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六九集) 2019/8/18 台灣 檔名:WD20-037-0269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鄉黨篇〉第九章。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凡事舉一反三最要緊,古今的飲食起居都不一樣,可以以此類推。」
『鄉人飲酒』,「鄉飲酒」,家鄉的人聚在一起飲酒,「周朝時有這個禮,國家所定的,為鄉人飲酒,不是正式的像今日的八月節、五月節。鄉飲酒也有一定的時候,一年有四次,有四種,其中有一種為蜡祭,就是〈禮運〉中所說的:仲尼與於蜡賓的蜡。最普通的是在臘月祭八蜡,這是為了保護農田的神。」這也是周朝的一種祭典,保護農田的神,祭農田的神。「如今也有人拜媽祖」,這是在台灣非常普遍的,「拜完媽祖吃一頓」,古時候也是有這種祭祀活動,「這是國家所定的禮」。
「鄉者,鄉黨,例如台中人也有在外做大官的,平常與鄰居接觸少。」這是雪廬老人舉出一個例子。那個時候他來台灣住在台中,舉出一個例子,比如台中的人也有在外頭做大官,平常跟鄰居接觸就比較少。「從前在飲酒日,名人也都要去,例如團拜時,做大官的人回到家鄉別擺官架子」,不能說我是做大官的,那就是最大了,在家鄉跟你在朝的時候不一樣。「鄉黨是父母之邦,人不可以忘本,中國不亡民族,就是這個關係。鄉黨聚會今日還興,不是鄉飲酒。」「你縱使在外做行政院長」,在大陸叫做總理,「回到家對賣花生的老人也必須恭敬他,不管你是博士、學士,在鄉黨是序齒」,論年齡的,「行政院長是你在朝的官位」。「鄉黨飲酒,不論官爵」,不論你官位多高,「論年齡,年紀大的人坐上座,而所吃的俎豆,年長也要多一些」,年輕的數量少一點,「並不是不平等,而是為了尊敬老人」。「今日卻反過來,子高父低」,兒子坐在高座,父親坐在下面,「這是反常,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這樣如何能好?」「你們學儒佛二聖,必須尊敬鄉人,不可忘本。」在鄉跟在朝不一樣。
「孔子是聖人,道德學問不得了,平常飲酒無量,不及亂,但是在鄉飲酒日,在宴會喝酒,可以喝醉。醉便亂說話,行動也不正常。從前人的不正常,也比今日正常好。」「在蓮社用飯」,舉出雪廬老人在台中蓮社吃飯,「吾見大家還沒吃完,吾仍然假裝在吃,等吾起來以後,大家才出去,這樣還好」。這是舉出蓮社,大家在吃飯,也尊重雪廬老人,等到老人出去了,大家才出去,這是吃飯的禮。不能老人還在吃,其他的人吃飽就先走了,這樣就失禮了。
『杖者出,斯出矣。』「從前人都有標幟,到六十歲可以柱杖,不論用不用,都可以拿,表示上了歲數,六十杖於鄉,到外鄉要禮敬人所以不柱杖。」以前六十歲以上就可以拿拐杖了,不論你用或者不用都可以拿,這是表示已經上了歲數。到外鄉要禮敬那個地方的人,所以就不拿拐杖。「八十杖於朝」,在朝做官,「也輕易不上朝,也可以不下跪」。「孔子退席時,看柱杖者走了,孔子才出去,若杖者沒有出去,孔子也不能出去,你們可以以此類推。」這就是尊重年長的人,拿拐杖他是上了歲數。如果大家在一起吃飯,那個拿拐杖的人還沒走,孔子也不會先出去、先走,一定等到拿拐杖的人出去了,他才出去。就是做榜樣示範給大家看,尊重老人。
「孔子在家鄉參加鄉飲酒,見有年紀的老人出去,才退席。為什麼要斯出矣?若玩味這句語氣,就必得走,不走也不行,因為鄉飲酒日,大家不醉不歸,若有老者在,雖醉也必須收斂,不能盡興,所以孔子早走,讓大家暢懷。所以吾講書,也都有伏筆。」這雪廬老人講的,孔子他年紀大的時候,在家鄉飲酒。六、七十歲了在鄉飲酒,他是老者,還有比他年輕的人,他會先走,先走就是讓大家盡興、暢懷。不然他在,大家也不好意思多喝一點,所以早走。
「吾愈看朱子的注就愈糟,補《大學》的格物,顏子、曾子都不敢補,他為什麼要補?」雪廬老人講看到宋朝朱熹的注解就很糟,他去補充《大學》的格物,孔子的弟子顏回、曾子,都是孔子的傳人都不敢去補,他為什麼要補?「天下的道理,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愚夫愚婦可行,及其至也,連聖人也有所不能。朱熹作《大學章句》卻說: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真如本性,開口便錯,佛也沒法講,所以對於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三條,孔子說:吾未能也。朱子毀謗佛,足見他不高明。」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儺也是祭祀活動。「從前在大陸有方相擯,還有它的用處。到了春末,九月末、十二月末,各舉行一次,以除不祥。」從堯舜那個時候便都相信鬼神,「派方相持武器,驅除不淨,這是國家訂的典禮」。
「立春,有芒神出,趕牛耕春田,芒神就是方相的變相。這一天,天子也要出來迎春,在東郊迎春,熱鬧一番。」
「鄉人儺的時候,像今日的媽祖出巡」,辦這個活動,「現今國家禁止官員同樂,其實大可不必」,這是指國家禁止官員跟民間辦祭祀活動,禁止跟人民一同歡樂,雪廬老人講這個其實大可以不必這樣規定,「因為這樣上下會太嚴肅」,會有隔閡。「中國各種節日,例如吃粽子、吃月餅等,一年有幾次,上下彼此親密親密,這是出自百姓的內心,不必警察出來要求。既然是中國人,就得這樣舉行。所以昔日在儺的時候,有與民同樂,孔子穿朝服大禮服,恭敬的站立在一旁,因為這一天是國家所定的大典。」
「這一天可以敬祖先,也可以歡樂,國家看著不管。到清朝時只有迎春,正月十五玩燈,設有燈官,也必須先登記,數個村子聯合起來。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由燈官帶領,有數日歡樂。」這是講清朝時候,有這樣的活動。「這是孔子為魯司寇時,遇到鄉人舉行儺的日子,也穿上朝服而恭敬招待,這是地方上的風俗」,尊重地方上的風俗。
「風俗都有用意,上下精神可以交通。」上面當官的跟下面人民,在精神上大家可交流通達。
好,這一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