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九集) 2018/9/22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59
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請大家翻開第三十三頁,我們從第三行看起:
【觀世音菩薩復為誦持者。說消除災禍。清涼之偈。】
我們今天從偈頌接著來講。我們昨天剛從巴黎回來,今天星期六,明天星期日,這兩天晚上我們這個講堂有空檔,也剛好我有空檔,就接著我們來學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因為平常都是忙於法會活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這上面。如果沒有利用一些空檔時間,這個經不知道要講到哪一年,也講不圓滿。所以有空檔我們就接著講,這樣我們這個經才不至於講了好幾年,也講不完。
我們今天這一段,就是『觀世音菩薩復為』,「復」就是再一次的為大眾,這個大眾他有個對象,對象就是『誦持者』,就是誦持大悲咒的人,就是「誦持者」。經文我們是每一句也都要留意,這裡講誦持,這個誦持兩個字,誦是我們一般講唱誦,像我們做法會,唱誦,或者講讀誦,或者講背誦,這個三方面。念大悲咒現在也有很多種念法,有配音樂在唱誦的,也有我們一般讀這個音,一般我們做法會,敲著木魚誦的,誦念大悲咒。沒有敲法器就是用口這樣念,這個念當然很多種,跟念佛一樣,有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這個都屬於念誦。讀誦、唱誦、念誦還要加上一個持,這個持就是受持,我們在大乘經典常常看到,「讀誦受持,為人演說」,讀誦受持,它才起作用。我們現在都是停留在讀誦這個階段,或者是唱誦。像我們常常讀經,讀誦《無量壽經》、讀誦《地藏經》,讀誦。包括我們做三時繫念法會,也都還是停留在唱誦、讀誦這個階段,沒有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受持。這個受是接受,接受必須明理,明白經典講的道理,理論、方法,明白之後接受過來;持是保持,持就是不放鬆,時時刻刻不放鬆。持這個字,就是一個提手旁,好像我們持這個杯子,那你持的時候你不能放鬆,放鬆這個杯子就掉下去了。這是形容我們這個心保持著,念咒也好、念佛也好,或者念經也好,時時刻刻沒有間斷;也就是我們念佛的三個要訣,重要的訣竅,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叫做持,就受持,這個非常重要。
因為如果我們沒有把這個經文,每一句每一個字,它的意思了解清楚,我們含糊籠統的這樣念過去,實在講,我們也不知道怎麼來修持。我們一般講修持,修你總是要懂得道理方法,這是最基本的;道理方法不明白,這個修持古大德也常講,叫盲修瞎練,亂修一通。道理明白了,也不實際在生活上去落實,這叫說食數寶。我們甚至講經、讀經,都跟我們自己沒有關係,好像在銀行上班數鈔票的行員,天天數了很多錢,但是跟自己不相關的,是替別人算錢的,自己得不到受用,用這個來形容比喻,如果理解不去行持,那也是等於空談。因此誦持這兩個字,就是解行要並重,我們要理解,又要在生活上去落實,現在的話叫落實,去實行、去修持,這樣才會有感應。
這個誦持,有些老菩薩實在講,他也不懂得什麼道理,但是很奇怪,他念效果都很好,這是什麼原因?這就是他能老實念。跟念佛人一樣,他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就能老實念,能夠伏住他的妄念。能老實念就能伏住妄念,伏住妄念他就起感應,跟佛菩薩就起感應。所以往往我們一些讀書認識字的人,不如這些老實念佛的老阿公老太婆,真的遠遠不如他們。因為他們老實,我們不老實,我們妄念特別多,懷疑、夾雜、間斷,一天到晚我們頭腦裡面太複雜了,胡思亂想,放不下的事情太多了,疑慮重重,這樣念經、念咒、念佛,都得不到明顯的效果。總是有念比沒有念是要好,起碼口善,你念的時候不會去罵人,身口意三業,這個口是善的,總是比沒有念好。但是我們要得到現前的功德利益,必定要留意讀誦受持,這個不能疏忽了,疏忽的話,念了半天,我們怎麼都沒有感應?實在講也不是沒有應,我們起心動念求觀音菩薩,這個念頭就是感,菩薩他一定有回應;不可能我們有感,他完全沒有回應,這個不可能的。
