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405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0五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05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零四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

從「經云臨終不能觀佛,但仍能念佛名號,是顯持名之法實為至易也。臨終易念,因得往生,是為至穩也。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是為至頓也。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帶業凡夫頓齊補處,是為至圓也」,我們看這一段。佛在經中告訴我們,臨終不能觀佛,前面我們講到《十六觀經》,《無量壽經》是淨宗概論,對於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做很詳細的介紹,讓我們認識淨土、認識阿彌陀佛。至於《觀無量壽佛經》,它偏重在方法,有了信願,這佛怎麼念法。所以世尊在經中提出十六種方法,全都是念佛。念佛,總的來說,不外乎四大類,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跟持名念佛,這四大類就都包括盡了。十六觀裡面有十四種是觀想,有一種是觀像,最後一種是持名。所以,持名念佛是十六觀裡頭最後一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法,前面十五種方法都用不上的時候,最後這一種方法可以用上。

臨終最後這一念,往生的人斷氣最後這一念是最重要的。這一念如果把佛忘記掉,這一生就空過了,又去搞輪迴去了。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最後一念。所以第十八願裡面說,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是關鍵時刻。這個時刻也是最痛苦的時刻,神識離開身體。離開身體,這個痛苦到什麼樣的程度?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譬如生龜脫殼。活活的烏龜,把牠的殼扒下來,讓我們想像那種痛苦,神識離開身體就像那樣的。所以這是最苦的一刻。通常在這樣痛苦之下,什麼方法都用不上,為什麼?人到太痛苦了,甚至於平常所修的方法在這個時候都忘掉了,提不起來了,而這又是個關鍵的時候。他在這個時候能遇到善知識,善知識能夠勸他念佛,這一句話提醒,念佛容易,還能念佛名號,這一句名號就能幫助他往生。像前面講的,「如是至心,令聲不絕」,這個時候的心,除了這句佛號之外他什麼念頭都沒有,真正是清淨心、平等心。所以這一念往生到極樂世界。

品位高下全看緣分,緣分如果殊勝,非常可能到上輩往生。這就是善導大師跟我們說的,「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好,這個話是真話。念佛名號往生淨土,是顯持名之法,實為至易也,這個是容易到極處了,臨命終時容易念。什麼方法到這個時候提不起來,念佛行,這句名號可以能提得起來。因得往生,是為至穩也,最穩當的方法就是念佛。於念念中,每一念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消業障真快。但是你要記住,這後面還有講到,一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是用什麼心去念?至誠心。所以古大德說這個心是什麼?這個心是理一心不亂,真誠到極處,這個心是佛心,事一心都做不到,這是理一心。是事一心,是理一心,是功夫成片,都在這個時候遇緣不同。他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所以至頓,頓到極處了。頓是頓超,沒有次第,從博地凡夫就提升到地上菩薩,這叫至頓。五逆十惡,這是決定墮地獄的,而且是無間地獄,這極重之罪。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叫帶業凡夫,帶極重罪業的凡夫,你看頓齊補處,他往生極樂世界跟補處菩薩平等,這是至圓,圓滿到極處。這幾句經文把持名念佛的功德說盡了,有這麼多的好處,這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找不到的,真正是圓頓到了極處。

「持名妙法既至簡易穩妥,又復最極圓頓,是故十方如來同讚,千經萬論共指」。淨土宗這個修行方法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又最極圓頓,圓是圓滿,頓是頓超,這個超一直超到等覺菩薩,所以十方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的。前面我們讀過,釋迦牟尼佛代表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諸佛讚歎。千經萬論共指,這個指就是指歸,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統統歸淨土,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華嚴》到末後,可以說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最後的成就都是往生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報土。到了華藏世界,隨著文殊、普賢這兩位菩薩導歸極樂,到極樂世界去,向阿彌陀佛學習。這就是為什麼十方如來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很明顯的例子擺在眼前。末後這一句,念老勸導我們大家,「世之行人」,這個世間修行人,實實在在應該「速發大心」,趕快發心。發什麼樣的心?發真信心,對於極樂世界、對於阿彌陀佛再也不懷疑了,真信,真正發願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你發這個心,然後「一向專念」,就用持名的方法,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這就對了。

