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九十七集) 2010/8/5 馬來西亞華嚴講堂 檔名:02-039-009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一十二面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光英,表光明英發。又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等,光中極尊,是光英義」。十六位在家菩薩,這個光英是第六位,第六位光英菩薩他是表光明英發。本經裡面稱讚阿彌陀佛,為「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最後講到「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些讚歎是諸佛如來對阿彌陀佛的讚歎,讚歎到極處。光也是代表智慧,都是代表我們自性的性德。
下面一尊「寶幢(見《唐譯》。《魏譯》作智幢),表智慧殊勝猶如寶幢」,多半都是讚歎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也有讚德能,也有讚歎相好。性德無量無邊,佛為我們介紹的時候把它歸到這三大類,無量的德能總不外乎智慧德相。「智上,見《唐譯》。《魏譯》」,菩薩名號翻成「慧上」,翻作慧上,他代表經中「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這是經中讚歎無量壽佛五種智慧。總的來說,「如是無上妙智,超出一切,故名智上」。五種智最後一句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是讚歎到極處。經中所說的讚歎阿彌陀佛,我們就曉得,讚歎自性的性德。一部《無量壽經》,或者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字字句句都是讚歎性德不可思議,能不能讚歎得盡?讚歎不盡,這是真話。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以無量劫的時間共同來讚歎,都說不盡,所以自性的功德真正不可思議。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這樁事情唯證方知,我們真正證得了,你就曉得。沒有證得,無法想像,他想不到,他也說不出;證得的人,說實在的話,他也無法思議。幫助一切眾生這叫弘法利生,幫助一切眾生能說得出的也是少分,但是從這些少分,希望他自己能修能證,證得的時候這就圓滿了。
下面一位「寂根」,《會疏》裡面的解釋,「寂滅境智,諸根清淨,故名寂根」。寂是說的定,自性本定,六祖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他告訴我們「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這句話就是講自性本定,有沒有動搖過?沒有。動搖的不是自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就動搖了,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是什麼時候發生的?這在大乘教裡面叫根本大問,這個問題叫根本大問。佛告訴我們,這樁事情沒有原因,也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你要問什麼時候有?所以,佛用了一個名詞,用得非常巧妙,這微微一動叫無明,佛說這個現象叫「無始無明」,這無始兩個字妙極了。我們初學佛的時候,以為佛說這兩個字,大概是時間太久太久說不出來,我們說千萬年、億萬年、億兆萬年大概都說不出來,就說無始吧!我們把意思錯會了,無始不是這個意思。再長的時間,佛也能說得出來,如果說不出來,佛怎麼可以說是一切智?無始的意思很簡單,沒有開始這叫無始,這個妙,妙極了!怎麼沒有開始?明明開始了。我們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六道輪迴從哪來的?不就從無始當中變出來的嗎?雖變出來的,因為它不是真的。就像我們作夢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無量無邊的境界。你常常作夢,有沒有兩次夢相同的?沒有,從來沒有兩次相同的。也許有兩次相同的,那就是感應的夢,會夢到同樣一樁事情,感應,一般作夢不可能有相同的現象。那問你,你的夢是幾點幾分幾秒發夢的?你也說不出來。你要問佛,佛告訴你,無始作夢,為什麼?它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說叫無始無明。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迷了。覺了沒有這個現象,迷的時候有現象。好比我們一個人工作時間長,很累了,很累的時候,很疲倦眼睛就會看到一些不正常的東西,所謂眼花了,不是你真看到,你以為看到,實際上是眼花,疲倦了。不過凡人在這種現象當中,也很容易讓一些靈媒藉著你的身體來附身;人在精神飽滿的時候,他不敢。人在極端疲倦的時候,他很容易侵入,藉你的身體來附身,會出現這些事情。但是我們曉得,無始這兩個字就不是真的,根本沒這樁事情。
