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五0集) 2011/8/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5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七百一十二面,倒數第三行看起,就從頭看起:
「本品宗旨,仍是證信除疑。慈氏述見,彌證佛言真實。蓋此前極樂依正莊嚴,唯是金口所宣,現則與會聖眾,親述自眼所見」,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再接著,「復睹極樂胎生之眾,困於疑城,更明疑惑之過。」彌勒菩薩說他自己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是前面一品,與會的大眾都見到了,說是親眼所見,這裡講得很清楚,與會聖眾親眼所見,證明佛在前面所說的完全是真實的。在中國東晉時代,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在往生的時候,告訴身邊這些蓮友說,他在這一生當中親眼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他有三次,從來沒有跟人說過。從這個地方能看到遠公的智慧、定力。今天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了,第四次見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而且看到阿彌陀佛的身邊有蓮社早先往生的這些蓮友們,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接引慧遠大師。我們相信這個記錄不是假的,在慧遠大師傳記裡面,《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都有記載。
這一品,三十九品,後面有一段他們看到極樂世界有胎生的眾生,也叫邊地,生到極樂世界的邊地,沒有入品。品是什麼?最低的品位是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他比這個還要低,他生到極樂世界沒有品位,生在邊地、生在疑城,也叫疑城。這說明疑惑的過失是很大的障礙。疑惑為什麼能往生?他抱著試探的心理,也非常認真努力修行,發願念佛,他真能往生。但是他帶著疑惑,半信半疑,不是完全不信,完全不信他就不念了。所以他也信,信得不夠深,還是有懷疑,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試試看,如果是真的那最好了,那假的就算了。抱著這種心態很認真的念佛也能往生。實在說能夠生到邊地疑城就不錯,為什麼?他不會退轉。不過在極樂世界耽誤的時間長一點,不能夠到極樂世界就見到佛、就得佛加持成為阿惟越致菩薩。那要遲多久?最長的五百年,五百年不是極樂世界的歲月,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五百年之後他的疑惑心斷了,不再疑惑,才見到阿彌陀佛,才入品,這個品就是下品下生,才入品。極樂世界有這麼一樁事情,在此地提出來了。
我們要知道,前面也說得很多,大乘佛法淨宗法門,諸佛菩薩都說這個法門是難信易行,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真難!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什麼?養成一個多疑的習氣。現在在學校念書,我這種年齡,我念小學的時候沒有聽什麼懷疑的事情,但是到中學的時代,老師就教我們要懷疑。原來懷疑是科學的精神,學科學不能沒有懷疑,懷疑才能發現問題,發現問題然後才來把這問題解答,追求答案,把真相找出來。這個在物質的世界可以,在神聖的世界不行。東方古聖先賢你要對他懷疑,你沒辦法學習,這個懷疑的態度不能用在聖學上(就是聖賢的學術),不能用在佛法上。我們如果對祖宗懷疑,對孔子懷疑,對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懷疑,我們讀他的這些書籍,用懷疑的心來讀,能不能開智慧?能不能得到聖賢他們所見到的宇宙人生真相?答案是否定的,不可能。
孔子,後世尊為聖人,現代人不以為然,喊出口號要打倒孔家店,一絲毫尊重的心都沒有。孔子對以前的聖賢,他的態度,《論語》上記載得很清楚,夫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換句話說,他對於古聖先賢所傳下來的這些教訓一點都不懷疑,全盤接受,依教奉行。而且還把自古聖賢傳下來的這些教誨寫成文字流傳給後世,後人尊稱他為「集大成者」,他自己沒有創造、沒有發明,會集古聖先賢的這些智慧、這些教訓,他做的是這個工作。夫子生在亂世,唯恐聖賢之道斷絕。所以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他的弟子,每天講學,把古人留下這些東西把它講透徹、講明白,然後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這就是承傳聖學。聖學應該用這樣的態度、這種方法來承傳。
