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7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净土大经解演义评论阅读模式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十七集)  2010/5/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027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二十七面倒數第三行,我們從這裡念起:

「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彌陀要解》云: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前面我們講到此地,現在接著看下面的文。「由上可見,彌陀名號即法界體,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總結上面所說的義趣,讓我們認識彌陀名號。這句名號很簡單,三歲小孩都會念,可是名號的義理,真的,不要說是八十老翁不明白,正如佛在經上所說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對這句名號甚深義理,也像隔羅望月一樣,它的功德,即使十方諸佛塵說剎說都說不盡。蕅益大師給我們說的這些話,句句都是真話,因為名號就是法界的體性,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念一句,功德就不可思議,但是他得不得受用這就很難講了,真正得受用,必須要具備「信、願、行」三個條件。往生,那就又必須要具足像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要記住,善根福德因緣少了還不行。由此可知,我們真的想要在這一生當中往生淨土,你就得念念修積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也曾經聽說,佛在這部經上也講到,臨命終時十念必生,是不是與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相矛盾?有沒有這個情形?我相信許多人有這個懷疑。這個懷疑自古以來就有,古大德在經典論述、講解當中,也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一生不相信宗教、不相信佛法,可是在臨命終的時候,偶爾遇到這麼個緣分,遇到一位善友勸他念佛、勸他求生淨土,他在這個剎那之間,聽了之後他就相信、他就接受、他就發願求生淨土,居然也能往生。這跟《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就衝突了嗎?我們凡夫是感覺得這裡有問題,可是真正有功夫的人,他看起來不但沒有問題,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這什麼原因?這一生他沒有修,人家前世修的,過去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當中沒有機緣遇到佛法,幾乎空過一生。沒有想到在臨命終時他遇到善友,這一提醒,把他阿賴耶識裡善根福德的種子引發起來,他成就了。是不是偶然?不是。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在五祖方丈室裡面就聽那麼一點點經,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偶然嗎?如果是偶然,五祖會下那麼多學生,跟他那麼多年,為什麼不開悟?學佛的人必須知道,因果通三世,過去生中種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緣成熟,他就享受到了;如果這一生沒有緣,那還要來生後世,總會有遇到緣的時候,不定在什麼時候,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對於經典裡面所說的、祖師大德所講的,不能相信,可以存疑,不要反對。存疑是什麼?這個地方我不懂,我並不懷疑、反駁它,我自己德行、智慧還不夠。存疑是好事情,古大德常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就不悟。這個疑不是懷疑,是我聽了之後,我相信他講的是有道理,但是我現在智慧、德行不夠,我還要加功用行,總有一天我對他這個問題明白了。這就正確,這是佛門修學良好的心態。

下面又說,「名號即眾生之本覺理性」。佛在《華嚴經》上講過多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淨宗裡面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話有道理、有根據。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這一生沒有想,我們前世有沒有想?我們再前世有沒有想?我們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我們在六道輪迴不知道經歷多少劫了,那麼長的時間當中,我們有沒有曾經遇到佛?有沒有認真修行過?肯定有,人人都有。這一生當中為什麼不信?煩惱習氣太重,把自己無始劫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蓋覆住,壓住了,自己渾然不覺。哪一天遇著因緣,突然之間明白了,它就起了作用。阿彌陀佛不是心外之物,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真的是自性變的。我們現前的境界,諸位要曉得,也是自性變的。三途、地獄是不是自性變的?是!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莊嚴總在一念之間。為什麼不覺?為什麼迷成這個樣子?與外面境界毫無關係,與諸佛菩薩沒有關係,與外面依正莊嚴也沒有關係。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能不能把現前地球變成極樂世界?答案是肯定的,決定可能,只要你的心地做到純淨純善。純淨純善,你就成了阿彌陀佛;純淨純善,地球就變成極樂世界。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我們在經典上聽得太多了,夠不夠?不夠,為什麼不夠?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念頭沒轉過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我們的煩惱習氣多重,為什麼?無量劫來薰修而成的,從早到晚你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全是煩惱在薰習。

