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三七集) 2013/12/1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3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九十二頁,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
「根本者,本體。一切諸法之根本自體。《大日經》曰: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此正明根本之義」。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是包括一切萬法,宇宙之間沒有一法不在其中,全都包括了,等於我們現在說全宇宙,一個都不漏掉,這是自然的意思。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指一切法,一切法從哪裡來的?能生一切法的,能現一切法的,這叫根本,這就是自性。所以根本者,本體,一切法的根本自體。《大日經》上說,「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全是自性現的,統統都入本體,離開本體就沒有一切法。但是這個本體我們看不見、摸不到,六根都緣不到它,它在,在哪裡?就在當下。為什麼說在當下?我們見聞覺知所接觸的,不就在當下嗎?這是它所現所生的,阿賴耶所變的,我們六根能緣得到的,它有體,它要沒有體,它就不能存在。這個體,因為它不是物質現象,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它也沒有念頭,我們第六識、第七識緣不到,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都緣不到,它不是自然現象,阿賴耶的見分也緣不到;但是,包括阿賴耶,也是它現的,沒有它,阿賴耶從哪來?
《楞嚴經》上佛講得很清楚,它在哪裡?在眼叫見,能見的見性是真性,能見的見性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能聽的聞性,能嗅的香性,舌頭能嘗的味性,它都有個性,性就是體。我們意識分別,分別也有體,執著也有體,體是真性。體確確實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它能起一切作用,起作用是性德。雖起作用,對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它如如不動,從來沒有動盪過。所以科學什麼樣的儀器都探測不到,科學能探測到的,它要動才行,它不動探測不到。唯證乃知,用什麼證?清淨心,就是定功,定功到一定的程度,你完全明白了。所以它是固有的性德,它本來就有,現有,不現它還是有。
「又有根本之有字,至關切要」。為什麼?這有是本有,不是修來的,本有。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知道,無量的智慧是自己本有。六祖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智慧、具足德、具足能、具足相,統統是本有,不是從外面來的。本有的現在還是有,只是變質了,不能說沒有;如果說沒有,那虛空法界都沒有,變態了。為什麼會變,這就講到阿賴耶的能變,自性能生能現,它不變。所以我們在經上看到,極樂世界的人長壽,無量壽,沒有生老病死,沒有變化。我們這邊有變化,剎那剎那在變,我們自己不覺得,我們只知道一年比一年老了,其實不是一年一年,是一念比一念老。前念滅了後念接著生,前念跟後念不是一個念頭,差別很大。這樁事情我們現在有很清楚的概念,確確實實是不相同的。但是它大同小異,大同小異是對我們凡夫講的,真講的呢?大同大異,不是小異,每個念頭不一樣。我們看的範圍很小,我們只看到一個地球,只看到一個太陽系,只看到一個銀河系,我們以為前念跟後念差不多,如果看到整個宇宙,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只看到一角,這一角好像變化不大,全體的範圍變化就大了。這就知道念念不相同,絕對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念頭。
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我跟他見面的時候,他十年,他告訴我,十年當中幾十萬次的實驗,沒有一次兩個圖案是完全相同的,他問我為什麼?我就告訴他,因為我們念頭,前念跟後念不一樣,同樣是一個念頭,裡面程度,譬如說我們歡喜,同樣是個歡喜心,歡喜心的程度不相同。好像它有度數的,你有十分歡喜,有一百分歡喜,有一百零一分的歡喜,它刻的有度數,不會兩個完全相同,所以圖案自然就不會有相同的。在本經我們讀的這個經文,這就是自然中自然相。
