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四0集) 2011/1/1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4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解》第二百九十三面第二行,從當中看起,從「二約諸位」看起:
「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這是普賢第二個意思,第一個是從性德上說的,一切眾生皆是普賢。二跟三都是修德,修德從初發心,如果我們發願修普賢菩薩行,依照《華嚴經》末後的一品「入法界品」修學,念念依循十大願王,記住前面一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修普賢行。所以淨宗同學個個都是修普賢行的。諸位,諸是多,這麼多的位次,多少個位次?經上給我們列的是五十個位次,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總共五十個位次。好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到五十年級。再往上去是等覺菩薩,那是亞聖,所以說鄰極亞聖,十地跟等覺做了鄰居。從初發心這五十個位次叫諸位。曲是委曲婉轉,地位高下不一樣。初信到第六信這六個位次沒出六道,還在六道裡面,雖然沒有出六道,他跟六道眾生不一樣。為什麼?六道眾生迷惑顛倒,他搞六道輪迴;初信位的菩薩,他的方向、目標就正確了,他是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雖然功夫還沒有成就,他們是已經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所以雖然不出六道輪迴,是決定不墮三惡道,也不會墮落在羅剎、修羅裡面,他就是人天兩道七次的往返,他就脫離六道輪迴。這七次往返是什麼原因?思惑沒斷,見惑斷了,他還有八十一品思惑,在天上人間把這個東西放下了。
我們如果從小乘來看,意思就很清楚,小乘一共是八個位次四果四向。初果向可以說沒有地位,證得初果就有地位。我們今天是屬於哪一種地位?是屬於初果向;如果在大乘,我們是初信向,我們向著初信這個位次前進。證得初果,在大乘就是你證得初信位,初信位的菩薩,就像小學一年級。我們現在連小學一年級沒有得到,雖然修學小學一年級的課程,考試都不及格,所以人家不承認我們是一年級學生。初果需要什麼條件?我在這麼多年當中,常常勸導大家,修淨土、學大乘務必要放下自私自利。為什麼?有這個念頭菩提道上是寸步難行,無論你怎麼樣的精進努力,你是原地踏步,你沒有向外邁出一步,這要懂。這個自私自利是多麼害人,頭一個要放下這個,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對名利、對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真放下了,不再控制、不再佔有,心稍稍向著清淨的方向去走了。還得放下貪瞋痴慢,這很難放下的,放下貪瞋痴慢,不容易放下,但是要把它淡化,這是不是初信位?不是的。這是什麼位次?這叫初果向,你向著這個方向。
怎麼叫初果?也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初信位的菩薩,五種見惑斷了你就證得。第一個就是身見,決定不再執著身是我,我常說了,身不是我它是什麼?是我所有的,這是身見,記住,還有我所有的。放下了邊見,邊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對立,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人對立了,對立的念頭沒有了。諸位要曉得,人在世間煩惱無量無邊,煩惱的根在哪裡?就在對立。這把煩惱的根拔掉了,跟一切人不對立,跟一切法不對立,跟一切萬物不對立了。對立是錯誤的,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一體怎麼對立!你細心去思惟,在我們這個身體上,眼睛是個器官,耳朵是個器官,不一樣。身體裡面五臟六腑各有各的功能,心臟不是肝臟,肝臟不是腎臟,我們想想,它們有沒有對立?眼睛跟耳朵有沒有對立?耳朵跟鼻子有沒有對立?心肝脾肺腎有沒有對立?沒對立,沒有對立這就健康的。為什麼?那是一體。如果一對立,誰都不服誰,這五臟六腑不就打架了嗎?打架是什麼狀況?打架就是生病,病到嚴重就死亡,死亡就是同歸於盡,不如此嗎?一個道理!我們居住在這個地球上,就不能把這個地球看成一體。有沒有人把地球看成一體?有,太古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人看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祥和。在中國歷史上記載,堯王、舜王、大禹,他們心念當中宇宙萬物跟自己是一體。所以後人尊稱他們為聖人,他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貪瞋痴慢。我們讀史書上記載,周文王是一國之君,日常生活他吃的、穿的、居住的,跟一般平民完全相同,沒有兩樣,這真平等,本來是平等的,沒有特殊。典籍記載,我們相信那不是假的。
