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八二集) 2011/4/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38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七十二面第六行看起:
「本品會集魏唐宋三譯。文曰:若已生,若當生(若當生見唐宋二譯),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已生是已經往生的,當生指現在,包括以後修學這個法門,他應當都會往生,這都是三聚裡面正定之聚,都是屬於正定。「彌顯彌陀大願之深廣。是則不但已生極樂者,住正定聚,必證菩提,乃至現在當來一切將生極樂之人,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與彌陀本誓相應者,雖居穢土,仍是具縛凡夫,但亦已住於正定之聚,決證菩提」。這段話很重要,說我們現在的人還在娑婆世界,依舊是五濁惡世,現在濁惡到非常嚴重的階段。佛菩薩不忍心看,天地鬼神都不願意見到,我們在這個環境修學淨宗能成就嗎?這一段開示就重要。不但是已經生到極樂世界住正定聚,必證菩提,這個沒話說,我們都相信、都肯定。至於現在修學淨土還沒有往生的,再包括將來這些人,下面這兩句話就非常重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三輩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
菩提心是什麼?我們在二十多年,二十多年前提出來,為了大家容易明瞭,不至於疑惑,我們用本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這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體是真誠,我們一定要學習用真誠心生活。真誠的反面是虛妄,處事待人接物決定不再用虛情假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真能不用嗎?很難。為什麼?妄心就是虛情假意。什麼叫妄心?分別心是妄心,執著心是妄心,它不是真心,自己對自己都控制不了。所以一定要學真誠,就是老實,從哪裡開始?從對自己開始。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我一定先這樣對別人,從這裡下手;我不喜歡的,我相信別人也不願意。古人教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天天要反省,天天要發現自己的過失,這個很重要。別人對我們讚歎、恭維未必是真的,別人對我們的指責、批評那不是假的,我們一定要認真反省。恭敬、讚歎,很可能是一種虛假的、不實在的,客套;指責是他對我們一定有所不滿,我們要認真反省,我什麼地方得罪了,什麼地方做錯了。要學會改過,要學會反省、自新,那對我們是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要感恩,特別是對指責我的人,無論是有意、無意,是善意、惡意的,統統要感恩,這些人對我們的修學會大有幫助。諸佛菩薩之所以能成無上正等正覺,沒有別的,他就是懂得一個事實真相,《還源觀》上三種周遍的第三種,「含容空有」,知道這個事實。這句話說什麼?這句話說我們本來的心量,心量多大!含是包含,包含宇宙、包含太空;容是空納,容納萬有。佛家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為什麼現在一點點都不能夠包容?我們的苦就吃在這個地方,迷就迷在這個地方,造業也就在此地,受果報還是它。
為什麼不把心量拓開?像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的心量,都是包虛空容納法界的,容法界的。日常生活當中去學,工作裡面去學,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學,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學佛,這樣的人當然是住正定聚。所以發菩提心是真誠,也就是印光大師常講的誠敬,這是菩提心的體,比什麼都重要。現在難難在什麼?難在沒有榜樣,沒有一個模式,這個最困難。古時候有,古時候沒有人不孝順父母,對別人不誠不敬,對父母沒有不誠敬的。父母就是個好樣子,用對父母的那種真誠對一切眾生,菩提心他很容易就發起來。現在兒女對父母不孝了,父母也不把兒女看作兒女,看作什麼?朋友,這挺時髦的,殊不知大錯特錯,把倫常根拔掉了。倫常的根拔掉,就是社會和諧的根拔掉了,宇宙和諧的根拔掉了,你說這個罪多重。誰知道?誰能說得出?沒人!古時候人人都知道,對自己恩德最大的是父母,跟父母同等的是老師。學佛,你看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所以我常講佛法流通在全世界,唯獨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其他任何一個地區都比不上中國,什麼原因?中國人有孝的基礎。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哪來的師道?所以佛法,尤其是大乘,在中國這兩千年,成就遠遠超過印度。這是說從前,不是說現在,現在印度沒佛法了。佛法跟中國傳統文化已經融合成一體,佛有這個度量,我們中國古大德也有這個度量,這個度量從哪來?從孝道來。中國人孝道的根紮得厚,佛法把孝道擴展到遍法界虛空界,孝道才講到究竟圓滿。
