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六五集) 2011/6/23 台灣高雄 檔名:02-039-046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八十五面,倒數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
「或疑:佛捨肉身,何有肉眼?」這是或者有人懷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佛把肉身捨掉,哪來的肉眼?下面舉《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智度論》曰:慧眼、法眼、佛眼雖勝」,勝是殊勝,勝過肉眼跟天眼。「非見眾生法。欲見眾生,唯以肉眼」。法身菩薩、妙覺如來住常寂光,也就是回歸自性。自性也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從它而生的,在哲學上是追求這個東西,但是從來沒有人見到過。所以哲學的本體,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定論,說的人很多,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大乘佛法裡面說這個體就是自性,自性清淨圓明體,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裡面所說的。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真正證得本體、證得性體,在佛法裡面這才叫成佛,沒有見性不能算成佛。
法身菩薩都見性了,只是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乾淨,所以有四十一個等級的差別。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大經上也常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就是實報莊嚴土,這些是真佛,這不是假佛。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講得很清楚、很透徹,《金剛經》上講的諸佛,他都是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來解釋,這就是《般若經》上講諸佛的意思。等覺再上去,這是妙覺,那是究竟果佛,這一尊佛不住在實報土,他住在常寂光,叫究竟圓滿佛,也就是說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沒有了。這些人,即使是法身菩薩,他們有能力、有智慧也有慈悲心,遍法界虛空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注意這裡面的「應」字,佛菩薩沒有身相,能應,十法界眾生有感,這個應是反應,自自然然的反應。所以三十二應身是因眾生之感而應的,佛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佛與法身菩薩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他要起心動念,他就墮落了,他是凡夫,他就不是佛菩薩。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試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這個要知道,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境界很深。
所以經上常說,法身大士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句話說得很切實,我們無法想像。什麼個道理?這部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前面讀過,那是無量劫來,每一位法身大士修行都是無量劫,無量劫的積功累德,加上他的願力,再加上他的修行,是功德的成就。現在這種成就,科學家逐漸逐漸發現了,這是一樁好事情。科學家今天得到一個概念,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現象它的基礎都是意念,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念頭。意念從哪裡來的?現在還不知道,只發現它是無中生有。無中生有這句話,我們能夠理解,確實是無中生有,不過這個無它是屬於自性,科學家沒有見到性,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但是自性沒有現象,不但沒有物質、沒有精神,連自然現象都沒有,所以心意識達不到,再高明的科學儀器也追蹤不到,無法探測它,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佛告訴我們「唯證方知」,就這樁事情,你一定要證得。怎麼個證法?你能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證得。誰放下,誰就證得。證得這個人就叫做成佛。所以大乘經裡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要相信,不能懷疑。為什麼說你本來是佛?你能夠放下,你就是佛,你放不下,你是凡夫,放下就是。
今天我們為什麼放不下?我們對於這樁事實不清楚、不透徹。雖然千經萬論都在說,都在勸我們,我們的態度半信半疑,我們沒有完全肯定相信它。怎麼辦?就在教下去學習,幫助你看破,幫助你明瞭。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真的看到了,聽經亦如是。但是你只能聽一部經就好,不要聽太多。為什麼?太多太雜了,你的心不能集中,分散了,可能你這一生你都見不到,見不到,你就不肯放下。如果是一門深入,那個作用不可思議!一門作用,你的心是定的、心是靜的。一般人如果把心定在一個地方,這佛經常說,釋迦牟尼佛講的,「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現在要辦,徹底放下成佛這樁事情,那我們要相信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把心放在一個地方,放在一部經。不要放太大的經,太大的經也麻煩,分量太大,不是很好的。太短了,也不容易攝心。像《無量壽經》這個本子很適合,不很長,它也不短。你每天去讀它,你讀上十年,我相信你就開悟了。這個悟我們要徹悟,小悟、大悟都不行,要大徹大悟。如果你真能夠堅持,十年不開悟,二十年,二十年不開悟,三十年你決定開悟。如果是求往生淨土,那就更容易,你得到清淨心之後,想往生淨土,你就隨時可以去,往生就得大自在。清淨心沒有得到,不行,沒有把握;清淨心得到,什麼時候去都可以。你的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知道,他就會來接引你。壽命有沒有到,沒有關係,不相干。制心一處,多麼重要!
