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73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七三集)  2011/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73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三十一面,看「積功累德第八」:

「本品中法藏菩薩發大願已,從願起行,於無量劫,住真實慧,植眾德本。教化無量眾生,住於無上之道,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功德,說不能盡,是故品名積功累德。」這幾句話是解釋經題,為什麼這一品叫做「積功累德」,簡單的介紹。這一品所要講的,是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之後,也就第六品從願起行。前面ㄧ品,這是跟我們說明了,「必成正覺第七」是印證,這是求感應。這一品就是從願起行,要看他怎麼樣實現他的願望。於無量劫,住真實慧,植眾德本,經上給我們講的五劫修行,無量劫是泛指很長的時間。下面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就是「住真實慧,植眾德本」,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ㄧ般眾生修行不能成就,也就是願是發了,想不想實現?也非常的想,為什麼做不到?就是沒有真實慧,可見得關鍵確實是在這一句。如果你有真實智慧,你的願就可以能兌現,你有能力去做到,才真正是植眾德本,自性裡面的性德都顯發在外面。

下面說,「教化無量眾生,住於無上之道」,學習世出世法沒有例外,最好的學習就是教學,古大德常說「教學相長」,所以最好的學習是教學。特別是對於中下根性的人,因為你天天要教,你就不能不讀,不能不修,這是什麼?對治我們煩惱裡面的懈怠、懶散。多少發心的人因為懈怠而退墮,這樣的人古今中外太多太多,所以精進是菩薩第一善根,這是唯一一個善根。精進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到可真不容易,最好的方法是教學,你天天要修行,不真修境界提不上去,天天要讀誦經典,要備課,不讀誦,你沒有辦法教人,你講不出來。身行言教是菩薩對治懈怠最好的方法,幫助你勇猛精進。教化眾生得真幹,目的是要讓這些眾生住於無上之道,目標非常鮮明,教學的目的是成佛,這個方向是成佛之道,有進無退。這一生就像前面所說的,決定必成無上正覺,這一生當中,這是阿彌陀佛最喜歡聽的一句話。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上根利智,佛門裡面所說的上上根人他就成就。中下根性的,可以逐漸的完成,先求得三菩提心,三翻成中國意思是正,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覺,三菩提心翻成中國就是正覺心,入門。世間人也有覺,但是不能稱為正覺,為什麼?這個正一定是跟無上菩提同一個方向、同一條道路,這才是正覺。正覺是阿羅漢、辟支佛這兩個果位,見思煩惱斷了,辟支佛見思煩惱的習氣也斷了。再向上提升呢?三藐三菩提,三藐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正等,等於佛,這是菩薩等於佛,還沒成佛,提升。再向上提升就是阿耨多羅,阿耨多羅翻為無上,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大乘圓教妙覺果位,圓滿的回歸自性了。你看教化眾生是以這個為方向、為目標。「如是功德,說不能盡」,所以這一品叫「積功累德」。我們要想真幹,這一品經就非常重要,教給我們怎樣積功、怎樣累德。請看經文: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一大段是如願修行,這個幾句是總說,下面這一段真幹。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這是講建立極樂世界嚴淨淨土。我們看黃念老的註解,「法藏菩薩於佛及天人大眾中,宣發以上之弘誓願」,這下面有註解,「弘者,廣也。《法界次第》釋曰:廣普之緣,謂之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云願也。」這是解釋弘誓願。「弘誓願者,泛指佛菩薩弘大之誓願。今言斯弘誓願,則專指法藏菩薩之四十八願也。發斯願已,由願生起無邊殊勝妙行。」前面解釋這三個字,「弘誓願」,廣大、普遍這個緣是弘的意思,我們的心量要大,要能包容。心量小了不能成就,小心量的人對世間法都不能成就,出世間法那邊都沾不上,為什麼?出世間法沒有邊際的。前面我們讀過,空寂心、妙圓心、無礙心這都沒有邊際,所以菩薩的心確確實實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中國古諺語所謂「量大福大」,ㄧ個人量不大,他有什麼成就?我們看古今中外成就大事業的人,你特別注意,開國的帝王各個都是大心量,什麼事情到他面前大而化之,絕不會斤斤計較。斤斤計較不行,受不得委屈的也不行。特別是經文裡面「住真實慧」,真的是要有真實智慧,智慧的對面就是煩惱、就是情緒,辦大小事情不能夠用情緒,要用智慧;情緒辦事不能成功,縱然成功後面後遺症很多。這是願不能不大,願願你看都是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而發,四十八願願願為眾生,沒有ㄧ句是為自己。為什麼不為自己?眾生就是自己。自己本來跟眾生是一體,所以念念就包括一切眾生,這就是真實慧。