不平等怎麼造成的?從自私自利造成的。自私自利裡面有不平等的種子,這個只有佛法說到,這個種子就是末那識。你看末那裡頭,四大煩惱常相隨,第一個就是我見,就執著身是我,這是末那起的作用。除了身見之外,跟著身見同時起來的貪瞋痴,它的名字,第一個叫我見;第二個叫我愛,我愛是貪;我痴,愚痴;我慢,我慢就是瞋恚,貢高我慢我總比別人高一等,別人總要比我矮一等,這就是慢。這是俱生煩惱,從一念不覺那個時候它就起來了,所以我跟貪瞋痴同時起來的。佛以後特別加了兩個,三毒煩惱再加上個慢、加上個疑,疑什麼?對聖賢懷疑,這個不得了。不知道聖賢都是明心見性的人,大乘教裡講明心見性的佛,佛陀。所以《華嚴經》上佛常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本來是佛。懷疑諸佛菩薩,懷疑自己是佛,懷疑一切眾生是佛,這個障礙太大了。障礙什麼?障礙你永遠不能見性,你永遠找不到回家的道路。所以這五個字貪瞋痴慢疑,叫根本煩惱。加上前面五種見惑,把它合起來總稱它為惡見,這個惡是錯誤的,錯誤的見解,合起來是六個根本煩惱。從六個根本煩惱生起二十個隨煩惱,《百法》裡面講二十六個煩惱心所,展開無量無邊的煩惱,四弘誓願裡面說「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指這樁事情。
不斷煩惱你怎麼能見性?斷煩惱多麼困難,你想想能斷得了嗎?斷不了煩惱,你就永遠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面,肯定你在三途的時間長,你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這是一切經教裡面所說的,「可憐憫者」,這眾生可憐,誰給你受的這些苦難?自作自受。沒有人在那裡設計、在那裡建造、在那裡執行,沒有,完全沒有,是自己業力所感的。善業,三善道受生;惡業,三惡道受報,這是事實真相。佛幫助我們、勸導我們不要造業,不但惡業不能造,善業也不能造,為什麼?出不了六道。善惡業全放下了,心清淨,六道就沒有了。今天佛常常勸我們斷惡修善,那善還要不要修?善要修,惡要斷。這裡面問題就是你會不會,會斷的人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大乘法裡面所謂「三輪體空」,這樣修法你的進步就快,你可以把修學的時間大幅度的縮短,你超越了。如果著相,斷惡著斷惡的相,修善著修善的相,你的進步非常緩慢。經教裡面有所謂修行人,從初發心修成十信位要多少時間?要無量劫,你看多可怕。無量劫不是一個定數,它是活的,完全看你什麼時候覺悟,覺悟是什麼?不著相就覺悟。放下不是從事上放,是從心上放,事沒有障礙。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在哪裡?礙是在你念頭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障礙,這個東西要放下。
日常生活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是佛。佛陀應化在世間、法身菩薩應化在世間,真相如是,他們生活起居工作跟我們沒有兩樣,我們著相,分別執著。他有能力,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他有沒有造業?沒造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造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沒造業,不但六道的業沒有,四聖法界的業也沒有。這是修行的正理,我們不能不懂。如何把這個正理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表演出來?行行,就是每個舉動、每個造作,都與性德相應。性德是什麼?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跟我們講四德,這個重要,這是性德,無量無邊的性德歸納為四大類,講得太好了。