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四四集) 2010/9/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4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六十六頁,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今日釋尊將演彌陀之妙法,故住於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故云住諸佛所住最勝之道」。這一段是解釋「最勝之道」的總結,意思非常之深,我們應當認真的學習。釋迦牟尼佛在這一次的大會當中,就像我們辦講座活動一樣,將要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所以這個法會顯得非常的殊勝,世尊今天也特別的歡喜,放光現瑞。我們根據阿難尊者所說的,阿難是佛的侍者,他說他從來沒有見到過,今天這種殊勝的因緣。也知道世尊這次的講演與一般肯定不相同,顯示這個法門在一代時教,就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第一稀有的法門介紹給我們。佛所住、所行、所念就是演這個字,他在示現、在表演,那我們要學也就是要抓住住、行、念,要把這三個字抓住。我們如果也能夠住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我們就能夠契入這個法門,法門裡無量殊勝的利益我們這一生可以得到。這個無比殊勝的利益就是圓滿證得無上菩提,這個多稀有,多麼難得。彌陀所住,阿彌陀佛住在哪裡?廣義來說,就是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普度法界虛空界裡面所有一切苦難的眾生。苦難就是講的六道,六道眾生太苦,太可憐,這是彌陀無盡的悲心,憐憫這些眾生,想幫助這些眾生。而且方法太奇妙,不必斷惑,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有辦法讓這些眾生很快的證得無上道。「最勝之道」,這個緣太稀有,太殊勝了,彌陀想到了,用的方法非常簡單。所以彌陀所住,簡單的說,就住在怎樣度脫眾生之道,這個道就是道理、方法,用什麼樣的道理、什麼樣的方法,能叫一切眾生成就「最勝之道」。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不忘。
下面一句經文就說清楚了,「去來現在佛佛相念」,阿彌陀佛念一切諸佛,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不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念佛成佛。道理,佛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一切法從心想生,阿彌陀佛是從心想生的,極樂世界也從心想生,心想阿彌陀佛、心想極樂世界,哪有不生淨土的道理!所以這個法門,蕅益大師說得很好,往生基本的三個條件就是信願行。信這是第一個條件,完全肯定的仰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無論是什麼根性,上中下三根沒有兩樣。我們看今天修淨土同修很多,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甚至於念佛還墮地獄。我是早年跟李老師學經教,第一次看到慈雲灌頂法師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疏鈔》,是清朝初年乾隆年間的慈雲灌頂大師。這一位老人也非常了不起,通宗通教,顯密圓融,著作等身,日本《卍續藏》,蒐集他的註經跟論述有二十多種,非常豐富。那本小冊子是他老人家對《楞嚴經.圓通章》的註解,我們知道,「圓通章」文字不多,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是二百六十個字,它二百四十四個字,註解得非常豐富、非常詳細。末後,到末後的一章,它講念佛人,有一百種不同的果報,第一個就是墮地獄。我看到這個結論,我懷疑,念佛不管怎麼樣念得再不好,總不至於念到地獄去了,怎麼想也想不通。我就拿著這本書去見李老師,向李老師請教,李老師一看: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我不跟你一個人講,我在講經的時候給大家講。
念佛的心態重要,跟禪宗宗門的義趣是相同的,你會念嗎?今天念佛,實在講會念的人太少了,不會念的人太多了,凡是真正會念的沒有一個不往生,不會念的三途六道統統有分。我這才明白,瞋恚心念佛,念佛還發脾氣、還生氣,這是地獄道;念佛不斷貪心,餓鬼道;念佛愚痴,邪正不分、是非不明,畜生道;能把五戒十善做好,這念佛才能到人道,這我們才恍然大悟。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無量壽經》上的,那個往生的條件是什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是什麼?經論上解釋得很多,我們綜合經論上的解釋,用十個字來表明它,菩提心的體是真誠心。我們有沒有真誠?念佛的心是真誠,待人接物都是真誠,一片真誠這個才行。我念佛的時候用真誠心,我不念佛的時候就用虛偽心,怎麼行?