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193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九三集)  2010/11/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93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百二十五面第六行,從《淨影疏》看起:「《淨影疏》曰:法藏自說己願,令諸菩薩學之同發」。我們底下一句也念下去,「又《會疏》云:菩薩聞之,自發勇猛心。彼既丈夫,我亦爾。彼發妙願,我不爾乎?故能緣之滿足大願也」。前面法藏菩薩將極樂世界建成之後,去看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老師當然知道,不說也曉得,妙覺位的佛果沒有一樣不知道,所以就勸他趕快把這個事情向大眾宣布,令大眾歡喜,也令無量眾生得到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確實是真實的,大乘教裡面常說,「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無論是看到、是聽到,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有緣了。大乘教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你聽到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的像,這都有緣。所以世間自在王佛這個勸導用意非常之深,也是幫助阿彌陀佛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的苦難眾生。這個緣結得無比的深廣,所以大眾聽到,特別是菩薩眾,也都學法藏比丘大願大行。

今天這段文是念老引用《淨影疏》裡面一句話,「法藏自說己願,令諸菩薩學之同發」。因為菩薩都發了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願發了,怎麼個度法?必須要跟阿彌陀佛攜手合作,才能普度眾生。不但菩薩發願,諸佛如來也不例外,從什麼地方看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普度眾生,沒有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的,講這部經就是幫助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諸佛都參與了這個大會,這是世出世間法稀有無比殊勝的法會,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會疏》說得清楚,你看菩薩聽到了,聽到法藏比丘這個報告,自發勇猛心。這菩薩聽到了,他要發勇猛心。你看看法藏比丘做到了,他能做到,我為什麼不能做到?所以彼既丈夫,我亦爾。彼發妙願,我不爾乎?我能不發嗎?就這個意思。他發了,我能不發嗎?故能緣之滿足大願,就是「滿足無量大願」,經文上這句話是指能滿足一切志願。

下面,「又《往生論註》云: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這句話非常重要。《往生論註》是曇鸞大師作的。後面這句,「和盤托出諸佛心髓」,就是一絲毫不留,全部端出來了,這裡面的意思深廣無有邊際!十方世界的眾生,包括我們在內,我們如果真正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大乘裡面所說的參透了,你能夠不發願往生嗎?發願往生就是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就是此地這些祖師大德們所說的話,只要生淨土,就一切願全圓滿了。阿彌陀佛是我們的代表,四十八願,往生到極樂世界,這四十八願就圓滿,阿彌陀佛的願圓滿,我們生到淨土的時候,我們這個願也圓滿。所以我說的是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他四十八願圓滿,我們四十八願也圓滿,所以叫滿足無量大願。四十八願統攝一切菩薩的弘願。「法藏菩薩五劫精勤求索之大願,祗為眾生能真實發起往生淨土之一願」。所以我們一心發願求生淨土,這一願心就是諸佛菩薩圓滿的心願,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句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發這一願,它就圓滿了,何等的不可思議。《華嚴經》上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諸佛如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法界虛空界,眾生有感,他們就應。感應的目的眾生不知道,佛菩薩清清楚楚,只有一個目的,勸導一切眾生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一個總的方向、總的目標,只要往生淨土,你就得大圓滿,這個意思在這裡說出。

