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30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三0集)  2011/5/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30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四十二面第一行。

「《往生論》云: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往生論》裡面這一段最重要的,我們要特別留意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善的標準就是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經文裡面,把儒釋道的三個根都包含進去了。孝親尊師是《弟子規》,慈心不殺是《感應篇》,以這兩個基礎再學習《十善業道》,所以這一句裡面把儒釋道三個根都說到了。換句話說,儒釋道三個根沒有做到,就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標準一定要記住。由此可知,這三個根是多麼重要!具足這三個根的人,才是世間的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讀這個經文我們就有分,如果沒有做到,善男子、善女人不包括我們。

經文上說得很清楚,必須是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如果這個淨業三福第一條我們沒有做到,我們修五念門行就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就不能往生。我們希望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得生淨土,要親近阿彌陀佛,這三個根就不能不認真的學習。這三樣東西都不深,尤其《弟子規》,蔡禮旭老師用了四十個小時詳細解釋。他講過很多遍,講得很熟,我們用他這一套光碟就行。一般人心浮氣躁,學習東西都不認真,聽一遍、二遍、三遍不夠,至少要聽三十遍。四十個小時,一天聽十個小時,四天聽一遍,四十天聽十遍。如果一天只聽四個小時,一天聽四個小時,十天聽一遍,那就要一百天的時間,你才能聽滿十遍。一百天不算很長,三個多月,這個根紮下去了,會紮得很結實。然後再聽《感應篇》會容易很多。為什麼?四十遍《弟子規》,你心定下來了,只要心定下來,學東西就快了。你再用三個月時間去學《感應篇》,《感應篇》學完之後,再用三個月的時間學《十善業道》,一年的時間這三個根根深蒂固,淨業三福第一福你就得到了。

諸位一定要記住,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修多久才成就?五劫才成就,才能感得西方極樂世界殊勝莊嚴。我們如果用一年的時間,真的其他的都放下,把這三個根紮下去,換句話說,這個莊嚴功德你就真得到了。像蓋房子一樣,你的地基打得非常好,你的房子蓋得沒有問題,就會成就。我們今天學佛最大的困難就是基礎沒有。你看一年的時間就把地基打好,地基打好之後有兩年的時間,我相信往生就有把握了,兩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兩年的薰修足夠了。對自己來講,真的轉惡為善、轉迷為悟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轉凡成聖,你的功德就圓滿,為什麼不幹?這個世間拉拉雜雜的東西統統放下,心裡面常常有這些東西這叫輪迴心,造的是輪迴業,造輪迴業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阿彌陀佛確確實實是念念希望我們早一天到極樂世界,而我們自己偏偏對於六道輪迴這麼執著,這樣的難放下,這個錯了。希望我們真正從這裡覺悟過來,認真努力,依教奉行。

接著說「妙因感果」,落實三個根,再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叫妙因。感的果是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個果報多殊勝,前面跟大家講得很清楚,世出世間第一等有福報的人,這大福報!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供養你,你比第六天的福報還大。第六天有物質的供養,沒有精神供養。到極樂世界,除物質供養之外,阿彌陀佛天天講經說法給你聽,智慧的供養,所以很快你的智慧、你的福報就達到圓滿。福慧二足尊是什麼?成佛了,成佛才叫二足尊。成佛的捷徑!下面「是故臨命終時,蒙佛本願加威,慈悲加祐,令心不亂」。就是阿彌陀佛將他本願五劫修行的功德加持給你,你真得到了。為什麼?這個時候你真正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得不到,到極樂世界很快就得到了。「故得不驚不怖,心不顛倒」,這個驚怖顛倒永遠沒有了。我們在這個世間如果真的遇到災難肯定驚慌失措,不知道怎麼辦,這才叫真正大難。這個大災難是什麼?不是災難害你的,是你自己驚慌失措,你接受了災難。如果你不驚不怖,災難來的時候跟你沒關係,不驚不怖,這種人就消災免難了。消災免難不是說沒有災難,有災難,對他無所謂,他沒有感覺到,這就叫消災免難。消災免難什麼?定功。念佛人的定功是什麼?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佛在《大集經》裡面告訴我們,那就是「無上深妙禪」,所以你在禪定當中,你不驚不怖,心不顛倒。

