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十八集) 2010/4/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1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經本,《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十七面第六行,最後兩個字看起。
「無相者,離一切虛妄之相。無相即離相」。這幾句話,實在講他說得很清楚,我們要細心去看。經上講,「實相無相」,什麼叫無相?無相就是離一切虛妄之相,所以無相跟離相是一個意思,離相就是無相。什麼是一切虛妄之相?在佛經裡面,無數次的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因為一切現象都是因緣生法,《中論》裡說得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我是佛說的,引用佛講的。離是怎麼離?離執著,不執著就離了,執著就沒有離。不要執著它,不要分別它,所有一切現象裡頭不要去起心動念,你就全離了。所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成佛了,為什麼?他離得乾乾淨淨。相在不在?相在,相是幻相,相是生滅法。實相,實相是不生不滅,實相是從體上講的。虛幻的相是從現相上講的,大講到虛空法界,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一個幻相。
我們學過《妄盡還源觀》,你就很容易懂。什麼是真的?真的是體,一體,體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那是真的。為什麼是真的?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講得好,這個體「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過,現在有沒有染污?沒有染污,它永遠不會染污,不生不滅。「本自具足」,這句話很重要,自性清淨圓明體就是淨宗裡面講的常寂光淨土,這個裡面沒有物質現象,也沒有精神現象,但是不能說它無,為什麼?本自具足,它一樣都不缺,它不現前。第四句,能大師說「本不動搖」;換句話說,它是定的。昨天上午鳳凰電視台來訪問我,他說了一句話,現在人常講人定勝天,要開發大自然。人定勝天,話沒錯,意思錯了。人定勝天是怎麼講的?就是能大師那個第四句,「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是自性本定,你要是證得那就勝天,真的,一點都不假。不是說我們人的聰明智慧、科學技術一定可以戰勝大自然。別說大自然,連地球都戰不勝,地球稍稍晃一晃你就受不了,你怎麼能勝過它?一個大都市,幾千萬人在裡頭,一個大地震就完了,這大家知道的,勝不了天!可是自性本定,你要是證得,那就能勝。
末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跟前面的一句本自具足是正反兩面。本自具足是隱,佛法講隱;能生萬法是顯,現出來。這個自性清淨圓明體就好像我們現在眼前的電視,這個體是什麼?體就是電視的屏幕,它什麼都沒有;它什麼都沒有,你不能說它無,為什麼?頻道一按,畫面就出現。畫面出現,不能說它有。你知道這個真跟妄,屏幕是真,畫面是妄,真妄是一體,哪一個妄能離開真?沒有法子離開的,離開屏幕它就現不出來。哪一個真不在妄裡頭?這一個屏幕裡頭,每一個方寸都在畫面裡頭。但是真是真,妄是妄,真不是妄,妄不是真,對不對?換句話說,真就是妄,妄就是真,真妄是一不是二,對不對?也對,你得把這個搞清楚。所以佛跟我們講,實相離相。實相離相,就是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它是一樁事情。所以看電視會看,華嚴境界!會看的時候,能悟入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就成佛了。但是,問題是你會不會!我們為什麼不會?就是你在看的時候,你起心動念,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你著相了,這你著相,你不是離相,你著相了。著相是六道凡夫,離相在佛法裡面講是阿羅漢,你不是凡夫。離相,人到離相,就是說你不再執著一切現象,你心是平等的,你就超越六道輪迴,你證阿羅漢果。不分別,你就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這個地方最重要的,是叫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不要再執著了,要從這裡下手。
六道怎麼來的?能生萬法,六道從哪來的?六道從執著來的。四聖法界從哪裡來?十法界上面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從哪來的?從分別來的。果然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也沒有了,十法界就隱,不顯了。可是你的無始無明習氣沒斷,習氣沒辦法放下,還沒放下,所以還有一個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怎麼來的?四十一品無明習氣,這個裡頭習氣有厚薄不一樣,所以佛把它分成四十一個等級。雖有四十一個等級,對你絲毫沒有妨礙,為什麼?你已經不起心、不動念。那個無明不要去理它,時間久了,自然就沒有了。要多長的時間?經上講的,三個阿僧祇劫,自自然然就沒有了。沒有了之後,那就是實報莊嚴土圓滿現前,就回歸自性,證得究竟佛果,這麼回事情。總得搞清楚、搞明白,明白之後,你才真肯放下。不肯放下的原因是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所以才有分別、有執著,這是很大的障礙。