下面念老說:「故我輩末世凡夫」,這講到現前我們同學這些大眾們。「但能滿足此一願」,這句關鍵就是滿足這兩個字。什麼叫滿足?真往生是滿足,沒往生那就沒分。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滿足無量大願。阿彌陀佛的無量大願,諸佛如來的無量大願,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法身大士的無量大願,你一往生全圓滿。往生這個事情難不難?我們現在知道,一點都不難。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那麼少?早年我跟李老師學經教的時候,老師常講。台灣台中蓮社是他老人家創辦的,蓮友幾十萬人,老師很感慨的說,我們的蓮友們,台中蓮社的,一萬個人當中,真正往生的三、五個人而已。這什麼原因?對這個世間情執不能放下,煩惱習氣不能放下,還有所貪戀,所以不能都生淨土。像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那人真放下了,放下就成了。「即與彌陀大願相應,便入一乘願海,便與彌陀大願同體,故云即是滿足無量大願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問為什麼放不下?說實在的,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了解得不夠,認識不夠。如果真的搞明白、搞清楚,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我學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章嘉大師,第一次跟出家人見面,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告訴我的,「看破放下」,這是契入佛境界的祕訣。頭一天就告訴我。當時年輕,沒有接觸過佛法,聽了這句話似懂非懂。二、三十年之後,這句話才真的懂得,真搞清楚,他沒有欺騙我。凡夫學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放下,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再看破,就這兩個法子相輔相成,你能達到究竟圓滿。這個法門也不例外,也是看破放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就簡單的八個字,發菩提心是看破,菩提是智慧,對這個世間不再留戀,不再執著;一心念佛就是放下,放下萬緣,一心專念。念多久才能往生?《彌陀經》上告訴我們,最少的一日,若一日,這成就了;最多的,若七日。這個七給諸位說,不是數目字,我們現在都把它當作七天,打個佛七,七天,實際上它不是數目字。一二三四五六是數目字,第七不是數目字,第七是活的,圓滿。這七是說什麼意思?說四方、上下、當中,這是個圓滿的意思。那就是時間長短在你自己決定,不在別人,什麼時候真放下,什麼時候就成功。念佛對這個世間還有牽掛,還有情執,那你就去不了。你把這個東西放下那一天,那就叫第七天,第七天是這個意思,徹底放下就叫七。

「何等方便,何等直捷,從果起修,直趨究竟。不可思議,淨土法門」,這幾句話重要。八萬四千法門裡頭找不到這樣方便法門,決定找不到,只有這一門。直捷,你看從一品煩惱都不能斷的凡夫,能夠在一生當中成就,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雖難信,它容易修行、容易成就,什麼原因?這裡兩句說出來,從果起修。阿彌陀佛是果位,它不是因,以彌陀之果覺做為我們的因心,因果不二,彌陀是自性彌陀,淨土是唯心淨土。彌陀淨土從哪來的?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大乘教裡頭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可以做證明,不離自性,諸佛如來也不離自性,餓鬼、地獄也不離自性,全是心現識變。這個法門是從果起修,直趨究竟,究竟是《華嚴經》上講的妙覺位,確確實實是究竟圓滿,這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不容易遇到,稀有難逢!「第五至心精進」我們就學到此地。我們接著看,這是《無量壽經》裡最重要的一部分:

【發大誓願第六。】

這就是世間自在王勸法藏比丘向大眾宣布,這是報告的全文,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在沒有學習這一品全文之前,黃念老註解前面有介紹,將這一品全文大意做一個介紹,這非常好,很難得。這也是屬於註解,我們看:「本品乃法藏菩薩遵佛明訓,於大眾中宣說所發殊勝大願」。他發的什麼願,這就給我們宣說出來了,宣說出來,這是著名的四十八願。「此大誓願,妙德難思」,這句話是總品,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大誓願不知道幫助多少六道眾生的凡夫一生成佛。所以阿彌陀佛被一切諸佛稱之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經教都不能跟這部經相比,《華嚴》、《法華》也比不上,佛門第一經。不但說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的佛門第一經,它是在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第一經,你遇到其他法門,你這一生不一定能得度,你遇到這個法門,決定得度,決定成佛。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你能不能夠依教奉行,果然能依教奉行,你就成就了,決定不是假的。

「如《甄解》曰」,這是日本,日本人對於《無量壽經》的學習,實在講超過中國,他們的註解有二十多種。《無量壽經》在中國古大德裡註解只有兩種,這個原因前面講得很清楚,這個本子流傳到中國很多,翻譯有十二種翻譯,現在十二種的譯本有七種失傳,《大藏經》裡面保存的現在有五種。這五種本子,五種都讀確實有困難,因為在過去印刷術不發達,沒這麼方便,五種本子不容易找到,受這麼大的限制,所以這才有會集的必要。這個會集本出來之後,我們相信《無量壽經》在中國會普遍的被大眾認知,認真學習。《甄解》說:「四十八願功德成就,而歸一正覺,正覺之體,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願一乘。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由誓願不可思議。」我們就看到此地。四十八願的功德成就歸一正覺,這一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省略了,就用正覺兩個字。無上正等正覺是妙覺位,只有妙覺才稱無上正等正覺。你看看《華嚴經》上,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都稱為正等正覺,沒有無上;阿羅漢、辟支佛稱正覺,這是小乘,沒有出離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阿羅漢跟辟支佛是在下面兩層,上面還有菩薩、還有佛,那他們是算哪個階級?阿羅漢是小乘,辟支佛是中乘,菩薩跟佛是大乘,十法界裡頭的。初住以上不是大乘,叫一乘,一正覺,這要知道。

