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47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四七集)  2011/6/10  日本岡山淨宗學會  檔名:02-039-0447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六十四面,倒數第四行,當中從「天樂之中」看起:

「天樂之中,以微妙音歌歎佛德,是表諸菩薩於禮供中兼修讚歎也。」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前面的三條,「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這個稱讚就是講讚歎,「廣修供養」,菩薩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這三樣統統都修了。「佛德者,如來所具之功德」,這是讚歎佛德。佛在未成佛之前,跟我們一樣是凡夫,發願修行,精進不懈,成就果地上無量的功德。這樁事情徹底證明世尊在佛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中國古德常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會有成就。我們一般人沒有耐心,修幾天,或者修個三年五載,就希望有成績,功德成就,不但是不可能,而且凡夫用心錯了。我們想想凡夫用的什麼心?妄想心、自私自利的心、急於邀功的心,這都是錯誤的。真正修行用真誠心,沒有想到有什麼果報,根本就沒有這個念頭。真正是所謂「只問耕耘,莫問收穫」,什麼時候有成就、沒有成就統統不想,到時候自然成就。而且所成就的功德莊嚴,都是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自己從來沒想到。這是什麼原因?至誠感通的原因。我們今天就缺乏至誠心,才修幾天就希望果報就現前,哪有這麼快!全是自己錯用了心,還怪佛菩薩不靈。所以修行人一大半是往負面修去了,不是正面的。負面修所得的是什麼果報?三途苦報,都到那裡去了。菩薩只有一個念頭,為眾生,沒有想到為自己。我們眾生,算他是不錯的,起心動念都為眾生,為眾生裡頭夾雜著自己的利益在其中,這就錯了,把清淨功德破壞了,所得的這個效果不大。所以學佛不能不讀經,經典要以誠敬心、恭敬心、細心去閱讀,體會諸佛菩薩他們的用心、他們的修持、他們那種心態,我們體會到,慢慢就會學到;體會不到,要到哪裡去學。所以讀經、聽教,最忌諱的是粗心大意。

現在你看一般學校的學生,上課的時候,觀察他們的心態,心浮氣躁,普遍都是這樣的。看不到有一個學生,真的他心情是定下來的,他認真在那裡聽講,看不到。心是浮動的,課堂外面有一點點聲音,一個個都轉過頭向外看,就心不在焉,這個學生怎麼能學得出來?我們讀中國古書,《漢書》裡面所記載的鄭玄,你看鄭玄的傳記,這是漢朝的大儒。年輕的時候求學,老師是馬融,也是漢朝的大學問家,官也做得不小,大概像現在正部級的地位,喜歡講學。鄭玄也是他的學生,在他門下三年。馬融講學還喜歡聽音樂,那個時候的音樂又沒有這些電視廣播,沒有這個東西,也沒有唱片光碟,怎麼樣?他講台後頭有個布幔,裡面是他家裡養的樂隊,這些女孩子在那裡彈琴唱歌,一面講學,一面還欣賞音樂。你說那些上課的學生,誰不想到這個布幕後面去望望?只有鄭玄一個人,三年眼睛都沒有去瞄一眼。馬融看出來了,他的東西這個學生全學去了。他還有嫉妒心,知道這個學生將來比自己強,老師對學生還有嫉妒心,真有學問,算是有道德,這習氣還斷不掉,想整這個學生。三年,學了三年畢業回家,第二天到十里長亭,老師自己要到那裡去給他送行,到十里長亭送行。帶著酒菜,讓每一個同學敬他三杯酒,一百多人,鄭玄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是真的不是假的,三百杯就是從鄭康成來,就是鄭康成離開老師,老師帶著同學餞行。老師什麼意思?把他灌醉。沒有想到他是海量,三百杯下去連小的禮節都不失,他的老師佩服到極處。還是不甘心,知道他走的這個路,在路上買了殺手,想把他打死,在半路上。鄭玄非常聰明,大概早就料到,走到他看不見了,走另外一條小路走了。這個故事是李炳南老居士講給我們聽的。這就是說人的嫉妒障礙非常非常嚴重,連那樣的人還免不了;那現在的人,這個嫉妒障礙,你就了解是正常的,一點都不希奇。我們明瞭之後要盡量迴避,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要低姿態,不要讓人生起嫉妒心。他生起妒嫉心,想方法整你、害你,都是你自己惹的禍,不能怪別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自己謙虛恭敬,處處站在下面,別站得太高。這也是什麼?教化現代的眾生,現代的人,從小那個傲慢習氣就很重,沒人教。所以那個嫉妒利害的心、爭名逐利的心非常嚴重。

