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五三六集) 2011/8/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53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八十七面第四行,從當中看起,從「會疏云」這裡看起。
「《會疏》云:愛欲逼迫,常想欲境也。是故損人利己,但慕富貴榮華,以求快意於當時。不願忍辱修善,積累福報於來日。於是威勢不常,隨即消滅。天道施張,自然糾舉」。我們從這裡看起,這是接著說三毒的苦因,是佛陀無盡的慈悲,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會疏》是日本淨宗祖師的註疏,就是《無量壽經》的註解。這裡面說愛欲逼迫,常想欲境,前面這句是講的貪瞋痴慢,這是內心,特別提出來財色為大,貪財貪色,或者是貪名貪利,念念他就想著這些問題,想著這些境界。所以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人人都損人利己,這個社會就動亂。我們學習學到此地,前面我們也都曾經學到,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告訴我們宇宙的源起是心現識變。真心沒有任何現象,所以科學跟哲學都達不到。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六識所緣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所緣的是物質現象,它能夠緣得到。精神現象受想行識,第六識可以緣得到,第七識只緣內不緣外,內就是阿賴耶,它不緣外面。用第六識達到究竟處是第七識跟第八識,對內能夠緣到阿賴耶,對外跟前五識合起來可以緣到虛空法界。
佛的這些話,今天科學應驗了。現代的科學,大家都知道向兩個極端發展,宏觀宇宙,就是大乘經上說的宇宙的邊緣。他們的報告,說實際上能夠觀察到的宇宙,只是全宇宙的百分之十,那另外還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見了,這科學家的報告。我們聽了知道,那百分之九十的宇宙到哪裡去?佛告訴我們,回常寂光。宇宙是個大循環,就回歸到原點,原點裡頭沒有現象,所以它緣不到。原點裡頭就是自性,回歸自性,自性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所以八識緣不到。相反的,微觀世界,這就現在量子力學,很時髦,他很了不起,我們不能不佩服他。他確實像世尊所說的,他緣到阿賴耶,連阿賴耶的三細相都被他找到。科學家講的能量,是阿賴耶的業相;科學家說的信息,是阿賴耶的轉相,就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就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能量是自然現象,這科學家都看到。可是這信息跟能量從哪裡來的?現在報告裡面所說的「無中生有」,這個話說得沒錯,可是那個無沒交代清楚。無是什麼?它沒有三種現象,這是無,它真存在,這是佛法裡面講的自性、本性,我們淨土經裡面講的常寂光。它三種現象都沒有,但是它能生這三種現象,能現這三種現象。能現的,量子力學家看到,所現的不知道,所以說它無中生有,所現的真的緣不到。這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它的功能到這個地方就極限,它不能超越。換句話說,要用大乘佛法來講,他們已經到了明心見性的邊緣,他就不能突破。科學家也很了不起,用佛法來說,他已經到了最高峰,再上去那就是明心見性,他就成佛了。
他為什麼再緣不到?佛說了,向上一著,這真的是宗門所講的向上一著,不能用分別執著,所以他緣不到。科學家還是用分別心、用執著心,也就是科學家用的心是第六意識、是第七識,第六的分別,第七的執著,他用這個。用這個心,這個心是妄心,妄只能緣到妄,阿賴耶是妄,妄緣不到真,真就是見性。怎麼樣才能見性?佛說得很好,這樁事情,「唯證方知」。怎麼個證法?佛教導我們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證得,這就入佛的境界。《法華經》上講「入佛知見」,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淨土講理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境界是平等的,是相同的,都是見性的,都是回歸自性。在菩薩位次上講,這個明心見性是妙覺的位次,還不是等覺,等覺是相似的圓滿,不是真正的圓滿,真正圓滿只有一個位次,妙覺。所以科學今天研究到什麼樣的程度,在佛經上都說明了,我們聽得懂,它的報告我們看得懂。