一正覺,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成無上正等正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不過這裡面還有一點差別,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礙不礙事?不礙事,一點都不礙事。要知道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初住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平等的境界,沒有絲毫差別,完全平等!我們到下面這個願文裡面全都看到,極樂世界沒有一樣不平等,連相貌都平等,相隨心轉。我們這個世界上,相貌為什麼不一樣?心想不一樣。如果這兩個人心想非常接近,他的相貌就很接近,相由心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相貌就是一個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為什麼?大家心裡所想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每個人相貌完全相同。那一品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他證到妙覺位,妙覺位不住在實報土,妙覺位回到常寂光去了。所以實報莊嚴土那個地方,在那裡修行的人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住的是真的淨土,一真法界,所以歸一正覺。同居土、方便土也歸一正覺,這不可思議,這到後頭願文我們都會看到,真正不可思議。正覺之體就是佛的名號,六字洪名,這個六字,南無就是皈依的意思,皈依阿彌陀佛。皈是回頭,從迷惑顛倒真正覺悟回過頭來依靠阿彌陀佛。這靠定了!你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自己不知不覺也變成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就是是名弘誓本乘海。海是比喻這個誓願深廣沒有邊際,本乘就是一乘。阿彌陀佛的願不是希望你到極樂世界去作阿羅漢、去作菩薩,不是的,你到西方極樂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也叫做悲願一乘,悲是大悲,憐憫一切眾生,這是此乃彌陀正覺功德也。

下面說:正覺功德不可思議者,由誓願不可思議。「是以《行卷》以卅六句歎誓願不可思議。以彰」,這個彰是彰顯的意思,我們所謂宣揚,讓大眾都知道,「正覺功德廣大」。這段文節錄在下面,「文曰: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這個話是對往生極樂世界的人說的,當然也是對真正想發心求生極樂世界的人,對他們說的。這申是什麼意思?我們用現在的話說,鄭重申明,這申就是申明,鄭重申明,詳細說明,就這個意思。對一切往生人等,對他們鄭重詳細的來說明。「弘誓一乘海者」,這是說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要曉得,十方世界每個世界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極樂世界每天有多少人去?無法計算,太多太多了!到那裡去幹什麼?到那裡去全都成佛了。這是何等莊嚴之事,人間天上的盛事沒法子跟極樂世界相比,一般人不知道。

底下這句說得好,「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我們講功德,至德是什麼?究竟圓滿的功德。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證得大圓滿!下下品往生都是,你說這個事情多難!菩薩修到這個境界,那要修到哪一劫?無量劫的修行。可是在這個法門裡頭,很短的時間你就成就了,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我們親眼看見過。我看到一個三天往生的,真的不是假的,在美國看到的。華僑周廣大先生,開麵包廠的,得了癌症,醫院裡面宣布他已經沒有法子治療,讓他家人帶回家去好好照顧他,壽命只有一、二個星期,癌細胞已經擴散,非常痛苦。他一生沒有宗教信仰,家人在這個時候,所謂病急亂投醫,到處求佛拜神,看看有沒有奇蹟出現。那個時候我們在那個地區有一個佛教會,華府佛教會,他找到我們。我們同修也不錯,去了幾個人幫他助念,就勸告他,跟他講解這個世間太苦,你現在病到這個樣子,好是不太容易,就勸他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人有善根,聽了之後他不反對,他就接受了,告訴他的家人,不要想著給他治好,統統念佛幫助他往生。所以家人也就聽話,一家人給他念佛,念不到半天,他就感覺到疼痛沒有了,感到很奇怪,他那個病很痛,痛苦,痛苦沒有了,也不需要打嗎啡這些東西,都不需要。他自己也跟著大家念,三天佛來接引他,《彌陀經》上若一日到若七日,他就是三天,沒有宗教信仰,真的走了。走了之後,全身柔軟,瑞相稀有,給我們念佛人做證明。他對極樂世界這些狀況他並不了解,他在那個時候是沒辦法,除這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是宿世的緣分在這個時候成熟,一接觸就相信、就接受,就真的發願跟著大家一起念佛,符合《無量壽經》上所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到極樂世界,他才真正曉得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他到極樂世界他就知道了,殊勝稀有!