為什麼說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因為是一體的。不但我們跟佛菩薩是一體,跟一切眾生也是一體。所以《楞嚴經》講,上合諸佛如來,下合一切六道眾生,都是一體的,共同一法身,是一體,一體當然有感他必定有應,這是必然的。比較具體的就是道家講的《太上感應篇》,實在講,我們學佛的人也不能輕視《太上感應篇》,我講這個話也是語重心長。因為我自己學佛也五十年了,十六歲就接觸到佛法,十九歲就聽到我們的淨老和尚在台北蓮友念佛團講《楞嚴經》,今年六十八歲,已經四十九年,明年就五十年。明年我們老和尚弘法六十週年,我是聽經五十週年。但是很慚愧,一無所成,煩惱重重,煩惱習氣重,實在講,就像弘一大師講的,「一事無成人漸老,一文不值何消說」。在道業上、學業上沒有成就,但人漸漸老了,現在我都要戴老花眼鏡,這就是老了;也領到老人年金,那就是老了。聽經的時間也很長,連國棟居士今天也來了,我們是老同修,幾十年的老聽眾,他可以給我作證,我們很年輕就在一起聽經,聽老和尚講經。所以的確我們老聽眾,聽經時間很久了,但是我自己很慚愧,真的是一事無成。
在蓮友念佛團,十九歲去聽經,那時候跟我弟弟,我弟弟小我三歲,他今年也六十五歲了。當時我們住在台北萬華,我母親在那邊賣菜,我住在台北萬華環河南路那裡。坐公車去蓮友念佛團聽經,聽眾都是老菩薩,大陸來的一些老居士很多,台灣的比較少,沒有年輕人。大概就是我跟我弟弟兩個最年輕,我十九歲,他十六歲。有個老居士,大陸來的,看到我很慈祥,看到我們第一天去聽經,就送我們兩本書,那個書就是《印光大師文鈔菁華》,我一本,我弟弟一本。那個書回去我就很珍惜,那個時候就看到《印光大師文鈔菁華》,所以一直看。所以這一生學佛,去聽我們淨老和尚講經開示,對印光祖師這個開示,對我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後來我們淨老和尚一直推崇印光祖師,我們淨老和尚的經教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的淨土就是跟印祖學的,他也在印祖那邊皈依的,李老居士他的《全集》裡面有他皈依的資料,還有皈依證。
對印祖的印象,他的開示可以說非常深刻。印光祖師一生提倡的三本書,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第二本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第三本就是《安士全書》。早年我們看了印祖的《文鈔》,我們淨老和尚講經也時常提起印光祖師提倡這三本書,所以這三本書,我大概十九歲、二十歲,聽淨老和尚講經二、三年後,因為老和尚常常提倡,而且也印這個書。我們當時,我記得我還隨喜印過,以前在台北車站前那個李月碧講堂,這連居士都知道的,也到連居士他們補習班去講過經,在天成飯店隔壁。那個時候還沒有景美華藏圖書館,還沒有,所以到處借地方講經。但是我們老和尚在館長她們家裡,當時有設一個華藏法施會,就是布施佛法的,印經布施,效法印光祖師,有居士供養,他就印經來布施,所以稱為華藏法施會。