如果不真正放下,那你這一生搞的是什麼?佛學,不是學佛。搞佛學的人很多,真正學佛的人不多。學佛是什麼?學佛就是放下。我初學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做起?從放下做起。你放得下,你才真正能看得破,看破的時候又幫助你再放下一層,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看破放下、放下看破,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到最後,你把無明習氣都放下,你就成佛,這叫學佛。如果不是用看破放下這個方法的話,那你是搞佛學,佛學跟學佛是兩回事情。佛學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連念佛往生還得要放下,這個世界上有一絲毫留戀放不下的,你就不能往生。這世間的東西,沒有一樣東西你能帶到極樂世界去,所以真正求往生,此地一切,所謂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才能去得了。
最難放下的就是親情,這個東西難。那要真幹,真想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那從哪裡?先要把親情淡化,淡化不是不孝父母,那你就搞錯了。你要把《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真正落實,落實又不執著,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外面做得非常周到,那是什麼?外面做得非常周到是普度眾生,給世間人做最好的榜樣。裡面清清淨淨,一塵不染,這是提升你自己的靈性,你每天跟極樂世界相應,跟阿彌陀佛相應。你看,出世法跟世間法是一體,我處事待人接物,我的生活、工作跟別人沒有兩樣,世間人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隨順法性,這個重要。倫理道德都是性德裡頭自然流露的。你要著相,著相就要修善,斷惡修善;不著相,不著相你就成佛、成菩薩。雖不著相,並沒有離相。大家天天都看電視,你想想我這個比喻,螢光幕跟裡面現的色相,你常常想這個,它有沒有離?不離不即。屏幕是真的,永遠不變;裡面那個境界相、現的相,剎那剎那在變,它不會停的。變的速度多快?這個常識現在人都有,我們形容它剎那剎那,不是一秒一秒,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萬分之一秒,它在那裡變化。
可是我們宇宙,就現的這個相,就像屏幕裡面所現的,這個速度多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秒鐘裡頭變化多少次?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經文上的原文是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彈指裡頭有多少?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就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裡頭有三百二十兆。那我們彈指,我能彈四次,我相信還有比我彈得更快的。彈五次,那就是一千六百兆,一秒鐘,不是萬分之一秒、十萬分之一秒,不是。這在那裡變化,一個念頭是一個現相,前面滅了,後頭它又生了。所以我們看這些現象,這些現象事實是什麼?是相似相續相,它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它變化,聽誰指揮?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在指揮它。心想善,這個現相是善的;心想惡,這個現相是惡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要希望我們自己的相貌好,身體健康,你多想想善的就好了。所以心態決定我們的相貌,決定我們的健康,心態!不是別的。
我們居住這個環境,好壞也是跟我們心態有關係。如果我們地球上的居民每一個人都想十善業道,這個地球跟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皆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那裡面的居民他們想的是上善,說的是上善,幹的是上善,就這麼回事情。我們現在這個地球麻煩了,現在不說災難也不行,災難太多了。昨天鳳凰訪問我的主題就是談災難,從來沒有談過這個問題。我也告訴他們,我今年在澳洲訪問五個宗教,我們過去跟宗教往來的時候也沒有談過災難,這一次去訪問的時候,大家把災難擺到題目上來談,可見得很多人已經相當重視。災難怎麼來的?佛給我們講,首先你的心,你的心壞了,心裡貪瞋痴慢疑,這叫五毒,你看你的心裡頭有五毒。這個境界一現前,一定會引起你的反應,從五毒裡頭反應出來是什麼?怨恨惱怒煩,好了,你這個身體就長病,就生病,你病是這麼來的。裡面毒,我們通常講三毒煩惱是講貪瞋痴,還得加兩個,貪瞋痴慢疑,五毒,跟這五種緣「怨恨惱怒煩」一結合,我們的細胞立刻就變成帶著病態的細胞,它就變了,就變種,這是你得病的原因。要怎樣不得病?佛教了我們一句話,你真正記住,你真正去做,你百病不生。佛教你什麼?「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從內心裡把你的病毒化解掉,你永遠不會生病。所以心態決定了一切,這跟中國醫學講的道理是相通的,中國醫學講治病,醫藥對療效頂多只佔三分,七分是心態。心態一轉變,有時候根本就不需要藥物,自然就好了,這不稀奇,這有理論根據,人人都做得到,所以人的心要好。
中國老祖宗教人,我想中國老祖宗都是諸佛菩薩再來,不是凡人。我年輕的時候學佛,我請教李老師,我說中國古聖先賢,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在中國化身的?應以聖賢人得度者,他就現聖賢身而為說法。我請教老師。老師回答我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沒證據。說得好!他又沒有暴露身分,他沒有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他沒講。理上講得通,大乘教裡常講,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是我們要曉得的。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會真幹,斷一切惡,把一切惡放下,修一切善。修一切善,別著相;不著相,你會開悟,你會見性,就是你會得定、得三昧,會開悟,會證果。著相呢?著相是人天善法,你的果報在人天,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斷惡不著斷惡相,修善不著修善相,離相,離一切虛妄相,這樣做就對了,這真正叫學佛。