「不怖者,不畏怖恐懼」。你沒有畏怖,畏怖是害怕,你沒有害怕,你也沒有恐慌,災難在面前心是定的。「不顛倒者,心不錯亂」。為什麼心不錯亂?你的心裡面在念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影響都沒有。「憶佛之正念依然現前,故得往生」。很多人都在問,二0一二馬雅災難的預言怎麼辦?美國的布萊登說,他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夠覺悟,認真的棄惡向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就能夠應付這個災難。他講得不錯,這個地方這一段經文講得比他更好。我們怎樣能夠消災免難?「妙因感果,臨命終時,蒙佛本願加威,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故得往生」,這幾句就行了,這災難沒有了。所以這災難,對念佛人來講他就化解了。大災難現前,你所看到的景觀是什麼?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接引,不一樣!這段經文重要,要牢牢的記住,三個根一定要做好,阿彌陀佛決定不能忘記。我常常跟同學們說,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全都拋開。

「本品經文,未言臨終見佛,但既得往生,則佛必然來迎」。這個一定要記住的,經文上雖然沒有說臨終見佛,只要往生,往生一定見佛。為什麼?這是佛的本願,佛說話算話,絕對不會食言,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引他。所以怎樣證明他真正往生?臨終的時候他看到佛來接引,就真正往生,不是別人看見的,是他本人看見的,決定往生。我們對於經教要相信,決定不能有絲毫懷疑。這裡講得很好,「因佛本願,臨終接引。若無佛迎」,臨終沒有佛來接引你,「則凡夫自力不能往生」,決定要求佛接引,你真的往生了。末後這一句話是念老為我們解釋,這一段經文裡沒說,「今不言者,以此品專論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往生的果、境界,前面講得很清楚,前面講三輩往生,這是講往生正因,所以這兩品要合起來看,可以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這一段就學到此地,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閒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這一小段是「端心精進」,這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落實。下面第二小段: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這個幾句是教我們要「斷惡修善」,舉了幾個例子。下面一段: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這幾句是「深信因果」。後面: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這是教我們「忙中念佛」。工作很忙,我們一個月找一天一夜念二十四小時。如果能有長假,放長假的時候,十天十夜,念十天佛。通常用七天,就打個精進佛七。但是精進佛七,這一段經文必須要做到。

【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你在這一生當中曾經打過一次精進佛七,或者是曾經十天十夜修過這樣的功德,臨命終時迴向,都能往生,乃至一生當中只有一次,一天一夜念佛,可是前面這些條件統統要具足,要端心精進,斷惡修善,深信因果,忙中念佛,妙因,後頭這一句,『壽終皆得往生其國』,這妙果,妙因妙果。這部經確確實實稀有難逢,太殊勝了!我們有幸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要生歡喜心,要生感恩的心。念老的註解說右明這段經文「第三類」,往生正因的第三類,「有二句」,這兩句是兩段。我分得比較細,我分了五段。第一「修行世善」,這個世間善,念老分的是到「至誠忠信」,下面「忙裡偷閑,正念得生」,從「當信佛經語深」到「往生其國」,他分這兩段。「此類指事物繁多之人」,如果我們平常沒有這麼多事情,那要把境界提升,提升到前面兩類。真的工作太繁忙,「平素暇時甚少」,平素就是很少有得閒的時間。現前的社會一般人都生活在競爭之中,跟古時候的社會完全不一樣,古時候社會人心是定的,為什麼?沒有競爭。現在好像不競爭就活不下去了,其實這是錯誤的,是一個很錯誤的觀念,我們自己把自己逼上梁山,實際上不競爭也能活得下去,也能過得很自在,何必去競爭?胡小林沒學佛的時候天天跟人競爭,學佛之後,明白了,覺悟了,認真落實《弟子規》,不跟人競爭了。他告訴我,反而業績年年上升,並不是說不競爭這個事業就做不下去,不競爭比以前做得更好、更殊勝,這才恍然大悟,發財是命中有的,命裡面既然有,何必要去爭!