「自制其心,名之曰誓」,這誓是什麼意思?誓是對自心來講的,我們的煩惱很重、習氣很重,自己能把它控制住,讓煩惱習氣不起作用,這是誓。「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要克服你自己煩惱習氣,就成功了。能夠克服自己見思煩惱,六根在六塵境界當中,沒有佔有的欲望,沒有控制的欲望,這就是要自制其心,不自制其心做不到。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自制其心,放下執著這是聲聞,佛法裡面斷惡是斷下品。下品斷了再斷中品,中品是分別,分別太多了,大乘裡面稱它作塵沙煩惱,起心動念就是分別,分別之多就像塵沙一樣,比喻那麼多,無量無邊無盡的分別也得要放下,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分別比不執著高,不分別的人ㄧ定不執著,不執著的人他還有分別,所以放下塵沙煩惱這是菩薩,比阿羅漢高了。再提升放下妄想,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雖然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裡面沒有分別執著,這個高明,這人在哪裡?法身菩薩,這就是阿惟越致菩薩,實報莊嚴土裡面的群眾。他只要是住在實報土,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出了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還做不到,他做到了,這叫大英雄,十法界裡面的佛都不能稱為大英雄。所以大英雄最低的條件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真的這三種煩惱都放下了。自制其心,修行總的原則、總的綱領就在這一句!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所說的「克己復禮」,克己的功夫就是自制其心,復禮就是志求滿足,滿足是滿足自己所發的願,我所發的願兌現了。

下面念老的解釋,「弘誓願者」,如果單單講這句,就是「泛指佛菩薩弘大之誓願」,多半都說的是四弘誓願,可以說這四條是一切諸佛菩薩因地發願的總綱領。即使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不出這四大範圍,你看度眾生的願,斷煩惱的願,學法門的願,成佛道的願,絕不超越這四個綱領。四十八願就是四弘誓願的細說,四弘誓願是總綱,它是別目就說得更清楚。「今言斯弘誓願」,上頭加ㄧ個斯,斯是此,此誓弘願,「則專指法藏菩薩的四十八願」。發四十八願之後,「由願生起無邊殊勝妙行」,為什麼?以行來實踐他的願望,就他每ㄧ願他都要做到,真做到,做到不是短時間,是要很長的時間,願願都不例外。你要問為什麼?答案非常明顯,我們自己冷靜細心觀察就明白,沒有發願之前是凡夫,凡夫在六道十法界多長的時間?無量劫。無量劫染的這些煩惱習氣,你說有多廣、有多深,那麼容易斷得了嗎?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學習要ㄧ門深入、長時薰修,以行踐願也離不開這個方法,我們還是要煩惱ㄧ樁ㄧ樁的斷。斷貪、斷瞋、斷痴、斷慢、斷疑,這根本煩惱,還斷惡見,所有錯誤的看法都得要斷,事上要斷,理上要斷,相上要斷,性上也要斷。所以法藏比丘自制其心用了五劫的時間,這不是簡單的。