第一個是「隨緣妙用」,也就是說普賢菩薩十願裡「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妙,真妙!妙在哪裡?妙在隨緣恆順,他裡頭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妙就妙在這裡。起心動念我想怎樣怎樣,那就不妙,那就造業了。你看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善財去訪問他們,向他們請教,他們都把這個四德不但講出來,演出來了,表演出來做給你看,就是隨緣妙用,他做出來給你看。
賢首國師雖然給我們講分四大類,四大類是一體,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為隨緣妙用裡有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給一切眾生做榜樣、做好樣子,這個不能不知道,這叫妙用。它的名詞叫「威儀有則」,就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則是規矩、榜樣,表演出來給大家看,這性德自然的流露。第三個是心態,今天科學家也講端正心態,心態是什麼?「柔和質直」。外面要像彌勒菩薩一樣,滿面笑容,無量歡喜,裡面質直就是真誠,內心真誠,外面歡喜。末後一句,「代眾生苦」。諸位要曉得,這十六個字是一樁事情,性德。在中國古聖先賢講的是一樁事情,也是講這四句,但是說法不一樣,中國古聖先賢怎麼講?講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你們想想這四科,四個科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不是隨緣妙用?是不是威儀有則?是不是柔和質直?是不是代眾生苦?完全相同。你懂得這個道理了,你再看世間,每個族群他們的聖賢,每個宗教裡面的聖人,我們就恍然大悟原來完全相同,這跟大乘講的就一個意思,全是自性流露,教化隨意無不圓滿。
我們於是就體會到,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隨順性德一切真,違背性德就一切是虛妄。我們的疑,就煩惱裡頭貪瞋痴慢疑,疑就斷掉,對於聖教、聖賢再也不疑惑了。斷疑就生信,信心才真正現前,有這個信心,菩提心就建立了。這個信心要是生不起來,菩提心怎麼發都發不出來,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修行永遠停留在六道,出不了六道輪迴。我們把話講清楚,真正的原因著相修行,就出不了六道輪迴;離相修行就超越六道,離就是放下,放下就是離。可不能有絲毫執著,不能有絲毫貪戀,有絲毫執著、有絲毫貪戀,你就在造輪迴業。所以我們看,從初發心到等覺這五十個位次,「曲濟無遺,鄰極亞聖」,這是在每個位次上修行的普賢菩薩,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入位。本經經文裡面講上中下三品,中上太高了,我們如果能生到下輩,下輩在佛法大乘教裡是什麼地位?十信菩薩,這十個位次是下輩。往上去呢?初住以上四十個位次那叫上輩。中輩在哪裡?中輩還是在十信。通常講二乘,二乘就沒有中,就大乘跟小乘。要講三乘就有中,三乘中是四聖位,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十法界四聖這稱為中,中輩。上輩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佛,他屬於中輩,不是上輩,這把位次搞清楚了。
最後一個意思,「約當位」,當位是什麼?就是真正他的位次是等覺。《華嚴經》上普賢菩薩,我們通常稱的毘盧遮那佛,左右兩邊,我們後面供的佛像就是華嚴三聖,當中是毘盧遮那如來代表法身,兩邊是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代表智慧,自性本有的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德行,大德大行。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自性本具的智慧般若是文殊代表,自性本具的大德大能是普賢代表。這個畫裡面,文殊他騎的是獅子,普賢騎的是象,獅子代表威猛,獸中之王;大象代表什麼?代表定慧。你看象牠那個樣子,就像在定中一樣,行住坐臥都慢吞吞的。慧在哪裡?慧在定中,慧在靜中,是真慧;如果智慧在煩躁當中,那叫狂慧,那不是真慧。所以這稱為當位,「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德無不周,自性的性德。如果是文殊菩薩,智無不周,他代表智慧,自性的智慧遍法界虛空界。普賢代表自性的大德大行,也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個普賢的意思,這當位的。