我們今天也是生在亂世,跟孔子那個時代差不多,春秋戰國的動亂綿延將近五百年。滿清亡國之後,我們這個社會動亂了,到現在一百年,要恢復正常大概也要四、五百年,才能恢復,但是這四、五百年沒有孔子出來不行。那我們細心觀察,現前有沒有孔子出來?有沒有孔子那一批學生出來?如果有,那我們就知道大概要四、五百年之後,傳統文化可以復興;如果沒有,那就是我們真正憂慮之所在。現在科學技術發達,特別是印刷術,典籍我們可以大量的翻印,讓全世界大學圖書館都收藏,就是這些東西不會喪失,這個我們不擔心了。可是沒人學。要什麼樣的人才真正能學得好?沒有懷疑,要有真正的信心,不但沒有懷疑,而且還要恭敬。印光大師講得好,印祖儒釋道都通,通家。他在普陀山,那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在藏經樓裡面住了三十年,這寺廟裡藏經樓,他管藏經樓。三十年,他有這個緣分,每天讀書,我相信工作不會太多,讀了三十年的書。他告訴我們一句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無論你讀佛經,或者是道、或者是儒,中國傳統文化,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你就得一百分利益。
我過去曾經講過,以唐朝禪宗惠能大師做個例子,這個故事都在《壇經》前面第一章,敘述得很清楚。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這個人是個孝子,是個老實人,長大之後做個樵夫。樵夫現在沒有這個行業了,很多人不知道,上山砍柴,挑到城市裡面去賣。從前的城市沒有電、沒有瓦斯,所以每一家煮飯是燒灶、燒柴火。抗戰期間還是這樣的,只有少數大城市有電燈、有電,一般城市都沒有,統統是燒柴,沒有自來水。有挑水的賣水,賣柴、賣水,這個都是要勞力,生活非常辛苦。柴賣掉之後買一點米、買一點菜,回去供養他老母親。是個偶然的機會,柴賣掉了,錢拿到,離開的時候,在窗口聽到裡面有人念經,他好像能聽得懂,聽得很有味道,就站了一會,等他念完。念完之後到裡面去請教,問他你剛才念的是什麼,念得很有意思?他把他自己聽到的感受講給念經的人聽。念經的人非常驚訝,發現這個人不是普通人,他很有智慧,他真懂了這個意思。所以就建議他到黃梅去參學,五祖忍和尚那裡去參學,去跟他學去。
那麼他辛苦,他家裡有母親一個人,他要走了,母親生活怎麼辦?這個人姓張,這個張先生很了不起,拿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還有佛門這些同參道友,大家幫忙照顧他媽媽,他就放心到黃梅去了。見了五祖之後,五祖把他分配到碓房裡面去破柴、舂米,幹他的本行,那是做苦工,現在講在寺廟裡面做義工,做了八個月。寺院裡面有講堂,一天沒去過;有禪堂,一支香也沒坐過,每天在寺院裡面舂米破柴,這是他的工作,寺院人口多。最後五祖傳法傳給他了。五祖有個大弟子神秀大師,這非常有名,跟祖師年代很久,每個人自自然然會想到五祖將來傳法肯定傳給神秀的,怎麼會輪到惠能?什麼都不會,什麼也沒學過,怎麼會輪到他?以後真的傳給他了。這個故事我們不在此地講,講了耽誤很多時間,很多同修都熟悉。我就講誠敬,神秀大師對於忍和尚,就是五祖,有百分的誠敬,他得百分利益;惠能對五祖是萬分誠敬,他得的是萬分利益,不能比。這個與學習多久、認識字不認識字不相干。印光大師這話說得好,全在誠敬。
我們今天如果有萬分誠敬來對待《無量壽經》,來對待阿彌陀佛、對待淨宗法門,你決定是上上品往生。我說這個話有根據的,什麼根據?善導大師講的,淨土「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不就等於說人人都有分嗎?你要遇到像六祖這樣的緣分,那你不就是上上品往生嗎?不是普通上上品,實報土上上品往生,那就成佛了。由此可知,我們這一生的成就,決定的關鍵還是在誠敬。疑是大障礙,大乘經教裡面佛講得很清楚,疑是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研究經教的目的在哪裡?斷疑生信。如果你沒有疑惑就不必去研究經教,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研究經教要浪費那麼長的時間,浪費那麼多的精神,因為你有疑,有疑就一定要研究,疑根不能不拔除。不拔除,縱然念佛往生也是生到邊地,四土三輩九品都沒有沾上,你這個問題多嚴重!我們為什麼會有這個懷疑?主要就是不知道心性不可思議,不知道。我們用妄心,妄想分別執著用成習慣了,完全不知道真心,不知道真心的功德。
回過頭我們看看惠能大師,人家老實,老實人了不起,老實是什麼?他沒有懷疑,他沒有妄念,他沒有分別執著,在一切人的面前他謙虛、對人恭敬。為什麼?他什麼都不會,沒念過書,覺得別人都比我強,所以他恭敬心出來了,誠敬心。我們誠敬心為什麼出不來?我覺得我還不錯,不如我的人很多,麻煩就出來了。你去問惠能大師,哪一個不如他?他會告訴你,人人都是佛菩薩,只有我一個是凡夫,我什麼都不會。他講的話是騙人的?不是的,句句都是老實話,他講的話就是佛陀教我們的,他學會了,我們沒學會。佛教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學會了,他不認識字,他知道這個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他學會了,不敢輕視一個人。這一點我們比不上他,所以他是非常容易回歸自性。
