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0二集) 2011/5/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0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零一面第五行,從第二句看起,《淨修捷要》:
「又《淨修捷要》讚念佛法門云:六字統攝萬法,一門即是普門,全事即理,全妄歸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這是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面讚歎念佛法門。「六字」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統攝萬法」,前面已經詳細的說過。不但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最後都歸到這一句名號,即使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法門,到最後也是歸這一句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門」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就是普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一門也統攝。「全事即理」,事是指我們發心念佛這樁事,理是自性,這樁事情與性體相應,因為這句名號是自性的德號,無量覺。一切諸佛如來的德號,正像《華嚴經》上所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全妄歸真」,妄是指阿賴耶,阿賴耶所變現的萬事萬物,十法界依正莊嚴,阿賴耶變的。阿賴耶有沒有離開自性?沒有,阿賴耶所變的依正莊嚴沒有一樣離開自性。所以教下常講萬法歸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性是一切萬法的理體,沒有理體就沒有現象,所以現象是從理體裡面流出來的。「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是一,性修不二。什麼時候我們能見到這個事實真相,那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了。這是說,彌陀名號、淨宗法門跟性相的關係,它是一不是二。
「廣學原為深入,專修即是總持」,這兩句話說得很好。廣學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明心見性,這才叫深入;如果廣學,目的不是在明心見性,那你就學雜、學亂了,愈學愈遠。所以,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最後的目的是一個,全都是明心見性。包括我們老實念佛,這是一個方法,是法門之一,這個法門的終極目標也是見性。如果學習最後的目標不是明心見性,這就不是佛法,決定不是大乘,這個是我們一定要知道。中國傳統學術講聖學,聖學最後的目標是成聖人,比聖人低一級的是賢人,再低一級的是君子。就像佛法裡面的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一個意思。再認真、再努力的學習,終極的目標達不到,我們就修學錯了。學佛,前面講得很清楚,學佛的目標就是成佛,佛成不了要成菩薩,我們真的學到了。真學到了,就像前面所說的,智慧、福德圓滿了,佛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真得到了。為什麼能得到?因為圓滿的智慧、究竟的德相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真的,不是假的。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法性,法性裡面圓滿具足,講佛性是法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不是向外求,外面沒有東西。我們要深深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佛告訴我們,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個心就是心性、就是自性。學佛最後的目標是明心見性。
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了,確實把中國傳統文化提升了、豐富了,儒也講明心見性,道也講明心見性。學儒他也學佛,學道的他也學佛,儒釋道這三樣東西,在中國成為普遍共同修學的課程。學佛的人沒有離開傳統文化,不但沒有離開,用傳統文化代替戒律,做為我們基礎的課程,紮根教育。所以,佛教在中國有這樣殊勝的成就,兩千多年來至少成就三千以上的人成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惠能大師最為突出,這是因為他不認識字,他沒學過。在五祖忍和尚會下,一席談話就大徹大悟,這個是利根當中的上上根。這種人只有他一個,六祖之前沒聽說過,六祖之後沒看見過。但是三五年開悟的、七八年開悟的、十年二十年開悟的很多!