沒有覺悟的人,每天閒暇的時間很少,所以「未能大修齋戒」,跟一般真修行、老修行人不能比。「更難於一心清淨」,這一心清淨太難了,你說他每天的妄念多少,雜事太多。「如是之人當努力行善」,這句話勸得好,應該努力多做好事,多行善、多積德。「並應」,並且應該「忙裡偷閑」,一定要找一點閒暇的時間去念佛。「善擇時機」,你會在一年當中挑選幾天的假期,假期不要把這個時間浪費了,到外面去旅遊,那很可惜,應該這幾天空閒的時間好好的來念佛,日夜不斷。「遇緣即修」,能夠有幾個同參道友在一起,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最好的方法,可以依照印光大師所用的方法,他老人家用了一輩子,念佛真成就了,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不使空過,亦定得往生」。這個地方「定得」兩個字是關鍵,只要你不浪費時間,有空閒的時間就念佛,你也會一定得往生。

「淨宗之妙即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兩句是《報恩論》上的話,講得太好了!淨宗契合世尊末法九千年一切眾生的根機,修別的法門未必契機,修淨宗法門沒有一個不契機。我們修行的目標沒有別的,修行目標就是成佛,不是用成佛做終極的目標我們就錯了。淨宗成佛的方便,先求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著阿彌陀佛,決定一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古大德稱之為一生成就的佛法,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一生成就的,到極樂世界去再成佛也是一生成就的,沒有到第二生。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找不到的,一切諸佛無量無盡的法門,只有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穩穩當當。如果你想學其他的法門,可以,到極樂世界再學,不要在這個地方耽誤時間,在這個地方耽誤時間我們就錯了。在這個地方的時候,把全部的時間、精神,都投注在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要投注在這一點上。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有的是時間,壽命長了,阿彌陀佛無量壽,每一個往生的人都是無量壽,跟阿彌陀佛一樣,所以你學任何法門都容易,有的是時間,有的是修學的環境,老師是諸佛如來,同學是諸大菩薩,當然成就!我們在此地修學,你學其他的宗派、其他的經論,現在沒有老師了,過去還有老師,現在找不到了,這一些老師都往生了,都不在世了,這是客觀環境,讓我們在今天想學任何大乘法門感到困難。我們把方向轉一轉,先到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無論修什麼法門,佛都歡喜,佛都讚歎,佛都幫助你、都成就你,你在所修學的法門肯定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的願望也圓滿了。

下面解釋這一句,「有空閑時。承上所言,事物繁多」,你的工作很忙,「未能身暇心淨」,你的身得不到休息,心裡面憂慮牽掛的事情太多,你沒辦法放下,你的心就不清淨了。齋戒是什麼?齋就是心淨,戒就是把事物繁多放下,你這個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則當善用時機,遇閑即修」。這就是你要抓住時節因緣,像一般逢年過節放長假的時候。現在放長假不多,能有五天到七天都算是長假。好,五天也好,這五天不能空過,找個地方去念佛。如果平常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念佛的佛友,就可以約定,我們利用什麼假期的時間,找一個清淨的環境去念五天五夜的佛,不休息。這五天五夜萬緣放下,什麼都不想,什麼事都不要過問,電話永遠關掉,人家要找你也找不到,五天清淨的時間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平常呢?平常隨著機會多做好事,斷惡修善,做這個事情。一定要找時間去念佛,「摒除世慮」,把所有的這些雜事統統放下,「勇猛專修」,這上加上勇猛兩個字好,精進。「此句有空閑時總貫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這個有空閒時,就是這一段經文教我們所做的都是在有空閒時,把這個抓住,一直到我這一年只有一天一夜可以做得到,也行,你就抓住這一天一夜,有兩天兩夜更好,有十天十夜那就好極了,不一定是一年,三個月,半年,有這種機會你就把它抓住,決定不放鬆。心裡常常有這個意念好,這個意念是正念,這個意念是跟佛相應。所以有機會、有時間你才能抓得住,你才不會輕易放過,這是好的念頭。

下面這些解釋都是我們平常必須要知道,必須要隨時隨地認真去學習。頭一個是「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也就是美國科學家布萊登告訴我們避免災難,他講了三句話,這是第三句話,他講端正心念,端正心念跟我們此地端正身心一個意思,這個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概念。「濁世惡苦品」,第三十五品,還在後面,我們這是二十五品,佛在這一品經裡有這麼幾句開示,「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汝等就是你們大家,能在現在這個世間,此世是講今天現前這個社會,佛知道,佛在三千年前就曉得今天這個世界怎麼樣子,在這個世間你還能夠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眾惡是什麼?十惡,你在這個世間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你不幹這些惡事情,這個裡面包括的範圍就很大,沒有自私自利,不搞名聞利養,不貪五欲六塵的享受,安分守己,這是大德!一般人做不到,你居然能做到。