所以,曾經有人問佛菩薩,我們如何來拯救這個社會、拯救地球?他說:佛菩薩說了一句話,講經教學。他把這個事情來告訴我,我說對,一點都不錯,我說你所問的,你真的問到佛菩薩了。釋迦牟尼佛一生,從開悟之後就開始講經教學,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走的。中國古聖先賢也是這個說法,「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哪裡教起?從家教起,你有個家,家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從母親懷孕就開始教,胎教!人是教得好的,我們總是記住一句話,如果教育辦好了,大家都重視古聖先賢的教育,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都變成阿彌陀佛,環境都變成極樂世界,就這麼一樁事情。沒有接觸到佛法,那是沒有緣分,不能說他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他沒有緣接觸到。我們接觸到了,接觸到了要覺悟,不覺悟沒有用,這一生還是搞自私自利,還是搞名聞利養,還是搞三途六道。他捨不得離開自性六道、自性三途,他捨不得離開,這是迷,迷得很重。如果他一旦覺悟,一個轉變就變成極樂,就變成彌陀。佛法是清淨法、是平等法,沒有一個眾生是例外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懂。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裡頭講得非常清楚,這篇論文不長,薄薄的一個小冊子,裡面所說的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講到宇宙緣起、萬法的來由,我自己從哪裡來的。真難得,真不容易,他講清楚、講明白了。

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下面說,「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我們起這個念頭念阿彌陀佛,你就開始覺悟了。自己沒有感覺到我覺悟了,這什麼原因?你念得功夫不夠。如果你能夠死心塌地這一句佛號念下去,念的時候把萬緣放下,為什麼?它干擾你。所以經教裡面祖師大德教我們,一心念佛,這有效!一心,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什麼都沒有,這才叫一心。這個一心叫真誠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能夠把真誠保持,《彌陀經》上講的,你能保持一天,上根的人就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上上根人,一天成就。經上講得好,最下的根性,七天也能成就。能夠執持到七天,一心念佛,心裡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七天成就。所以,精進佛七它的目標就在這裡。精進佛七我沒打過,我也不敢打。早年我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告訴我,他曾經打過兩次,他主七,參加的人大概只有十幾個人。這個佛七打下來之後,出了事情。因為你不用功,說老實話,你的冤親債主不來找你,到時候來找你算帳;你精進佛七,真用功想走了,他就特別注意你,這個時候他來擾亂,他來擾亂你就著魔。所以李老師兩次佛七當中都遇到這個事情,有學生著魔。著魔這問題嚴重,人家參加佛七是個正常的人,這幾天佛一念就變成神經病,你得要負責任。李老師很不容易,費了半年多的時間才把他恢復正常,所以以後不敢再打了。這就是講,這種精進修行必須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你沒有那個善根福德,你只有一點點懷疑、有一點點自私自利念頭都不行,就是你放下沒放得乾淨;真正徹底放下,才能夠參加這種修行方法。所以老師告訴我,他以後再不敢做,也提醒給我。他的緣比我殊勝,他親近過印光老法師,這是一代祖師,我們的緣就比不上他,他做了都出問題,何況我們。往後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說實在的話,最穩當、最安全、也最有效果的就是講經教學,這是屬於漸修,決定不會有過失的。諸位在此地,我們學院到明年是十週年,「學記」裡面說得好,世出世間法是一樣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我們有沒有成就?古大德說過,「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特別是現代這個時代,社會上提倡民主自由開放。現在社會,父母不能管兒女,老師不能管學生,為什麼?有人權。跟過去社會不一樣,我們今天只能夠勸導,真的是修行、成就都在個人自己。經教是佛說的,註解是菩薩作的,佛菩薩處處在提醒我們,我們如果依教奉行肯定有成就。成就的淺深、大小,關鍵不是你學的時間長短,不是你用的功夫淺深,而是在你放下多少。我早年學習的時候,這個話是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通過五十九年學習的檢驗,證明這句話是正確的,你放下多少!你放不下,你修三百年還是凡夫,你功夫能不能提升一步?不能,一步都不能提升。像走台階一樣,你必須把第一層放下,你才能到第二層,二層再放下,你才能到第三層,你得徹底放下。你一隻腳踏到上面,那一隻腳不肯放下,你永遠沒有辦法提升。所以你就是三百年,你也沒有辦法提升一級。放下重要!為什麼放不下?

