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0六集) 2010/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20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五十一面,最後一行: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這是第十三「光明無量願」。再接著看下面經文:
【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四「觸光安樂願」。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章」,這兩願合起來在這一章,在二十四章,四十八願,這一章裡面具足二願。「千萬億倍以上,為第十三光明無量願。若有眾生以下,為第十四觸光安樂願」。「第十三與第十五壽命無量願,淨影稱為攝法身願,以其攝法身成就也」。淨影是隋朝慧遠法師。淨宗初祖,在東晉時候,廬山慧遠大師依《無量壽經》建第一個念佛堂,有一百二十三個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在一起修這個法門,很成功。這一百二十三個,個個成就,殊勝無比,淨土宗就從這裡開始,所以稱為淨土宗的初祖。隋朝這位法師也叫慧遠,名字完全相同,所以在歷史上我們就稱淨影寺的,淨影是他寺廟名稱,淨影寺的慧遠法師稱為小慧遠。小慧遠給《無量壽經》有註解,他註的本子是用康僧鎧的本子,在中國流通很廣,大家讀《無量壽經》、讀註解幾乎都看他的。這簡單介紹一下,就是遠公稱為攝法身願。為什麼?因為他攝法身成就。
第十三光明無量,第十五是壽命無量,所以一般人稱阿彌陀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光代表智慧,壽代表福報,福慧雙修修到圓滿這就成佛。阿彌陀佛是代表智慧跟福報都圓滿,顯示圓滿的法身成就,在相上顯示了。法身,前面我們學過,我們知道法身沒有相,它不是精神現象,它也沒有物質現象,連自然現象都說不上,但是它能生萬法。佛門裡稱法身,在哲學裡面稱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可是哲學裡沒有佛法講得這麼清楚。這是方東美先生稱大乘佛法為高等哲學,當年他把這個介紹給我的時候,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他是這樣介紹給我的。我們現在知道,不但是哲學的最高峰,它還是科學的最高峰。講宇宙的源起、萬物的源起、生命的源起,現在科學家所說的,他們研究得到的結論,觀察到的結果,愈來愈跟大乘接近了。特別是近代的量子力學,在佛法裡是什麼?就是佛經裡面講的阿賴耶,就是他說的量子力學,非常非常接近。法身,在一個修行人證得圓滿的果位,也就是光明跟壽命,這是有形相的法身,法身其實沒有形相,這個身我們也稱他為法身,大乘教裡面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稱為法身菩薩,也可以稱為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法身菩薩就是佛。
「《甄解》」,這是日本古代的一位法師,也是淨宗的一位大德,他對《無量壽經》有註解,這個註解的名字叫《甄解》。「以此二願」,也是講第十三跟十五,跟淨影大師講的是一個意思。「為真報身之德,又謂此光壽無量二願為方便法身大悲之本」。確實在大乘教裡面稱為報身,方便法身,法身有了形相。法身跟其他的身相有什麼不一樣?不一樣的就是所有的現象,無論是物質現象是精神現象,都是有生滅的,有生有滅。物質的現象,這個生滅,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清楚。我們的身體,這是物質,物質裡有精神,物質有生滅,精神沒有生滅,肉體不在了,精神還在,我們一般人叫靈魂,他在!這本書裡面所寫的,《凱撒軍團東征中國之謎》,這是最近的事情。寫的是什麼?你看看二千一百年前,羅馬帝國的時代,凱撒大帝派了一個軍團,十萬多人,侵略中國。這個事情沒成功,因為長途的行軍,那時候沒交通工具,他們這支軍團三分之二是騎兵,三分之ㄧ是步兵,騎兵要照顧步兵,所以也不能走得太快。從羅馬走到中國,你想想看。到了中國邊疆,就是現在的新疆,走了一年兩個月,我們估計大概也死了不少人。當時羅馬帝國的軍隊在歐洲稱霸,最強盛的這麼大的一個軍團。可是我們中國兵法裡面講「驕兵必敗」,他驕傲,沒把中國人看得起,認為中國人個子也小,體力各方面都不如他,所以在新疆跟中國人打了一仗。沒有想到中國人會布陣,用方陣,用布陣,這一仗打的時候,他就死了九千多人,士氣就大幅度的衰下去了。想想征服中國不容易了,你看這一仗打的時候就死了九千,後頭又沒有補充的兵員。所以他們一路進,一路也打,也有勝也有敗,到河西走廊的時候只剩下幾千人,對於征服中國完全失望,回去也回不去了,那麼遠的路,以後全軍覆沒,最後剩下的幾百人自殺了。也不容易,漢朝對他們招安,讓他們投降,他們不肯投降,全部死了,在我們現在的甘肅。