所以佛德,如來所具之功德,一個是性德,一個是修德。性德,每個人自性統統有,而且是平等的,但是沒有修德,性德透不出來。所以對六道凡夫、對十法界眾生來講,修德就太重要,性修不二,修德把性德引出來。性德裡第一德就是無我,真正徹底明瞭身不是我。什麼是我?遍法界虛空界是我,這沒人知道。什麼人知道?明心見性的人知道;在經教裡面,學經教的,大開圓解的人知道;念佛的人,念到理一心不亂的人知道。我們就知道,理一心、大開圓解、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名詞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到這個時候你就都知道了,你已經證得諸法實相,這個時候性德現前。這個地方讚歎,兩種意思都有,讚歎性德、讚歎修德,彌陀五劫的修行。

「《俱舍論》曰:佛德者,諸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深生愛敬。」這完全從修德上說的。修行的人稱讚佛德,常常想著佛有三種德行,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要深生愛敬。哪三種?第一種「因圓德」。菩薩修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功,阿彌陀佛要修成西方極樂世界用了五個大劫,我們要知道他是什麼身分開始修的,這我們前面讀到。許多祖師大德都肯定,法藏比丘發心跟世間自在王如來學道,出家學道,已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他不是普通人、不是凡夫,至少是圓教初住菩薩。見性之後他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五劫圓滿了四十八願,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曉得。我們凡夫修上五個大劫修不成功,為什麼?用妄心,不是用真心,不相應。人家用真心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怎麼會一樣?所以這個不能不知道。五劫的時間是很長,但是比起三個阿僧祇劫,那它就很短,它不算長。所以一定要了解他的身分,他不是凡夫。我們今天有希望能跟他等齊,向他看齊,跟他一樣,那是什麼?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如果佛力不加持,憑我們自己五劫是決定不可能的。所以佛的恩德就大!這是因,一般講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圓滿,因圓滿。

第二「果圓德」。果一定要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起作用,才能把所有煩惱習氣斷乾淨,智慧能斷。世間人沒智慧,有聰明、有知識。有聰明、有知識,沒有智慧,這些聰明知識多半造業,為什麼?它跟自性完全相違背。智慧與性德相應,我們說個最簡單的例子,智慧與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相應,知識不見得相應,智慧是一定相應。智慧跟《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是絕對相應,為什麼?這些東西統統是智慧流露出來的。所以未必也會跟知識相應,知識有的時候它不贊成這些,這智慧跟知識不一樣。果上三種煩惱,無始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果圓德,證得無上菩提,《華嚴經》上講的妙覺如來。第三個想到佛的恩德太大太大了!度一切眾生,在此地要加一句往生淨土,這個恩德超過一切諸佛如來。等於說是阿彌陀佛給我們開了一個成佛的保證班,你進到這個班,你肯定成佛,不會有一個漏失的,這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好處就在此地。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古大德所說的,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決心叫萬牛莫挽,古時候力氣大的是牛,耕田,一萬頭牛想把你拉回來都拉不回來,說明你的信心堅定,你的願力強大,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你,你到極樂世界去了。真認識清楚了,這一生決定成就。一生往生,往生到那裡一生成佛,叫當生成就的佛法。這是讚佛德。一定要想到這三個,因、果、恩德,恩德是普度眾生,沒有分別執著,只要你能信,願意去,個個得度。

真正修淨土的,真正念佛的人,心量跟佛一樣大,跟佛才相應。你念佛念得再好,天天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裡對這個人好,對那個人不好;這人我喜歡,那人我討厭他。要曉得這種心態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找不到一個這種人,你怎麼能往生?所以經題上標榜的五個字,重要!它在經題上,你的心要清淨、要平等、要覺,這五個字「清淨平等覺」。你怎麼往生的?這五個字保證你往生的,你能夠做到,你決定能往生。有分別就不平等,所以要看一切眾生,用平等心去看,沒有高下,平等的尊敬、平等的護念、平等的關懷、平等的幫助,這才像是修淨土的,否則的話不像。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經須臾間。還其本國。都悉集會七寶講堂。無量壽佛。則為廣宣大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

這段經文是說明,極樂世界的菩薩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供佛回來之後,回到講堂來聽阿彌陀佛講經教學,說這樁事情。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文」,右面這段經文,「表菩薩眾遊行十方還歸極樂,聽佛說法」。到十方世界去拜佛,拜佛肯定供養、聞法,供養是修福,聞法是修慧,這再回到極樂世界聽本師說法,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師。「須臾間,須臾者片刻也」,就是時間很短。這個老人註解說,「相當於四十八分鐘」,據《俱舍論十二》所說的。這個「須臾」,須臾相當於現在四十八分鐘,時間不算長。你看這麼長的時間,出去拜佛的人已經回來了。「《唐譯》云:晨朝供養他方諸佛。又云:即於晨朝還到本國。正是經須臾間之義。」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的早課是到十方去供佛,每天早晨都去。諸位想想,這些人修福修慧緣太殊勝,我們想去,沒有,辦不到。早晨起來在佛菩薩面前拜佛,「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我們只能這樣拜法,十方佛見不到。他們真去,真正分身,每一個佛剎、每一尊佛的面前都現身供養聞法。這個緣無比殊勝,只有極樂世界有,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有這個緣分,不到極樂世界去,沒這個緣分。你看看佛法對緣非常重視,佛不度無緣之人。