我勸同學們,至少也有十幾年、二十年了,我們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換句話說,我們活在世間是為什麼?我跟大家講,我為兩樁事情,一個是釋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一個是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我把佛法搞清楚、搞明白,這一生就做這兩樁事情,活一天幹一天,這是世尊給我們做的榜樣。世尊在滅度之前,那一口氣還在,他還在講經說法,你看他在最後教給我們的四依法。阿難尊者向他老人家請教,世尊在世,我們依佛為師;世尊不在世,我們依誰為老師?世尊在,大家都依佛共住;佛不在,我們依靠誰共住?世尊說了,這是留下來的教誨,世尊不在世,我們「以戒為師」,這佛說的,「以苦為師」,說了兩句話。依誰而住?依四念處住,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依六和敬住。我們能依六和敬、能依四念處,就跟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兩樣;我們持戒、我們不怕苦,就跟釋迦牟尼佛在一起是同樣的。那口氣沒斷,還在教我們,慈悲到了極處。所以,自私自利不放下,沒法子入門,距離佛門太遠太遠了。這個習氣怎麼改法?換念頭。滅念頭不是辦法,那是小乘人幹的事情;換念頭,換利益別人、利益眾生、利益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全世界,你想這些。我用什麼方法來幫助,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社會、幫助國家、幫助這個世界?最好的方法是依教奉行,學佛。證得佛果,你所想的、你的願望圓滿的就落實了。我們再講得白一點,對自己,身心健康,這大家要的;家庭和睦,我們住在這個道場,道場和睦。道場裡面都是一家人,自己謙卑,恭敬別人、關懷別人、照顧別人、互助合作,這家庭多興旺、多歡樂。家庭幸福、事業順利、社會祥和、國泰民安、世界和諧,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從自己做起,從自己改變心態做起。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心定了!心定了就不會被外頭境界轉,也就是說外面境界影響不了你,到這個時候你就能影響外面世界。像《楞嚴經》上所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不被外面境界轉,你就能轉變外面的境界。

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你看,解決自己的問題、解決家庭團體的問題、解決國家世界的問題,都是用教學。教學為先,這是真理。你真能相信,真能去做,你有大智慧,你真的能解決問題;你要是不相信,你認為還有好的辦法,你去做,做到結果再跟這個做個比較看,你就明白了。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到滿清的時代,都還是遵從古聖先賢教誨,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今天講的世界和諧,無不是遵守教學為先。家庭把家庭教育搞好,社會也是把教育搞好,國家還是把教育搞好,整個世界和諧,如果不從搞好教育,沒有別的辦法。今天社會這麼亂,災難這麼多,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我們把教育丟掉了,所以才出了麻煩。這個教育,諸位一定要知道,這個教育是倫理教育。倫理教育真正明白了,人會愛人,人會自愛,倫理是講關係,你關係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會愛他。他是我父母,我怎麼能不愛他?關係搞好了;他是我子女,怎麼會不愛護?大乘佛法搞通了,你才真正覺悟過來,就像佛在經上所說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真的嗎?真的,為什麼是真的?生生世世,三世因果。現在催眠,發生過這個事情,過去是他的母親,現在變成他的女兒,他又回來了。我還遇到一個,最近遇到的,也是學佛的一個同修,他夫妻兩個都知道。他的女兒結婚,生了一個孫女兒,是他媽媽再來的,就是她的祖母,她祖母非常喜歡這個孫女,你看又回來了,做她的女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是這樣的,無量劫來,我們都做過這樣親密的關係,這一轉世都忘掉了。如果你的記憶力,阿賴耶裡面統統恢復了,你都能記得,你就曉得所有一切人跟你是什麼關係。佛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一切人跟我們是這樣關係,所有動物跟我們也是這樣關係,《楞嚴經》上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六道裡哪一道我們都待過,而且時間都很長,而且都很多次,不是一次、兩次,關係密切。