你看二千一百年前,死在那個地方。現在靈魂很活躍,把當年這些故事都說出來了,就寫成這本書。怎麼說出來?附在當地一個婦女的身上。這個婦女沒有文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講的一口義大利話,人家也聽不懂。但她有翻譯,找到我們外語學校的教授,教義大利話的教授,請了兩位教授到她那裡去訪問,是真的不是假的。於是就把這個故事寫出來了。我們看到這個就想到,你看肉體死了二千一百年,靈魂現在還在作祟,很活躍,這說明人沒有死。死了以後才知道是一回什麼事情,他們鬼魂生活得非常辛苦,回也回不去,中國邊界有護法神,不准他們離開。很難得,他講他們遇到一位菩薩,這菩薩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幫助他們、救濟他們。菩薩說了一句話很有意思,我看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菩薩告訴他,「中國不是你們的地方,你們來幹什麼?」這句話說明一樁什麼事情?連打仗侵佔到的這些土地都是你命裡有的,你命裡沒有的不該是你的地方,你再強的軍事也奪不去。所以我們就想到,過去跟日本打仗打了八年,日本人可惜沒有聽到這句話,中國不是日本的,打了八年還要投降。「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是一點都不會錯的。
靈魂是自己,它在六道裡頭輪迴,它出不了六道輪迴。靈魂是什麼事情?它在迷的狀況,它沒覺悟。如果覺悟了就不叫靈魂,叫它做靈性,那是自己,靈性才是自己。靈魂是迷惑的自己,沒覺悟。所以佛法裡給它這些名稱,知道它是在哪一個階段,到什麼樣的程度。法身是完全覺悟的,完全覺悟,中國佛法裡,大乘佛法稱它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叫法身。見性之後他不在六道,他也不在十法界,他住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也稱它作一真法界,這真的;換句話說,六道、十法界不是真的。永嘉大師說得好,這唐朝人,他有一篇《證道歌》流傳於世,他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十法界就像作夢,夢中境界一樣,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迷的時候有,覺悟的時候就沒有。所以在佛法裡面這叫凡夫,四聖法界叫外凡,六道叫內凡,內外是用六道做界線,他總是凡夫,他沒覺悟。外凡比內凡是覺悟了,覺悟不徹底,還有迷,不是圓滿的覺悟。圓滿的覺悟,十法界就沒有了,就到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裡面的現象,四十八願所說的就是。這裡面真的看不到生滅的現象,不但在物質上看不見,精神上也看不見,所以人生到這個地方永遠不老。這個地方人是化生的,他不是胎生的,蓮花化生。蓮花從哪裡來的?感應來的。這個裡頭的原理原則我們一定要掌握到,那就是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地清淨,蓮花是清淨的相,清淨心現前你就見到蓮花,它自然有的。人在蓮花裡面化生,生出來那個樣子就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典裡面給我們介紹的,說的是三十二種相,所謂是大人之相,我們中國人講貴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古大德註疏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這是什麼?這是世尊在世當年印度人心目當中所嚮往的這種相好,佛是順著大家常識能夠理解的這樣說出來,這是方便說。實際上的相好,佛就是說出來了,我們也無法體會。大乘教裡面有講,報身如來,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換句話說,在他的體質、相貌、舉止,你找不到絲毫的缺點,他是圓滿的相。
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每一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也就是說它有等級的,無論什麼等級,最低的等級,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相貌也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這為什麼?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只看到經典裡面所說的,「佛佛道同」,菩薩跟佛都不同,只有佛佛道同。為什麼?相怎麼來的?相也是心想出來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的一句話。人的相貌為什麼不一樣?他念頭不一樣,所以相貌不一樣,什麼樣的念頭就長出什麼樣的相貌。所以相隨心轉就這個道理,相貌會變,隨著你念頭變。佛的相貌完全相同,就是佛的念頭相同。佛什麼念頭?佛沒有念頭,佛動念頭的時候,只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念頭相同,他沒有第二個念頭,所以他相貌相同。菩薩會有第二個念頭,所以菩薩還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他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不一樣。佛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他是相同的,這個道理我們能夠理解。修行修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就是執著放下了,不再有執著這種念頭,分別放下了,起心動念放下了,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統統放下了,所以這個時候念相同,當然相貌相同,他所居住的環境也都相同。為什麼?沒有一樣不是心現識變的,真正不可思議的境界。這些原理原則我們明白了、理解了,不再懷疑,經典上的介紹我們就會生歡喜心,對我們的修學是很大的鼓舞,它是真的,它不是勉勵我們的話。
