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65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六五集)  2011/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65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二十一面,倒數第三行:

「通達善趣門」,從這裡看起,這一句是經文。「通達者,暢通無壅也」,沒有障礙。「門者具兩義,一者差別,二者趣入。《大乘義章一》曰:門別不同,故名為門(即分門別類之義,如部門、門類)。又能通人趣入名門」。跟前面意思完全相同。「法有種種差別,即是有種種門,皆能使人趣入涅槃」,這句話非常重要,這是門的意思,「即是門義。故指經中之法為門」,說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每個法門都能夠通入涅槃,都能通向涅槃。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意思就在此地。門雖然是通的,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因此別人能走的門,未必我們也能走;我們這個門能走得通,說不定別人走不通。譬如禪宗是走覺門,其實無量無邊的法門,歸納到最後就明心見性,只有三門,覺門、正門、淨門,覺正淨三門。在中國大乘八個宗裡頭,走覺門的有兩個宗,禪宗走覺門,性宗走覺門。什麼樣的人?所謂上上根人,我們講天才他有能力走這個門,上中下三根這個門都走不通,就知道這個門難。第二個門正門,上中下根性都可以走,大概真能走得通的上根人;中下根人也有利益,但是沒有辦法契入涅槃。就像念書一樣,從小學、中學、大學,念得都不錯,但是沒有畢業。畢業了那就見性,得上根人才能畢業,中下根人可能念到大學一、二年級就停止,就不能再前進。第三個門是淨門,修清淨心,也能明心見性,這也有兩個宗,淨土宗跟密宗。

諸位要知道,密宗也是修清淨心的,密宗的清淨比淨土宗還要殊勝。淨土宗是遠離染污而得清淨,離染我得清淨;而密宗不是的,密宗在染裡頭他也不染,那叫真淨。由此可知,密比淨土就難,他不離開染污,他有這個本事,在染污裡面他的心不染污,真清淨。可是淨土宗有超越覺正淨的功德,這是不可思議的,這是無與倫比的。我們學了《無量壽經》就明白了,它是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獲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你要問他,他生到極樂世界帶的是一身罪業,可是他真往生了。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你念四十八願就是他在極樂世界的樣子,太殊勝了!禪宗、性宗、宗門、教下,連密宗也比不上他,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無比殊勝。我們遇到,要不能把它牢牢抓住,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那我們就真錯了。我常勸同學們,我們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面為我們開導的。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不能夠等閒視之,太重要了。跟這個相對應的,「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這個意思更深。你什麼時候證得?心裡全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一粒塵沙都沒有,你就見到,就在此地見到極樂世界。這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還得了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這一法是真的,它不是虛妄的。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重視趣入大般涅槃,這叫法門。

「《四教義三》」,《四教義》四卷,第三卷裡說,「門者,以能通為義」,就是通達沒有障礙。「佛教所詮正四句法」,這就是四法,佛教一切眾生的,第一個是教法,教學的方法,我們今天講言語文字,言教、身教都是屬於教法。第二個是理法,就是教學理論的依據,依據什麼理論?自性清淨圓明體,賢首國師給我們說的。這是諸佛世尊講經說教教化一切眾生,理論的依據,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講的真理,永恆不變,不生不滅。第三個是行法,行法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多!無量行門,門門都通涅槃道。這個法門契合我們自己的根性就特別容易修,也容易成就;不契合我們的根性,就感到非常困難,不容易學習。從這些眾緣上來看,淨土就太殊勝,淨土具備的條件是最簡單,所謂三資糧,三種修行的重要方法,第一個是你能夠相信,第二個是你願意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第三個條件你真念佛,真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中,心中只有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沒有,這就行。你看這麼簡單的條件,上中下三根全能做到,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沒有一個人修淨土不能成就。我們要問,現在修淨土的人多,為什麼成就的人少?這三個條件不具足他就不能往生。