所以佛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世間,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釋迦牟尼佛現的佛身;應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現比丘身,惠能大師是比丘身;應以居士身得度,他就現居士身,唐朝的傅大士,居士。什麼樣的身都能現。在世間現身,當然具有肉眼,這就是「欲見眾生,唯以肉眼」,他必須跟眾生和光同塵,生活在一起。菩薩度鬼道,就現鬼身。在中國佛教裡面,超度裡有焰口,放焰口,焰口台對面講究的,那邊紮個鬼王焦面大士,最簡單的是供個牌位,紮一個鬼王放在那邊,焦面大士。焦面大士是誰?觀世音菩薩在鬼裡面現的身。在地獄,度地獄眾生,就現地獄身。像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在地獄是現鬼王的身分,在餓鬼道。在畜生道,現畜生身,他不現同類身,他就沒有辦法去度這類眾生。所以一切眾生之類,佛菩薩統統都參與,都應化在其中,這些道理、事相,學佛的同學都應該理解。
下面念老引義寂法師所說的,義寂師云:「有肉眼,知障內色故。為化度眾生,現有相佛,故兼肉眼。」這就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釋迦佛在三千前年到這個世間來應化,來應眾生之感,示現跟我們世間人一樣的身分。從投胎出生,慢慢長大成人,一直到圓寂。釋迦牟尼佛七十九歲圓寂的,三十歲開悟,開悟也是示現。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這個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業叫佛事,佛事是教學,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空過。佛陀在世,教學沒有中止的,一個人來了也教,兩個人也教,幾百個人也教,幾千個人也教。教學的內容非常龐大,不是佛陀自己的意思,是眾生想學什麼、想求什麼、想知道什麼。所以這叫啟請,佛會詳細講解給你聽。沒有人啟請,佛自己說出來的,這個十二分教裡頭,諸位都知道,叫無問自說。無問自說的經不多,《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自始至終沒有人啟請。無問自說是特別因緣,佛看到這個眾生緣成熟,問不出來,沒有人請問,他就自己說了。
所以學佛,這六十年前,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從哪裡學起?老師教我從《釋迦譜》學起、從《釋迦方志》學起。這兩部書《大藏經》裡有,現在有單行本流通。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唐朝時候古大德從經典裡面摘錄下來的,抄下來的,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蹟,像傳記一樣。我們讀了之後,了解釋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誼。佛在這個世間示現的,為我們所示現的,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求道。道是什麼?道是智慧。他的目的不是求生天,不是求做神仙,不是的,這統統要把它搞清楚。釋迦牟尼佛所求的,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要了解這個、要明瞭這些,這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道。
宇宙從哪來的?萬物從哪裡來的?人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要把這些東西搞清楚、搞明白。我跟一切眾生有什麼關係?跟山河大地有什麼關係?跟樹木花草有什麼關係?跟大自然有什麼關係?佛是要了解這些。換句話說,我們中國人講的聖人,印度人叫佛陀,我們中國人叫聖人,這個意思非常接近。都搞清楚,都搞明白,這叫成佛;在學習還沒有完全搞明白,則稱為菩薩。所以菩薩是在修學階段當中,沒有畢業,畢業就叫成佛。我們今天看極樂世界,這一部書,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很單純,只有兩種人。極樂世界不是個國家,沒有國王、沒有政治組織、沒有士農工商。我們把這個經從頭到尾仔細來看,不止看一遍了,只有佛,只有菩薩,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所以極樂世界像個什麼?像一個學校,像一個校園,只有兩種人。