當時我們在聽經的時候,也都接觸到這三本書,所以我很早就把這三本書請回去,但請回去怎麼樣?束之高閣,放在書架擺好看的。當然師父常常提,印祖也提、師父也提,我們當然是不會去反對,也覺得這個很重要,但實際上也沒有用心在這個上面下功夫。我也是犯了一個很大的毛病,喜歡大經大論,聽師父講這些大乘經特別有興趣,因此也就疏忽掉這三本書它的重要性。聽經可以算頭尾是五十年了,一事無成,一文不值。所以回頭再看看,真的過去都是疏忽掉這三本書的修學,沒有認真努力在這三本書上下功夫。所以經聽得多,自己也講經,煩惱還是伏不住,控制不了,所以很慚愧的。這是在這裡提出來,也都是實際上的。所以我常常引用弘一大師這個話,「一事無成人漸老,一文不值何消說」。當然弘一大師他是謙虛,用在我的身上那是名符其實。現在我也提倡我們華藏的職工、義工,早上上班大家來讀一遍《太上感應篇》。現在人老了,才愈來愈深刻的感覺,印祖提倡這三本書他的苦心、他的用意,也愈來愈覺得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想這一生有成就,這三本書我們的確是不可以疏忽的,特別是《太上感應篇》,你看講「感應」。
如果不是印光祖師的提倡,那我們佛教裡面,有誰敢去提倡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你馬上被人家轟出去了。早年我們淨老和尚在善導寺,中國佛教會那邊辦大專佛學講座,講《了凡四訓》,就有我們佛教的法師提出質疑,你是出家人,怎麼講這個不是佛經?所以我們老和尚也提出來,這印祖提倡的,也不是我開頭的,你要罵先去罵他。他又不敢罵。我們淨老也解釋了,他說雖然不是佛經,但是它講的跟佛在經上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跟佛的法印原理原則都是相應的。這個內容是不是符合佛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導的,就教這個,凡是跟這個相應的,那都是佛講的。所以經不一定是佛親自講,也有菩薩講的,也有阿羅漢講的,也有佛弟子講的,也有外道仙人講的,只要講的跟這個相應,那佛都認同,你這麼教,佛也是這麼教,是一樣的,那不是佛經嗎?在四依法裡面屬於第二個,「依義不依語」,意思對了就可以了。這個道理我們必定要懂。
所以《太上感應篇》有感,它就會有應。《感應篇》如果我們沒有讀得有心得,其實我們對「感應」這兩個字,我們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有少數人他的感應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多數人,實在講就是不明顯,不明顯也是有感應。感應它有四種,第一種就是「顯感顯應」,我們明顯去求菩薩,也感受到菩薩很明顯的回應,很明顯的,這叫顯感顯應。第二類叫做「顯感冥應」,我們很明顯去求菩薩,但是菩薩的回應不明顯,我們沒有很明顯感覺出來,往往是事情過了之後再回想起來,是有應,才感覺到,這一類就是顯感冥應。第三類「冥感顯應」,他起心動念求菩薩不明顯,念頭也不強烈,但是卻得到菩薩很明顯的回應。這一類的大部分是宿世有深厚的善根,這一生雖然沒有很明顯求菩薩,菩薩明顯的應。但是他有沒有感?有,過去世善根現前,但是他自己沒有很明顯感覺到。這一類叫冥感顯應。第四類就是「冥感冥應」,冥感,也沒有明顯去求菩薩,但是總是有這麼一個念頭,好像菩薩是大慈大悲。像我們一般人,不學佛的人,他也去觀音菩薩廟裡,他也會去拜拜。他也不知道怎麼求,反正就是拜拜保平安,這一類的你去萬華龍山寺看最多;還有元宵節在那邊有燈會,有一次我去看,還有很多年輕人都去那邊,去燒香拜拜。這一類大多數人都是他求也不是很明顯,或者看到菩薩像,他總是會動個念頭,不是很明顯。菩薩有沒有應?還是有應。只是說感跟應都不明顯,但是都有感應,絕對不會說沒有感應的。
所以印光祖師在《文鈔》也勸一些居士,有些居士生病了,病苦、病痛受不了,像得了惡病、腫瘤病,現在癌症這一類的。以前醫藥沒這麼發達,實在講也沒辦法,就請問祖師,祖師說如果你平常念佛,宿世的業障,生病痛得受不了,就念觀音菩薩。所以印光祖師就給大家開示,就說你儘管大膽向大家講,你有病是念觀音菩薩。有些人念了好像很明顯有感應,有些人念了好像也沒什麼感覺,所以印祖又說,他說沒感覺也不是沒有感應,還是有感應的,譬如說你沒有明顯感覺這個病痛完全沒有了,但是暗中也減輕了。總是你有感,菩薩大慈大悲,絕對不會說沒有應的。現在問題就是我們眾生這方面,感的這方面,你信不信、接不接受?有沒有懷疑?完全在我們眾生這方面,菩薩那方面是完全沒問題的,問題統統在眾生這方面。