我們年輕時候學經教,老師常常提醒我們要結法緣;不結法緣,你經講得再好,沒有人來聽,人家不喜歡聽你的,你跟他沒有緣。緣結得多、結得好,他講得不好,聽眾很多,都喜歡聽他的,這奇怪!我們在台中就有這個例子,跟李老師學經的二十多個同學,裡面一個林看治居士,在我們班上她的年歲最大,她六十多歲,學講經,什麼程度?小學畢業。六十多歲,她的孫女已經在幼稚園教書。實在講,她對我們的鼓勵很大,我們那時候不敢講經,怕這個太難。一看她六十歲,小學畢業都敢上台去講經,看她那個樣子,我們想想,我應該沒什麼問題。給我們做出好榜樣,把我們帶起來了。法緣特好,無論在哪裡講,聽眾都滿座,我們同學跟她比都比不上,大家喜歡聽她的,可見結法緣重要。我們要不是李老師常常提示,我們把這個事情疏忽了,這將來後面吃虧可大了。老師常常提醒,我們的警覺性很高,真幹!

我這麼多年來在世界各地講經,大家知道法緣非常殊勝,為什麼?結緣結得多!別人接受人家四眾供養就蓋廟,我人家供養我的,我結緣,全都拿去結緣去了,所以緣就很殊勝。早年在新加坡,一九九九年,一九九八年、一九九九年、二000年在新加坡,演培法師在。有一天他特別請我吃飯,在素食餐廳叫「靈芝」。吃飯的時候他就問我,他說:淨空法師,你知不知道我今天為什麼請你吃飯?我說:我不知道,請你開示。他說:你在外面講經法緣殊勝,你能不能教教我?你那個法緣是怎麼來的?我說:「這樁事情,結緣!廣結善緣。」我們人家邀我講經,我們還沒有開講,我們所結緣的一些經書法寶就大量的運過去了,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統統做。他聽了之後就嘆一口氣,他說「我很孤寒!」孤寒大家懂不懂?南洋人小氣,不肯布施,他的那些書都是賣錢的,而且賣得很貴。我說:我們全都是布施的。

我第一次到日本是跟道安法師。中國佛教會組一個團來訪問日本,一共二十多天。那時候我們很年輕,跟著老和尚,第一次訪問日本。第二次我來的時候,也是個特殊的緣分到日本來訪問。沒來之前,我寄了三十套《大藏經》,讓這邊同學幫助我分送給淨土宗的道場,三十套《大藏經》。所以我到日本來的時候,日本淨土宗的這些寺廟裡的住持、長老,他們有個晚宴歡迎我。我還記著大概好像是有四桌,在一個餐廳,晚上的時候。吃完飯之後,有一個朋友告訴我,他說:淨空法師,你這次來訪問,可以寫在日本佛教史裡頭。我說:哪有那麼嚴重,為什麼?他說「這些諸山長老平時都不往來,你到日本來訪問,統統都到這裡來歡迎你。」我心裡明白了,我們送了三十套《大藏經》,要沒有這一份厚禮,不會來。我說:明白了。那一次我訪問十天,我離開的時候,晚上我邀請他們吃飯,大家歡喜又聚會一堂。我就特別勸導大家,我說佛弟子,只要是佛所講的一切經,不管是哪個宗派,賢首宗也好、天台宗也好,這個地方天台宗跟淨土宗非常興旺,還有密宗(東密),我說統統都是世尊傳的,我們都是兄弟姐妹,一家人要團結、要合作,要互相尊重、互相讚歎,佛法才會興起來。如果有門戶之見,不相往來,對不起佛菩薩。何況我們是淨土宗,淨土宗同一個宗派是親兄弟,親兄弟要有門戶之見,不相往來,這是絕大的錯誤。我就舉例子,好像一個父母生了幾個兒女,兒女長大各自獨立,各人為各人的利益,互相不往來,這個父母的心多難過,我說我們有沒有想到?這在世俗講,大不孝;在佛門講是大不敬,不可以。一定要互相往來、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佛法才能興旺。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不能做壞榜樣,互相不往來是壞榜樣。