開悟的時間雖然不一樣,悟入的境界是相同的,至少《華嚴經》上所說的圓教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大徹大悟的人,他超越十法界了,不但超越六道,他超越十法界,在六道十法界裡頭一塵不染,所以他智慧現前。世間人有智慧,因為染污把智慧變成煩惱、變成妄想、變成執著。大經裡常說「煩惱即菩提」,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迷的時候叫煩惱,悟的時候叫菩提,一樁事情。「轉煩惱為菩提」這句話是決定正確,不會讓人誤會;「斷煩惱證菩提」,煩惱真的斷了,菩提就沒有了,你證什麼菩提?只是迷悟的差別,從迷轉到悟,那就是煩惱斷了,菩提生了,就這麼個意思。由此可知,煩惱是永遠斷不了的,菩提是永遠出生無盡,就是智慧。不放下,煩惱就轉不過來;要轉過來,才真正享受到和諧、幸福、美滿的一生。轉不過來沒有,假的,再大的福報、再高的地位都沒有幸福可言。這是我們親眼看見的,這個社會上有很高地位的人,擁有很多財富的人,他不快樂,他有煩惱、他有憂慮、他有牽掛;換句話說,他沒有幸福可言,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幸福、美滿與貧富貴賤不相干,與地位、與財富不相干。真能夠在六道、在十法界,六根接觸六種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究竟圓滿的幸福人生。你超越了,你脫離了,脫離之後,你看這個世間人就看得清清楚楚。中國古人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跳出這個圈子就是旁觀的,那你比什麼都看得清楚。他今天出了事情,來向你請教,你就可以教他。為什麼?因為你是局外人,你看得清楚,他迷在裡頭他看不清楚,你一指點,他覺悟了。如果我們也在六道裡頭,也跟他們一樣迷惑顛倒,那自己的問題都不能解決,怎麼能幫助別人?這就是古大德所謂的,必須要跳出紅塵,紅塵是六道輪迴,你才能夠幫助紅塵裡苦難眾生;你自己沒有跳出,你就沒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本能,一切眾生個個都有。
所以記住,「廣學原為深入」。但是廣學絕對不是初學人能做到的,初學就廣學就錯了,那廣學變成了嚴重的所知障。初學應該著重在底下這一句,「專修即是總持」,要用這個方法,專修修到開悟了再廣學。善財給我們表演,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專修,一門深入。他修什麼法門?現在我們知道,他修念佛法門。為什麼?文殊菩薩修念佛法門求生淨土,善財是文殊得意門生,入室的弟子,怎麼可能跟老師相違背?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這在教下講,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了。《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根本智是無知。根本智是什麼?是一心、是一念,最極清淨心,這是根本智。清淨心起作用叫後得智,起作用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廣學,無知是專修;無知是見性,無所不知是從性起用。起用,記住,不是自受用,沒有自受用,全是為他的。
法身菩薩就有這個能力,就是圓教初住菩薩,就能夠普遍應化在十方世界,與十方世界一切六道眾生,這特別指六道,六道裡頭有緣眾生。經上講的這個話我們要記住,「佛不度無緣之人」。無緣是什麼?他不接受你,他不相信你,不聽你的,這個佛就度不了。有緣,全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我們現在知道,我們並不是只有這個地球,我們在這個地方生活,不是的。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太空當中無量的星系我們都曾經住過,都曾經在那邊生活過,所以我們的有緣眾生遍在法界裡頭。不管是善緣、是惡緣,他們有求救的念頭,有求幫助的這個意願,你要是法身菩薩,就是初住以上,你統統知道。他念頭還沒起來,那個波動的現象就周遍法界,你就收到了。你跟他有緣,自自然然你就會現身,就會幫助他,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現什麼身。
他起心動念來求幫助,求佛、求神,佛菩薩應化到世間,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沒起心動念怎麼應?我們用一個比較容易懂的名詞,佛家的名詞叫感應,一般講回應、反應。像江本博士做水實驗,這一瓶水,它會看、它會聽,它懂得人的意思,確實具足這個能力,見聞覺知、受想行識,真具足。我們一個善念對它,我喜歡你、我愛你,它是不是起心動念來回答我?不是的,它沒有起心動念,直捷回應給你。佛在經典裡面舉的比喻,像敲鼓、敲鐘,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我們叩的人有心、有分別執著,它回應沒有分別執著,也沒有起心動念。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沒起心沒動念,這個要知道;他要起心動念他墮落了,他變成凡夫了。起心動念尚且沒有,他怎麼會有分別執著?他能把我們的問題解決得那麼圓滿、那麼自在,那是自性的性德。他幫助我們,如果我們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性德,他幫不上忙。他曉得,他的性德跟我們的性德是一不是二,他才能幫得上,如果是二幫不上,它是一不是二。所以這個是廣學跟專修,也是一不是二。