所以感應我們要深刻體會,我建議大家多讀誦《太上感應篇》。很慚愧,我自己讀了,現在是有一點點體會,實在講也不及格。《感應篇》你讀的那種有心得的話,你體會會愈明顯、愈親切,那個敬畏鬼神之心就會油然而生。我們這個敬畏鬼神之心還提不起來,說明我們業障還很重,像我就是很重的,常常忘記。這個我們可以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們兩個人是個具體的代表。你看,袁了凡先生他遇到的善知識是雲谷禪師,給他開示改造命運的理論方法,他明白了,真的去落實,去做了。開始真正去做,落實,他就覺得跟以前不一樣。以前一天過一天渾渾噩噩的,都沒有發現自己的毛病問題在哪裡,看到都說是別人的問題,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這就是業障重。現在不一樣了,慢慢愈來愈發現自己的問題,不會去看別人的毛病,別人有毛病、有問題會原諒別人,感覺就不一樣。以前放任,現在戰戰兢兢的,時時刻刻不敢放縱自己,不敢放縱自己的身心,這就是此地講的持,受持。如果糊裡糊塗的放縱,業障就不能消除。
俞淨意他的善知識就是灶神,他對灶神很恭敬,所以他跟灶神起感應。也因為他對灶神這樣的恭敬心,才感應到灶神親自現身來到他家裡,跟他指點他的錯誤,指出他的錯誤,他聽了之後就非常惶恐。遇到灶神那天是他四十七歲除夕夜,大家都在圍爐,在我們中國傳統就圍爐,家家戶戶大家都很熱鬧,他們家就很淒涼,這個時候灶神現身到他家來,給他指點。所以第二天初一,正月初一,他就發願要改過,知道自己錯了。但是剛開始在修還是妄念紛飛,「非疑即惰」,不是懷疑就是懶惰懈怠,煩惱習氣還是控制不住。後來在觀音菩薩像前,至誠的磕頭磕到流血,發願如果有放縱自己,決定永墮地獄,不得翻身,發了這麼大的願,這麼的勇猛精進。從那個時候開始有感應了,就感覺到跟以前不一樣了,有些懈怠、放縱的念頭一起來,馬上能警覺到,馬上就能夠把它伏住。所以「動則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這樣修了三年,他整個命運改過來。所以讀《感應篇》讀到像了凡居士、俞淨意公,那這個效果就很明顯,這是一個標準,我們向這個標準來提升自己。
《感應篇》講的這種感應的事蹟,這些理論方法,如果我們讀了很親切,看到我們現前社會上周邊的人,整個世界上這些因果,我們就明若觀火,看得很清楚,好像看火在燒一樣那麼明顯。我們現在好像都看不清楚,就是自己業障重,糊裡糊塗的。這個我們自己也要警惕,我們如果這樣下去,臨命終肯定也是迷惑顛倒。臨命終迷惑顛倒,並不是臨命終那個時候才開始迷惑顛倒,實際上我們平常就迷惑顛倒,只是臨命終那個時候比較明顯,其實平常就迷惑顛倒。哪有平常不迷惑顛倒,臨命終才迷惑顛倒?都是平常就迷惑顛倒,臨命終必定也很自然的就迷惑顛倒。很少有平常迷惑顛倒,到臨命終突然清醒了;也有這種情況,那極少數,也是過去世也有深厚善根,這個時候才發顯的,平常也遇不到善知識,業障重,造惡業。像《觀經》講的臨終遇善知識,那是過去世也在無量諸佛那裡種了這種淨業的善根,這一生緣不好,都是遇到惡緣,造惡業,甚至造五逆十惡的惡業,這是遇到緣不好。像善導大師講遇緣不同,每個人遇到緣不一樣。所以你遇到善人,「近朱則赤,近墨則黑」,遇到善人你自自然然都會比較偏向修善;遇到惡人,我們惡習氣比善的習氣重,學好不容易,學壞就很快,遇到惡緣又造惡業去了,受不了誘惑,我們很自然又造惡業,遇到惡緣。特別現在這個時代惡緣太多了,六根接觸六塵都是誘惑我們去造惡業的,引導我們修善業的很少。
