『曰:敢問崇德、脩慝、辨惑?』「樊遲提出疑問,前面子張已經問這兩條了,現今再加一條,為什麼樊遲再問?因為這三句是古言語,也是聖言量。既是古言語,就有很多人說,說法各有不同。雖然群書經秦火焚毀,但是現今的六經、十三經、《易經》之中有很多韻文,這些經書都能配琴瑟來念,家絃戶誦,所以能留傳下來。那麼古人不會說白話嗎?」我們現在講一般的白話,古人不會說嗎?當然白話古人都會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距離有十里路,風就不同了,一百里那個習俗也不同了,一般講風俗不一樣了。「台中與台北說的言語就不同」,在過去台灣全省,你到每個縣市他講的同樣是閔南語,但是那個調就不一樣。有時候講一個東西,比如說一個水果,一個餐具,它的用詞也不同,這就是白話各有不一樣的。「若是文言文,則書同文,車同軌」,如果文言文,這個書信、文章,用文言文那都相同,車的軌道也相同。所以秦始皇統一文字,跟車的軌道,書同文,車同軌。「所以凡公事都用文言」,公家辦事都用文言來寫。「不可以用土話」,講土話每個地方不一樣,「講土話則各各分裂」,就要分裂了,所以國家要有一個統一的言語文字。「所以要滅人的國家先滅他的文字。今日提倡都學英文,如今台灣是在滅自己的文化,這是什麼政策?」
「你們聽了必須自己覺悟,今日我們是自滅文化」,現在我們是自己在消滅自己的文化。「現今若依古音,我們都不懂,如曹大家,家古音姑」,姑姑的姑,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字,念曹大家,古時候念曹大姑。「現今的詩韻為宋韻」,現在吟誦的詩韻是宋朝的宋韻,「但離唐代不遠」,離唐朝還不是很久。「此章崇德、脩慝、辨惑,德、特、惑,押韻是韻文,好記。古代小孩未上學前先念詩,因為好記。」
『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崇德德性必須尊崇。脩慝,慝,心藏著,心裡有不可告人的話語,既不是好事,又不是好話,所以必須修,修理、改改。如何將藏心昧己的毛病改改,去除。現今非但普通人自私自利,學儒學佛也是如此,將來有什麼成就?」
「惑,佛家也說,身口意三業都是迷惑顛倒,因為有見思惑的緣故,如何辦出好事?佛家講斷,儒家講辨,要先辨別明白,什麼是惑,什麼是不惑。樊遲提這三條,請問於孔子。」
「注者說」,注解的人說,「這是樊遲的壞處,樊遲是文武雙全,我們哪一條比得上?後人妄自聰明,如何得了?」這段雪廬老人講,有注解的人說,這是樊遲的壞處,樊遲文武雙全,我們跟他比哪一條能比得上他?以後的人妄自聰明,這不得了。「善哉問,而且孔子先讚歎。後人反而說樊遲的不是,也是奇怪。」在經文裡面孔子先讚歎樊遲,以後注解的人反而說樊遲不好的地方,也是很奇怪的事。
「先事後得,非崇德與,辦事做什麼?是有所為,還是無所為?各人有各人的事,家有家事,國家社會各有其事,都得知道。辦事,開始為種因,後來為結果。先幹完事,後來辦完事得了結果」,事辦完了就得了結果。「不可幹一半,就想結果,如此幹不出事來。例如燒開水,不可燒一半就取來喝。古人辦大事者,叫大器晚成。種空心菜,與種桃、李、蘋果不同。先須受辛苦,受多少辛苦得多少結果。所以說:只問耕耘,莫論前程。因為屆時必得結果。聖人說先事後得,言語語氣都緩和含蓄。」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脩慝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攻者,當改正、改變講。有惡就改。一般人,都容易評別人的錯,而原諒自己的過錯。其,表示自己。找毛病,就找自己的毛病。讀書必須照辦,不是作文章。改毛病,必得天天如此,一週以後就會變樣子。曾子三省,就是日日攻擊自己。自己認為好者,必為壞人,所以佛家趙州和尚說佛性而變狗,有覺性而明知故犯,而變為狗。可資警戒!」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其次說辨惑。惑的事很多,為什麼只說這一點?一朝之忿,一朝是短短時間,假設的辭語。看見不如意的事,天天發牢騷,問你有什麼辦法?我沒有辦法。而且各國都如此,這是天下無道久矣。只有君子坦蕩蕩,素位而行,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所以佛對於眾生,不論如何壞,也不憂也不喜;因為眾生本來就帶著惑的緣故,這就是眾生相。」
「自開天闢地,從來沒有都好的。但是碰到這些事,忍無可忍,過不去,便與他拚命。一肚子忿氣,一時發出來。所謂一朝之忿,忘其身者,一忿怒起來誰會不忘?連自己也忘了。忘其身,既然是拚命,先死者還容易,後死者就困難了。」這個人一生氣就跟人拼命了,先死的人還比較容易的,後面死的人那就困難了,問題很多。「而且以及其親,人都有父母,但是古人今人有所不同。盜賊如張獻忠、李自成,對自己父母也不變樣,對於老師尚且不殺。父母對子女的情意,自己可死,不使兒子死。如今是連累到父母,子女對於父母是如何?到時才後悔不已,有什麼用處?」
「這一朝之忿,就是起惑;起惑就是造業,造業就得受苦。這與佛學有什麼差別?佛家說惑是三毒,這章舉出的惑是第二的瞋」,貪瞋痴第二個瞋。「火燒功德林,這不是惑嗎?由此可見,學佛再念孔子書,大有助益。」學了佛再來念儒家孔子的書,大有幫助利益。
好,今天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