真誠心對自己,我們現在不知道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待自己,不曉得,《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對自己。真誠對自己是清淨,真誠對自己是平等,是覺而不迷。對別人呢?對別人是慈悲,大慈大悲。這個大慈大悲包含著什麼?慈悲,慈是與眾生樂,悲是幫助眾生離苦,慈悲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個慈悲是真誠的慈悲、清淨的慈悲、平等的慈悲、正覺的慈悲,這叫菩提心。這個愛裡頭沒有真誠、沒有清淨、沒有平等、沒有正覺,這不是菩提心,我們用這個方法來講大家好懂。古人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都不好講,什麼叫深心?古大德的註解,一般都是用好善好德,我們今天用「清淨平等覺」好懂,很具體,慈悲裡頭有真誠、清淨、平等、覺。這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希望一年比一年進步,一月比一個月進步,這叫真修行。有了菩提心,在方法上一向專念,菩提心是真心,要用真心去念佛;妄心念佛不行,不相應。用真心,一向,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是非常非常的要緊。
我們這一生頭一樁大事,就是頭等大事,不是別的,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阿彌陀佛希望我們這樣做,釋迦牟尼佛也希望我們聽從阿彌陀佛的話。不但釋迦如此,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完全相同,沒有一尊佛不勸他的學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老師對學生的愛護,老師希望學生成就。你真愛他、真成就他,就把他送到極樂世界去求學。阿彌陀佛是好老師,跟他學準沒有過失,準能成就。你成佛了,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願望就圓滿,達到了。你要是不能成就,佛就很失望,會感到這麼好的一個機會,你錯過了,你再等吧,等下一次,下一次很長很長時間,你又要經多劫輪迴才碰到一次,這機會不是常常碰到的。所以碰到之後決定不能放鬆,一定要抓緊,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其他的統統放下。蓮池大師告訴我們,「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全放下了;「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八萬四千法門也放下。只專修淨土這一門,只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尊佛,決定成就!
又何況經典裡面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每天都可以參訪十方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諸佛如來。因為你到極樂世界去,你的能力幾乎全部恢復,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的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聽佛講經教學,你同時可以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佛國土,你去拜佛、去供養修福,聽經聞法修智慧,福慧雙修,這個利益不能不知道。三種利益,這本經上說的,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真實之際我們很難懂,可是真實智慧跟真實利益我們不難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心專求往生,這就是真實智慧,智慧的選擇。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有這樣殊勝的緣分,每天都能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每天都能接觸到無量無邊的法門,那是廣學多聞。在阿彌陀佛講堂裡面,專聽他老人家一個人講經說法,那是一門深入。一門深入跟廣學多聞同時學習,別的地方做不到,只有阿彌陀佛這裡行。彌陀的威神,在這個地方展示他的神通,沒有他的神力加持,我們哪有這種能力?怎麼可能親近一切諸佛?