善財童子在老師文殊師利會下得根本智,用淨宗的術語,得理一心不亂,那就是根本智,那就是自性本定。起作用是後得智,應化在十法界起作用,顯示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表演給我們看的,怕的是我們看不懂,故意做出這個樣子出來給我們看,這樣子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是什麼意思一定要懂,就是我們從早到晚,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這一天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一切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是在家出家統有,有帝王大臣、有販夫走卒,就是社會現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心裡頭如如不動,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是定。天天經歷,定慧是天天增長,這是智慧,不是知識。現在人學佛,碰到最大的一個難關是什麼?把佛法當作知識去求,錯了。知識縱然你聽得多、讀得多,還是古人所說的記問之學。下頭一句話就不好聽了,「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為什麼?沒開悟。博聞強記,這是世間的學術,知識,不是智慧,智慧是大徹大悟。
有人從廣學大徹大悟,有人從專修大徹大悟,都行,都可以做到大徹大悟。為什麼?大徹大悟基本的條件是放下,你能放得下,就大徹大悟。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學了十二年,印度大概所有的高人他統統都見過,都跟他們學過了,再找不到老師了。他不是再繼續去參學,他放下了,把十二年所學的東西統統放下,這才開悟。放下所知障!十九歲離開家庭,捨棄了王位,捨棄了宮廷的生活,那是放下煩惱障,十二年的求學是放下所知障,二障沒有了,開悟了。開悟之後,過去廣學多聞的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變成什麼?變成後得智,無所不知。真正根本智得到了,還要去修後得智,那就是五十三參。那很容易,一點都不難,就是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一看就明瞭,一聽、一接觸全都通達明瞭。
龍樹菩薩給我們表演那一招,用意很深。他證到初地,實在講他那個初地是別教,不是圓教,就是圓教的初住菩薩。什麼功夫?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成佛了,真成佛,不是假的。只有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破了,還有習氣在。習氣什麼時候斷掉?到妙覺才斷掉,習氣沒有了;習氣沒有了,實報莊嚴土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今天知道,實報莊嚴土是無始無明習氣變現出來的。它是真正的淨土,它這裡頭沒有變化,要知道,所有一切變化都是分別執著,他們沒有分別執著,連分別執著的習氣都沒有。所以他那個境界裡頭都是永恆的,人沒有生老病死,樹木花草沒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沒有成住壞空。
我們這邊一切的一切是無常的,他們那邊是真常的,所以叫一真法界。時間很久,稱之為無量壽。古大德說得好,無量壽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有量的無量,一個是無量的無量。一真法界,諸佛實報土的壽命是有量的無量,常寂光是真正無量的無量。常寂光只有一位,妙覺。實報莊嚴土有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他們住實報土。在實報土裡頭三個阿僧祇劫,才能把無始無明的習氣斷掉。無始無明習氣斷掉,完全沒有了,那就叫妙覺,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土現前,回歸常寂光。常寂光起不起作用?起作用,與一切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常寂光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諸佛菩薩現身說法在什麼時候?就在當下,《楞嚴》上說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他沒有來去,不是我求,他來了,他教導我之後他就走了,他沒有來去;換句話說,他沒有生滅。我們用佛經的術語,他只有隱現不同,緣具足你就看見,現身了,緣不具足,沒有了。沒有了,他也沒有滅,他也沒有去;現身,他也沒有來,他也沒有生,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初學,從專修比較妥當,為什麼?專修就是持戒,守規矩,一門深入。哪怕經典都丟掉,沒有關係,我這一門就是一句佛號。用一句佛號成就的人在歷史上很多,而且時間不長,一般都是三年,三年不到。