再有,這是佛家講倫理,樹木花草跟我們有關係,山河大地跟我們有關係,為什麼?是我們的心性所生,是我們的阿賴耶所變。跟我什麼關係?太密切了,一體,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所以,佛家講倫理才真正講到究竟圓滿,沒有一個是例外。這個關係要想不通,佛經上常常用比喻說法,好!比喻用得最多的是講作夢,「夢幻泡影」,主要的比喻是作夢,幻泡影是陪襯的。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諸位記住,什麼時候作夢醒過來,想一想,剛才夢中那些人、那些物、那些樹木花草、那些山河大地、那些虛空,從哪來的?現在人講意識心變現的,說得也不錯,意識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能分別,種子呢?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頭。真的全是自己變現的,夢中境界全是自己變現的。我們眼前這些境界,學過唯識的知道,全是阿賴耶的現量,阿賴耶的相分,現量。阿賴耶從哪裡來的?阿賴耶是從真性變現出來的,真性迷了之後就出現阿賴耶。阿賴耶的三細相就變現出佛法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再推而廣之,像《華嚴經》裡面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沒有邊際。自性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沒邊際,一體!我們雖然沒有辦法證得,這是什麼原因?煩惱習氣放不下,你就不能證得,可是我們接受經教的薰陶,薰陶的時間長了,我們也明白了,這個明白叫解悟。悟有兩種,一種是明白了,解悟,聽佛說的,沒錯。第二種是證悟,證悟你就得受用,為什麼?完全是自己的現量境界。解悟不是的,解悟不是現量境界,是比量境界,是依聖言量而起的境界。所以念佛是覺悟,是始覺,始覺跟本覺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這個始覺就是解悟,本覺現前的時候那就是證悟。你看,「始覺合本」,用念佛這個方法徹悟自性,跟宗門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同樣的境界,用的方法不一樣。一句佛號念到底,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大徹大悟,這個時候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就現前。要緊的,自己真幹!真幹是自己真放下,真把這個當作一回事情,當作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去辦,我們在一生才能做到。

「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覺」,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故云持名即是始覺合本」。持名,大勢至菩薩講的標準可不能忘記,「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這樣念才行。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萬緣,你的念就是淨念。你要不能都攝六根,眼睛往外面色相跑,耳朵往聲塵上去聽,你的心都在外頭,都在六塵境界裡頭,也就是你的心散亂;都攝六根,心就定了,我眼不見色、耳不聞聲,定了。學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耳朵本來聽外面,不聽外面,聽裡頭,裡面是什麼?裡面是自性,回頭了。六根都回頭,不向外緣,不緣外面六塵境界,這就是自性本定,這一回頭是自性本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這個心真的是清淨心、是平等心。這個淨念,這淨念裡頭有一句佛號,所以它好修,如果這個淨念裡什麼都沒有,不容易,我們凡夫做不到。我們凡夫裡頭有一念,這一念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自性性德相應,它是自性的德號,念到自性般若現前,那就叫豁然大悟,明心見性了,理一心不亂,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我們今天下手要記住,下手之處,我們六根暫時別起它的作用,遠離六塵境界,找個清淨地方去,收心嘛!用環境幫助自己。對於這個法門不懷疑,對於淨土不懷疑,對於阿彌陀佛不懷疑,對於我們修學道場老師不懷疑、同學不懷疑,你的障礙沒有了。你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念相續,相繼就是不間斷,功夫得力就成就了。念老此地講的,「是故念念相應,而念念即佛,是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