所以古大德在這上面又加了個字,叫真信、切願、篤行,篤行是什麼?真幹!真信、切願、真幹。我們今天怎麼樣?信不信?信。是不是真信?不是的。怎麼知道不是的?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沒放下,我們修淨土必須要知道真放下!我從入佛門第一天,沒出家,見章嘉大師那一年我二十六歲,大師第一句話教給我的,就是「看得破、放得下」。我沒有懷疑,我以為我聽懂,實際上沒聽懂,粗略知其大意而已。對這一句話所體驗的,一年比一年深刻,到今年六十年了,我才知道這句話的真實義。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眾生苦難特別多,對修淨土的人來說未嘗不是好的逆增上緣,為什麼?它叫你對這個世界無所貪戀,容易放下。章嘉大師告訴我,我這一生是佛菩薩替我安排的,叫我什麼都不要操心,我聽話。佛菩薩把我安排到澳洲來了,在澳洲遇到格里菲斯大學跟昆士蘭大學的校長,要我幫助團結宗教,幫助這個社會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這個事要不要做?可以做、可以不做。可是看看許許多多苦難眾生真的找不到出路,他想不想找?真想找,找不到。

我們學佛這麼多年,讀古書不多,略知古聖先賢教化眾生的旨趣,宗旨、趣向懂得一點。就這一點雖然不多,在今天也是難能可貴了,來幫助這個世間。特別我接受他的邀請,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參加了幾次,漸漸明白了。聽到英國湯恩比博士的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中國傳統文化不但能救自己的國家民族,能拯救世界,能化解世界上所有的衝突,能幫助世界回到和諧安定,所以我們盡一點綿薄之力。到今年我覺得功德圓滿,我知道的都說出來了,我能做到的也都做完了。最後的一樁事情,就把中國這些古籍多印一些,分送給全世界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族群。我們自己退出一切活動,國內、國外所有的活動退出,專心修淨業,一心求生淨土,這樣才不辜負老師的教誨,不辜負老師厚愛,只有往生才是真正報恩者,這個道理我們懂!懂了就得要做到。目前我的體力,每天四個小時還不成問題,《無量壽經》,我估計今年七、八月應該可以講圓滿,這是我對淨宗同學的微薄貢獻。這個經講圓滿之後,如果我還在世間,我就想繼續把《華嚴經》講完。還有人請我講《楞嚴》、講《法華》,恐怕這些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希望我們現前年輕的法師大德你們努力,這些大經大論的弘揚責任在你們的雙肩。

這部經,這一句六字名號,直捷、快速、穩當通入大般涅槃,一切法門當中第一法門,我們認識、明白了,這一點都不假。四句法第四個是果法,果就是大涅槃,教、理、行都通大般涅槃。《華嚴經》妙覺位,你看這個法門,多直捷、多簡單、多容易、多穩當、多快速,有這樣殊勝的成就,你遇到了,你是多麼大的福報,世出世間第一大福報人,你才能遇得到。遇到了不信,信而沒願,有願不肯行,肯行不得力,都是福報不足。福報足的人,鄉下老太婆她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沒有,一句佛號念到底,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那麼瀟灑、那麼自在,她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她的教理行入大般涅槃果裡頭去了。我們嚮往,我們羨慕,我們以她做榜樣,向她學習。

「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這句就是大般涅槃,「故名為門。後者正是今經中之義」。就是通入,真性是自性,明心見性,實相之理就是般涅槃。下面說,「善趣者,一般指六趣中之三善趣」,這是普通的說法,三善道,善趣就是善道,惡趣則是惡道,都是指六道裡面的三善道。「但此與今經之義相違」,怎麼相違?前面我們念過,前面既然說出了,「上既以六趣皆名惡趣,故人天等趣不能復稱善趣」。六道都不善,縱然你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命終之後還要搞輪迴,輪迴依然包括三惡道,你怎麼能夠說它是善道?「故知善趣門不是趣向人天之門」,人天不是真正的善法,是在六道裡頭受苦難比較少一點的,不是純善。「而是上善者所趣向,故名善趣門」。上善是誰?佛在《阿彌陀經》裡面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的居民,「皆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我們就明白了,上善之人是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那個人,那個人叫上善之人,我們能不能做到?能。我常說只要把阿彌陀佛擺在心上,其他的全都放下,我就是上善之人。我們的心只有阿彌陀佛,只有《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在家同修有兒女,你就教他念《無量壽經》,他從小就把它念背,他就是上善之人。他背熟了,將來到十幾歲,你再叫他聽《無量壽經》,他一聽就懂了,自自然然他就入上善的境界。你對得起兒女,兒女將來成就感恩,肯定增高你的品位。這是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趣上善門,好辦法!這底下說得很清楚,不是趣向人天之門,而是上善者所趣向,故名善趣門。