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明教理,你不了解諸法實相,所以你的真誠心顯不出來,你所用的心全是妄心,全是自私自利的心,這個跟阿彌陀佛不相應。淨宗的殊勝稱為最勝之道,實在講就是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彌陀的本願。我們自己想想,我們起心動念跟四十八願對照,你跟哪一願相應,可以說一條都沒有,你怎麼能往生?起心動念從來沒有忘了我,只要有我,連帶的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些東西障道因緣。不是佛不慈悲不來接引你,這些東西障礙,沒障礙佛那邊,障礙自己這邊。所以自己縱然有感,佛有應,佛是來應沒錯,但是佛的應你感受不到,統統被障礙障住了。
所以世尊滅度之前,教導我們兩樁事情非常重要,阿難尊者所問的,其實是代我們問的。佛陀在世我們依佛為師,向佛學習,佛陀不在了我們依誰為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就說得很清楚,一定要持戒,一定要能吃苦,不怕苦。為什麼?持戒就跟佛陀在世沒兩樣,願意吃苦增長道心,你不會迷於世俗,你不會墮落。特別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內有三毒煩惱,佛法講貪瞋痴是三毒,我現在講五毒,根本煩惱貪瞋痴,後面還有慢、還有疑、還有惡見,我講五個,貪瞋痴慢疑。這個疑問題很嚴重,我們對佛菩薩懷疑、對經教懷疑,那你怎麼能接受?印光大師教導我們學佛研究經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現代的人絕大多數心浮氣躁,這樣的心態即使諸佛菩薩慈悲來教導我們,我們都不能接受,為什麼?誠敬心沒有。由此可知,絕對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佛菩薩非常慈悲,慈悲到極處。而是怪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錯了,不是在別人身上,這個不能不知道。真想學佛、真想成就,一定要依教奉行,要知道世尊當年在世,給我們做出非常好的榜樣,他教我們持戒,他做到了;他教我們以苦為師,他也做到了。
佛陀在世三十歲開悟,就開始講經教學,七十九歲圓寂的,所以經上記載著「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麼長的時間當中,佛沒建道場、沒建寺廟,過什麼樣的生活?現在所謂的流浪生活,居住沒有一定的處所,游牧生活非常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佛在《戒經》裡面告訴這些出家的比丘,樹下只能住一宿,不可以連續住兩天。為什麼?怕你起貪心,這個樹很大、樹蔭很陰涼,這不錯,我明天晚上再到這裡來,你不就起貪心了嗎?所以佛規定樹下只能一宿,明天要移開到別的樹下,不能在同一棵樹下。你看看防微杜漸,這是佛對於學生的愛護,怕他起貪瞋痴的煩惱。他自己,可見得是他自己肯定做到了,每天絕不是在同一棵樹下。現在我們看起來戒沒有了,戒沒有了就是佛沒有了,現在佛教都變了。社會上形態很多,一般變成宗教,也有變成學術,像許多大學裡頭用佛經開課,我也學過、我也教過,把佛經當作一門學術來研究,通常都放在哲學課程裡面叫佛經哲學,這變成學術了。近代我們看到佛教變成旅遊觀光的,觀光旅遊的佛教,還有變成企業的佛教。問題最嚴重的邪教的佛教,打著佛教的旗號,其實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現在在社會上到處都能看得到。在國外,因為社會是民主、自由、開放,不像古時候社會制度不相同,對於言論的管轄很嚴格,這都是國家保護人民的精神生活。
真正的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教學,很少看到。我們學佛機緣可以說無比的殊勝,我們遇到了真善知識,指導我們認識釋迦牟尼佛,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個指導非常正確。認識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什麼身分?他不是宗教,他是教育,一生從事於教學的工作。現在佛教裡面,所有這些儀規、這些佛門的法事,在釋迦牟尼佛當時完全沒有,連修行,現在我們常常看見的禪七、佛七,有沒有?沒有。世尊當年在世,從來沒有跟大家在一起念一天佛,沒有,也沒有跟大家在一起做個七天禪七,沒有。真正是古德所說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他只是給你上課,只是給你解答問題,你統統都明白了,怎麼樣修行證果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佛家講「開示悟入」,《法華經》上說的,佛對學生只做兩個字開、示,開是開啟,示是指示,做樣子給你看,他做榜樣給你看。悟入是你自己的事,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生接受老師的開示,要有能力悟入,那你真正就成就、就得法。你得要悟入才行,這點比什麼都重要。