五祖傳法,半夜三更召見他,在方丈室裡面跟他講《金剛經》,我們相信講大意,決定沒有經本,經本,惠能不認識字,他用不著。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徹悟,就契入,入了佛的境界,很感嘆的說了五句話。那個五句話就是他的論文,就是他的報告。「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真的見性了。「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本不生滅就是他已經契入般涅槃,大乘講的大般涅槃,他入了,契入了。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常寂光中一法不缺,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相好,沒有一樣欠缺的,這他見到的事實,是自性裡面隱藏的智慧德相,沒有顯出來,這是見到常寂光。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是什麼?自性本定,《楞嚴經》上所謂是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所講的師子奮迅三昧,他入這個境界。最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全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能生能現。這個用現在的話說,他這個五句話是哲學的最高峰,也是科學的最高峰,他怎麼能說出來?五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是提示,他立刻就懂了,就入境界,憑什麼?萬分誠敬他得萬分利益,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了。
回過頭來再看孔子,「述而不作」是肯定自己不能超越聖賢,那是什麼?本人就是聖賢,聖賢跟聖賢都是平等的,叫佛佛道同,哪能超越!那六道這些凡夫呢?凡夫是未來佛,現在雖然迷惑,他的自性,自性裡面所含的智慧德相一絲毫都沒有損失,只是迷而不覺而已。他一旦開悟了,他跟諸佛沒兩樣,怎麼能不恭敬?不但對一切人恭敬,對蚊蟲、螞蟻都恭敬,為什麼?牠是眾生,牠有佛性,《華嚴經》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蚊蟲有,螞蟻也有,你怎麼能小看牠?不但動物有,植物也有,花草樹木有;不但植物有,礦物也有,山河大地。我們在前面學過,一毛一塵,一毛是正報,最小的,汗毛;一塵是依報,就是礦物,一粒微塵。一塵一毛的微點,這就是今天講科學,你把它分析,分析到不能再分,就是現在所講的量子,基本粒子,肉眼看不見,高倍的顯微鏡才看出來。它怎麼樣?它有物質現象,同時有精神現象,它有見聞覺知。
我們才真正體會到大乘經裡面講的五蘊,色受想行識。這一個小光子它具足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是心法。心法,物質在佛法裡面講叫色法,心法跟色法是一體,心法跟色法永遠分不開。換句話說,一毛一塵的微點,它會看,它會聽、會懂得我們的意思。這個事實真相,在最近三十年科學家才發現,量子力學家發現了,這在佛經裡面就是講的阿賴耶的三細相,量子力學家發現了。阿賴耶的業相,他們的名詞叫能量;阿賴耶的轉相,他們的名詞叫信息;阿賴耶的境界相,他們的名詞叫物質。這些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就這三樣東西,能量、信息、物質。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阿賴耶所變現的,識變,心能生能現,識能變,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
古人根性比我們深厚,我們不如他。佛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樣東西古人比我們厚、比我們深,所以他們成就容易。我們今天可以說善根薄,福德也薄。善根薄是什麼?我們不信。福德薄呢?我們懷疑。因緣不見得薄,我們也遇到了,遇到佛法、遇到大乘,但是遇到怎麼樣?前面兩個不足,遇到等於沒遇到,遇到不相信、不能理解。這個「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可非常重要!怎樣才能解如來真實義?那要誠敬,沒有誠敬你就無法理解。誠敬心生不起來,懷疑斷不掉,連信心都是半信半疑。有不少人來問過我,問我怎麼辦?你們大家說怎麼辦?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知道,你看他怎麼辦?