「如《會疏》曰:菩提者,則上善所入,故言善趣門。是謂入菩提妙覺之法門,才是善趣門。」這句講得更具體,入菩提妙覺之法門,妙覺是果佛,還在等覺之上,再上就沒有了。所以妙覺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這是證入大乘極果,到究竟位了。我們現在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在無量法門裡面,去窮究這樁事情,難,太難了,你認識它都難,你了解它就更難。在這裡我們不能不感激阿彌陀佛,要不是他開淨宗法門,我們這一生不能成就。無論你怎樣用功、怎樣努力,勇猛精進,晝夜不懈,你還是不能成就,為什麼?煩惱習氣除不掉。你只要細心觀察周邊,回過頭來再觀察自己,你就知道困難。觀察周邊你才能了解自己,自己煩惱習氣不知道,不知不覺就起現行,就造業,起現行就叫造業,造業就有果報。我們看自己難,看別人容易,看到別人的習氣煩惱了,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回光一照就發現自己的過失,否則的話發現不了。別人造作罪業,我們從他身上發覺了自己,那個人就是菩薩在為我們示現,我們得感恩,不是他的示現,我怎麼能發現自己的毛病?不是容易事。發現之後最可貴的是改,不改沒用,發現了就趕緊改。《了凡四訓》講得好,天天發現自己過失,天天能改正自己的過失,三年你就是賢人。我們以儒家的講法吧,三年你就成君子,七年你就成賢人,九年你就成聖人,你步步高升。聖賢、君子是教出來的、學出來的,人人都有分,只要你肯幹。天天讀聖賢書是接受聖賢教誨,天天看別人錯誤是提醒自己,都是老師。天天自己改過,儒家的學習里程,我們果然依教奉行,真的三年成君子,七年成賢人,九年成聖人。現在這個社會,就是沒有聖賢、君子,所以社會一團糟。盛世是聖賢、君子做出來的,聖賢、君子在哪裡?求人不如求自己。世出世間法最難的是求人,求人難、登天難,古人說的,說的話一點都不錯。聖賢、君子不求人,只求自己,自己成就了才能幫助別人。

我們再看底下這句經文,「此門唯有發菩提心上善之人方能趣入,洞開此門,故云通達善趣門」。這個門,在我們這部經就是極樂世界的大門,極樂世界是善趣。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得非常之好,真正發心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個人就是上善之人。我在此地更具體跟諸位說明白,你能把《無量壽經》念熟,最好是念背。五十、六十以上記憶力衰退了,不必背誦,如果要背,只背四十八願這一品就行了,六十歲以上的人希望你熟讀這一品;五十歲以上的人早課四十八願,晚課三十二到三十七品,你還行。五十歲以前的最好是把《無量壽經》能背熟,《無量壽經》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無量壽經》,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你念佛,聲聲阿彌陀佛跟《無量壽經》相應,一句佛號是一部經,一部經濃縮成一句佛號。心是佛心,願是佛願,德是佛德,行是佛行,恭喜你,你決定生淨土,你的品位不是下品下生,至少也是同居土裡面上三品往生。你必須知道,上三品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上輩三品,上輩三品往生的人都是預知時至,而且生死自在。自在是什麼?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間再住個幾年也不在乎,沒事,他有這樣的功夫。中輩以下就不能,上輩就得大自在!西方極樂世界的國門大開,歡迎你回去,故云通達善趣門。後頭說,「云何洞開?則唯有成就淨國普攝群生之淨土法門也。」這句說得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給你指示出來,這個門是彌陀法門,彌陀成就淨國普攝群生。你真聽懂了,聽明白了,真幹了,不愧是阿彌陀佛的真實弟子,所以極樂的國門為你洞開。