妄心離不開煩惱習氣,特別是欲界,欲界的範圍非常廣大,上面包括六道裡的欲界天,欲界天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欲界天有六層,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全都是欲界。只要愛欲沒有斷,我們一般講情執,情執沒有放下,你的活動範圍就出不了欲界,佛家講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把六道輪迴分為這三界。情執沒有斷,你就出不了欲界;情執斷了,可以到色界、到無色界,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事情麻煩。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人,確確實實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的人自古就有,但是少,不多見,那是什麼原因?古時候教育辦得好。在這個地球上特別是中國、是印度,這兩個族群特別重視教學。中國古聖先賢教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個理念,我相信它絕對不止五千年。古印度婆羅門他們有一萬三千年歷史,我想我們中國人不會輸給他們,只是那個時候沒有文字記載,沒有文字記載不能說他沒有文化,印度人不重視歷史。不像中國人,中國人對歷史非常重視,一代一代都把它記得那麼清楚,印度沒歷史。從孔子,學習的態度,他老人家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重要。在中國近代兩千年當中,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叫「文人相輕」,讀書的人、做學問的人,都輕視別人,都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不服人,甚至於不服古人,但是自己搞了一輩子也沒有辦法超過古人。
古人的東西在六經裡面,六經是孔子整理的,也就是說在沒有文字之前種種傳說,孔子用文字把它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周易、詩、書、禮、樂,一直到現在,我們中國傳統的典籍還是把它放在最前面,那是我們文化的根。這一部分確實夫子所說的「信而好古」,不是孔子作的,是孔子編輯的、會集的。我相信這種文化,在沒有文字之前,也非常可能它已經有一萬年歷史了,至少有一萬年。古人東西簡單、扼要,所以傳授給你,你不會忘記,它的核心就四科,四個科目,五倫二十個字能傳錯嗎?「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我相信傳十萬年都不會傳錯,不用文字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不會傳錯。到孔子把它寫成文字,不是孔子發明的,也不是黃帝發明的,早了,早之又早之,所以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文化歷史。五常就五個字:仁義禮智信,四維就四個字:禮義廉恥,八德就是八個字:孝悌忠信仁愛和平,你說你能傳錯嗎?中國自古以來,教育教什麼?就教這個。
這四科全做到真正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思想、落實在起心動念、落實在言語造作,這個人叫聖人。你只把這四科做到,這就是中國的聖人;你做到了,但是不夠圓滿,這叫賢人。至少能夠做一半,好像打分數一樣,考試打分數,你就考了五十分,考滿分是聖人,考八、九十分是賢人,考五十分中國人稱為君子。在古時候,三代以前,三代是夏商周,是這麼個標準。周朝末年動亂,這是歷史上所稱的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亂了五百年,孔子生在這個時代。我們現在生在這個時代是亂世,跟春秋戰國差不多,活在這個世間非常辛苦,為什麼?這四科沒有人學了。在夫子那個時候還有人講,但是真正做的人沒有了,孔子擔憂。沒有人願意做,再沒有人願意學,那古聖先賢的東西就斷絕,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所以他發心把古聖先賢東西整理出來,流傳給後世,這是他老人家一生做了非常偉大的事業,救了中華民族。
