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376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七六集)  2011/4/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376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百五十四面倒數第三行,從經文看起:

【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這一段經文是講飲食自在,我們看註解。經文上第一句話我們應當注意,「若欲食時」,這個「若」是假設的,假定的,假使你想吃,這個境界就現前;如果你不想吃,那就沒有了。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大多數的人都不再想吃飯。吃飯是個很麻煩的事情,在我們世間,真正修行人一天吃一餐。佛陀當年在世,僧團裡面,飲食就是中午一餐,叫過午不食。早晨有早晨的功課,功課完了之後就出去托缽,托缽也是一堂功課,吃飯也是功課,所以說是五堂功課。一餐飯就非常簡單,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阿羅漢一個星期出來托缽一次,換句話說,一個星期吃一頓飯。辟支佛的定功更深,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也就是兩個星期吃一餐。我們知道色界天人飲食就斷了,沒有了,睡眠也不需要。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完全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我們這個世界,這個地球上人的習性,為我們做一個很好的示範。簡單的飲食,健康長壽。保養身體,不一定要吃很多,可是這裡面還是有學問。人身體確實就像一部機器一樣,這個機器你要會用、會保養,它的壽命就很長。

早年李老師告訴我,老師是個非常好的中醫,他告訴我,他一生給人看病、用藥,沒有一次錯誤。他敢說這個話,他很謹慎、很小心。他做過司法官,他說司法官判案子也許會冤枉人,這是他一生當中,他不敢保證說,一個人沒有冤枉過,他不敢講。但是中醫用藥,他敢說。他告訴我,中國這個醫學的目標,不是以治病為主,是以什麼為主旨?是以長生。照中醫的理論,人的壽命,就這個機器好好的保養,至少可以用兩百年。兩百年是你的天年,正常的壽命。這是中醫的目的,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是預防疾病,怎樣能叫一個人不生病,這是中醫第二個目標。第三個目標才治病,所以治病是第三個目標。治病又有三等,第一等的,不必說話,看這個人的氣色、音聲,聽他說話的音聲,看他的動作,看他的氣色,就知道他什麼地方有病。這很高明的醫生,望,看看就行了。第二等,望還沒有把握,他得要問一問,問問你身體什麼狀況,要詢問一下,這第二等。第三等,把脈,問了他還沒有把握,一定要把脈。所以到把脈的時候,我們聽老師說了這些話,稱把脈的這個大夫叫三等三的大夫。治病是第三等,中醫治病第三等。曉得中醫第一等,長壽,這個是西醫望塵莫及的。但是中醫逐漸逐漸失傳了,非常可惜,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中醫不容易學,現在一般人想學中醫非常困難,這是諸位同學不能不知道的。

世出世間一切法,要學得精,要學得圓滿,一定是誠敬心。現在人沒有誠敬,困難在這個地方。縱然遇到非常高明的老師,你都學不到他的東西。印祖說的話,我們要牢牢的記住,一分恭敬,他講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你就得百分利益,萬分誠敬,你就得萬分利益。沒有誠敬,你什麼利益也得不到。今天在這個社會,到哪裡去找誠敬的人?找不到了。每個人都很想「我有誠敬」,怎麼叫誠、怎麼叫敬?他就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學誠敬的時間錯過了,誠敬要什麼時候學?出生的時候就要開始學,父母要教你。