底下這段說,「本經」,就是《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宗就是修行的宗旨。這部經修行用什麼方法?就是用一向專念,用這個方法。「因上二者,不可分割」,前面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者不能分割,它是一體的。為什麼?「發菩提心」是信、是願,真信切願,「一向專念」是行。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這三個字。蕅益大師註《彌陀經要解》,《要解》裡面就是以這三個字為核心。你看他的三分,序分他分的三段,信願行,正宗分也是信願行,後面流通分還是用信願行。蕅益大師《要解》講得好,印光大師對他的讚歎,說即使古佛再來替《阿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如此讚歎,蕅益大師是什麼人?雖然沒有說出來,我們心裡有數,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肯定是觀世音菩薩。佛菩薩慈悲,知道末法眾生業障太重,墮落不能說十之八九,幾乎全部都是墮落,真正能夠念佛往生的人非常稀少,所以世間才有這麼多的災難。念佛往生的人要是多,這個世間不可能有災難。為什麼?前面講過,念佛的人是世間最有智慧的人、最有福報的人,中國古諺語有所謂「福人居福地」,有智慧、有福報的人住在這個地方,怎麼會遭難?

這個時代,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長在這個時代,對這個時代前因後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球這個社會普遍的把倫理、道德、因果疏忽了,一昧的崇尚科學。科學不能說它不好,但是科學不是萬能,科學也有弊病,科學也留下很嚴重的後遺症,這個事情很多學習科學的人也知道。中國不是沒有科學,《易經》就是科學。幾千年前,中國有過科學的萌芽,但是古人不願意向這個方向發展,把它消滅了。什麼原因,我們現在知道了,那就是,科學如果沒有倫理、道德、因果做基礎,它的害多過於利。如果有很好的倫理、道德、因果做基礎的話,科學對人類的利就多,害就少,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細心觀察,咱們中國古人有智慧、有使命感、有慈悲心,不忍心讓科技帶來災難來消滅人類,所以不向這個方法發展。三個條件,信願行,這是淨宗修學的叫三資糧。資糧是比喻,我們一個人出門旅行,必須要攜帶的,要帶一點錢,這是資,還得帶一點糧食。現在不需要帶糧食,為什麼?旅遊的事業發展可以說相當圓滿,出門吃、住、行都沒有問題,只要帶錢就夠了。在古時候不行,古時候甚至於你多少天找不到一個旅館,要向人家借宿,吃飯自己帶乾糧,旅途確實很辛苦。佛經是古時候傳到中國,很多的例子都是過去生活習慣。所以,譯經的大德、註經的大德都用當時生活這些條件,信願行稱之為三資糧,缺一不可。

「《彌陀要解》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這句話說得好,印光大師特別讚歎。為什麼?《無量壽經》講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怎麼個發法?這個問題重要,自古至今多少人在討論這個問題,說法很多。諸多的說法,以蕅益大師所說的簡單、扼要、詳明。對於淨宗你真信,還深信,又能發願求生,發願就是求生極樂世界,生極樂世界就是親近阿彌陀佛,發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這是什麼?方向、目標非常正確。「由此執持名號,乃為正行」。你向著這個方向,向著這個目標,再一向專念,執持名號就是一向專念,這正行,條件具足了。下面是念老的註解,意思是說,「無上菩提心,乃修淨土者之指南針,航海者,賴指南針以定方向」。大海四面都是水,水連天,天連水,船在大海,你向哪個方向去航行能達到你的目的地,要靠指南針,沒有指南針你不能辨別方向。現在飛機在天空飛行,沒有指南針也不能辨別方向,我們用這個比喻。