生到極樂世界,甚至於現在還沒生,我決心下了,我真幹,我除這一門之外,其他都不要,這就是與彌陀本誓相應。「雖居穢土」,雖然我們現在住在這個世界,住在此時此處,還是一個凡夫身,「具縛」就是煩惱沒放下,帶著重重煩惱這個身體,但是你也等於住正定聚。為什麼?你決定往生,只要你一往生,你一生決定成佛,「決證菩提」,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懂。大乘裡面講「正定聚」,法身菩薩才有,別教裡面十地是法身菩薩,三賢還在四聖法界,那不算正定聚。念佛人下定決心,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要了,我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念就是正定聚,決定不改變。要知道,佛說八萬四千法門,接引八萬四千不同的根性,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佛度眾生唯一的一個目標,就是希望你早一天成佛。淨宗法門是早一天成佛的第一法門,這個法門你不能接受,才跟你講別的。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別的法門還得生生世世,為什麼?煩惱一生斷不掉,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淨宗法門的殊勝,煩惱斷不掉也能往生,叫帶業往生,殊勝在此地。
下面念老說,「是誠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絕待圓融,究竟方便也」。這些話句句都是真話,誠,誠是真的,真真實實超越常情,遠離我們錯誤的見解,真實當中的真實,不可思議。絕待圓融,就是絕對的,它不是相對的。八萬四千法門都叫方便法,這是方便法裡面的方便法,究竟方便。好難遇到,我們遇到了,遇到最重要的是把它掌握住,這一生決定成就。「又《唐譯》曰」,《大寶積經》裡面的,「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這是《大寶積經.無量壽會》裡的經文。若當生,當生是現在還沒有生,但是他決定得生。決定得生的條件,我們不能不知道,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那就決定生。阿彌陀佛是什麼心?幫助一切眾生一生當中皆成佛道,一切皆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願,這大家都很清楚四十八願,願願顯示阿彌陀佛幫助眾生的真心,真心、真願,沒有自己,只要眾生歡喜,只要眾生覺悟,佛都隨順。我們能夠發願,發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他發什麼願我們跟著他發什麼願,真的,不是假的,要像他老人家五劫修行一樣,願願要兌現。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對人是這樣的,對樹木花草、對蚊蟲螞蟻這小動物、對天地鬼神。為什麼?他們都沒成佛,他們都是在六道裡流轉。我們以真誠恭敬心來相待,自己修行,勸導大家同生極樂國,個個都證得究竟圓滿,這跟阿彌陀佛的心願完全相應。這就是究竟無上菩提,到涅槃處,到涅槃處就是真實之際,就是我們常說的回歸自性,究竟圓滿。如果是邪定,或者是不定,那他就到不了這個境界。
我們看下面的註解,「蓋謂當生極樂者,皆悉建立往生之正因」,這個建立彼因就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正因記住,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依此正因,必得往生之果,必然一生補佛」,補是後補,補佛是什麼地位?等覺菩薩,菩薩地位最高的,五十一個位次,他最高的位次,等覺,再上去就成佛,究竟圓滿的佛果,「故曰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彼邪定聚及不定聚之人」,邪定聚是什麼?他的心不是定在往生極樂世界。現在社會一般人的心定在哪裡?定在賺錢,好像人活到這個世間來只是為賺錢來,除了賺錢之外,他不知道還有別的東西。他快不快樂?一生不快樂很痛苦,沒賺到盡量想賺,賺到又怕丟掉,成天患得患失,心亂如麻,有煩惱、有憂慮、有牽掛,痛苦太多太多!為了這個邪定,使用不正常的手段,那就造無量的惡業,六道裡面的果報不堪設想。
命裡有的,那是帝王,命裡有這個命,手段錯誤,用武力奪取政權。奪得來的是自己命裡有的,自己命裡沒有的奪也奪不來。害得自己墮地獄,墮無間地獄,就是阿鼻地獄,你說多冤枉。如果不知道自己是做錯了,不知道懺悔,不知道回頭,他就沒法子出來。這些事情,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面講得很多,我們也特別把世尊講這些事情,在經論裡面抄出來,把它會集成一冊,《諸經佛說地獄集要》,我們看這一本,就把《大藏經》所有經論裡面佛講地獄統統看到。比道家講得好,道家所講的偏重在果報,這個果報到底什麼因造成的,說得少。佛講得清楚,每種果都有它的因,我們明白,我們今天不造因,將來就不會有這個果報。