現在我們又面臨第二次的毀滅,現在人不相信,認為這是封建時代的東西,認為這是落伍的,可以不要。不要了、不講了,今天社會大亂,今天地球災變什麼原因?與這個有密切關係。我們怎麼救這個社會?我在最近這十一、二年當中,遇到許許多多人提出這問題,這個社會還有救嗎?這個社會還會有和平嗎?連馬哈迪長老都提這個問題。我第一次跟他見面,他第一個問題就問我:這個社會還會有和平嗎?馬來西亞的元首。很多國家領導人都有這問題,好像信心沒有了,這才叫真正的危機,信念的危機。我的回應是有救,怎麼個救法?教學。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教學為先,人是教得好的,你不教,他就學壞了。我們在聯合國會議上做過多次的報告,大家聽了歡喜,但是不相信:這是理想,這不是事實。我遇到這個情形,真著急。信心危機,信心沒有了,不相信,怎麼樣叫他相信?必須要做出來給他看,他才相信。所以我才想了一個方法,找一個小鎮來做實驗,沒有想到這一做就成功。本來我們以為要教個二、三年,人才能回頭,才能覺悟。沒有想到我們這個教學不到四個月,人心就覺悟,就回頭。
這是二00六年的事情,我們是二00五年十二月正式開始教學。二00六年的三月,成績卓著,這個小鎮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讓我們這批老師非常驚訝。證明了兩句話,第一個老祖宗講的人性本善,《三字經》上前兩句,「人之初,性本善」,證明了;第二個,證明一樁事情,人民是非常好教的。就是沒人教、沒人講、沒人做,教人一定要做到,他看到你做到了,對你講的他完全相信,他不懷疑;如果自己沒有做到,講得再多,聽的人半信半疑。所以我在教學之先,跟這幾位老師談話,告訴這些老師們,我舉個例子,孔老夫子教學成功,釋迦牟尼佛教學成功,他憑什麼?憑他自己做到。自己沒有做到的,不說,自己做到之後再說,所以別人相信。你們今天要在此地推行《弟子規》、《感應篇》的教育,你一定先做到,大家就會相信你;你自己沒有做到,你表現在外面,跟你所說的不一樣,別人不相信,這是教學成功的祕訣。湯池教學的成功祕訣就在此地,老師真做到!《弟子規》裡一共是一百一十三樁事情,不是念的,不是講的,那是生活教育,完全用到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決定不違這原則,人家相信你,人家佩服你。業因果報揉合在其中,跟《十善業》,這三樣東西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我們的教學成功。
二00六年的十月,我想那祖宗安排、三寶加持,我們有這麼一個機會,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會做報告。我們關於湯池小鎮的報告是八個小時,還有三天的展覽,影響之大我們自己沒有想到。真正熱衷,真正想社會和平,想世間災難能夠化解,這些人漸漸覺悟了。如果大家聯手真幹,這個要記住,光念、光講是沒用處的。字字句句都落實,心裡頭真有,行為上確實表現出來,社會有救,地球也有救,這叫實學,不是假的;搞文字這個東西是假的,搞不出來。所以後世,我們看最近這二千年,跟三代夏商周的人去比,怎麼做也比不上人家,什麼原因?人家是老老實實他做到了。後世的人會講,做不到,問題出在這裡,絕不是後人不如古人,不是。古人老實、真幹;今人他不老實,說得花言巧語,做不到,毛病出在這個地方。什麼叫聖人、什麼叫佛菩薩?做到再說,就叫聖人、就叫佛菩薩;說了做不到,這個話我也講得很多,那是騙人。我要求老師做到然後再說到,聖人;說到,確確實實能做到,這賢人;說到做不到,是騙人。大家都記清楚,我們幹這個事情是騙人的,還是去教人的?教人你要做榜樣給人看。
佛經上常常講的「為人演說」,那個演字很重要,演是什麼?表演。做出來給你看,然後再說,說在後頭,演在前頭,這就是佛教它為什麼能成功。現在為什麼不能成功?演沒有了,光是說,光說不演,沒人相信。實際上你對這個經義,你了解不夠清楚、不夠透徹,為什麼?沒有通過實驗,你去做是實驗。通過實驗,這個學問是真的,叫實學,實實在在的。沒有通過實驗,就等於說你還沒有經過考試、還沒有經過檢驗,你的東西、產品,人家不能相信你。學佛對這些東西如果說不懂,你白學了,你的時間、精力都浪費了,為什麼?搞一輩子,不要說三代之前的古人比不上,連現代人都比不上。今天如果說我們批評佛教,印光大師距離我們不遠,你看他老人家文章,誰能寫一篇文章能超過他的?我們李老師常說,比不上。諦閑法師,你能比上他嗎?近代這些真正修行大善知識,不是古人。這些事實真相了解之後,我們那種傲慢的習氣就煙消雲散,自己真的低頭了,不如古人。所以夫子講的「信而好古」,對古人東西深信不疑,非常喜歡。在經文上來講,現在人欲望太多,古人沒有欲望,高就高在這裡。什麼是佛?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叫佛,就成佛了。你能不能放下?你能放下你就成佛,成佛不稀奇,釋迦牟尼佛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成佛有什麼稀奇!放下就是。可是你偏偏不肯放下,不肯放下,那是凡夫,心裡還有貪瞋痴慢,行為上面還有殺盜淫妄,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你怎麼能超越輪迴?