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又實相無不相,非頑空與斷滅」。我們還拿電視屏幕做比喻,實相是什麼?實相就像電視的螢光幕,這是實相。實相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對,我頻道一打開,有相,不是無相,有相,雖有相,它還是實相。剛才我說得很清楚,實相跟妄相它融合在一起,是兩回事,但是不能分別,你不能分別哪個是妄相,哪個是實相,不可以分別,妄相就是實相,實相就是妄相。可是實相跟妄相真的是不一樣的,它在一起,永遠分不開,也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都是實相變現的,全是自性,真如自性在哪裡?沒有一法不是。我這樣拈,這個是不是?是,怎麼不是?樣樣都是,它的體就是,隨便拈一法就是。見性的人跟不見性的人有什麼兩樣?兩樣,不見性的人執著、分別;見性的人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不見性的人心量很小,什麼都很計較;見性的人心量跟虛空法界一樣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他不會計較,他不會執著。不一樣!見性的人法喜充滿,快樂;不見性的人煩惱重重,他生活得很苦,怎麼會一樣?見性的人看破,沒見性的人沒看破。所以實相不是頑空,頑空是什麼?是講這個虛空,什麼都沒有。這個螢光幕不是什麼都沒有,它有,頻道打開它能夠現相。也不是斷滅,斷滅是什麼?是把這個相去掉,那就斷滅了。能不能斷滅?斷滅不了,你去不了。
所以「非如龜毛兔角」,烏龜沒有毛,兔子沒有角,這是什麼?這是一種比喻頑空、斷滅,跟這個意思不一樣。「一切虛無」,它不是一切虛無,它真有,但是真有,有的相決定是假相,不是真的。這就是從一體起二用,二用就現相,那是假相。二用第一個是依報,就是宇宙,遍法界虛空界,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你看看這兩品所講的,那是大乘佛法的宇宙觀,比現在哲學講得詳細。現在科學家、哲學家,跟華藏世界比差遠了,《華嚴經》講的是重重無盡,這個科學跟哲學都還沒有講到。佛經上講的是真的嗎?真的,一點都不錯。微塵裡頭有世界,那個世界跟我們這個宇宙是一樣的,沒有兩樣,微塵裡頭有;那個世界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所以說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是真的。因為自性是圓滿的,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沒有大小就是沒有空間,時間跟空間都不存在,這是在常寂光裡面。常寂光在哪裡?遍一切處,無時無處它不存在,因為它變的,它是能變,能生能變,宇宙萬物是所生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
所以歐陽竟無先生早年說,佛法不是哲學,他說的也很有道理,為什麼?哲學裡頭有能有所,佛法雖然講能講所,它能所是一不是二,能所不二,這個在哲學裡頭沒有這個說法。所以他說,「佛法非哲學,也非宗教,而為今世所必需」。現在這個世界不能少它,它確實能幫助我們這個社會解決問題,用大乘佛法來解決現在的社會問題。因為現在社會亂了,地球災難很多,真正用大乘佛法,用《無量壽經》、用《華嚴經》,來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需要多少時間?不會超過一年,社會安定,災難就沒有了,這真的不是假的。你不相信就沒有辦法,不相信,中國古人一句老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眼前這個混亂你要承受,這個地球上所有這些災變你也要承受,你不聽老人言。誰是老人?釋迦牟尼佛是老人,孔子、孟子是老人,耶穌、穆罕默德都是老人,你不聽他們的話,那你就吃大虧了。
下面黃老居士引《金剛經》上一句話來說,「《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就是自性圓明體,你能看到諸相非相,你就見性,即見如來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能見到諸相非相,這一切現象是什麼?剛才講的,剎那生滅相似相續相,沒有一樣是真的,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你還會有執著嗎?你還會動個念頭想控制、想佔有嗎?為什麼不會起這個念頭?因為它是空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年輕的時候,《大般若經》看了一遍,六百卷,我總結我的心得就十二個字,釋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講的是什麼?跟我們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真懂了,不但一切外面境界你不可能起控制佔有的念頭,對自己的身、對自己的心,這個念頭都沒有了,身心世界都是幻相、都是非相。萬法皆空,告訴你,這是講到最後,真正明心見性了,因果也是空的。
可是佛法裡面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對誰說的?對沒有見性的人講的,只要你沒有見性,你就有因有果,見了性就沒有。見性是什麼?你見如來了,見如來是什麼?你成了如來。也就是我們在《華嚴》上常常講的,什麼有因果?十法界不離因果,十法界裡面的佛還不離因果,為什麼?他沒能轉識成智。他幾時向上一著,轉八識成四智,因果就沒有了。其實我們講因果報應,止於十法界,十法界裡頭佛法界,向上一著就沒有了。向上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要問,實報莊嚴土還有沒有因果?有,怎麼會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所以他有。還有四十一品無明,那個無明是無明習氣,這講清楚,四十一品無明習氣。無明斷了,無明不斷,他出不了十法界;無明斷了,十法界沒有了,無明習氣在,所以還有實報莊嚴土。習氣斷了之後,實報土沒有了,完全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因果沒有了,那真的沒有了。