他斷煩惱這些行為,種善根這些行為,這都是殊勝妙行,殊勝妙行不是一個,無量無邊。願在指導他,每一願、每一願要怎樣才能兌現,願不少,四十八條。如何能夠斷盡,煩惱習氣斷盡,良好的心態養成都需要長時間,都需要經歷重重的考驗,才能成就,禁不起考驗不行。一般說順境善緣好,你會生歡喜心,會生起貪戀的心,這就是煩惱。順境、善緣裡頭生煩惱,你要自制其心,在順境、在善緣不生貪戀。反過來在逆境、在惡緣,環境不好是逆境,惡緣是你所遇到的人不好,都是跟你做對的,他不是幫助你,找你麻煩的。在這裡頭很容易生起怨恨、不平,你要自制其心,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沒有怨恨,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都能保持著你的清淨平等,這是功夫,這真修行。唯有心地清淨平和,他生智慧,他不生煩惱,智慧能幫助你解決問題,圓圓滿滿;一生煩惱就壞了,可能就把你的好事破壞了。我們從這一句能體會到,法藏菩薩發願之後的修行不是容易事,無邊殊勝妙行難得他都圓滿。

再看下一段,「本品開章明義,其第一句直曰:住真實慧。此一句子,乃一切妙行之大本,為無量人天開正眼。」《無量壽經》有三種真實,這是其他經裡很少有的,經裡面告訴我們,「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講了三種真實。積功累德頭一句就說「住真實慧」,你要把心安住在真實智慧。這一句就是我們在前面一品,末後《無量壽經起信論》裡面所說的十種心,是「住真實慧」,住在自性本具的空寂心、妙圓心、無礙、無住、無作、無外、無內、光明、平等心,這是一切妙行的大根大本。為無量人天開正眼,人天要想修行、要想證果,就不能不依法藏菩薩這一條道路,他走的是這個路,我們跟著這條路走,他成功了,我們肯定也會成功。

「本經《德遵普賢品》」,這第二品,「曰: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大教緣起》曰」,第三品裡面有這句話,「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今云:住真實慧。此三句雖各有異,而其真實則不二也。」三種真實。「真者,真如也。實者,實相也。」十法界六道裡面,大家要知道沒有這三種真實,六道眾生的心行果報,諸佛如來都嘆為可憐憫者應知,為什麼?因為沒有這三種真實。換句話說,六道十法界裡沒有真實這回事情,「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來的真實?真實之際是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這是真實之際。真實的利益是永遠不會失掉的,那是什麼?那是破迷開悟,你永遠不會失掉,這是真實利益。這個地方又給我們講「住真實慧」,真實智慧能成就萬德莊嚴,能成就積功累德。真如、實相都是自性的別名;換句話說,這三句是性德,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有的。

「《觀佛三昧經》云: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什麼叫第一義空?第一義空是術語,《佛學大辭典》說,「對於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極之涅槃為第一義空」,小乘叫偏空,「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空都不執著,這另外給它定個名詞叫「中道實相之空,故名第一義。」其實著了名相都錯了,老子《道德經》頭一句話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說不出來,能說出名相,名相全是假的,這是學佛的同學不能不知道。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聽教誦經,這是我們最平常用的,聽教就是上課聽講、讀誦,必須要懂得三個原則。第一個,不著言說相,我們聽經不要執著他的言說,要聽他所講的意義。他長說短說、深說淺說都不要緊,都無所謂,要聽他的意思,不執著言說相。看經呢?看經不要執著文字相,執著言語相錯了,執著文字相也錯了,不能著相。第二個,不能執著名字相,譬如這裡講小乘是名字,涅槃也是名字,第一義空也是名字,偏真但空還是名字,這個名字相是假的,也不能執著。你明白它的意思就行了,隨便他怎麼說沒關係,只要我在這個裡頭把意思體會到。第三個,不著心緣相,心緣相是什麼?我們中國人講望文生義,就是聽了之後我有自己的意思,不行。為什麼不能?因為佛沒有意思說出來的,你怎麼聽了會有意思出來?那意思是你的,不是佛的。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自己意思生起來不是如來真實義。這樣才叫會聽,讀誦的時候會讀,這樣讀誦、這樣聽經會得三昧、會得定,會開悟。