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負因果責任。你想往生到極樂世界,佛不來接引你,為什麼不來接引你?你自己要曉得,你自己的心態、行為跟佛教誨的完全相違背,佛怎麼會來接引你?你每天十萬聲佛號,自私自利,跟佛沒有感應。如果你是真心,你把佛的教誨都能夠落實在生活,你每天只念一聲、十聲都有感應。所以我們常說,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你就決定得生。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學佛最大的障礙,不在外頭,在你的內心自私自利,這是最大障礙,無論你怎麼樣修學,你都不能成功。一般修行人,你不會得定,你不會開悟;念佛的人,你決定不會生淨土,這個道理要懂,往往犯這種錯誤自己不知道。所以我們這麼多年來,十方供養做什麼?全部都是印經書,流通到全世界。現在連其他宗教,我們都送,他歡迎。最近這十幾年來,我跟許多宗教結了緣,推動多元文化。我們還組團,大家一起去旅遊,我們全心全力來支持、來援助。費用不足,我們全部包了,讓大家在一起歡歡喜喜,玩得開心、交流開心,這是團結宗教最好的一種方式。平常這些宗教傳教師,宗教裡的領導人,都沒有辦法常常在一起,唯有旅遊,十幾天從早到晚都在一塊,生活在一起,感情自然就厚,收了很好的效果。宗教團結可以化解很多社會問題,這都是我們應該要去做的。

這個地方就做一個榜樣,阿彌陀佛的學生天天去拜十方佛,阿彌陀佛沒有禁止,沒有說別的地方不可以去,沒有。你去他歡喜,廣結法緣,將來你成佛之後,你的教化能夠弘遍遍法界虛空界,為什麼?緣結得廣。哪裡都不去,我就喜歡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要,你將來教化眾生就在極樂世界,其他的世界跟你沒緣。阿彌陀佛沒有禁止你,那是你自己愚痴,你自己不肯幹。理事都要通達,都要明瞭。所以「晨朝供養他方諸佛」,又說「即於晨朝還到本國」。你看來去多方便、多自由,這正是「經須臾間」的意思。

回來之後,「於是會聚於七寶所成之講堂」。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建築都是七寶造成的。七寶,七是表法的意思,不是數字。七是什麼意思?東南西北四方,上方、下方就六方,加上當中,這叫七。它代表什麼?圓滿,一點都沒有漏失。所以七寶是無量珍寶,一個都沒漏,取這個意思。無量珍寶在極樂世界是建築材料,我們世間人拿這個東西做成裝飾、名貴寶物掛在身上。如果在極樂世界,你把造馬路的磚頭、瓦塊吊在身上,人家不笑話你嗎?你就曉得兩個世界貧富不一樣,我們這個世界是窮人,把這個東西當作珍寶;人家那個地方是富人,那是建築材料。黃金我們這裡不得了,人家黃金是鋪馬路的,是我們柏油,誰用柏油去做個項鏈、做個手鐲戴在身上?沒有。極樂世界你戴個金鐲子,那是鋪馬路用的,所以我們才知道極樂世界的富貴。可是要記住,極樂世界是我們的老家,跟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不是別人家裡,阿彌陀佛天天在等著,希望我們回老家。

講堂是無量珍寶建成的,「聽佛宣說大教妙法」。「大教」,《起信論》說得好,「一乘法也」,什麼是一乘?成佛的方法。佛講一切經,從最低層的,教人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是什麼方法?永遠離開三惡道,生生世世得人天福報,這是斷惡修善。跟你講破迷開悟,那就提升,六道是迷,聲聞、菩薩是覺悟,幫你脫離六道輪迴,你往生到四聖法界,到那邊作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有這三種果位。再向上提升,就是一乘法,那不是菩薩,聲聞、緣覺、菩薩叫三乘,聲聞、緣覺合在一起叫小乘,就叫二乘,大乘、小乘。一乘是直捷成佛的方法,無比殊勝之法,極樂世界統統講一乘法,就像《華嚴》、《法華》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一乘法只有三部經,是一乘,第一是《華嚴》,第二是《法華》,第三是《梵網》,這三部經是一乘法,其他的則是大乘,聲聞乘、緣覺乘。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一乘法,因為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得彌陀加持,人人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大乘菩薩,所以他們需要的全是一乘法,幫助他們早日證得無上菩提。「菩薩聞後皆大歡喜,自心開解,得悟聖道。」所以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每一堂的講席,確確實實就有很多人成佛。成佛的就離開實報土回歸常寂光,還沒有證得究竟果位,也就是說無始無明習氣還沒斷盡的,繼續再學。每一個人聞法成就,級別不相同,所謂這些法身菩薩,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有五十一個階級,像念書一樣,五十一個年級,天天聽法,天天都有提升,提升到畢業的時候,回歸常寂光,回歸自性。每天畢業的不知道多少人,但是每天入學的也有很多人,入學的人很多,畢業的人也很多。極樂世界天天開歡迎會,歡迎新來的;天天開歡送會,歡送畢業的,熱鬧得很。所以這個世界殊勝,殊勝清淨莊嚴,得悟聖道。「道,斷惑證理之智慧。願發此智,名為得道。」這個道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現前,這講證道,或者是悟道,都是這個意思。