佛法之衰,佛法變質變成宗教時間並不長,佛教變成宗教,過去道安法師告訴我,他說應該不超過三百年。為什麼?在前清雍正、乾隆、嘉慶的時候還是教育,寺院庵堂是佛陀教育的場所,不是宗教。一些規模小的,就像現在的專科學校,這是世出世間聖賢人所說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像是專科大學一樣這有成就。大的叢林,就像現在大學一樣,它裡面有很多堂口,堂口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教室,以前每個殿、每個殿都是教室,都是教室。由首座和尚來擔任教導、擔任教務,研究經論的法師多,講解指導學習的法師多。所以一個大寺院開很多門功課,我們想學哪一個科目可以去報名,在佛門叫討經單,我來學這部經。譬如《華嚴經》,你報名之後它名額上是有的話,你符合這個條件它接納你,你就可以在這個道場學這部經,這部經學完那你就畢業,畢業之後你繼續學也可以,你要離開也行。所以它真的是學校,跟宗教不相干。可是現在我們佛門許許多多的寺院,經教學習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經懺佛事,這就屬於宗教的佛教,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要學佛就得要向釋迦牟尼佛學,這是決定不會錯的。
佛家大乘裡面講八萬四千法門,念佛是其中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三根裡面有上上根人,諸位要知道,這裡頭要沒有高深的道理,怎麼能滿足上上根人來學習?肯定有道理,道理還真的深。我們從經教裡面看到有這樣的經文,這個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所以這個道理連等覺菩薩都不能夠完全明瞭,所以它稱之為難信之法。可是修行不難,難信易行,修學這個法門成就的人太多太多,只要具足三個條件,你真正相信。信了以後你要求解,淨土經論不多,主要的經論五經一論,五經分量都不大,五經合起來也只有一本書,非常適合現代人。現代進入工業化社會,每個人工作繁忙,休閒的時間很少,學習其他的經論要相當長的時間,這有困難。如何每天用很少的時間來學習,而且能夠收到很大的效果,這個法門就是這些人心目當中所嚮往的。所以佛是很了不起,能夠隨順一切眾生,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開啟這樣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在前面講的,這三個條件很重要,就是我們要能夠住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彌陀所念的是念佛,他是怎麼念佛?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哪一個不是本來佛!這彌陀所念。彌陀所行,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用今天的話來說,普度眾生就是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是永遠脫離六道輪迴、永遠脫離十法界,那個樂是證無上菩提,彌陀所行。彌陀所住的,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住常寂光,《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常寂光。
常寂光是自性的本體,就是真如自性,常寂光裡面沒有物質、沒有精神,是自性。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為我們做了報告,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話,第一句話自性是清淨的,「本自清淨」;第二句話「本不生滅」,不生不滅那就是涅槃;第三句話「本自具足」,雖然什麼都不是,但是什麼都不缺乏;第四句話「本無動搖」,自性本定;末後一句話「能生萬法」。說到這個地方,五祖就把他止住,行了,衣缽就傳給他,他真的開悟,不開悟說不出來。彌陀心住在哪裡?彌陀心住在自性裡頭。自性就是《般若經》上講的,住於無所住處這就是自性。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心是什麼?心就是生心,就是生行彌陀之行、念彌陀之念,這用《般若經》來解釋這個。應無所住,就是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行,四十八願普度眾生;念彌陀之所念,阿彌陀佛念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眾生全是阿彌陀佛。你能相信嗎?是真的不是假的!