壽命無量是真的無量,他往生到這個地方是有為的無量,通過修學,最後證得的是無為的無量,他沒有生死。我們現在知道,像《華嚴經》所說的圓教大乘,也叫一佛乘,什麼樣的階位證得法身?此地講的方便法身,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也就是說,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證得。所以你要說修行人什麼時候證得,沒一定,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證得。凡夫證得法身就是成佛,實際上是一念之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我們做了示現,做了個樣子,他在畢缽羅樹下修定,所謂「夜睹明星,豁然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這棵樹以後就被人稱為菩提樹,菩提樹下開悟的,這個時候他三十歲。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教學四十九年。古聖先賢教學時間最長的是釋迦牟尼佛。在中國,我們孔老夫子教學,實際上只是五年。孔子周遊列國,列國的諸侯對他很尊敬,沒有一個人用他,所以他就放棄,回家去教學。那一年孔子六十八歲,他七十三歲走的,所以只教了五年。我們看世界上這些宗教,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耶穌教學三年,那是被人害死了,更早的摩西,教學大概也是二十多年。都是從事於教學的工作,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們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
但是宗教裡面的教學,都說經典是上天傳下來的,跟釋迦牟尼佛完全不一樣,釋迦牟尼佛是自己開悟的,開悟之後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智慧!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佛法跟宗教講的完全不相同,宗教裡頭沒這種說法,任何一個宗教都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承認,所有眾生都有跟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能力、同樣的相好,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現的這個一點都不稀奇。為什麼會有差別?釋迦牟尼佛講了一句話,「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把我們的毛病說穿了,我們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所以你自性裡頭,也就是你真心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現前。這些是什麼?這些是煩惱,煩惱習氣把它障礙住了。只要你能把煩惱習氣放下,你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你跟佛沒有兩樣。所以世尊教學,他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講得一點都不錯,真話。不但我們人,每個人本來是佛,連畜生、蚊蟲、螞蟻本來都是佛,連餓鬼道、地獄道,沒有不是的,統統都是,只是他有執著、他有分別、他有起心動念,所以他不能證得。
佛法的修行,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也就明白了。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雖多,原理只有一個,放下。無論你用什麼方法,你一定要放下執著,要放下分別,要放下起心動念。真的放下了,放下執著,佛法裡名詞叫阿羅漢,你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阿羅漢沒執著;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升了一級;最後把起心動念放下,那你就成佛,叫佛陀。所以佛陀、菩薩、阿羅漢,在佛的教學裡面是三個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佛陀,好像我們現在博士學位,菩薩好像是碩士學位,阿羅漢是學士學位,這是三個學位的名稱,與宗教、什麼神仙不相干,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你要問,我現在學佛,我什麼時候成佛?你不要問別人,問你自己,只有你自己知道,什麼時候願意放下,什麼時候就成就。放不下呢?放不下再搞六道輪迴,這是佛菩薩給我們說的,放不下就繼續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苦!
