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99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九九集)  2011/7/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99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六百二十面,我們從倒數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

「其所結得之大願,自然契理契機,照真達俗。契理照真,故其大願,實相為體,究竟了義,力用無量。契機達俗,故善契機宜。」我們前面學到這個地方,現在我們接著看下面,『禮義都合』。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稱為禮義之邦,這是在全世界真正少有的。這個國家,這個族群,這塊寶地上的居民有禮有義,實在是太可貴。我們現在把禮義疏忽、忘掉了,忘了多久?大概一百五十年。這個時間不很長,但是也不短。今天我們的社會遭難,原因在哪裡?老祖宗的教誨疏忽了,受到老祖宗的懲罰。祖宗沒有不愛子孫的,沒有不照顧後代的,這些災難它的目的在哪裡?大概是讓我們覺悟,是逼著我們回頭,我們要不回頭,我們束手無策,沒辦法了,一定要把禮義找回來。禮義是什麼?「禮義者,仁義禮智信,世間道德也」,這五個字在我們傳統文化裡面叫五常。我們傳統文化四個根本,五倫是第一,五常是第二,四維是第三,八德是第四,中國千萬年來就靠這四樣東西,讓這個國家長治久安,太平盛世,禮義之邦,和諧社會都從這來的。

老祖宗的東西用了千萬年,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是四千五百年,文字是四千五百年前黃帝時候發明的,黃帝以前沒有文字。有沒有文化?肯定有,我們的傳統文化我相信決定超過一萬年。為什麼?印度婆羅門的文化有一萬三千年,我們不會輸給它。所以我們從孔老夫子他老人家談話當中他所說的,他說他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兩句話說得太好!「述而不作」是說他只是敘述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自己沒有創作、沒有發明,一生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祖宗的東西。對老祖宗的東西他相信,一點都不懷疑,很喜歡,「信而好古」。這種求學的態度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的。我們今天看看這個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學習的態度與這個完全相反。相反學不到東西,學相反了你學習的是皮毛,你得到的是垃圾,不管用,換句話說,有害而沒有利。也許大家看到眼前有利,但是十幾、二十年之後問題出來了。就正像現在的美容一樣,好像很有效果,一美化馬上就改變,十年、二十年就苦不堪言,毛病都出來了。為什麼?它不是自然的,美容是破壞自然生態環境,你自找苦吃。所以我們要相信老祖宗。

這個信心怎麼建立?我提出的建議是學佛,在佛法上建立信心,然後回過頭去學老祖宗。為什麼?沒有信心,沒有誠敬,老祖宗的東西學不到。靠用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我們的信心,那要從小紮根。我們學習的機會錯過了,現在只有找佛,從佛這個地方去找信心。佛家是「信為道元功德母」,佛是很善於教人建立信心。信什麼?佛不是叫你信他,佛要叫我們信他我們不服,佛叫我們信自己,這個妙絕了。先信自己再信他,佛家的信是這麼建立的,頭一個相信自己,第二個相信他。所以它不同於宗教,宗教頭一個要信神,你不能信自己,可是佛不是的,佛頭一個信自己,信自己是什麼?信自己本來是佛。跟我們古人教學是一個道理,我們古人教學頭一個教人信,信什麼?信本性本善,你看《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你要相信這個。其實本善跟我們本來是佛,意思很相像、很接近。

所以這是教育,最好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家,他教學第一個就把教學的宗旨告訴你,教育的目標告訴你,你來學,學到最後是什麼?學到最後是本性本善開發出來,學佛到最後你成佛了,這個教育才算圓滿。如果學佛你永遠做不到佛,永遠做佛的弟子,佛的教育就全盤失敗了。聖賢教育總希望下一代超過自己,跟自己一樣都不光榮、不光彩;超過我,我的學生超過我,這是光彩,這是什麼?這是進步!一切都要超過自己,智慧超過自己,德能超過自己,福報超過自己,樣樣都超過自己,我的教育成功了。一代比一代好,一代比一代昌盛,這是東方聖賢人教育的理念,決定沒有自私,決定不會吝法,這些理念與性德完全相應。

我們學佛,對於儒家這個四德我們佩服,我們要學,它是學佛的根基,特別是仁義禮智信。仁是什麼?仁是愛人,推己及人,這是兩個人,想到別人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也同時想到別人。我們有福同享,不是獨享,獨享是聖賢人認為可恥的,那不是好事、不是善事,真正的善好是與一切眾生共享,現在人常常說的共存共榮。這是佛法,這是中國傳統的理念,人人平等,在佛法講萬物平等。這個意思好,這第一個意思,仁者愛人。我愛自己,我就愛別人;我不願意傷害自己,我不可以傷害別人,一切都是將自己去比別人。我希望我有智慧,我希望我有福報,我也希望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福報,這個世界才祥和,這個世界就真正有福。少數人有福報,多數人沒有福報,那個多數人會要搞革命、會要造反,那你少數人的福報也享不成,所以一定要大家都有福報。這個思想,諸位想想,這是共產的思想。所以真正的共產是誰?是佛教。這個東西共產不容易做到,佛教是真做到了,佛教是一切眾生都站在平等的位子上。所以它的口號是生佛一體、生佛不二。你看看它把眾生擺在第一個,佛擺在第二個,它不是說佛生不二,生佛不二,尊重別人,生佛平等。