根性利的二、三個月,根性很鈍的大概三年,他就行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往生的時候不生病,沒有病苦,說走就走了,瑞相稀有。《聖賢錄》裡頭、《往生傳》裡面的記載我們看見過,現前念佛的往生人,在我們面前,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不是假的。倓虛老法師晚年在香港度過的,這個老人說話不騙人,常常說念佛好,念佛求生淨土無比殊勝的法門。他一生親眼看見的十幾個,聽說的很多很多。親眼看見的,他舉了個很好的例子,黑龍江哈爾濱市修無法師。哈爾濱的極樂寺是他建的,東北他建了十幾所寺廟,他老人家對東北佛教貢獻非常大,真可以說是第一人。極樂寺建成,他請他的老師諦閑老和尚,傳一堂戒做為紀念。道場蓋成功了,修無法師就在這個道場往生的。親眼看到的,沒有一個不讚歎。
修無法師沒有出家之前做泥水匠,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以後出家也沒有辦法學經教,在常住裡面做苦工。不怕吃苦,別人不願意幹的事情他幹,一點怨氣都沒有,無論什麼人見到他都是滿面笑容,歡歡喜喜,什麼吃力的事情、苦差事他全幹。極樂寺傳戒需要義工,他不是極樂寺的,他是外地的和尚,聽說這兒傳戒,他報名來當義工。老和尚問他,你能做什麼?他說他願意照顧病人。那個時候傳戒是三個月,時間很長,難免沒有傷風感冒的,生病的人他發心照顧。就報名,就住下來,分配他的工作。大概住了沒多久,正式開戒還沒開始,他就給倓老法師告假,他要走了。倓老有修養,來去自由,不過問。定西法師,當家師,他就沒有老和尚那麼厚道,就責備他,你這個出家人沒有道心,傳戒時間不長,你都不能堅持到底嗎?怎麼來了幾天就想走了?怎麼這麼沒有恆心?他跟這兩位法師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去,我往生到極樂世界去。這兩個老和尚一聽,「真的嗎?」「真的。」「幾時?」「不出十天。」請老和尚給他準備兩百斤劈柴,準備火化。定西法師馬上就吩咐,替他準備。
到第二天又來了,跟老和尚說,我明天就走了。匆匆忙忙給他準備。他要求找幾個人幫他助念,那個喜歡去助念看他往生的人可就多了,大家都喜歡。走的時候瀟灑,沒病,臨時在小房間裡搭了個床鋪,他盤腿坐在上面,大家念佛送他往生。送往生的人跟他說,跟他講:「修無師,你今天到極樂世界去了。在過去往生的人,像這麼瀟灑自在的,總得留一點紀念給我們。」請他作幾首詩、作幾個偈子給我們。他說:「我是老粗出身,一生都是做苦力、苦工,我也不會作詩,我也不會作偈,你們大家都來找我,我有一句話告訴你,留給你們做個紀念。」「什麼話?」他說:「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就留這句話。他自己不能說,他真幹,真放下了。真正修福,常住裡頭粗活、重活,人家不肯幹的他幹,他在修福,福慧雙修,修慧就一句佛號。他什麼都不會,就念阿彌陀佛,佛號不間斷,走的時候那麼自在、那麼瀟灑。
倓老說,像這樣往生的,他親眼看到的,一生看到十幾個人。這哪裡是假的?這裝不出來的。聽別人講的那就更多了,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像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站著走的,也是沒有生病,說走就走了,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死了站三天,你看真有本事,他不倒。所以,這些人絕大多數都是專修成功的。他們這些人要不要廣學?當然要廣學。什麼時候廣學?到極樂世界再廣學,高明!在這個地方怕亂了念頭,我只一門深入,一個念頭。到極樂世界不要緊,無量壽,有的是時間。這個地方的時間不長,縱然活上一百年,也是一剎那,這一百年是一剎那,時間過得好快,不夠用。所以那才叫真正有智慧,一切放下,專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再廣學多聞,容易。
極樂世界修一天,我們這個地方學一萬劫都比不上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薩平等,這還得了嗎?阿惟越致菩薩就是《華嚴經》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有能力分身,有能力化身。分多少身?化多少身?能夠分身無量無邊無數無盡。十方諸佛如來有多少佛,你可以分多少身,同時每一個身你去拜這尊佛。你供佛是修福,你聞法是修慧,福慧雙修。你一天所學的,在娑婆世界無量劫都學不到,你到極樂世界一天就圓滿了。天天這樣幹還得了!所以,極樂世界成佛快,就快在這個地方,他可以同時學。自己的本身,在阿彌陀佛的講堂沒動,分身,每一尊佛面前都有你的身,你全都學到了,同時學到,無量的法門一次完成。這種殊勝的道場、殊勝的學習機緣,他方世界沒有,遍法界虛空界找不到,只有這一家。所以諸佛稱讚彌陀「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等於說是這個稱號是諸佛如來共同贈送給阿彌陀佛的。