修學淨宗的人,這些東西知不知道沒關係,你只要把心定在阿彌陀佛上,什麼事都沒有了,什麼都可以不必知道,不操心,讓我們的清淨平等心趕快現前,沒有知道那些必要。像現在這個社會,方方面面傳來災難的信息太多,我們需不需要知道?不需要。我只需要一樁事情,這個災難用什麼方法來解決,其他的我不需要知道。方方面面傳來的,幾乎共同的,解決的方法是共同的,念佛。那就行了,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這方面的信息我們就可以不聞不問,操這些心幹什麼?印光大師講得很好,「念佛可以消宿業」,只要念佛。念佛得會念,要把自己煩惱習氣統統念掉,這叫真念佛。念佛得什麼?念佛得清淨心。我們的清淨心是不是得到?那是效果。我念了多少年佛,現在心有沒有清淨?有沒有放下?世緣有沒有放下?清淨心有沒有現前?法喜有沒有現前?真的得受用,歡喜!經論上常講「煩惱輕,智慧長」,這就是你念佛有效果。如果煩惱還是很重,智慧不生,那就得認真去思考,絕對不是理論錯誤,也不是方法錯誤,而是我們自己修行有了問題,出了問題。要把問題找出來,把問題消除,我們功夫就得力了。
這些理論、方法、經驗,全都在經典裡頭,經典我們看不懂,看古人的註解,古人註解看不懂,多看。祖師大德教導我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想我們還沒有念到千遍的,千遍還不懂,那就二千遍、三千遍、四千遍,你一直念下去,萬緣放得下,一心專念,決定有一天豁然大悟,你問題解決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到極樂世界肯定不是凡聖同居土,真正開悟的人,生到極樂世界就直接到實報土去了。所以邪定不行,換句話說,目標不是定在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定在見阿彌陀佛,都叫邪定,為什麼?你這一生不能成就。不定性的也不行,他搖擺不定,一會想學這個,一會想學那個,自己沒有主宰,很難成就。他心不專,欲望太多、方向太多、目標太多,結果一事無成。念老這個地方說得好,邪定、不定的人,「不能真為生死」,還想搞六道輪迴,這個生死就是六道輪迴,不能發菩提心,不能深信願,深信切願他不能,不能念佛持佛名號,這四樁事情他都做不到。
不說別人,說修淨土的同學,我們在年輕的時候親近李老師,老師在台中創辦台中佛教蓮社,講經教學領導大家一起念佛,蓮友很多。老師常說,蓮社的蓮友們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大概只有三、五個。一萬人當中三、五個,不講別人,自己蓮社的蓮友。善導大師告訴我們,這個法門「萬修萬人去」,現在一萬人當中只有三、五個,什麼原因?雖念佛、雖聽經,不能真為生死。就是還沒有意思想脫離六道輪迴,沒有這個念頭;六道還不錯,還挺好玩的,還捨不得離開,這個麻煩大了。不能發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發不出來,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還是名聞利養,還是貪戀五欲六塵,這個糟糕了。你說淨土相不相信?相信;念佛往生相不相信?相信,不真幹。信不真,願不切,持名功夫不得力,「故云不能了知」,了是明瞭,知是覺知,「建立彼因故」,彼因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因,他不知道。
「又唐善導大師深入經藏,明正定聚益通此彼二土」。念老這有個括弧,「謂彌陀入正定聚大願之益」,這個利益「通顯於彼土極樂與此土娑婆」。這是阿彌陀佛入正定聚這一願的真實利益,這個利益娑婆、極樂都同等的,在極樂世界入正定聚,必定究竟證得無上菩提。在我們今天現在這環境,你要是得正定聚,你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你一絲毫懷疑都沒有,你真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相信阿彌陀佛的話,相信諸佛的話,相信祖師大德的話,這些人所說的決定是真的,為什麼?我們彼此之間沒有利害關係。有利害關係才幹損人利己的事情,沒有利害關係,他怎麼會騙人?這個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佛菩薩決定不欺騙人。正定聚沒有不成就,正定聚實實在在講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甄解》曰: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顯益」。此土是我們這個地方,我們現在學佛,正定聚利益太大,可是我們現在還沒有往生,這個利益沒現前,所以叫密,不顯。