臨命終遇到善知識來勸導,也是過去世善根現前,不然也不可能。這個時候他才覺悟過來,這個時候才遇到好因緣,平常遇到統統是惡緣,在臨終才遇到善緣,遇到善知識。如果臨終遇不到善知識,那這一生也是空過了,也是要墮落。所以佛勸我們一般平常修學要留意,不能夠疏忽,也不能存一個僥倖之心,這些態度也不對,好像臨命終再來一念十念就可以了;往往臨命終,病痛來的時候,念佛念不下去。所以還是在平常用功,這才有把握臨終不顛倒。所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我們淨老和尚講席中常講的功夫成片。伏住煩惱、妄想,我們就能帶業往生,心就不顛倒,這是淨宗不必斷惑,但是要伏惑。《感應篇》、《了凡四訓》都是幫助我們伏惑的,也是一個助行;念佛是正行,這個是助行,助行我們也不能疏忽。過去我自己也是一個錯誤觀念,我們念佛就好了,念佛不是正行嗎?正行重要,我們就念佛,這個的確沒有錯,我們淨宗念佛是正行,但是也不能疏忽了助行,助行就是斷惡修善。在《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個都講得很清楚,《觀經》的淨業三福那就更具體了。這個助行我們也不能疏忽,如果疏忽,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功夫不得力就是信願行不得力,不是只有行不得力,你那個信跟願也會受影響。
所以斷惡修善有幫助我們信願念佛的,如果沒有幫助,那佛在《觀無量壽佛經》,在還沒有跟韋提希夫人講十六種念佛的方法之前,為什麼要先說淨業三福?沒有必要了,那不是多餘的嗎?直接教你怎麼念就好了。像印光大師,根據傳記的記載,這些證據的顯示,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他是代表念佛圓通,也就是念佛專家。念佛專家念佛的原則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四句。念佛專家難道他不會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嗎?為什麼還要提倡《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過去我也常常思考這個問題,後來總是有想出一個答案,應該這個幫助我們都攝六根的,幫助我們淨念相繼的。如果我們一天到晚,身口意三業還是造十惡業,那你六根怎麼攝得住?我們心裡總是被惡念來障礙。
淨念就是念佛,都超越善惡了,這淨念,念這句佛號是純淨純善,所以這個不是只有善念。俞淨意公他是做到起心動念就是善念,就是做好事,念念為眾生,善念。我們修淨土,起心動念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個叫淨念。善念,如果你修善還有四相,像《金剛經》講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四相,還有著相來修善,得人天福報;如果修善不著相,那能超越六道,會證果,超越六道,不同在這個地方。表面上做是一樣的,但是心不一樣,果報也就不相同。
因此我們這裡,「復為誦持者」,誦持這兩個字,你看我們讀經很容易這樣就念過去,沒有深入的去理解。實在講,以為我們現在在念誦大悲咒,就是在誦持,其實那就只有誦,沒有持,不一定有持。有持的話,你的心跟以前就會不一樣,就不相同了,你感覺就不一樣。有誦,沒有持,大部分是這樣的。有讀誦,或者唱誦,或者背誦、念誦,誦經也好、誦咒也好、念佛也好,還要受持,依照佛在經上講的教誨,在生活當中去受持經,去落實,這才有心得,才會得到效果,你人身心就會改變了,改造了。改造,第一個我們的感覺就是身跟心(身體跟心),跟以前就不一樣了,煩惱輕、智慧長,煩惱輕一分,智慧就長一分,跟以前就不一樣,就不斷的提升。因此我們多花一點時間,深入的來學習這個經文,每一句每一字也是有需要的。如果沒有詳細的說明,我們一般人概念上還是很模糊的,好像大悲咒我一天念幾遍就是受持了,大部分停留在誦,沒有在持。所以這個經文我們要看清楚,「誦持者」,者是人,這個關鍵的字眼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不能疏忽的看過,好像囫圇吞棗一樣,這個棗子丟到嘴巴裡面吞下去,也沒有咬一咬,慢嚼細嚥,人家問棗子什麼味道不知道,我吃下去了,這叫囫圇吞棗。所以我們看經文,實在講也不能囫圇吞棗,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有它很深的義理在,當我們修持更深入,你發現的義理就愈深廣。
