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三二集) 2019/7/12 福州 檔名:WD20-037-0232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子罕篇」第五章。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論語》一書,若按一本注解學,便是一偏之見,你們若不用心學,就會空過。講佛經固然不容易,而儒經也是聖人之言,也是經,也不容易講。儒、佛都證道,談的性,沒有兩個性,只是認識深淺不一而已。聖人懂,到了門徒多是一偏之見,所以說的會有錯誤。學《論語》幫助你們,但吾覺得所幫助的太小了。如今政府提倡《論語》,雖然有人講,至於講的好壞對不對,聽的人也聽不懂。《論語》這部書有三百餘家注解,太淵博了。《論語》一書也說文理,也說道理。講道理的自古就很少,講文理的也有對不對的差別。」這一段雪廬老人給我們講《論語》有說道理,也有說文理。
「自宋儒改經,《大學》一般主解多是講三綱」,宋朝大儒改經文,在《大學》這一章書一般主要解釋都是講三綱,「吾主二綱,都是胡言不對」。「《大學》都是經,宋儒所謂十傳,並不是有十傳。說前一章為經,後面為傳,這也不對,《大學》都是經。」四書裡面的《大學》都是經典。「《大學》章句若依十三經的注疏本,就可以知道。講《大學》不懂道不行,如今講《論語》,幫助同學的道,但是只講道也會偏,聖人說: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離文理也沒有道,所以必須為你們講文理,要注重文理」,就是文字裡面的道理。「你們若不用心,吾也用不上力,大儒還不認識字,何況是你們!朱子雖然注解錯的多,吾也不能與他相比。」雪廬老人講朱子(宋朝大儒)雖然注解《論語》錯誤的地方很多,雪廬老人說他也不能跟朱子來相比,這也是謙虛話。
『子畏於匡』,「子畏於匡,孔子在陳絕糧,在宋國的樹下講道演禮,桓魋派人把樹砍去。這一章與在宋或許是一樁事,但是吾不敢改,也不敢說必然是如此。」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匡,匡在哪裡?考據紛紜,我們可以不必問。魯有陽貨(陽虎)要見孔子,孔子不見,送孔子禮物」,孔子要回禮,打探陽虎不在家的時候去回拜,「在路途上遇到陽虎」。「陽虎不是好人,曾經坐著由孔子的弟子顏剋駕御的車,陽虎又貌似孔子」,長得很像孔子,「陽虎與匡地的人民結下怨仇,人民記恨陽虎」。「若干年後,孔子路過匡,御車就是當年」,駕御馬車的就是當年「為陽虎駕御的顏剋」,現在講,這個司機也是顏剋。匡人看錯了,以為是陽虎來了,「聽說是陽虎來了」,要到匡這個地方來了,「便團團圍住」。「孔子曾微服過宋,有注解說,孔子為什麼能能夠離開宋國?有神話相傳」,這個好像神話一樣,換個衣服他就走了。「這姑且不論」,這個暫時不談,「過宋那件事與這一章相似」,就是孔子離開宋國這件事情跟這一章書講的很相似。
「畏」,畏懼的畏,這個字,「朱子注為戒懼」。宋朝朱子他注解畏就是戒懼,戒慎恐懼,戒懼。「《群經平議》引《荀子賦篇》:孔子拘匡,拘留,就是走不了的意思。所以《史記.孔子世家》云:匡人於是遂止孔子,拘焉五日。孔子畏於匡,被拘留在匡。《禮記.檀弓篇》云:死而不弔者三,畏、厭、溺。鄭注就是以孔子畏於匡做為證明,畏是拘囚的意思。」被人家拘禁、囚禁起來的意思。
「自講《論語》以來,看見古代大儒讀錯字、認錯字的很多,他們這些大儒著書立說,尚且如此。」注了很多書,尚且認錯字、看錯字。「你們文理不行,少著作,若幫助證道可以。你們必須求證道。孔子是證道的人,尚且述而不作,未證道者所注的經,都是見思惑說的話。漢儒雖不懂微言大義,但是注的不錯,漢儒不像宋儒講微言大義,其實程朱也是不懂微言大義。」
「《集解》包咸曰:匡人誤圍夫子。誤圍就是拘留。被圍困的時候,也沒有飯吃,有性命的危險。孔聖人平時沒有做壞事,卻在陳絕糧、畏於匡、兒子、顏子」,他的學生,都比他先死」,比他早死,兒子、學生都比他早死,「孔子尚且如此」。他是聖人,他沒有做壞事,他還是要遭遇到這些災難。「我們諸惡皆作,眾善不行,戒守不好,具有無始的惑很多,念幾句佛遭到困難,就以為佛不靈。」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跟孔聖人怎麼相比?孔聖人他都會遭難了,他是沒有做壞事的,做好事的聖人都這樣了。那我們都在造惡業,善事都不做,戒也守不好,無始劫的惑業很多,念幾句佛號遭遇到困難,我們就會以為佛不靈了。「再看調達以醉象害佛,以石傷佛足,出外講經,受七日金槍馬麥的苦,佛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連佛都要遭難,那何況我們呢?「不能因為遭遇少波折」,遭遇到一點波折,「就不能抗拒困難,而不能成功,所謂不遭魔難,不成佛道」。要成佛道,也必須遭遇魔難來歷練,才能成佛道。「孔子在陳被圍,子路說:君子亦有窮乎!孔子為了安慰其餘學生,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現今的小人,不到窮就濫了,有錢富有以後也濫。」富有都濫,不要說窮了。
『曰:文王既沒』,「曰,文王既沒,文王已死若干年了,為什麼稱文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文王的學問道德好,文王輕易不用百姓,蓋靈台時,百姓都樂意幫忙,沒幾天就建成了。埋死人的骨骸,開始於文王。」文王對枯骨(沒有人埋葬的骨骸)他都很有愛心幫他埋了,是從文王開始的。
『文不在茲乎!』「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人存政舉,人亡政息。文王有道統,使國泰民安,大家都得好處,這才是仁道。文王沒後,他的政策陳布在方策,那文王以後,誰來承繼?孔子刪訂六經,每次出去旅行都帶著,所以孔子說:文不在茲乎!文武之道統,都在我身上。」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再講天命,孔子說:天之將喪斯文也,若天不要這些道統。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文王早死,後死者指孔子自己,因為別人沒有擔任這些事,孔子自己加上這些責任,擔任文化的傳承。孔子說,這些文化都在我身上,文王雖沒了,文化卻都還在,若天將喪亡這些文化,那這些文化就不會在我身上,我也見不到。文化既然是留在我身上,證明天之未喪斯文也,天沒想不要文化,天命想要留著這些文化。匡人其如予何,匡人比天命還能嗎?匡人能把我怎樣?」
「你們若真心求道,雖達不到孔子的程度,也要努力好自為之。孔子就希望你們都與他一樣。所以顏子死時」,顏回死的時候,「孔子比喪子更傷心」。「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其實已經很渺茫了。」
「你們必得認真學,少看現代的著作,有困難不能退轉。不遭磨難不能成功,佛、孔子尚且遭難,何況我們?遭磨難,這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我們要去承受這個磨難,才能接天降的大任。
好,今天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