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五九集) 2019/4/30 馬六甲 檔名:WD20-037-0159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雍也篇」第二十七章。
【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吾預備時雖辛苦,還不覺得,講的能不能契機就難說了。」這章雪廬老人一開頭,他講《論語》預備的時候,花很多精神、時間查資料,雖然很辛苦,還不覺得,講得能不能契合大家的根機,就很難說了。「你們聽了將近一年,略微開了悟性,但是因為底子差,所以吾不知你們的領略如何。」這是當年雪廬老人給蓮友講的《論語》,講了將近一年,大家聽了也大略有開啟了悟性,但是因為基礎底子比較差,所以也不知道大家的領略是到什麼程度。
「今天要講的這一章很難講。書不能不讀,但是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書很多,有害人的書,而且還有注《論語》的人罵先賢,後來的學者看了就以為有理,跟著群起而罵之。這種情形說是一唱百和還算溫和,說是一犬吠影,群犬吠聲就苛了。《詩》亡而後《春秋》作,《春秋》又不懂,才有《三傳》,更苛了。這樣仍然無效,仍然不往好處走,所以雖然苛也不為過。今日之下,不能不苛。」這一段雪廬老人講這章書很難講。也不能不讀書,但是有些書是害人的書,這些書有好的、有不好的。又舉出《詩》亡才作《春秋》,孔子作《春秋》。《詩》沒有了,才有《春秋》,《春秋》又不懂,才有《三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講得就比《春秋》更白了。這樣《三傳》出來還是沒有效,還是不往好處走,所以講得比較苛,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諸葛亮是略觀大義,因為古代有些書太過費言,可以只取其中的大義,而遺去言辭。只要知大義,就可以辦事。諸葛亮未出隆中,就能說出天下可三分,你能夠嗎?孔明一生辦多少事,輔翊阿斗,六出祁山,拼著命,比起曹操、司馬懿如何?諸葛亮講究人格。」那舉的讀書,舉出諸葛亮他的才能、他的學問。下面就要講到這一章的正文了。
『子見南子』,「子見南子章,自古以來沒有解決,有沒有這件事實?有人主張有,有人主張沒有,《論語》一書是孔子弟子所編,必定是實有其事,但是不知如何講而已。」這章書記載,孔子去見南子,拜見南子(衛靈公的夫人),有人說有這個事,有人說沒有。《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所記載,也必定是有這個事情,但是有這個事情,對這樁事情不知道怎麼講而已。
「孔子到衛國,當時的衛靈公,是糊塗蟲,而南子夫人好淫」。孔子到衛國,「見衛君是應該的禮節,去見南子是為了什麼緣故?《朱注》云」,《朱子注解》講:「古者仕於其國,有見其小君之禮,禮儀中有見君夫人的禮。但是查遍禮書,都沒有這種禮。」這是《朱子注解》裡面他的解釋,孔子為什麼要去拜見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他注解說,是禮儀也有拜見君夫人的禮,但是查遍《禮記》這些書都沒有記載有這種禮。「若到今日,總統出國帶著太太,大使也是如此,就必得要見了。」古代是不一樣,古代的君夫人她沒有跟國君一起出去。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時代不一樣,總統出國都帶著夫人,現在這個時代也必得要見。
孔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子路就不以為然。「子見南子,子路不悅。子路是痛快的朋友。」子路覺得不妥。
『夫子矢之曰』,「矢,有一說是誓願,有一說是陳說,這兩種說法都不通。」有一種說法,是說孔子發誓願;有一個說法,就是說他是陳述來說明。這兩種解釋、說法都講不通,「因為孔子不必對子路發誓,也不能對子路陳說。」因為孔子是子路的老師,他也不必要、也不可以對子路陳說,陳說就是現在講彙報的意思。「另一種說法是作直(直接的直),可以採用此說,意思是直接告訴他說。」這個是「矢之曰」,直接告訴他。
『予所否者』,這個否就是否,可否這個否。「否,不對。有一種說法是不也,另一種說法,讀作否泰的否,吾道遭到否。」所以念「予所否者」,否認這個否。另外一個字讀作否極泰來這個否,吾道遭到否。
『天厭之,天厭之。』「厭,有一說法是棄捨,另一說是閉塞,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夢魘,自己不能做主。」
「這一章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孔子發誓說,若我有幹了不對的事,天厭棄我。」如果這個說法,「這樣孔子就不像孔子了。」所以這個說法也說不通。
「第二種說法:我今遭到否遇(或者講否遇),是上天要閉塞我。這種說法比較和平。」
「第三種說法:我如果不如此作,南子雖壞,天還是保佑靈公,不會亡國,我有什麼辦法?」
「以上各說都講不通,知道有這麼一說就可以了。」以上這三種說法,雪廬老人講,三種說法也講不通。我們知道有這麼一說,有這個說法就可以了,這個當中我們就持保留態度,這樣就好了。
好,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