「誦持者,說消除災禍清涼之偈」,這個偈屬於是重頌。偈頌,在古印度四句就合為一首偈,這是古印度它們的一個文法,中文翻過來也是按照這種方式,所以叫偈頌。偈頌它有孤起頌、有重頌,孤起頌就是說佛講經,他前面長行文沒有講的,用偈頌這個方式來講。前面長行經文有講到的,後面再用偈頌重複的去講前面長行經文的意思,這個叫重頌,重複的講。下面這一段就是屬於重頌,因為前面這段長行文就是講消災的,前面長行文有講了,這裡復就是重複的,用偈頌再給我們講一遍,讓我們印象深刻。因為長行文比較不好記,一般偈頌比較好記,便於背誦。這個偈頌主要是重複前面講的,觀世音菩薩在為念誦受持大悲咒的人,說誦大悲咒會消除災禍。
災禍很多,現在我們看到這個地球上,的確災禍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你看今年這個颱風全球性的,很多國家都受到颱風、水災、火災、地震,比去年還多,比去年還嚴重。今年這個颱風特別大,香港整個樓房都在晃。日本那也是很厲害的,房子屋頂都掀起來了,連車子都吹上去了,船都吹上去了,你看那個風有多大。天災人禍,災禍就是我們地球人類造惡業感召來的。災禍從哪裡來?人製造出來的;人怎麼製造出來?我們地球的人類身口意三業,造十惡業的多,造得嚴重,修十善的人少。修善大家不重視,大家都是重視爭名奪利。全世界的人上下互爭利,世界危矣,世界就很危險了。所以人一直製造災難的因,就會有災禍的果報;我們現在感受到的是花報,那還不是果報。花報在《太上感應篇》講得最明顯。就是《感應篇》為什麼印祖提倡?主要是說我們現在在生活當中,你可以理解的,你可以看得到、你可以聽得到、你可以接觸得到,這些善惡果報明顯,比較近,大家比較容易理解、比較容易相信。
佛經講的有花報、有果報,花報就是現世報,跟《感應篇》講的一樣,果報在三惡道。三惡道人家看不到,很多人他不相信,你講死了以後會墮三惡道,他說沒看到,誰看到有三惡道了?他不信。因為那個比較深、比較遠,一般人不容易體會。你講比較近的、比較淺的,一般人他容易感覺到,現在就發生在自己身上,發生在自己周圍的這些人事物上面,發生在自己的家庭裡面,容易感受到。所以《太上感應篇》一般人讀起來,比較容易明顯去感受到這些花報,《感應篇》講的都是花報。佛經講的有花報、有果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都是講地獄的,一般人他就不容易體會,很多人他也不相信。那比較深,那畢竟要宿世有佛法善根的人,他才聽得進去,沒有善根的人他聽不進去。所以從《感應篇》入手,再進入《地藏經》就比較容易。
所以講到災禍,我們念佛、念菩薩,現前第一個就是想消除災禍,像我們山上做百七繫念,我們老和尚提倡就是護國息災。為什麼要護國息災?因為災難很多,才要護國息災;如果都沒有災難,你何必要息災?就不需要。就是因為災難很多,才要護國息災。你有做,人有去做,總是佛菩薩有應,總是有幫助。印光祖師講,如果盡人能念佛,那這個地球上就不會有災難。全地球的人類大家統統懂得要念佛,那當然力量大,全部的人都在念佛,那這個地球上肯定不會有災禍。但是這個比較難,我們很難去要求地球的人類大家統統念佛。但是有少數人念佛,災難亦能減輕。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少數人念,我們懂的人趕快念,災難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減輕,這就有幫助,這個幫助也很大了。所以我們也不能覺得少數人,好像感覺就提不起勁來,實際上少數人也有它很大的功德利益,也是能幫助災難減輕的。講到這個消除災禍,我們現在看看地球上這些災難愈來愈多,這種感受就更為強烈。