我們今天有緣遇到了,能不抓住嗎?能不成就嗎?如果空過了,那叫真可惜!特別是我們生在現前這個環境,這個環境是整個地球、社會動盪不安,史無前例。又遇到地球的災變頻繁,過去沒有這樣的記錄。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應對?就是一句六字洪名,這問題全都化解了。眾生的共業我們沒有能力化解,我們的別業化解了。災難要是臨到我們身上,我們歡喜接受。我歡喜,諸佛菩薩也歡喜,為什麼?正好接引往生,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如果你還有任務,你走不了,災難在你面前你也平安度過。那是什麼?你要留下來收拾災難的殘局,你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你有任務。往生成佛去好,留在這個世間救苦救難也好,這辛苦一些。
下面這兩句,「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這叫相應。古德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本尊是阿彌陀佛,心裡真有阿彌陀佛。念佛人,最重要的是要把心換掉,早年李老師教我們這些年輕人常說換心。怎麼換法?心裡面這些拉拉雜雜東西清除掉,放下,把阿彌陀佛放進去。就是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所說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你還能不往生嗎?心是阿彌陀佛,口當然念阿彌陀佛,聲聲喚醒自己,自己是阿彌陀佛了,這個不是假的。前面我們讀過阿闍王子,他們這個小團體,聽佛講《無量壽經》聽到歡喜,心裡面都發願:我們決定要生到極樂世界,我們要成佛,我們要成佛像阿彌陀佛一樣。才起心動念,佛就知道了,釋迦牟尼佛說出阿闍王子這些人,過去生中跟釋迦牟尼佛的緣分,為他們授記,他們將來必定往生、必定滿願。這是來給我們做榜樣的、做模範的,學阿彌陀佛就得學像,要像阿彌陀佛,都變成阿彌陀佛的分身,這就對了。
「又云」,這還是《淨修捷要》上說的,「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光是智慧,壽是福報,無量的光壽,那就是說究竟圓滿的智慧、福德,這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本覺。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莊嚴,誰有究竟圓滿的智慧、福報?找不到一個。大梵天王沒有,摩醯首羅天王也沒有,只有諸佛如來具足。諸佛如來是我們修成的,怎麼修法?放下就成就了。這句話我們聽得耳熟,但是問題在哪裡?問題放不下。我們必須要記住,放不下就不能成就,放不下就不是真學佛。要放下身見,從哪裡放起?從自私自利放起。要知道,我們無量劫來被自私自利害慘了,要不然早就成佛,早到極樂世界了。就是放不下自私自利,放不下名聞利養,貪戀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稍稍不小心就搞到三途地獄去了。墮三惡道太容易,一個不小心就下去,下去之後再出來很難。三惡道,我在講經的時候說過很多次,是消我們罪業的地方,在那個地方消罪業。要把我們無始劫來那些罪業消盡了,你才能出來,罪業沒有消盡出不來。就是說我們這一身的染污、骯髒,到那裡去洗乾淨,洗乾淨就出來了。可是出來不久又被染污了,再墮下去再重新再洗一道,就幹這傻事。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沒有真正覺悟,真正覺悟,出來之後不再幹傻事了,那就是說,不再搞自私自利,不再搞名聞利養了。真的把這個東西放下,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徹底放下,求生淨土,真叫「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
因此,這個經不能不讀。煩惱現行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出狀況了,怎麼辦?讀經。萬緣放下,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個一、二遍,你問題就解決了。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換句話說,解決,真正解決問題的,佛菩薩給你做增上緣,誰解決的?是你自己的性德解決的。藉著佛菩薩這個緣,把自己性德裡頭的智慧、德能引出來,問題解決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幫助眾生,從初發心到圓滿成佛,他不居功,說他做得多好,沒有。為什麼?是你自己成就的,他只是給你做個增上緣。親因緣是你具足的,所緣緣、無間緣都是你自己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就像現在學校老師對學生的幫助完全相同。好老師只能把他成功的經驗講給你聽,你覺悟了、你明白了,你自己曉得怎麼做,能夠做到圓滿成功的境界。老師的恩德是指示我們方向、指示我們目標,告訴我們這些方法,成功與失敗就看你自己是不是真幹,真聽話、真幹沒有一個不成功。
起心念佛這就是始覺,始覺合本覺,本覺跟始覺是一個覺,無二無別。你覺的是什麼?覺的是你本覺,你自性裡頭本來有,因為迷了就不覺,現在把迷惑放下了就覺悟了。用什麼方法?念佛的方法最好!為什麼?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本覺的德號。無量覺,阿彌陀佛翻成中國字是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我現在不覺,迷了,從今天起天天念無量覺,就把自己的本覺給念出來,就是這麼回事情。