所以六道,佛常常用夢境來做比喻,《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形容它的現象。「如露亦如電」,這是說形容它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短暫到什麼時候?短暫到生滅同時。這個事實現象,《還源觀》上講得清楚,我們講剎那生滅,剎那的時間太長了。《仁王經》上跟我們說一彈指有六十剎那,這是佛的方便說,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剎那不是太長了嗎?一剎那裡頭有九百個生滅。如果我們要想到,彌勒菩薩跟世尊對話當中所說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現在我們時間用秒做單位,一秒鐘我們總能彈到四到五次。如果彈五次的話,照這個速度來算一秒鐘多少生滅?一千六百兆。一秒鐘裡頭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個生滅現象你如何去理解它,它太快了。所以大乘教裡面講到究竟,告訴我們「活在當下」,這句話是真的一點不假。告訴你時間不是真的、空間也不是真的,迷的時候好像有時間、空間這個現象,覺悟就沒有了。沒有時間,就沒有前後,過去、現在、未來你全都看到了。沒有空間,距離就沒有了,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在哪裡?就在此地。《三時繫念》中峰禪師說得有味道,「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淨土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我們這裡,我們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這個話的意思告訴你,沒有時空,在一真法界裡頭沒有時空。所以寂是自性本定。滅是滅什麼?佛法裡面講的三大類的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統統都滅掉,都沒有了,這是什麼境界?至少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那個裡面的大眾,個個都是把這三大類的煩惱統統斷掉,也就是我們在《華嚴經》上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都達到這個境界,這叫寂滅境智,心地清淨寂滅,智慧現前。清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能照遍法界虛空界,再微細的,現在講的量子,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性的本能、自性的智慧,所謂法爾如是。諸根清淨,所以叫寂根,它表這個意思。
「《甄解》云:境智寂滅,根本嚴淨,云寂根」。意思跟前面講的都差不多,根本都是講自性,嚴是莊嚴,淨是清淨,莊嚴清淨,所以這個德號稱為寂根。看這個德號,全都是法身菩薩、等覺菩薩。「今據本經中《真實功德品》云: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正表寂為根本,照用無窮。照而常寂,故表壽命無量」。前面表的是智慧無量,這表壽命無量,這從德上講的,性德上講的。無量無邊的德能,壽命是第一,如果沒有壽命,這一切都落空,有壽命你才能享受,它才會起作用,沒有壽命就不起作用。受用是誰在受用?我,不是這個身,真我出現了。真我是什麼?靈性就是自性,自性才是真我,自性能生萬法,自性具足無量智慧德能。我們學佛,學佛最後的目標是什麼?就是把我找回來,真我找回來。別再執著假我,我們要把真我找回來,假我也在真我之中,好像真我是我們一個人身,假我是什麼?假我是身上一根汗毛,是身上一個細胞。我們現在忘掉了,真我忘掉,把一根汗毛當作我,把一個細胞當作我,就這麼回事情。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用大海做比喻,把大海比作自性,我們這芸芸眾生是什麼?是大海裡面起一個水泡,浪花一沖水泡就很多,一個水泡個個都執著它是我。什麼時候水泡破掉了,才曉得大海是我,水泡是假我,大海是真我,才曉得自性是真我。從自性裡起的現象,就像大海起的水泡。認識大海了,才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統統是我,不再分別了,那真的叫覺悟。樹木花草、山河大地跟自己什麼關係?我,是真我。