我們來看這個偈頌:
【若行曠野山澤中。逢值虎狼諸惡獸。蛇蚖精魅魍魎鬼。聞誦此咒莫能害。】
這是第一首偈。『若行』,「若」是假若,假若這是假設的一個言詞,就是假若我們行走在『曠野』,空曠的郊野,或者人跡不到的地方,這是「曠野」。『山澤』,這個「山」,我們現在講登山,「澤」就是水草交錯的地方,一般講沼澤,在山上也有很多沼澤,長了草。這是講在森林,在深山沼澤當中。在山上當然就有野獸,『逢值虎狼諸惡獸』,「逢值」就是遇到了,遇到老虎、遇到野狼,虎狼那都是吃人的,會傷害人的。猛獸在山林裡面,這裡講了虎狼是一個代表,還有獅子、還有豹。現在電視也常常播那個野生動物,森林裡面,特別在非洲那個地方,那就是什麼都有,在中國地區、亞洲地區也有,全世界都有。凡是山上,不是虎就是狼這種凶猛的惡獸,你要遇到一隻老虎,那可能有生命危險。遇到虎狼,這是代表在森林當中所有的惡獸,會傷害人生命的惡獸,遇到非常恐怖。所以你持誦大悲咒,那大悲咒也相當長,如果不能持誦大悲咒,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比較快。我們愈緊急,愈簡單愈好,特別愈急的時候就愈簡單愈好。當然有的人他大悲咒持得很熟悉,他隨時都是在念。我們念得如果不熟,遇到這種情況趕快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大悲咒也是觀音菩薩講的,念了觀音菩薩也包括這些咒語在裡面。
下面講『蛇蚖』。「蚖」就是蜥蜴,在山林原野那個沼澤當中有蜥蜴,這個我們看電視也看過。「蛇」是爬蟲類的,在電視上我們也看到,也是很恐怖的,你遇到毒蛇,這也是會傷人生命的。蛇蚖屬於爬蟲類的,在地上爬的,前面虎狼是走的,這是屬於爬蟲類的,凡是爬的,這個是代表。在森林當中,我們一般講遇到毒蛇猛獸,這些動物會傷人。這是古時候,古時候交通不方便,如果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有的人是經商,有的人上京去考科舉,往往要翻山越嶺,走過山路。像以前我們這邊,西部這邊要到東部去,你必須翻過那個高山。大家要去花蓮,那要翻山越嶺,山上這些,我們台灣沒有老虎,但是有毒蛇,毒蛇倒是不少,會遇到這些。現在交通方便,這方面就比較可以避免,但是有時候登山這些,現在有些人去屬於去運動的,登山、健行,喜歡爬山的,在山上偶爾還是會有遇到這種情況。所以都要念咒、念觀音菩薩聖號,念咒、念觀音菩薩聖號可以避免,如果遇到這些,牠就不會去害你。看到一隻老虎來,趕快念大悲咒或者念觀音菩薩,牠就不會咬你了。
海賢老和尚遇到狼,他就是念佛,念佛也是一樣,他念佛。海賢老和尚想,如果過去世我欠你的命,那就把我吃掉算了。他想法是這樣,碰到了,過去生如果我殺過你,現在遇到了被你殺回去,等於還債。結果那個狼很善意的,就來咬他的褲腳,意思就拉他去一個地方,要跟牠走,結果他就知道牠的意思跟牠走。走到山洞,看到一隻母狼難產,生不出小狼;動物跟人一樣胎生的,難產這有生命危險。海賢老和尚去,他也不懂,他也不是獸醫,沒辦法去為這個小狼來接生,坐在那邊念了二十聲分鐘的阿彌陀佛,結果念了真有感應,二十分鐘念完之後,那個母狼順利產了五隻小狼。這隻公狼也很懂得感恩,第二次再遇到,牠就咬一個蜂窩供養老和尚,報答他替那個母狼解圍。所以真正念佛有功夫就是有德行,他能感動這些惡獸。你看,我們佛門不是有十八羅漢或者五百羅漢?有降龍羅漢、伏虎羅漢,就是這些毒蛇猛獸,羅漢能降伏。羅漢怎麼降伏?因為羅漢有慈悲心,他沒有見思惑,所以他能夠伏這些毒蛇猛獸。
下面講『精魅魍魎鬼』,這是屬於鬼道眾生,「精」就是我們一般講妖精。在古代(現代也有),就是動物牠也在修行,像狐狸精,《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先生他蒐集很多狐怪這些事情。這些都不是他自己編的,他記錄下來那個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新聞報導。現在我也常常在網路上看,網路上的新聞那就太多了,比電視台那些新聞多太多了。我們以前也很難去看到這類新聞,網路上新聞千奇百怪的,現在特別多。所以現在看到這些,新聞報導這些,我們就知道以前人寫的都不是他們自己去編的,是真的,他們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都是真實發生的事情。