老師在教,學生們在學習,學生來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阿彌陀佛所接引的,主要的是六道眾生,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為六道眾生而建立的,慈悲到極處!六道眾生成佛是太難太難了。他用的方法非常巧妙,用執持名號這個方法。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是什麼?就是釋迦佛在經典裡常講的「制心一處」。我們把心就定在阿彌陀佛上,這佛號上,堅定不移,不改變,一切時、一切處就念這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之外,心裡什麼都沒有,這叫制心一處。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念佛成佛了。
我在早年學經教,對淨業三福最後一條我懷疑,好多年都不能解決。懷疑什麼?「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因為第三條,第三條是菩薩修的,他如果「深信因果」放在第一條、第二條,我不懷疑,放在第三條,菩薩,菩薩難道不知道因果嗎?搞了十幾年之後才恍然大悟,這個因果不是別的因果,就是剛才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很多菩薩不知道,菩薩要知道的話,他就不會走彎路,不會浪費那麼多時間,往生極樂世界就成佛,這多方便,不知道。所以淨業三福最後這一句,「深信因果」是為菩薩說的,不是別的因果,念阿彌陀佛是因,成無上菩提是果。我們如果真的把這句搞明白,死心塌地就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統統不要了。你要問幾年能成佛?在一般講三年。你肯不肯幹?為什麼說三年?諸位去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這裡面幾乎有一半以上的人數都是念佛三年往生。
早年曾經有法師問過我,就提出這個問題,是不是這些念佛人他們剛好三年之後壽命就到了?問這個問題。我想了一想,如果說這些人統統都是三年壽命到了,這個話講不通,不合乎邏輯。應該是怎麼回事?他功夫成就了,也就是說他念佛三昧得到。得到念佛三昧,往生就自在,雖有壽命,可以不要,這才能講得通。不需要到壽命到,我功夫成就了,我就要去。說這個話,應該是四年前,四、五年前,深圳有個年輕居士黃忠昌,我講過幾次,他聽我講經,講到這一段,他就下定決心,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閉關,深圳向小莉居士護持他。向小莉居士那一點福報,說老實話,就是護關的功德。為什麼?她幫助一個人成佛了,這個功德大!他就是試試看,我一心專念。他在關房裡面每天是一部《無量壽經》,就是我們這個會集本,其餘時間就念佛,期限是三年。他念到二年十個月,還差二個月,預知時至,他往生了,壽命不要了,三十幾歲。這證明我想的沒錯,有壽命不要了,到極樂世界去了。在這個地方修行,哪有到極樂世界好?黃忠昌居士給我們做證明,三轉法輪,他給我們示現叫作證轉,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到極樂世界真的是個容易事情,不是難事,難就難在你不肯放下。這麼個年輕人好!他簡單,沒有結婚,沒有家累,真是想去就去了。
我們今天學佛,尤其是出家,為什麼?所以要想想,出家,為什麼出家?我出家,我是為了生死。為什麼?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看相,都說我短命,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我相信這個絕對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就把自己的壽命定在四十五歲。二十六歲聞佛法,我只有二十年的時間,這二十年時間好好去用,能夠不再搞六道輪迴,我就心滿意足了。所以四十五歲那一年生一場病,生病那個時候,基隆大覺寺靈源老和尚在那邊舉行結夏安居,叫我去講《楞嚴經》。我記得《楞嚴經》我講到第三卷講圓滿,《楞嚴經》一共十卷,講了三分之一,自己得病了,知道壽命到了,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了一個月,病好了。好了之後,繼續講經。我學講經是在出家之前,學會了再出家的。我學了七年,二十六歲開始學佛,三十三歲出家,出家就教佛學院、就開始講經,講經到今年五十三年,沒有一天中斷,天天幹。這是章嘉大師教的,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天天講經,他老人家是三十歲開始,我是三十三歲開始。