「又重重誨勉品」,這第三十六品,佛說「若曹作善」,這個若曹是古時候的話,就是你們,或者你們大家,你們大家作善、做好事,「云何第一」,什麼是第一?也就是你們作善,什麼善是第一?佛也說了,「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這句話就是前面「端心正意,不為眾惡」。心要端正,什麼樣的心才是端正?念阿彌陀佛的心就是端正。我們就知道,我們如果把阿彌陀佛忘掉,我們心就邪了,心就不正。我念別的佛呢?念別的佛,心也偏了,不能說邪,你偏了,你方向偏了,我們的目標是走極樂世界,是走這一條路子,你偏到另外一條路子去了。所以只有念阿彌陀佛,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叫正念,這一點太重要了。一向專念,只能有一個方向,不能有兩個方向。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又想到東方琉璃世界,那就錯了,琉璃世界藥師佛,錯了。也許你身體不好,想藥師如來保佑你。那阿彌陀佛不能保佑你嗎?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念藥師如來可以;但是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要念藥師如來,專念阿彌陀佛。藥師如來要是看見你,他生歡喜心,他讚歎你,你身心有毛病,不用求他,他會幫你治好。為什麼?你是彌陀弟子,彌陀弟子太尊貴,每一尊佛都歡喜、都讚歎,彌陀弟子,這還得了!我們自己要懂得,要有這個認知。

所以端心就是心裡只有阿彌陀佛,端身,身只禮拜阿彌陀佛,看一切眾生、一切萬物,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就像在極樂世界一樣,那我們就時時刻刻都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善緣惡緣,念頭起來的時候,「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都是佛來幫助我、來成就我,應作如是觀,應作如是想,這叫端心正意。「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耳聽的是什麼?念佛的聲音。眼睛看的是什麼?是阿彌陀佛的現相,眼睛所看的一切境界,統統是阿彌陀佛所現。口念佛,鼻是呼吸,有人用呼吸攝心,一呼一吸一句佛號,這叫自端,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加上前面身是五,再加上心是六,這不就是都攝六根了嗎?這一句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怎麼個攝法?這就明白了,六根全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樣東西都沒有。「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也」。能夠有得空閒的時候真幹,不浪費時間,乃至一天一夜,我都要好好的把它抓住。在平常,只要有空閒的時間,就專心念佛。念佛沒有任何拘束,站著念可以,坐著念也可以,走著念也可以,沒有拘束,甚至於躺下來念也可以。睡著念不要出聲,出聲什麼?傷氣,也是不恭敬,但是睡著默念,好!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叫真念佛人。

下面是「絕欲」,這個很重要,煩惱裡頭最嚴重的,「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這是什麼時候?端正身心念佛的時候,心裡面不能有情欲的念頭,因為它會把你的功夫破壞,你有這個雜念,念佛的功夫破壞了。「去憂,放下世間憂慮」。所以念佛堂堂主常常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身心是自己,世界是我們身外的環境,統統不要想,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個好,這才能成就。去憂,有沒有這個世間值得我們憂慮的事情?沒有。真有,你憂慮也解決不了問題,憂慮能解決問題可以,憂慮只有把問題搞糟了,你不能解決問題,那你何必憂慮?只有冷靜,只有念佛,真能解決問題。為什麼念佛能解決問題?念佛得佛力加持,心地清淨能生智慧,自己有智慧,又得到佛力加持,你才有辦法解決問題。你一慌一亂一忙,問題搞砸了。冷靜比什麼都重要!愈是遇到災難現前的時候愈冷靜,不驚不怖,我們才真正能夠解決問題。佛經裡面講的,心不顛倒,問題就能解決。