也就像作夢一樣,夢裡夢到自己、也夢到很多人、也夢到樹木花草、也夢到山河大地,從哪來的?全是意識所變的。離開意識你就沒有夢,哪來的夢!意識在睡眠的時候它起作用。睡眠的時候,身體,這個物質的身體好像得了一個休息,精神沒休息,它還在起作用,精神什麼時候能休息?入定。所以入定是精神得到休息,精神得到休息,身體也得到休息,這入定的狀況之下,不是入定得不到休息。所以我們要想保健,想身體好,最重要的精神得到休息。自古以來,養生有道的人,他們懂得,早晚時間不要長,有五分鐘到十分鐘足夠了,靜坐,坐在那個地方。起床了在床上打坐,什麼都不要想,讓身心都獲得休息,這對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好處。不能盤腿沒有關係,就是普通坐法就行,只是把什麼念頭都放下,什麼要緊的事情都不要去想它,這是養生之道裡非常好的一種方法,跟佛經上講寂根意思相通。不要看時間很短,很管用,因為你從來沒休息過,能有這幾分鐘休息,你會感到很殊勝。
下面是「信慧,《會疏》云:信心智慧,永斷疑網」。這兩句話對世出世間來講都非常重要,世間聖賢之道,出世間這佛菩薩的大道。經論裡常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有沒有入?沒入。為什麼沒入?我們自以為有信心,我信了佛,我是正信佛弟子,其實佛法裡面真實的道理沒搞清楚。不能說不信,不能說全信,這信裡面還有許許多多的問號沒能解決,我們常講半信半疑,我們是這麼個狀況,所以學佛多年不得受用。這樁事情,有沒有方法能幫助我們?不能,沒法子,佛來了也沒辦法。沒辦法當中,佛還是有辦法,佛有方便法,這個方便法就講經,你得要多聽,常常聽,不間斷的聽,總有一天你豁然大悟,永斷疑網,你的信心出現了;如果沒有很長的時間,信心不容易成就。有些人學佛沒多久,他的信心就成就,那人家是過去生中善根深厚,我們比不上他,過去生中的善根。學佛絕不是這一生的,過去信心沒那麼深,半信半疑,這一生遇到了還是半信半疑。但是如果有這麼一個機會,天天聽經,天天學習,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什麼時候你永斷疑網?各人緣分不一樣。有人善根厚的,二、三年他信心成就,有些人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定,也有人一生,永遠停留在半信半疑這個階段,很多,我們接觸同修,你冷靜觀察,你能看出來。我們也可以說一分信心有一分成就,十分信心他有十分成就。所以「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信慧菩薩表這個法,於世出世法一生的成就,第一個信心。
我學佛,說實在的話,我不是有很強烈的信心,我也是半信半疑,我信老師,真正得力是得力在這裡。這是小時候父母教的尊師重道,那時候不懂得什麼叫重道,就是尊師,對老師要尊重、要聽話,老師教導我們怎麼做,不敢違背,從小就學了這點。這點以後學佛起了很大作用,我遇到三位善知識,他們肯教我,憑什麼?就憑我們對老師那點恭敬心,老師肯教。現在實在講學佛的人很多,特別是年輕這一輩,對老師恭敬心沒有了。為什麼?他對父母都不恭敬,怎麼可能對老師恭敬?學習成就,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你要追究為什麼?原因在哪裡?原因是對於道、對於師、對於業(你的學業),那個恭敬心不如上一代。現在這種恭敬心是一代不如一代;換句話說,成就肯定也就一代不如一代。可是我們不要灰心,如果眾生的業障消得差不多,諸佛菩薩會來,他會來示現。就像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這麼多的諸佛菩薩統統都來示現,他們懂得,懂得孝順父母,懂得尊師重道,他會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這是什麼?眾生的業障消得差不多了他才會來。業障很重他不來,為什麼?來了沒用處,來了這些人不相信。這就是佛家常講的,時節因緣,因緣到的時候他們都來示現。
下面「《甄解》云:明信佛智,無上智慧。又本經中: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這是佛在這個經上說的幾句話,說明在這個末法時期遇到這個法門,能夠相信,能夠歡喜,這是什麼人?你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如來。這個地方的諸如來包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在過去生中曾經遇到過,曾經接受這些佛菩薩的教誨,你的修行沒成功,所以你還輪迴在六道。這一生當中,過去生中善根成熟,這個緣又續上,又接上這個緣。所以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有緣?過去生中曾經供養諸如來,這是有緣人,你接受了,歡喜接受,則能歡喜信此事。接觸到不生歡喜心,接觸到有許多懷疑,這是與佛沒有緣。