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為什麼?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你就不懷疑了。所以講經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大家斷疑生信。六祖惠能大師他不懷疑,所以經教他不必學,他沒有懷疑,他就信了,他就成了。圓頓法門,圓頓到極處,他是個代表,圓極了、頓極了,頓是快速,他一聽就懂了。你說這一句經文我們念了多少遍,沒懂,我們沒開悟。人家聽到這麼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我們聽一萬句也開不了悟,什麼原因?我們那個疑沒斷掉,誠敬不足。如果我們不懷疑,我們有萬分誠敬心,你就有惠能大師的成就,不定是哪一句經文,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所以這個問題重要。
我們如何培養我們的信心?相信古人,古人明心見性,相信古人有誠敬心,相信古人對於一切人事物他都有信、正信,相信每個人都是好人。現在我們要提出這句話大家會搖頭,誰是好人?個個都是好人。那造惡多端的呢?是好人。好人為什麼作惡?一時迷惑。這個心多厚道!他覺悟了,他本來是好人,這是我們中國老祖宗世世代代教給我們的。你看從前小朋友開始念書,第一個念《三字經》,一開頭,「人之初,性本善」,《論語》上記載的「人性本善」,世間哪有壞人?佛裡面更沒有了,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沒有壞人。墮到畜生道的,牠是佛;墮到餓鬼道的,他還是佛;墮到地獄,他還是佛,佛沒變。這個道理很深,必須把它參透,我們才能恢復自己的信心。誠信,自己以誠敬待人,以誠敬處世,我們能把聖賢東西真正學到。沒有這兩個字,佛菩薩來教都不行,你都得不到,不是佛菩薩不慈悲,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了障礙,排斥、拒絕、不接受,問題出在這裡。現在我們看經文: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極樂世界宮殿。樓閣。泉池。林樹。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
這個字在此地念「否」,不念不,念否。
【汝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
色究竟天是第四禪,色界第四禪。
【雨諸香華。遍佛剎不。】
這是他方世界的,從欲界天到四禪天,這些天人都在這個道場散花,供養大眾,供佛、供僧。
【阿難對曰。唯然已見。】
他都看到了。
【汝聞阿彌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這是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面對哪些大眾?面對一切世界眾生。可見得彌陀說法,在極樂世界說法,我們這裡可以聽見。我們為什麼聽不見?耳朵有毛病,耳朵是我們的收音機,收音機有故障,故障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就聽到了。妄想有還沒有關係,只要放下分別執著就聽見了,不但聽見,你在此地可以看見。我們知道,放下執著是阿羅漢,放下分別是菩薩,菩薩有能力聽到阿彌陀佛說法。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佛言。汝見彼國淨行之眾。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不。及見彼等念佛相續不。復有眾鳥住虛空界。出種種音。皆是化作。汝悉見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說一一皆見。】
前面所講,彌陀跟釋迦這兩位導師,以他們的神通道力,把極樂世界展現出來給與會的大眾看,都看到了。在這段經文,佛這一問,問阿難、問彌勒菩薩,他們是與會大眾的代表,統統見到了。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阿難結集經藏」,是釋迦牟尼佛的傳人,「慈氏當來下生」,這是將來的一尊佛,現在住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天,在等待緣成熟他就下來。「故佛以此微妙法門囑咐二人」,咐囑給阿難,是阿難將來結集經藏,要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傳給後人。咐囑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來下生到這個世界成佛,肯定宣說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咐囑給他,一定是要講這部經,要宣揚這個法門。