經上講的就是現在人,起心動念損人利己,只知道享受榮華富貴,「不願忍辱修善」。我早晨跟諸位報告過,我以前的老校長周邦道先生一生的行誼,我想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二個,為什麼?他真能忍,什麼樣苦、什麼樣難他都要忍。為什麼?想省一點下來幫助別人。自己生活苦,知道還有比他更苦的人,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決定沒有浪費。人人學到這個榜樣,這個世間人就沒有競爭。把競爭放下,社會就安定,地球上災變就沒有。競爭這個念頭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互助合作是對的。「積累福報於來日」,這個人有智慧,看得很遠,為什麼?他知道人生苦短,來日很長。能為來日打算的,這一生苦一點不在乎,這是有智慧的人,可是這種人不多。急功好利的人多,急功好利的人,沒想到「威勢不長,隨即消滅」,在這個世間壽命很短。
幾個人知道『天道施張,自然糺舉』,這個事情幾個人知道?這是什麼?這講因果報應,此地這個施也是張的意思,展開來。自然糺舉,「糺」是糾正,「正也,察也,舉其非也」,這什麼意思?你造作的不善,自然有報應,自然糾舉就是自然有報應。舉其非也,你造的罪孽太多。「自然之理,法爾之道,謂之天道」。法爾是自自然然,你行善你有善果,你造惡你有惡報。今天這個社會這麼大的災變,地球的災變,我們看新聞標題,這是同學(我沒有時間看新聞)把每個月的新聞標題,列成表來給我看,看到怵目驚心。三月份,這全世界災難的標題八十二條,一個月;四月份五十九條,這個算少一點的;五月份有六十七;六月份有一百五十五;七月份有一百七十六。我想這個八月份肯定超過二百,這個災難的頻率月月上升,每個月比每個月多,而且每一次比每一次嚴重,這不是好現象。為什麼會有這些災難?眾生造的惡業太重了。
一些靈媒提供一些信息,信息不一定可以相信,但是值得參考,可以參考。信息怎麼說?千百年來眾生所造的惡業,今天要總報,也就是說算總帳。為什麼這個時候算總帳?古時候中國人有個習氣,算總帳是什麼?臘月過年,年終做總結,這一年的帳。宇宙也是如此,明年二0一二,這個地球在太空當中轉一個大圈,在銀河轉一個大圈,又回歸到原點。今年是臘月三十,明年是臘月三十晚,後年又是大年初一了,這信息上是這麼說的。這是算總帳的時候,我們碰上了。地球被嚴重污染,算總帳的時候要重新清洗,把這些染污都把它洗刷乾淨。這個洗刷裡頭,頭一個大的問題就是科學技術,說這三百年的科學技術要統統洗乾淨,全沒有了。人要回歸到原始時代去生活,完全得要動手。到時候電沒有了,瓦斯沒有了,這些機械統統沒有了,電話、手機全沒有了。不過他提供一個很好的信息,這些東西全部沒有了之後,人的本能慢慢恢復,本能是什麼?天眼通、天耳通會恢復。所以人與人聯繫的時候不要用科技,自己心裡很清楚、很明白。好像往年我看過一本書,澳洲,《曠野的聲音》,美國人寫的,澳洲土著,遠方他們的同伴要知道他現在的情況,他可以坐在那個地方入定,定中就見到。科學技術消失之後,人的本能慢慢會恢復。
「《淨影疏》云:天下道理,自然施立,是故名為天道施張。造惡必彰」,這個彰就是你做的惡全部暴露出來,你沒有法子隱瞞,這叫自然糾舉,你造作的罪業全部都要暴露。「《會疏》云: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報應之報」,這個天道不是指別的,就是指善惡的報應。「又云:事已發者依法斷割之」,斷割是處分,你造的罪業你要依法斷割,就是依法律來懲罰。懲罰輕的,是病痛、是災難,水火這些災難,這叫痛;死後是餓鬼、畜生、地獄,那叫燒,來生後世的果報,「事未發者審察之,是云糾舉。舉,示也」,展示出來了。什麼人在糾舉?第一個,前面我們讀過,阿賴耶識裡有落謝種子,我們一般講良心發現,自己感到羞愧,這是自然糾舉。另外一個是天地鬼神,我們瞞不過,我們看不到天地鬼神,天地鬼神看到我們,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沒有辦法隱瞞的。所以人不能做虧心事,絕對不是古聖先賢來嚇唬人的,你要這樣想法你完全錯了,他真有。常常想到天地鬼神在看著,這能做嗎?