「故本經中,與會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之德者,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利利他,無有窮盡之德。」普賢之德無量無邊,佛在經裡頭把它歸納為十大類,這個十大類就是普賢之德,給我們具體說出來了。第一條「禮敬諸佛」,諸位想想看,為什麼要把它擺在這裡?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眾生,有所謂「道失而後有德」,道失掉,沒有了,這以後就是德。德要是失掉之後就講仁,仁要是失掉這就講義,義要是失掉就講禮,禮要是失掉,世界就亂了,末日就現前,那地球該毀滅了。禮是最低的一個底限,禮沒有了一切都沒有了。這五個層次在中國都實現過,三皇五帝,三皇行道,無為而治。到五帝,人的根性就比不上三皇那個時代,為什麼?受染污了。所以道雖然沒有了,有德,五帝是以德治天下。到三王的時候,三王是夏商周三代,夏禹王,商湯王,周是文王、武王,這個時候德沒有了,人的水平往下降,用什麼來治天下?用仁。仁是愛,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別人,以仁治天下。春秋戰國的時候,這是中國古代的亂世,不講仁了,講什麼?講義,還有義氣,義是講理,合情、合理、合法,還講這個。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十五年就亡國,為什麼?他義也不講,他也沒有禮,橫行霸道十五年亡國。漢取而代之,劉邦平定動亂代秦統一中國。
漢武帝這是個聰明的人,很了不起的人,想想用什麼方法來治國,這麼大的國家。董仲舒這是他大臣,推薦孔孟學說,他接納了,所以儒在諸子百家就突出,董仲舒的建議,漢武帝採取了,以禮治天下。從漢一直到滿清,每個朝代都有禮,你去看二十五史「禮樂志」,它用什麼方法讓社會和諧?用禮。滿清亡國之後沒人講禮了,天下大亂,亂到現在一百年,這一百年沒有辦法再恢復了,你看道德仁義禮,古人講的禮失而後天下大亂。我們今天從哪裡做起?我們從道不行,太高了,肯定做不到。只有從禮,把禮找回來我們社會可以安定。禮裡面主什麼?禮最主要的,給諸位說就是敬,懂得尊敬別人。比愛人要差很多,我們懂得尊敬別人,這是禮。所以《禮記》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對人要恭敬、對事要恭敬,對事恭敬就是認真負責,對萬物要恭敬你才能受教,就是能夠接受聖賢的教育。沒有恭敬心,佛菩薩、聖賢人來教你,你得不到,為什麼?沒有恭敬心,就是你有排斥的、抗拒的那個力量,你不會接受。所以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說什麼?一個教室老師在教學生,一個老師在教室裡面上課,教二、三十個學生,每個學生所得到的都不一樣,有得多、有得少的。得最多的徹悟,其次的大悟,再其次的小悟,再其次的不悟,不悟再下面還有沒有?有,不但不悟,他把意思曲解了。你想這個禮多重要!
所以普賢行裡面第一個「禮敬諸佛」,誰是諸佛,諸佛指誰?記住,佛在《華嚴經》上,這都是《華嚴經》上的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個諸佛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對一切眾生要跟對佛同樣的恭敬,少一分你就錯了,你禮敬裡頭就缺德了,缺了這一分,少兩分的就缺兩分,這性德,你還能成就嗎?我學會了對人恭敬,對物呢?對這些動物呢?蚊蟲螞蟻恭不恭敬?要恭敬。為什麼?牠也是諸佛。樹木花草呢?樹木花草也是諸佛。山河大地它都有體性,體性就是佛性。所以你的禮敬遍法界虛空界,清淨平等沒有絲毫差別,那就恭喜你,你縱然不能夠達到當位普賢,你也肯定是諸佛報土裡面的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是初住以上,你不但超越六道,你超越十法界了。你看就修禮敬,就修這一門,能夠明心見性,能夠見性成佛,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生實報莊嚴土,不是在同居、方便,他在實報土。你看就修這一門,把這個放在第一,你說有沒有道理?修普賢行,學普賢菩薩,求生淨土,對人沒禮貌那怎麼行?修得再好,對人沒禮貌不能往生,這個不能不知道。