可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不但這些菩薩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已經放下,就是無始無明的煩惱習氣也斷得差不多,所以他們正定聚的利益是明顯的,每個人自己都能夠很清楚、很明瞭的體會到,看得出來。「又曰:若為現生密益者,今家不共義也」,今家是善導大師。由此可知,唐朝時代日本這些大德,日本的祖師大德是善導的學生,常常引用老師所說的話。「可見《甄解》極讚善導大師所說,當生之人,雖身在娑婆,已獲入正定聚之密益,為殊勝不共之妙義」。這是修學其他法門都沒有,只有淨宗帶業往生。「所謂密益,蓋指冥得此益」。就是你得到這個利益,你自己還不知道,你自己還沒有感覺,為什麼?因為你還是有業障。如果你的業障化解,這個利益你自己能體會得到。業障輕的人體會到,業障重的人體會不到,雖然體會不到,利益是真的。只要他一心不改變方向、不改變目標,這個利益他一定會得到。
「又《小本》亦有與此相呼應之經文」,小本是《佛說阿彌陀經》,大家都常念。《彌陀經》上有這麼一段經文,「經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經文可不能小看,它給我們傳遞重要的信息,讓我們對於自己的修學深信不疑。已經發願的,已經往生;今是現在,現在發願,這一生當中必定往生;未來發願的,後人,只要他發願,一向專念,他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為什麼?阿惟越致菩薩才不退轉於無上菩提,三種不退當中這是最後的一種。第一種是位不退,聖人不會退到凡夫,什麼人?小乘須陀洹,大乘《華嚴經》上所講的初信位的菩薩,他就得到,他不退轉於凡夫。雖然他沒有出六道,他還在六道裡面修行,他絕不墮三惡道,他也不會墮在修羅、羅剎一類,他只是人天兩道,斷惡修善,這叫位不退。第二種,大乘菩薩發四弘誓願,絕不退到小乘位,小乘自利,大乘利他。利他很辛苦,所以羅漢會退心,眾生太難度:算了,不要管他了,隨他去吧!菩薩不是的,菩薩再艱難、再困苦,他都忍耐,他不退轉,這第二種。第三種,阿惟越致菩薩,念念趣向一個目標:成無上道,真正制心一處。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個個都是一心一意決證無上菩提,決定要證得。這是圓滿的三不退,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菩提。
「是表現在當來一切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之人,皆不退轉於無上菩提」,這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了。「可見不退轉之勝益」,殊勝的利益、圓滿的利益、無與倫比的利益,「亦復通於彼此二土」,在我們這個世間你得的利益無比殊勝,到極樂世界你所得到的利益不但是殊勝,是究竟圓滿了。小本經這段經文,與現在我們念的這段經文「同一玄旨」,玄是深、深奧,旨是旨趣。「阿彌陀佛大願大力,不可思議」,這末後一句是讚歎。
「專論極樂依正莊嚴之經文,至第二十二品告一段落。此下即為十方佛讚」,二十三品是十方佛讚歎,「三輩往生等」。「《無量壽經起信論》會結前之經義,消歸自心」。這是彭際清居士的,清朝乾隆年間人,這是我們佛門的大德,在家的居士,菩薩!通宗通教,他也是往生淨土的。《無量壽經起信論》是他造的,他在專論依正莊嚴經文之後做了一個總結,我們在這裡面可以看到,總結消歸自心,這句話重要。「論曰:如上種種莊嚴」,我們所讀到的,西方極樂世界依報的莊嚴、正報的莊嚴。「種種佛事」,佛事這個名詞,我們要有正確的理解,是佛度化眾生的事叫佛事。佛用什麼來度化眾生?佛用教學,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三十歲開悟,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經論裡面常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教學,佛事是講經教學叫佛事,就是幫助眾生覺悟的事情。我們用這樣的解釋,大家就好懂,佛對於一切眾生無量的恩德是什麼?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真的,一點都不假。眾生的苦,六道眾生苦從哪來的?從迷來的。因為迷,我們把許多事情看錯、想錯了,於是就做錯,感得來的苦報。如果他要是覺不迷,他就不會想錯、不會說錯、不會做錯,他怎麼會有苦?自然就離苦得樂。