所以《弟子規》諸位一定要知道,不是教小朋友的,不是教他念的。《弟子規》是小朋友出生,嬰孩出生,眼睛睜開了,他會看,他會聽,父母、大人要把弟子規做出來,做成個樣子讓他天天看。他看了三年,學會了,根深蒂固。所以嬰孩他的紮根教育比什麼都重要。現在沒人懂,大家都沒學過。我這個年齡還算是非常幸運,生長在農村。如果生長在都市就完了,就學不到。生長在農村,我這個年齡還學。三歲以後學已經慢了,到少年時候再學,來不及了,怎麼學也學不會。中國古人確實是太好了,教小孩,母親懷孕的時候就開始教,這中國的古禮,孕婦的古禮,懷孕的母親一定要懂得,她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會影響胎兒。所以古時候典籍記載著周朝,周文王的母親懷孕的時候,這十個月,眼不看非禮之色,耳不聞非禮之聲,口不出惡言,也就是我們佛法講的口業,妄語、兩舌、綺語、惡口,這決定不可以,影響胎兒。行住坐臥都有威儀,這小孩心正,出生身體端莊。出生之後,父母要把弟子規做出來給他看,父母對他自己父母的盡孝,讓小孩看,小孩看在心裡,永遠不會忘記。中國古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紮根的教育,三年紮得好,八十歲都不會變,他能守持得住。這是中國古人非常重視的一樁大事,我家裡有沒有後代、有沒有傑出的人才出來。人才是要教好的,祖宗有德,做父母的會教,後代哪有不出人才的道理!王季的母親三個兒子,王季是老三,三個都是聖人。文王的妃子太姒也會教,兒子武王、周公,尤其是周公,孔子心目當中最敬仰的人,最佩服的人。夫子一生學周公,也學得很像,以周公為榜樣、為模範,向他學習,所以孔子也成為聖人。周公是在位,有政治地位;孔子沒有,孔子一生平民,但是他的德行學問跟有位的周公沒有差別。國家社會世世代代有聖賢出世,就會有長治久安,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沒有聖賢君子,這個社會不可能沒有動亂,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在全世界只有中國這個民族有智慧,懂得教育、重視教育、熱愛教育,把這個理念寫在經書裡面,「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建立一個政權,領導人民,什麼最重要?教育。只要把人教好了,社會上任何方面都好,沒有不好的。人是根本,制度是其次。這個話寫在《禮記》裡面,一直到清朝末年,國家還是遵守,不敢講廢除。滿清的晚年,慈禧太后執政,對於古聖先賢教誨不尊重了。這一不尊重,就上行下效,皇上不尊重,底下大臣,文武百官就隨便了。演變到現在兩百年,幾乎消滅了,在中國沒有,在日本也沒有了。日本在三十、四十年前,我們去訪問,還有人談起這個問題,現在沒人談了。我們知道社會亂了,人心變了,變壞了。佛法裡面講「境隨心轉」,人心不善,我們居住的地球就成問題,所以災變異常,這麼多的災難。我們要知道,拯救社會,要拯救地球,沒有別的,連美國布萊登先生都知道,去年他在悉尼開會,他們談到二0一二馬雅的災難預言。他說話了,只要我們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棄惡揚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不但災難不會發生,這個地球會走向更美好的未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所說的,實際上跟我們傳統老祖宗的教訓,跟佛菩薩的教誨沒有兩樣,佛教導我們斷惡修善、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佛教給我們的。如果地球上的居民出現一部分聖賢君子,這個世界的社會能恢復,地球的災變也都能化解。

我們在這一節經文裡面,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的生活狀況。經文上所講的,全是剛剛往生的,凡聖同居土的這些菩薩,為什麼?他們飲食習慣的習氣還沒有斷掉,才有這個情形。經上說「若欲食時」,這句話意味很深,他不想吃就沒有了,哪有這個事情!還想到要吃飯,為什麼?剛剛去往生,這個飲食習氣沒斷,他會想起來。想起來,這個事情它就現前。你看餐具,「七寶缽器」。「缽器」,我們看註解,「簡稱缽,梵語為缽多羅」。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都省略掉,稱作缽。翻譯為「應器」,這也是省略,要說得清楚一點,應該是「應量器,乃出家人盛飯食之器」,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碗,飯碗。為什麼叫應量?每個人食量不相等,有人吃得多,他的缽可以大一點;有人飯量小一點,他的缽可以縮小一點。所以缽的大小是自己的飯量,所以叫應量器。缽的質料有兩種,一種叫瓦缽,陶器的;一種叫鐵缽,就這兩種。鐵缽就是金屬製造的。像現在寺廟裡頭有用不鏽鋼的,有用鋁的,比較輕,用這個來做缽。但是現在用缽吃飯的人少了,只有在傳戒的時候,看到過堂還是用這個做一個象徵。一般幾乎都不用了,都用我們現在一般的餐具。缽器,可以用餐具來翻譯這個意思。「自然在前」,我們有這個念頭,這些餐具就自然在面前。「《漢譯》曰:滿其中百味飲食自恣」,滿是指缽裡頭,缽裡面飯菜統統都有了,都滿了,是自然現前的,「若隨意則至,亦無所從來」,它是變化的,你心裡想,它就在你面前,就擺在你桌子上。無所從來,你說從哪裡來的不知道,自然現前。「亦無有供作者」,沒有供養的,也沒有製作的,「自然化生耳」。「是知缽器飲食等等,皆彌陀本願所感」,也就是阿彌陀佛本願所成就的,「故不須造作,自然出現也」。