真正念佛往生的人,他一生不懂得,對人沒禮貌、沒恭敬心,他在懺悔業障、發心念佛那一剎那,用的是真心,用的是禮敬,所以阿彌陀佛把他接到極樂世界去了。凡聖差別就在一念,一念覺,凡夫成佛了;一念迷,你就入了六道。這一念,諸位要記住,是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念。一念覺,念念覺而不迷,他就成就;第一念覺,第二念迷了,那就入六道去了。所以我們如何能保持念念覺?在我們這個世界,凡是到我們世界來生活的這些眾生,這個範圍很大,一切動物、植物,連礦物,它沒有在別的星球,在這個地球,跟這個地球上所有的眾生有共業,沒有共業它不會來。就是一粒沙塵,別的星球的沙塵,跟我們沒有緣分也不會落在地球上,落在地球上統是有緣的眾生,這是我們禮敬的對象。夠不夠?不夠,還要擴大,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星系,這裡面的動物、植物、礦物,我們這個禮敬都要到位,清淨平等、究竟圓滿的禮敬。你要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知道這個境界,這禮敬你沒法子修。
可是我們這個法門裡頭,在第二品經文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你就明白了,淨宗法門的殊勝,沒有任何法門能跟它相比,它是直接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不修,行嗎?不敬,行嗎?《菩薩戒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是教我們什麼?教我們怎樣看待眾生。中國古人,不是現代人,現代人已經不行了,對父母都不尊重。古人對父母尊重,最尊重的是父母,所以孝順、孝敬,要把孝敬父母這個心,孝順天下一切眾生。讀了《華嚴經》明白了,要把孝順父母的心孝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華嚴境界,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禮記》「曲禮曰:毋不敬」,沒有細說,佛在《華嚴經》上講得詳細,祖師大德的講解更清楚、更明瞭,我們自己要細心去體會、要怎樣落實,落實我們就受用到,真學會了。你能把它落實你就是普賢菩薩,從初信位,縱然沒有證得初信,你方向、目標一點都沒錯,完全正確,放下就契入,只要放下執著,你就入門了。禮敬重要,記住它在第一位,我們今天因為第一位沒修好,所以第二位得不到。十願就像十層大樓一樣,禮敬是第一層,第一層沒有修到,你怎麼能上去第二層?真搞清楚、搞明白,就曉得我應該在哪裡學習。
第二「稱讚如來」,你看看它用的字,剛才禮敬是諸佛,現在稱讚怎麼變成如來?諸佛跟如來是不是一個意思?跟諸位說,不是的。諸佛是從相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要平等的恭敬,沒有絲毫差別。如來是性德,稱性是如來,違背性德那是凡夫,所以這裡有分別了,你看,諸佛沒有分別,於是這個稱讚跟禮敬不一樣。稱讚是什麼?稱讚要看他的行為、心行,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要稱讚他。如果他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你還要稱讚他,那不讓天下人都學壞了?你要背因果責任。違背性德就不稱讚,有禮敬,沒有稱讚。《華嚴經》五十三參,有三位善知識表演給我們看,善財童子參訪勝熱婆羅門,有禮敬,沒有稱讚;他去參訪甘露火王,也是有禮敬,沒有稱讚。為什麼?勝熱婆羅門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愚痴、瞋恚、貪愛,貪瞋痴是三毒煩惱,菩薩用三毒來度眾生,行。一般世人不能學,一般世人學了之後,他會墮阿鼻地獄。剛才講了,菩薩用沒關係,因為菩薩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那沒有問題。善財童子參訪,他是教化眾生的,教化眾生,我們這個心心念念不捨眾生,眾生可以學的幫助他,不能學的要迴避,這不可以不知道。所以講到稱讚,那就有條件。用中國傳統聖教的標準,這個人真正做到五倫五常,值得讚歎;能做到四維八德,應當要讚歎。不倫不類,完全違背倫常,對他有禮貌,要有恭敬心,不要讚歎。在大乘教裡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值得讚歎;不守戒律,不修禪定,禪定是清淨心,不開智慧,我們就不能讚歎;真正是持戒修定,以智慧教化眾生,那應該要讚歎。這是稱讚跟禮敬不一樣,所以禮敬用諸佛,稱讚用如來,我們就明白。經上常常看到諸佛,也看到如來,你就想到,講到諸佛是從相上講的,講如來是從性上講的,用意不一樣。這要內行,要會看,這就是端正心態,威儀有則。