「托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現在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依報,就是極樂世界,我們要到那裡去,那個地方是最理想的修學環境;正報是阿彌陀佛,老師。好老師、好的學習處所,我們要依靠它,依靠它顯我自心。依正莊嚴都是我自心變現出來的,因為我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自他不二。這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講,這是倫理關係。要曉得,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一個心,是一體。這關係多密切,不是一家人,是一體!我們一體裡面,外面是眼耳鼻舌身,裡面是五臟六腑,一體。從這個地方認知,然後你就覺悟到,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一體。為什麼?唯心所現。這個心就是自心,就是《還源觀》裡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剎土全是它變現的。學大乘,一定要認知,你要認識、你要知道、你要承認,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真明白、真懂得了,你對任何一個人就像對自己一樣,這是大乘,這是一切法裡頭無與倫比的第一法。哲學裡頭沒有說到,科學裡頭也沒有說到,一般宗教裡頭也沒有說到,只有佛法大乘教裡頭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講倫理,倫理是講關係,只有大乘講得透徹、講得究竟、講得圓滿。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這個覺路就是梵文裡面所講的薩婆若海,這就是直趨自性。自性是覺,不是迷,自性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迷了自性。什麼時候直趨覺路?法身菩薩,始本不離,法身菩薩才做到。今天我們知道,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菩薩統統做到,連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他都能做到。為什麼?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四十八願第二十願,阿彌陀佛說,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彌陀本願威神加持的,你沒有到這個境界也到了,等於到了。這就是念不退。三種不退,第一個是地位不退,絕不退到三惡道,決定不退到六道輪迴;第二個是行不退,決定是大乘菩薩,不會退到二乘,不會去作阿羅漢、作辟支佛;第三個叫念不退,念念都向著薩婆若海,就是念念直趨覺路。薩婆若海,實際上在極樂世界就是常寂光,念念趨向常寂光淨土,那就是圓滿的回歸自性。都是講的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底下兩句話很重要,「暫爾相違,便墮無明」。所以說不小心,暫爾就是不小心,這不小心墮落,墮落到地獄去了。真的叫一念不覺,錯了。功夫就在如何保持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三皈依。為什麼一進佛門,佛就先把這樁事情教給我們?方向、目標教給你了。你皈依三寶,為的是什麼?學的是什麼?想得到的是什麼?覺、正、淨。這八個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又《無量壽經起信論》云:須知持名一法」,持是保持,不能夠間斷,名是阿彌陀佛的名號,這個方法「最為簡要」,簡單、重要,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跟它相比,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可靠,而且成就又最高,這個不可思議。成就最高,因為它跟一心相應,這是自分,他力的時候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這就無比的殊勝。「行者(念佛人)初發心時,貴有定課」。因為一般六道眾生,說實在話,根性都是中下根性,不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最重要是老實,老實就定課,每天定一千聲,或者一萬聲,或者十萬聲。最好是「從少至多,由散入定」,這教你方法。開始不要定太多,每天早課念一部《彌陀經》,《彌陀經》短,好念,幾分鐘就念完了,念一千聲佛號。晚課也是這麼做法,早晚一樣,簡單,容易做,貴在堅持不斷,天天不能斷。念個二、三年,功夫得力了再增加,一天念二千或者三千,慢慢往上加,這就對了,絕不好高騖遠。除了定課之外,這就有散課,散課就是想起來就念,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只要不擾亂別人。人多的地方,自己靜下來默念,心裡面念佛不要出聲,就不干擾別人。