「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極樂彼岸者,則賴菩提心以為導引」。菩提心就好像指南針一樣,我們現在要出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輪迴。這是一定要認識清楚的,我不想再搞六道輪迴,我這一生真的想離開。為什麼?沒有這個認知,你對這個世間放不下,雖然想到極樂世界,去不了,必須把這個世間放下。什麼時候放下?現前就放下,不要等我臨命終時再放下,來不及了。現前怎麼個放下法?就像我們旅行一樣,我們在旅途,住宿的地方是旅館,你把這個地方當作旅館來看待,就放下了。我離開,明天上路,這個地方一樣都帶不走,這旅館的。天天作如是觀,念念作如是觀,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沒有牽掛、沒有顧慮,你走得自在、走得輕鬆。這種修學的方法非常重要,自己有一定的方向。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方向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就是阿彌陀佛,一心想親近阿彌陀佛,想見阿彌陀佛。

「直登極樂彼岸者,則賴菩提心以為導引,故知發菩提心者,修淨業者,必不可少也」。菩提心就是真信切願,不能少。「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號,乃為正行」,沒有菩提心持名號,不能往生。你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有分別執著,還沒有徹底放下,名號念得再多、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這下面說得好,「是謂,苟無菩提心,雖持名號,亦非正行也」,這不是真正修淨土。「如《彌陀要解》云,若無信願」,他對於淨土往生見佛他不相信,他有懷疑。我們知道,這種情形的人不在少數,什麼原因?可以說都是有意無意受了科學教育的影響。科學頭一個條件就是拿證據來,我相信你,證據拿不出來我就不相信。極樂世界在哪裡?你把證據拿來,阿彌陀佛在哪裡?我們拿不出證據。而科學是最重視懷疑,懷疑才能發現真理。聖教決定不能有疑,有疑你就得不到絲毫利益。

今天佛法的衰,科學興旺,佛法衰了,這肯定的道理。為什麼?大家對它懷疑,諸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也幫不上忙,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只有少數人,這少數人善根、福德、因緣,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能接受。善根是能信、能解,這是善根。真正肯念佛,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人有福,世出世間福報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地位高不是福,擁有財富也不是福,前面說過了。縱然請你去做摩醯首羅天王,三界之內地位最高,沒有比他更高的,統領娑婆三千大千世界,為什麼說他沒福?死了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這就沒福。念佛的人為什麼說有福?死了之後生到極樂世界,不再搞六道輪迴了,這真正有福,真有智慧。對於這個法門不懷疑是智慧,真肯幹是真福報,天上人間福報那算什麼福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蕅益大師在這裡說得好,要是沒有信、沒有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是比喻,「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不能往生。沒有信、沒有願,佛念得再多都沒用,不能往生,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

「反之」,反過來,「雖發菩提心,但無求生淨土之願行,另修他門,則非淨土之機,亦不得往生」。這都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是不是這一類的眾生。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雖然是發了,對於佛法能信、能解,但是對於求生淨土沒有這個願望,這一類修行人多!我在年輕,最初接觸到佛法,大概總有十年,真信了,真發菩提心了,很用心的學習大乘經教,就是對淨土沒有意思。最初是排斥淨土,以後懺雲法師、李老師教我去讀《印光法師文鈔》,李老師送了一部《文鈔》給我看。我讀了《文鈔》之後,對淨土不排斥了,我也很歡喜,我也很讚歎,但是不願意求生淨土。老師的善巧方便,我們現在感恩,但是那個時候不聽話,認為淨土太容易了,這大概是釋迦牟尼佛度老太婆的方法,不是對知識分子。一直到我自己講《華嚴經》,應該講了十年,我第一次講《華嚴經》好像講了十七年,講了一半,《四十華嚴》講一半,《八十》也講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成就的?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成就的?我起了這麼一個疑問,還沒有講到。我把《華嚴經》後面一直翻下去,翻到《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看到了,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我看到這段經文寒毛直豎,非常驚訝。再仔細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講過一半,這次第二次細看的時候看出來了,善財童子修淨土。老師文殊師利菩薩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文殊師利菩薩得意門生,入室弟子,他能跟老師學不同的法門嗎?大概不可能,一看果然沒錯。