「慈心」,在一切時一切處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有慈悲心,「與眾生樂之心,今此修持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菩薩修行不為自己,為眾生。我們要想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成就自己。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歡歡喜喜,沒有一點憂慮。被人欺騙了,凡夫苦惱,被人騙了,上了當,菩薩怎麼?菩薩若無其事。為什麼?菩薩知道一切法皆不可得,《般若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有什麼憂慮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得失。怎麼沒有得失?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把這個世間看作一場夢,夢裡得到是不是真得到?沒有,醒來之後什麼都沒有,夢裡面失掉,醒來之後什麼也沒有失掉。你能把人生看作是夢境,你就沒有得失,你心就平了,心就快樂了。得到沒有歡喜,失掉沒有憂愁。功夫真的有一點底子的時候,得到歡喜,失掉也歡喜,沒有一樣他不歡喜,這就看功夫了。沒有功夫的人,天天失掉的時候,哎呀!真可惜,我又丟掉了。那什麼?那功夫不行,沒功夫。真有功夫的時候不會,得失都歡喜。歡喜是什麼?歡喜,他已經如如不動,心裡只有佛,沒有別的東西,心清淨了,心端正了,這個端正就是有佛。世間人為什麼有憂慮?他心裡沒有佛,錢財丟了,他心裡只有錢財,親情遇到災難,他心裡只有親情,他心裡五欲六塵,他有這個東西,所以他有得失。如果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就沒有得失,沒有得失多快樂!多自在!

所以利益眾生的心要常有。我們修行,這麼認真修行,想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成就圓滿的福慧,就這麼回事情。我們在做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這二足什麼意思?二是兩種,足就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這個二就是智慧跟福報,智慧、福報兩樣都圓滿了。圓滿當中第一圓滿稱之為尊,究竟圓滿這叫尊,沒有比這個更超過的,這才叫尊。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幹這個,不是幹別的。所以要常常想到,要把機會抓住,有這麼一個環境,大家好好在一起念佛,認真的學習《無量壽經》,今天講學經教,我不學別的,我就學這一樣。我早年,那算是年輕時代,講《華嚴經》,我記得前後一共講了十七年,沒講完,講了一半,《八十》講了一半,《四十》也講了一半。李老師把《大乘無量壽經》這個本子給我,給我的這個本子是他老人家自己講經用的本子,他用毛筆小楷,字寫得很好,眉註,我看到非常歡喜。尤其讀了梅光羲老居士的序文,序文介紹得非常好,很長的一篇序文,讀了之後我就發心講《無量壽經》。老居士在序文裡面講得很好,「《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大本《華嚴》分量那麼大,講到哪一年才講完?我就講中本好了。所以我就真的發心講《無量壽經》,前後講了十遍,這是第十一遍。

本來不想講其他的,就專講《無量壽經》,這一次又再講《華嚴經》,是韓館長往生前兩天,她很清楚、很明白,要求我講《華嚴經》。她想法不錯,她說我要不講恐怕以後沒有人講了,希望留一套錄像給後人做參考。我答應她了,希望她能病好,沒想到兩天之後她走了。請我講《華嚴》的有三個人,第一個是台灣台南的開心法師,第二位是黃念祖老居士,第三位是韓館長,他們都是同一個看法、同一個想法,我能理解。所以住在新加坡的時候,偶爾談到這個問題,李木源聽到了,他代表這三位大德認真的來禮請,我們《華嚴經》第二次開講。這是這一次講的,也講了不少年,從新加坡到現在有十幾年了。這一次講得詳細,比上一次講的詳細多了,很得受用,講了四千多個小時。

去年清明看到災難愈來愈多,《華嚴經》來不及了,所以我決心講《無量壽經》,救急!至少要把這個《演義》講完,這一套《無量壽經》就完整了,有會集本、有註解、有演義,我為全經還做了一個詳細的科判,便利後人學習。這個經講完之後,我在考慮是繼續講《華嚴》還是繼續講《無量壽經》?救急要顧到,《華嚴經》確實是續佛慧命的大經,也非常重要。不過我們現在外緣放下了,佛門內外、國內海外所有活動我都不參加了。明天到日本去是講《無量壽經》,接著講,這個我去,不是接著講這個經我決定不幹。明天我去,一號,後天就接著講這個,不中斷,這個可以,一天四個小時。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一切苦難眾生,祈求諸佛菩薩慈悲化解災難。我們以什麼功德?我們是以念佛求生淨土的功德。如果我們不是真念佛,真求生淨土,想親近阿彌陀佛,就沒有功德,拿什麼功德?我們是真正一心在求往生淨土,身心清淨,就像此地一樣,端正身心。