佛教化眾生,希望眾生都能覺悟,幫助他離苦得樂,這是教學頭一個目標。如何幫助他離苦得樂?教學。這跟我們中國老祖宗認知相同,我們中國老祖宗他把教育擺在第一,你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家庭也是如此,家庭裡把教育擺在第一,人都教好了,這家庭就幸福;國民教好了,這個國家昌盛,國運昌隆。所以教育擺在第一。佛是把教育擺在第一,釋迦牟尼佛一生他不是喊口號,他真幹了,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沒有一天休息。這一點不能不細心去體會,他為什麼要這樣幹法?那就是救度苦難眾生,眾生太苦了。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顛倒來的,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於是他想錯了、看錯了,也說錯了,也幹錯了,全都錯了。錯了怎麼樣?錯了就造孽,造孽後面就受果報,苦報,因為他所造作的都不善,都跟本善相違背,都與性德相違背,就是與仁義禮智信相違背。不仁,自私自利,不曉得愛人;不義,義是合情合理合法,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所以無禮、無智、無信,全都違背了,災難就來了。

五個字統統沒有了,果報就是現在的地球災難,社會動亂,地球災變,就這麼來的。這五個字沒有了,變成什麼?變成貪瞋痴慢疑。不仁變成貪婪,不義變成瞋恚,無禮變成傲慢,無智變成愚痴,無信變成懷疑,貪瞋痴慢疑,變成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是病因。於是在情緒上它就變成怨恨惱怒煩,在行為上它就變成殺盜淫妄,就幹這個,於是災難來了,天災人禍同時就出現。怎麼對治?這問題現前了,怎麼解救?救苦救難怎麼解救?仁義禮智信可以救。聖賢教育教什麼?就教這個東西,千經萬論不離這個原則,佛教的經典也不離這個原則。仁義禮智信,在佛法裡是什麼?五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不就是仁義禮智信嗎?五戒!佛法五戒是它的根,中國傳統文化這五個字是傳統文化的根之根。你說《弟子規》學什麼?不就學這五個字嗎?《感應篇》也不例外,也是學這五個字,你說這個東西多重要。這個東西是普世教育,說「世間道德也」,特別是中華傳統道德教育,就這五個字。

禮義,「但此二字不但代表當時古印度之社會道德,實泛指後世種種社會各個時代之社會道德與規律」。全世界各個宗教共同具足的四重戒,我們看許多宗教經典裡面都教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個四條沒有一個宗教不講。只是佛家講戒酒,不飲酒,別的宗教不戒這個。殺盜淫妄,統統都認為這是壞事,這不是好事。在這個地方,「禮義都合」。不同族群的聖賢,不同宗教的創始人,他們沒有見過面,也沒有在一起開過會交流交流,沒有,但是見解都一樣,這是中國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古聖先賢統統都是一樣的看法、一樣的想法,這就不能違背,這不是一個人創造發明,是大家共同的,共同的知見不就是性德嗎?我們今天聽到也不反對。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走了許多國家地區,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我們提出來跟大家談談,沒有一個反對,沒有碰到反對的。我們原先以為還要跟人辯論,這十幾年來找不到一個辯論的機會,大家都接受、都點頭,都認為這對的。大家都認為對的,我們再不去做它,問題就出來了。大家既然以為對,咱們就趕緊做,從哪裡做起?從我做起,不要希望別人,希望別人你會失望,希望自己。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這個小團體、小圈圈做起,慢慢影響擴大,就能救這個地區,救此一方,再擴大,就能救國家民族,就能救世界。

「所發之願,必須與之相契」,這個與之就是此地講的禮義都合,你的願不能與禮義相違背,你這個願叫善願;說得詳細一點,不能跟仁義禮智信相違背,不能跟五戒相違背,這個願是善願。「始能為當時社會之所容」,我們在這個十年當中,提倡世界宗教是一家,確實得到很好的迴響。每年國際上有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動,目的都在此,希望宗教能團結,希望宗教能互相學習,這麼多年來極力提倡。從我自己本身做起,我學習宗教的,這就是《世界宗教是一家》,這裡面我抄寫的是世界十大宗教的經典,值得我們現前社會迫切需要學習的,我全都抄在這本裡面,拋磚引玉,贈送給不同的宗教,恭恭敬敬請大家指教。我首先學習,我尊重別人的宗教,敬他們宗教所供奉的神,我們尊敬,讀他們宗教的經典,跟佛教經典不分上下,不是我的好、你比我不如,不,一律平等。