「又據密典」,這是密宗裡面說的,「六字洪名中一個阿字,功德已是無量。日興教大師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這是密宗經典裡面所說的。「阿」是梵文裡面第一個字母,所有的文字(因為它是拼音文字)都從這個字演變出來的,它是第一個字母。像英文裡面用A做第一個字母,A的發音也發「阿」。「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陀羅尼是咒,確實一切咒裡都有阿這個音,它的含義無量無邊,看在哪一句咒語裡頭,它是怎麼個講法,但是統統與自性相應。「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陀羅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咒不長,楞嚴咒是很長的了,有兩千多字。「阿彌陀佛」這也是個咒語,這很短的,一句,阿彌陀佛。任何一部經典、任何一句咒語都是一個法門,佛家講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不止,八萬四千並不能當數字講,要怎麼講?要當大圓滿講。你看四弘誓願裡面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他不是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誓願學。八萬四千法門展開就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歸納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所以八萬四千跟無量是同一個意思,這個要知道。在淨土宗,再歸納,歸納到最後,用七做圓滿數字。七是什麼意思?七是東南西北、上方、下方,叫六方,還有當中,這就圓滿了,所以它代表圓滿。十是從數字上,從一到十是個圓滿,都是表大圓滿,不能把它當數字看,那你就看錯了。《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話說得好,說一就是自性,一切法都是自性所生、所現、所變的。實際上,變是阿賴耶,但是阿賴耶是從自性清淨圓明體上變現出來的,所以是一不是二。自性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真妄不二。無論從理、從事,佛法都跟我們說,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跟自己是一個體。真的認識、真的證得了,自性裡面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慈悲、無量的德行自然流露。智慧、德行、慈悲流露出來,你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用什麼?用慈悲心、用智慧、用德行,那你就是佛菩薩,就是大聖大賢,幫助一切眾生回頭,幫助一切眾生修行證果。

我們再看下面的文,「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這裡他用個「又」,都是日本興教大師所講的。「阿」這個字,十方佛心、心咒,這佛心、心咒,阿字,我們一般人講是宇宙的元音,元始的元,宇宙的元音,「阿」這個聲音。所有一切音都從這個音變現的,所以它是第一個母音,一切音聲裡頭的母音從它變現的,所以這是佛心。既然是佛心,當然得一切諸佛加持,法身佛加持。又說,「毘盧舍那,以此阿字名為祕藏」,這個祕不是祕密,佛法裡頭沒有祕密,祕密總是不能告人的事情才叫祕密,佛法裡頭講祕是深密,理太深了,事情太繁雜,無量因緣成就一法。我們講最簡單的,在生物裡面講的單細胞,單細胞在佛法裡面講也是無量因緣它才生起的。所以通常用祕藏,用這個詞彙來顯示,它裡面所含藏的理太深,緣太複雜,以這個阿字來代表它。「又三身唯說阿字一法」,三身是如來果地上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這是三身。法身是理,報身跟應化身都是事相,報身是自受用,有他受用,應化身全是他受用,這裡頭沒有自受用。自受用的報身在實報莊嚴土,同時用這個身來教初證的這些法身佛。因為你只要把無明放下,無始無明放下,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於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無明放下了;還起心動念不行,你沒放下。真正不起心不動念,這就見性,見性,報身就現前。報身,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自己知道,證得報身的菩薩都知道,他是屬於同等的境界。為什麼好?世尊在《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證得報身的時候,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都現出來。這三樁事情是什麼?就是我們這個經本上經題的上半句,「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你證得的條件,你的心真的「清淨」得到了,「平等」得到了,「覺」,開悟了,全在經題上。三身也只用一個阿字,這一個字裡頭統統具足,阿字一法。