「百味飲食。百味,指百種好味。又《大論》曰:有人言,能以百種羹供養,是名百味。餅種數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在中國古代,帝王吃飯,帝王吃飯沒有人陪他,他一個人吃,多少道菜?就是一百道,每一餐飯都是一百道,飯碗不大,小碟子,宮廷裡面的,真有百味飲食。佛門裡面的飯,肯定具足百味,為什麼?佛陀在世的時候是托缽,古人所說的「一缽千家飯」,那個味就具足了,百是圓滿,代表圓滿。托缽並不是我們托了馬上就吃掉,不是的。我們現在看看南傳的小乘,你在泰國、緬甸看他們出家人,每天出去托缽,那缽很大,上面有個蓋,它是鐵缽。我以前在台灣有個同修從泰國帶一個來送我,那一缽飯足夠四、五個人吃,那缽很大,像小鍋一樣。托回來之後,把飯統統會合在一起,然後再分而食之,真的是一缽千家飯。佛陀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個人托缽回來,統統會集在一起,真是一缽千家飯。吃剩下來的供養鳥獸,決定不准留著到明天。留著到明天,怕飯食壞了,你吃了生病。每一天托的,當天吃完之後,就供養鳥獸。「有人言,百種藥草藥果,作歡喜丸,人飲食,故百味」。也有這種說法,這個「百」並不是呆板的指定一百,也可以超過,也可以不到,它是個形容詞,形容其多。藥草藥果,這個做飲食也稱之為百味。

「按菩薩之果報食與神通變化食,有無量味。彼土甘露味食,焉可思議」。這是講菩薩,菩薩有果報食,有神通變化食。果報食是怎麼回事?菩薩應身在人間,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梵網經》裡告訴我們,他這一次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示現在人間,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不是自己的意思,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像六祖惠能大師,這是「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惠能大師所證得的,跟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同一個境界。世尊證悟之後,把他的境界說出來,用了二七日,十四天,在定中講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在定中講的,是他所證得的境界。惠能大師在五祖丈室裡面開悟的,悟了之後,只講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沒有想到自性,見性了,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縱然你墮到三惡道,墮到地獄,都不染污;「本不生滅」,真的是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一聽,行了,衣缽就傳給他,他成為第六代祖。那我們就知道,釋迦牟尼佛講了那麼大的一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說的什麼?給諸位說,就是這五句,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這五句展開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一濃縮就這五句,同樣境界。諸佛菩薩跟阿羅漢,在中國最近這兩千年當中,應化在這個世間很多。《大藏經》裡有一部《神僧傳》,那是示現為出家人,佛菩薩再來的。他示現這個身,他要吃飯,跟我們一般人一樣,有的一天吃一餐,有的吃二餐,有的三餐都吃,那叫菩薩之果報食。