「首示」,首先示現,「極樂妙嚴,諸天雨華之象,令作見證」。這個示是示現,展示出來給大家看,就是前面禮佛現光,讓每一個人親眼看見、親耳聽見,極樂世界微妙莊嚴。諸天雨花,剛才講了,這是供佛,供養大眾,讓這一會的人給當時沒有參加法會以及後世讀到這個經本的作見證。『色究竟天』,「為淨居天之一,乃色界天最勝之處」,就是第四禪,四禪有九天,下面四天是凡夫,上面五層是聖人。三果聖人在那個地方修行,利根的他就成就,超越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鈍根的還要通過四空天,就是說時間比較長一點,脫離六道凡夫他就到四聖法界,聲聞法界。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有,有四聖法界,六凡裡面只有兩種,人天兩道,阿修羅跟三惡道都沒有,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是說四禪淨居天。
「乃證不還果聖者所居之處」,不還果是三果阿那含,他們在這裡修行。「不還果梵名阿那含,斷盡欲界九品思惑,則不再生欲界,必生於色界或無色界,故名不還果」,他不再回到欲界,雖然沒有出離六道,他不到欲界來了。欲界有六層天,六層天下面這是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統統叫做欲界。「淨居有五天:一、無煩天。二、無熱天」,煩跟熱都是煩惱,說明他們的煩惱,見思煩惱已經斷了,在那裡都斷了,斷乾淨他就成阿羅漢,就到四聖法界去了,不在這個六道了。「三、善現天。四、善見天」,著重在這個善字,非有非無,這叫善,你有執著就不善,有分別就不善,分別執著統統都放下這叫善。「五、色究竟天」,色是色界,色界到了頂,再上去是無色界,所以色到究竟、到頂點了,這色究竟天。淨居天人,特別是指這個階層,這個階層他很快就證阿羅漢了。
「《俱舍頌》曰:此五名淨居天」,這五不還天,五種都不會再到欲界來了,所以叫它做五不還天,都叫做淨居天。「唯聖人居,無異生雜」,不是修行人到不了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地方不是凡夫,小乘三果阿那含在這個地方。大乘,《華嚴經》上十信位五信住這個地方,七信是阿羅漢,七信就超越了,所以《華嚴經》上十信位就是講的十法界。初信他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須陀洹果,就是小乘初果跟《華嚴經》十信位初信位菩薩,就是斷煩惱的這個功夫是相等、是平等的。初果,初果提升叫二果向,二果向就是二信位的菩薩,二果就是十信裡面三信位的菩薩,四信位就是三果向,向三果,五信位的菩薩就是阿那含,阿那含再提升是四果向,是六信位的菩薩,四果就是七信位的菩薩。你從這裡看很清楚。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薩,十信是佛,十法界的佛。所以從十信位你完全看到十法界就很清楚。功夫全是放下,不是別的,這早年,六十年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十信位的菩薩分配在十法界,十信心滿,這《華嚴經》上的,修滿就證到初住,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佛不是假佛。十信位裡面的佛,天台家講相似即佛。初住菩薩,天台家稱之為分證即佛,從初住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都叫分證即佛。究竟圓滿是妙覺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極樂世界的實報莊嚴土,住報土;妙覺,妙覺不住在報土,妙覺住常寂光土,所以四土最高的常寂光,常寂光是究竟圓滿佛他們住的地方,這樣大家一對比就很清楚。我們要認真努力,要不斷向上提升就對了,這個世間可不能有絲毫貪戀,為什麼?有貪戀就是障礙,就把你繫縛在六道,你就出不去。毛病習氣不能不放下!
要常常想到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把這些事實真相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我們要相信。什麼叫相信?早年李老師告訴我,真幹就是相信,你聽懂、聽明白了,你沒有能夠落實,做不到,這李老師說,他不相信。所以這個相信的標準,就是你真把它做到了。這個意思章嘉大師也跟我講過,你相信,你能不要嗎?章嘉大師給我講信這個字,他做個比喻,桌子上這裡是一堆黃金,這個地方是一堆黃銅,你要真正清楚了,你要哪一個?你肯定拿黃金,你不會去拿黃銅。所以你是真相信了,你就真把金拿到,不相信才搞錯了,把黃銅看得跟黃金差不多,這個虧就吃大了。所以諸佛菩薩告訴我們,《華嚴經》上說的「信為道元功德母」,信,你要看得這麼重要。道是什麼?無上菩提是道之母,有信心你才能夠成就,證道。一切真實功德從信心生,沒有信心你就沒有功德。一般人天天口皮上掛著修功德,有沒有真修到?難!你細心一觀察,我們自己冷靜去反省,有沒有功德?五戒十善都沒有落實,哪來的功德?如果說福德,福德有,功德沒有。修福,福裡頭有真信,福就變成功德。沒有信心、沒有誠敬,修的這個功德都變成福德。我們想想梁武帝見達摩祖師那個場景,你不就明白了!