佛法裡頭沒有迷信,所說的全是宇宙之間的真相,給我們講六道,給我們講十法界,給我們講華藏世界、講極樂世界,給我們講遍法界虛空界十方諸佛剎土,樣樣都是真實。我們覺悟、我們明瞭,我們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生活,應該怎樣工作,應該如何處事待人接物,這裡面有真正的樂。佛家講離苦得樂是事實,不是一句空話,真叫你離苦,真叫你得樂。我們講得比較現實一點,在這個世間你有生老病死苦,除這個之外你還有求不得苦,還有愛別離苦,還有怨憎會苦,這些苦,不論貧賤富貴統統都有。願不願意受?不願意,不願意但是離不開。佛把這些理事因果詳細給我們分析,說清楚、說明白了,我們真正覺悟就回頭了。一覺就回頭,就知道應該怎麼做,就會確定自己一生的方向、目標。我們一生有正確的方向,有正確的目標,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們都是非常順利的通過,提升自己的境界,這裡頭其樂無窮!為什麼?逐漸逐漸學會了個本事,不受外面環境的干擾。這是本經裡頭所說的,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利益,這叫佛事。所以佛事不是現在這個經懺,這個不是的,這兩個字我們一定搞清楚。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是說什麼?種種莊嚴、種種佛事,包括佛出世、佛修行、佛度眾生,全都包括在其中。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兩句話說得很深,給你講真話。佛法從這個地方看出真正的平等,確確實實是無來無去。現在有很少數,大概人數不多,幾個大科學家他們明白,像普朗克是德國的物理學家,這樣等級的人他們知道,他們了解宇宙萬法的真相,了解沒透徹。透徹,在大乘經裡頭,佛、法身菩薩他們透徹;科學家沒透徹,但是也很了不起,接近到大乘的邊緣。他們能夠把今天宇宙之間這三個現象發現了,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不容易。物質是怎麼回事情?信息,也就我們講心念,是怎麼回事情?這精神現象,他們對這個研究觀察非常深入,達到大乘經上講的境界,最後那個自然現象還不能完全明瞭。大乘經裡面講清楚、講明白了,就是此地講的這四句話,「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如水中月,如畫所現像,如幻所化人」,這個三句。我們同學聽了這三句沒有懷疑,為什麼?聽得多,《華嚴經》裡講得特別清楚。這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才曉得佛為什麼叫我們放下,放下,對了;不放下錯了。釋迦牟尼佛教學也用這些東西,就像玩把戲一樣,他也會變把戲。
「皆以佛神力故,隨眾生心而出現故」。這個裡頭還要把話講清楚,皆以佛神力故,佛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生於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確確實實他沒有起心動念過。我們對佛法認知要從這個地方開始,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佛沒有念頭,為什麼?有念皆妄。我們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是正念、是妄念?給諸位說,還是妄念,只要有念都是妄念。那為什麼還念佛?這就是前面講的究竟方便,你念阿彌陀佛,心裡其他念都沒有了,只有這一念,你能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之後這一念就沒有了,叫究竟方便,不能不知道。念頭一斷掉,你就明心見性,你就成佛,你還有一念在,你成不了佛。佛家講正念是什麼?正念是無念,無一切妄念那叫正念。眼看外面清清楚楚,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能不能看清楚?能,哪有不清楚的道理!眼照見,耳聽音聲也叫照見,你才能看出事實真相。真相是自性變現的,就是佛力,佛神力故,實際上自性變現,自性是如來。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因為眾生心而出現,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我們心想的,我們想阿彌陀佛,出現極樂世界;我們想自私自利,我們想名聞利養,我們想五欲六塵,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出現。如果我們能斷一切惡、想一切善,天堂出現,全是從心想生。如果我們這個心念裡頭全是不善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佛法裡面講貪瞋痴慢、妄語、兩舌,天天搞這個東西,那就是什麼?地獄你造成。換句話說,什麼境界都沒有,都是你念頭想出來的。很難得,近代科學家發現了,他們的報告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佛在三千年前就講得這麼清楚,現在科學家把它證明,這是一樁好事情,相信科學的人能相信大乘佛法。