另外一種神通變化食,偶爾也給我們示現,像金山活佛妙善法師,這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他是在抗戰時候在緬甸圓寂的。台灣樂觀法師認識他,還跟他在一起住過四個月,對他老人家很熟悉。他記得很清楚,有一次他跟活佛在一起接受在家信徒的供養,中午吃飯,很多人端著飯菜麵來供養他。他非常歡喜,當你的面就把它吃完。這一餐飯吃了多少?吃了二十多碗。樂觀法師制止這些人,「你們可不要害活佛,你們這樣做不可以。不要自己以為嘻嘻哈哈,活佛接受你供養,你有福了。你不能把他吃壞了」,著急!活佛告訴他,告訴樂觀法師,說了一句「不增不減」。樂觀法師一聽都呆了,不增不減。真的若無其事,二天、三天不吃飯,沒有關係;一餐吃個幾十碗,也沒有關係,神通變化食。這些都是教學,都是啟發初學人的信心,知道佛法不可思議,做出來給你看。所以這個有無量味。

「彼土」是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甘露味食」,甘露是形容。天人最美的飲料稱甘露,前面我們學過。換句話說,極樂世界那是最美的美味,不可思議,我們無法想像。「所謂百味者只是順此方習俗耳」。此方帝王吃飯才一百道菜,這叫百味飲食。「實無食者,因彼土眾生蓮花化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本無饑渴之苦,故無食者,但為意樂而食也」。這就是說真的,事實真相。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他不是血肉之身。我們這個世界,這個身體需要飲食來營養它,這是個機器,它需要能量。能量從哪來?從飲食裡頭去攝取,來滋養這個身體。極樂世界不是血肉之軀,蓮花化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這個前面都學過。身的相好莊嚴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他不需要飲食攝取養分,不需要。在我們這個世界,初禪以上不需要飲食。他們的壽命長,太長了。他用什麼來養身體?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他們是禪悅為食。讓我們想到古諺語有句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歡喜。他們的能量從哪裡來?能量是從自性裡頭,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法的能量都是來自自性。我們也不例外,可是我們還是個間接的,不是直接的,直接的人不多,有修行功夫的人直接的;一般普通的人是間接的,間接從哪裡來的?從太陽來。你看看這個地球上樹木花草,五穀雜糧,都要攝取太陽的能量,我們人也不例外,太陽給我們充電。太陽的能量從哪裡來的?從自性當中來的。修行功夫得力的人,直接攝取自性的能量。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都有這個本事,不需要人間煙火之食,他不要這個食物。又何況他們的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本無饑渴,這個饑渴的現象沒有,他們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哪裡要這些東西!所以這些飲食現前,完全是習氣,往生到極樂世界時間還很短,有時候偶爾想起來,沒吃飯,沒吃東西,偶爾想起來。只要你一動念,這個飲食就擺在你面前;不想要?不想要就沒有了。

我們看這底下的註解,「但為意樂而食也。故見色聞香以意為食」,不是真的吃了,見色聞香他就滿足,不需要了。「又此妙食具增上用,能增色力,而無便穢」,這個東西在現前,他也攝取能量,也起一點作用。「復顯彼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切悉皆超世希有」。實在講這句話重要,顯示出西方極樂世界萬事萬物都是我們這個十法界人間天上所沒有的,你到極樂世界都能看到。「又食者身心柔軟,於此妙味亦無貪著」,不會讓你起貪心。我們這個世間,飲食會讓你起貪心,這就是起貪心引起煩惱。西方極樂世界絕對不會有這個事情,一切法都不會引發你的貪瞋痴,只幫助你提升你的戒定慧,絕不會有副作用。

「本經《菩薩修持品》云:於所受用皆無攝取」。一切受用,無有攝取是什麼意思?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為什麼?不需要有這種心念行為。你有這個念頭,它就現前;沒有這個念頭,它就消失,這個多自在!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有時候遇到心裡歡喜的,失去之後再也得不到。極樂世界不如是,你想,它就來了;不想它,它就去了。「又云:捨離一切執著。故無所味著」。對於飲食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貪戀。「食已」,吃完了,「便自然化去」,就沒有了。也不需要收拾,也不需要洗碗碟。「欲食時隨意復現」,這個欲食就是習氣,你什麼時候想到,它就又現前;你不想的時候,它就沒有了,「一切自在無礙」。