梁武帝是我們佛門大護法,自古至今還沒有第二個,為佛教造寺院庵堂,他在位的時候一共造了四百八十座,都有相當規模可觀,幫助出家人,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達摩祖師初到中國,跟他見面了,他就非常誇耀,跟達摩祖師說,我做的這些,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是個老實人,回答他的一句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聽這句話的時候馬上就翻臉了,叫著下人說送客,把他送走了。話不投機,他講的是真話。你看,那種誇張、炫耀、傲慢,這就是孔夫子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則不足觀已」,這種心態那就曉得你沒有功德。那今天我們修福、行善,斷惡行善,用什麼心?是不是跟梁武帝差不多的味道?要是梁武帝那個心態,那就是福德,沒有功德。你要是問達摩祖師,達摩祖師一定回答,並無功德。功德與定相應、與慧相應,它有定有慧;福德與定慧不相應,人天福報。
所以你看歷代這些帝王將相、大富長者,那都是過去生中修的大福報。很多都是以為自己修的大功德,結果在人天變成大福報,功德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行,福德只是在名利上的享受,享福的人幾個不造業?如果你從這方面去觀察,你就感覺到害怕,你福報享完,你的業報現前,馬上要墮落。如果一墮落到地獄道,麻煩可大了,那個地方容易進去,出來可不容易!什麼時候出來?你的罪業統統消盡,你才能出來。好像你犯法,被判刑了,關到監牢獄去了,刑期滿了,判你十年,十年到了你才能出得來,地獄就好比監牢獄一樣。
但是要曉得,地獄是變化所造的,不是人設計的,沒人設計,也不是閻羅王,跟閻羅王沒關係,跟上帝也沒關係,跟佛菩薩更沒有關係,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那你的惡業統統都消了,你才能出離。到那裡是算總帳,無始劫來所造的罪業統統在那裡消,消盡你才出來。可是出來怎麼樣?出來還帶著那些不好的習氣,如果沒有遇到真善知識來教導你,你很容易又犯過失。那個過失是什麼?就是貪瞋痴慢、殺盜淫妄,你會犯這些過失,一犯這些過失,死了以後又去了。大家看看《地藏經》就明白了,經上說的字字句句是真話不是假話。五不還天在這個世界是極樂世界,娑婆世界的極樂世界,他不會再墮到欲界;換句話說,他只是往上提升,不會再往下墮落。所以聖人居住的地方叫淨居。
「今慈氏菩薩所見諸天散花,重證經文」,以前有證,這再一次的證明,「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彼佛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看看,百千花香,美不勝收,百種千種,品類繁多,樣樣都有。萬種伎樂,這是什麼?歌舞表演。我們在隋唐壁畫裡頭,現在像敦煌石窟裡面都有,佛在講經,空中是天人在歌舞、在讚歎,供佛、供養道場、供法、供僧,就是供養三寶。「所見依報莊嚴。復證第三十九願: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這是四十八願裡第三十九願,彌陀大願成就了,所以你在極樂世界能看見,這是看到依報莊嚴。
「次則親聞彌陀說法」,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佛用什麼方法使極樂世界那樣的圓滿、那麼樣的莊嚴、那麼樣的清淨?極樂世界找不到一個人有惡念的,什麼惡念?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的人找不到一個,個個都是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什麼地位?《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初住,連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讓他得到的,不是他自己功夫。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的功德加持他,所以他也成為阿惟越致菩薩,初住以上是自己證得的,他這不是自己證得的,是佛,阿彌陀佛加持他的。雖然他是凡夫,可是他的智慧、道力、神通跟阿惟越致菩薩幾乎是平等的,煩惱習氣並沒有斷。極樂世界所以值得大家讚歎就在這一點,它的殊勝不是在實報土,實報土跟一切諸佛實報土沒有兩樣,殊勝就是在同居土跟方便有餘土;換句話說,就是十法界,太殊勝、太奇妙了!所以諸佛如來讚歎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顯示出阿彌陀佛無盡的慈悲,為一切六道苦難眾生開了方便之門,讓大家不斷煩惱也能成就,這個了不起!其他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得要斷煩惱,你不斷你就不能提升,五種見惑不斷,初信位的菩薩你就得不到。