所以我們曉得,萬物,能生萬物,能生的那個因就是一念不覺,那是因,就動了這個念頭,極其微細的波動,我們沒有辦法發現。不但我們沒有辦法發現,經上給我們講,七地菩薩都感覺不到,八地以上感覺到了,圓教八地,他發現了。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知道。所以叫無始無明,無始兩個字好,無始什麼意思?無明也不是真的,所以你不要以為實報莊嚴土是真的,沒這回事情。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沒有這個講法。所以連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的,不過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起心動念,這個真是厲害,他有能力給十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不要以為我們起個心、動個念沒人知道,那你就大錯特錯。你看這個宇宙緣起,它的作用,那個一念動了,就是在自性裡面變現出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妄從真起,它不是真,但是它依真而起。就好像我們屏幕裡面這些影像一樣,屏幕沒有影像,影像是依屏幕顯現出來的,沒有屏幕你現不出來。它是依自性現相,這是依報。正報是自己,自己跟境界同時起來,叫阿賴耶的三細相,三細相是一念完成。
業相,用我們現在科學家來講,它是能量,能量能變成精神,也能變成物質。變成精神就是第七識,變成物質那就是相分。我們講見相兩分好懂,見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質,也就是境界相,精神是轉相、見相,它真的轉變了。自性裡頭本有的是見聞覺知,這是本有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有見聞覺知。阿賴耶裡面就把見聞覺知變成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從哪裡來?是從見聞覺知變現過來,如果你轉識成智之後,受想行識沒有了,就又回到見聞覺知。常寂光起不起作用?起作用,為什麼?它有見聞覺知。所以常寂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求佛,它真的就起感應。這個感應,經上講四種,我們在《華嚴》裡面講得很清楚,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四種。真有感應,我們粗心大意,沒有感受到。念念都有感應,所以佛沒離開我們,十方三世佛,沒離開。佛是什麼?佛是自性,自性裡面的德能。
賢首國師依《華嚴經》造的論,《還源觀》這篇論文,是依《華嚴經》教義寫的這篇文章。你看它起作用的時候,這就是無論是精神、是物質,它的作用周遍法界,那個速度之快,念頭才一動就周遍法界,比光快,比電快。光跟電跟周遍法界不能比,差太遠了。它怎麼會沒有感應?第二個告訴我們,「出生無盡」,出生是變化,變化無窮。第三個「含容空有」。我們如果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意念不但主宰我們的身、我們的相貌、我們的健康,不但主宰這個,主宰我們地球山河大地,它主宰了遍法界虛空界,主宰了星系在空中運行的軌道,規律。宇宙是誰創造的?念頭創造的,這個念頭多厲害。念頭稍微不正,那你就是多災多病、多憂愁多顧慮,你的生活很辛苦。念頭要是回歸正道,正常的人天生活,那真的是幸福圓滿,人天道。可是可別留戀人天道,留戀人天道,免不了要造罪業。造罪業,一個變化又變成餓鬼、地獄,統統都是你念頭變的,沒有一樣東西是外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黃老說,《金剛經》上這四句話,「意謂即相離相,離盡虛妄之相」。這句話怎麼說法,離盡虛妄之相,虛妄之相的根就是阿賴耶的三細六粗,三細六粗捨掉,那你真的把虛妄之相統統放下了。統統放下,不再去分別,不再去執著,甚至於不再起心動念,「即見實相」,你就見到自性清淨圓明體。你記住,我們眼看、耳聽,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見到自性清淨圓明體,「故云即見如來」。恭喜你,你究竟圓滿成就,你成就法身如來。「此指法身如來也。法身如來離一切相,故云實相無相」。無相就是體性,像我們舉的比喻,屏幕,屏幕是實相,確實沒有一切相。一切幻相在它那裡顯現,它絲毫不沾染,它絲毫沒有妨礙;換句話說,與它根本就不相干。這個意思要懂,我們成佛了,我成佛了,還有許多人沒有成佛,我這個鏡面是乾淨了,那些人沒有成佛在我這裡顯相,染不染我這個屏幕?不染。我雖然成佛,那些沒成佛的跟我一絲毫都不染,一樣生活在一起,快快樂樂。他們在造業,佛菩薩呢?佛菩薩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跟自己一樣。所以學佛,不發菩提心,不發度眾生的心,成不了!為什麼你不發?不發,你沒有放下,沒有把自己放下,那怎麼行?你還有我,你還有執著,你還有成見,你是道地的凡夫。所以障礙從哪裡來的?自己來的,除自己之外,什麼障礙也沒有。你一念覺悟,障礙就沒有了,迷的時候障礙重重。
「但非無法身,故云實相無不相」,無不相就是實相的作用。他要到人間來度這些眾生,要不要現相?要現,要現就是無不相,釋迦牟尼佛現相,他不現相就不能講經說法,不能幫助我們。他雖現相,他現相他是個覺悟的相,他不是個迷惑的相。迷惑的相造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在造業,造什麼業?輪迴心造輪迴業。造善業生三善道,造惡業生三惡道,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他來示現的時候,他不造善也不造惡,我們給它定個名字叫淨業,清淨叫淨業。所以他示現的這個相,天天起的作用,跟六道沒關係,不但跟六道沒關係,跟十法界也沒關係。如果他的無始無明沒斷盡,他還住實報莊嚴土;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他住常寂光土。沒有關係!萬法是一體,這個要知道。為什麼會跟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佛度有緣人,廣義的來講,一切眾生跟佛是一體,哪一個眾生跟佛沒有緣?統統有緣,一體!怎麼會沒有緣?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性變現的,它怎麼會跟自性沒有緣?哪有這個道理!