「精魅」,我在網路上也找到一些相關資料。我們知道有神、鬼,這個我們一般比較常聽的,還有魅,這個魅在古時候就有了,魑魅、鬼魅、精魅(老魅、物魅),魅就很多了,它種類也很多。這個魅的意思就是一種物,很奇怪的怪物,不是人類,是很罕見,就是我們平常也不是常常見到的,或者神祕怪異之物,而且也是會帶來禍害、迷惑,或者疾病、或者災難這些煩惱的妖物、凶物,比較凶惡的。這是我們講的,一般講鬼魅,這個常常聽。有「精魅」,精牠會變,好像狐狸精、蛇精,也會變成人形,這些種種的,像我們老和尚講,他都看過狐狸精變成人形。他說以前在大陸,抗戰期間,他們好像住在重慶還是哪裡,一個舊房子,樓上就是狐狸住的地方。狐狸身體變成人形,那個臉部還沒變過來;穿人的衣服,每天早上都在屋頂拜太陽,吸收日月精華。老和尚那個時候,他父親是當兵管軍械的,都有槍、都有子彈,他很想去打牠(以前就跟他父親常常到山上去打獵),後來被他母親制止了,他母親禁止不可以,不可以上樓去。他們住樓下,狐狸住樓上,跟他們住在一起。
「精魅魍魎鬼」,你在山林,曠野山澤之中遇到的毒蛇猛獸這些動物,會害人的、傷人的;除了毒蛇猛獸這些動物之外,還有精魅魍魎鬼,會迷惑人,造成人的一些災難,或者是疾病,或者精神失常,這些我們現在也很多。昨天晚上我看了一個新聞「關鍵時刻」,那個東森電視台,他們講的就是活靈活現的,說有三個中國文化大學的學生晚上去夜遊,在陽明山。陽明山從擎天崗上去,那邊說常常發生山難,常常有登山的人失蹤、迷路。有一天晚上他們三個學生就去夜遊,夜遊就是騎摩托車上山去,因為中國文化大學就在陽明山山上。他們騎車上去遇到霧了,停在那邊,看不到路就停在那邊。霧散了之後,因為其中有個同學不見了,霧散了之後才去找他,結果發現他那個同學趴在涼亭睡覺。就把他叫起來,說走了走了,霧散了,我們上去。後來那個同學起來了,起來就騎上去遊,遊回來大家一起下山,就回到他們宿舍去了。第二天,原來落單的這個同學,他的姐姐打電話問他說,她的弟弟怎麼昨天都沒有回來?在找她弟弟。他說有,我們騎摩托車上去,要上山的時候遇到霧,我們就在那邊停下來,沒有看到他的人,不曉得他去哪裡了,就剩下我們兩個人。後來霧散了,我們要上去,再去找他,結果發現他在那個涼亭裡面趴著睡。我們把他叫起來,然後他跟著我們又騎車上去,又騎車下來,我們都回來了。她說沒有。怎麼那麼奇怪?明明跟我們回來了。結果再到山上去找,看到他那個同學也是趴在那邊,車子停在涼亭旁邊,結果一看死了。死了之後,法醫來驗屍,說他死的時間就是昨天晚上十二點就死了。他同學聽起來不對,十二點我們是去夜遊下來回去,他還跟我們騎車下去,但是法醫驗的就是十二點就死了。後來他們就一直想一直想,是不是霧散了之後,去喊他的時候他就死了?但是我們是看到他又跟著我們騎車上去又下山,是不是我們去喊他的時候,那個就是他的靈魂?就發生這些離奇的山難。這類就屬於這裡講的,「若行曠野山澤中,逢值虎狼諸惡獸,蛇蚖精魅魍魎鬼,聞誦此咒莫能害」。但是這些同學大概也沒有念大悲咒,大概也不相信,你給他講,可能他說你是迷信。
所以這個咒有它的功德。所以我們要去這些,我們是為了辦事,當然我們並不是鼓勵大家三更半夜去遊那個地方,那也是不適合的。一般我們就是說有事情,或者比較正常的活動,譬如說我們去郊遊,正常活動。你說三更半夜不睡覺跑去山上,那不是自找麻煩嗎?那就不必要了。所以我們生活還是要正常。現在的年輕人,上次我也是看「關鍵時刻」,也是在大直那個山洞,也是夜遊,也是很離奇的一個車禍,也是那些同學死了一個,也是跟精魅魍魎這個有關係的。一般世間人他不了解這種情況,佛在經上講得很詳細,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