下面說,「何以故?誓願不可思議故」,我們學了這一品經文你就完全了解,真不可思議。「悲願喻如大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阿彌陀佛的慈悲是真的,不是假的,慈悲遍法界,用虛空來做比喻。諸妙功德廣無邊故,功德上加個諸妙,諸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妙是什麼?妙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些功德就現前,不但現前,得它的受用。功德從哪來的?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就是《華嚴經》上佛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德就是這裡講的功德,相是相好。無量無邊的相好全是自性本有的,不要向外求,向外求求不到,所求的都是相似的;換句話,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實功德是自性裡本有的。

如果我們真的肯定這句話,對佛說的這句話一點都不懷疑,我們一心念阿彌陀佛,把什麼樣的功德都放下。為什麼?這句阿彌陀佛是我們功德寶藏裡頭的一把鑰匙,我能夠把自性本具的智慧功德統統開發出來,不靠別的。這法門難信,真難信。所以多少人念佛還要修積一切功德,其實修積那些功德,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才知道那是白費了工夫,原來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所看到的、所接觸到的、所享受到的功德,不是你所修的,你修的那個完全用不上,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自性本具的那才叫妙!我們怎麼修也修不出來,什麼都是現成的,不要到外頭去找,我們心就是定的。心定,心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心多自在、多圓滿,這是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

「大車」是比喻,「乃至猶如大風」,這也是比喻。大車是什麼?可以普度眾生,大車裝的人多。風是比喻自在,風沒有障礙,在空中流動沒有障礙。「普行世間無所礙故」,大風是比喻沒有障礙。「能出三有繫縛城」,三有就是三界,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有什麼?有因有緣,有因有緣下面就有果報,所以三有就是六道,說能出三有繫縛城就是能出六道輪迴。「乃至開顯方便藏」,這還得了!藏,從事上來講,我們今天講的《大藏經》,也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的經藏。為什麼叫方便?諸佛應化在世間,應機施教,沒有定法,他所現的相也沒有一定的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這叫方便;應該給你說什麼法門,他就給你說什麼法門,沒有定法可說,為什麼?根性不相同。這些諸佛、法身菩薩他們很厲害,他跟你一接觸,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事情他全知道,所以他能觀機。過去生中你學習什麼,他所教給你的,肯定跟你過去所學的相應,為什麼?你很歡喜接受,很喜歡學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統統叫方便藏,善巧方便才能普度眾生。方便沒有離開真實,從真實裡面所開出來的方便,以善巧的方法誘導你入一乘。

像前面昨天我們學習的,《法華經》上的一段「會三歸一」,世尊教學的善巧,你看先教小乘,你容易學,先給你講大乘,你聽不懂,你沒興趣,十二年的栽培,阿含十二年。給你講方等,方等是大乘的初級,八年的教學。方等加上阿含二十年,在釋迦牟尼佛會下學了二十年,不錯了,佛給你講大乘能接受。大乘是什麼?般若,二十二年,世尊一生教學四十九年,你想想看般若二十二年,那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裡頭最主要的課程是般若。般若給你講真話,真話講些什麼?「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二十二年就說明這樁事情。你真搞通,不就放下了!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有什麼好執著的。你這一放下就一乘,會三歸一,《法華經》教你證,親證無上正等正覺。