第三「廣修供養」,自己不能沒有福報,不能沒有智慧,沒有福報、沒有智慧,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所以佛陀稱為二足尊,你看在三皈依裡「皈依佛,二足尊」,這二是什麼?二就是福、慧,足是圓滿的意思。成佛,智慧圓滿、福報圓滿,這福慧圓滿,為什麼?福慧是性德,明心見性,福慧就圓滿了。自性的智慧、自性的福報,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明心見性,見性就恢復正常。這個福慧是平等的,你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統統是平等,沒有哪一尊佛比人少了一分,也不可能有一尊佛比人多一分,沒有,完全平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他五句話第三句話所說的,就這個意思,它具足什麼?具足智慧、具足福德、具足相好,我們通常講智慧、德能、相好,沒有絲毫欠缺。可是我們迷了自性,迷了自性等於說我們自性雖然具足圓滿的,今天我們拿不出來,它不起作用。譬如你在銀行裡面有一百萬的存款,你身上一分錢都沒有,你走在街上的時候肚子餓了,你只有去討飯,有沒有錢?有,拿不出來。覺悟的人隨時要多少他都拿得出來,迷的人一分也拿不出來,智慧也拿不出來,福報也拿不出來。於是我們才真正體會到開悟重要,開悟是什麼?我們自性的寶藏打開了。迷的時候是封閉的,沒有少,一樣也沒缺少,就是不起作用。所以你說開悟多麼重要,求開悟的祕訣沒有別的,就是放下。
所以廣修供養裡面,佛告訴我們,要修財供養、法供養,供養分為兩大類,財供養是財物,法供養是智慧。對我們娑婆世界六道眾生來說,還有個很重要的無畏的供養,長壽!你看這個世間人,誰不要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人人都愛,好人喜歡,惡人也喜歡,信仰宗教的人喜歡,不信仰宗教的人也喜歡。佛就教我們,財、智、壽命能不能求得到?能,修財布施就得財富,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不相信,你懷疑,就是什麼?貪瞋痴慢疑,你對這個懷疑。你這一生得不到了,那你這一生就得要受貧窮患難,為什麼?你得不到。要怎樣才得到?你在聖教裡能斷疑生信,恭喜你,你得到了,真相信,真幹。古大德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成佛都能求到,求大圓滿都能求到,求一點小財、小聰明智慧、小健康長壽,哪有求不到的道理!問題你會不會?宗門祖師大德常常測驗學人,「你會麼?」你會求嗎?會求的人真能得到,不會求的人怎麼求也得不到。什麼叫會?第一個斷疑生信,佛經上這句話你確不確定它?你敢不敢相信它?我敢還不行,真誠的信心、決定的信心,絲毫疑惑都沒有,你就能夠如願以償,你能得到。
我們現在看世間,世間不少富貴人,他的富貴從哪來的?他沒見性跟我們一樣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裡頭何以有不平等?我們今天講貧富不均,現在一般人說社會制度造成的,那個不正確。我相信佛法講得正確,與制度沒有關係,與你自己的修為有關係。你這一生當中要能夠捨,財布施幫助需要的人,愈施愈多,命中有財富是這麼來的,不是別人給你的,沒有人能給你。所以這一生發大財的人,有億萬財產的人,都是過去生中修財布施,累積這一生享受這個果報,是這麼回事情。如果這一生當中他迷了,不知道過去修因,認為自己很能幹、很有本事賺那麼多錢,不肯再修財布施,變得很吝嗇,這一生果報享完,來生就沒有了。天道公平,不是有錢的人生生世世都發財,不是。這一生貧窮的人他沒有錢,能省吃儉用,修一點財布施,來生得大富貴,這叫天道。天道是自然規律,不是人為的。
諸位去讀《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有個故事,說一個女孩子小時候家境非常清苦,她到寺廟去拜佛,身上只有兩文錢,誠心誠意將這一點點錢供佛。住持老和尚看這個女孩子這麼真誠,特別給她做了個迴向。以後長大了,她很幸運,她做了王妃,到小時候這個廟裡面來,帶著千兩黃金來供養修福。老和尚讓他的徒弟接待她,她有點不高興,找老和尚請教:我年輕的時候捨兩文錢,老和尚對我這麼尊重,今天我帶這麼多黃金來,為什麼老和尚不給我做迴向,讓一個徒弟來做就夠了?老和尚告訴她:妳小時候兩文錢是真誠心,我要不給妳做迴向對不起妳,今天妳做了王妃,傲慢的氣焰很張、很高,目中無人,這千金在妳眼裡算不了什麼,讓我徒弟接待你夠了,可以了。所以布施不在布施錢財多少,不在乎這個,在乎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布施得少得到多;你還是有貢高我慢,貪瞋痴慢這種心,布施再多得的很少。這小故事裡面很值得我們玩味,要用真誠心。