「當知一切眾生所有神力,本與如來無二無別」。這話真話,一切眾生包括你我都在內,有如來的智慧,有如來的神通,有如來的道力,跟如來確確實實沒有差別。《華嚴經》上講得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阿彌陀佛的德能,能夠建造出這麼理想的極樂世界,這是他的神力造成的。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藉著阿彌陀佛的力量,把自己自性裡面的神力發揮出來,這是真正的往生。真的因是自己,阿彌陀佛做增上緣,沒有他這個緣,我們不知道,力量發揮不出來。所以極樂世界是怎麼成就的?自他二力共同成就的。但是沒有阿彌陀佛這個願力,我們自己是不可能,也就說不可能有這樣的圓滿一個想像。這是我們不能不感恩阿彌陀佛,他設想得太圓滿、太周到,我們想不到,他給我們做了增上緣。下面講的,我們跟他是無二無別。
「特無大願大行」,我們缺的是這個,阿彌陀佛的大願四十八願做代表,我們沒有。人家四十八願願願是為苦難眾生,我們今天願願是為自己,沒有想到為眾生。他為眾生的心量太大,他為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苦難眾生,不是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世界,他是為無量無邊的世界所有眾生。這我們想不到。有大願還有大行,真幹,不是不幹,真幹,全心全力在幹,「發起勝因」。「不覺不知沉淪永劫」,我們對於自性裡面智慧德相,完全不覺、完全不知,淪落在六道輪迴多苦!太可憐。「若能一念迴光,方知家業具在」。這能不能回頭?大乘教裡佛常說「回頭是岸」,今天你走的是輪迴道,回過頭來就是無上的佛道。你不肯回頭,還走輪迴道,那就沒法子,這叫什麼?與佛無緣。真能回頭,這跟佛菩薩有緣,我走佛道,走佛道真正離苦得樂,你的身心絕對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人事不能干擾你,物質環境是更不能干擾你,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你得大自在,你不斷的向上提升靈性。你對於宇宙、對於法界一清二楚;換句話說,生從哪裡來,死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瞭之後,才曉得根本沒有死,丟掉這個身體是解脫,有身體不自在,這個東西是累贅,放下之後得大自在。這個家業就是自性本具的,像惠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覺的時候在,迷的時候也在。說迷的時候不在了,叫迷失,它不起作用;覺悟的時候它起作用,你真能享受到。迷的時候享受不到,差別就在此地,並不是真的丟掉了。智慧,清淨心就生智慧,心不清淨就生煩惱,心清淨就生智慧。你能夠把煩惱放下,心清淨了,心起作用全是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智慧能主宰萬物。為什麼不要智慧要煩惱?這就叫迷惑顛倒。
下面這比喻,「如入寶山,取之無盡。如遊香國,觸處蒙薰」。比喻得好,你入了寶山,這個山上盡是寶,你取之不盡;如遊香國,遍地都是寶香,你所接觸到的都蒙薰。說真話,極樂世界就是寶山,極樂世界就是香國,極樂世界的光明、珍寶、寶香普薰法界,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薰。為什麼我們沒有聞到、我們沒有見到?底下兩句話,「要須親到方休,慎勿半途而廢」。這兩句話是勉勵我們的,我們今天見不到佛光,見不到珍寶,聞不到妙香,是因為我們現在這個機器有了故障。佛的光,極樂世界山河大地的光,種種不思議的妙香,我們有沒有接受到?接受了;我們接受了,但是沒有感覺。是因為我們這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這叫六根,有了障礙,接收到而沒有反應。為什麼心地清淨的人,像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有反應;諸佛菩薩心地清淨平等,他有反應。我們跟他在一起,為什麼他有反應,我沒有反應?這就證明不是佛光只照他,不照我,不是寶香只薰他,不薰我,那他就有了分別執著。他沒有,我們自己有,證明經上講的沒錯,極樂世界確確實實光明遍照,寶香普薰。