如果你著相,著相無論是著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你都不能得定,都不能開悟。用我們現在的話說,著這三種相你學的是佛學、是知識;你不著這三種相,你是智慧,你會得定,你會開悟。這是世法跟佛法修學心態不相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曉得今天學佛學的是什麼。佛法修學,無論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是戒定慧,離開戒定慧不是佛教的法門,佛教的法門決定跟戒定慧相應。譬如你誦經,誦《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初學的人大概念兩個小時,字字句句念清楚,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一直念下去,自己沒有一個念頭起來。有念頭是什麼?就像照,一看到這個就覺悟,那是照見,你沒有去思想;我想想這個意思是什麼,一想就落意識裡去了,不能想。一聽,明瞭就明瞭,不明瞭不要緊,再念第二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總有一次意思一下出來。所以你守這個方法就是持戒,你真的去幹那就是修定,所以他會得三昧、會開悟。這是佛法學習跟世間法不一樣的地方,一切時、一切處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

《三藏法數》裡面說,「諸法中,最第一法,名為涅槃」,梵語涅槃可以翻成中國文字,在四諦裡面翻作滅,四諦大家曉得苦集滅道,兩重因果。世間就是苦跟集,苦是果,集是什麼?集就是煩惱。集是因,因為有集,所以才有苦。你想想看,你每天在集些什麼,我們講收集,你天天收集什麼?眼耳鼻舌身意都在收集煩惱。見色聞聲跟裡面的七情五欲混合在一起,你收集這個東西,天天收集,你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這是佛給我們說出來的,六道怎麼來的?這麼來的。六道為什麼這麼苦?因為你天天收集苦因,那你得的當然是苦果。佛法也有因果,佛法的果是什麼?果是滅,滅就是涅槃。滅什麼?滅苦因、滅苦果,把六道裡的因跟果統統滅掉,六道就沒有了。用什麼方法來滅?滅有因,滅是果,果必有因,因是道,修道你就能證得滅果,所以這個滅是滅煩惱、滅苦果。四諦裡所翻的滅,滅不是個壞事,好事,把六道滅掉,把十法界滅掉,為什麼?它本來都沒有,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東西滅掉,自性就現前,六道十法界滅掉,自性清淨土就現前,自性清淨土就是實報莊嚴土,就現前了,假的滅掉,真的就現前。「涅槃之法,空無有相,是為第一義空。」我們起心動念就不空,就落在集裡頭。我不執著,我不分別,什麼都放下了,什麼都沒有了,你心裡還有沒有?有,怎麼沒有?還有「什麼都沒有」,還有「我已經空了」,你還裝了這些東西在裡頭就不是真空,就不是第一義空。第一義空連這些念頭都沒有,才真正叫第一義。所以阿羅漢沒有第一義空,阿羅漢有空,沒有第一義空,阿羅漢有放下,「放下」那一念他還沒放下,他還有放下。

「《涅槃經》二十七」解釋說,「佛性,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空跟不空都沒有,才叫真空。空與不空是二邊,二邊沒有了,這叫中道,中道出現了,還是不乾不淨,你還是落在二邊,中道也沒有,有中道就錯了。所以佛性是第一義空,佛性是什麼?覺性,佛是覺的意思,自性覺就是第一義空,自性本來覺,這個覺不是修來的,叫本覺。《起信論》上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一念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決定可以斷掉,因為它本來沒有;本來有的決定可以證得,本覺本有,決定可以恢復。只要你把那些不覺放下,覺性自然現前,怎麼現前?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覺性就現前,就在當下,不求自得。因為我們求,本覺起不起作用?起作用,這個作用起了,扭曲了。它起什麼作用?就是你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全是覺性,因為你不知道它,還以為自己本事挺大的,全把本覺扭曲了,本覺並沒有失掉,只是變質;你把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統統放下,它就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是大覺,就是真智慧,這個地方講的真實智慧。所以空與不空,這個概念都不能有。