佛度有緣人,那是什麼?緣成熟的,是講這個。緣不成熟,佛來度他,他不聽,他不願意接受,那個叫無緣,不是真的無緣。所以我們聽這句話的時候要會聽,不能洩氣。聽了他能信,他能懂,他真幹,這個緣成熟了。這樣的人這一生肯定得度,就是佛菩薩幫助他、教給他、引導他,他一定能夠出離三界,就是脫離六道輪迴,這是什麼?根熟的眾生。遇到淨土法門,他這一生真的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圓滿得度。次一等的,次一等聽了是好也聽懂,這個世間五欲六塵放不下,還貪戀這個,他斷惡修善,來生得人天福報,他也相信佛法,這是緣沒成熟。佛菩薩對這些人幫助他提升,所以遇到佛菩薩都是有好處,決定沒有壞處。煩惱習氣重的,障緣深的,佛菩薩在阿賴耶識裡頭給他種種子,見色聞聲,見到佛的形像,聽到佛說法的音聲,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阿賴耶裡面種種子。這個機會也不多,全世界多少人一生沒有這個緣,沒有見到佛像,沒有聽到一個佛的音聲,很多很多。佛沒有捨離眾生,眾生不願意,迷在五欲六塵裡面,迷得太深,回不了頭,遇到這些因緣他迴避。我們就曉得,他在這個六道裡還有苦受,還有很多很多的苦他要受。受盡了苦,苦盡甘來,受盡苦他才會回頭,他才有求超度這個念頭。
下面這句話說得很好,「生滅之法,全屬虛妄,但生滅之中,有個不生不滅的」。這個要知道,生滅當中有不生滅的,不生滅的是什麼?是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它有個樣子?有,見聞覺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對波斯匿王講:你這個肉身是生滅的,這個肉身裡頭有個不生滅的,不生不滅的那是真正的自己。他說在哪裡?佛就講:見性。諸位要知道,眼識有生滅,見性沒生滅。佛問他:你幾歲的時候第一次看恆河水?他想了,三歲,母親帶他在恆河旁邊走,知道那條河叫恆河,他見到恆河水。然後再問他:你十歲的時候,你感覺得你的身體是不是比三歲的時候衰老?是的。二十歲的時候?二十歲比十歲又衰老。會衰老就是生滅的。你今年多大年歲?六十二歲,波斯匿王跟釋迦牟尼佛同年,六十二歲。他說:你六十二歲那個見,見恆河的那個見,你見有沒有變?他說見沒變。沒變是真的,身體會變,一年比一年衰老,那是假的,那是生滅。所以生滅身當中有不生不滅的性,見性不生不滅,聞性不生不滅。老的時候眼花了,那是什麼?那是工具上成了問題,不是見性的問題,你戴個眼鏡又正常了,所以那個是生滅,證明見性是不生不滅,聞性是不生不滅。眼識是什麼?你看了之後分別、執著,那是背後第六意識、第七識在操縱,第六意識在分別,第七識在執著,它在那裡操縱你。可是講見聞覺知,那個與六、七識不相干。所以我們生滅當中有個不生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叫法身、叫法性。所以要珍惜,借這個假身就把真的東西修出來,借假修真。假是身,六根的根身,真是什麼?真是真性。
交光大師講《楞嚴經》,他有個註解叫《正脈》,寫得很好。因為在這之前,交光大師是明朝人,跟蓮池大師同時代,在這之前解釋《楞嚴經》多半都用天台家的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裡面的奢摩他、三摩、禪那。交光大師提出他的新的看法,他說《楞嚴經》裡面的捨識用根跟天台不一樣,為什麼?天台沒有離心意識,《楞嚴經》上是講捨識用根,所以跟天台家的講法思想上不相同,所以他重新做個註解叫《正脈》。你們在序文上看得到。他有一段因緣,他的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跟阿彌陀佛請假,他說《楞嚴經》註解得不圓滿,他要給它做個新註,向阿彌陀佛告假,等我把註解註完之後再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同意了,就走了。他不會說假話的,序文裡有這麼一段故事。所以《楞嚴》是捨識用根,教我們修行怎麼樣?你看不要用眼識看,用見性看;聽不要用耳識去聽,用聞性去聞,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說得是不錯,可是不容易!捨識用根可不容易。
捨識用根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那你所用的全是見聞覺知,六根的根性,不是六識了。這些道理我們都明白,叫解悟,我們沒做到,沒做到是沒放下;放下了,那就是真的,那叫證悟。明白,而沒有做到,解悟。這個解悟也是經教薰習的遍數多了,長時薰習,慢慢就明白,明白叫看破,知道事實真相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佛在楞嚴會上就是教我們,你盡量去用六根的根性,不要用六識。我再說一遍,識是什麼?識是執著,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第六意識是分別,阿賴耶是落印象。前面的五識,那是受阿賴耶三細相的影響,它跟它們走了,所以眼耳鼻舌身就造業,前五識造業了。如果跟著自性走,跟著見聞覺知走,前五識叫成所作智,成就如來度化一切眾生,變成度眾生的工具,無量功德。捨識,實在講,捨第六意識,就是不要分別;捨第七識,不執著;捨阿賴耶識,不落痕跡,那是什麼境界?《無量壽經》上的清淨平等覺。不執著,心就清淨;不分別,心就平等;不迷惑,就開悟了。交光大師註得好,所以《楞嚴經》,交光之前都叫舊註;交光之後,很多人學他的,它叫新註。舊註也很難得,為什麼?一般人學習比較容易。新註是註得好,可是初學的人不容易達到。這就提醒我們,生滅這個色身裡頭,真的有不生不滅的在,不生不滅的這個性,除見聞覺知之外,沒有辦法顯示出來。講見聞覺知也得大乘法有點基礎,沒有基礎,很難講得清楚,很不容易體會。