我跟宗教往來,我肯定,用他們的話來說,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造物主。在佛教裡面,佛教裡沒有真神,佛教沒有說到這個,但是佛教講到造物主,什麼是造物主?阿賴耶是造物主。這樁事情,現代的科學家發現了,現代科學裡面講,宇宙之間只有三樣東西,其他全是假的,就三樣東西,第一個物質,第二個信息,第三個能量。這三個東西是什麼?這三個東西是造物主,整個宇宙就這三樣東西變現出來的,佛家講這三樣東西叫阿賴耶,這是佛教名詞。能量是阿賴耶的業相,信息是阿賴耶的轉相,物質是阿賴耶的境界相,這是阿賴耶的三細相,被科學家發現了,我們佩服到極處。為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誰能見到阿賴耶?八地菩薩能見到阿賴耶。那麼現在科學家是不是八地菩薩?不是,但是他見到了。他所見到的跟八地菩薩見到的不一樣,八地菩薩是從定功當中親自見到,他是用數學、用科學的儀器觀察發現的。發現,現在是物質搞清楚了,那兩個沒搞清楚。信息,知道物質是信息變現的,就是意念變現的,但意念從哪裡來的不曉得,沒有搞清楚,八地菩薩清楚,他還是差一點。但是能夠找到這個邊緣,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科學的報告給我們帶來信心,因為我們不是八地菩薩,我們也沒有見到,我們只是在佛經上看到。現在看到科學報告跟佛經對起來一對照,我們佩服,我們佩服科學家,也佩服釋迦牟尼佛,我們都佩服。

那麼佛說了,科學家、哲學家大概他們的極限就到此為止,信息從哪裡來的?能量從哪裡來的?他找不到,這個事情一定要唯證方知。怎麼樣證?要把念頭放下。他們現在是用思考、用研究,研究是用第六意識。佛說第六意識的能量非常廣大,對外它能夠緣虛空法界,對內它可以緣到阿賴耶,但是緣不到自性,佛家講的真如本性它緣不到,所以「人之初,性本善」它緣不到。那個要什麼?那就唯證方知,那用真心,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見到了,這就叫證。誰放下,誰就見到,比科學家的報告還要清楚,還要肯定,沒有絲毫懷疑。禪定當中,時間、空間都不見了,你才看到事實真相。所以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決定是與自性相應,與現代眾生、現代社會也能相應,這個道才能行得通,「方能宏揚教義,普利眾生」。如果不契機,跟現代社會眾生所需求的不相應,你好東西他不接受、他不肯學,這個教學就不能發揮作用,必須要做到契機契理,普利眾生。

「苞羅表裡」,這個簡單講就是世界宗教是一家。表是外表,就是現前的社會大眾;裡是自性、是真心,那是裡。能生能現,惠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那是裡。要苞羅表裡,像《華嚴經》上所說的,體相用統統苞羅,體是裡,相用是表。「苞,同包」,同這個「包」,是一個意思。「羅,《嘉祥疏》曰:羅之言攝」,就是含攝,這些字都不難懂,「故知苞羅即包容含攝之義」。「表指事相,裡指理體」,理體是自性、是法性。「故知苞羅表裡者,即事理雙圓,真俗並照,眾妙齊收,萬類普攝。」這意思好,你這樣才能學到真東西,你沒有偏愛、沒有偏心、沒有邪念,你才能包容。如果你有偏執,你就不能包容,你執著一個主觀觀念,不能容納別人,錯了。佛法沒有自己,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甚至於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所以它能包羅,沒有不包含的,像虛空一樣。所以理圓了,事也圓了,理是能生能現,事是所生所現。「事理雙圓,真俗並照」,這個並照是講智慧起作用,對於真(就是理)完全了解;對於俗,俗就是事,就是事相,也是通達明瞭,沒有障礙。於是「眾妙齊收」,這個妙是善。