文殊菩薩叫他出去參學,那是什麼?他已經得根本智了。一般的說法,他已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就是證得圓教初住果位。在文殊菩薩會上他畢業了,文殊菩薩叫他去參學,介紹他一位善知識,讓他去參訪。吉祥雲比丘,這是個出家人,吉祥雲比丘是初住菩薩,初住能見到初住。吉祥雲比丘專修念佛法門,他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一期九十天,九十天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所以也叫佛立三昧。他可以站著,可以走動,不能坐下來,不能躺下來,修苦行,沒有很好的體力決定做不到。九十天是一期,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他修的是淨土,他是一向專念,我們這才知道了。第一個善知識,中國人講的先入為主,印度也是這個風俗,先入為主。再看到最後,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換句話說,善財童子學的法門,徹始徹終就是念阿彌陀佛,我們才恍然大悟。當中五十一位善知識,那是什麼?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廣學多聞,任何一個法門他都去看看,他都去學學,但是不修。看看什麼?我知道,我了解,我不修這個法門。所以每一參訪後面有感恩、有禮謝,禮辭就是禮拜、感恩,感謝他,辭是不學,不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我知道了。那是求後得智,無所不知。無所不知,要學它幹什麼?學它為了度眾生,眾生根性不齊,不是用一個方法能普度的,你要接引一切不同的根性,你就要懂得一切不同的法門,是這個意思。那什麼?為他而學的,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就是一向專念。所以五十三參是一向專念,徹始徹終他就是求生淨土,就是想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

我這個時候就念頭完全轉過來了,對淨土真的認識了、明白了,這才專修。專修,那個時候《華嚴經》講一半,我後頭不想講了,我專講《無量壽經》。因為梅光羲老居士在《無量壽經》前面有很長一段序文,這個序文我念了好幾遍,他老人家講得很清楚,告訴我們淨宗跟《華嚴》的關係。古大德說的,《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華嚴》,經文分量廣略不同,內容完全沒有兩樣。既然《無量壽經》跟《華嚴經》是一樣的,我講《無量壽經》就可以了,不再講《華嚴》。所以《華嚴經》就中止了,講了一半就不講了。《無量壽經》一遍一遍的講,講了十遍。為什麼又講《華嚴》?這裡頭有原因。三個大德啟請,第一個是台南的開心法師,法師已經往生了,第二個就是黃念祖老居士。這兩位大德勸我講《華嚴經》,他們說我要不講,恐怕以後沒人再講了。最後的這一位就是韓館長,往生前兩天提出要求,我答應她了,我們是希望她病趕快好,沒想到她走了。她希望我把《華嚴經》從頭好好的講一遍,留一套光碟給後人做參考,這是她的一個願望。她走了以後,我接受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的邀請到新加坡講經,偶然談到這樁事情,李木源居士很受感動,就代表這三位大德啟請講《華嚴》。所以《華嚴經》的緣分,這是第二次講這個經的緣分。於是就在新加坡居士林開講,也講了十幾年,講了四千多個小時。所以,到現在我才真正了解,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每天沒有中斷。一天講幾個小時?至少八個小時。佛陀在世,後人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

我在年輕的時候多災多難,沒有福報,沒有道場。我如果有一個固定的道場,一天四個小時可以說是非常正常,我也不吃力,也不會辛苦,很多大經都可以重複再講一遍。因為沒有道場,就是接受各個地區的邀請,哪裡請就到哪裡去,旅行耽誤很多時間。在外國弘法耽誤的時間更長,因為外國人工作很繁忙,一個星期只有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五的晚上,星期六、星期天可以聽經,那就很了不起了。星期五晚上二個鐘點,星期六早晨二、三個鐘點,下午二、三個鐘點,晚上二、三個鐘點,星期天只能有上午,下午他們要準備明天上班。這是在外國一般狀況。我們也沒有攝影棚,也沒有這些設備,所以讀經、念佛的時間比較多,講經的時間相對就減少了。一直到晚年時候,我們才有這些高科技的設備,我們用網路差不多有二十年,用衛星電視九年,這個影響很大。