這五種煩惱,頭一個身見,阿羅漢身見放下了,不再以為身是自己了。《金剛經》前面講的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什麼人證得?初果須陀洹就證得,初果須陀洹那個斷證功夫跟初信位菩薩完全相同,也就是十信初信,身見要破掉,邊見破掉,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統統斷掉,大乘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所以修行證果不是別的,放下!跟你認不認識字沒有關係,跟你有沒有學教也沒有關係,什麼有關係?放下。惠能大師能在五祖方丈室裡,把妄想分別執著一下放下了,他成佛了,一下放下是什麼?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地位,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是分證即佛,不是相似即佛。相似即佛沒出十法界,分證佛出十法界了,他生在實報莊嚴土。
所以諸位同學一定要記住,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就看你放下多少,你放下愈多,你品位愈高。蕅益大師說得好,能不能到極樂世界去,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那個信願,的確就是不懷疑、不分別、不執著,真誠恭敬,這是往生必須有的條件。品位高下,蕅益大師說,你念佛功夫的淺深。功夫淺深其實說什麼?就是你放下多少。如果真的能像初果,像初信的菩薩,生極樂世界就不是生同居土,他生方便土,他不生同居土。同居土裡面是凡夫,方便土裡頭是小聖,也就是說,從小乘講,初果到四果,包括辟支佛,他們往生是在方便有餘土。如果我們能夠把見思煩惱統統放下,放下見惑就行了,就生方便有餘土,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到十信都是生方便有餘土。功夫沒有到的,完全是凡夫,還執著這個身是我的,也行,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些事情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我們對自己才有把握,這一生這個事情真能夠成辦,真能辦得成功。
極樂世界之好,好在哪裡?就是阿彌陀佛說法。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回過頭來看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三十歲示現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悟了之後立刻就講經教學,首先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七十九歲圓寂,天天說法、講經,沒有一天中斷。我們在經上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放假,沒有。現在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經沒中斷過,「法音宣流,普度十方」,像我們現在用網路、用衛星,不在我們講堂、不在道場的人都能聽到。阿彌陀佛以他的神通道力,他說法的音聲周遍法界,只是我們現在這個耳朵接收器不行,有障礙、有故障,聽不到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那要到什麼時候我們能聽到?照經典裡面說法,初果就有資格聽到,初果六種神通恢復兩種,天眼、天耳;在大乘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的菩薩有天眼通、有天耳通,他要一心想聽阿彌陀佛說法,一心想見西方極樂世界,我相信他能夠見到。為什麼?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彌陀慈悲。《大勢至圓通章》上講得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如果有初信位菩薩這個條件,就能現前見到阿彌陀佛,不必等到極樂世界,現前可以見到,現前可以聽到彌陀說法,普度十方。
「此證經文」,前面我們讀過的,「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佛說法,梵是清淨,像雷一樣的震動;八音形容佛的音聲之微妙,超過天人、小乘跟權教菩薩,都不能夠跟他相比。「及菩提樹王」,菩提樹王是哪裡?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道場樹,是道場周邊種的這些菩提樹,高大,稱它為樹王。「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一切諸佛剎土都能聽到。這是怎麼回事情?跟眾鳥說法一樣,是阿彌陀佛變化所造,它的根源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因為佛的身分太尊貴,大家見佛都得規規矩矩,具足威儀。如果樹說法就可以隨便,就可以放逸。所以佛很懂得人情,你要不習慣這些禮節的拘束,你可以隨便,鳥說法可以隨便,可以用不著那麼規矩,樹說法也可以那麼隨便,不用那些規矩。阿彌陀佛真懂得人情世故,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做到了,並不是很苛刻的要求我們,一定要嚴守規矩,不需要,不是的。我們自然守規矩,那是對佛表示恭敬。如果時間太久,要想放鬆一下,你到講堂外面聽眾鳥說法,聽菩提樹說法,那就很隨便了。這後頭有,「樹王所說,正是彌陀法王之梵音也」,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第三,「見彼國聖眾,遊行十方,供養諸佛。是證第十一『遍供諸佛願』之成就」,到極樂世界自自然然看見。極樂世界這些大眾,阿彌陀佛的學生,學生程度不一樣,有天人眾;有二乘眾,聲聞跟辟支佛,方便土的;有菩薩眾,這些菩薩全是法身大士。