攝心很難,攝心是真正的功夫。印光大師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用意很深,這是西方大勢至菩薩再來。他教給我們的方法,那就是現代人可行的方法,他出生在這個時代。用他那樣的十念法,念得清楚,念四個字也行、六個字也行。四個字,「阿、彌、陀、佛」,要這樣念。印光大師念佛很慢,一個字一個字念,念得清楚,字字清楚,聽得清楚。還要什麼?記得清楚,不要用念珠,老法師告訴我們,用念珠分心、分神,心力很難集中。完全用心記,只記十個數,從第一句到第十句,知道這一句是十句裡頭的第幾句,很清楚;十句念完了,再從一到十、一到十,就這樣念下去。容易攝心,也就是雜念不會起來。因為一起雜念,你就記不清楚了,這個十句就記不清楚了,記不清楚不算,重來。這個方法好,一定要記得清清楚楚才算數。初學,十句真難,不容易,念到六、七句就亂了。老法師告訴我們,你可以分為兩段,第一句到第五句。有人問我,我念到第五句了,我再從第一句到第五句行不行?不行。從第一句到第五句,第二個五句是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要這樣記法。乃至於用三三四都可以,第一句、第二句、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你要這樣記法才行,才能攝心。你要是我三句,一二三,再過再記一二三,這個不行,這個不能攝心。胡小林用這個方法,用了四個月他來告訴我,很有受用。以前念佛就是雜念太多,這四個月訓練之後雜念就少了,沒有了,歡喜無量。念幾個小時不知道疲倦,也沒有感覺到好像好長的時間,念三、四個小時就像幾分鐘一樣,就這種感覺。祖師傳下來這個方法,大家不妨試驗試驗看。後面說,「從少至多,由散入定」,慢慢確確實實你就自然成就念佛三昧。「隨其念力,俱可往生」,念佛的目的只有一個,求生淨土,親近彌陀,這個願望一定可以達到。
「又《安樂集》云: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稱名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念佛,重要的是專至,就是本經上所說的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相續不斷,定生佛前」,你決定得生,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們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絕對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佛,才開始遇到這個法門,不是的,過去生中有深厚的底蘊,這一生當中又遇到了。也可能是過去臨終的時候遇緣不善,一念相違背,又搞輪迴了,在這一生當中又遇到,跟過去的善根接上了。這一生如果再疏忽,那要等來生後世,來生後世不知道要經過多長時間,那得受苦受難。如果真正覺悟,我不願意再受苦,不願意再受難,我希望這一生當中成就,你就相續不斷,你這一生決定得生。
後面說,「今勸後代學者,若欲會其二諦,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門。」這是祖師大德勸勉後代的學人,如果要想融會二諦,二諦是真俗、是空有,你要能夠融會,但知念念不可得,這是智慧門。念不念?念,念得很認真。雖然念,不著相,這個意思就是說不分別、不執著,淨念相繼。這是什麼?這是第二重的功夫。第一重要念到淨念,印光法師的方法是幫助我們得淨念。淨念現前了,要不要記數?不要了,清淨心現前了。我們記數,目的是把雜念打掉,你要這十句記得不清楚,雜念來干擾你。所以,這個方法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咱們六根攝不住,用這個方法能夠都攝六根。六根真都能夠攝住了,眼把色放下,耳把聲放下,鼻把嗅放下,一切都得到平等,清淨心現前,就是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現前,這不是凡夫,這是菩薩。菩薩向上一著,把煩惱、所知徹底放下,智慧開了。
「而能繫念相續不斷,即是功德門」,成就自己的功德,同時成就利他的功德。要知道,你在這兒念佛、在這兒用功,有形的眾生,人看到你,畜生看到你,受你的加持,他會有所感動。沒發心的人看到,發心了,已經發心的人看到,他向你學習,他真修。還有無形的眾生,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這裡頭有天神、有鬼神,他們的人數更多,多到你無法計算。這些人看到了,恭敬你、讚歎你、擁護你,向你學習。所以,功德成就是自他兩利。「是故經云菩薩摩訶薩,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功德、智慧是不能分開的,功是功夫,這個德跟得失的得意思相同。也就是諺語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耕耘是功,你有功夫了,你就有一分收穫,也是古大德常講的「功不唐捐」的意思,它不會失掉的。成就自己,利益眾生,繫念相續不斷。
菩薩修行,修身先修其心,心正,言行沒有不正的;心邪,想學正他也正不了。為什麼?他帶著邪惡的習氣,把自己這個正的功夫都破壞了。這是現在真正修行的難處,他不是有意的,無意的,成習慣了。這一點,我們真正想在一生成就的人,不能不小心謹慎,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薰習成一個壞的習慣。如何能養成好習慣?那就必須要遵守、要真正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真功夫,真的基礎。不下這個功夫,這個功德很不容易成就,會被這些不良的習氣破壞了。這些習氣你自己不知道,不知不覺,以為我自己做得不錯,做得很好。到最後臨命終時,往生的時候才發生了障礙,去不了,這個時候後悔就遲了。