下面這兩句話,歷代祖師大德引用得很多,「人身難得佛難值」,所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這個意思。得人身,未必你在這一生能夠聞到佛法。這樁事情,只要我們冷靜細心觀察,就在眼前。現前這個世界,全世界的人口一般估計大概在六十五億上下,六十五億人這麼多人當中,有幾分之幾聞到佛法?一般人的說法,現前在這個世間信仰宗教的人,以基督教、天主教他們宣揚最廣,擁有的信徒一般講大概有二十億人以上,這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其次是伊斯蘭,我跟他們接觸很多,有些人告訴我,全世界伊斯蘭的信徒大概有十五億。我的看法,縱然沒有十五億,肯定不會少過十三億,這是世界上大宗教。第三個應該是佛教,信仰佛教的人跟他們比,一半都不到,全世界信仰佛教的人,我相信不超過六億。現在全球信仰宗教的人逐年都在減少,佛教統計非常困難,因為佛教大家不重視這樁事情。基督教、天主教他們統計的數字比較可靠,他有專門人在做這工作,每年受洗的有多少。今年受洗的比去年少了很多,一年一年減少,他們說得很精確。為什麼原因?科學發達,科學的精神沒有別的,拿證據來,拿不出證據他就不相信,他說你是理想,不是事實,他要證據。
好在這幾年,前衛的科學,前衛就是還沒成熟,剛剛起來新的科學概念。譬如對宇宙的源起、對生命的源起有新的看法,跟從前科學家講的不一樣。這個新的看法,愈來愈接近宗教裡面所說的,還要通過實驗再來證明,大家就相信了,不再懷疑了。我們想至少還得五年到十年,現在萌芽的這個科學,到那個時候就成熟了。這是一樁好事情,把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這些都證明了,用科學來證明。讓我們想起古代的這些人,對經典這些話,他一聽就能相信,他就沒有懷疑,我們只能夠讚歎善根深厚,他們能相信。我們懷疑,我們要通過幾十年的學習,才真的相信,不懷疑;人家一接觸就相信,就不懷疑。我們跟他比,他省了十幾二十年的時間,如果他真的能夠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他們的成就一定在我們之上,我們趕不上他。下面說「此淨土宗,是難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過去世生生世世他具足慧根,他才能夠相信,他才能夠契入。這個都是說的信心,信心關係多重要。
有信還得要有願,這一生才能夠圓滿成就,所以下面願慧菩薩。「願慧,表阿彌陀佛大願之王,智慧廣大,又可與信慧正士合參,正表淨土以信願持名為宗」。對於淨宗真相信,真的不懷疑了,一定要發願願生淨土,願意親近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極樂世界好,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講經說法講了四十九年,多次宣講《無量壽經》,也就是說多次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好,好在哪裡?我們這個世界,一切眾生雜居,各行各業,極樂世界單純,一點都不複雜。我們這個世界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多少?現在有幾百種。極樂世界就兩種人,你看多單純、多簡單,哪兩種人?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政府,極樂世界有國王、天王,沒聽說過,也沒有聽說極樂世界有大臣,你就曉得,太特殊了。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學生,阿彌陀佛是老師,十方世界求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統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極樂世界是什麼?是學校,阿彌陀佛在那邊辦了一個學校。什麼學校?凡夫成佛的學校。十方世界的凡夫,只要你真正相信,肯發心到那個地方去,個個成佛,畢業就成佛,一生圓滿成佛的學校。所以我們學佛想成佛,到極樂世界成佛最快,時間最短,成就最快,而且成的是究竟圓滿佛。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成佛還要經過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個佛還不是真佛。你說這個地方多殊勝!這個機會不容易遇到,縱然得人身、聞佛法,聞佛法這些人當中,有幾分之幾聞到淨土這個佛法?你要這樣去看,你就會發現真的不多,真正懂得淨土、死心塌地修學淨土不多。所以這兩位菩薩代表信願持名,這是淨宗修學的宗旨。