下面念老引用彭際清的《起信論》,彭際清的《起信論》是《無量壽經起信論》,不是《大乘起信論》,《無量壽經起信論》是他作的。這個人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在家居士,他有《無量壽經》的節校本,也有流通,也有很多人喜歡他的本子。他的節校本是用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的本子重新寫過,寫得比較順口,我們念的時候念得很暢通,就像讀中國人自己的文章一樣,意譯的。康僧鎧翻譯的比較生硬,讀起來不順口,他重新編個本子,完全根據康本,所以它不能叫會集,只能叫節校。彭際清,清朝乾隆年代的人,這個人非常聰明,弱冠就考取進士。古人講弱冠是二十歲,這麼年輕考取進士。他對於佛法造詣很深,通宗通教、顯密圓融,大善知識,一生沒做官。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國防部長,所以他也是高幹子弟,家裡面富貴,他可以不要做官,他生活沒有問題。喜歡學佛,喜歡讀書,非常有成就。《淨土聖賢錄》裡面有他,他是念佛往生的。

《起信論》裡有這麼一段話,這是假設個問答。「問:無量壽佛說法,為是純說一乘,為是兼說三乘?若純說一乘者,何得尚有聲聞眾等?若兼說三乘者,何云二乘不生彼國?」這都是根據經典提出的問題。下面答覆,「純是一乘,別無三乘。豈獨佛在七寶講堂,純是一乘。乃至一一花中,一一光中,風聲水聲,諸音樂聲,亦純說一乘,更無三乘。」彭居士的解釋斬釘截鐵,一點懷疑都沒有,告訴我們純是一乘法。「如《妙法蓮華經》云」,就是《法華經》,「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法華經》是一乘大經。剛才說過,一乘大經只有三部,《華嚴》跟《法華》傳到中國來了,《梵網經》沒有,《梵網經》傳來只是一品。聽說《梵網經》的部頭也很大,只傳了一品「菩薩戒品」,「梵網菩薩心地戒品」這一品。《法華經》說得好,諸佛如來說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後頭有句話說,「除佛方便說」。那你就曉得,二乘、三乘是佛的方便說,你現在程度不夠,幫助你、提升你,向著一乘。

下面說,「特以眾生根智有差」,眾生的根性、眾生的智慧有差別,「所聞各異,所證不同」,每個人對於佛所說法的解讀不一樣,這一點很明顯。我們看佛經在中國的註解,同樣一部經,許多人給這個經做註解,註得都不一樣。有沒有註錯?沒註錯,說得都有道理,那是每個人看法不一樣,就像《楞嚴經》上講的瞎子摸象,講得不一樣,都是真的,沒講錯。所以會學的人要把這許許多多的東西集合起來看,我們就看到完整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無量壽經》,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這樁事情不是一次,多次宣講。佛講了很多次,每一次講的當然都是大同小異,可是裡頭真的是有小異。這一次講的,上一次沒講到的;上一次講的,這次省略沒講到,常常有這種事情。所以學《無量壽經》就有個困難,要把五種原譯本統統找來,你去讀誦,這就麻煩了。

古時候沒有印刷術,印刷術是宋朝時候才發明的,所以那個時候的經本、書籍都是抄寫的,抄寫免不了抄錯字,這是沒法子避免的,所以很多版本都有些字不一樣,就是有人抄錯了。也有抄錯行的,也有抄漏掉的,這都是常有的事情,所以現在變成許多版本不相同,道理在此地。要統統去看,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東西。看一樣、兩樣,其他的沒有看到,就有缺陷,所以就有會集的必要。會集怎麼樣?每部經裡有重複的把它刪掉,把它會起來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本子。《無量壽經》經過三次會集,這是第三次,第三次才算是真正完整,所以這個本子就特別珍貴。夏老用了十年工夫,這十年工夫是供養後人的,供養末法九千年的眾生,做了這麼一樁好事情。黃念老的註解也是集大成,集古今中外祖師大德註解《無量壽經》的大成,讓我們在這一部註解裡面,把所有古大德對《無量壽經》的註解,你全都看到,他都一段一段抄在這裡。不容易!這兩位老人對我們後人的恩德很厚很厚。為的是什麼?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我們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求生淨土的心就下定了,不再懷疑。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他們兩個就滿願了。我們學這部經,依照這個經的方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肯定他們兩個人在旁邊,為什麼?有緣!他一定來接引,那真一見如故。所以有人害怕,怕到極樂世界去,孤家寡人去那裡,一個人都不認識,感到很恐怖。其實他不曉得,到極樂世界,生生世世的親人,以前往生的,全在那邊,你全都看到,肯定比在這個世界熱鬧多了,家親眷屬朋友不知道多少人!那些人見了面,「你怎麼這個時候才來!」他們已經去多久了,你這個時候才來。所以極樂世界決定不孤獨,親朋好友太多了。