我們想放下,它真放不下,這什麼原因?這叫習氣。習氣很可怕!孔子說過,他給我們講這個習氣,他說習慣,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你不知不覺你染上習氣,就變成你習慣了。習氣裡有善有惡,染上善的習氣,在六道裡這是三善道的果報;染上惡的習氣,那就是三惡道的果報。教育也就從這裡興起來的,為什麼要教?如果不教,會愈染愈深,不容易回頭。我們今天的毛病,就是不善的習氣太多、太嚴重,回不了頭,麻煩在這個地方,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教,從什麼時候教?從小時候教,習慣已經養成,不好教了。已經養成,古人也有句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那不是本性,習性,這個習性難移,他已經成自然、成習慣了。
這兩願,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是我們自性本有的,光明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壽命是我們本有的德能,都是無量的。現在呢?現在還是無量,身體雖然死,靈性不滅,還是無量的,壽命是無量的。如何能叫我們身體也無量壽,能做得到嗎?能,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做到了,凡是生到實報莊嚴土的人也都做到了。做到的原因是什麼?符合科學的精神。為什麼會有生滅?你的念頭有生滅,前一個念頭滅了,後一個念頭又生了。如果你念頭止住,不滅了,無量壽就得到了。那我們就曉得,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在他們的意念當中不再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生滅的現象,念頭的生滅,所以外面境界就跟著你生滅;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境界也就止住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老,他也不生病,永遠是那個樣子。不但身體是這樣的,容貌是這樣的,永遠不變,他所居住的地方,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也是永遠不變,樹木都長青,沒有春夏秋冬,都是永恆不變的。為什麼?因為他生滅的念頭斷掉了。這就是大乘教上所講的,一切法是心現識變,能夠現相的是我們的真心現的相,這個相裡面千變萬化那是識,識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這些東西,你只要把這些東西放下,它就永恆不變。所現的相永恆不變,那叫無量壽。
所以無量壽跟無量光,這一點都不假,這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第一德。為什麼?諸佛菩薩他出現在這個世間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業力,不來不行,一點自由都沒有,他們是自由自在,他不是業力,他是願力,他到這個世界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眾生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樂從哪裡來?樂從覺悟來的。所以苦樂是果報,迷悟是因。所以佛來教導我們,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我們一覺悟了就離苦得樂。佛用什麼方法?教學,不是其他的方法,正正規規教學的方法,把宇宙萬法的真相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所以這是教育。佛不以神通教眾生,他用教學的方法幫助眾生自己開悟。前面講的五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自性裡頭的本能,可以恢復,放下分別執著就恢復了一半。這種能力都是我們非常嚮往的,非常想,我應該也有。你本來有,只是你現在有障礙,障礙除掉,這個能力就恢復,智慧也恢復,相好都是自自然然恢復。
我們看下面這個註解,「蓋無量壽則豎窮三際」,這是從時間上來說的,過去、現在、未來。「佛身常住,眾生有依」,佛他教我們,好老師!老師是無量壽,為什麼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常住?這得眾生有緣才行。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眾生,他到這個世間來,這個世間的人要跟他有緣分。這緣是什麼?你對他能真正相信,對他的教誨、行持能理解,然後能依照他的教誨去修行,這才能證果,他就來了。我們也很想,很想佛來教我們,佛為什麼不來?你那個想不是真的,所以他不來,如果你真的想他,他就來了。為什麼說我們的想不真?我們這個想的裡面夾雜著有疑惑,可能我們自己不知道,佛看得很清楚。我們夾雜很多妄念在裡面,這個我們知道。夾雜什麼?貪瞋痴慢、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夾雜這個東西在裡頭,這個我們知道,夾雜著疑惑我們不知道。因此,我們對佛、對於經教、對於自己都喪失信心,佛就不來了。來了怎麼?來了沒用,你雖然想他,你對他不尊重,對他不尊重就是對自己不尊重,因為自他不二。對自己不尊重,你怎麼會成就?換句話說,你怎麼能轉得過來,這是要做一個轉變,你不承認你自己是佛,你就成不了佛。