《華嚴經》裡面初住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稱聖眾。他們遊行十方,這個能力是平等的,四十一位法身菩薩遊行十方沒問題。方便土裡面的二乘,同居土裡面的人天,也跟法身菩薩一樣遊行十方,供養諸佛。因為經上沒有說二乘、人天除外,沒有這個說法。沒有這個說法,極樂世界就是平等的,這就難信之法。這個就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本願就是第十一願「遍供諸佛願」,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有能力普遍去供養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不得了!諸位要知道,供佛是修福,供養佛那福報多大!你每天能供養一切諸佛,一尊佛都不漏,你修的是圓滿的福報。供佛肯定聽佛說法,一切諸佛都給你說法,你一天聽了多少佛法!極樂世界人學一天,我們在這個地方學一劫都不如他。他能分身,我們沒辦法,不能分身,不能同時學很多,他可以同時學很多,分很多身,而且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每一個身一門,每一個身一門,這個本事可了不起!我們只有一個身,不能分身;只能學一門,不能學第二門。到極樂世界是門門都能學,而且門門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哪有不成就的!極樂世界這些好處要明白、要想到,這真正令人羨慕的地方。
第四,「復見聖眾念佛相續」,念佛是修行。前面你看供佛是修福、是修慧,供佛聽佛講經,福慧雙修,念佛不斷,念佛相繼。念佛是什麼功夫?給諸位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不離這一聲佛號。這一聲佛號裡面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一句佛號念了,把無量無邊法門全修了,你知道嗎?不必搞這個、搞那個,你怎麼搞你都是一個、一個單獨搞,這是個總的,總頭。這一句佛號,我們這也有根據,不是隨便講的,隋唐時代的大德跟我們說過,這個事情在本經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裡面說得很清楚。隋唐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十個宗派都是那個時候建立的。這些祖師大德們在一起曾經討論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切經,哪一部經能夠代表圓滿的佛法?幾乎這些大德們都公認《華嚴經》,所以《華嚴》就稱之為叫根本法輪,用現在的話說,佛學概論。它裡面確實無所不包,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華嚴》全都包了。所以《華嚴經》是公認的一切法的總匯,學《華嚴》就是學一切法。所有這些各宗各派都是《華嚴經》的枝葉,都離不開根本,《華嚴》稱為根本。
《華嚴》最後成佛怎麼成的?我們細細去讀《華嚴》,最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最後一招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時候大家才發現,原來最後總歸是歸到極樂世界。善財童子他跟著普賢到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修行?一句佛號念到底,從哪裡看出來?從五十三參第一,《八十華嚴》裡頭第一位善友德雲比丘,在《四十華嚴》裡面就是吉祥雲比丘,是一個人,他修的是什麼法門?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般舟也叫做「佛立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下來,不能坐著,九十天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動,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我們今天在這裡看到了,一句阿彌陀佛是所有法門都在裡頭,是《華嚴經》的總結,阿彌陀佛。《華嚴經》是所有法門的匯集,匯集到最後就這一句阿彌陀佛。
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沒人知道。清朝乾隆年間灌頂法師知道,他告訴人,你遇到重大的災難,罪業很重,五逆十惡的罪業,果報現前了,佛家所有經懺都救不了你,都沒辦法幫助你,他說最後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救你,什麼辦法?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什麼樣的重罪都能化解。我們相信,用什麼心態去念?萬分誠敬,你這一句佛號是萬分成就,你的成就不在惠能之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今天社會動亂,地球災變頻繁,什麼方法能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救。這個地區念佛的人愈多,這個地方就愈安全,災難可以化解;不能完全化解,也大幅度的減輕,這是肯定的。我們要知道,我們要認真放下萬緣,一心正念。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