「精進,勇猛於修善斷惡」。講經就是修善斷惡,一天到晚想的是經文,想的是極樂世界,想的是阿彌陀佛,世間事情全放下,不就斷了嗎?一心專念這就是修善。我們用什麼功德迴向?用這個功德迴向。「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這是精進兩個字的解釋。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不染著,於世間法沒有貪瞋痴慢疑,於出世間法,於《華嚴》,於《無量壽》,也沒有貪瞋痴慢疑,這叫精,沒有染著。念念我們只有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目的,親近阿彌陀佛,這叫進。精進兩個字的意思,對於修淨土的人來講,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我們真精進,這個功德迴向就真有效果。

《華嚴大疏》第八卷有這麼幾句話,「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這兩句話說得好!下面註解說,「蓋謂:精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在我們淨土宗,要精一其心於信願行。「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我們的達本就是往生淨土見阿彌陀佛為務,這叫「進」。《華嚴經》是大經,它是就通途來說的。我們修淨土的是有侷限,我們先到極樂世界,先見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跟華嚴會合了,入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什麼?這底下說得很好,「本者本源也」,識心達本。「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達本。《大疏》之義較勝」。《華嚴經》講得好,講得殊勝。我們要達到華嚴的境界,先取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華嚴境界我們就證得了。我們要不從這個地方拐個彎,到極樂世界去證華嚴,我們沒有辦法證得。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白,我們哪有能力入華嚴境界,不可能的事情。要入華嚴境界一定要有方法,這個方法是最可靠、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所以我們終極目標是入華嚴境界,我們到極樂世界那是第一方便,在這個地方斷煩惱、證菩提難,在這個地方我們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容易,這個難易要分清楚。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再證華嚴的大法就容易了。誰來給我們講《華嚴》?毘盧遮那如來的報身,諸位知道嗎?毘盧遮那的報身就是阿彌陀佛,毘盧遮那如來的應身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到極樂世界是見報身如來,我們在此地的學習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習,跟應身如來,法、報、應是一體。這是法門當中第一方便法門,不可思議!我們修淨土沒有違背《華嚴》,修淨土實際上就是學《華嚴》,所以古人才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個意思講得多好!

「從不當瞋怒到至誠忠信」,這一段我們在科判裡面標的科題是「斷惡修善」。「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這一段講的是人間的善法。學佛,求生淨土,先要把人做好,人都沒有學好,給諸位說,不能往生。為什麼?如果你還帶著人間煩惱習氣到極樂世界去,你會把極樂世界的氣氛破壞了。阿彌陀佛很慈悲,即使他老人家接你去,極樂世界的大眾不同意,他們不希望有人破壞他們的環境,阿彌陀佛也要顧慮到大眾,大眾不願意做的事情佛不會做。所以佛來不來接引你,關係在你自己,你的條件具不具足。信願行統統具足,你的煩惱習氣沒斷,佛還是不來。換句話說,你念佛的功夫至少要能把煩惱習氣控制住,這叫帶業往生。控制什麼?不發作,不是沒有,貪瞋痴慢都有,但是這一句佛號壓得住。這是我們平常用功,在什麼時候用功?這種煩惱一起來的時候,立刻就把它控制住。古大德教導我們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貪心起來,這個念頭起來,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瞋恚心起來,阿彌陀佛,壓住了。所有一切善不善的念頭起來,統統一句阿彌陀佛壓下去。這叫什麼?叫功夫得力。還會現行,說明什麼?你功夫不得力,你是念佛了,念佛不管用,你的念佛伏不住煩惱。換句話說,你還是那麼多妄念,你沒有減少,你心不清淨。

念佛功夫端在身心清淨,心地愈清淨,今年比去年清淨,去年比前年清淨,一年比一年清淨,好境界。從哪裡看?一年比一年煩惱少,煩惱輕了,一年比一年輕。真正能提升到一個月比一個月輕,你決定得生,你就沒有問題了。如果境界現前還發作,順境裡頭有貪心,逆境裡頭有瞋恚心,還會有這個念頭起來,念佛功夫不得力。日常在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時時刻刻都在考驗我們的功夫。所以能不能往生,有沒有把握往生,不要問人,你問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能不能生淨土?我應不應該生淨土?自己比什麼都清楚,對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沒有貪戀了。所以這是叫人乘世善。