《法華》是一乘,《華嚴》是一乘。隋唐時代祖師大德們公認的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一切經,一乘經三部,《華嚴》、《法華》、《梵網》。《梵網》沒有傳到中國來,沒有傳過來,傳過來只有一品,就是「梵網菩薩戒品」,就這一品,完整的經沒到中國來。一乘裡面還有一乘,這也是隋唐時代祖師大德們發現的,這個一乘是什麼?這個一乘就是持名念佛,往生淨土。他們說出來有根據,不是隨便講的,《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再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就完全明白了,善財是文殊菩薩的入室弟子,傳法的弟子,不是普通人,他所學的、所修的肯定是跟老師相同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那善財還能例外嗎?所以他在文殊會上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就是證到初住的位置,這超越十法界。文殊菩薩打發他去參學,介紹他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那是初住菩薩,他沒有初住這一個等級,他就見不到初住菩薩。所以,我們看到善財參訪那個善知識他是什麼地位,就知道善財是什麼地位。吉祥雲比丘修什麼法門?修般舟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第一個,第一個表法,中國跟古印度是相同的,所謂先入為主。再看最後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一頭一尾,不就清楚了嗎?《華嚴》到最後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求生淨土,這還得了,這給我們多大的啟示!

我們這些人,我自己本身就是的,不是上根人,中下根人,自己以為自己想的都是正確的、都是對的,繞了好大的圈子,走了多少冤枉路,二、三十年之後才相信淨土法門。以前不相信,老師勸我,我不反對,但是我還是不學。我怎麼相信的?我講《華嚴經》相信的,《華嚴經》講了一半,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因為我那個時候講《華嚴經》是八十跟四十同時講,一個星期講三天,兩天《八十華嚴》,一天《四十華嚴》。也講了十幾年,講了一半,突然想到這個問題,查,一查後面,看到這個經文真是寒毛直豎,怎麼文殊、普賢統統都是求生極樂世界?再細心去看善財童子。你看我講《四十》講了一半都沒有發現到,跟著古人註解講,沒有看到這個事實真相。再仔細去看才明瞭,才恍然大悟,這個表法開頭是淨宗,最後終結也是淨宗,然後才完全了解當中這五十一位的參學,才懂得經文最後「戀德禮辭」的意思。戀德禮辭什麼意思?我參訪這個善知識,聽他報告、敘說他自己修學的法門,我完全懂得了,感謝他,這是戀德。我在他這裡受教育了,我感謝他。禮辭是什麼?我不學他這個法門,還是念佛法門,一句佛號念到底,你們這些東西是八萬四千法門,我都知道,我都不學,我就是老實念佛修這個法門,辭是這個意思。才搞清楚、搞明白了,字字句句含義很深很深。所以才曉得文殊、普賢、善財原來都是一句彌陀念到底的。所以,《華嚴》、《法華》這些一乘經最後都歸到《無量壽》,《無量壽經》那是一乘裡面的一乘,我們總算把這部經搞清楚,認識它。不認識學起來有困難,認識之後就方便了,死心塌地。

還講其他的經,那是什麼?現在佛法衰了,大乘八個宗也是虛有其名,每個宗派都沒有真正修行人。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講得很多,在中國流行的,實實在在到現在只有三個宗派,禪宗、淨土宗、密宗,天台、賢首沒有人了,其他的更不必說了。而真正能成就的只有淨土,念老告訴我,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禪,他也學密,都不能成就。最後往生的時候告訴我,每天念佛號十四萬聲,追頂念佛,佛號不斷,一天十四萬聲,他念佛走的。我們如果說有緣,其他宗派是應當要幫助,為什麼?都是方便接引。但是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成就一定是念佛,不念佛不能成就。如果是不念佛的話,修學一切法門,都是現在所講的佛學,說得清楚一點就是佛學知識,搞這個東西不是智慧,他放不下!真放下了,那是智慧,放不下是知識,知識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智慧才能出,智慧才是真正的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這個奉持就是依教奉行,特別可以頂戴的,這頂戴是放在頭頂上,尊崇的意思。這段是把彌陀的本願功德做了簡單的介紹。

下面需要說明的,「至於願文多寡,諸譯頗有差異」。通常我們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康僧鎧的譯本,曹魏時代,三國,曹操是魏,是那個時候,康僧鎧住在魏地翻譯這部經,所以稱之為《魏譯》。在五種,就是現在保存的五種原譯本,這個本子流通最廣。我在早年學過,用康僧鎧的本子,這個本子裡面是四十八願,所以大家習慣都知道四十八願,其實它這五種原譯本裡面,願文多寡並不相同,有二十四願的,有三十六願的,這個地方給我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漢吳兩譯同為廿四願。且經中明言便結得二十四願經」,經文上有這麼一句話,《宋譯》本則為三十六願。魏譯唐譯這兩種是四十八願。「至於《後出阿彌陀偈經》」,這部經上有「誓二十四章,可見二十四願於諸經中實居多數」。講到二十四有三種,講四十八有兩種,三十六有一種,所以二十四它還是佔多數。「但世間流通者,只是《魏譯》。故世人熟知四十八,而罕聞二十四願也。」現在這個會集本它是以二十四為綱,四十八為目,所以二十四章,總共四十八願,兩面都兼顧到了,這是會集的善巧。