我們在中國,過去看到一個好榜樣、好例子,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這大家都知道。能大師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可是他的悟性很高。年輕時候他是樵夫,所以生活很苦,比農民還苦,農民還有塊土地好耕種,他連一塊土地也沒有。每天上山砍柴,賣了柴再買點米、買點食物回家供養他的母親。一天不工作,一天就沒飯吃,你說多可憐。有一天他賣柴,客棧買他的柴,就像旅店。有一個客人在房間裡面念《金剛經》,他從他窗口過,那個時候窗是紙糊的,沒有玻璃,所以裡面念經外頭可以聽見,他在外面聽,聽得很有味道,他聽懂了。等他念經停下來之後,他就進門去訪問人家,問人家:你剛才念的什麼東西?念得真好。客人感到很驚訝,這麼個賣柴的樵夫,他怎麼會聽得懂《金剛經》?而且聽的時候,他把他聽的意思跟他講出來。這個念經的人感到驚訝,覺得這個人很有根性,勸他去親近五祖忍和尚,到黃梅去學習。他家窮,這個人也真好心,給了他十兩銀子,給他做安家費,旁邊也有幾個善心人士,大家都願意幫助他照顧他的母親,「你放心,你到黃梅去學習」。他在黃梅住了八個月,五祖把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就傳給他了。真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與認識字沒有關係,與有沒有念過經、聽過講也沒有關係,只要你肯放下。能大師怎麼開悟的?聽五祖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大意,大概講三分之一他就明白了,徹底放下了,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一起放下,他成佛了,所以五祖的衣缽就傳給他。我們難,難在迷得太深,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就麻煩在這裡,所以不容易脫離六道輪迴。
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而這一篇,這就是第六品,叫第六章也可以,這一章裡面講的四十八願,這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世尊為我們轉述。這個裡面的經文是阿彌陀佛說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其他的文是釋迦牟尼佛的介紹,這是引用阿彌陀佛的原話,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實際的狀況。所以極樂世界佛常住,佛無量壽,眾生也無量壽,有充分的時間學習。「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德用遍周,攝化無盡」。光明是智慧,智德,無量壽是性德,所以佛光遍照,心地清淨的人都能夠接收得到,清淨心沒障礙。
「故為大悲方便之本,報身之實德也」,這是佛在實報土裡面所現的身。實報土雖然都是明心見性,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從習氣厚薄分四十一個等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帶著無明厚薄不相同,所以他也有感,常寂光裡面佛就有應。常寂光是妙覺位,妙覺位的佛他會在實報土現身,現什麼身?現與這些法身菩薩同等級的身。譬如初住菩薩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初住身,很談得來,程度相等;他初地菩薩,他看到阿彌陀佛就是初地身。自己是什麼樣的等級,在那裡看到阿彌陀佛,等級跟他相同,就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這個要懂得。但是相貌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相好完全相同。可是我們能夠體會得到,雖然相同,清晰度不相同,愈往上面的地位就愈清晰,愈往下面好像有一點糢糊。我們凡夫看不出來,凡夫粗心大意看不出來,心地清淨到極處的時候他看得出來。確實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一定要證得究竟圓滿,要把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大慈大悲都是屬於自性的性德,慈悲我們一般都可以用「愛」這個字來解釋。大悲心是愛,大慈也是愛,不過它作用不一樣,悲心是憐憫眾生之苦,慈是幫助眾生得樂,這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是慈。為什麼要教化他?憐憫他太苦,他迷得太深了。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佛法裡面所說字字句句,確實它有無量意思在裡面。
「故知願中自誓光壽無量,實為一切眾生悉皆光壽無量」。這是真的,學佛,尤其是修淨土,不可以不知道。一定要常常想到,我們自己跟阿彌陀佛完全相等,平等的,佛有,我們都有,我們在這個世界不能夠證得,我們到極樂世界就全證得了。為什麼證得?阿彌陀佛說得很好,是他過去五劫修行,把修行的功德迴向給我們,我們生到那個地方,這個四十八願,這就是他的願心願力加持到我們身上,我們確實能得到真實的受用,道理在此地。不是口說的,真的加持到了。光明加持我們,我們的智慧增長,壽命加持我們,我們的精神飽滿,法喜充滿。
「又《往生論》云: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三種莊嚴,四十八願中極樂依正種種殊勝莊嚴也。入一法句,則全歸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一段在淨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教誨。三種莊嚴,《往生論》裡面講,西方極樂世界佛莊嚴,這是指阿彌陀佛,老師莊嚴;菩薩莊嚴,菩薩是學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很單純,不像我們地球上這個社會這麼複雜。西方世界只有兩種人,一個老師,一個學生,像是一個學校一樣。它沒有政府,它也沒有國家,它沒有國王,也沒有大臣,也沒有什麼縣市長,沒有,西方世界都沒有,只有老師跟學生。第三個莊嚴是什麼?國土莊嚴,就是居住的環境。這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是清淨句,實在講就是我們現在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就是這個意思。此地這是祖師給我們解釋的,這一法句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諸位要記住,不是有為法身,有為法身是你在西方極樂世界見到的,無為法身見不到。但是有為的法身是從無為法身來的,那就說是有為無為是不二的,是一不是二。