下面一尊,「香象菩薩乃東方阿閦佛國菩薩」,這是他方世界來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法會,來做影響眾的。「曾於維摩會上,作同聞眾。香象身出香風,此菩薩身香亦如之。香象力大,表彌陀願力無邊」。諸佛菩薩講經教學,有些有定功的人,看到他方世界的菩薩們來參與這個法會,坐在空中,他們在聽講。也看到天龍八部,這我們肉眼看不到的,色界天人、欲界天人,色界十八層天,欲界六層天,天人來聽經,護法神來莊嚴道場,能看到。這位菩薩是從東方阿閦佛國來的,佛曾經介紹過說他曾於維摩會上,維摩居士講經,維摩是在家佛,妙覺位,菩薩也來做同聞眾,這個同聞眾就是影響眾,為什麼?菩薩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菩薩,他來做影響眾。讓大家看到,你看看他方世界等覺菩薩都來參加這個法會,聽維摩居士講經,維摩居士一定很了不起,要不然怎麼會有等覺菩薩來聽講?堅定現前大會聽眾的信心,讓這些大眾對講經的這個大德生起恭敬心。讓聽經的大眾們,肯定現前講的法本、經典、法門生起尊重心,這就得利益了,所以這叫做影響眾。香象身出香風,菩薩身上有香,有異香。他的力大,這是表阿彌陀佛願力大,阿彌陀佛要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一生圓滿成佛,這樣大的願力,感得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讚歎。
「寶英,表彌陀願海,乃無量功德妙寶之所莊嚴,能令凡夫無功德者逕登不退,證入涅槃。是乃寶中之英,故曰寶英」。這個寶是比喻,比喻彌陀願海,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彌陀四十八願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妙寶,遇到沒有一個不得度。所以淨宗學會成立,淨宗學會的由來,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這個經本會集成就了,他老人家就提倡興淨宗學會。在古時候稱為蓮社,淨土宗的道場念佛堂、蓮社,老居士為了配合時代的需求,現代人的觀念,用學會、學院,這個樣子使大家顧名思義,看到這個名稱不至於產生誤會。因為以前講蓮社,一提起這是宗教,這是迷信,所以他把名稱改一改。我們聚會在一起共修的稱學會,聚集在一起學習經教的稱學院,也就是把佛教帶回到教育,這樣一個措施。提出來當時並沒有成立,只是提出這個名號,沒有成立。我跟黃念祖老居士見面,老居士就把這樁事情委託給我,希望我在國外講經教學鼓勵大家成立淨宗學會。所以第一個淨宗學會在加拿大溫哥華成立的,聽說這個會現在還在。當年第一屆會長是陳大川居士,我在溫哥華講經,成立了加拿大淨宗學會。第二個學會是在美國聖荷西,在三藩市的旁邊,三藩市的西面聖荷西,成立美國淨宗學會,這第二個會,會長楊一華居士,現在還是他。這一次我們在香港學習六和敬,他來了,他來參加,這第二個會。我記得我在美國住了十幾年,美國、加拿大總共有三十多個會,有些這些年失去聯繫了,真正跟我有聯繫的,好像不到十個會。但是淨宗學會在馬來西亞最多,聽說正式成立的五十多所,還沒有登記的大概也有五十多所,合起來馬來西亞有一百多個淨宗學會,世界之冠,這裡法緣無比的殊勝。
這老居士特別告訴我們的,「能令凡夫無功德者逕登不退,證入涅槃」。這幾句話了不起,我們真的是博地凡夫,哪來的功德?可是遇到《無量壽經》,每天能把《無量壽經》念一遍,當作早晚功課念一遍,你每天在累積,你就累積了不少功德,發願求生淨土,不再搞輪迴了,輪迴太苦了,不可以再迷惑。如果希望再來,很簡單,你到了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了面,你說你在這個地球上,娑婆世界這個地球上,我的親朋好友很多,我要想去幫助他們,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來。阿彌陀佛一點頭,他的智慧、神通、道力加持你,你就是菩薩再來了。你來的時候不會迷惑、不會墮落,你能一批一批的帶人到極樂世界去,這好主意、好辦法。到極樂世界,才真正知道極樂世界的好處,回過頭來勸導大眾同生極樂國。寶英表這意思。