「又此經文,正顯《往生論》中莊嚴受用功德成就」。這二十九種成就,功德成就,我們在前面都學過。「偈云: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這句話講的是真的,西方世界裡的人,為什麼不吃飯、為什麼不喝水?他為什麼不飢不餓?他是聞法,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堂裡面講經說法沒有中斷,因為極樂世界沒有白天,沒有晚上,它一片光明,它不需要日月。佛身放光,每個人身都放光,花草樹木放光,宮殿放光,大地放光,沒有不光明的,光明世界,無量的莊嚴。你看諸佛稱讚阿彌陀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講經說法教學沒有中斷,你聽經聞法也不中斷,他成就快!所以你不可能懈怠,你不可能中斷。我們這個地方再用功的人,晚上睡兩個小時、四個小時。睡兩個小時,中斷兩個小時;睡四個小時,中斷四個小時。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你到達那一天,到你究竟圓滿成佛,你的學習不中斷,而且是福慧雙修;親近諸佛如來,親近諸大菩薩,福報,聽聞講經說法,增長智慧。所以到極樂世界,福慧雙修。

我們看底下《論註》,《往生論》曇鸞法師的註解,「是故興大悲願」,興是興起,這是講阿彌陀佛興大悲願,「願我國土」,這個我是阿彌陀佛自稱,「以佛法、以禪定、以三昧為食」,所以他不需要這個世間的飲食,「永絕他食之勞」。其他飲食要人工,要有人去做,極樂世界沒有,他以聞法,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以禪悅。三昧跟禪定,禪悅就統統代表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別人來設計,別人來烹調,沒有這種事情。「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時間不是真的,是假的,時間的長短是你分別執著造成的。你如果分別執著放下,時間就沒有了。這個現象,現在科學家知道,他也跟我們說時間是假的。不但時間是假的,空間也是假的。學大乘的同學們,很多人都學過《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的。彌勒菩薩將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類,六百六十類,在《瑜伽師地論》裡頭。天親菩薩認為六百六十法太多,對於初學的人不方便,把它濃縮歸納成為一百法,叫百法。一百法好記、好學。這一百法裡又分為五大類,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又分這五種。時間跟空間都列在不相應行法這個項目裡頭,不相應行法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抽象概念,沒有事實,所以它不是事實,它只是抽象概念而已。

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多長時間?六十小劫,一個小劫是多長的時間?佛在經上有很多種說法,最普通的說法就是增減。佛說,人的壽命最短的時候,十歲,這是講平均年齡,十歲是最短的。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是人壽命最長的,這是平均壽命。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又減到十歲,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六十小劫,這樣一增一減六十次。佛告訴我們,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一個大劫就是這個星系成住壞空,這麼長的時間。當時聽經的人,大家都坐在一起,六十小劫就像什麼?如食頃,就像吃一頓飯的時間,他們的感受怎麼這麼快,飯還沒有吃完,怎麼六十小劫過去了?愛樂法味。人在歡喜的時候,就顯得時間怎麼這麼短;人在痛苦的時候,就感覺到時間怎麼這麼長,痛苦的時候度日如年。可見得時間長短不是個定法。無有一個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你就曉得這聞法是多麼歡喜!沒有一個人感覺到身疲倦,心懈怠,沒有,這是法喜。法喜是能量,法喜的能量是直接從自性裡頭來的,攝取自性的能量。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聽經,法喜充滿;讀誦,法喜充滿。特別是這部經,你讀這部經,聽這部經,換句話說,等於說你攝受極樂世界的能量養自己的身心。不需要用外面的飲食,不需要。有沒有這種人?有,很少,有人很多年不需要吃飯,只喝水。從水裡面攝受能量,當然一定還從其他地方攝取,否則的話,人的身體懈倦,不能支持那麼久。他一定有他的方法攝取能量,來養自己的身心。