底下接著說,「三種莊嚴,四十八願中極樂依正種種殊勝莊嚴也」,這三種莊嚴全部都包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入一法句,則全歸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實際上,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全歸彌陀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名號這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兩個字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學佛不能說不精進,不能說不用功,為什麼不能成就?就是把南無兩個字忘掉了,口裡會念,南無什麼意思不知道,所以不能成就。在這些地方,我們會常常想到印光大師的話,印光大師一生教導我們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誠敬,真誠恭敬,裡面真誠表現在外面是恭敬。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兩分誠敬得兩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無論是世法跟佛法,你學習,你得到多少,跟老師不相關,跟你課程也不相關,跟你的誠敬心相關,你有幾分誠敬心,你就得到幾分。南無就是誠敬。我們念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真有誠敬心嗎?認真一反省,我們自己就曉得,為什麼念這句名號,一天到晚念沒有效果,白念了。沒有誠敬心,每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沒用處,古人說得好,「口念彌陀心散亂」,沒誠敬心,「喊破喉嚨也枉然」。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對誠敬兩個字非常重視!從小孩出生就開始教。嬰兒還不會說話,但是他會看,他會聽,他懂得人的意思,他在那裡觀察,他在學習。所以做父母的,凡是跟小孩接觸的這些大人,都要把恭敬的態度要做出來給他看。所以從前在中國歷史上大家都知道,享國最久的周朝,周朝享國八百六十七年,這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最短命的是秦朝,秦始皇,傳二世,十五年就亡國,這在中國歷史上最短的一個朝代,十五年。你看周朝八百六十七年。我們看看周朝的典章制度就曉得,他培養太子、培養接班人,誠敬到極處!周朝開國的時候就有個好母親,周文王的母親太任,懷孕的時候,就是懷文王的時候,你看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目不視惡色」,不善的這些事情她不看,「耳不聞淫聲,口不出傲言」。懷孕期間她就非常謹慎,言行舉止都是端莊,為什麼?她影響胎兒,要給他純善純淨的感受,不能有邪念、有惡念,不可以。小孩出生之後,跟小孩接觸的人都要端莊、都要有禮,讓小孩看到。
周武王過世的時候,他的兒子成王,那時候才十歲,還不完全懂事,你看周朝就立三老,三公,太保、太傅、太師,這是三個老師。太保是教還沒有登基的小王,太子,管他的身體健康,身心健康,太保是管這個的,換句話說,管他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太傅是管倫理道德的,太師是教他知識的,教他學術、教他知識的,三個老師,都了不起!太保召公,太傅周公,太師姜太公,三個好老師。除了這三個老師之外,還要有三個教練,三個教練跟太子生活在一起,就是老師教的是不是真的做了,跟他生活在一起,這三個人叫少保、少傅、少師,一直幫助他成年,成年是二十歲,這樣教他。所以那個時候國家領導人都變成聖人,他接受的是聖賢教育。對於小孩教導是無微不至,讓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全是正人,邪惡不能讓他看見。周朝傳下來的,以後每一個朝代都是依法炮製,但是沒有周那樣的誠敬,所以後代帝王就比不上周家。周家能享國八百多年,靠什麼?靠教育,聖賢教育。中國人對中國傳統不能不認識!現在中國人對於傳統的認知比不上外國,外國比我們認識得多,尤其現在中國漸漸的強大、崛起了,所以對中國經跟史,外國人研究就愈來愈多。這是一個好現象,希望中國,這也就是像湯恩比所說的,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是中國人文化的世紀,是中國人聖賢教育的世紀,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安定和平。我們已經看到這種徵兆了,很難得。
「故《甄解》曰」,下面我們接著看,「若約佛所證」,這就阿彌陀佛他所證得的,「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總的來說就是光壽法身,不但統攝了四十八願,可以統攝了諸佛剎土依正莊嚴。「蓋謂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也」,這個可以這麼說,這也是事實真相。我們知道,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感,妙覺如來當然有應,妙覺是無為法身,應的時候就方便法身出現了。出現是什麼樣的身?那就像《楞嚴經》上所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就是依這句話,我跟諸位介紹的,每一個人在極樂世界見的阿彌陀佛跟自己平等的身,隨心應量!佛沒有特別要現什麼身,他沒起心動念,完全是感應。我們是等覺,見到的佛是等覺;我們是十地,見到佛是十地;我們是初住,見到佛是初住。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那是因為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統統都變成初住的級別,阿惟越致。阿惟越致最低是初住,最高的是七地。這是把凡聖同居土裡面帶業往生的人,阿彌陀佛的願力把他提升起來,這個不可思議。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德,十方諸佛剎土裡沒這個事情,只有極樂世界特別。這一願才普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成正覺,就是前面我們讀的「必成正覺願」,這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地方。「故四十八願全顯法身。」