我跟李老師學教,李炳南老居士,出來講經是他老人家指導的,原先不敢,不敢出來,沒有開悟。釋迦牟尼佛開悟了,沒有問題,我們沒有開悟,萬一把經講錯了怎麼辦?害怕。所以老師勸我,現在沒有人講經,我們再不發心,佛法就斷了、就絕了,這是個問題。沒有開悟怎麼辦?講錯了怎麼辦?老師教我講註解,而且註解裡頭還教我一個原則,你看得懂的、沒有問題的,你就講;看不懂的,有疑惑的,就不講。這個方法好!看不懂的,我就把它念過就好了,念不會錯。等於說在講台上,把古人的這些註解,用白話文翻譯出來,不要加自己的意思,就不會犯過失。這個方法真好!我們再想想,這是應該做的,這沒人做了,沒有想到是做了這麼多年。
蔣經國先生做第六任總統的時候,中國佛教會發起做一個仁王法會來祝福他,我也參與了。我在仁王法會裡面講「仁王經大意」,好像是講了二十多個小時的樣子,二、三十個小時,講「仁王經大意」。遇到甘珠活佛,也是我的老朋友,甘珠他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他大我十幾歲。法會當中見面的時候,他告訴我,他說他們在背後常常聊天就講到我。我就問他:講些什麼?「你這個人還挺聰明的,可惜短命,又沒有福報。」我說:這個我自己清楚,不必在背後,當面可以說。甘珠活佛告訴我,他說「你這個十幾年」,那個時候我講經講了十幾年,「功德很大,不但你的福報很大,壽命很長」,這他告訴我的。我沒有想到的,我也沒有求福報、也沒有求壽命。第二年,甘珠活佛就往生了。這是個密宗的好法師,我跟他很熟。所以我們現在曉得,為什麼我的壽命延長?大概沒有別的,就是做一個好樣子。
佛法在世間是講經教學的,不是搞迷信。這麼多年來,我大概總講了有幾十部經論,講得太雜了。往後如果還有壽命的話,我要回頭了,我專講一部經,其他再不講了。我就選這部經,《大經解演義》,我這第一遍講完講第二遍,二遍講完講第三遍,我活多久,一生當中就講一部經,不再講第二部經。我相信,我每一次講的都不會一樣,為什麼?境界不相同。這一部經,我過去講過十遍,講註解這是第一遍。這個註解太好!你看念老引用大乘經論祖師大德的註解、註疏一百九十三種。這個註解裡內容包含著性相、理事、因果,宗門教下、顯密圓融,都在這個註子裡。這個《大經解》可以說是釋迦牟尼佛留給末法九千年眾生最好的禮物,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簡單,這一本就夠了,一切佛法盡在其中。修行,一句佛號,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要像中峰禪師所說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心裡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得大自在!
心轉了,念頭轉了,這就是念佛三昧。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世出世間法別再管了,不要再想了,把時間統統用來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怎麼想法?這經典裡面所說的全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就夠了,還要什麼?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供養,那邊生活環境好,全是阿彌陀佛無量劫的積功累德。出家的時候,這是十五劫之前出家,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五劫時間的修行,這個功德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成就到今天十劫,無比殊勝的福報是他老人家提供的,去享他的福。每天在講堂裡面講經教學,沒有中斷,那是求慧。到極樂世界得的是福報,每天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是長智慧,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福慧雙修。成就自己圓滿的福慧就成佛了,成佛決定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我們出家學佛是為這個,你要是為別的,你就錯了。方向、目標正確,應該認真努力去幹,真幹,你這次出家就沒有白出,沒有造罪業。端正心念,讓社會大眾看到釋迦牟尼佛本來面目,不要誤會佛教是迷信、是宗教。告訴大家,我們是用行動告訴大家,佛教是教育,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佛對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這個沒錯,我們要做出來,要表演出來,自己要得受用,改造命運就是受用。沒有福報,現在得福報了,這是受用;沒有智慧,現在智慧增長了;沒有壽命,現在壽命延長了。真實的福報,真實的智慧,本經上說真實的利益,這不是假的。