我相信我們學佛,甚至於不學佛的人,有不少相信命運的,找些看相算命的、看風水的,喜歡找這些人,有沒有道理?不能說沒道理,沒道理這個行業在這個社會上就不能生存,當然有點道理。我在上個月還有人問我,問我信不信風水?我說我相信,可是我不需要人家來看風水。為什麼?「境隨心轉,相由心生」,這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的。這就講到風水,風水是隨著你的念頭在轉變,你的心要是好,你住的這個地方風水不好,住上三年這個風水自然就變好了,它隨著你的念頭轉。如果我念頭不好、不善,這個地方風水很好,我在這裡住三年,這風水就變壞了。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還需要去看風水嗎?不需要了。重要的是端正自己的心念,念念是仁義道德,那哪有不好的!念念是幫助苦難眾生,肯定你智慧增長,健康長壽,為什麼?眾生需要你。你自己不需要了,眾生需要,你得隨緣妙用,眾生需要什麼?眾生需要教化。諸佛菩薩、大聖大賢在這個世間他幹哪個行業?跟諸位說,教學。釋迦牟尼佛生在國王家裡面,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繼承王位。算命看風水的,因為他父王也相信這一套,請一些人來看,他說你這兒子好,將來會做轉輪聖王,那就不是一個小國了。可是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家了、修道了,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你看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教學,七十九歲圓寂,講經三百餘會。講經是什麼?現在講的辦班,辦班辦活動三百多次,教學四十九年。這是世出世間聖賢人生在這個世間,他們主要的一個行業就是教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
破迷開悟是因,果報是離苦得樂,真幫助人。譬如現在人他求財得不到財,求智慧得不到智慧,求健康得不到健康,疑慮多多,情緒不安定。我們講的生存在恐懼的時代,災難太多,所謂天災人禍威脅他,身心得不到安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眾生特別需要聖賢教誨,幫助他看破放下,幫助他如何求得身心安穩,衣食無慮,基本的要求。世出世間聖賢真可以幫助他得到,那就是教導他廣修供養。財供養得財富,你不要怕,賺錢不容易,尤其是貧窮人家,佛經上說「貧窮布施難」,沒有力量布施,不肯布施那就更窮。如何能叫貧窮的人歡喜布施?布施雖然不多,福報很大,他要明白這個道理他生歡喜心,那你愈施愈多,愈多愈施,於是那個福報就愈來愈大。大,好!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應該要做。講經教學這是個行業,這個行業是義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他老人家教學四十九年沒有收過學費,從來沒有伸出手問人要錢的,一生沒建道場。我學佛出家,老師教我的,我聽話,老師教我出家,教我學釋迦牟尼佛。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沒建道場,我這一生也沒有道場,一生過的是游牧生活,哪個地方有緣哪個地方就去,有的地方多住幾年,有的地方少住幾天,都是隨緣,自己生活很簡單,一無所取。