「若論度生,《甄解》又曰:又以攝生,則願願皆為眾生。故云: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每一願都是為幫助眾生一生證得圓滿而建立的。這些願從哪裡來的?我們要知道,前面一品說過,他發心要普度一切苦難眾生,希望這些眾生都能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特別著重這個圓,圓滿成就。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獎勵他、讚歎他,這個發心太了不起!沒有一絲毫念頭是為自己,沒有自己,只是一心一意幫助眾生圓滿成佛,這還得了嗎?所以世間自在王佛給他介紹,十方諸佛剎土如來他們是怎麼修的、怎麼成就的。這是一個好的榜樣,你要想成就,你不能不去看那些成就的人,看他們的事業。不但介紹給他,而且還帶他實地考察,去看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親自去看,你看人家這個世界,哪個地方值得學習的要記住,哪個地方需要改革的也記住。看了多少諸佛剎土?一切諸佛剎土全都看到了,一個都沒漏掉,連我們這個地球他也來看過。這四十八願就是他的總結,他的觀察考察得的一個結論,這些結論在西方極樂世界全部兌現了。他後頭有一句,「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如果沒有兌現,他就不成佛;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已經十劫,全部兌現了。
這跟我們中國人,古人也是這個意思,要想把自己工作做好,一定向古人學習,古今都要學習,看看別人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善的、好的要學他,不善的、不好的也要知道,自己要留意,避免他的過失,幫他改正。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可以說是盡善盡美,一切諸佛世界裡面好的地方、優點它統統都有,諸佛剎土缺點它完全沒有,這樣的世界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今天從自己做人、修身,從自己做人,從自己治家,從自己工作,如何都能做到盡善盡美,不學習不行,得要好好學習,要認真去學習。到哪裡學?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我們的學處。真肯虛心,用誠敬的心,你天天長學問,你天天消業障,你怎麼會不快樂!你天天法喜充滿,為什麼?天天有進步!你說你那生活多有價值、多有意義,這一天你沒有白過。
古人真有學習的方法、有學習的智慧、有學習的經驗、有學習的效果,值得我們取法。今天我們居住這個地球,遭遇有史以來空前的災難,社會混亂不安,地球災變頻繁。我也聽說有些人談到要改革,怎麼改?我的看法,愈改愈亂。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出在人的心上,不是出在別的地方,人心不能回頭、不能端正,再好的法都沒用。古人的法,早年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我的老師告訴我,《周禮》,十三經裡面的《周禮》,周公訂的,周朝的憲法,方東美先生對這部書讚歎備至,跟我講了很多遍,叫我看看。我對政治沒興趣,所以我從來就沒有看它,三禮裡頭,我只看了《禮記》,《周禮》、《儀禮》沒有涉獵。他告訴我,他說這部書太好了,在古今治國的大典裡面,它可以說是第一,這方老師的話。他說如果周朝後代的子孫,世世代代都遵照這部法典來治國的話,他說現在還是周朝。可是我學佛了,對這個沒興趣,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不想在這個世間搞這些把戲,不想幹這個事情。但是我知道,老師說好一定是有道理的,老師不會欺騙我們。
可惜周幽王完全背叛祖宗的教誨,所以他亡國了。周亡在秦始皇,可是秦始皇不用道德仁義,他完全用法治,商鞅提供他用法治,十五年亡國,這值得我們深思的。中國傳統是以道德仁義來治國。周家的法,我相信是很好,因為我看了當中這小小的這一段,他怎樣培養太子,真用心,真不容易。所以末代皇帝都是違背祖宗的教誨,違背祖宗所訂的這些規章,他才會亡國。他要是依據祖宗的成法,認真去做,人民不願意造反。人民造反是你逼他,逼得不得已他才造反,人民能忍受的,他都願意忍受,都不願意造反,這是人之常情,這一定要懂得。逼到不能忍受的時候,那沒法子!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這就是取法於古人。你看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也是取法於古人,取法於一切諸佛如來的剎土。都同一個道理!不是自己在家裡想出來的,實地去觀摩、去考察。
「又云:一一誓願,為眾生故」,這句話也非常之好。「如是四十八願,互攝互融,不可思議」,這句話裡的意思,就是這四十八願,四十八條,每一願都圓滿具足其他的四十七願,願願皆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多不二」,不可思議,真的是不可思議,它不是願願獨立的,它不是,它是互相融通的。像燈光一樣,四十八盞燈,光光互入,每一個地方光明統統都是四十八盞燈光明都在這裡,任何一點都具足四十八,是這個意思,這是完全自性的光明。