賢首大師《還源觀》跟我們講四德,第一個「隨緣妙用」,那就是此地四句話,隨緣妙用。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隨緣妙用。眾生心是什麼?是念頭,隨著眾生起心動念而現相跟它相應;雖相應,這些能現的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這叫妙!如果在起作用的時候,現相作用有了分別、有了執著就不妙。為什麼?有分別一定有你我他,我們前面講仁義禮智信,仁破壞了。佛法解釋這個仁,高明!自他是一不是二,這是仁,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但是凡夫還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他就有好惡,有喜歡的,有討厭的。喜歡、討厭,生煩惱!喜歡的念頭跟天堂相應,討厭的念頭跟地獄相應,這兩頭,他兩頭都有,一個念頭裡頭兩頭都有。兩頭都有,果報在哪一頭?就看哪一頭重,先受報,輕的後受報,不是說受這個報不受那個報,不是的,統統都要受,只有先後不同。這些事情你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不敢起念頭,知道什麼?起念頭是錯誤。可是不起念頭又做不到,你沒有辦法控制。

淨宗法門就妙!淨宗法門教什麼?你換,你把念頭換成阿彌陀佛,這個辦法太高明了。不起,不行,換,行,念頭才起,「阿彌陀佛」,換過來,真妙,這妙中之妙,叫我們換念頭。無論是善念惡念統統都有報,只是先後不同,沒有不報的,六道輪迴就是我們受報的地方,善念三善道,惡念三惡道,我們統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果報就在極樂世界。三善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三惡道也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理總要搞清楚,事我們就不會違背,我們會做得很如法。這才能夠萬類普攝,也就是萬類普度,你統統都幫上忙。

「上智下愚,悉得度脫。」上智善根深厚,悟性很高,幫助他高登品位;下愚的人善根不厚,智慧不高,也能幫助他往生同居淨土。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只要往生,無論是哪個土,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阿惟越致是法身菩薩,這不是你修成的,你到極樂世界享阿彌陀佛的福報,阿彌陀佛的智慧、神通、道力、福報統統加持給你,你到那裡享受到了。享受這個福報起什麼作用?這個作用不可思議,你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有能力像法身菩薩一樣,與十法界有緣眾生感應道交,有緣眾生求你幫忙,你就能現身、就能給他說法,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在十方世界諸佛報土裡頭,凡聖同居土裡面不可能,你做不到,那是什麼?那是六道的凡夫,六道哪有這個能力,而是什麼?而是實報莊嚴土裡的菩薩才有這個能力。換句話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具有實報土菩薩的這種能力,智慧能力,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這是淨土無比的殊勝。所以得到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的讚揚,大家讚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彌陀弟子備受十方如來的尊重,十方如來一看阿彌陀佛的弟子,這人特別照顧。所以要做彌陀的好弟子,不能丟阿彌陀佛的人。「世出世間,融通無礙也。」世間是講六道,出世間是講四聖法界。六道是世間的穢土,染污嚴重。四聖法界是世間的淨土,那個裡面住的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在那個地方修行,它是淨土。

『過度』,這兩個字怎麼講?「《吳譯》經題為《過度人道經》」,就是《無量壽經》有這個經題,叫《過度人道經》。「過度表自出生死,亦令人出生死之義」,這個解釋我們就懂了,自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也能夠幫助別人了生死出三界,這叫過度。誰有這個本事?阿羅漢就有,四聖法界裡頭的這些聲聞、緣覺、菩薩他們有這個能力,這是能力低的,那高的就更不必說了。『解脫』,「解惑業之縛,脫三業之苦」。「解」我們念「謝」,念去聲,當動詞用,就是把它解開,不是名詞,是動詞,把它解開。解開什麼?迷惑,就是破迷開悟,解惑是破迷開悟。迷就像繩索一樣,把你捆縛住了,你不能動彈,你不能自由,現在把這些繩子給你解開,是這麼個意思。「惑業」兩個字包含的範圍很大,惑是迷,迷了你才造業,造業就受報,那個縛就是受報。把你的迷惑、惡業解開,你才能夠脫三業之苦。三業是什麼?身、口、意。三業之苦就能夠離開。

「《唯識述記》曰:解謂離縛,脫謂自在。」跟前面意思都相同,解是離開繫縛,脫是脫離三苦,你得自在。「又曰:解脫者,體即圓寂。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恆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這是解脫兩個字的意思,有淺深不一樣,淺的是講你斷煩惱、開智慧,深的來講是了生死、出三界,再深的意思是破無明、證菩提,那是究竟解脫。大乘教裡面講阿羅漢、辟支佛,於三德祕藏,他只有一個解脫,解脫叫半個解脫,就是一半解脫一半他還在,其餘的法身他沒有證得,般若沒有證得,只有解脫得了一點點。這是什麼?阿羅漢、辟支佛,為什麼?他沒有能力超越十法界。只有超越十法界的人,這個三德祕藏他統統得到,法身證得,般若證得,解脫證得,這三個都證得。這三個是屬於自性的性德,一切眾生本來有的,只要你把障礙去掉,障礙就是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在《華嚴經》裡面這三個名詞不是這麼說法的,《華嚴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是一個意思,但是名詞不一樣。兩個名詞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我們能夠體會得到。