再看下一句,「為眾開法藏。承上而言,上云閉塞諸惡道,悉令出生死海也」,就是出十法界,不只出六道輪迴,要知道他出十法界了,這悉令出生死。接著「通達善趣門,咸令登涅槃岸也」。登涅槃岸就是證般涅槃,契入常寂光,這些話說得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一個大循環,確確實實你又回歸到原點,妙覺是原點,回歸到自性,自性的原點。「為實現此願,首須開示佛之知見,故云為眾開法藏」。這是說這句為什麼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句?這說出來了。「廣演妙法,令眾悟入,導歸極樂,究竟菩提,故云廣施功德寶也」。下面給我們解釋,「眾,指九界眾生,包括菩薩、緣覺、聲聞與六道一切眾生」。實際上還包括了佛,這講四聖法界,它為什麼不說佛?包括在菩薩裡面。為什麼?四聖法界裡面的佛沒有見性,沒有見性不是真佛。所以天台大師稱他為相似即佛,他很像佛,不是真的,我們凡夫看不出來,法身菩薩能看出來。凡夫跟佛的差別在哪裡?在用心,用真心的就稱他作佛,用妄心的就稱他作凡夫,所以菩薩、聲聞、緣覺也稱作凡夫。大乘法裡面凡夫有內外,六道裡面叫內凡,就是六道以內的凡夫;六道以外的就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稱為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大乘講得嚴格,他必須捨妄心,用真心。

法相唯識裡面講得清楚、明白、好懂,叫轉八識成四智,八識是妄心,把妄心轉變成真心,真心叫四智。轉識成智那是真的佛,那就不是凡夫,怎麼個轉法?法相宗說六、七因上轉。我們真的要轉識成智從哪裡轉?轉第六、轉第七。五、八,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前五識跟阿賴耶識果上轉,因轉了,果上自然它就轉。這就說明什麼?轉識用功是前五跟阿賴耶識用不上力,你沒法子轉它,就在第六跟第七。第六、第七是什麼?第七是執著,第六是分別。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不分別就轉第六識,我不執著就轉第七識。轉第六識叫妙觀察智,妙觀,大乘教裡講止觀,止觀沒有學過就會了,全用上了,只要在一切境界裡頭沒有一點分別心,你就妙觀了。轉第七識呢?轉第七識是妙智,不執著了,一切不執著是妙智,一切不分別是妙觀。你看看《還源觀》上最後給我們提供修行最高的原則,五止六觀,五止是妙止,六觀是妙觀。六觀就是轉第六意識成妙觀察智,五止就是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

我們用什麼方法?我們用一句佛號。在什麼時候用?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間用,在這用,才起心、才動念就把它轉成阿彌陀佛,妙!淨宗學人,妙止是阿彌陀佛,止於阿彌陀佛,妙觀也是阿彌陀佛,觀阿彌陀佛。你看這法門多妙、多簡單、多穩當、多容易,成就無與倫比。一往生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還得了嗎?阿惟越致居報土,就是他住實報莊嚴土,他不住六道,他也不住十法界。所以這些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在這個地方留意,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就得真幹。搞清楚、搞明白了,不能真幹,原因在哪裡?情執放不下,這個煩惱根深蒂固。根有多深?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你的情執是一世比一世重,所以你出不了六道輪迴。遇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對你也沒辦法,這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你心裡面的情執你不肯放下,佛幫不上忙。佛對我們的恩惠沒有別的,就是講經說法教導我們,我們聽了之後覺悟、明白了。佛教學的對象是十法界,十法界的有緣眾生,聽到佛法有緣能信、能解、能行、能證,真實利益他得到。普世的教育在佛法是小乘經,裡面的內容叫世間法,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報應,讓你了解六道輪迴的事實真相。你要是通達明白,能把它做出來,表演出來,這個一般稱為世間聖賢,我們中國老祖宗所教導的,聖賢、君子是世間聖賢。他修福修慧積功累德,這是好事,修養道德到一定程度很容易轉凡成聖。他只要一轉決定不是小乘;換句話說,他不會轉變成阿羅漢、辟支佛。他一轉不是佛,就是菩薩,賢人、君子很難轉,聖人很容易轉。我想這也是中國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們,為什麼放棄小乘,用儒道來代替,可能就是這個緣故。儒道達到上層,上中下三等,達到上層一轉過來就是大乘的佛菩薩,比小乘殊勝!