這樁事情,早年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他說這個工具是個好工具,如果有機會去用,一定要用這個工具。所以用這種工具,講經的效果擴大了,聽眾多了,遍及全球。很多學佛的同修聽經,他們對我很熟悉,我不認識他,沒見過面。也有部分,當然是少數,從遠道來看我,這是聽眾當中的少數,有這種機緣可以在國外旅行,知道我在哪個地方,我們短時間的聚會。工具好!可惜主持傳播事業的人疏忽了,所傳播的內容是負面的,造成社會的嚴重染污,帶給社會是負面的影響,這些都是事實。宗教都是好的,沒有認真將宗教教育、宗教的精神、宗教良好的教學發揚光大。也許是沒人提醒,我要是當年不是方老師的提醒,我沒有想到這個事情,也不敢想像,因為這個費用太大了,沒有人支持。科學愈進步,進步到現在真的是日新月異,成本大幅度降低。現在要建一個電視台很容易,花費不多,在二十年前那是非常非常艱難。修淨業,用這種方式來傳播,聯合全球認識淨土的、歡喜淨土的、真正想求生極樂世界的同學們,能夠長時間在一起分享,這種緣殊勝,得來不易,我們應當要珍惜。

念老這部註解非常難得,我們讀這部註解,等於讀了有關淨宗的經典、論註一百九十多種。所以讀了之後,無意當中對於佛門祖師大德的開示、教誨,我們在這個註解裡面統統都讀到了。幫助我們堅定信願,鼓勵我們一向專念,這非常難得。我們知道了,不管自己是賢、是愚,是上根或者是下根,應當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要再涉獵其他的,為什麼?時間來不及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會成就,我們有信心成就。如果涉獵太多,我們分心了,我們的時間也不夠用,精力也分散了;換句話說,成就沒把握,只可以說對佛學常識豐富一點,自己很難成就。這一點佛學常識有什麼用?有什麼好處?說實在話,沒有好處。真的,祖師常常勸導我們,佛也勸導我們,先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再去度眾生,這是對的。自己沒成就,去度眾生,浪費了自己的精神、精力、時間,障礙自己這一生往生。這樁事情不能不認真去思考。

所以,沒有求生淨土的願心,修學叫廣學多聞,這也不能往生。「是故經中,三輩往生,俱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三輩,上輩、中輩、下輩,上輩是上根利智,下輩是一般的凡夫,經上勸我們就這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上根要專念,中根要專念,下下根更不必說了,除了一向專念,你修不成。「蓋此實為三輩往生必備之正因」,你必須具備。底下一段說「修諸功德」,一向專念就學習到此地。

底下講,『修諸功德』。「見彌陀第十九」,十九願,「聞名發心願」,第十九願主要是講發菩提心。「願曰,聞我名號,發菩提心,奉行六波羅蜜」,奉行六波羅蜜就是修諸功德。「又《漢譯》(《吳譯》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輩者,就無為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者,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當念至心不斷絕者」。下面是念老的話,「綜上二經,則知修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這一段的經文是說,其最上第一輩是上根上智,上品上生,就無為道,當作菩薩道。上上根人與性德非常接近,無為,底下還有無所不為,如果只有無為,沒有無所不為,就不能度眾生,只有自利,不能利他。所以接著說,當作菩薩道,當作菩薩道就是無所不為,我度自己還要度眾生。這兩句合起來,就是《還源觀》四德裡頭的第一德「隨緣妙用」。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這是隨緣。妙用,妙用就是無為道。大乘教裡面說菩薩,「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無作就是無為,妙用;而作那就是無所不為,就是隨緣。隨緣妙用,大菩薩所修的。凡夫是隨緣隨著變,這就不妙了。

隨緣不變,在很早年,我出來講經,就把隨緣不變說成四句。經上講,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加了兩句,隨緣隨變,不變不隨緣。不變不隨緣是阿羅漢,隨緣隨變是凡夫,不變隨緣是佛,隨緣不變是菩薩,我把它這樣分開來說。我們不能學凡夫隨緣隨變,跟著外頭境界去轉,受境界的影響,跟著它在轉,這就搞六道了,這是輪迴心造輪迴業。也不學阿羅漢,阿羅漢不變不隨緣,自己成就了,不度眾生,眾生難度,不度他。要學菩薩、要學佛,佛是不變隨緣,菩薩是隨緣當中學不變,這是功夫。我隨緣,不被緣所轉,不被緣所影響,這是菩薩,當作菩薩道。隨緣隨什麼緣?就奉行六波羅蜜,隨順布施、隨順持戒、隨順忍辱,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六種都要修。到底哪個先後?沒有次第,平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工作、待人接物,統統修。時時刻刻與菩薩六波羅蜜相應,對待人滿面笑容,歡歡喜喜,這是布施,布施歡喜,這是內財布施。對人恭恭敬敬的深深一問訊,這持戒布施,是持戒,也是布施。所以,一個動作裡頭,一個言語裡面,六波羅蜜統統在裡頭。六波羅蜜怎麼修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那裡什麼?在那裡行六波羅蜜,把六波羅蜜全做到了,這樣才圓滿成就菩薩道。