「《智度論》三十一」,《智度論》一百卷第三十一卷,「能使諸法實相空,名為第一義空」。諸法實相空是什麼?這一句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對這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它就空。你還有一個諸法實相空,你已經不空了;心要寂靜,寂靜是真心,真心裡頭不能有東西。《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佛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一個字都不能執著,你要是執著一個字,錯了,佛都流眼淚,在旁邊說:對不起你,我害了你。佛是真的害了你。佛沒有害你,你自己害自己,你錯會了意思。馬鳴菩薩講得那麼清楚,教你不要執著言說相,換句話說,文字是言說的符號,言說不能執著,文字不能執著。不執著名詞術語,不起心、不動念,這樣聽講、這樣讀誦會開悟,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可是幾個人能做到?大概是像惠能大師那一號的人物可以做到,別的人都不行。看經著了文字相,聽講著了言說相,所以怎麼看、怎麼聽還都是自己的意思,未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你沒了解,就是你著相了!離一切相,這三種相都要離,可執著不得。所以,講經的人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聽經的人聽而無聞、無聞而聞,那個才妙。所以第一義,難!

「《觀佛三昧經》曰;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這個第一義就是講的佛如來果德,妙覺位的果德,真如實相這是第一義空,說得沒錯。我們怎麼樣?全著了,文字相也著,名字相也著了,我們給人講還是講這些東西。那這是什麼?這叫佛學,不是學佛;如果是學佛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學佛。所以從這些句子裡面,我們曉得第一義空在哪裡?如果我們真能做到,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這其中守住自己的清淨心,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沒有一樣不是第一義。一一諸法無非第一義空,你證得第一義空,恭喜你,你成佛了。佛法在哪裡?佛法沒離開我們,其實我們還不都是住在第一義空裡頭!不知道這叫迷。

末後還有一段,「小乘之涅槃亦名第一義空」,這怎麼說法?「《雜阿含經》十三曰」,也第十三卷,「我今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初善,中也善,以後也善,這個善是真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這小乘涅槃,《阿含經》上說的,裡面只著重在善義善味,你看這不是講文字,不是講善言、善行,不是這個,善言、善行不是第一義空。言行裡頭的義趣、義味叫法味,意思你體會到,法味嘗到了,純一滿淨,你的心行清白沒有一絲毫染污,這是第一義空。我們可不能執著,這講的大乘跟小乘,我們大乘、小乘都不說,說我們凡夫有沒有第一義空?凡夫果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學過佛法,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真正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第一義空。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分別是起心動念之後才有,執著是分別之後才有,所以不起心、不動念,分別執著決定沒有,跟自性相應了。小乘不是沒有,少,非常非常少,真的是善根深厚他才能夠得到。

我們看這底下註解,「窮極真如實相之源底曰真實之際」,際是邊際,到真實的邊際,真實的根源,真實之底,根底,這叫真實之際。換句話就是徹悟自性,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徹底覺悟了。我們平常講大悟、小悟,那是悟的層次沒徹底,徹底覺悟就是真實之際。「當來一切含靈」,當來是將來,也可以說當是當前,來是未來,就是現前跟未來意思也能講得通,「一切含靈,皆因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而得度脫者,真實之利也」。這把真實之利說出來了。六道是假的,你擁有的再多,你都得不到,你身體一死了立刻就輪迴,沒有一樣是你的,所謂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明白這個道理,人生在世要多做好事、善業,為什麼?業能帶得走,除了業之外其他沒有一樣東西能帶走。所以明瞭這個絕不造惡業,造惡業得惡報,行善業才得善報,善報、惡報全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明白了,我們今天要造什麼業?咱們今天造的業是淨業,斷惡修善,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不但不能著相,也不要著名,也不要著這個念頭:我做了多少善事。這念頭都不要,為什麼?你跟第一義空相應,第一義空是真的,真如實相這不是假的。我修善斷惡,我念頭裡頭還有影像,都是假的。影像放下,心乾乾淨淨,像古大德所說「作而無作」,真做了。心裡面呢?心裡頭沒有染,痕跡都沒有,就跟沒做一樣,作而無作,天天在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天天給我們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休息,真精進,真做,佛心裡痕跡都不著,什麼也沒做。這是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示範的,給我們做典型,我們學佛要向他學習,學他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看一生講經教學,對於世間名聞利養絲毫都不沾,一生過他一樣的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天出門托缽。這是示現什麼?這是示現第一義諦,第一義空,安住在第一義中。