這也是《唯識述記》裡所說的,說得比較深。解脫,體就是圓寂,圓寂是自性,圓是圓滿,寂是寂滅。什麼東西圓滿?一切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舉個例子來說,佛常常用三種東西,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德能,一個是相好,這三個全包了,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寂是什麼?寂是寂滅,煩惱都滅掉,見思煩惱寂滅了,塵沙煩惱寂滅了,無明煩惱也滅了。所以寂是從滅來說,寂滅。所以叫圓寂,煩惱習氣統統沒有叫寂,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出來叫圓。我們看這底下講,煩惱障縛諸有情,煩惱障礙了。這個煩惱,三種煩惱都在裡頭,見思、塵沙、無明都是煩惱。「縛諸有情」,有情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統統都有這三種煩惱,而且非常嚴重。所以「恆處生死」,恆是講永恆,他在六道裡搞生死,他沒有辦法出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脫離不了六道,那叫苦不堪言。六道裡面搞什麼?都搞的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恩報怨,恩又會變成怨,怨又會變成愛,攪和得你自己都搞不清楚。不要說你一生,你就一天,你好好想想,你那個念頭,喜怒哀樂在那裡頭翻滾。佛看到這個現象叫可憐憫者,你在裡頭煎熬。這是講六道眾生。「證圓寂已」,這是講修行證果,真正證到圓寂,證到圓寂是法身菩薩,「能離彼縛」,這就是你三種煩惱都離開了,這叫解脫,這是究竟的解脫。

「蓋謂聖眾大願」,這是講聖眾,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都稱為聖眾,他們發的大願。怎麼發的?個個都學阿彌陀佛,前面我們讀過,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他們統統都發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給他,彌陀四十八願用五劫時間修行,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願願圓滿,這種功德加持給大家,大家一發四十八願,那個效果就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就相應。沾阿彌陀佛的光,阿彌陀佛用五劫時間修行,你不要用五劫,你只要念阿彌陀佛光就沾上,起的作用跟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一樣的作用,真正不可思議!

「能令自出生死」,自己永遠離開生死,證得不生不滅,「並攝一切有情出離生死」,你能夠教化一切有情眾生。這一切有情眾生一定跟你有緣,所以說佛不度無緣眾生。哪些是有緣的?無量劫來在生死輪迴當中跟你是有恩有怨,或者是有債務關係,這都是有緣眾生;曾經跟你點過頭的,曾經瞪你一眼的,都是有緣人,他們還在六道,還在那裡掙扎。他們這些信息,心裡想有人來救我,像佛菩薩來救我,你收到這個信息,你立刻就有應身,就有回應,這個回應就是現身說法。如果這個地區有緣的人多,你就應身,你看釋迦牟尼佛應身,也到這裡示現投胎,住個幾十年慢慢去教化他們。如果只有一、二個人,用化身,就不是應身,你求他的時候佛菩薩真來了,來了告訴你怎麼修行方法,你依教奉行,他就不見了,叫化身。真的是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我們才一動心他就知道,不但知道,馬上就現身來幫助你,決定不會空過。

但是佛菩薩給我們現身、給我們說法,有隱有顯。顯是什麼?你看到,你感覺到,那是顯;冥應是你感覺不到,他確實幫你忙,你自己沒有感覺。應化有四種緣,隱顯有四種,顯感顯應,明顯的應;顯感冥應,你不覺察的,他應了;有冥感,自己的信息發出去自己不知道,但是佛菩薩來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四種感應隨時隨地都有,如果我們粗心大意就不容易遇到。有些人與佛的緣深,他見到了,見到怎麼樣?不相信,認為我眼花了;聽到了,他說耳背了,怎麼會聽到這個聲音?大概是假的不是真的。已經有應,應對你不起作用。這是什麼?你的業障深,你的業在障礙著你,那就等第二次、等第三次。不是沒有感應,真有感應。每一個人明白這個道理,他感應就會常常有,你才發現經上所講的一點都不假。所以能幫助有情眾生出離生死,「永得解脫,故云過度解脫」,這過度兩個字的意思,自己能得解脫,也能幫助別人解脫。這個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我們看底下一段: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顯自性的妙用。經文上告訴我們,『自然保守,真真潔白』,自然保守是什麼意思?念老註解裡告訴我們就是宗門,宗門是禪宗,禪宗裡面所謂「保任」。保是保守,任是什麼意思?「任者任運」,也就是自然的意思。下面舉個比喻,「要行便行,要坐便坐」,這自然的,你沒有去考慮它,想坐就坐,想行就行,這把自然保守的樣子給你說出來。這個保,「保者,念念不異也」,這個話很難,我們現在的麻煩就是念念不一樣,前念跟後念不相同,前念跟後念是一樣,問題就解決了。所以我們細心冷靜去觀察,觀察自己的念頭,想東想西、想前想後,雜念紛飛,從早到晚妄念紛飛,這個事情麻煩大了。這個現象就是六道輪迴的現象,輪迴的現象剎那之間變化無窮,一念善三善道,一念惡三惡道。如何能保住念念不異?用在念佛法門那最好,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我們要是能夠自然保守,起心動念全是阿彌陀佛,就是自然保守。這要功夫,這種功夫淺而言之,淨宗裡叫它做功夫成片,念佛確確實實念到一片,就是自然保守。這裡頭講自然就是任運的意思,「故任運保守即是保任」,禪宗裡面講保任。