「諸生滅法是差別相,但差別之中,有個無差別的。不生不滅,無有差別,即是平等相」。這一句也不好懂。差別是什麼?差別是相,我們就說一個普通的講法,剎那生滅的相似相續相,這是差別。無差別,無差別是性。我們用電視屏幕就容易理解,屏幕裡面的音聲色相,剎那生滅,有差別;可是屏幕沒有差別,屏幕是平等相,差別與無差別不二。「故云實相乃平等一相也」。這一念有形、有識,都不可得,這叫平等一相。精神的現象、物質的現象都是一念起的,這個一念,諸位要知道,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念。一秒鐘當中有多少個一念?如果彈指我們算五次來講,彈得快的五次,一千六百兆,一千六百兆的念頭,它怎麼不平等?當然是平等,這是幻相,它不是真的。
我們再翻開來看第十八頁,還是說這個問題。「實相義深」,這意思太深了。「若明實相,即為悟大乘理」。理是什麼?理是經之體,也就是這個經依什麼說出來的,它有個道理,這個道理是大乘理。下面老居士用比喻來說明,「茲以喻明:譬如以金製作塔、像、瓶、碗、釧、環」,這個我們都懂,這是器具,黃金製作的,「各顯差別之相」,它有塔的相,這個相可以是佛像,可以是人像,可以是玩具的像,這是什麼?器。用金跟器來做比喻,它有各別不一樣的相。「倘將眾器,重入冶爐,復化為金,原有諸相盡皆消滅,但各器本體之金仍舊如是」。統統把它熔化出來,那就是金。「可見各器差別之相,有生有滅,皆屬虛妄;但各器本體之金,平等一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這個比喻好懂。古大德用一句話來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自性清淨圓明體,這是自性;把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精神現象、物質現象比喻作器,都是這個體變現出來的。體能生能現,阿賴耶識能變。為什麼一真法界裡面的東西不變,永恆不變?我們就明白了,阿賴耶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實報莊嚴土裡沒有阿賴耶,已經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所以它只有能生能現,沒有所變,沒有能變的,所以在那個世界是永恆不變。那個世界的人是化生的,容貌永遠不變,身體永恆不變,真的我們一般講「菩薩菩薩,年年十八」,他不老!他永遠不會老,為什麼?他沒有阿賴耶識。我們這裡會變,就是因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能變,所以我們這個生老病死是它所變的。它本身又有生滅,所以它變的東西統統都有生滅。所以一真法界裡面,我們都是講實報莊嚴土,那裡頭沒有生滅,就是他不用阿賴耶。由此可知,四聖法界有沒有變?你們想想看,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都有變,他用阿賴耶,不過他變的速度慢一點,不像我們這麼快,變得很快,他變得慢一點就是。所以道理在此地。
極樂世界的花永遠不會謝,永遠不會枯,氣候沒有太冷太熱,沒有這個現象。為什麼?那個世界裡面的人都不用阿賴耶了,帶業往生去的人也不用了,這個很奇怪。帶業往生的人為什麼不用?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他的,你看四十八願裡面講得很清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在哪一願講的?在十九願,就是發菩提心那一願裡講的,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七地以上,雖然是帶業往生,煩惱習氣真的一品也沒斷,可是在極樂世界的享受,那個待遇,是七地菩薩的待遇。你不是七地菩薩,到那裡享受七地菩薩的待遇,這誰給你的?阿彌陀佛給你的,沾阿彌陀佛的光,托阿彌陀佛的福報,這不是自己的。這種殊勝,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只有極樂世界有這種特殊的待遇。佛沒有說,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是凡聖同居土除外,他沒有說這個話。既然沒有說這個話,那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有這個待遇。諸位真的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還能不求生淨土嗎?你還會去搞別的嗎?搞別的,累死了,你一生未必成就。你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三年、二年就成功,就取得,還搞什麼?你真的是萬緣放下。他為什麼放不下?沒搞清楚。所以搞清楚之後,我常常勸人,我也不是勸哪一個,哪一個人未必會接受,我是勸大家,我們就多想想,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說,他覺悟了,他搞清楚了,「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你們哪個喜歡,哪個去搞去,我不搞了;「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我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定了。蓮池大師,再也不搞了,這是給後人做很好的榜樣。淨土五經都行,五經都受持也可以,五經當中受持一樣也行,你看這個法門多方便,多不可思議。