當來是現前、將來,一切含靈這是一切眾生,包括情與無情。以前我們覺得含靈是有情眾生,不包括無情眾生,無情是什麼?植物、礦物、山河大地,不包括這個。現在我們知道,《華嚴經》上說得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切含靈實在講包括無情,包括了植物,包括了礦物,包括了虛空,都在其中。我們聽到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才了解五蘊的真相,五蘊是一切法的根本,是一切法的基礎。彌勒菩薩講得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念念成形是色,形皆有識的識是受想行識,這合起來叫五蘊。五蘊從哪來的?從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業相。今天科學家講的能量,動,動就產生能量,能量一變就是受想行識,再變就物質現象,物質跟精神,也就是五蘊是同時發生的。至於它的變化變成這個宇宙,無量無邊無盡無數這些萬物,都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有沒有數量?沒有數量,真的沒有數量,隨著念隨著變。就像萬花筒一樣,我這裡還有道具,這是萬花筒,萬花筒的構成很簡單,這三片玻璃,裡面放幾個不同顏色的碎片,不多,你拿出來數數,也不過就是大概十幾二十片。可是你去給它轉轉看,你把圖案你用照相機去拍攝,一張一張拍攝,你就這麼老是轉,不會找到兩個圖案完全相同。識變就跟這個道理一樣,無論怎麼變都是假的,你可別當真。為什麼?它剎那不停,速度之快你無法想像,一秒鐘頻率一千六百兆,一秒鐘。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的剎土,裡面的六道、十法界都在這個變化當中。《還源觀》上講的一句話講得太好了,叫「出生無盡」,用四個字就把它講清楚、講明白了。我們一般形容說千變萬化,我們從萬花筒這個原理解釋,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一切含靈,皆因彌陀一乘願海」,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為什麼說一乘?一乘是佛乘。前面我們讀過的一切皆成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成佛,所以它是一乘法,它不是三乘、五乘。轉凡成聖,眾生成佛的方法太妙了,就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所以這六個字一定要放在心上,把心上其他拉拉雜雜的垃圾全放下。要把這個心洗得乾乾淨淨的,裡面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就得度。根利的立刻就成佛,像釋迦牟尼佛的示現,像惠能大師的示現,立刻就成佛,凡夫成佛確實一念之間。鈍根的,放不下的,迷得很深、迷得很重的,往生就成佛了,還要通過往生,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利根的在此地就成佛,不必到極樂世界,雖然在此地成佛,他跟極樂世界來去自如。實際上極樂世界跟我們沒有距離,阿彌陀佛的報身跟我們現前的肉身也沒有距離,我們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能跟如來報身相應,如果是真的那就沒有法子,它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什麼叫真實之利一定要搞清楚,不往生、不成佛,利益都是假的,只有往生成佛是真實之利。