阿彌陀佛,翻成中國話是無量覺,每個人自性都是無量覺。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從理上講你說多簡單,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成佛,你自性裡頭的無量覺就現前。現在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有沒有喪失掉?沒有,只是有障礙把它障礙,我們起不了作用,一點都沒有消失。所以這樁事情,在佛不增,在凡不減,成佛的時候,智慧德相沒有增加一點;縱然我們造作罪業,墮到阿鼻地獄,我們的智慧德相也沒有損一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所以佛眼睛當中全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佛佛道同,佛跟佛在一起恭敬,這是我們要學的。所以真正念佛人,心是阿彌陀佛,行是阿彌陀佛,看所有一切眾生全是阿彌陀佛,恭敬心就起來。這個恭敬心,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的頭一條「禮敬諸佛」,才能生得起來。為什麼?凡夫都有煩惱,煩惱裡面有個很麻煩就是傲慢,你說你有沒有?只要你是凡夫你就有,你不能不承認。中國古人也知道,所以《禮記.曲禮》裡有「傲不可長」,傲慢是什麼?與生俱來的,不是學的,這叫根本煩惱。
我們學了《妄盡還源觀》知道,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我從哪裡來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句話的無明就是阿賴耶,一念不覺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一個阿賴耶。自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這一念不覺是波動,阿賴耶出現了。阿賴耶能現萬法,記住,依自性能現,它要不依自性不能現。現萬法,依報就整個宇宙出現了,正報是自己,所以我們自己跟整個宇宙是同時發生的。而且什麼?是先有正報而後有依報。阿賴耶有三細相,阿賴耶的業相就是波動,就是那個一念不覺是阿賴耶的業相,現在科學裡面講的能量。這一動它就產生兩種現象,這兩種現象,我們可以說是同時發生的,一個是境界相,物質現象;一個是信息,是正報,佛法術語叫轉相,轉相是末那識。末那識四大煩惱常相隨,你看這東西真是原始的,這四大煩惱第一個是我見,不叫身見,我見,執著有個我;跟著這個執著我見就發生我愛,我愛是貪;我慢,我慢是瞋恚;我痴,你看看貪瞋痴,最原始的,所以佛說三毒。因為有這個東西,所以你才愈迷愈深,你回不了頭,這個要靠佛菩薩幫助。
但是要知道,諸佛菩薩、真正成就的人,他們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不是看到人,我們同情、悲憫趕緊去救他,他沒有起心動念,他要是起個念頭他是凡夫,他就墮落,他沒有動這個念頭。所以,他必須你有感,他有應。在這個時候,你不可能動一個念頭去感,沒有,總是愈陷愈深。所以這是講宇宙生命的源起,我們要曉得,這個貪瞋痴它就跟著你來的。佛法這貪瞋痴都要斷掉,你才能回頭,回歸自性;貪瞋痴要不能夠整個斷掉,你回不了頭。你在十法界裡面可以提升你的境界,你回歸不了自性,這是肯定的。所以佛法修行,為什麼把斷煩惱放在第一個科目上,道理在此地。四弘誓願是學佛人最高的一個指導原則,學佛頭一個叫你發心,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你要真正發一個肯犧牲自己去幫助一切眾生,有這樣一個願心,你要發這個心,眾生愈苦,我們愈要去幫助他。幫助他當然你得要有能力,你沒有能力幫不上忙。所以要幫助別人,那先成就自己,自己不能成就決定幫不了別人。你幫別人最多也是跟你程度相等,你沒有辦法幫他提升,你是個須陀洹,你幫助別人頂多也到須陀洹這個階層,不可能超過你,這個道理我們能理解、能想得通。所以四弘誓願第四個願「佛道無上誓願成」,他一定要叫你成佛。成佛有兩門功課必修的,一個是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二個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
可是有很多人把這四句話解釋錯誤,它這四句是一句,我們把它當四句看就錯了。前面第一條發願,我們不發沒關係,眾生無邊誓願度,我都忘得乾乾淨淨,先度自己,不度眾生了;煩惱無盡誓願斷,也馬虎一點,也不要緊。從哪裡下手?法門無量誓願學,從這下手,能成就嗎?不能成就。好像四層樓一樣,前面兩層我不要,我從第三層下手,他永遠都不能成功,為什麼?沒根。辛辛苦苦努力一輩子,學成什麼?學成一個佛學家,佛學的學者,真正講與佛法毫不相關。佛法是學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能,是要把自性裡的東西開顯出來。那些人方向搞錯了,把佛學當作一種學術去研究,所以能言善道,著作等身,在這個社會上可以取得一個教授、佛學家,也被社會大眾稱為大師,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就等於什麼成就都沒有。真正成就什麼?小成就是出六道。他連須陀洹都比不上,須陀洹是聖人,雖然沒有出六道,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佛學家還照樣墮三惡道,為什麼?見思煩惱一品沒斷。須陀洹,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這是什麼?持戒的功夫。所以不持戒行嗎?諸位同學要記住一句話,真正發心了生死出三界,我們就學佛。如果對於六道輪迴這三界還有貪戀,那所修的是人天法,人天法要怎麼樣?斷惡修善,用十善業道可以,斷十惡修十善,你來生得人天福報。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法的《十善業道》,是人天法。人天法我們為什麼要重視?要重視,你要曉得,人都做不好,你還能想作佛嗎?哪有這個道理?