有,我們肯定有,就是有自性、有佛性、有法性,憑法性證無上菩提。我們既然有,我們當然可以證得,只要我們用真誠心,我們盡量避免不要用阿賴耶。阿賴耶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就叫阿賴耶。妄想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識,六道輪迴的眾生統統受它主宰。我們的自然中自然相,雖是有自然的,但是它不做主,阿賴耶做主。如果自然之有根本做得了主,那是什麼人?法身菩薩,都稱你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不是凡夫,你在六道裡頭是應化,是來度眾生的,不是來受果報的。凡夫在這個六道裡頭,受果報來的。他來幹什麼?他造的有業因,他受報。法身菩薩他沒有造業,他的業都轉了,轉煩惱為菩提,那個煩惱就是業,統統轉過來了,他沒有業了,菩提是智慧,全變成智慧。他來幹什麼?來度眾生的,來為眾生做樣子的。賢首《還源觀》上所說的四德,第一個「隨緣妙用」,隨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功德是妙用,恆順眾生。隨緣是什麼?隨緣是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這是隨緣。妙用,不起心、不分別、不執著,妙!完全契入自然的境界。誰能看得清楚?大乘菩薩,看得清清楚楚。凡夫不知道,凡夫以為跟他一樣,跟他差不多,不知道完全不相同。
下面解釋這個有字,「有者,如狂人之有本頭,決定是有,不從外得。」我們在此也相信,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我們今天講道德、德行,能力,多才多藝,相好,絕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經上給我們說了真話,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本有,我們要承認我們本有。現在呢?現在還是本有,沒有丟掉,不起作用是我們迷失了,沒用它,它就在面前。我們今天用的是心意識,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智慧德能相好都不能現前,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它就統統現前。明白這個道理,大乘教裡頭、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如何把自己的本性本有找回來,用什麼方法?用戒定慧就能找到,用戒定慧幫助我們明心見性,幫助我們轉凡成聖。戒就是規矩,這個規矩總的來說,總原則、總綱領,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手段就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個自字重要!需不需要人教?不需要。為什麼不需要教?因為是你本有的。你智慧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外面學來的是知識,這是智慧,得相信才行。所以決定是有,不從外得,智慧、才藝、德能、相好都是不從外得。
「傅大士《心王銘》」當中有幾句話,這幾句話很有味道。他先從比喻上說,「水中鹽味」,水裡頭有鹽,舌頭舔一舔,鹹的。鹽在哪裡?看不到,但是不能說它沒有,它有,水中鹽味。「色裡膠清」,這個色是什麼?畫畫用的彩筆、用的顏料,顏料裡頭有膠清,如果沒有膠清,這個顏料畫不上去,裡頭有膠清,畫上去不褪色。真正好的顏料,幾千年都不會褪色。膠清在哪裡你看不見,它跟顏料融成一體,我們只看到顏料,看不到膠清。「決定是有,不見其形」,融在一體,你看不到它。「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這個心王就是自性,就是真心。真心在哪裡?在身體裡頭。「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它在哪裡?它跟八識五十一心所融在一起,八識五十一心所就好比水、好比色,心王就好比鹽、好比膠清,真的決定是有,不見其形。應物隨情,這是講它起作用,自在無礙。我們就是迷了,沒有覺悟,不知道有這個東西。真心在哪裡?在妄心裡頭,真心跟妄心和合在一起,妄心起作用,真心不起作用。諸佛菩薩真心、妄心在一起,他真心起作用,妄心不起作用,就這點差別。真心叫見聞覺知,真的。妄心叫什麼?叫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從哪裡來的?從見聞覺知來的,見聞覺知是它的根本,受想行識是妄心,變質了,變成受想行識。受想行識加個色,叫五蘊。《心經》大家常常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什麼不空?見聞覺知不空。原來受想行識就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受想行識裡頭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我們要把它搞清楚。「自在無礙,所作皆成」,沒有不成就的。