我們再往下面看,「故前文言,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乃至甘露灌頂等聲。」這是前面在經文上讀到的,這就是什麼?這就是每個人根性、智慧、緣分不相同,所以在極樂世界你所看到的、聽到的、你所感受到的不一樣。「其得聞者,或證須陀洹果」,這個證果是說他斷煩惱的等級,因為是帶業往生,往生的人一品煩惱沒斷,到極樂世界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肯定斷煩惱,這講斷得最少的。八十八品見惑斷了,須陀洹;八十一品思惑斷了,那就是下面三果,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二果斷思惑前六品,三果再繼續斷三品,最後到四果是全斷了。「乃至不退轉地菩薩」,不退轉地是明心見性的菩薩,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

「具如他譯本說。是即順餘佛土,寄四果名。」這是順一般諸佛國土裡面所說的斷證的地位名稱來借用,讓大家知道他們在極樂世界學習的狀況、學習的成就,意思在此地,比照我們娑婆世界聲聞、菩薩這些等級來說。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些說法的,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乘法,一乘法裡各人體會、領受不一樣。這個不一樣要知道,天天不一樣,昨天沒有聽懂的,今天聽懂了;今天沒有聽懂的,再過幾天他又聽懂了。要用《華嚴經》來說,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我們剛剛生到那邊去是最低的果位,甚至於最低的果位還沒有拿到。須陀洹是最低的,須陀洹相當於《華嚴經》上初信位的菩薩,斷證跟他相同,但是智慧比他高,比小乘高,斷煩惱是一樣的。就像一個學校,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就是五十一年級,你不斷的升級,到最後保證你畢業,極樂世界真的是保證的學校,保證畢業,它沒有留級。但是升級每個人不一樣,有人升得很快,有人升得慢。升得慢,不會留級,不會被淘汰,保證個個成佛、個個畢業。這樣的學校到哪去找?找不到!遍法界虛空界只有這一家、只有這一所,我們一定要知道,碰到了,太幸運了。

「實則決定成佛,不取有餘涅槃」,有餘涅槃是小乘,這就是說明它決定是一乘法,成佛是一乘法。「以能回小向大故,佛本願故。」就是小乘人,念佛生到極樂世界,他也迴小向大,才能往生。如果堅持小乘,不能迴小向大,他念佛不能往生。這句話也不能這樣說,這樣說有弊病,說他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後世他念頭轉了,什麼時候轉,什麼時候就往生。這個轉是什麼?放棄小乘,拓開心量。小乘心量小,大乘人心量大;小乘人顧自己,大乘人沒有自己,大小乘差別在此地。小乘人像阿羅漢,度眾生有退心的時候,眾生不聽,眾生叛逆,阿羅漢就生氣,「算了,不度你了」,他就不要他了。菩薩不是,菩薩慈悲,以種種善巧方便來誘導你,所以菩薩有耐心,菩薩不會捨棄一個人,這是大乘。所以菩薩不會退心,二乘人會退心。這是什麼?菩薩行不退,就是度眾生不退心;二乘跟辟支佛都會退心,遇到不聽話的、不相信的,他就不照顧他了。「此說甚為精要」,這個說法精闢、重要。我們看末後這一段: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出五音聲。無量妙華隨風四散。】

這是感應。註解裡說,「右文表彼土無情聞法,而興妙供」。無情是什麼?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有感應!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是活的,現在人講有機體。大乘佛法承認,遍法界虛空界就連虛空都是有機體,它要不是有機體,它怎麼能傳遞信息?它能傳遞信息,它沒有障礙,它就是有機體。所以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跟阿彌陀佛是一體,跟諸佛如來是一體,跟眾菩薩是一體,這個關係多密切。所以這麼多菩薩在那裡修行,有這麼好的成就,感動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都供養。『香風吹七寶樹』,風吹樹,『出五音聲』,五音聲就是現在講的交響樂,『無量妙華』,這前面是天樂供養,下面是天花,無量妙華隨風四散。

【自然供養。如是不絕。】

我們這個世界,看看我們今天,還有很多日本的朋友來問我,都問我災難這麼多怎麼辦?極樂世界香風、天樂、天花來供養;我們現在的山河大地是以地震、海嘯、火山爆發,以這個來供養,不都是來供養嗎?這個要知道,一個道理!看看人家在幹什麼?這裡最大的一個啟示,阿彌陀佛天天說法。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也天天說法的話,肯定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是無比莊嚴的供養,不是災難!我們會看到樹木花草百花盛開,也會有天樂迎空,人心行感召的。極樂世界的人心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真心,它不是妄心。真心聞法,你看每天人家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修福,回歸極樂世界,這什麼意思?十方世界修福,迴向給極樂世界,給極樂世界的人添福。聞一切諸佛說法,給極樂世界的居民、極樂世界的山河大地增長智慧,人家是幹這個。讓遍法界虛空界無比殊勝的莊嚴,都在極樂世界能看到。阿彌陀佛是這個願,每個往生的人都是這個願。