這裡也舉了幾個例子,「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盛事是好事,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心裡面受不了,要想方法破壞。「又害賢曰嫉」,好人做的好事,他偏偏要障礙,讓他這個好事做不成功。這樁事古今中外常常看到,這是煩惱當中造作罪業極重的一項,它擺在第一。嫉妒,你障礙別人,要看這個障礙的影響多大,範圍多大,影響時間多久,從這裡結罪。如果這個事情好事,是他個人的利益,與別人不相干,你障礙他,你破壞他,那個結罪很小。為什麼?對一個人,冤家對頭只有一個,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也就這麼一回事情。如果他這個事情對社會對眾生有大好處、有大利益,你把它破壞了,這個事可麻煩了,結罪不是跟他結罪了,跟所有得利益的人結罪,這個範圍就太大了。如果影響深遠,不但現在人這個好處你得到了,他這個好處會延到將來,能延到將來的時候,連將來的人也得不到好處,這個罪可重了,這個罪就變成無間地獄的罪了。世法裡面一個好的政策,像國家的好的政策,利益眾生的大事業,你把它障礙了,這個結罪可不得了。

好事也不行,要知道,因果這樁事情善惡沒有抵消的,沒有說我做了很多壞事,我多做一點好事可以彌補,可以把那個惡的抵消,沒有,因果裡頭沒有抵消的,善就有善報,惡就有惡報,種瓜就得瓜,種豆就得豆。不能說我種的這個瓜,我不想瓜了,希望這個瓜能長出豆來,這不可能的事情。因果確實就是如此,你一個惡念一個惡行就有惡報,一個善念善行它就有善報,不能說用善來抵惡,不可能的,這是一定要知道的。你真明白之後,你就曉得人不能有惡念,不能有惡言,不能有惡行,肯定有惡報,善做得再多,那是善報,各有各的報。什麼時候先報,什麼時候後報,那是緣不一樣。所以佛法講緣生,它不講因,緣決定你果報的先後,因是決定你有果報,你有報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決定有,什麼時候報,什麼在先,什麼在後,緣,緣非常重要,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家講緣生,講得很深。

害賢曰嫉,嫉妒賢人罪惡非常重。為什麼?賢人他能為社會、為國家、為大眾做許許多多的好事,你要是嫉妒他、障礙他,他無所謂,他可能還很歡喜。為什麼?我不需要做了,你不障礙,他事情很多,他天天要忙碌去做事情,你障礙他,他就不要做了,他好好去念佛去了,可是那個罪可不得了。如果這個賢人,你不障礙,他能夠利益千萬人,他能夠利益,時間來講能利益幾百年、幾千年,這個功德多大,你障礙他,讓他不能成就,這個罪多重、多深,你自己能想得到。所以佛家,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有「隨喜功德」,這個好人他做好事,不嫉妒,隨喜。隨喜什麼?歡喜讚歎,盡心盡力幫助他,他有多大的功德,幫助他的人也是一樣大的功德。這有智慧,他才會幹這個事情,沒有智慧的人他就嫉妒,有智慧的人隨喜。隨喜,把他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嫉妒呢?障礙他,他沒有事,他那些不善的一些影響,他的善行的影響,你障礙他不能成就,許許多多人不能得到他的利益,這個帳全算在你身上,那個罪就太重太重了!在中國古代國家法律裡就有這一條,進賢受上賞。就是國家最高的賞賜是給誰?替國家推薦好人、賢人,國家給你的賞賜是最高的。如果要是嫉妒賢人、障礙賢人,那你受的這個刑罰是殺頭。這個事情是真的,在歷史上我們看到有記載,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所以看到別人好事,歡喜讚歎,有力量的,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就他。這不是成就他個人,成就他的好事就是成就利益社會眾生。這是第一個例子,也是最容易犯的,犯了之後,這個罪過非常非常之重,擺在第一。