我們再接著看下面一句,「覺了法性」,覺是覺悟,了是明瞭,法性是一切法的體性。一切法究竟是什麼?「《淨影疏》曰: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不空實性,名了法性。憬興云:能與佛一切種智相應,覺了中道第一義,故云覺了法性。又云:亦見佛性,故云覺法性。」覺了法性是智慧開了,中國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個見就是覺了,見性成佛。雖然成佛,他無明習氣沒斷,所以他還要在實報土裡頭,這就是大經上所謂四十一位居報土,他們居住在實報莊嚴土。在那裡幹什麼?在那個地方斷習氣。習氣沒有法子斷的,沒方法,只有讓時間長了,自自然然沒有了,這前面跟諸位詳細說過。要多少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無始無明的習氣就完全斷乾淨了。完全斷乾淨,他就是妙覺果位,不是等覺,妙覺。妙覺不住在實報土,他住什麼地方?他住常寂光。常寂光裡頭只有一個人,妙覺,統統都是妙覺。實報土裡面有四十一個人,這四十一個每一個都代表無量無邊。四十一個就是:十住(十個)、十行、十迴向、十地,這總共四十個,等覺一個,這四十一個。常寂光只有一個,妙覺,證得妙覺果位就住常寂光。常寂光裡頭有多少佛?無量無邊無數無盡。說實在話,佛比眾生多!這就說明什麼?大宇宙裡頭,用我們凡夫的心態來說,境界上來講,覺悟的人多,迷惑的人少。迷惑是十法界的眾生,覺悟是常寂光跟實報土的菩薩,他們是覺,覺了法性。
《淨影疏》裡說得很好,「佛眼能見真實如來藏中不空實性」。常寂光裡面是空性,什麼也沒有。如來藏裡面有空、有不空,空是實性,不空呢?不空是實性所現的現象,就是惠能大師講的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真實如來藏中不空實性,從這裡來的。如果你在現在一切幻相當中,六根、六識、六塵,如果說《楞嚴經》再加上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這是世尊在楞嚴會上,把所有一切萬事萬物歸納為二十五大類。這二十五大類都有相,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從如來藏中不空實性裡頭變現出來的。實性裡頭確實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夠現相。這個事實真相,佛也說不出來,所以佛只說這樁事情「唯證方知」,你證得,你就知道了;你沒有證得,跟你講你也不會懂。能不能講得出來?講不出來。為什麼講不出來?沒有起心動念,怎麼講得出來?我們要講得出來,肯定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起來了。這是什麼回事情?這是六道凡夫幹的事情。十法界也幹,比我們迷得輕,我們迷得重。六道裡頭愈往下去迷得愈重,只是迷悟不同而已,現象有差別。
憬興師曰:「能與佛一切種智相應」,如來所證得的一切種智,與這個相應,那是佛的境界。「覺了中道第一義」,這就是前面我們讀過的,照真達俗,這叫中道。我們一般講學裡介紹,講一切萬法「體相」,體是理體,相是現象,「理事、因果」,我們用六個字,把宇宙萬相歸納為六個字,演說的時候比較方便。這六個字合起來叫中道,你全都明瞭、全都通達,這叫覺了中道第一義。這是覺了法性的意思。「又云:亦見佛性,故云覺法性」。佛性就是覺性,佛這個意思是覺的意思,覺性是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來的,在阿賴耶四分裡面叫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佛性、是覺性。你怎麼知道有自證分?自證分是體,就是自性。你怎麼知道自性?你怎麼知道有個佛性?這是自性本具般若回光返照,照見了,像一盞燈一樣,燈照外面境界,也照自己,光明遍照。
「故知佛眼,能覺了法性,即《文句》所謂之本勝」,我們在前面讀過的,「非餘眼所能及也」,只有佛眼本來殊勝。這個殊勝說明它不是修的,像前面四種,肉眼、天眼、法眼、慧眼,有報得的,有修得的。佛眼是報得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只是我們把它迷了,現在不起作用。餘眼就是前面講的四種,都不能跟佛眼相比。「是顯佛眼之徹」,圓滿的徹見。「至於具足者,顯佛眼之圓」,圓是什麼意思?後頭這句說得好,「具足一切眼之用也」。肉眼的作用,天眼的作用,法眼的作用,慧眼的作用,佛眼統統具足,這到明心見性才真正證得大圓滿。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或疑他經中,有以慧眼為第三,法眼為第四,何以與本經相違。」讀經讀多了,可能會有這個疑問。