中住菩薩,「中住,安住中道,不落二邊,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淨念相繼,即念離念,是中住義」。這個幾句解釋得非常好,安住指的是心,心住在哪裡?心得到安住,身就沒有問題。身怎麼樣?身就離苦樂,苦樂二邊都離了,中道!邪正是二邊,善惡是二邊,安危是二邊,二邊都離開,這叫中住。講到究竟,空有是二邊,真妄是二邊,大乘教裡告訴我們,「二邊不住,中道不存」。如果你住中道,中道跟二邊對立還是一邊,還是錯了;所以這個中住中道也沒有,就不落二邊。這句話說得非常好,不落二邊,不落二邊是誰?法身菩薩。不但六道人做不到,四聖法界也做不到,誰做到?明心見性他們做到,大徹大悟他們真的是永遠安住中道。安住中道,有沒有念頭「我現在安住中道」?沒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他又有住了,中道是一邊,二邊是一邊,他還是沒有辦法在中道。不落二邊這是真的中道。下面四句把中道的意思顯出來,「當相即道」,當是當下,相是現象,換句話說,現前就是中道。怎麼住法?在現前的環境裡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中道,起心動念偏了,分別執著邪了,錯了。
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此界他方這麼多的法身菩薩、等覺菩薩,統統到世間來,有不少到這邊來投胎來做示現,他們沒有迷惑。沒有迷惑裝著迷惑,就跟舞台表演一樣,是來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的。實際上他們確實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只有真正有功夫的人,看得出來他在表演、他在做戲、他在教人,看出菩薩的智慧,看出佛菩薩的善巧方便。落實在淨宗,淨念相繼、即念離念,這是中道,就是前面講的當相即道、即事而真,這就真會。禪宗宗門大德考驗他的學生「你會麼?」會,會你就是菩薩,你就不是凡夫;不會,不會你是凡夫,你不是菩薩。這個「會麼」是什麼?真會,放下分別執著才真會;你還有分別執著你不會,你是凡夫。阿羅漢放下執著,菩薩放下分別,法身大士、等覺菩薩起心動念都沒有,跟諸佛如來沒兩樣,他們是安住中道。安住中道的標準是法身菩薩,《華嚴經》裡面圓教初住以上是這個境界。真正安住中道,今天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災難很多,他受不受災難?他不受。為什麼不受?他沒有起心動念。這個災變怎麼變化,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什麼是因,知道什麼是果,對他毫不相干,好像他在這裡看變戲法一樣,看魔術表演一樣。住中道才行,至少也要住四聖法界,不住六道。就是要住這個四聖法界,決定沒有執著,有執著決定是六道凡夫,決定要受苦、要受樂,你行善你享樂,你造惡你要受苦,這是沒法子的,六道裡頭有因果報應。
「制行,表嚴持淨戒,制惡行善」,制是制止,止惡行善,嚴持戒律。「又念佛即是持戒」,我們要不要再去學戒律?念佛人不需要了。戒律有三大類,第一個是律儀戒,一定一條一條的遵守,特別是對初學的也很重要。真念佛的人,一天到晚十萬聲佛號,那個念佛就是持戒,這叫什麼?道共戒。念佛是修道,修西方道,彌陀的道,步步向極樂世界靠近,這就屬於道共戒。佛號就是戒律,心裡是佛,口裡是佛,身即是佛,哪裡會做壞事!這就叫持戒。第二類叫什麼?定共戒,他入定了,入定不會做壞事情,沒有惡念,也沒有惡行,所以定共戒,定裡頭有戒,道裡頭有戒。如果沒有修道,沒有修定,那就要持戒;沒有戒,佛法就沒有了,這個諸位同修不能不知道,戒律沒有了,佛法就滅掉。所以我們今天念佛還要強調持戒,為什麼?念佛我們自己成就,這地球上許許多多眾生他們要受苦,持戒就能夠離苦得樂。戒是善法,斷惡修善,善有善果,果報,惡有惡報,佛給我們講的十個標準,十善業道,你修十善你的果報在三善道,真的善。現在人道已經不善,你看做人多苦,社會這麼混亂,地球上災難這麼多,這什麼原因?這連科學家也知道,地球上種種災變,說明居住在地球上的人心態有問題,不善的心態所反應出來的現象。境隨心轉,地球上居民個個都能夠遵守仁義道德、孝悌忠信,社會和諧,災難不起,這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學佛的人,對佛經上講的話相不相信?這就講到信慧菩薩,你信不信?你不信你還得要受果報。吃盡苦頭,到最後你相信了,你什麼時候相信,這個災難什麼時候就停止,你的惡報就終止;你不相信,那這個惡報還得延續,還繼續不斷,就這麼個道理。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這些教誨講了幾千年,古人相信,現在人不相信。為什麼?古時候沒有科學,人心淳厚、厚道,都能接受、都相信。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帶頭,真有智慧的人就相信;有知識沒有智慧,他不相信。最近這三百年來科學興起,大家相信科學,不再相信古聖先賢的教誨,不再相信倫理道德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要想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他們離苦得樂,要從自身做起,要做出好樣子來給他看。