「開者,開佛知見,亦常云開示之義」,開是打開,示是指示。這個經上講「為眾開法藏」,那個藏就是倉庫,倉庫裡儲存無盡的寶藏。眾生不但沒見過,聽也沒聽說過,這個寶藏就是自性本具的。佛出現在世間沒別的事情,幫助我們打開自性的寶藏。上上根人一看他就明白,上上根人,明白什麼?明白就見性了,上上根人。上中下三根不行,他看到之後還不認識,必須要指示給他,一樣一樣拿出來給他看,給他說明,他明白了這叫示。你不指點,不給他講解說明,譬如我們去參觀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收藏很多的珍寶。上古時候這些東西,你看到不生歡喜心,我們一般人喜歡什麼?明清的玉器,你看到這個裡頭琳瑯滿目,你會非常歡喜。讓你去看夏商周三代的破銅爛鐵擺在那裡,這個東西有什麼用處?不曉得那個價值比那些珠寶不知道要高多少,不識貨!所以必須要有人給你講解,有導遊告訴你這個文物它的價值,它在哪裡出土的,它是什麼年代的東西;沒有人講解,你完全不知道。我們自性裡面含藏的珍寶,自己不知道,佛來當導遊,來給我們一樁一樁講解,一樁一樁的介紹,這是開示。

「法藏者,又名佛法藏,乃法性之理體」,這個話重要,法性之理體,底下一句話更重要,「亦即當人本具之如來藏性也。」開法藏,開誰的?開佛法藏。佛是誰?佛是自己,不是別人。《華嚴經》上世尊常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是開釋迦的法藏,開彌陀的法藏,與我們沒關係,那你開錯了。諸佛菩薩他們來開法藏,是開我們的,當人就是自己,直下承當過來,是開我自性本具的如來藏性。如來這兩個字就是自性,當人本具之自性藏性,是這麼個意思。原來我們的藏性,跟釋迦、跟彌陀、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他有的,我也有,他藏性裡頭一法不缺,我的如來藏性裡頭也一法不缺,沒有兩樣。底下這句說,「法性含藏無量之性德,故曰法藏。」這一句就是惠能大師開悟所說的第三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開悟時說的,何期自性,用現在話,沒有想到自性,本來具足,一樣都不缺。具足什麼?佛在《華嚴經》上說得清楚,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跟能大師的本自具足意思完全相同。如來是把性德,無量的性德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智慧,無量的智慧;第二就是德,就是德能,包括我們今天講的才藝,也是無量無邊;第三個是相好,相好,我們今天常講美好,還是無量無邊。歸納成這三大類。

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平等的,佛為我們開法藏,怎麼開法?就是把這些自性本具的德能,為我們宣說出來,讓我們知道,我們都有。現在到哪裡去了?現在還在,不但還在,天天用它。佛菩薩用它,你用它,我也用它,佛菩薩用它知道它是寶,我們用它不知道它是寶,把它搞錯了,把珍寶當作破銅爛鐵來看待,叫迷失了自性,變成什麼?變成不識貨。迷失了智慧,自性本有的智慧變成愚痴、變成懷疑,自性本具的萬德萬能,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相信自己很笨、愚痴,什麼都不會。這變成什麼?所謂失去自信心,不知道自性本具的相好,最明顯的我身體不好,相貌醜陋,多病多苦,他天天想這些。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它就現什麼,自性妙!想笨,一天比一天笨;想苦,一天比一天苦;想不健康,身體一年比一年差。怎麼回事?從心想生。佛這一句話四十九年不知道說了多少次,眾生也聽得耳熟,也會講,不會用。他要是會用,他就變成佛菩薩,他就不是凡夫;不會用還是凡夫,還是受苦受難,還是要搞六道輪迴,你看你冤不冤枉?