「諸經廣讚此法功德,聞名觸耳,眾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雲集」,這兩句話說得好,「淺觀但信,直遊淨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功夫淺的人,真信、真發願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這是功德淺的;深的人,圓滿的智慧出現了,用我們本經的經題來講,「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得到了。這裡頭也有淺深不一樣,所以覺,有小悟、有大悟、有大徹大悟,不一樣,為什麼?放下多少不相同。執著放下了,分別沒放下,有沒有覺?有,少分覺,阿羅漢;阿羅漢裡面的少分是須陀洹,都得要放下執著,放下多少不一樣。真的要鍊,鍊一切執著都不要,我們生西方淨土的時候就生方便有餘土,不在凡聖同居土。如果分別也放下了,不但不執著,分別的念頭都不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來接引的時候佛光注照,把你功夫提升,加持你,你就到實報莊嚴土去了。顯示這個法門殊勝,說老實話,學禪、學教、學密,這一生真正成就都不容易,唯獨這個法門真正是萬修萬人去。

你放下的功夫連須陀洹都做不到,不要緊,只要你能信,你真的願意去,煩惱一品沒斷不要緊,生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極樂世界是個特別世界,它特別在哪裡?特別在清淨平等覺,特別在這裡,所以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一般來講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他不但超越六道,他超越十法界,他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可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一品煩惱沒斷,蕅益大師所講的,他真的是凡夫,連小乘須陀洹都沒有證得,也就是我們講沒入門;大乘,《華嚴經》上講的,十信位他初信都沒證得,但是他能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他所享受的,他還是在凡聖同居土,但是他享受的,享受什麼?智慧、神通、道力,跟圓教初住菩薩相等。他不是圓教初住菩薩,但是他的智慧、德相跟初住相等,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換句話說,不是他自己有的,佛給他的,給他的他一樣享受。因此,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能不能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能到這個世界上來度眾生,他迷不迷?有時候會迷。那迷了會不會墮落?不會墮落,為什麼?佛照顧他,法身菩薩照顧他。世尊在《金剛經》上不是囑咐嗎?囑咐這些大菩薩常常照顧這些小菩薩,小菩薩就是指這一類的,他來加持他,他來開導他,一下就覺悟了。所以他很容易覺悟,很容易回頭,道理在此地。他為什麼在極樂世界沒有真正成就他就來?他慈悲心切,看到這個世間眾生太可憐,他就來了。我們把這些情形搞清楚,這世界上有再來人,真的嗎?真有。再來人怎麼也糊塗?原來是凡聖同居土再來的人,才有這個情形,方便土決定沒有。特別是凡聖同居土中下這樣的人,中下輩的人這種情形就很多,一定是佛跟這些大菩薩常常照顧他,沒有他們照顧的話他就會迷了,真的會迷。

「阿字功德如是,故佛號之功德可知矣」,一個字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何況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此地所說的,都是極力讚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真知道了,你就會念這個,念這個比念什麼都好。古大德講真話,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強調要念經?這個原因是我們對這個名號功德不了解,念經是幫助你了解,念經是幫助你破疑開悟。念經也是幫助你收心,因為你的心是散亂的,你不是淨念,用念經的方法收心,就是都攝六根。念一部經,心定了,心清淨了,把心浮氣躁收歛,你再來念佛,功夫就會得力,是這麼個意思。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才真正能夠收到效果。