第二個「貪餮」。餮是什麼?貪吃。這個也嚴重,在現前社會我們能看見。一個宴會聽說一桌酒席的菜幾十萬,我聽到這個話都嚇到了。你想想看今天世界上有多少窮苦的人三餐不繼,怎麼能忍心這樣浪費!一桌酒席十幾萬,一般人一家四口一年的生活費,你一餐飯就吃掉了,你知道這個罪多重!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佛,不是別人。佛是智慧圓滿、福報圓滿,他為什麼這麼做?他這個做法叫代眾生苦,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佛是一點點都不浪費,懂得惜福。今天世間大福報的人很多,如果是這樣浪費的話,他的福報能享幾年?他有一百年的福報,大概不到十年就享完了,享完之後,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祿盡人亡,你雖然還有壽命,你福報沒有了,你也活不了了,死了以後到哪裡去?三途、地獄,都到那裡去了。現在人不相信有三途、地獄,不相信有六道輪迴,他說這是迷信,等到他見到了,後悔莫及。怎麼能幹這種事情!所以這個一定要戒除。學佛的同學能夠把肉食斷掉,葷腥斷掉,這是好事情。可是素菜裡面如果也貪圖,也在這上面多做講究,也錯了,還是在享福。所以古時候寺院庵堂,現在變了,古時候寺院庵堂就一個菜,大鍋菜,省事!寺院庵堂過堂吃飯它有規矩,一個菜、一個湯。古人修福不享福,把享福都迴向到極樂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享福,沒到極樂世界之前決定不享福。現在的人現前講究享福,能不能到極樂世界就成問題了。所以這是一定要知道,把貪念放下,貪吃也放下。

下面「慳惜」,慳是什麼?慳心。「《大乘義章》曰:吝惜財法稱慳」。慳是我們講捨不得,自己有財富,不能幫助別人,自己懂得這些法,不願意傳給別人,教別人總得留一手,為什麼?怕別人超過自己,別人超過自己就嫉妒,自己教別人總留一手。這個心不好,這個心完全是輪迴心,他所造作的是輪迴業。「即耽著於財與法,不能施捨利人之心」,不願意幫助別人。那我們知道,這個不是佛心,這不是菩薩心,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你看學佛,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用什麼去度?就是用財、用法,有財沒有法不能度眾生,有法沒有財不能普度。所以佛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靠什麼?財法統統都具足,法是智慧,財是財富,有財有法才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中悔,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中悔我們通常講什麼?後悔。為什麼會後悔?還是有慳貪,貪心沒放下,嫉妒沒放下。所以先聽了,一時衝動,做了好事,做完之後後悔了,我今天被騙了,無緣無故你看丟了這麼多財物,好處在哪裡?發財是好處,無緣無故把這財捐獻,送給別人,這於我有什麼好處?得的是榮譽,假的,給你一張獎狀,一張紙,自己真的損失了很多錢財。這全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對於諸法實相當然不了解,不但不了解,對於諸佛菩薩不認識,把諸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這種人太多太多了,這些人信佛叫迷信。所以衝動常常有,懷疑也常常有,後悔也常常有,他是不是真的信佛?不是。是不是真的佛門弟子?不是,假的,對佛教一無所知,他是迷信,他不是正信。他學佛,以為佛是神仙,可以幫助他升官發財,拿一些供養,像行賄賂一樣,跟佛談條件,你保佑我發財,發一百萬,我供養一萬給你。以為佛菩薩也是貪官,也是會接受賄賂的,造罪業!不學佛還好,學佛就學到地獄去了。念佛人要不明白這些道理,果報也在地獄。

前清乾隆時代慈雲灌頂法師有一本書,《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疏鈔》,我早年講《圓通章》就採取他老人家的《疏鈔》。《疏鈔》後面最後總結,念佛一百種果報,都是念佛人,果報不一樣,一百種果報。我相信一百不是數目字,舉出一百個例子,果報太多了,不一樣。第一個果報就是阿鼻地獄。我當時,那時年輕,看到這個很驚訝,念佛是好事情,怎麼會墮無間地獄?我拿到這個書去問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一看到這個問題,這是大問題,這不是小問題,我不給你一個人說,我要在講經時候給大家說。像這些心態去念佛,都去阿鼻地獄。你要問為什麼?你給社會大眾產生嚴重的誤會,認為學佛人是這個樣子,讓人家毀謗佛法、懷疑佛法,不再相信佛法,斷了人的法身慧命,這個罪要不要墮阿鼻地獄?要,一點沒錯。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學習到此地。底下這一段就到日本繼續再講了。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1日11:24: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441.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