這段在此地解釋得好,這些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為什麼佛說這個經的時候,說五眼的時候,有這樣的差別?我們這個經排列,肉眼在第一,天眼在第二,法眼在第三,慧眼在第四,最後是佛眼。可是有些經裡頭,確實佛的排列,第一肉眼,第二天眼,第三慧眼,第四法眼,第五佛眼。配在哪裡?慧眼,阿羅漢證得;法眼,菩薩證得的;佛證得的是佛眼,是這麼個講法。為什麼跟本經這個地方相違背,不一樣?下面說「義寂與望西均釋為」,有解釋,「本經所云法眼之境,與前二眼,同是俗諦,慧眼始見真諦。真勝於俗,故本經法眼第三,慧眼第四也。」這個意思我們在前面講過。我們看古德註解裡頭,如果是依俗諦智,這個智是智慧,依真諦智,這有很大的差別。俗諦有沒有智慧?有,不能說沒有。凡夫沒有智慧,這個一定要知道。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從禪定來的,它不是從知識來的。凡夫只有知識,沒有智慧。知識是可以從廣學多聞當中得到,智慧不是的。你像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什麼都沒學過,智慧開了,他什麼都知道,沒有一樣東西能夠難住他的,那是智慧。俗諦智,沒有離開十法界叫俗諦,佛家的真妄是從十法界分的,十法界上面是實報土,那是真的;十法界以內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阿羅漢、辟支佛,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都用阿賴耶識,沒有轉識成智,換句話說,他們是凡夫。大乘教裡面稱六道為內凡,四聖法界為外凡,就是六道之外的凡夫,不稱他作聖人。
聖人從哪裡開始?從初住菩薩開始,圓教,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才能稱之為聖人。為什麼?他們用真心,不用妄心。也就是說,明心見性的人,他用的是真諦智。沒有見性,阿羅漢沒見性,辟支佛沒見性,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都沒有見性。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見思煩惱斷了,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的習氣沒斷。他在四聖法界修什麼?就是斷習氣。習氣斷了之後,他就升等,升為緣覺,就是辟支佛,他升了一級。所以我們知道,辟支佛不但沒有見思煩惱,見思煩惱的習氣也沒有,比阿羅漢高。辟支佛修什麼?辟支佛斷塵沙煩惱,《華嚴經》上講的分別,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不執著,分別都沒有了,這是菩薩。菩薩雖然分別沒有了,但是分別的習氣有,習氣不好斷。習氣斷掉之後,他就又升一等,他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所以十法界裡面的佛,你不能說他沒有智慧,俗諦智,雖然是佛,無明煩惱沒斷,這個我們得搞清楚。十法界裡面的佛,實際上就是《華嚴經》十信位的十信菩薩,第十信,菩薩是第九信,緣覺是第八信,阿羅漢是第七信,十信菩薩沒見性。
無明煩惱放下了,無明煩惱是什麼?起心動念,也就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他的眼睛像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裡會有分別執著,這是真佛。所以他的起心動念一斷,從相似即佛,天台大師,智者大師講的,十信菩薩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起心動念一放下,就是無始無明煩惱斷了,他就變成真佛,不在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了,到實報土去了,這是真佛,不是假佛。為什麼?不再用阿賴耶。阿賴耶到哪裡去?阿賴耶變了,變成智慧。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末那變成平等性智,意識變成妙觀察智,前面眼耳鼻舌身五識都變成成所作智,叫轉八識成四智,這真成佛了,這叫分證即佛,他們住實報土。所以實報土裡有四十一個位次,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為什麼還有實報莊嚴土?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的習氣真難斷,不像前面,見思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的習氣還好斷,無始無明的習氣太難斷,要三個阿僧祇劫,自然沒有了。讓時間慢慢把這個習氣斷乾淨,習氣對於菩薩自行化他都不產生障礙,就是障礙你回歸常寂光,除這個之外,什麼障礙都沒有。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你回常寂光,回常寂光在《華嚴經》上叫妙覺果位,究竟圓滿的佛果。