『煢煢』,「憂思也」,憂慮,「無所依也」,人在六道裡確確實實如是。『忪忪』,「心悸不安,驚惶失措也」,這是什麼?災難現前的時候。沒有現前的時候聽說,煢煢是你有憂思;災難現前的時候,驚慌失措,沒有依靠,絕大多數的人都如是。所以宗教在這個時候會產生力量,為什麼?給這些人做依靠。而依靠裡頭,有精闢理論做依據的則是佛教,佛教能把這個事情根源講清楚、講明白,災難怎麼來?我們人身得病,病從哪來的?給你講清楚、講明白。我們居住的環境有問題,氣候突變,地震頻繁,以前很少有,現在天天有,一天不止一次,小的地震一天都有幾十次、幾百次的,完全不正常。大地會整塊陷下去,地陷了;高山會崩塌掉,會倒下來;天氣反常,忽冷忽熱。這些一般人稱為自然災害,實際上是眾生共業所感,我們起心動念不善,那裡頭就有一分惡業。救贖之道就是回頭,明白了,這個壞的念頭不能有,惡言惡行不可以再造,覺悟之後就停止了。更積極一點的,努力行善,這樣的人能自救。雖然災難來了,你在這個災難裡面死去了,學佛的人知道沒死,死去是什麼?身體,身體不是我,靈魂是我。死去之後換一個身體,這個血肉之軀不要了,有一個靈體。這個靈有迷有悟,迷的時候我們中國人習慣稱它為靈魂,佛教裡頭也有稱它為中陰,它具足色受想行識。它要是覺悟,就不稱它作靈魂,稱它作靈性,不生不滅。要不斷向上提升,靈體比肉體好多了,肉體很麻煩,靈體自由自在。
所以這些我們常常學、常常聽,將來災難現前的時候,自己什麼?自己心是定的,不慌不亂、不驚不怖,這個好。這個身體丟掉,自己能做主,想到哪裡去就到哪裡去,所以這正念重要。念天他就生天,念阿彌陀佛他就生極樂世界,這比什麼都重要。釋迦牟尼佛勸我們求生淨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也勸我們求生淨土,淨土的好處,淨土的利益,十方如來說不盡,我們要感激。雖然我們一心一意要求生淨土,我們要把這個信息告訴大家,誠誠懇懇、老老實實做出榜樣出來。佛菩薩的榜樣,「誠敬謙和」,這四個字可以包括盡了,真誠恭敬,沒有一絲毫驕慢,謙虛和睦。宗教裡面所謂傳福音,這叫真正的福音,把佛在經教裡頭,特別是這部經,這部經是救苦救難。我們沒有很長的時間去研究這些大經大論,這一部就夠了。這一部經裡頭特別是註解,註解裡頭包括大經大論的精華,讀這一部經就等於讀了一百九十三部。所以這個本子是什麼?大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精華本,真難得,這個經讀了就是一切經都讀到。你把它能讀清楚、讀明白,搞懂了,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點都不錯。所以經上講的這些,這是狀況,我們都要把它消除,沒有憂思,沒有不安。
這一句後頭還有說,『當入其中』,「《會疏》云:煢煢者,單獨貌,獨生獨死故。忪忪者,心動也,驚惶貌。輪迴無間也。其中者,五道之中。」五道不說阿修羅,天、人、餓鬼、畜生、地獄這叫五道,阿修羅除了地獄之外,其他四道統統有阿修羅,他在哪一道就說哪一道,不再講阿修羅了。六道是單單把天阿修羅說他是一道,所以六道跟五道完全一樣,沒有差別。人確實,佛教一般人沒有深入經藏的,對事實真相還沒有了解清楚的,佛勸人心裡有六個念,叫六念法,念法、念佛、念僧、念天、念戒,戒是戒律,戒律是什麼?戒律簡單講就是規矩,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如果這個戒,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弟子規》是戒、《感應篇》是戒、《十善業道》是戒。念天、念戒,後頭念施,布施,這是六念法,這就是教化一切眾生斷惡修善,你將來的果報不在三途,來生還是人天福報。
真正學佛,志願廣大,不想再搞六道,想超越六道輪迴,那佛就教你另外的方法。你有更高的志願,我想跟佛一樣想成佛,他就教成佛的方法,他一點都不吝法,不吝嗇,你想要什麼他都能幫助你、成就你,這是佛法。施就是捨、就是放下,放下最重要的是心放下,不是在事相上。事相上放下了,心沒有放下,那個沒有用處。心放下了,事上不放下沒問題,為什麼?事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念頭是真的。為什麼?念頭能變,一切萬法是所變,自性是真的,自性能現,萬法是所現,能現是真的,所現是假的。所以大乘跟小乘不一樣,你看小乘戒律,結罪論事不論心,所以它小,小乘戒好持,不殺生,他確實沒有殺,他就不殺生。可是大乘戒不一樣,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你動個念頭想殺人你就破戒。小乘戒一定把那個眾生殺他斷了命,他真的是命死了,那才叫殺,結罪。大乘不行,大乘起心動念我想殺他,殺戒就破了,大乘戒難持,論心不論事,所以果報不一樣。大乘戒能幫助你超越十法界,小乘戒頂多幫你超越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不一樣。大乘幫助你生實報莊嚴土,小乘戒是幫助你生方便有餘土,學佛同學對這些不能不知道。