佛菩薩是從人天道裡面提煉出來的精華,人天道裡面做到了家,這向上提升,這就是佛菩薩,所以戒律一定從人天法教起。你看《十善業道經》裡面講得就很好,佛就說明這個法是人天法,得人身、得生天的方法。然後告訴我們,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都是依十善業道為根本。你沒有這個根、沒有這個本,你怎麼能長成?像植物一樣,你怎麼能開花結果?所以佛法重視戒律,淨宗不例外。如果說是不重視戒律的,那個佛法不是佛法,沒這個道理,佛法決定是戒定慧。你在修學經教這叫教下,或者是參禪、或者是念佛、或者是持咒,法門很多,都要持戒得定,定就是三昧,然後才能開智慧,這個智慧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依據戒定慧來學習、來修行,你才會有成就。捨去戒定慧,拿著經本這是把它當作世間一門學問,錯了,你什麼都得不到,你在六道,依舊是依著業力去輪迴,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淨宗理很深,修很容易,但是你要真信,有一絲毫疑惑就不行。那我有疑惑怎麼辦?研究經典,破迷起信,迷破了之後我信心就生起來,不再疑惑,也叫斷疑生信。你的願,你發的願才能懇切,才真正願心能生得起來。尤其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裡,災害這麼多,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遇到這個法門無限的歡喜,為什麼?我們有救了,災難在眼前,在眼前也不怕,我都有救。
你看看這個法門修行要多少時間?《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那個七不是數目字,一二三四五六是數目字,後頭那個不是數目字,那個字代表圓滿。圓滿就是沒有一定,哪天成就就算哪一天圓滿,所以它是表法的。這個一日到七日有沒有?有,過去有,現在也有。我早年在美國遇到一個念佛往生的周廣大先生,因為他不是佛教徒我們稱他先生,周廣大先生。住在華盛頓DC,就是美國的首府,他開個麵包店,人非常好,非常厚道,好善,沒有宗教信仰。我們的佛教會在那邊成立大概一年多,他得了癌症,去檢查身體,醫生告訴他,頂多只有三個月,沒有辦法救。家人就慌了,不相信宗教,這個時候到處去拜佛求神,希望有什麼奇蹟出現,就找到我們,我們那個時候在DC有個佛教會。找到我們,我沒有在那個地方,我在德州,這是馬里蘭州。同學們打電話告訴我這樁事情,我就告訴大家:你們去看他,去慰問他、看他,看他的時候勸他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同學把這個意義告訴他,這就是善根,跟他一說他就接受了,吩咐他的家人,不要替他找醫生去求這個病好,不要,全家念佛幫助他求往生。這很難得,這是沒想到的事情,完全配合,念了三天他走了,真的往生,瑞相稀有。所以同學把這個事情來告訴我,三天,從來不學佛的人,真往生了。我說這證明《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沒錯。我說周廣大是菩薩,他來給我們做示現的,告訴你們這些學佛的人,三天可以往生。三天,我們同學也不錯,大概只有三、四個人,因為那邊學佛的人不多,輪流日夜不斷陪著他念佛,三天三夜。他那個時候說,他這個心一發,一回頭在念佛的時候,他這個病就不痛了;本來這個病很痛的,要用止痛藥,都不需要。非常安詳,頭腦清楚,一點都不迷惑,跟著同學一起念。等於說是那麼多同學親眼看到的,來給我們做證明不是假的。
我們在《淨土聖賢錄》上看到的,宋朝的瑩珂法師,那是出家人,破戒的。這個人有慚愧心,自己知道他業障習氣很重,造作很多不善的事情,所以自己曉得,將來必定墮地獄。想到地獄他就很恐怖,非常害怕,向同參道友請教,你們有沒有方法能幫助我不墮地獄?同學們就給他一本《往生傳》叫他看,你看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墮地獄。他讀《往生傳》,每讀一篇都流眼淚,生慚愧心。《往生傳》念完之後,他把寮房門一關,一句佛號,不吃飯也不喝水,日夜不休息,一句佛號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十年之後臨命終時,我來接引你。」他自己一想,十年時間太長,自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習氣,我十年不知道又幹多少壞事。給阿彌陀佛說,「我十年壽命不要,我現在就跟你去。」佛就答應他,「好吧!三天之後我來接你。」果然三天之後他往生了,這念佛三天。