底下說,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這個沙門,出家人稱沙門,在家人也是沙門。沙門是什麼意思?「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就叫做沙門。所以沙門是修行人的通稱,他真幹的,不論在家、出家。可是佛教傳到中國來,在印度不論在家出家,不論是佛教、其他的宗教,只要是真正修行人都稱沙門,它是個普通名詞。佛教傳到中國,那就是中國出家人,變成他們的專有稱呼。但是有些居士也稱沙門。沙門,真正修行人不應當虧失經戒,這意思是什麼?真正修行人不能不讀經、不能不持戒,就這個意思。無論在家出家,經、戒重要。戒在哪裡?戒在經裡頭,任何一部經裡面都有戒。我們這部經可以說四十八品每一品都有戒。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戒。特別講戒律,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這幾品全部講戒律,五戒十善,業因果報。我們淨宗早晚課特別把這段經文提出來,做為晚課必修的,必須讀誦的經文,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早課就念四十八願,第六品。我們把這兩段經文取出來,做為我們的早晚課誦,重要!早課著重在信願,晚課著重在懺悔。讀這段經文,天天對照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佛陀的教誨,這叫真修,叫真幹。

「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至是到極處,精是純而不雜,就是說你只有一個願,沒有第二個願。我這一生當中至精願,這個願是什麼?就是欲生西方淨土。那怎麼辦?「當念至心不斷絕者」,我們應當念,念佛,念至心,至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至心。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法事》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這是至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如果你真的是至心念佛,你居住的地方就是淨土。淨土代表什麼?淨土代表這個地方是福地,這個地方沒有災難。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這個地方原本有災難,有真正修行人住在這裡,它就沒災難。由此可知,我們真正修行,度自己,同時也利益別人,居住在周邊環境裡頭它沒有災難,這幫助別人。一個道場建立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福地,為什麼?這個地方有很多在這裡真正修道的人,有智慧、有福報。至心念還得不斷絕,不斷絕就是相繼,大勢至菩薩念佛的標準,「淨念相繼」,相繼就是不斷。

「綜上二經,則知修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要知道,六度之前它的基礎是十善、三皈、五戒,沒有十善就沒有根。今天佛教修行的困難,那是什麼?十善不能落實,根沒有了。我們看到這個事情,也是深入去探索,為什麼古時候,無論在家出家,十善修得好,所以成就的人那麼多,現在為什麼十善做不到?我們追尋它的根源,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什麼教育?家庭教育。中國五千年來,這個民族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也就是講兒童的紮根教育。誰教?父母教。在中國古禮,婦女懷孕有懷孕之禮,懷孕的時候她應該怎麼做法。端正心念,她要知道她起心動念影響胎兒,所以不可以有不好的念頭,一定要清淨、要守禮。像周文王他的母親懷他的時候,這歷史上有記載,她能夠端正心行,目不視惡色,眼睛看的,不好看的東西不看,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身口意都守住,為什麼?她影響胎兒。生下來這個小孩好教,十個月的功夫沒有白費,小孩非常善良、非常好教。