底下一段說,「此願意為」,這是念老的開示,「我法藏成佛時,願我之光明無量無邊,普照十方之一切淨穢國土」。諸佛世界裡面情況差別很大,我們在《華嚴經》上,「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這兩品裡面看到,世界無量無邊,像娑婆世界這種情況的很多,這裡頭有淨土、有穢土。我們講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這個教區很大,釋迦牟尼佛在不在?在,在我們地球上示現滅度了,在許多星球上他都還在。他的教區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前面我們都學過,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用現在的話說,包括多少個銀河系?我們用銀河系做單位。經上告訴我們,十億個銀河系,十億!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這麼大的一個範圍裡面,有淨土、有穢土,六道是穢土,六道上面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個地方是淨土。為什麼?上面那四個境界裡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所有問題都從分別執著裡頭來的,分別執著放下了,你說這個世界多和諧,人民多快樂,這是淨土。如果再把無明放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我們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對外面的境界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就沒有了,會出現一個新的世界,這個新的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沒有兩樣。實報土是一樣的,十法界不一樣,每一個佛國土十法界都不相同。
所以《華嚴經》裡面講這些,這些都是現在講的哲學跟科學。非常難得,近代這些科學家,佛所講的這些境界很多被他們掌握到了,而且用科學儀器偵測到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薩他們沒有用這些科學儀器,他們完全用禪定的功夫,入甚深禪定突破空間維次,他看到了。所以禪定裡面看到的境界,現量境界,他不是猜想、不是推測,他是直接接觸到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接觸到,所以比用科學儀器還要真實。科學儀器,總而言之你沒有直接接觸到,佛是直接接觸到。因為講宏觀宇宙,這是物理學上,現在是向兩個極端發展,宏觀講宇宙,觀察到宇宙,這些科學家報告裡告訴我們,科學儀器所能探測到的,只是整個宇宙的百分之十,還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他說不見了。我們看到這個報告,我們很歡喜,為什麼?他那個百分之九十不見了,我們知道到哪裡去了,他還不曉得。修學大乘的同學應該很清楚、很明白,你看《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菩薩居報土,這個報土被科學家看到了,真了不起!實報莊嚴土,他看到了,他也沒辦法去。等覺再提升到妙覺位,就入常寂光,就不見了。常寂光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那是真如自性,回歸自性,這就不見了。雖然不見了,回歸自性,眾生有感他有應。他用什麼方法應?那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自己決定沒有意思,他要有意思的話,他就墮落了,他就回不了寂光。這個我們懂,我們把這個信息告訴科學家,讓他再去研究去。
講到微觀世界,講量子,講量子力學,這講到佛家的阿賴耶。宇宙源起從哪裡來的?從自性來的,你看最後還回歸自性,這是一個很大的循環,還回歸自性。妙覺就回歸自性,等覺就接近,妙覺回歸了,佛法裡講得清楚。宇宙怎麼誕生的?這精神物質現象怎麼誕生的?科學家今天提出來說「無中生有」,這句話我們也能理解,佛告訴我們,它的誕生是一念不覺,自性就變現出一個妄的心,真心就變成一個妄心,這個妄心叫阿賴耶,宇宙從這發生的。阿賴耶的業相就是振動,現在科學講的弦定律,就說這個事情,是從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產生三細相,這是動,振動這是業相,阿賴耶的業相,從這個地方就發生了,產生一個轉相,轉相就是末那識,這是精神現象,我們講的五蘊,五蘊裡受想行識,從受想行識就變成物質現象,叫色,色相,色受想行識。所以,量子裡面發現叫量子,就是小光子,這個小光子非常微小,它具足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具足這五種現象。受想行識是精神現象,色是物質現象,物質跟精神同時發生的,這個被量子科學家發現了,是很可喜的現象。所以我們從科學這些年來的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二十年、三十年之後,佛教不再是宗教了,是什麼?高等科學。我們今天把這些信息傳遞給科學家,跟佛講的愈來愈接近,源頭你們沒講清楚,佛經上講得清楚,不是無中生有,看到好像是無中生有,它不是無。自性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說有無都不是真的。科學家將來學佛,都成為佛弟子,我相信他們成就會很快;很快,他只要能把分別執著妄想放下,他就成佛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科學家也是佛,他是眾生,他本來是佛。他現在用科學儀器、用數學來推理,沒有把分別執著放下,所以他沒有得到真實受用。如果分別執著放下,他就證阿羅漢、證菩薩的果位,他把起心動念放下,他就證佛的果位,那他所看到的實報土,他就會得實報土的利益,他真享受到了。現在看到,他享受不到,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就享受到了。
所以望西師云,下面「望西師云:橫攝十方虛空無邊,故國土亦無邊。國土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大悲亦無邊。大悲無邊,故光明亦無邊。光明無邊,故攝取益無邊。以要言之,欲益無邊,故光無邊。依望西意,下文亦同此解,欲利益無邊,故光明無邊,具德無盡」。現在時間到了,這一段我們明天再來學習,今天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