我們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國家領導人,現在的年號是平成,平成天皇帶頭,全日本人民都能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地方不就是極樂世界了嗎?所有災難都化解了。教育很重要!真正走這個路子,佛菩薩就來。國家能護持,像中國古代帝王一樣,遇到國家有災難的時候,國王齋戒沐浴,禮請高僧大德講經說法,開仁王法會。仁王法會是什麼?是全國總動員,推動佛陀教育,國王護持。災難怎麼會不化除?肯定化除的。過去《仁王護國經》我講過,那個經典講得清清楚楚,就是遇到國家大災難的時候怎麼辦?現在人以為什麼?開個仁王法會,召請一百個出家人,每天把這個經念一遍。那不行,念有什麼用?為什麼阿彌陀佛不帶著大家念經?講經!他不是念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不是教人念經,天天講給大家聽的,不是念的,念不管用。為什麼?講的時候叫一切眾生都明白了,不但有情眾生明白了,花草樹木、山河大地也都明白了,這才大家能合作,把一切災變就化解,消除了。所以這樁事情,說來說去是個教育問題。中國人的老祖宗很聰明,幾千年前就喊著「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全國的人民,什麼最重要?教育最重要,教學為先。在一個家庭,家庭什麼最重要?家庭教育最重要,家庭沒有好好的家教,你家就不能出人才;你把兒女子孫教好了,你家世世代代人才輩出,就這個道理。《弟子規》是家教。每一個家庭把小孩都教好了,你說國家怎麼不好?這個國家社會就好了。中國傳統就著重於家庭教育,什麼時候開始教小孩?懷孕就開始,叫胎教。小孩出生到三歲,這一千天,這一千天叫紮根教育,最重要。這一千天要是學好了,中國古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這一千天教好了,八十歲都不會改變,這人都不會變壞。

佛教是教育,這個一定要認識清楚,佛教要是搞迷信,我早就把它丟掉了,我還會搞這些東西嗎?接觸到之後才曉得,方老師介紹給我的時候說高等教育,我接觸這麼多年才真正明白,它不僅是高等教育,它是世出世間究竟圓滿的教育,沒有任何教育能跟它相比,它真的是統統都包括了。它知道災難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災難?它也知道怎樣把災難化解,怎樣把災難消除,知道,都知道。那你不信就沒有辦法了,你真信,它真能解決,而且非常有效果。今天這世界上科學家,最近三十年研究的成果非常卓越,把佛經上講的這些原理說出來了。宇宙怎麼形成的、物質從哪來的、精神從哪來的?現在科學家證明,跟佛經講的一樣,佛在三千年前講的。佛怎麼講出來的?佛親眼看見的。怎麼看見的?禪定當中看見的。禪定,定中的境界是屬於現量境界。佛家講三量。現量就是你親眼所看的、親耳所聞的,這叫現量。比量是推理,不是你親見的。譬如看到外面有煙冒出來,你就曉得下面有人在生火,你沒有看到他生火,你看到煙,你就想到那裡有火,這叫比量。第三種叫非量,非量是你看錯了、你想錯了。現在看錯想錯的太多了。最親切的是現量。你說預言,很多預言的基礎是數學。中國古代的預言決定離不開《易經》,《易經》確實也是預言,外國人研究二0一二的這個事情,《易經》裡頭也有。你們看「2012」那個影片上有,它就講到中國《易經》。這個影片後續有四種專門研究這個問題、討論這個問題,那很值得一看,這都是影片引起來的。

所以經不可不讀,經不可不講解。讀清楚、讀明白了,一定要講解,講解才能把效果擴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不講解,能解決個人問題,不能解決大家的問題;講解,大家都清楚,大家都明白,大家都回頭,這個社會問題就能解決,乃至於世界問題能解決。現在還有這些科技,衛星電視、網際網路、光碟我們還可以應用。如果真的像美國人這個電影,「2012」電影那樣災難一來,科技全毀滅了,電沒有了,瓦斯沒有了,人怎麼生活?大地被污染,水被污染,你吃什麼?你喝什麼?你怎麼活?這才是真正嚴重問題。這些問題解決的理論、解決的方法,佛經上統有。《無量壽經》那是妙法當中的妙法,無上的妙法,它能幫助我們到極樂世界成佛,地球上這些小小災難還不能解決嗎?哪有這種道理!一切法從心想生,被科學證明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也被科學證明了;心現識變、境隨心轉,也被科學證明了。境隨心轉,東京江本博士水實驗就證明了,外面境界跟我們的心念有密切關係。所以怎樣來化解災難?轉變念頭,美國布萊登所講的「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問題就能化解。我們今天談這些事情,用佛經跟科學結合起來講,大家比較容易相信。不信,這是一點辦法沒有了。一定要深信不疑,才真正能夠化解問題。