生下來之後,小孩會看、會聽,他已經在模仿。在胎裡面就模仿,何況生下來!所以《弟子規》不是教小孩念的,不是講給小孩聽的,這個道理要懂。《弟子規》是什麼?父母在家庭裡面做出來給小孩看,讓小孩小眼睛剛睜開他就看到了,看他的父母怎樣對待他的父母。是做父母的人在家裡把《弟子規》做活了。所以,小孩從出生到三歲,一千天,這叫紮根教育,他全看會了。什麼道理他不懂,但是他學會了,自自然然他就都做到了。這是紮根教育,這是聖賢教育的根,是佛教育的根源,佛陀教育到中國能發揚光大靠這個。中國傳統教育給佛法提供了最好的養分,使它能在中國茁壯、開花、結果。能夠在大乘上這麼多人的成就,佛法到中國兩千年,我們估計,最保守的估計,成就三千人以上,這三千人成佛了。像惠能大師這種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五燈會元》裡面記載的一千七百人,還有《景德錄》裡面記載的,還有教下的,淨土宗念佛往生的,往生的另當別論,太多了,密宗裡面成就的,至少三千人以上成佛,這還得了!中國這個大地,寶地,福地,這麼多人成佛、成菩薩。

今天中國的動亂雖然一百多年,把傳統文化疏忽了,可是過去祖宗積的德厚。所以中國有災難,我們造作不善業,感召當然有災難,絕對不會滅亡,在全世界還找不到第二個能跟中國相比的。所以要記住,中國自古以來聖賢起家,所以得天獨厚不是沒有原因。我們這一代兒孫不好,我們的祖宗好。我們的不好是因為我們這一代喪失了傳統教育,上了外國人的當,去學外國人,把中國傳統丟掉了,叫大不孝。大不孝要遭難,要受果報,但是絕對不會滅亡。

「《觀經》中上品上生者,應具諸戒行,讀誦大乘及修行六念」,六念下面註出來了,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迴向發願,其實亦即奉行六度也」。佛法實在講面面都顧到,六念是大乘法裡面普遍共學的,修學大乘沒有不修六念的。前面是念三寶,念佛、念法、念僧,三寶是覺、正、淨,這個意思一定要搞清楚。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很明白,他是講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用佛法僧,他用覺正淨。你看《壇經》裡面祖師傳授三皈,他說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用這個字樣。他用這個字樣,讓我們就想像到,大概在他那個時代,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有很多人誤會了,著相了。皈依佛一定是泥塑木雕的,皈依法一定是經典,皈依僧是出家人,這就錯了。這些什麼?這些是三寶的表法,它代表什麼你要知道。

所有一切的佛像代表性德,菩薩的塑像、阿羅漢的塑像代表修德,全是代表自己,這個要知道。佛表大覺,大徹大悟,法表正知正見,僧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你要懂這個意思,你真的皈依了。看到佛像,就想到我要覺而不迷,真皈依了;看到經卷,立刻就想到正而不邪,經典上是正知正見;看到出家人,我們就要想起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淨而不染是僧寶,覺而不迷是佛寶,正而不邪是法寶,得搞清楚,一點迷信沒有。看到這個出家人,他持不持戒與我不相干,他是好的出家人、不好的出家人,不相干。你看到這個相,馬上就想到自己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你真皈依了。念三寶是念這個,千萬不要搞錯了。

下面念戒,十善、三皈、五戒、十戒有沒有做到?念,不做,沒用,要做。施,施代表什麼?中國古人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換句話說,我不願意別人對待我的,我就不應該對待別人。我喜歡看到人歡喜,我見人一定很歡喜,這就是施,先施。我願意別人讚歎我,我就先讚歎別人,我願意別人幫助我,我要先幫助別人。所以,布施要懂得愛別人、愛天地萬物,布施愛心、布施關懷、布施照顧、布施幫助,你能這樣做人,無往而不利。後面一個是念天,這個天用現在的話說,大自然,對待大自然有敬畏之心,尊重,樹木花草、山河大地。現在我們每天早課都把它列上,我們早課一定禮拜樹木花草眾靈、山河大地,十方剎土微塵世界,這山河大地,這是念天。天有光明的意思,有慈祥的意思,我們要懂、要明瞭。實際上來講,無一不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的德能,增長自己的智慧。迴向發願,這些功德,天天不間斷修學這些功德,迴向給極樂世界,發願求生淨土。所以,這就是奉行六波羅蜜,就是修諸功德。這個是天天要做的,時時刻刻要做的,在日常生活當中,學習一切恭敬。對一切恭敬就是恭敬自己的性德,因為一切法全是自性變現的,我們深深相信,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下面一句,『願生其國』,這是第十八願裡面,「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願生我國」,這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第十九願,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與第二十一願中,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第二十二願,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你看十八願、十九願、二十一願、二十二願都講到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很重要很重要,要把自己的善根、善行念念迴向,求生淨土。這幾段經文是阿彌陀佛勸我們發願往生,顯示無盡的慈悲,恩德廣大無際。佛對我們太了解了,我們沉淪在六道,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受盡了苦難。什麼原因?迷惑顛倒,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還都以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想的是對的,自己做的是對的,殊不知全錯了,錯到底了。