末後,老居士在此地告訴我們,「且此一句佛號,下手最易,無分男女老少,不論智愚閑忙,人人能念,個個可行。名召萬德,妙感難思」。這些話是老人勸導我們,這一句佛號下手最容易,無量法門裡面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這是最容易的,這一句佛號。所以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智愚閑忙,每個人都能念,隨時隨地都能念。念佛不要拘束,我們睡覺能不能念?能念。睡覺不要出聲,為什麼?出聲傷身體,傷氣,一樣的功德。我們在洗手間,好像不恭敬?不恭敬就不出聲。不出聲不能攝心,那你就出聲好了。出聲是不是不恭敬?不恭敬事小,為什麼?佛菩薩不會怪你,你自己攝心的事大。洗手間大聲念佛,佛就怪我們,他就不是佛,他生煩惱了,佛怎麼會生煩惱?哪有這種道理,佛只是希望你有成就,希望這句佛號真的能把你煩惱控制住。念佛不是別的,就是為這個,你不念佛,妄念就起來,用這句佛號來換代你的妄念;妄念都沒有了,都是這句佛號,那你功夫成片了,真到功夫成片,你什麼時候都可以往生。功夫成片裡頭也有三輩九品,上輩三品往生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也沒妨礙。這是阿彌陀佛、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期望,這叫什麼?這叫真恭敬,恭敬不是在我們一般這個世間所執著的這種形式。這種形式我們也得要重視,為什麼?避免別人造口業,主要是在這個地方。初學的他不知道,認為你這個不恭敬,他造口業,他看在眼裡不舒服,他來批評你,他對於佛法沒有透徹了解。透徹了解,人家看到你這個現象不起心不動念,他哪有分別執著。理跟事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所以要曉得,人人能念,個個能行。

「名召萬德,妙感難思」,這句話我們就會想到,如同本經前面有個很長的序,梅光羲大師寫的,為我們詳細介紹這個會集本。這篇序文,講義後面附錄的有,應當要看看,裡面有很重要的信息,他把這句話講透了,「名召萬德,妙感難思」。裡面一段話這麼說法的,隋唐時代,這是真的,那時候的高僧大德太多了,我們這個經上引用的韓國的法師、日本的法師,都是那個時候到中國來留學的,回去之後,就成為許多宗派的開山祖師。這些人親近過善導大師、親近過智者大師,跟他們的關係非常深厚,黃念祖老居士這個《大經解》裡面引用他們的話很多。他們曾經想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部經最重要,能夠代表他老人家一生所說的?結果大家都推崇《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稱《華嚴經》為經中之王,也就是說,其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這是最主要的,大家公認的。我接觸佛法是方東美教授介紹的,他說《華嚴經》是全部佛學的概論,也是把它推崇到最重要的位置上,佛經哲學概論。《華嚴經》到末後,怎麼圓滿成就的?是文殊、普賢這兩大菩薩,引導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淨土,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參學,這樣才成就的。導歸極樂,這部經專講極樂的,也就是說,《華嚴經》到最後是歸《無量壽》。這一來,《無量壽經》在《華嚴》之上,不在《華嚴》之下,在《華嚴》之上。可是《華嚴》難,入華嚴境界要修法界觀,那不是容易事情。這個比《華嚴》還高,用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就;換句話說,一句阿彌陀佛就入華嚴境界,那《無量壽經》就排名第一。