下面說,「且漢吳兩譯雖同為廿四願,但內容亦甚不同」。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想到,這部經肯定是釋迦牟尼佛在世多次宣說,才會有這種情形。如果他只講一次,一個原本,無論什麼樣的人去翻譯,這個願文總不能夠搞錯。從這些地方我們能夠理解古大德的想法,這部經是世尊多次宣講,何況失傳的還有七種,我們沒見到,那裡頭還有沒有差別就不知道了。《無量壽經》在中國總共譯本十二種,從漢朝到南宋八百年間,翻譯十二次。我們相信,從譯本上來看,相信不是一次說的,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這個情形很少,世尊當年在世講經只講一遍,沒有講重複的,唯獨這部經重複講多遍,古大德判它最少是三次。你看二十四願、四十八願、三十六願,至少是三次,要不然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再細看,你看二十四願兩種,二十四也不一樣;四十八有兩種,那四十八也不一樣。這就是證明佛曾經多次宣講,多次宣講一定是非常重要,因為這部經才是諸佛如來圓滿功德。

這個地方舉出例子,你看這個例子太重要了,「《吳譯》第二願為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婦人。女人欲來生我國中者,即作男子」。你看他有這一願,國無女人願。譯文又是「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花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羅漢,都無央數。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你看這裡面有蓮花化生,國無婦女,有這兩願,這兩願其他的本子裡面沒有。你看《漢譯》沒有,其他諸譯也缺。「由此可見,諸譯差異之甚」,像這個都是不應該有問題的,那可見得決定不是同一個原本,傳到中國來的不是同一個原本。那就說明不是釋迦牟尼佛一次講的,就證明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且漢吳兩譯雖同曰廿四願。但實際內容,則不止廿四」。你看《吳譯》,剛才我們念的第二願為例子,它裡面就有三個,就有三願,所以它一願當中實在是具有「國無婦女」,這是一願,「蓮花化生」,就是畜生也能往生,蜎飛蠕動這些小動物叫畜生道,畜生道也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都是作菩薩、作阿羅漢。

第四,「菩薩、阿羅漢無量等,精要勝願」,就是這一願裡面它包括有四願在裡頭,「準是可知,所謂廿四願,實不止廿四。據諸《後出阿彌陀偈經》誓二十四章之經文。可知彌陀誓願實為廿四章,非僅廿四願也。」這個說法很合邏輯,合理,我們能夠相信。至於魏唐二種譯本都是四十八願,但名為四十八願,「實際則不足四十八」。你細心去觀察,「例如《魏譯》第廿九願」,二十九願是這樣說的,「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那他第三十願,這個經文是「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實則此兩願祗有廣略之異,第三十願只是第廿九願之補充與引申而已」。換句話說,這兩願可以合併成一願。

「《唐譯》中第廿九與三十願,亦與此同。更有進者,魏唐兩譯均缺國無女人及蓮花化生之願。可見魏唐兩譯之四十八願,並未圓具諸願。」細看這些願文,裡面有很大的差異。至於漢吳兩種譯本,「則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願」,十念必生這個願太重要了,讓我們修淨土的人在這個地方才真正建立了信心,對於淨土才肯定我們這一生真的是有分,不再懷疑了,這是我們能不能在這一生成就,關鍵!所以這一願,古今的大德都非常重視,叫根本大願。可見漢吳魏唐宋這五種譯本,「均非無量壽經之善本」,所以以前要讀《無量壽經》,你要不把五種本子全讀,你就會有缺失,漏掉的。五種本子都念又相當困難,五種本子不好找,連王龍舒居士會集《無量壽經》,他只看到四種本子,《唐譯》的他沒看到。這樣身分的人,大富長者,在那個時候會集他也曉得有五種本子,這本子沒找到,那是個遺憾,因為《唐譯》本子裡面有一些是前面四種裡頭沒有的。