「以禪定為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這個是四禪天人以上,他們五欲斷掉,財色名食睡統統斷掉了。常在定中,定中的境界快樂,所以叫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三昧者」,這講三昧。「彼諸人天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眼見色,鼻聞香,身受適悅,自然飽足。」他有沒有吃?沒有。他看到、聞到了,非常歡喜,那個能量攝取他就夠了,不需要再吃了,自然飽足。這些事情,我們在習俗當中,供鬼神,很明顯的能體驗到。供鬼神,飯食為多,供飯就可以了。同樣是這一鍋煮出來的飯,你盛一碗飯,這一碗飯供過鬼神的;再盛一碗飯,同時盛出來,那一碗沒有供養過鬼神。你把它放一天,放到第二天,供過鬼神的飯,味道很難聞,餿了,壞了;沒有供過鬼神那個飯,還挺新鮮,還很好吃。什麼原因?鬼神見到、聞到那個味道,他吸收過去了。這個現象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供佛菩薩的也有這個現象,比鬼神的好。實際上佛菩薩有沒有吃?沒有,誰去享受?大概是些護法神,佛菩薩不需要,但是護法神他需要。

「食訖已化去」,吃完之後就沒有了。「若須復現」,如果你再需要的時候,它又現前。「其事在經」,這個事記載在經典裡頭。「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這是講的食自在。我們讀到這個經本,知道這一樁事情,回頭想想我們的飲食多麻煩!為什麼不到極樂世界去?不是去不了,極樂世界很容易去,只要你遵守經典上講的方法去修學。古來許許多多人給我們做了榜樣,一般不超過三年,你就能取得極樂世界。一般人修學淨土不能成就,來生還繼續搞六道輪迴,那什麼原因?對六道放不下,以為六道還不錯,對六道還貪戀,那你就一點辦法沒有了,你出不去。如果真的,你要認為經上講的事情全是事實,字字句句都是真話,佛不會說假話的,你肯定,你真信、真正想去,你決定能成功。我壽命還有,可以不要了,我提早去,這樣的人很多,我們不是第一個,有例可援。壽命不要了,歡歡喜喜到極樂世界。我們念頭真正決心下定,這個世界捨乾淨,阿彌陀佛就現前,他就來接引你。下面一段是講衣自在。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一般人所擔心的飲食、衣服、居住的環境,人生在世,沒有一個不想到這三樁大事。怎麼比都比不上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切都現成的,是我們的老家。彌陀是我們的慈父,天天在召喚,希望我們回家。我們在六道是流浪,非常辛苦。我們看註解,這好懂。「右明衣飾受用自在」。衣是衣服,飾是裝飾,指這些瓔珞等等。「冠」是帽子,「帶」是衣帶。「瓔珞者,印度貴人男女,編玉以懸於身為飾,名瓔珞」。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都不難懂。「如是衣飾皆以眾寶合成,故云眾寶妙衣等等」。西方極樂世界的寶,跟我們世間寶不一樣。我們這個世間的寶,一般質料都很堅硬,像金銀、琉璃、瑪瑙都很堅硬。西方這些寶,它柔軟,可以做布料,做衣料。黃金可以做衣料,非常柔軟,像絲織品一樣。白銀、水晶都那麼柔軟,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所以說是他們的衣服眾寶合成,稱之為眾寶妙衣。既是眾寶所成,「光色微妙,如《觀經》云: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是故無量光明。」身發光,身上穿的衣帽、戴的這些裝飾都放光,是故無量光明。「又云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是故百千妙色。所云百千者,蓋極言其多也」。寶光妙色,實在是無窮無盡。