所以真的有俗諦智、有真諦智,這個排列次序是這樣排的。慧,它依真諦智,所以排在後面;法眼它依俗諦智,它排在前面。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本經所云法眼之境,與前二眼,同是俗諦」。肉眼是俗諦,天眼也是俗諦,法眼既然同是俗諦,所以它排在第三。「慧眼始見真諦」,慧眼就是法身菩薩就有了,轉八識成四智,慧眼就現前。「真勝於俗,故本經法眼第三,慧眼第四」,這是排列的道理。
「若論修起之次第,先須達真,然後方能導俗,故他經中有以法眼居於第四。如《華嚴演義鈔》」,它的排列跟我們這就不一樣。為什麼?這是論修行,修行有先後。也就是說,先要看破,你才能放下。為什麼你放不下?你沒看破,不了解事實真相;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肯定就放下了。如果這世間人,真正了解因果是真的,餓鬼、地獄是真的,殺盜淫妄這些事情他肯不肯做?他決定不肯做。為什麼?果報太可怕!在人間殺生吃肉,你認為這是享福,滿足你的欲望,你能享受多少天?將來墮在鬼道、墮在地獄道,那個時間超過我們這一生一百倍都不止。等於說我一天的歡樂,我付出的代價是一百年的受苦,你肯幹嗎?今天再樂我也不幹,後頭是一百年的苦。為什麼人還肯幹?不知道事實真相。極樂世界亦復如是,如果真正對極樂世界認識了解,我相信,你會像黃忠昌一樣,用三年時間修行,到極樂世界去了。在這裡三年辛苦,到極樂世界是無量壽的享樂,願不願意?當然願意,別說三年苦,三十年苦我也願意幹。不知道極樂之樂,不知道。真知道的人他真幹,他什麼都放得下。
所以修起次第,先須達真,後方能導俗,導俗是教化眾生。故其他大乘經裡面有把法眼放在第四,舉這一個例子,《華嚴演義鈔》,「為導養身,先修肉眼」,一定要有健康的身體。「肉眼見粗不見細等」,然後再修天眼。「天眼見色,未見真境」,天眼能見細色,天眼能見六道,不能見四聖法界,那當然諸佛如來的實報土就更不必說了,它的能見量只是六道輪迴,我們通常講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以外它見不到。他要修慧眼,「故修慧眼。慧眼見理,未能見事」,先要明白理,然後事就明白了,理要沒有見到,事永遠不明瞭。你說這個物質現象,多少年來,佛經雖然講了,沒有人能證明。佛確實講了,物質現象是念頭變現出來的。
阿賴耶三細相,我們老一代的法師,那時候教導我們常常講,阿賴耶的相分從哪裡來的?相分是見分變現出來的,見分要見,於是就出現相分,這是老和尚教給我們是這麼教的,我們也糊裡糊塗就聽了,不敢問。你要問老和尚,經上、註解裡頭祖師大德就這麼講的。實際上沒搞清楚,搞清楚之後才曉得,佛沒有講錯,是我們自己體會不到。他們見到的是一點都沒錯,阿賴耶的三細相確實第一個是業相,從業相裡面變現出轉相,從轉相變現出境界相,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是什麼?從四分上來講,業相就是自證分,轉相就是見分,境界相就是相分,這是講它生起的次序,至於證自證分,是自性裡頭本有般若智慧。業相、轉相、境界相全是幻相,不是真的。
一直到近代科學家,德國的普朗克,他一生的時間去研究,研究物質到底是什麼?我們也不知道他用的是什麼方法?幾十年真正發現了,物質的基礎居然是意念,就是念頭,證明佛經上一句話「一切法從心想生」。佛在三千年前講的,他把它證明了,用科學方法證明。所以他就研究心想,這個意念,意念是怎麼回事情,這就沒有辦法了。意念據他的觀察,這個東西是無中生有,他的報告是這樣說的,無中生有。我們要問:無中為什麼能生有?這就是個謎,又是個問題。這就向上一著,大乘經上講得詳細,可惜他們沒有看到大乘經。如果他們看到大乘經,我相信他們會非常驚訝,為什麼這個事情在幾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知道?釋迦牟尼佛用什麼方法?禪定,就是前面講的,自性本定。你只要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自性本定就現前,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這所有一切法真的、假的,正的、邪的,全部明瞭了,一絲毫障礙都沒有,就佛眼現前了。