「又《淨影疏》云:罪者歸之,無人伴匹,故云煢忪當入其中」。下云『古今有是,痛哉可傷』,「表三毒所作惡因,定感痛燒之惡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生死道裡頭是獨往獨來,你沒有伴侶,為什麼?造的業不一樣。縱然是夫妻父子,各人起心動念不一樣,各人造業不一樣,死了之後你到哪裡去?業力牽引你去,這個事實真相要了解。你真正了解之後,佛菩薩教給你的,你就相信,與一切眾生結善緣、結法緣。千萬不要結惡緣,結惡緣你在六道裡頭處處是障礙,苦不堪言;你結善緣的話,到處都有人幫助你。所以心量要大,心小很可憐,你包容別人,別人包容你;你不能包容別人,別人也不包容你,說穿了全是自作自受。這個道理懂了之後,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心理上就會有很大的轉變。大乘經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這個觀念比什麼都重要,那不是一家,一家它不是一體,一體。一體就像什麼?我們外面眼耳鼻舌身、裡面五臟六腑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這是完全正確的,你什麼時候真正契入這個境界,跟遍法界虛空界融合成一體,那就很恭喜你,為什麼?你證得法身了。誰是我的身呢?天地萬物是我身,一切萬法是我身,這叫法身。法身如來,無相無不相,無相是講到清淨心,他不執著,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叫無相。無不相是所有境界相全是他,雖一切相是自己,一絲毫沒有執著,心完全落實在清淨平等覺裡頭。罪要懺除,善要真修,斷惡修善都不著相,與性德就圓滿相應。「以上誡惡」,前面所講的這一段,告誡我們什麼是惡,什麼是惡業、什麼是惡因、什麼是惡果,你搞清楚了,你自然就不會造惡。「下文勸善」,底下這段文: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塗憂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
就是倉促。
【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這段經文佛勸導我們要修善。念老的註解,「右經文乃如來普勸聞經之人專精修善也」。大家要注意到,這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目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善行要,不能說我不幹了,我天天在家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在家裡念阿彌陀佛,這個行善的心要有,行善的事可以沒有,這行善的心要是沒有,跟阿彌陀佛不相應。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天天到遍法界虛空界去度苦難眾生,你行善不要了,你想到極樂世界去享福去,人家不要你,不合格,所以這個要想到。
『佛經語』,註解裡面說的,「通指捨惡修善、背塵合覺之一切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這一部《大藏經》,每一卷都是佛經語,內容總不外這個原則,總的來說十二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十二個字把佛所說的一切經全包括了,前面兩句斷惡修善是戒律,三藏經典裡面的律藏,經藏跟論藏就是自淨其意。這一首偈有四句,後頭還有一句,「是諸佛教」,就是這三句話是諸佛,諸佛是一切佛,包括過去佛、未來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佛教化眾生,就是前面這十二個字。捨惡修善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背塵合覺就是自淨其意,包括一切法門。「別則專指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淨土三經」,其中第一那就是本經。經教那麼多,我們學哪一種好,這給你指出來,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六字洪名,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前面講了很多,都應當要把它記住。一乘這是最圓滿的,一乘是什麼?是作佛。不是二乘,二乘是大乘、小乘,這是一乘,小乘作阿羅漢,大乘作菩薩,一乘是作佛。
所以要曉得,淨宗法門是一乘,一乘不多,《華嚴》是一乘,《法華》是一乘。怎麼樣辨別?這一生當中能成佛的,這個法門叫一乘;一生當中不能成佛的,只能證到菩薩的,這叫大乘;這一生當中只能成阿羅漢,還到不了菩薩,這叫小乘。都是從一生來講的,這個法門你一生就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成佛。所以它屬於一乘經,這是非常非常可貴。它的修行方法就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的功德不可思議,前面統統講過。要會念,說老實話,修淨土的人多,會念這句佛號的人不多,為什麼?他沒有把他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他沒有把他自私自利念掉,他沒有把名聞利養念掉,他沒有把貪瞋痴慢念掉,就不會念,他不會。會念的人怎麼樣?就像宗門大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淨宗提起佛號就是覺,我眼見色動了貪心,阿彌陀佛,歸到彌陀,貪心就沒有了。第一念不怕,就怕那個念念相續你就造罪,第二句就是阿彌陀佛,這叫會念。用這一句佛號,把所有的惡念打掉,把所有的雜念打掉,把所有不需要、不相干的念頭統統掃得乾乾淨淨,這叫會念。那個念法,大聲念、小聲念、快念、慢念、什麼聲調,那個不相干,沒有關係。關係是你真的把你的惡念、雜念念掉,那叫正念;念了一輩子佛,雜念都沒有斷掉,叫不會念,白念了。念佛也變成一種妄想,你說冤不冤枉?