對這個法門,把裡頭的性相、理事、因果講得最透徹的、最明白的,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確實五種原譯本遍讀真的是有困難,所以宋朝王龍舒居士首先會集,這就是說古人早就想到有會集的必要,這個到後面會有一段專門來說明。然後我們才真正認識,夏老居士這個會集本不可思議,會得真的是圓滿,沒有用自己的意思,連經題都是會集的。宋譯的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你看把經字去掉,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漢譯的叫《清淨平等覺經》,現成的,兩個經題合成一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真是天衣無縫,沒有加一個字。王龍舒會集的本子,他用的題目叫《大阿彌陀經》,這不是經上有的。他這經題是原文,這個我們不能不佩服他,這題目太好了,把極樂世界的因果顯示出來。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好,你看果報,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看不就是這題目嗎?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莊嚴是相,果!果德。這果怎麼修法?清淨平等覺,這是因,你修清淨平等覺,你就證大乘無量壽莊嚴。你看這個題多圓滿。
他這個比喻,我們念念就行。可見各器差別之相,有生有滅,皆屬虛妄,但各器本體之金,平等一相,不生不滅。「以上以金喻真實平等之實相,以金器喻種種差別相」,十法界依正差別。「由上喻可明,若看破諸金器(塔、像、瓶、碗、釧、環等)虛妄差別之相,即見諸器中平等真實之金」。你就看到金了,你別去著相,你把黃金拿來,隨便拿哪個都是。叫你把黃金拿來,你看到的這個是塔,那個是像,那是瓶,你說沒有金,黃金沒有,沒有黃金,你著了相。古人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這個比喻。「以喻離一切法虛妄之相」,你就見到實相,你就見到真性。性相永遠不能離開,但是相,你六根接觸得到,你看得到它,你摸得到它;性,性是六根接觸不到,你看不見,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不是物質,就是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不是精神,你去想像想不到,因為你受想行識都達不到。如果把受想行識放下,放下之後,受想行識的體就是見聞覺知,那就見到了,見聞覺知就是真性。
《楞嚴經》裡面交光大師講捨識用根,就是用六根的根性,根性是見聞覺知,不是受想行識。也就是受想行識是妄心,見聞覺知是真性。迷了的時候,見聞覺知就變成受想行識;覺悟的時候,能把受想行識放下,讓見聞覺知現前,那叫轉識成智。換句話說,見色聞聲不要執著,你就不用末那;不要分別,不用意識;不要起心動念,不用阿賴耶識。禪宗裡面參禪,什麼叫參?離心意識叫參。心意識,知道了吧!阿賴耶是起心動念,末那是執著,意識是分別。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叫參。所以研究教,不用心意識叫參究,用心意識叫研究,研究跟參究不一樣,參究會見性,研究不能見性。用研究,佛法就變成哲學,變成佛學;離心意識,那就是學佛,真能成佛。用心意識不能成佛,這個一定要知道。用心意識,實在講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因為六道輪迴是心意識變現出來的。
下面說,「離虛妄差別之相,故云無相」。就是我剛才講的意思,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統統是虛妄的,我們自己這個六根是虛妄的,六識是虛妄的,外面境界也是虛妄的。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當下就是!這就是無相,當下就是,並沒有把相去掉,當下就是無相。所以相、無相,這個意思要搞清楚、搞明白。「於虛妄差別諸相之中,有真實平等之本體,故云無不相。當相離相,相而無相,乃顯實相」。這幾句話說得好,這十二個字非常之好,當下就是,一多不二。我們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要認真,要把它做得圓圓滿滿,盡心盡力去做,這是當相。做好了,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離相。所以當相跟離相是同時,不是分成兩截,這真管用。日常生活當中,你會生活得非常真正幸福美滿,自在!工作亦如是,待人接物亦如是,你會得到一切人的歡喜。所以大乘教裡面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怎麼會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當相離相,離即同時,誰不歡喜!首先你自己歡喜,你歡喜了,別人看到你也歡喜。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但實相離言說,正如南嶽懷讓云: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句話在《壇經》裡頭。懷讓法師在六祖惠能大師會中開悟的,明心見性。他見性的時候,六祖等於出題目考他,你見性,性是什麼樣子?他回答就是這句話,「說似一物即不中」,說不出來。六祖點頭,給他印可,他說「汝如是,我亦如是」,給他印證,真開悟,不是假開悟。「故實非任何世間譬喻所能深明」。比喻只能比喻個彷彿,絕對沒有辦法比喻到真實,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現在科技發達,我們用電視裡面的屏幕跟影像這個比喻,比從前比喻要貼切多了,要好懂多了,以前真難。所以沒有科學這種東西的時候,我們對古大德,他不要說是證悟,他能夠解悟,我們都佩服得五體投地。我們今天借重很多這些科學的東西,我們看到見聞覺知,能在這個裡面體會到,才能把它說清楚,講得清楚。雖然說清楚、講清楚,只是貼近,還是隔一層。那一層,那一層必須你自己悟,任何人幫不上忙。佛來給你說也沒有辦法,佛來給你說也只能說到這個樣子。