佛第一個帶給我們的,沒有別的,就是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你相信佛沒用處,要相信自己才管用,這個話蕅益大師說的。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講信願行,他信講了六個,講六個信,六個信裡面第一個就是信自己,你才真正得受用,你要不相信自己,後面五個信你都沒有。這像蓋大樓一樣,這第一個是第一層,第二個是第二層,第一層沒有,哪有二、三層?可見得自信心太重要了。充滿自信的人,他做事情沒有不成功的,對自己懷疑的人,肯定他要失敗。頭一個信自己,第二信他,他是誰?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你光說我信阿彌陀佛、信釋迦牟尼佛,不相信自己,佛對你一籌莫展,什麼也幫不上。佛不度無緣眾生,什麼叫無緣?沒有自信心的人叫無緣,有自信心的人就有緣,那個信佛真管用。所以沒有自信心的信佛,那佛裡頭打了很多問號在裡頭,都不是真信。第三個信理,第四個信事,第五個信因,第六個信果,自他、理事、因果不是假的。佛教導我們都有理論做依據,不是隨便說的,佛法裡頭一絲毫的迷信你都找不到。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佛法是高等哲學,他的原話是這麼說,「佛教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們學了六十年,最近幾年看到科學家的報告,我們可以說佛陀的教學是世界上科學的最高峰,這是講到佛法究竟處,科學、哲學的最高峰。科學跟哲學上的難題,不能解決的問題,都在佛法裡頭,而今天科學家能把它證實不容易。所以法藏是自己的性德。

「又法藏者,如來所說之教法也,教法含藏多義,故名法藏。」法藏另外一個意思,就是佛所講的教法,這些教法經過他的學生整理寫成文字,會集成經典,流傳到後世。兩千年前開始傳到中國,先後八百年,從東漢到北宋這八百年間,翻成中文的譯本,中文經典,古人把它整理分類編成一套叢書,稱之為《大藏經》,這就是如來所說之教法。《大藏經》的內容非常豐富,包羅萬象,所以稱之為法藏。「多法集積,故又曰法蘊」。這個蘊就是結集的意思,許許多多東西會集在一起,叫法蘊。「其數有八萬四千」,八萬四千不是一個定數,是佛的方便說,雖是方便說,它真的是八萬四千條,一條不少。諸位從《教乘法數》、從《佛學辭典》,你都能查得到,真的是八萬四千條。而實際呢?實際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那是真的。由此可知,八萬四千還是一切法的歸納,歸納為八萬四千類。

「《法華經寶塔品》云:持八萬四千法藏,為人演說。」八萬四千法藏,就是代表《大藏經》,也是代表一切經,是這個意思。為人演,為人說,演是表演,演在前面,做出來,做出來你再說出來,別人相信你;你能說到做不到,別人對你懷疑。所以佛菩薩說法他身教在先,身行後頭才有言教,這個能夠攝受人。讓別人聞其言而觀其行,聽到你說的,看到你真做到,他相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聞其言而觀其行,行跟言不相符合,人家說你是假的,你在騙人,別人對你生不起信心。聖賢、君子跟一般人的差別就在此地。聖人是佛菩薩,聖人決定是先行其言,他沒有說,先做到,做到以後再說,聖人;賢人、君子說到肯定做到;說到做不到,在中國古人說他是小人,說到做不到。小人兩個字用得好,含義很深,不傷人,小人是什麼?小孩。小孩說的他能做到嗎?他才三歲:我孝順父母。他真孝順了嗎?等到父母老了,他孝不孝順?靠不住!小人是這個意思。小孩說話你怎麼能當真?無論他說善、說不善都不可以當真,叫兒戲。這些意思我們都要懂得,演說這兩個字的講求就大了。