我們一心專念,一心就求生往生的事,除這個沒有第二個念頭。什麼念頭都放棄了,我們做的善、做的惡全不想它,別人做善做惡更不用放在心上,與我不相干,我從早到晚就一句佛號,抽一部分時間出來讀經、聽教。為什麼?它幫助我們覺悟。很容易覺悟,為什麼?你心是定的。一般人聽經學教為什麼不開悟?他心是亂的。如果心定在一處,大小乘經上都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最可貴的就是把心定在一處,就是此地講的「自然保守,真真潔白」,這個是非常難得,這是真功夫!你要說這個功夫,我們要用多少時間來修成?這個沒有一定,如果你真幹,真能放得下,一般講三年決定得到。得到這個功夫你就能往生,你有壽命可以不要,我現在走,阿彌陀佛真來接你。為什麼?功夫成片了。你要在這個世間再長住幾年不礙事,換句話說,你生死自在,想住可以住,想走可以走,你說你多自在。這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比這更高,這是功夫成片,是一心不亂最低級的,從這個提升叫事一心不亂,再提升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宗門的明心見性同一個級別,同等級,事一心不亂跟阿羅漢同等級。所以事一心不亂往生生方便土,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肯定是中品以上,每一土都有三輩九品,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

下面,「真者,即一真法界、真如本性、妙明真心」,這些名詞大乘經上講的,一真法界是《華嚴經》上講的,真如本性所有大乘經上都說,妙明真心是《楞嚴經》上所講的,與本經真實之際當中這個真字完全相同。這個真不是世間真假之真,真假二邊都離開,真真就現前。所以他用真真兩個字,說明這個真不是真假的真,真實之際。「今云真真者,表非對妄而說之真,蓋為絕待(即絕對)之真,乃真中之真」,自性!真如本性,這是真真。「潔,無垢,白,無染。即六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樁事情惠能大師見到了,也就是說他證得,他見到自性本自清淨。我們聽到了,有什麼樣的體會?一定要覺悟。我們每個人的自性都是本自清淨,只是沒見到,見到的是什麼?全是染污。那個染污是什麼?染污意,阿賴耶裡頭的意識,那不是我們的真心,叫妄心。真心本自清淨,沒染污,染污是妄心,妄心有生滅,真心沒有生滅。所以惠能大師第二句就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不生不滅,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我們說自愛,所以現在我們講人不自愛,這自愛是什麼?你要愛你的清淨,本自清淨。你被外面境界染污就不自愛,我們起了煩惱,我們違背五倫、違背仁義禮智信,違背四維八德,就是不自愛。為什麼?那些東西是我們自性本有的,那叫本善,那是性德,這些性德裡頭清淨無染。

「亦即百丈禪語」,百丈大師的話,「心性無染,本自圓成」,圓滿成就,本來是這樣的,跟惠能大師的本自清淨是一個意思。「所保任者,正是此無染本淨之絕待真心。」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來保任?禪宗用參究、用參話頭、用觀心,它也有很多方法,真難,真不容易。現在這些方法幾乎沒有人能夠成功,這個話不是我說的,黃念老跟我講的。他跟我講禪、講密,他說現代人沒有這種根性了,你去學這個東西有名無實。淨宗的保任就是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怎樣保任?念佛號,聲聲佛號裡頭沒有雜念滲透進來,你就保住;念佛還會起妄念就破壞了,你就保不住。所以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記數的方法,提倡三個清楚。第一個,你的佛號從心裡生出來,口裡念出來,心裡頭真有佛,心是根,心是清淨的,從心裡念出來,念得清清楚楚,不要念得太快,念得清清楚楚。念出來,耳朵聽得清清楚楚,耳朵不要聽別的,聽我自己念佛的聲音,聽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一句佛號是我這十聲佛號裡的第幾聲,記得清清楚楚。