「又色中復放光明,如《觀經》云: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玻璃,佛經上講的玻璃,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水晶。古時候沒有玻璃,玻璃是人工造出來的。琉璃,我們中國人講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西方世界的大地,我們這個大地是泥沙,他們的大地是琉璃,所以地也是綠色的,非常之美,透明的,從上面可以看到底下,寶中出光。「故知光色重重無盡,如是衣飾,具足莊嚴,自然在身」。我們中國人講,心靈福就至,佛寶如是,「非因造作」,沒有造作的,沒有人設計,也沒有人製作,你想,自然就在身上,隨心所欲。可是這句話我們要聽明白,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同居土裡面有習氣。同居土有九品,習氣最重的肯定是下輩,下輩上生,下輩中生,下輩下生,這習氣重的。中輩習氣可能就沒有了,上輩那就不必說了,沒有這個習氣。又何況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話非常重要,那就是告訴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就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了。那這些衣著是自然的,並沒有想像,也沒有想像什麼顏色,也沒有想像什麼質料,自然在身。這是什麼原因?我們中國人諺語所說的,心靈福就到,這福報自然現前,沒有任何作為。同時這裡頭還有個因,彌陀本願威神的成就,再加上自己的福慧,完全是自然顯現,沒有想到,也不必去想。衣自在。再看末後這一段,居住自在。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這一段說明居住的處所受用具足。「舍宅」,所居的房屋,「俗云宿舍住宅」。「稱其形色者,《會疏》云」,這《會疏》裡說,「形,其身大小;色,青黃等色」,「蓋指房屋之形體與色彩相調和,或舍宅之結構、大小、顏色等等皆與住居者之形色相稱,故形狀稱身如意,色彩悅目賞心」。極其形容其美好。西方世界並不單調,真正是我們世間人稱之美輪美奐,美到什麼樣的程度?無法形容。又沒有人設計,又沒有人製造,為什麼會那麼美?如果我們思惟它的根源,實在講,同學們心裡都有數,彌陀本願威神的成就,自己所修福德的對稱,自己在裡頭確確實實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沒有分別執著,一切受用,正報依報無不是自然的。而自然成就的,自己一定非常覺得舒適快樂。與你自己所修學的,確實它對稱。譬如你修行到哪一個階位的菩薩,所現出來的境界一定跟你相等。《華嚴經》上菩薩五十一個階級,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夠證得,決定成就圓滿,圓滿是妙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相當於我們這個世界的十法界。同居土是人天、六道。我們這邊有六道,他只有兩道,只有人、天,餓鬼、畜生、地獄沒有,修羅、羅剎也沒有,只有人天兩道。方便土裡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四聖法界。都是得彌陀本願威神加持,所以都稱之為阿惟越致菩薩。真正阿惟越致菩薩是實報莊嚴土,那是真的,那不是佛加持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嚴經》上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他們在那裡修行。現在我們知道,他們修行功夫沒有間斷,無量的法喜,快速的圓滿成就。現在我們看註解,「右明住所」,前面這是經文,說明菩薩們的住所受用具足。「舍宅」,所居之屋,宿舍住宅。稱其形色者,《會疏》裡面講,大小,青黃等色。這裡面就含有深義,西方世界一切受用無不是自然的,無不是性德流露的。彌陀的願力,願力引發自性的性德,幫助我們得到如此殊勝的受用,樣樣稱性。

「寶網者,由寶珠連綴而成之羅網」。羅網多半覆蓋在宮殿的上面、在寶樹的上面,以為裝飾。「彌覆者,遍蓋也」。「懸」是挂著的。「寶鈴者,珍寶所成之風鈴,隨風能發微妙音聲。」這前面我們讀過,音聲說法,演說妙法。「奇妙珍異者,奇特、美妙、珍貴、希異」,也就是稀奇,「此讚網鈴中諸寶之殊勝也」。「周遍者,遍及無餘也」,在極樂世界處處你都看見。「校飾者,《會疏》曰:相交莊飾」,相互交織在一起。莊飾就是跟現在講的裝飾意思相同。「晃曜」,晃者,光也,暉也,曜是照耀。「如上云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映飾,故云光色晃曜也」。「嚴麗」,嚴是莊嚴,麗是美好,都是讚歎居住環境的美好。「堂宇」,堂是殿。古云堂,漢代以後稱殿。所以殿堂兩個字常常連起來在一起。宇是屋檐,屋的邊,我們中國人叫屋檐。房,這是住宅,「又堂之中者為正室,左右為房」。這是中國古老的建築。「閣」是樓閣,閣就是樓。「廣狹者,寬窄也。方圓,方形與圓形」。寬窄與方圓,就是方形與圓形。「又凡以直線連綴者,皆攝於方」。弧線形成者,都稱之為圓。「例如扇形」,扇形是兼有方有圓,扇的弧是圓形的,但是扇有個直角,那是方,攝於方。