「又《俱舍論》云:所化有情,有貪瞋等八萬煩惱。為對治之,世尊說八萬法蘊。」八萬是大數,還有零頭省掉了,經上常講八萬四千,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為對治煩惱,世尊說八萬四千細行。八萬四千從哪裡來的?給諸位說,十善業道就是十條。佛法將這十條展開來,八萬四千,這是對大乘菩薩;對小乘,展開來是三千,叫三千威儀。小乘就是三千法門,大乘八萬四千法門,根本就是十善業道。這十善你能小看它嗎?同樣一個道理,《弟子規》能小看嗎?《弟子規》裡面所講的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十善是講十樁事情,十樁事情展開能變成八萬四千。那一百一十三樁事情展開能少於八萬四千嗎?不可能。你就知道這是大乘法,世間聖人也不例外,叫開合,展開這樣深廣,這樣的微細;歸納起來就是幾句話,歸納起來可以一句話。在佛法,十方三世過去、未來無量無邊諸佛所說的一切法,我們用一句話來包括行不行?行。哪一句話?阿彌陀佛全包括了。阿彌陀佛是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八願,十八願展開擴大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這一部《無量壽經》展開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展開就是一切經。反過來,一切經歸納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歸納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歸納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再歸納就是十八願,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這不是我說的,隋唐時代那些祖師大德們說的。彌陀功德不可思議,一般人哪裡知道?前清乾隆年間慈雲灌頂法師告訴我們,我們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遇到大災難,這個災難現前,所有一切經法都救不了,什麼樣的懺悔法都沒有辦法懺除你的業障。最後還有一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能化解一切經法所化解不了的災難,這一句名號能化解。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聽到這句話不能相信,總認為這個話是誇大,不是真的。現在我們親身通過六十年的學習,我們肯定他講的話完全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肯定灌頂法師是個再來人,他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說不出這個話來。為什麼?演說,他一定證得他才能說得出,他不是真正證得,他怎麼能說得出這個話!我們也是經過長時間的薰修,大乘教幾乎天天不中斷,六十年的薰修我們有體悟,有深刻的體悟,肯定這句話是真實語,真管用。

它底下有,「是以願為無量眾生,開顯法性之真實,復流出八萬四千妙法,對治眾生煩惱。」這句顯示諸佛菩薩他們教化眾生,用意何在?有什麼企圖?有什麼目的?現在人喜歡懷疑,沒有目的、沒有企圖,那人為什麼幹這種傻事?給諸位說,真的沒有目的,也沒有企圖、沒有用意。你要問他,為什麼要幹這個事情?他只一句話回答你,「法爾如是」。如果你要明心見性,你要成佛、成菩薩,你就跟他一樣,到那個時候你才恍然大悟,你才知道你懷疑他,你不相信他,完全是自己煩惱習氣在作祟。佛菩薩他有意思嗎?他有企圖嗎?有目的嗎?如果他才動這一念心,他就墮落到六道凡夫來了,六道凡夫才有這種煩惱習氣,佛菩薩早就斷得一乾二淨。這就是古人所說的一句成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這個意思。你完全看錯了,完全想錯了,這種看錯跟想錯對自己的關係太大了。什麼關係?自己在這一生遇到佛菩薩,就有成佛、成菩薩的機緣,但是這麼一懷疑,機緣失掉了。佛菩薩沒有損失,真的如如不動;對自己造成重大的損失,無與倫比的損失,真錯了!

不但超越世間的這些佛菩薩、聲聞、緣覺,連世間的聖賢他們起心動念,為國家、為民族、為一切眾生,全心全意的付出,不求自己,沒有自己的名聞利養,世間的賢人都能做到,何況出世間的大聖大賢。所以大乘教裡面才說,疑,就是懷疑,疑慮是菩薩最大的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修善,障礙你積德,障礙你三昧,障礙你開悟,障礙你證果。所以把疑這個字列入六種根本煩惱之一,貪瞋痴慢後面就是疑,不能懷疑,一懷疑就錯了。世法裡頭,佛法也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那個疑是疑情不是懷疑,不是對聖教的懷疑。字是一個字,念是一個聲音,意思不一樣,你可不能搞錯。對聖賢教誨決定沒有懷疑,如果你認為它有問題,你可以打個問號,這叫疑情。你不能否定它,為什麼?你對於真相沒有徹底了解,等你把真相徹底了解之後,才能下斷語。諸佛菩薩對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懷疑,為什麼?他知道事實真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1日09:03: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276.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