所以這個法門,我們得到這是大歡喜,災難來了不怕,來得及,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決定得生淨土。一個重要的條件,這個世間一切的一切統統放下,沒有一絲毫留戀,這樣你才有感應。如果你還有牽掛,你還有這個事情要交代,那個事情要交代,那你可麻煩大了;統統放下,一刀兩斷沒事,這才行。我活在這個世間,活一天就講一天經,專講《無量壽經》,哪一天走都可以,都自在。不是這樣怎麼行?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心,一定要學這三個字,住、行、念,把這三個字要抓緊,真的住彌陀之所住,行彌陀之所行,念彌陀之所念。心要拓開,《還源觀》上告訴我們,「含容空有」,你看那個心量多大,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遍法界虛空界就是阿彌陀佛,這叫念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沒有一樣不是阿彌陀佛,虛空法界是阿彌陀佛,我們一毛端是阿彌陀佛,一粒塵沙是阿彌陀佛,念佛人一定要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切人事物融合成一片,就是阿彌陀佛,他怎麼會不往生!往生肯定比瑩珂殊勝、比周廣大殊勝,周廣大沒這個境界。這是我們自己親見的這些事情,這都是菩薩來給我們示現。
我們看下面《嘉祥疏》裡面的說法,「《嘉祥疏》曰:去來現在」,這是講三世,去是過去世,來是未來世,現在,「佛佛相念者」,過去、現在、未來佛佛都互相念。「明三世諸佛皆有化眾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如果不懂得這些道理,有人我是非之見,不能夠包容別人,你怎麼能往生?我們必須跟阿彌陀佛志同道合,以彌陀的心為心,這就住。以彌陀的願為願,我們現在的功課,早課就是念四十八願,那是彌陀之行,這個人怎麼會不往生!這叫真念佛。真正符合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萬緣放下,你不放下你怎麼能攝得住六根?你現在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你沒放下。都攝六根的意思就是萬緣放下,心裡頭、心外面表裡一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一法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道理,我們現在也能夠粗知這些道理。光光相照,用現在的科學來說這就好懂,這個光是什麼?量子力學裡面講的小光子。這是個波動現象,波動現象有光,所以科學家,量子是什麼?小光子,比基本的粒子還小,這是最近才發現的。真的那個光一閃,雖然時間很短,我們現在理解那個一閃光周遍法界,光裡頭有信息,出生無盡、含容空有,無論是物質或者是精神都有三種周遍。這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佛經上說法爾如是,這是光光相照。光光相照就是智智相照,自己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跟所有一切諸法,一切如來的智慧,智智相照,這是相念,這是感通。這樣念佛,才是經論祖師大德所說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真的會念。
「《甄解》曰:去來現佛等,舉三世佛相念,以推度今佛所念」。這個解釋也很好,因為阿難知道,聽經聽久了知道有這麼回事情,三世諸佛是佛佛相念的。看到今天在開講這個課程之前,釋迦牟尼佛放光現瑞,如此的殊勝,就猜想是不是今天釋迦牟尼佛在念佛?一點都沒錯,釋迦牟尼佛念三世諸佛,釋迦牟尼佛念阿彌陀佛。「又《合贊》曰:我以三世諸佛相念,類知得無今佛亦念諸佛」。這都是解釋阿難尊者當時的心態,看到世尊這些瑞相,想必是世尊在念佛,但是他不知道是念過去佛,還是未來佛,還是現在他方世界的佛。我們根據《華嚴經》的教義,就曉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這個念佛的意義,就很深、很廣不可思議。「然今超過諸佛,現此奇相,有何故耶?」這是個問號。「經云,威神顯耀,光瑞殊妙」,這是經文有這兩句,讚歎佛的放光現瑞。下面有解釋,「表所現色相,光顏巍巍」,巍巍是盛大的意思,光明亮,色彩不是幾種,無量的光彩。顯示佛的「威神難測」,難測也就是不可思議,佛「放光現瑞,殊勝絕妙」,更不可思議的「十方寶剎映現光中,是故《合贊》稱為,超過諸佛也」。這是比較少有的,放光現瑞當中很少有現十方寶剎的,這一會裡頭有這樣的莊嚴,佛光中現無量的諸佛剎土。
我們在學佛這麼長的時間裡面,能有一點體會,因為今天佛講的這個法門不是普通法門,這是諸佛如來普度眾生大圓滿的法門,就是彌陀淨土,為什麼?十方佛讚,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所以你今天說這個法門,這個信息一出去,肯定十方諸佛都收到,他們來隨喜,他們來證明。《佛說阿彌陀經》十方佛讚歎,這經文上都有,鳩摩羅什大師翻的是省略,那六方佛,玄奘大師翻的是十方佛,佛說這部經十方佛讚歎。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理解,這種示現都是自然的法爾如是。從理上講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今天世尊想阿彌陀佛,想十方諸佛都讚歎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都勸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唯有求生淨土,才是一生真實圓滿成就,這話重要,超過一切法門。開這樣的大法會,十方諸佛能不來嗎?這是我們從其他經論當中,體會到這個道理、這些事相。
