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早餐開示第三集 (第四集) 199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20-012-0004
昨天晚上在經裡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向文殊菩薩請教,其中有一段非常重要,就是怎樣對治自己的習氣毛病。這一條關係到我們修學成功與失敗,這是個關鍵。經上所講的是一些原則,我們讀了以後要認真細心的去反省,自己有哪些毛病,當然毛病很多很多。在許多毛病當中哪一條最重,這個要知道,從最嚴重的下手。對治就是把它改過來,我們的修學就沒有障礙。所以這是破除障難。
現在我們都是出家人的身分,出家人的事業一定要清楚,否則你為什麼出家?在家修行證果往生成佛,跟出家人沒有兩樣,如果說為這個理由來出家大可不必。而出家真正的目的,就是續佛慧命,弘法利生。出家是專職的人員,專業的,這個事業在家人可以做,他也可以不做,那看他發心。而出家人是非做不可,你就是因為這樁事情而出家的。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有兩種方式,一個就是從事於解門,一個從事於行門。行門就是領眾,對於法器、儀規要很熟,真正領眾修行,自他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所以法器要認真學。解門那就是講經說法,兩門能夠兼修、俱優,當然是最上乘的。如果不能,我們也要精通一門,這才叫出家人。除這兩種人之外,也可以說還有一種出家人,那是發大慈悲心,以出家的身分來照顧出家人,當保姆,這也是菩薩發心。出家人住在道場比較方便,來照顧這兩種人,這也是出家的理由。諸位想想看,除此以外,還有什麼理由出家?我實在是想不出來。
我們道場現在就是走的這條路,非常明確,也非常單純,發心講經的同修一定要認真努力。我們現在每天早晨這個功課,研究討論,希望永遠下去,永遠不中斷,這就形成個道風。我們也不必掛個什麼招牌,佛學院、培訓班,不用掛這招牌,古來寺院庵堂培養弘法人才,也沒有招牌,反正天天幹就是了。現在這個社會也重視形式,形式我們也可以隨順,到你上台講經,我們大眾聽了都感覺得很滿意,就送你個畢業證書。隨時可以送,什麼時候你達到這個標準,我們什麼時候就可以送,有這個必要的話就可以送。一個一個的畢業,不要一起畢業,這是隨順世間法。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要努力。
每一天的學習,我想用抽籤的方法很好,這很公平,不會厚此薄彼。你今天不想講,你就把你的籤條拿下來,不要放在籤桶。你把你的籤放在籤桶裡,意思就是說我今天想講,你就有機會。所以這也是符合民主自由開放,這個時代的潮流。講什麼經你們自己去選擇,希望開始學的時候,不要學很長,不要學很深,找那個短一點的,經文短一點的,經義比較淺一點的,你們自己去選擇。這是從前我們在台中,在李老師那個地方學講經,講什麼經老師讓我們自己去選擇。但是選擇有個標準,就是一定要《大藏經》裡面收入的。如果《大藏經》裡沒收入,李老師不教,這個經不可靠;《大藏經》裡面收入的,可以。
所以諸位看看現在《李炳南老居士全集》裡面,有不少過去講經他那些資料,那些資料大部分都是教學的。大概有三十幾種都是我們那個時候學的,選出來的,裡頭有不少是小乘經。像《十善業道經》、《六方禮經》,這個都很短。如果用這些材料的話也很好,因為什麼?李老師他都有一個簡單的表解,把全經的內容他都寫出來了,有個依靠。因為這些經典古人沒有註解,我們找不到依靠,拿他的東西做標準的時候,我們取同樣就便利很多,這也是個辦法。而經文都在《大藏經》裡面,我們把它查出來,查出來把它影印出來。然後你們自己如果要是再用電腦做個本子,也很好。我們也可以把李老師他做的那些表解,可以附印在經本的前面。那就是把三十年前李老教講經的這套東西,我們拿來翻版,未嘗不是個好辦法,它的確很有效果,學起來是真方便。因為我們學是學講經的方法,所以什麼樣的經典都可以,我們著重在方法。這套講經的方法學會了,講台經驗有了,我們將來專門研究淨宗的經論。
還有一套東西可以做參考的,就是從前毛惕園居士編的《淨土叢書》,裡面的東西全是與淨土有關係的,我們在那裡面選也是個辦法。但是初學,最好是選李老師那個,因為他有現成的,有一些資料可以依循。實在講是方便太多,因為他的東西很短。因為李老師過去教給我們,講經不能超過五次。一個星期講一次,換句話,五個星期就圓滿。它時間短,分量少,經義比較淺,我們初學的人從這裡下手,是最理想的。由淺而深,由短篇再到長篇,循序漸進,不要躐等,不要一開頭就想學大經,那個很困難,很難成就。
所以我們如果確定從這個方向來做,我們會有成就。最要緊的就是講台經驗要豐富,不能夠中斷,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家裡面嚴格的來訓練,外面有人來請的話我們都去,只要有時間都去,去練習,去學習。在外面講經,聽眾不會太多的,二、三十個人,大概五、六十個人的場面就不多。我們把自己設計的批評指教的表格帶去,帶去也不必每個人分發,向他請教,他肯提供意見,我們就發給他。他要謙虛客氣不願意提供,那我們就不必要。真的能夠一次講經有五個、六個人來批評,我們就很有收穫,就很得利益,幫助我們不斷的改進。現在雖然年輕人發心出來講經很多,但是這樣虛心接受批評指教的人不多,認真努力改進的人不多。這些都是確實我們一定要把它改正過來,虛心接受批評才會有進步。我們只有一個目標,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絕不求自己名聞利養。
今天沒走,今天很認真努力來做,為佛法,為眾生。活一天幹一天,天天就在等阿彌陀佛來接引,沒別的事情,隨時都可以走,毫無牽掛。這種心態一定要有,你有這樣的心態,你與諸佛就相應,那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從早到晚起心動念統統相應,沒有一念不相應的。於世法、佛法一律是隨緣,隨喜功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