這個方法印祖用了一生,他是示現給我們看的,也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念佛,用這個方法有效。這十句佛號清清楚楚是第幾念,可是你心裡不要去暗記,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那就不行,那就錯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必去記,但是清楚。為什麼?你攝心在這個地方,外頭雜念不容易進來。只念十聲,到十,然後再從一、二、三、四、五到十,每到十就再來,不要用二十、三十、四十,不要這樣念法,就是一到十。目的何在?目的是不容雜念滲透進來,是這個意思。這個方法是有效,胡小林做實驗,做了三個月,一百二十天,告訴我很有效,以前念佛有雜念,現在念佛雜念少了。他做了報告,很多人學習,學習個三、四天,效果就發現了。印祖是我們眾生感應他來的,我們眾生有感,而且不是一個人感,很多很多人都出了問題,他來了,為我們做出示現,教我們這些方法,幫助這個時代的念佛人怎樣保任,保任你功夫成片,念佛的功夫就得力。

『無上』,「《往生論註》曰: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此道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對於宇宙萬物之理講得透徹叫窮理。盡性也是窮理,理是什麼理?性理。因為菩薩依照大乘方法去修學,最後的目標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此地的窮理盡性,是一個意思。窮是窮盡,盡是盡到底,真正把根找到,所以再沒有超過的。佛法到明心見性就是窮理盡性,還有沒有更高的?沒有了,就到此為止,這叫大圓滿,究竟圓滿。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明白一個事實真相,眾生平等,萬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對於一切萬物不敢輕視,我們對蚊蟲螞蟻不敢輕視,牠的性跟我們的性是一樣,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包括牠。不但包括這些小動物,還包括植物,花草樹木,還包括山河大地。我們每天早晨拜佛,最後一定要拜「十方剎土微塵法界」,為什麼?同一個自性變的,同一個自性生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本來是佛。那對於我們上面的天人,鬼神、天神、諸佛菩薩,我們自然生起恭敬心,但是自己沒有自卑感,無需要自卑,為什麼?平等的。恭敬是我們的性德,最好這種恭敬心也平等,對下也平等,對蚊蟲螞蟻平等,對樹木花草平等,對山河大地平等,那就是普賢行。

普賢行第一條「禮敬諸佛」,什麼是諸佛?我剛才所說的全是諸佛。現在這種說法大乘教上有說,但是不多說,為什麼?不是一般人的境界,只有在一乘圓教經典裡面看到,佛說真話。這個境界被現代科學家發現,發現到什麼?微塵裡面,我們叫微塵,他叫粒子、叫量子、叫電子、叫中微子,他是用這些名詞。都是很小很小的物質,普通顯微鏡看不到,要用科學家專用的那個特殊的顯微鏡才能夠發現。發現到這最小的物質裡面有受想行識,就是說它會看、會聽、會懂得人的意思,最小的物質。那我們要問,我們現在這本書,這一堆的紙,它會不會看?它會;它會不會聽?它會;它懂不懂我們的意思?懂。我們給它的信息它有反應,它的反應我們現在看不到、聽不到,但是用科學儀器能偵察到。所以整個宇宙,用現在的話說,全是有機體。換句話說,它都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們起心動念,起個善念、起個惡念全知道。不但鬼神知道,佛菩薩知道,樹木花草知道,山河大地知道,我們住的房子牆壁知道、地板知道,桌椅板凳它全知道,你能瞞誰?你以為沒有人知道,錯了,你全錯了,它全知道,只是你自己不知道。這個在現在講屬於高等科學。

我們以前讀《心經》、講《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我們都把人來當作,人肉體是色;我們的感受這是受,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我們有思想,能夠想過去、想未來,這是想;行是相續不斷,這個念頭不斷;識是阿賴耶,含藏這些種子。現在我們曉得,所有一切物質的現象全都有阿賴耶。所以一粒塵沙、一根汗毛,別說一根,汗毛裡頭的一點點、一端,統統具足受想行識。江本博士用一滴水來做實驗,一滴水,就是一滴,裡頭有受想行識,水會看、會聽、會懂得我們的意思。他用科學的實驗,讓它結成冰、結成雪花,看它的反應,善的念頭反應非常之美,不善的念頭就很難看、很醜陋。做幾萬次的實驗一點都不差。裡頭最美的圖案就是愛、感謝、感恩,這個圖案最美。他告訴我,他說愛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說是的,沒錯,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以這個為中心。

中國人的教育,中國文化實在講就是教育,這個教育是以父子有親那種親愛做原點,那是性德的核心。所以仁是仁愛,是性德的中心,就是這個東西。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中國教育的目的是如何將父子這種親愛永遠保持而不變質,這是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要把這個愛,這是真愛,是從自性裡生的,把它發揚光大,愛你的家人,愛你的兄弟姐妹,愛你的族群,愛你的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到最後「凡是人,皆須愛」。所以佛法講中國的東西是世間法,因為只講到人,「凡是人,皆須愛」。佛法的愛更大,它愛虛空法界,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虛空法界,它都愛,這個心量就太大太大了!中國這個愛只到人,人沒有離開地球,它這個愛沒出地球;佛法超越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個愛。