「阿難因現睹光瑞」,這現是現前,看到佛放光現瑞。「前所未見,歡喜慶幸」,他是佛的侍者,以前世尊講經說法沒有這樣的瑞相,瑞相是有、放光也有,沒有這一次這樣的奇特,從來沒有過,所以歡喜慶幸能聞到這個法門,就是說你有了機會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復自思維,今日世尊現希有之光明,顯難睹之瑞相,故知世尊必入大寂之定,住奇特之法」,這是在阿難想像之中。「此定此法」,世尊入的大寂定,住的奇特法,這個定、這個法就是「念佛三昧,導師之行,最勝之道」。這三句話重要,導師之行前面講過,佛有能力引導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用什麼方法?最勝之道就是念佛法門。特別是住佛之所住,行佛之所行,念佛之所念,要真兌現,要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念茲在茲。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相繼是不中斷。
諦閑老和尚教導鍋漏匠,這個故事記載在《影塵回憶錄》,這本書在香港很普遍,一般寺院這個流通處都可以請得到,倓虛老法師的傳記。老法師教給鍋漏匠念佛的方法,沒有一點點壓力,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不要有雜念,你的心才清淨。淨念相繼,沒有懷疑、沒有夾雜,老實念,一句一句的,老老實實、誠誠懇懇、恭恭敬敬的去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接著再念。這個方法多好,一點壓力都沒有,念累了就休息去,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不分晝夜。鍋漏匠也是念了三年,成功了,預知時至,往生淨土去了,他往生站著走的,你看功夫這不是假的。鄉下一個破廟沒人住的,他住在那個破廟裡頭,也是諦閑法師給他找的,他中年出家,四十多歲又不認識字,做什麼也不行,住在寺廟做個早晚課他都不會,那人怎麼能瞧得起他?所以給他找了這麼一個地方,找了一個老太太念佛的,照顧他中午跟晚上這兩餐飯,給他洗洗衣服,讓他專心念佛,早晨這一餐他自理,就過這麼簡單的生活。念了三年,往生的前一天,他告訴照顧他的護法,跟她講:今天妳不必替我燒飯,我要到城裡去看看幾個老朋友。其實是去辭行的,最後見一次面,他也沒有跟人家講他要走,他有定功不說。到晚上回來了,回到這小廟裡頭,告訴這個燒飯的:明天也不要替我燒飯。
這個老太婆看到,法師三年都沒有出過門,昨天出了一次門,交代明天又不要煮飯,大概又有人請他吃飯。所以到第二天中午,來看看法師在不在家?就看到寺廟沒人,喊他也沒人答應。走到小佛堂一看,看的時候他站在佛像面前,站在那個地方,手上拿著念珠,叫他不應,再仔細一看死了。從來沒有看到人死是站著死的,所以老太婆也很訝異,也呆了。好在當地還有些學佛的同修,她就到處去告訴大家,「法師走了,站著走的」。大家都來看,看了之後怎麼辦?趕緊替諦閑老和尚報信,諦閑老和尚在觀宗寺,那時候走路沒交通工具,派人去報信來回三天。諦閑法師過來,他在那裡站三天,老和尚替他辦後事,對他非常讚歎:你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是現前名山寶剎的方丈大和尚比不上你,弘宗研教的這些法師大德也比不上你。這個讚歎是真實的不是假的,你看一個字不認識,沒有出家之前生活苦得不得了,做鍋漏匠。鍋漏匠這個行業現在沒有了,我小的時候看到過,挑個小擔子在鄉村裡做什麼?碗打破、鍋打破了,他能把它補起來,就做這個手藝。補一個是一個銅板、兩個銅板,一天能賺十個銅板就不錯了,就很難得,所以很辛苦做這種手藝。不認識字,跟諦閑法師是從小在一起的玩伴,以後看到諦閑法師出家不錯,所以就是發了這麼個心一定要出家,要跟諦閑法師出家,不收也不行。所以真有成就,老實、聽話、真幹。不簡單!我們相信這個人,在我今天看法,都是菩薩來示現的,來跟我們表法的,告訴我們念佛法門是真的,什麼樣的人都能成就。成就的這個樣子,也是像世尊一樣放光現瑞,稀有難逢。
你看人家念三年佛,就一個人,沒有同伴,就聽老和尚這一句話,老和尚什麼都沒教他,跟他講經他不懂,就教他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無分晝夜。你說這個一點壓力都沒有,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休息,休息好了起來趕緊接著就念。人窮好,沒念頭了;富有的人,念頭太多,放不下。他什麼都沒有,出家之後就是老和尚給他兩套衣服,那個窮困讓誰供養他?剛出家什麼都不會。諦老慈悲給他做增上緣,他沒有辜負諦閑老法師,真成就,站著往生,預知時至,這就是他報諦閑法師的恩。也是真正報佛恩,示現這樣的瑞相給我們看,讓我們對這個法門堅定信心,再不懷疑了。也知道用他這個方法就好,不要搞什麼花樣,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口裡頭阿彌陀佛不停。能有時間的時候多拜阿彌陀佛,這個拜佛是消業障,我們無始劫以來業障很重,修懺悔法。