「能顯此真實之際,惠此真實之利者,即此真實之慧也。」真實之慧重要!沒有真實之慧,前面兩個都得不到。顯此真實之際就是明心見性,惠此真實之利就是阿彌陀佛他的大願,他的方法,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就是執持名號這個方法,是真實之利。我每天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ㄧ聲真實之利,念一百聲就是一百聲的真實之利,沒有比這個更真實。所以有很多人一天三千聲佛號、三萬聲佛號,功夫用得深的一天五萬聲佛號、十萬聲佛號。這些人為什麼這麼幹?他知道那是真實之利。他怎麼知道?他有真實之慧。真會念,聲聲佛號具足戒定慧三學,聲聲佛號具足彌陀四十八願,聲聲佛號裡面具足空寂、妙圓種種心,這一句佛號圓滿具足。

下面說,「慧者,《大乘義章二》云:據行方便,觀達為慧。就實以論,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念老說,「是乃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方名慧也。」據行方便,據是依教奉行,佛教我們持戒,佛教我們行六波羅蜜,這都是方便,方便也就是隨緣。《還源觀》上四德第一句「隨緣妙用」,妙用是慧,妙用是觀達。慧觀通達,觀的是什麼?觀的是自性空寂,一一法了不可得。了不可得,為什麼還要行?我們今天的行是度自己,我們迷在方便裡面出不來。所以我們要依一切諸佛所走的道路,戒定慧三學,走出六道輪迴,走出十法界。你不循著這個路去走,自己想去找一條路,你就錯了。古往今來十方世界所有菩薩都走這一條路,你為什麼不走?你要新創一條道路,你走不通。為什麼他們這個路是正路?你想想就曉得,他們這個路是什麼路?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麼一條道路,你還能找到第二條路嗎?沒有了,就這麼一條路。不放下,那有千萬條路,無量無邊的道路;放下就一條路,這條路通入自性,通往大般涅槃。所以,放下就是!你搞多了、搞雜了,你害了你自己。

我們也看到古來一些祖師大德,也廣學多聞,難道我們不能學他嗎?不是不能,你有人家的本事就行,廣學多聞沒障礙;沒有人家那個本事,一學就壞了。什麼本事?前面剛剛講過的,馬鳴菩薩教的本事不著相,言說相(文字相)、名字相、心緣相全不著。那是什麼?學而無學、無學而學,千經萬論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為什麼?它不障礙你了,你不受它的影響。這個自己可以試試看,我這一天,今天讀了兩種經、三種論,你腦子裡是不是有這些東西?有了,全著了,那就壞了,那你就錯了。讀了這麼多東西之後,智慧開了,一點相都沒著,那就行,對了。只開智慧,不落印象,你一天看十種、二十種、一百種、兩百種,沒關係。如果沒有這個本事,還會著相的話,你只能著一個相,為什麼?好除掉它,容易放下。執著太多,放不下,不就這麼回事情嗎?所以對絕對大多數的人說,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能夠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不在這個範圍之內。這裡據行方便,觀達為慧,你自己要懂得,要有方便,要有智慧。

「就實以論,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真心體明是常寂光,寂光裡面身土是ㄧ不是二,身稱為自性身,土稱為自性土,全是智慧。而且智慧都沒有相,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什麼都不是。你要想見它,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見到,起心動念就迷了。阿賴耶從哪裡來?起心動念來的;不起心、不動念,沒有阿賴耶。所以實報莊嚴土那個裡頭沒有變化,也就是說那個境界是自性本定,能生萬法,所生的一切法也都是自性本定。人沒有生老病死,樹木花草沒有春生夏長,一切萬物都具圓明性德,那是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它真有。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見到,你才能入境界。所以真正修行,真正會用功的,就在六根接觸六塵裡頭修行,練什麼?練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上上的。上上功夫做不到,再降一等,降一等是什麼?不分別;不分別也做不到,再降一等,不執著。不執著做不到,那沒法子,那就是六道凡夫,真的是六道,出不了六道輪迴。不執著能做到,不分別做不到,出不了十法界。這一段意思還沒講完,下面接著這是「真實」,也是《大乘義章》上說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1日09:04: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28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