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有人假藉我的名義去化緣,去建寺廟,跟諸位說,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他說是我說的,我沒有說這個話。他們自己要建寺廟、要建道場,來告訴我,我能說不好嗎?我一定點頭:好,難得!這個不是我叫他做的,不是我贊助他。他就拿著這個名義到外面去化緣了,那你們就上當了,你們就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你們聽經也沒有聽清楚。建寺廟容易,建來幹什麼?我年輕的時候學經教,老師常說「有廟無道,不能興教」,廟蓋得再大,沒有真正修行人,沒有真正傳法的人,對於佛教沒有絲毫幫助,這個錢花得太冤枉了。你們大家供養我的錢財,我收入也不少,要蓋大道場沒問題,能成就,沒做。李老師叫我學印光大師,送我一部《印光大師文鈔》,那個時候是正續兩篇四冊。我看過之後,知道老人一生修法布施,他把四眾的供養這些錢,拿來建了個印刷廠,做佛經、善書流通。在蘇州報國寺裡面建立一個弘化社,自己印書,印送佛經跟善書,儒釋道的東西他都印,修法布施。那個時候社會也有些災難,像水災、旱災,老和尚在印經款項裡面撥出一點去賑災。一生就做一樁事情,修法布施。我覺得好,沒有流弊,所以我就學他老人家。
圖文巴這個道場的建立,家裡面的同學知道,為什麼要建這個道場?我們離開台灣之後,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拿不到身分不能住了,到這個地方來。承蒙當時移民部長的好意、善意,歡迎我們到澳洲來,幫助澳洲團結宗教、團結族群。我們來到澳洲,為了悟字輩這些出家人有二十多個人,他們沒地方去,韓館長往生之後沒人照顧,所以建立這個道場成就他們。希望這個道場是釋迦牟尼佛的道場,釋迦牟尼佛成就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弟子,為他們建的。我一直到現在還掛個名,名早就想把它放下,丟掉了。這裡掛個名,他們為了在此地,這是個國外地區人地生疏,我的關係比較好一點,他們做事方便。最重要的是要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你們對這個地區就有貢獻了。要把十大願王在這個地方落實,從自己做起,從我本身落實,然後才能夠感動鄰里鄉黨。市長見過幾次,很年輕、很有為,他告訴我,他希望將圖文巴這個城市,建立成為澳洲第一個和諧示範市。這個理念好,我們要盡心盡力配合他、幫助他。我們在這裡十年,道緣,緣分,修道的緣分沒什麼長進,人緣還不錯,在這個地方十年,跟當地的居民結了善緣,這個對於市長的理念有幫助,我們能盡一分力量。第二個法緣,團結宗教,新加坡的漢倪福先生到我們道場來,盡心盡力在做這個工作。他在新加坡團結新加坡的宗教有多年的經驗、方法,這對於市長的抱負都起了積極的作用。最近幾年我在外面的時間多,也是做這樁事情,希望團結全世界的宗教。只有宗教團結,宗教互相學習,才能幫助這個社會安定,才能夠化解地球上許許多多的災變。
我們三種供養都要修,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從自己本身做起,不要要求別人,從我們自己這個道場做起。所以我們道場去年下半年,正式開《古蘭經》的課程,開《新舊約》的課程,希望宗教之間能夠互相學習。終極的目標,我們希望將來有一個宗教大學,每個宗教設立一個學院,十幾個宗教就十幾個學院組成一個大學,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是同學,我們是院系不相同,同一個學校。世界宗教是一家,它會給世界帶來安定和平,繁榮興旺,它能夠化解許許多多的糾紛、矛盾衝突。這是我們學佛副業,我們的正業呢?正業是念佛求生淨土,這正業,副業是幫助這個世間化解衝突,促進安定和平。經教裡面佛常常鼓勵我們正助雙修,這就是自利利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要勸人恢復性德,要教孝、要教順,順是順從大自然的規律。中國這個孝字,它的含義是一體,決定不能夠分開的,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隨順自然的法則,這就是大聖大賢。大聖大賢的事業是為眾生做榜樣,教化一切眾生。
這兩年我們請商務印書館,跟它訂了一百套《四庫全書》,澳洲有十套已經接到了。接著我們現在又訂了兩百套《四庫薈要》,分送全世界每個國家。我們請聯合國代送,參加聯合國的會員國,大概有一百五十個國家,法布施。這些書籍是中國五千年來古聖先賢的智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經驗、效果,都記載這個裡面,非常值得現代人參考,值得現代人修習、學習,我們來提供。當然書印出來了,怎麼樣學習、怎麼樣落實,真正叫社會大眾都能得到真實利益,我們都想到了。今天時間到了,底下兩堂課我再給大家做詳細報告,這是什麼?這廣修供養。大家給我這些錢我這樣做了,你們每個人都修到法布施。所以我們不重視蓋寺廟,為什麼?蓋寺廟的人太多了。像這種法供養沒人知道,沒人去做,沒人去做的事情,是好事,我們應當要先做。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