什麼時候你才能覺悟?在這個世間讀誦大乘、修行佛法,只是一個啟蒙,真正覺悟在哪裡?往生極樂世界你真覺悟了。因為沒往生極樂世界之前,真的是半信半迷。為什麼這樣說?這是事實,你沒放下,你沒有一心專注,真搞透徹了,萬緣放下,沒事了。也就是說什麼?他什麼事都不關心,他就關心一樣事情,老實念佛。一天到晚他只照顧話頭,佛號不斷,他就這麼一樁事情,除這樁事情沒事。這樣專精念佛,需要多少時間預知時至往生?決定不出三年,他成功了。我們在《淨土聖賢錄》看到這個例子,在《往生傳》裡頭看到這個例子,在我們同學當中看到這個例子,現前看到的,這不是假的,這個不能騙人。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貪戀,這個身體留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自己沒事了。留在這個世間,留在這個世間是幫助別人,給別人做樣子。所以,你對於樣樣事你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你一絲毫迷惑沒有。迷是哪裡?有自己就迷,沒有自己就清楚。

所以無論是大乘、小乘,第一個條件就是破身見,不能執著身是我。什麼人能做到?身見破了,自私自利的念頭一掃而光,絕對不會有一念自私自利,為什麼?我沒有了,心量拓開了。什麼是我?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是我。在我們中國人有個諺語,大家都曉得,母親寶貝她的小孩,特別是嬰兒,二、三歲,把他看作心肝寶貝。那真的是什麼?是一體的感觸,母子連心,小孩雖然不會說話,小孩有什麼狀況,母親能感覺得到,一體。慢慢長大忘掉了,這種感情就遠了,淡薄了。諸佛菩薩對我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就像母親照顧嬰兒,心肝寶貝。我們芸芸眾生都是如來的心肝寶貝,可是我們自己完全沒有這個感觸,還對他懷疑,甚至於還對他批評,你說大不敬、大不孝。極樂世界是為我們建立的,不是為他自己。特別是為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為什麼?迷得太深,業障太重。六道輪迴裡面的眾生也能夠一念就成佛,這個原因我們要肯定,不要懷疑。為什麼?造作惡業的眾生他一念能成佛,為什麼?他本來是佛。所以就看那個緣,善導大師講的話講得太好了,總在遇緣不同,他緣要特別殊勝的話,一下就成佛了。雖然造作五逆十惡極重的罪,他念頭一轉他覺悟了,大徹大悟,他就成佛了。而且念佛法門這個緣無比的殊勝,它是圓滿的、它是究竟的。但是我們自己能不能遇到?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

所以它經上講的,心、緣,最後是覺定,這個後面我們還會念到,就在這一品裡面。心比什麼都重要,心一定要純淨純善,絕不要讓外面境界染污了我們的心。外面境界好,沒有貪戀,外面境界不好,沒有怨恨,永遠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真心,受外面境界的感染那是妄心,真心不會受感染的。也就是時時刻刻要保護真心,不要受到外面感染,最好的方法是天天讀誦大乘。如果感覺到我心裡被感染了,不自在,心動了,那你就念佛、就讀經,你就會能夠恢復正常。正常是喜悅、是智慧、是德能,當然就相好。為什麼?相隨心轉,心好相就好,心健康身就健康,這一定的道理。心清淨身就清淨,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個。

今天時間到了,這個四願裡面都是講到願生其國,我們學到二十一願。好,今天就學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1日10:42: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41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