淨土三經,這專講淨土的,三經第一就是《無量壽經》,第二是小本《阿彌陀經》,第三是《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稱為小本、大本,內容完全相同,一個說得簡單,一個說得詳細,它是一部經,所以《彌陀經》擺在第二,《觀經》擺在第三。《觀經》是什麼?《觀經》是講義,裡面講了兩樁事情,第一個講理論,第二個講方法,《觀經》就講兩個,是這兩方面的細講,叫《觀無量壽佛經》,三經都非常重要。
『熟思惟之』,「從聞而思」,要多念、要多想、要了解經的意思。你不了解你怎麼會落實?這些方法都是對初學同學說的,初學同學不能不聽經。如果說聽經不重要,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四十九年!聽經不重要,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天天講經不中斷,從這些方面看,我們就知道聽經是第一重要。我們不聽經就會胡思亂想,煩惱習氣。聽兩個小時經,專心在這裡聽,這兩個小時不打妄想,這叫修行,兩個小時當中,把這煩惱習氣把它斷了,聚精會神體會經裡頭的意思。會聽的人高明,會聽的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那叫真會聽,那樣的聽經入念佛三昧。入念佛三昧久了,自然會開悟,叫豁然大悟,聽經豈不是跟禪宗修禪沒有兩樣!
禪是修開悟的,聽經也修開悟,為什麼?你聽這個經文,字字句句都是自性,都是真心,真心流出來的言語文字,它跟世間法不一樣。聽多了,聽的時候不要去想它,只一味的去聽、一味去讀,自然就通了。中國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們聽經,把這個經聽成一千遍,意思也自見,自見就是什麼?徹悟,大徹大悟。要不要去想它?不需要。所以世間法要研究,東西拿去研究研究,研究是什麼?用第六意識。佛法不用第六識、不用第七識,佛法不叫研究,叫參究,方法不相同,什麼叫參究?不用心意識就叫參究;用心意識是研究,六道裡頭人幹的。搞出世間法的他不研究,他在這裡聽兩個小時的經,他在這裡入定兩個小時。入定,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定也叫做止觀,所有一切妄念停止。觀是什麼?講經,句句清楚,沒聽錯,沒有漏掉,讀經也是的。這個方法,《大乘起信論》裡頭馬鳴菩薩說得很清楚。念佛、聽經都是真修,念佛可以入定,聽經也能入定;聽經會開悟,念佛也會開悟。最忌諱的是有雜念滲透進去,就把你的功夫破壞掉了,不允許雜念夾雜在裡頭。所以,從聞而思。
『端守不怠』,這是「從思起修」。聞思修,是菩薩的三慧,我們能不能修?不能。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慧,三慧的慧是戒定慧的慧。所以戒定慧叫三學,小乘修的;大乘修的是三慧,就是戒定慧的慧。你沒有那個慧,你修什麼?三慧是什麼意思?三慧就是智慧起用,起作用。聞是接觸,耳聞,耳聞聲,這是接觸,眼見色也叫聞,鼻嗅香也叫聞,舌嘗味也叫聞,根塵相接觸,用這個聞字做代表,他接觸了。一接觸他就覺悟,他不迷,從不迷講叫做修;從明白講,一接觸就了解,從了解講叫做思。因為平常我們總要想想才明瞭,他不要想,一接觸他就明瞭,明瞭叫思;明瞭就不迷,從不迷講那叫修,叫聞思修,所以聞思修是智慧起用,是剎那之間三慧具足,叫聞慧、思慧、修慧。這不能搞錯,我聽了之後我回去再去想想,想了之後我再去做,全錯了,哪有那麼笨的菩薩?所以這個一定要懂。