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些供養「皆由自然」,沒有人去策劃,也無需要去設計、施工,都不需要,「應念所成」,自然現前。「《會疏》曰:自然供養,不有為法故。」有為法是有生有滅,他們不是有為法,這個底下,「意為非因造作之有為法也」,這個道理深!這是善心善意、善念善行功德的成就。我們看極樂世界就知道了,極樂世界還不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的善心善願、善行善德成就的嗎?念念一點私心都沒有,真的契入《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四相四見破了,用純一真心發願修行,功德的成就,自然的成就。極樂世界沒有人去構思,沒有人去策劃,沒有人設計,沒有人施工,自然成就的,善的成就。

回過頭看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世間人也很厲害,他也不要策劃,也沒有構思,純一自私自利的這個念頭,那個念頭厲害到極處,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個功德造成地球的災變,造成今天整個世界社會的動亂,就是它是一個反面的,佛是正面的,都是自然成就。我們想到正面的,回頭再觀反面的,全部了解。我們反面所用的這些心行轉變過來,把它轉變成正的,社會就安定,地球上的災變就沒有了,因為這個東西全是假的,不是真的。芸芸眾生、山河大地都屬於夢幻泡影,都是從念頭所生的。科學家告訴我們,意念是物質的基礎,所有物質現象離不開意念。意念從心生的,心是主宰,整個宇宙的主宰,不但是我們一個人一生的主宰,整個宇宙的主宰。它不是有為法,它是無為法,起作用是有為法,不起作用是無為法。

佛陀教育在這一方面講得透徹,所以它稱為高等哲學。今天許多大學哲學系裡面開的佛學課程,他們能不能夠得到真正高等哲學?我所看到的,他們得不到。為什麼得不到?方法錯誤,他用世間方法,今天所講的科學方法去研究心性的學問,他不得其門而入。世間方法用什麼?思考,你就多想。而佛法不用思考,一想就錯了,不能想,佛法教導我們離心意識,叫參究,不是研究。用心意識是研究,不用心意識叫參究,這就是佛法跟現在科學方法是兩個路子,方法不一樣。離心意識是什麼?心,我們今天講落印象,是阿賴耶,意是執著,識是分別,識是第六意識。也就是說,科學是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用這個心去探索;佛法用的是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直覺的。這不一樣!放下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這個東西放下。放下分別、放下執著,這就叫離心意識,你不能用這個東西,那是虛妄的。妄只能夠緣到妄,緣不到真;真可以緣到真,它也了解妄,真妄全了解。用心意識的時候,只了解妄,了解不了真,所以它就沒辦法解決問題,它能發現問題,不能解決問題。離心意識是用真心,他知道問題,他能解決問題。實在說,釋迦牟尼佛知道,如果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能離開心意識來修學,釋迦牟尼佛就不到這個世間來了。為什麼?你們都會了,我來幹什麼?你們都能辦到,就不必我來了。你們搞錯了、辦不到,他才來,這才叫大慈大悲!你們能辦到,他來幹什麼?來湊熱鬧。不會,不幹這個事情。所以方法上錯了,這是大問題。

現在的教育,這種教育的方法也錯了,錯了就造孽、害人,你把這些小孩、小朋友全都害了。現在方法是什麼?現在小孩從小就教他胡思亂想。為什麼?教他學一大堆東西,樣樣都要學,上幼稚園就學好多東西,學亂了,學雜了,頭腦一片雜亂無章,所以頭腦裡頭全是知識沒有智慧,你說他這一生活得多痛苦。跟中國古人不一樣,中國古人從小就教你一樣一樣學,不准你學兩樣,他讓你永遠保持頭腦的清醒,不受外頭污染。所以從小先學什麼?學規矩,要養成習慣,一個做人的規矩,從小就要學起。「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你細心去想,它有好處,好處太多了。小孩智慧沒有開,辨別的能力沒有,就教他守規矩,叫他背書。背書是什麼,什麼意思?戒定慧一次完成。這種訓練他自己不知道,實在講,他就在接受戒定慧的這個訓練。規矩就是戒,一門就是定,他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那就叫智慧,那叫根本智。到十三、四歲的時候,智慧漸漸開了,你看他戒定慧已經成就了。他慧在這個時候開發了,跟他什麼?跟他講解,跟他研究討論,小時候所背的這些書籍,一樣一樣拿來討論,智慧開了。

那我們就知道,中國從前的教育,這是吸收佛家的文化,佛教的文化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小孩在十二歲之前,著重培養什麼?根本智。十二歲以後培養後得智。根本智是般若無知,後得智是無所不知。在中國世世代代出聖賢,教出來的。這些小孩都有聖賢的這個資格,這教壞了、教錯了,把他教糊塗了,這誰負責任?這找誰負責任?有因果責任。我們學佛學什麼?學智慧的眼睛。佛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你才能把世間事、出世間的事,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然後才有自受用,才有他受用,自他兩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1日11:32:1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45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