他看你三年五年不相信你,看你十年八年不相信,看你二十年三十年他相信了。幫助別人不容易,開頭吃盡苦頭,人家不相信你、毀謗你、侮辱你,甚至於陷害,都要承受,都要做出好樣子來。給我什麼樣的困難,一絲毫怨恨都沒有,每天還是快快樂樂,為什麼?你跟佛接觸,法喜充滿。他看久了,苦頭也吃夠了,還繼續在吃苦,我們相信總有一天他會回頭,他會覺悟,他知道錯了,他會懺悔,終於明白了,這個人叫得度。所以今天度一切眾生有一定的困難,那就看看菩薩能不能受得了?菩薩可以受得了。為什麼?他永遠住在中道上,所以他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一心念佛提升自己的境界,用世間人的話來說,積無量無邊的功德。菩薩不受這個功德,把這些功德迴向給一切苦難眾生,幫助他們早一天覺悟、早一天回頭。所以持戒也就是制行的意思,行是行為,制是控制,控制我們一些錯誤的思想、行為,這是持戒的意思。
末後一位第十六位,「解脫,表滅除結縛,故名解脫」,結跟縛都是煩惱的代名詞,你造作的業,無論是善業、惡業,這個東西它不遇到緣,它不會起現行,但是它在,就好像打了個結一樣沒解開。所以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一生要守住不跟任何人結怨,這個很重要。他跟我結怨,我不跟他結怨,就沒事。這個打結是兩方面的,這個結才打得起來,一方面放棄了,這個結打不成,對方他有結,我這裡沒有結。縛也是煩惱的代名詞,像繩索把你綑綁在一起動彈不得。這個裡面有善也有惡,其實都是惡,哪來的善?可是眾生把它當作善,什麼?情執。世間人講愛情,那就一條繩索把你綑綁在那裡動彈不得,那叫愛情。所以得看破,看破就解脫,結解開了,縛脫出了,你得大自在,所以叫解脫菩薩。下面說「如經云: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又: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經裡有這麼兩句話,它表這個意思。這個經功德不可思議,值是遇到,我們遇到這部《無量壽經》,我們每天去念它,還要理解它,會念不理解效果不大,能念能解那就起作用。把你所理解的變成思想、見解,經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你就真的入《無量壽經》,真的入彌陀境界。這個經上所說的阿彌陀佛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從哪裡入?就從現在就入,當下即是,自他不二。自是我們現在居住這個環境,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
所以遇到這個經,確實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依照經典理論、方法、境界去修行,取西方極樂世界,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有人急著要去,幾天能成功?《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一天就能成就;「若二日、若三日」,後頭說到七日。那個七不是七天,七是表法的意思,代表圓滿,就是隨意,你喜歡哪天去就哪天去。七是隨意的意思,圓滿,愛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不礙事。為什麼?住在這個世間沒有別的事情,是為了還有些有緣人,我多住幾天把他們統統帶去,就這回事情。如果沒有人帶的話,那現在就去,住這幹什麼?毫無意義。所以懂得這個道理,古往今來,災難是個共業,幾千人、幾百人一場災難來的時候統統死了。我們沒有天眼,我們沒有宿命通,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好像上天降下的災難,也不看看這些人,哪些人該死,哪些人不該死,真有好人!好人、壞人都有,為什麼一起都遭難?有天眼通的、有宿命通他看到了,好人在這個災難裡面生天,老天很公平,他到天堂去了,他去享福去了。造作惡業的人他到下面去,餓鬼、地獄、畜生,同樣一個時候死,去處各個不相同。所以念佛的人時時刻刻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縱然共業,一次災難當中死亡,他到極樂世界去了。你才真正把事實真相看出來了。
「身獨度脫,獲其福德」,這個福德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福德,不是我們人間天上。所以我們修福,最好是不要享福,為什麼?這福可以帶得走的。我們有個享福的心,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福報在人天。現在人間的福報衰了,我聽說天上的福報也不如過去了,這是我們可以相信的,為什麼?境隨心轉,同樣一個道理。所以有福要給別人享,我們知道這個世間,福報不如我們的人還很多,我們雖然沒福,比我們差的人很多,我們要想辦法幫助他們,多照顧他們一些,這好事情。人總是多受一點苦難有好處,警覺心高,對這個世間不再留戀,你說這多重要。如果在這個世間很享福,把極樂世界就忘掉了,「這裡不錯嘛!」對這個世間有留戀,那就是最糟糕的事情。所以寧願苦一點,有高度的警覺心,決定求生極樂世界。