說到這個樣子就可以了,你真正要想契入境界、證悟,不是告訴你放下就是嗎?果真能夠生活當中,你每天吃飯,不要再計較這個菜、那個菜,不要再計較味道;穿衣服,什麼都可以,暖了就可以,不要再去挑剔。這是什麼?你的習氣,煩惱習氣。這是什麼?執著,一定要怎樣,一定要怎樣可就麻煩了。要學大乘菩薩自在隨緣,任何拘束都沒有,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人做好事,好;人做壞事,也好。人享福,很好;人在地獄受罪,也好。地獄受罪是什麼?消業障!他有那麼多業障,一定要到那裡消,消掉不就好了嗎?怎麼不是好事!然後才曉得,十法界原來是平等的。你做了些好事,到天堂裡面去享福,那是什麼?消那個福報,你做那麼多好事,要去消;你做了些惡事,到地獄去消,你看消福報、消業障。統統消掉,不就見性了嗎?所貴的就是放下,沒有別的。所以我一生,我尊重老師,頭一天跟老師見面的時候,他就教我看破放下。我才知道修行人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修什麼?就是看破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又幫助放下,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等覺菩薩再把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習氣放下,就圓滿了,還得放下。只有放下,才能向上提升;只有明瞭,你才肯真放下。你不明瞭,所以你放不下,明瞭就放下了。
我們今天所貴的,把極樂世界搞清楚,明瞭,把這個世界搞清楚,兩個一比較,把娑婆世界放下,我就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重要。你真的想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說得容易,做得不容易,真難。這是什麼原因?業障煩惱習氣太重了,無量劫來累積的這些東西,哪有那麼容易說放下就放下?我們今天把這個身心世界放下,那是一點點,這是煩惱習氣裡很小的一部分,只要把這個肯放下就能往生。所以到極樂世界,一定要深信不疑,佛沒有一句假話。我們現在這個世間人,話不能聽,假話太多,騙人的話太多了。佛菩薩沒有一句話是騙人的,這個要深信不疑。一定要相信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個話是難信之法。所以這個經叫難信,這本經,難信之法。哪有見思煩惱一品沒斷,到極樂世界能享受七地菩薩的待遇,阿惟越致是七地,七地菩薩的待遇,阿彌陀佛給的,不是自己有的,阿彌陀佛給的。
後面它這小結有一句話,「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因為言說也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言說也是虛妄,種種表法還是虛妄,這個要知道。言說要不要?要,對沒開悟的人要,對開悟的人不用,不需要用言說了。所以對六道眾生要用言語、要用表法;到四聖法界,用言語就少了,還是要用,表法就比較多;到實報莊嚴土裡面,都不需要用了。不需要用,因為自己沒有圓證自性,你看經上給我們說的,肯定不是假的,極樂世界的人,每天聽佛說法,同時他能夠分身,能分無量無邊身,到十方諸佛國土裡面去供養佛,供養佛是修福,聽佛說法是智慧,福慧雙修,永遠沒有停止。他那個身完全是化身,來去自由。在那個境界裡面,我們知道,沒有空間,就是沒有距離,念頭一想,境界就現前,就在眼前,就在當下,真的沒有來去。
經中有講「十萬億佛國土」,那是方便說,那是隨順俗諦說的。我們想像當中,難,真難,可是在他那個境界裡太容易了。有身體,身體不像我們現在這種色相,他們的身體,色身,他也有色身,佛經裡講了一種叫無表色。什麼叫無表色?譬如我們想像,我們想章嘉大師,我一想,章嘉大師當年那個形像就在,我很清楚,你們看不到,這個色就是無表色。我們作夢,夢中境界也很清楚,那色相鮮明。可是我正在作夢,旁邊的人說他看不到,真有色相,他看不到。可是有天眼的人能看到,那就說明這色不是假的,有天眼、有定功的人能看到。我們的心不清淨,妄念太多,所以看不到。起個念頭,它就有相,相由心生,起念就有相。想一個山,就有山的相;想個樹,就有樹的相;想個花,就有花的相。想什麼,那相都現前,它怎麼會沒有相?相從心想生,真的是千變萬化。《還源觀》裡面講「出生無盡」,千變萬化。我當時讀這一句,不好懂,我就想,怎麼會有這種現象?我想到小時候玩萬花筒,萬花筒不是很簡單嗎?真千變萬化,出生無盡。三片玻璃,裡面剪一點碎紙片,不同顏色的,你永遠去轉,轉一個星期,也不會有兩個同樣的相出來。佛經上,我們自性,自性是不動的,阿賴耶是動的,所以阿賴耶就像萬花筒一樣,出生無盡,變化無窮,但是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所以確實皆無實義。這是說明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物質現象也好,精神現象也好,你可別當真,你可別迷在裡頭。換句話說,你可不能動個念頭想控制它、想佔有它,這錯了。只要起這個念頭,你老人家就墮在輪迴裡面,你就出不去了。所以覺悟的人,他所有一切東西,你問他要,好,拿去。真的他念頭都沒有,他沒有分別執著,我用你用是一樣。錢丟掉了,給那個撿到的人用,不是跟我用是一樣的事情,有什麼兩樣?你說活得多快樂!快樂從這裡來的。你為什麼苦?樣樣都想佔有,樣樣都想控制,那你就苦不堪言,你錯了,你迷了。所以說皆無實義這個意思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