「其大小高下,或在虛空,或在平地,一一隨人心意,隨念顯現。如《吳譯》曰:所居七寶舍宅,中有在虛空中者,有在地者。中有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即高。中有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即大。中有欲令舍宅在虛空者,舍宅即在虛空中。皆自然隨意,在所作為」。「故知彼土舍宅之形狀顏色大小以及升空在地,皆一一如人之意,應念而現」。這些經文,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無有一法不是性德的成就。所以經裡面有很多欲令,我想怎麼樣。西方極樂世界人還有欲,還會去想,我想怎樣怎樣,那就變成凡夫了。那個世界人從凡聖同居土已經遠離分別執著,應該是沒有想了。沒有想,為什麼有人喜歡住大房子,有人喜歡住小房子,那是什麼?還是在他方世界的習氣。確實有人喜歡住大房子,有人喜歡住小茅蓬,尤其是長時期的習慣,阿賴耶識裡頭習氣種子很深。這些介紹多半都是講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裡決定不是這樣的。那你要去看他們方便土,看實報莊嚴土,那沒法子形容,真的是大經裡頭常說「唯證方知」。你到極樂世界,你就見到了。誰見到?凡聖同居土的人他見到方便土,他見到實報土。雖然四土在一起,常寂光土是理體,知道,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同居、方便、實報土,雖然在一起,不一樣。我們曉得極樂世界叫平等世界,每個人身都一樣,還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最難的是身,相貌相同,跟佛一樣,生活環境怎麼會不一樣?凡聖同居土的習氣沒斷,就像前面飲食一樣,突然想到,它就現前,居住環境也不例外,習氣所現的。說明極樂世界的神通自在,極樂世界神變不可思議,我們要從這個上面去理解。

在極樂世界真正用功的人,真正想早一天成佛的人,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人在西方極樂世界不離講堂。彌陀的講堂,說法從來沒有停止過,不是像我們這一堂課一堂課當中還有休息,他沒有。他們不需要飲食,他也不需要去休息,他沒有疲勞,沒有疲倦,他也不累,永遠精神飽滿。而且同時在講堂聽老師阿彌陀佛講經教學,還可以同時分身到十方世界去參訪諸佛如來,供佛聞法,分身去的。自己的身還在阿彌陀佛面前,沒離開。分身能起作用,不是說分身不起作用,分身跟本身起同樣的作用,修無量福、無量慧,所以他的成就非常快速。至於這些衣食住行,是什麼?給十法界眾生看的,表演的。給他看這些是什麼?讓他生羨慕的心,讓他興起對於阿彌陀佛的信心,正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表演,沒有一樁不是諸佛如來代替彌陀招生,這招生廣告裡頭一個項目。就像《法華經》裡面三車的比喻一樣,喜歡小車的,羊車,羊拉的小車;喜歡鹿車的,就跟你示現鹿車;離開火宅之後,誰知道全是大白牛車。我們就知道了,鹿車、羊車是佛用這種手段來引誘你,你所得到的出乎你意料之外。西方世界實際上狀況能說得出?說不出,真正是不可思議。

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又《唐譯》曰:於眾生前自然出現,人皆自謂各處其宮。如是無量眾生,則有無量宮殿,互入互容,彼此無礙,正顯事事無礙法界」。這是真妙不可言!這一段不能不做解釋,不做解釋我們看了會迷惑。現在時間到了,底下這一段,我們下一堂課再學習。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1日10:31: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38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