末後這一句,「而為上首,表以上十六正士為會中無量無邊、一時來集之在家菩薩中之上首」。老居士這句話說得好,會中無量無邊一時來集之在家菩薩,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開這個法會,說這部經,我們肉眼看到的人,此地講的一萬二千多人,這個大會。我們看不見的,十方世界來的,雲集的這些菩薩眾;三千大千世界裡面來的,欲界天、色界天這些天人大眾,真的是無量無邊。你說這個法會多殊勝!這個會場裡,在家多,出家也不少,但是在家多,而且是以在家學佛、在家成就的為主。「據《會疏》及《甄解》義」,這裡面所講的第一個,「普賢、文殊正是釋迦會中之上首。故舉兩大士總攝會中一切菩薩」。因為文殊、普賢是釋迦牟尼佛的助手,一個代表智慧,文殊代表智慧第一,普賢代表力行第一,現在人講真幹,用這兩個字大家好懂,普賢代表真幹。這兩位菩薩代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法會當中的上首,代表這一切菩薩。第二「彌勒是當來賢劫成佛諸菩薩之上首」,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的第四尊佛,彌勒是第五,往後還有九百九十五尊佛,彌勒菩薩做代表,這些人統統都參與這個法會。這個用意很深,說明賢劫千佛出世,每一尊佛都會講《無量壽經》,每一尊佛都提倡淨土法門,勸大家求生極樂世界證得一生圓滿究竟果位。
「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居家菩薩之上首。此說穩妥」。這是過去日本的兩位大德,在這段經文上做的總結,黃念老肯定這個說法很妥當,說得很圓滿。你看總結,他採取日本的兩位法師,《會疏》跟《甄解》所說的。「故不採淨影之說」,《淨影疏》是中國人的註解,中國註解只有兩種。它裡面怎麼說?「彼將文殊、普賢亦並於賢劫成佛之菩薩中」,這錯誤的。你看日本的大德,文殊、普賢分開了,是世尊這一會上的代表。跟日本兩位法師比較的時候,日本這兩位法師說得好,比《淨影疏》說得好。我們看古大德的註疏要很細心、要很冷靜,用真實智慧去理解、去體會。意思明白之後,知道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做,如何把它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無量壽經》就活了,現在人所謂活學活用,那就不是迷信。每位菩薩德號代表什麼?修德。佛的名號是代表果德,不離開自性,大乘教裡面,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稱性起修,菩薩的名號是稱性。在中國佛教,中國佛教是大乘,以四大菩薩做為總的代表,這個不能不知道。
第一位,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他代表孝親尊師;第二位,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眼到手到救度一切苦難眾生,慈悲濟世;第三位,五台山的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孝親尊師、大慈大悲、普度眾生要靠智慧,沒有智慧就會變質,佛家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本來慈悲、方便是度眾生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為什麼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沒有智慧,要靠智慧。普賢,峨嵋山的普賢代表真幹,用這個話大家容易聽得懂。不是假的,真的,把孝親尊師、慈悲濟世要真正做出來,這普賢,用這四大菩薩表法。朝山朝什麼山?這四個意思懂得,真正做到了,就全朝到了。你要不懂,到四山你去拜菩薩,頭磕破了也枉然,你什麼也沒得到。這個理要懂、要明白,四大菩薩代表修德,釋迦牟尼佛代表性德,釋迦牟尼,能仁、寂默這是性德,能仁是仁慈,寂默是清淨,心地清淨,接眾仁慈,具體的方法菩薩代表。哪來的迷信?佛家是破除迷信,哪來的迷信!我們同學在一起學習,真的我們要理解、要明瞭、要真幹,把佛教回歸到教學,那我們就真做了好事,我們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對得起歷代祖師的承傳。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