《無量壽經》在我們現在這個本子,會集本,分全經為四十八品,說四十八章也可以,夏蓮居老居士分的。這四十八品哪一品最重要?我們找最重要的,當然是第六品。第六品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就是轉告我們,這裡頭字字句句都是阿彌陀佛所說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這也是過去祖師大德們公認的,十八願最重要。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所以在日本有個宗派叫「本願念佛」,他就依第十八願,念阿彌陀佛就成功了。沒錯,日本的古大德創這個法門,他們有成就,現在人修學這個法門,我看很有問題,大有問題,為什麼?他不懂教義。古大德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基礎都有了,他明白,現在跟著學的,這些大經大論的一些理論他都不知道,就執持這一句名號,煩惱習氣都沒有斷,那怎麼能成就?也沒有真正發心,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有一向專念,他沒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古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細心觀察,真的,他是這個心,所以他相應。今天念佛的人他用的是妄心,他自私自利,他貪圖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還損人利己,這怎麼能往生!念這句名號,他能得的利益只是阿賴耶識裡種一個念佛的種子,他的成就那是來生後世,他這一生不能成就,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再把菩提心講得清楚,這個註解前面我們已經讀過,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心、作佛的心,發作佛的心就是發度眾生的心;沒有幫助眾生、成就眾生的心,念這句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不相應。所以蕅益大師講得好,我們前面已經念過了,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才是念佛功夫的淺深,這個話說得太好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一切諸佛如來之所讚歎,為什麼?廣度眾生,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阿彌陀佛的心裡沒有別的,念念都是幫助眾生快快成佛,跟他一樣,成佛之後普度眾生。他不是自私自利,不是搞名聞利養,我們今天念佛最大的障礙,問題就在此地。所以最近這二、三十年當中我常說,常常勸導同學,我自己也在真幹,放下自私自利。我這麼大年歲了,八十以後,人就該死了,活一天,報佛恩要報一天,報佛恩是什麼?自行、勸他。天天讀誦《無量壽經》,依照《無量壽經》上的理論、方法去修學,自利;同時把自己學習的這些心得,跟有緣的同學們分享,這就是經上所講的度眾生的心。活一天做一天,想不想明天?不想明天,沒有明天,八十歲就該死了,還有什麼好想的?活一天就多幹一天,活兩天多幹兩天,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放下了。早年趙樸初老居士,這是位長者,是我們的長輩,他對我非常愛護,也很關心,勸我很多次,落葉歸根。我是個非常念舊的人,對家鄉有很深的情執,多少年來想回老家,老家還有個小廟,實際禪寺,我想把它興起來。這麼多年,我知道這有一定的困難,這也是一種情執,必須要放下的。諸佛菩薩的家鄉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不是一處,處處都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眾生跟自己都是一體的。所以這種情執必須放下,不再想了。這個世界整個社會都在動亂,災難頻繁,哪裡有緣就到哪裡去,每一天都作我最後一天的想法,不想明天,沒有明天,我在這個世間就到今天就結束了。什麼最重要?念佛最重要,勸人念佛最重要,除這個,都不是要緊的事,都應當徹底放下。

所以,這一句名號你就曉得,名號展開就是四十八願,這一句名號總攝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展開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你看,它的綱領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才真正曉得名召萬德,妙感難思。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歸《華嚴經》,《華嚴》歸《無量壽》,《無量壽》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這一句佛號。如果再擴大,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再擴大,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盡法門。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明白這個道理,才知道這一句佛號不可思議,你為什麼就不念?你為什麼會中斷?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幾個人知道這個祕密?真知道的人太少了。

我們再看末後還有幾句話,「從有念巧入無念,即凡心頓顯果德」,這話是真話。凡夫成佛,用這個法門快速,一生成就,簡單、容易、穩當、可靠,再找這個法門找不到了。末後他說,「如《疏鈔》云」,蓮池大師的話,「齊諸聖於片言」,片言就是名號,齊是跟他們平等,諸聖是什麼?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你用這一句佛號就跟他平等,真的。怎麼知道是真的?阿彌陀佛自己說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就平等了嗎?阿惟越致菩薩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越三祇於一念」,越是超越,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超過了,不必要這麼長的時間,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就超過菩薩修三大阿僧祇劫。「極圓極頓,至簡至易」,簡單到極處,容易到極處,圓極、頓極。得人身,聞佛法,遇到這樣的法門,真不容易!

「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末後結得太好了。所以我們修淨宗的人,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八個字你一定要知道,你要很清楚的知道,要很深入的知道,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一定要發作佛的心,我這一生要成佛。為什麼要成佛?我要度眾生,我要幫助一切苦難眾生,希望他們都能成佛,跟我一樣。你要有這樣的心、有這樣的願,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所以它不但是《無量壽經》的綱要、宗旨,實在講,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的指歸,指歸跟綱宗意思一樣。換句話說,受持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正發心作佛、發心度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脫離苦海、離苦得樂,你有這個心,你就會有這個行為。怎麼幫助?要把這些法門、這個經典,詳詳細細、清清楚楚的告訴他,他才能夠離究竟苦、得究竟樂。所以世出世間大聖大賢,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是用教學的方法。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也是認真學習才可以做得到,自己不認真學習,你就沒有辦法幫助別人,幫助全家、幫助我們全社會、幫助全世界都是這一個道理。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做出好樣子給大家看,大家就相信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20日09:23: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901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