「是以會集諸譯,廣擷眾長,另成會本,實不容緩也。」所以王龍舒居士,宋朝人,第一個做會集本,由於他沒有看到唐本,唐本就是《寶積經》的無量壽這一會他沒有看到。所以前清魏默深居士第二次的會集,他是五種本子都看到了,這個會集超過了王龍舒,比王龍舒的譯得好,但是流通不廣,知道的人很少。龍舒的本子出名了,流通得多,大家都看到。魏默深的本子也有問題,印光大師批評過他。頭一個大問題,取捨不當,這是大問題,該取的、重要的他沒取,不該取的他也節錄不少。還有的時候,這是古人的一個忌諱,裡面有一些文字他改動了,翻譯經的時候自己可以用自己意思,會集不可以,一定要原文,決定不能改動人家一個字,你才能取信於大眾,這是會集決定不容許的。所以才有夏蓮居第三次的會集,這一次會集,前面兩種的毛病都改正過來了,而且用的時間長,夏老會集這部經用了十年時間。三年完成初稿,又經過十次修訂,總共十年的時間才成為定本,就這個本子,所以非常可貴!

我們看此地的介紹,「於是夏師會集諸譯之大願」,夏蓮居老居士是黃念祖的老師,所以他稱夏師。「既重古譯多見之廿四,又採世間所流通之四十八,乃以廿四為章,四十八為目,既符誓廿四章,又合四十八願。經中備集諸譯之長,十念必生、國無女人、蓮花化生諸願,皆見於會本。」《無量壽經》到這是圓滿了,到我們這一代。上一代圓滿了,但是沒有流通,戰亂的期間沒有法子流通,那個時候只印過一次,分量大概不多。這個本子是律航法師從山東得到的,帶到台灣送給李老師,李老師看了之後非常歡喜,好像當時在台中就印了三千本,提供給蓮社的同修們學習。他老人家自己把這個本子講過一遍,好像在台中法華寺講過一遍,做過眉註,李老師那個時候大概是六十多歲,我跟他見面的時候是六十九歲跟他見面的,在這個前幾年,所以他講這個我沒聽到。以後講康僧鎧的本子我就聽過,從頭到尾聽他講了一遍。不容易,流通也非常不容易!障礙重重。一直到現在,總算這個關通過,現在反對的人不多,國家也承認了,宗教局印的淨土五經,裡面《無量壽經》就用夏蓮老的這個會集本。

我們知道這些經過,才曉得這部大經的稀有難逢,我們這一生能遇到,特別值得慶幸的,多少修學淨土的人,沒有看到這部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之後,自己講過,黃念老親自聽講,而且還有筆記。蓮公囑咐他要給這部經做一部註解,他是奉老師的命做這個註解,註解也註得很辛苦,三寶加持,在身體多病這樣艱難困苦的時候,把這部註解完成。註解完成之後不久我們才遇上,才遇到,我跟他是在美國碰的頭,遇到的,他那個時候帶了一套註解,那一套油印本,蠟紙寫的油印本。我們知道那是很不容易,因為蠟紙頂多只能印到一百份,那紙就不能用了,所以我們曉得分量很少很少。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打電話問他老人家有沒有版權,有版權我們就不敢翻印了,如果沒有版權,我說我替你翻印,在海外流通。他說歡喜,沒有版權,歡迎翻印。所以我們第一次就印了一萬冊,精裝本一萬冊,他非常歡喜。現在這個本子流通就很廣很廣了,到處都有人印。

我們再看下面,「復妙攝各願精要,以少文而顯多義」,這是蓮公會集文字之妙。「例如《魏譯》第卅八願曰: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洗濯者,不取正覺。」《魏譯》的原文是這麼寫的。第二十四願裡頭講,「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這都是《魏譯》,你看三十八願、二十四願。「《魏譯》此兩願顯衣服與供具之如意。但缺飯食如意」,《漢譯》裡頭有,「《漢譯》第二十三願」,《吳譯》為第十四願,都有這麼一段文,「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欲飯時,則七寶缽中,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缽皆自然去。不爾者,我不作佛。」於此又可見魏唐之四十八願,實不足四十八也。「今此會本」,把上面三願就寫成一願,「攝集以上三願為: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需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可見會本,文約義豐,諸譯所具之彌陀勝願,備顯無遺。是以近世諸賢,公認此為善本,良有以也。」這是大家公認這個本子是《無量壽經》最好的本子。