佛說出我們每個人都一樣的,所以大乘教裡面常講「生佛平等、生佛不二」,又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不是二,這說絕了。我們今天要想證入這個境界,在這個世間真難,確實沒有辦法。能徹底放下嗎?不能夠。那怎麼辦?阿彌陀佛是幫了一個大忙,先讓我們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放下。行嗎?行!憑什麼?天天聽阿彌陀佛講經,聽久了,你就豁然大悟,你就契入。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時間太短了。阿彌陀佛講經無量壽,我們到極樂世界跟他一樣也是無量壽,無量壽的時間,我們相信肯定有一天大徹大悟。極樂世界用的方法,還是用講經教學。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做學生去的,不是去享福的,是要到那邊把自性的般若智慧、自性的德能相好統統找回來,就這麼回事情。然後證明了,我們自己跟佛無二無別。
所以慧眼見理,沒見事,理明白了,事不清楚。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好像也有這慧眼,大乘經上講的這些原理,我們都曉得,可是事上不行,事上我們不了解。了解事是法眼,所以理明白之後,還要去修法眼。「法眼未圓,故修佛眼。」法眼是菩薩,慧眼見一切智,沒有道種智,法眼是道種智,知道宇宙之間萬事萬物,什麼道理形成的?怎麼樣形成的?他全懂。雖然全懂,沒圓滿,圓不過來,所以要去修佛眼,還要提升。我們今天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的佛眼,實在講五眼圓明,他就加持給我們,就借給我們用。我們用阿彌陀佛的佛眼來看宇宙、來看萬法,雖然是借用的,也就好像是自己證得的一樣。這是無與倫比,不可思議的境界。
「又《智度論》曰:菩薩摩訶薩」,注意後頭這個「摩訶薩」三個字,摩訶薩是見性的菩薩,也就是指這四十一位法身菩薩,「初發心時」,最初發心,就像我們現前,我們現在是最初發心,「以肉眼見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悲,故求慧眼以救濟之。」這慧眼是什麼?智慧。我沒智慧,看到眾生受苦受難,幫不上忙。現在我們很清楚,世界這麼亂,地球災難這麼多。我從二00三年開始,代表澳洲大學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這些年來參加了十幾次。與會的這些朋友們,可以說都是全世界各個國家地區的精英、專家學者,在一起來討論、來研究如何化解衝突?如何恢復世界的安定和平?我參與之後才曉得,聯合國做這個事情做得很久了,七0年代開始,換句話說,這個會已經開了三十多年,將近四十年。有沒有效果?這我們大家都看到的,社會、這個世界一天比一天亂,衝突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沒效果。讓我深深感覺到,知識解決不了問題,智慧能解決問題。智慧你對問題看得深、看得透,知識不行。今天大家一昧去尋求知識,把智慧忽略了。知識迷在物理上,這個世界的物理學確實很發達,太空物理,量子也是物理,但是心理沒人去研究。所以普朗克的發現,我相信再有二、三十年,大家就認識了,這個發現太偉大。
如果普遍為這些科學家所認知的話,我們的思惟方向馬上會改變,我們從物理轉變到心理,為什麼?起心動念能影響物質,物質不能影響起心動念。佛在經上說「境隨心轉」,這是真理。我們今天,現在怎麼樣?現在人是心隨境轉,被物質環境所轉,這就苦不堪言,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中國傳統文化管用,大乘佛法管用。而提出這兩句話的是英國湯恩比博士,這是英國近代的一位大哲學家,他提出來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這他提出來的。所以今天佛法要講,不能不講。湯恩比說的,大乘佛法,這個經是大乘經,經題上就有大乘,「佛說大乘無量壽」。這個經裡頭有沒有講到?有。黃念老引用經論來解釋這個經文裡頭,這些意思統統都包含在其中,我們得認真學習。學習這一部,等於你學習了一百多部大乘經。《註解》,大乘經裡面極精要的精華,讀這一本就讀了許多大乘經,最精彩的部分我們都讀到了。
這一句,《智度論》上講得好,正是我們現前社會狀況,菩薩們「以肉眼見世界眾生受諸苦患,心生慈悲,故求慧眼以救濟之」。但是我們現在生慈悲心救不了,我們沒有去求慧眼,不知道慧眼能救濟。得到慧眼之後,慧眼是道理明白了,但方法呢?方法必須要從法眼來。「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云何令眾生得是實法,故求法眼」。法眼裡頭有方法,慧眼裡頭有智慧,有智慧、有方法你才能引導眾生。「達真方能導俗」,法眼可以導俗,但是它要依慧眼來,它沒有智慧,它沒有辦法。「是為他經之序」,別的經為什麼要把慧眼放在前面,法眼放在後面,這是把這意思說出來了。「至於本經則以真勝於俗,故以慧眼為第四。是即本經法慧二眼之序,不同他經之故。」這也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段文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