「《往生論註》曰:無上,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如宗門《寶鏡三昧》曰:潛行密用,如愚如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這個意思很深。禪宗裡《寶鏡三昧》說潛行密用,潛跟密都是深的意思。你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到了,用什麼?你所保任的真心、本性。這就是禪宗參究的祕訣,這個祕訣說穿了就是世尊常說的「制心一處」,大家就懂了。把心完全集中在無染本淨的真心上,你就保守在這個地方,把心就定在這個地方,這叫潛行密用。表現在外面如愚如魯,是一個愚、魯鈍沒有聰明智慧的人,一般人看到痴痴呆呆的,人傻呼呼的,沒有念頭,沒有聰明智慧,表現是這個樣子。實際上絕頂的聰明智慧,超越一般的聰明智慧,叫什麼?叫大智若愚,就這種人,大智若愚。一般不是真正大智做不到,也就是講裝糊塗,他不糊塗,古人所謂「難得糊塗」就是指這些人。

宗門難,其他法門也難,我們明白宗門修行這個祕訣,我們換一個方法,換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心裡都是阿彌陀佛,心裡阿彌陀佛不能斷,口裡斷沒關係,口念累了可以不念,心裡不斷。人也念佛念得痴痴呆呆的,跟他講什麼他都阿彌陀佛,好像沒聽見一樣。所以時間久了也好,「這人不要跟他講話,他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不知道」。過個一年、兩年,人家自在往生了,別人還是不知道怎麼回事情,這就是潛行密用。誰能發現你的潛跟密?必須是有真正智慧的人,心地清淨的人,他能看見,他懂得,一般別人不知道,所以叫密用。也不必跟人解釋,解釋就錯了。

有一些同學體會到這點意思,真用功夫。所以他具備的條件,這是古今中外真正用潛行密用的功夫,他們一定具備老實、聽話、真幹;不具備這三個條件,這種功夫他用不上。可是具備這三個條件的有幾個人?一萬人當中一個都找不到,十萬人中、百萬人中、千萬人中也許找到一個,真難得!為什麼?他要真放下。我們常常講的,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七情五欲,一向專念,相續不斷,他才行,他才能用這個功夫。用這個功夫可了不得,叫主中主。主是什麼?真如自性。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真如自性,跟自己真如自性完全相應。淨宗的殊勝,所以阿彌陀佛在《大集經》裡面告訴我們持名念佛,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這個方法,佛說這是無上深妙禪,跟禪宗比的時候這是無上深妙禪,不是假的。念佛能不能大徹大悟?能不能明心見性?能!怎麼不能?這個才真正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制心一處能明心見性,那其他就不必說了,真正是無事不辦。

「此正不墮法身數中,毘盧頂上行走」,這些話都是禪宗的術語。不墮法身數中,法身有數嗎?有,《華嚴經》上法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就有數嗎?不墮法身數中就是超越了,他不必通過這四十一個階級一級一級慢慢上去,他一下就通過了,通到上面是什麼?妙覺如來,那就太快了,這就是一門直超,在這個法門直接就到毘盧頂上,妙覺如來。「禪宗極則事,淨宗之寂光上上品也。以此為志願,故云無上。」這個願真正是到極處了。誰敢發這個願?學佛人當中沒聽說過。我們在典籍裡面所看到的,只看到六祖惠能一個人,他到黃梅見五祖,五祖問他,你來想要什麼?想求什麼?你看現在這些信徒,要到寺廟見老和尚,老和尚問要求什麼?要求升官發財、求保平安,不都求這些嗎?五祖問惠能,惠能說我想成佛。這個不容易,他是想來成佛的,他不是幹別的。忍和尚沒有辜負他,八個月真的幫他成佛了。叫他到碓房裡舂米破柴來幹什麼?叫修行,那就是此地所講的潛行密用,他行。所以五祖用這個方法,別人不知道,那八個月是他在練功。所以聽五祖說法,幾句話就開悟了。他那個潛行密用就是制心一處,這是用宗門的方法。每天幹什麼?就舂米破柴,師父叫我幹的,我就幹這個,除這個之外一念不生,妄想分別都沒有,不起心不動念,他在幹這個。我們如果不是在大乘教裡面這麼多年的薰習,我們看《壇經》看不懂,不知道人家八個月是真在用功,真在那個地方歷鍊、磨鍊,煩惱習氣全磨掉了,自性現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1日15:28: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51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