在應該是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回到祖國,從香港出發的,有二十多位同修陪到我一道。到北京我們第一個就是訪問趙樸老,跟趙樸老也談到這個會集本的問題,他非常讚歎,非常歡喜。《無量壽經》總算是有了善本,那是眾生之福,也是國家之福。那個時候我在新加坡教學,把這部經做了一個詳細的科判,科判也印出來了,我送給他。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是念老送給他的,我這個科判送給他,他非常歡喜,他說這個圓滿了。你看有科會、有註解,又有這麼好的會集。非常歡喜,非常讚歎!可是重要的,是要我們真正去讀誦、真正去學習,我們才不辜負世尊多次宣講,不辜負祖師大德們用心良苦三次會集,還有彭際清一次的節校。

黃念老帶著一身病痛完成這個註解,我到他家裡去參觀,他這裡引用了一百九十三種的參考書,我都看到,我當時很驚訝,我說老居士這東西你從哪裡來的?他說有很多各地方送來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感應不可思議,你需要的這些參考書,佛菩薩都給你送來了。那個時候我就跟他說,我說我送一套《大藏經》給你好不好?他說不行,我家裡沒地方放。住的地方很小,他住的那個房子大概總面積只有我們這個攝影棚這麼大,自己住的小房間很小,一張床、一個桌子,旁邊就堆的是書,堆得一大堆,這樣艱苦困難的環境當中完成這樣的著作,不是三寶加持做不到。我們今天將這些書印得這麼精美供養大眾,你曉得我們有多大的福報,我們這一代以前的人作夢都沒有想到過!我們今天都得到了,都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不認真學習,對不起自己,不要說對不起別人,對不起自己。這個緣分就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了。遇到真的要下決心,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這是真正報佛恩、報祖師恩、報檀越大德的恩、報國家的恩,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就真做到了。經典內容之殊勝,在《華嚴經》上都見不到,所以確確實實稀有難逢。

可是問題,要怎樣這一生當中才真正能成就?《起信論》裡面說的標準太高了,這馬鳴菩薩告訴我們,那真的是絕對標準,我們不容易做到。他教我們離文字相,我們讀誦離文字相,聽講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印祖教導我們,跟馬鳴菩薩實際上講意思相同,語氣緩和多了,印祖告訴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那絕對的誠敬?還是馬鳴菩薩講的,那是誠敬的標準。我們今天把這個標準降低,一定要用恭敬心,心浮氣躁學不到東西,妄念夾雜學不到東西,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好好的記住「一向專念」,記住這句話,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專學《無量壽經》,這部經夠了,一生不要再搞別的,搞太多了,所謂是貪多嚼不爛。我們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肯定有成就。我這一生不搞別的,就是一部《無量壽經》,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成了。

所以現在學東西難,難在哪裡?現在這個社會對古人沒有尊重心,瞧不起古人,宗教,宗教都是迷信,你看這種觀念的話,你什麼都得不到。由此可知,世出世間一切法,根是什麼?真正的根基是孝親尊師,淨業三福開頭兩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果在這上頭沒有一點功夫,我們求學求不到,聖賢東西你決定得不到,你可以學一點世間那些技術,聖賢東西跟你就沒分了。聖賢東西是建立在孝道、師道的基礎上。不能不孝父母,不能不敬師長,孝父母、敬師長就是尊敬你自己的性德,這是性德的代表。中國古人對這個最重視,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因為我們下一堂課就要講到法藏比丘的報告原文,我們學習的心態要不具備的話,聽了也是耳邊風,得不到東西。所以一定要具備做一個學生的基本條件,孝親尊師,真正懂得重道,這部經典則如獲至寶。我在世間第一要緊的是什麼?就這部經典,把這部經典看成自己的命根,一天都不能夠捨棄的,我們會有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0日14:57:5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204.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