我們深究它的根本原因,總不外乎「我」,我見很麻煩,我沒有放下。我沒有放下,跟著我來的就是自私自利,利害擺在面前,你是想利自己還是利別人?這就是考試。先利益自己再利益別人就不行,在大乘的機會你錯過了。古人所說的,高名厚利你動不動心?必須要認識真、假。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名聞利養假的,五欲六塵假的,七情五欲也是假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還是假的,假的應該放下。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天天練,天天接觸,天天練功。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先要練到什麼?練到不執著,執著放下了,執著放下就是見思煩惱放下了,再練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這真幹,把儒釋道的三個根就在生活當中做出來。那是什麼?那是威儀有則,那是你真正在修福、修慧,福慧就是這麼成就的。為別人做好樣子,真實的福慧。首先真有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學佛確實是為度苦難眾生而學佛的,不是為自己,自他不二。因為一切是為自己,很難成就,為什麼?我執不能破。我起心動念為別人,沒有我,先把我執破掉、我相破掉。
下面說,「若始學者」,初學的人,「未能破相,但能依相專至」,沒破相就不要破相,沒有關係,著相行,著相只要專至。這兩個字很重要,專就是專一,專一到極處就是專至,也就是我們講的至誠。做到至誠,自然就感通,感應就現前,一向專至能跟佛菩薩感應道交。「無不往生,不須疑也」,相沒破,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你決定往生。如果相破了,我相破了,生方便有餘土。但是極樂世界有三輩九品,有,事上有,理上沒有。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事上有而沒有。有沒有?真有。為什麼說沒有?佛力加持你,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法身菩薩一樣,沒有差別。但是那不是你自己斷煩惱證得的,不是的,是阿彌陀佛加持給你的;也就是說,享阿彌陀佛的福報,自己沒有福報,享他的福。
所以,有人問蕅益大師,向他老人家請教,他說你老人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蕅益大師說得好,我只要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他真能去,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沒有差別。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它平等。平等的樣子,就是你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四土的人都在一起,你都能看見。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有隔礙、障礙,我們見不到阿羅漢,我們跟他是不同維次空間;阿羅漢見不到菩薩,菩薩也見不到佛,不在一處。西方極樂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在一處,在一個講堂。在一起上課,在一起生活,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只有極樂世界有。
而且上課,我們能夠想像得到,你看,古人畫的西方極樂世界變相圖。阿彌陀佛的大講堂,佛在當中講經說法,大眾都在聽聞,沒有看到人拿經本,你有沒有看到哪個畫的畫上有經本,有沒有阿彌陀佛拿著經本?沒有。為什麼?不需要。佛所說的是從自性流出,聽眾聽了之後流入自性,不可思議的境界。只有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業障深重,才需要經本,西方世界不需要這個東西。無量無邊的大眾,同學是太多了,他是從十方世界去的,十方世界每天、每個小時、每分鐘往生到極樂世界人都不可以計算,數量太多了。所以極樂世界很熱鬧,全都是菩薩,只要到極樂世界,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物質受用、一切所需,隨念就現前,沒有人設計,沒有人製造,統統是自性變現出來,自性是最完美的。不但我們無法想像,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也想不到,想不出來,這樣一個美好的修學環境。在極樂世界,不但見阿彌陀佛見性了,見到西方世界一切莊嚴統統見性,它跟自性完全相同。這是教我們「依相專至,無不往生,不須疑也」,決定不能懷疑,懷疑的麻煩就太大了。
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還沒學完,懷疑問題的嚴重,我們下一堂再學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