我們是身心不乾淨,染污,雖然接觸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恩惠茫然無知,絲毫不覺,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大乘教裡面,祖師大德也常講這個事情「唯證方知」,你才曉得它不是假的。要證就得放下,這是經教裡常說的,放下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真的不執著,你清淨心就現前,十方世界的信息你都有反應,你都有感受。為什麼?現在我們也是收到,沒有感受、沒有反應,心不清淨;清淨心現前,有感受、有反應。功夫再提升,平等心現前,那你就是菩薩,你不但有反應,你可以跟諸佛菩薩往來,互相傳遞信息。再提升,連起心動念都沒有了,你跟十方諸佛如來融合成一體,那個起的作用就大了。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講,把我們的體能、把我們心的能力發揮到極致,這是大乘佛法教學終極的目標。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心願。「決證極果」,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下面第二十三「十方佛讚」,這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本品」,這有三大段,第一個,「初明十方佛讚,次明佛讚深意,末明一念淨信不可思議功德」。底下有這三段,我們看經文:
【復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這對東方,這是詳細說明,下面省略了。
【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這就說明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對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讚歎。我們看念老的註解,「首標東方,順世俗故」,東南西北把東方擺在第一,這是我們世間有這麼個習俗,這麼個習慣。在佛菩薩境界裡,十方是平等,沒有先後、沒有大小,完全是平等的,這是順世俗,「日出東方」。「東方世界,數如恆河之沙」。佛經無論大乘、小乘,形容數量之多,多半用恆河沙做比喻。這是世尊當年在世,講經教學的場所在恆河兩岸時間最長,所以說恆河大家都親眼見到。恆河沙很細,像麵粉一樣,確實跟其他的沙不一樣。印度我沒去過,有些法師到印度朝聖,回來之後就用小瓶裝這個恆河沙送給我,我一看的確是很細,經上說的話是真的,不是虛假的。那個恆河的沙數量有多少?數不盡!這東方世界有多少?一個世界就是一尊佛的教區,一尊佛他教化的範圍叫一個世界,也叫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有多大?用現在的算法,是十億個銀河系是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尊佛的世界。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地球上示現成佛,住世八十年,釋迦牟尼佛八十歲走的。離開我們這個世界,離開地球,不能說離開世界,世界太大了,十億個銀河系,他到別的星球去了,離開這裡到別的地方去,他還在教學,沒有中斷。給我們講的,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是對地球上人講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這都是隨順世俗說的。
我們再看,「一一界中各有恆河沙數之佛」,恆河沙那麼多的世界,現在每個世界,每個世界又有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那佛有多少?沒法子說,沒有辦法計算。這些佛,每尊佛都「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廣長舌相乃三十二相之一」。佛有三十二相的廣長舌,我們的舌頭伸出來舔不到鼻子,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起來,這當年在世都表演給大家看,都不是假的。這個相從哪裡來的?生生世世不妄語,不欺騙人,就是口離四種過。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不說粗魯的話;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沒有這四種口過,舌相就是長舌相。如果一個人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鼻子,三世不妄語才有這個相出來。佛的舌頭伸出來把臉整個遮住,證明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不妄語,才有這個相出現。這是什麼?讓大家相信他的話,他的話是真的,沒有一句是假話,取信於人。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今天時間到了,下一堂我們還從這個地方講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