三慧是菩薩學的,大乘菩薩才有,阿羅漢都沒有,這個你就了解大小乘不一樣。大乘的三慧是剎那時間完成的,一念完成具足三慧;小乘的三學它是有次第的,真的有修戒、修定、修慧,它真有三個階段,它不是同時的,它是循序漸進的,要相當長的時間,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先學戒,戒久了之後慢慢自然就定下來,定的時間久了之後才智慧現前。所以菩薩沒有戒定慧的基礎,他就沒有三慧,戒定慧的基礎深厚。所以三慧是智慧起用,這個智慧不是沒有用處的,它有作用,這個作用對自己是提升自己,而且又能教化眾生,自行化他要靠聞思修。自行是身教,為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就是《還源觀》上的四德,第二「威儀有則」,那是聞思修落實在自己的身行,做出來給人看。別人看了向你請教,你能夠詳詳細細解說給他聽,那是言教。必定是先感動人,然後那個教學才產生效果;你沒有感動他,說得再好聽,人家聽完之後半信半疑。這就是現在講經說法為什麼這麼困難,我們沒有菩薩的三慧,沒有小乘的三學,於是這三個根就重要,你不從這裡下手,怎麼辦?學佛就要從三個根下手,搞佛學那就不需要。我們到底是搞佛學還是學佛?這在自己,別人沒有方法幫助你,也沒有方法約束你,要自動自發。
端守不怠是從思起修。「端守」是正守,就是如教奉行,佛怎麼教我就怎麼幹。由此可知,端守就是真幹。老實、聽話、真幹,這樣根性的眾生好教,很容易成就。不老實,自以為很聰明,自以為很能幹,對佛菩薩教誨半信半疑,他就無法認真去落實,所以學了一輩子,得的是佛學,他沒學佛。學佛,把佛經當作世間一種學問來研究,叫哲學,佛經哲學,講得頭頭是道,甚至於著作等身,李老師後頭有兩句話,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就說你搞六道輪迴,你沒有辦法超越輪迴;學佛能超越輪迴,能往生極樂世界。「端守者,匡邪守正故」。「盡此一生,端守佛誨」,佛的教誨你真相信,真懂了,你這一生勇猛精進去把它做到,故云『終身不怠』,這一生不敢懈怠,不懈怠就是勇猛精進。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這是你身心表現的肯定是這八個字。日本的企業家稻盛和夫,他講了四個字,「敬天愛人」,你看跟這八個字像不像?尊聖敬善是敬天,仁慈博愛是愛人,表現在外真是這樣的,這是什麼?這就是菩薩。所以他在日本,日本人稱他是聖人,當之無愧,他真的是聖人。你能夠做到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你就是聖人,你就是佛菩薩,人人可以做得到。他就是不肯做,那就沒法子。他為什麼不肯做?他不知道敬,他把敬丟掉了。諸佛菩薩他這個敬字永遠不會失去,對聖尊敬、對善尊敬、對惡也尊敬、對畜生也尊敬、對樹木花草尊敬、對山河大地尊敬,沒有一樣不敬。看世間法,我們中國的《禮記》,你翻開第一句話「毋不敬」。經典裡面,佛常常教導我們「一切恭敬」,你們常常拜懺的人,懺儀頭一句話「一心頂禮,一切恭敬」。中國古禮頭一句話「毋不敬」,沒有一樣不尊敬的,這叫敬天,天可以說是天然,對於天然一定要尊敬。一定要知道愛人,為什麼?人跟我是一體,不愛人就是不自愛,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幾個人懂得自愛?佛菩薩懂得,大聖大賢他們懂得。我們看到,我們能體會得到,不愛人的人就是不自愛,不自愛的人不會成就,不能成聖、不能成佛,這些地方,我們不能不警惕,不能不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今天時間到了,這兩句意思未盡,我們下一堂課再細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