底下這一句,「故問曰: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若不是念佛者,何故今日佛之威神顯耀,光瑞殊妙乃爾」。這是阿難的猜測,肯定釋迦牟尼佛在念佛,但是不知道他是念過去佛、未來佛、還是現在他方佛,所以向世尊請教。底下解釋,「威者,勇猛也。神者,不可測度也」,這是講威神顯耀,「顯耀者,光麗也」,光彩壯麗。「佛光中映現莊嚴之十方寶剎,妙顯《華嚴》不可思議之玄門」。所以古人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有道理,為什麼?一切經裡頭,只有《華嚴經》說了十玄門,世尊在其他一切經裡從來沒講過。《無量壽經》有十玄門的意思,我們在前面都學過,所以這個經跟《華嚴》沒有兩樣。稱它作中本《華嚴》,也就是根據經典裡面的道理,所講的十玄門的道理,這經上有,一條都不缺。蓮池大師當年在世講《彌陀經疏鈔》,那個時候他完全用《華嚴》十門開啟的方法,來介紹這部《阿彌陀經》,把《阿彌陀經》提升到華嚴境界,他老人家為什麼要這麼做?讓我們聯想到,在那個時代禪宗非常興旺,淨土宗很衰。一般人都認為,淨土宗是接引阿公阿婆沒有知識的人,是接引他們的。士大夫階級我們今天講高等知識分子,他們沒有緣分接觸到,在這種情形之下,蓮池大師大慈大悲,知道學佛的人沒有不尊敬《華嚴》的,而淨宗實在是《華嚴經》的歸宿。我們讀《華嚴經》末後這一品,看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古德講《華嚴》的圓滿在《無量壽》。蓮池大師用《華嚴經》的教義,來解釋《阿彌陀經》,把淨宗的地位提升跟《華嚴經》等量齊觀,讓淨土法門再復興起來。他老人家過世之後,蕅益大師接著,這兩個人把淨宗帶起來了。
我們現在都曉得,這些人不是凡人,佛菩薩再來的。蓮池大師的身分沒暴露,我們不知道。可是印光大師對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這個小冊子的讚歎,我們要多想想,那有很多玄義在裡頭。他說「即使是古佛再來,替《阿彌陀經》做一部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歎還得了嗎?印光大師的身分暴露了,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這樣的讚歎這個註解,那這個註解的人是什麼人,我們想到不是阿彌陀佛,肯定是觀音菩薩,你才能得到大勢至菩薩如此的讚歎。蕅益大師一生師法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他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讀蓮池大師的書,仰慕蓮池,向蓮池學習。蓮池是淨宗第八代的祖師,他成為第九代的祖師,他學成功了。在中國傳統裡面孟子是私淑孔子,孔子的私淑弟子,在佛門裡面蕅益是蓮池的私淑弟子。這都是老師已經過世了,依老師留下來的著作學習成功了,古人所說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弟子超過老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中國人講求的「尊師重道」,即使超過老師還是把老師捧在頂上,這是大德,這是教育。
所以在中國,你看看帝王,歷代帝王他得到政權,做了皇帝,一定是追封他的父母、祖父做太王,這是什麼?敬祖宗,敬老師,這是中國傳統裡最重要的兩樁事情。佛法教學也不例外,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一個人的成就,這兩個人的恩德最大。成就超過父母、超過師長,但是也不敢輕慢父母跟師長,這是教訓天下人,天下人才真的服你,真的佩服你。如果你超越父母,不孝父母,因為父母不如你,你本事比父母大,這種人很多,那社會上人瞧不起,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你在社會上地位或者是名譽超過老師,對老師不再過問、不再提了,這是什麼?背師叛道,大不孝。無論成就多大,當時有人恭維你,在歷史上不會有人尊敬你的。像這些事情我們都得懂得。末後這一句,「不可思議之玄門。所現光瑞,殊妙絕倫,故請佛宣說」。這說明阿難尊者為什麼要啟請釋迦牟尼佛說這樁事情,末後一段就是「讚請許說」,世尊對他的發問非常的讚歎,這啟請的功德很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留著明天再學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