「其中決定是有四字,道破諸佛密藏」。諸佛的密藏決定是有,有智慧、有德、有能、有相好,而且是平等的,沒有勝劣,沒有說哪個好一點、哪個差一點,沒有,完全平等。「蓋謂人之心王,決定是有,如水中之鹽味,其味確有」,舌識知道,舌頭一舔它就曉得,「但此味之形狀,則不可得。」眼識看不到,舌識知道它存在。
「又曹山(曹洞宗祖師)」,他說,「祇要知有便是」,這裡頭重要就是知有兩個字,只要你知道有就是。「無論當煩惱無明之時」,即使你現在煩惱無明之時,你不知道有,你要知道有,問題就解決了。就是學佛的同學一定要知道我有佛性,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我有彌陀的智慧德相,你要真正肯定。你有了方向,你有了目標,你一天到晚向這個方向、向這個目標,你決定成就。決定不能錯想了,佛才有,我凡夫,罪業深重,我怎麼會有?這樣永遠沒希望,你在六道裡頭不知道要過多少劫。什麼時候自己肯定我有,承認我有,深深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我真有,你就得度了,你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緣就成熟了。大乘經裡頭常講,根熟的眾生,什麼叫根熟?他知道有。曹山祖師說的,只要你知道有,你現在受什麼樣的煩惱,受什麼樣的災難,受什麼樣的痛苦,不相干,只要知道有就行。「故此有字,萬不可放過」,這個太重要了。
『自然之有根本』,這裡含兩個意思,「一者,萬象森羅」,這就是全宇宙,整個宇宙非常複雜,不管複雜到什麼程度,「體性無二」,它的本體,它的自性,一個。我們跟阿彌陀佛同一個自性,我們跟釋迦如來同一個自性,我們跟毘盧遮那同一個自性,上面跟一切諸佛同一個自性,下面跟蜎飛蠕動乃至於細菌同一個自性,跟樹木花草同一個自性,跟山河大地同一個自性,跟虛空、微塵同一個自性,無二無別。這個要承認。承認什麼?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自然是森羅萬象,根本就是自性,根本是一。整個宇宙怎麼來的?自性變現出來的,而且是一念。一個念頭變一個境界,第二個念頭接著又變一個境界,這個境界真的大同大異,不是大同小異。所以萬象森羅,體性無二,「千波皆水」,波是波浪,你看大海,波浪不止一千,那麼多波浪,波浪不一樣,全是水,水是波浪的本體,沒有水就沒有波浪。「眾器唯金」,這再一個比喻,金器,黃金所做的這些器皿,也是花樣多。早年我在美國,我們同學當中有一個做首飾的,我去看過他們的展覽館。他做出來的成品,展覽館裡頭沒有兩個是相同的。有多少?大概將近一萬多。都是喜歡戴著的,手上戴著、身上掛的。便宜,他做的假首飾,鍍金的,不是真金,所以價廉物美,丟了不心痛。比真金還漂亮,真好看。他也是賣到全世界的,一個月,我問他,你這個工廠裡頭每個月需要用多少黃金(那是真的黃金)?他說五公斤,每個月要用五公斤黃金做鍍金。我們去玩的時候,十幾個同學,我就告訴大家,你看經上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現在你們看到了,在展覽室看到了,每一樣都是金。眾器唯金,這麼多的品種,一萬多種,用一個字就說盡了,金,它全是金的。「自然之中,自有本體,此之本體,即是根本」。我們這個本體就是變現出宇宙,變現出萬物,變現出我們自己,這個本體非物質、非精神,我們講精神是講念頭,它不是念頭,非自然。所以我們對它,雖然是從來沒有離開我們,一切時、一切處它都存在,它如如不動,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也想不到,它真的是本體,真的是根本。這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自然之有根本是「不由造作」,凡是造作的就不自然,沒有造作。「一念頓悟,故云自然」。決定是一念就頓悟,我們今天一念做不到。這一句話,我們淨宗同學常常聽經,你有概念。為什麼?我們沒有一念,我們有很多念頭,很多念頭組成一個很粗的念頭,我們能感覺到,真正一念我們感覺不到,但是要一念才能頓悟。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迷,迷得太深。要記得彌勒菩薩一句話,一彈指有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念。一念就頓悟,三十二億百千念,還悟什麼?迷惑顛倒,一念就悟。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念頭,妄念。一念就悟了,二念就迷了,三百二十兆個念頭,迷到所以然處。菩薩有本事,他把妄念全部統統放下,一念現前,他就悟了,這叫自然。一念肯定悟,多少念頭混在一起他就不悟。
下面念老解釋得很好,「了知」,要明瞭,要知道,「萬法」,就是一切法,「盡在自心」,離開自心沒有一法可得。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夢醒的時候想一想夢中的境界,你夢到有人,夢到有事,夢到有山河大地,醒過來之後夢沒有了,想一想夢中境界全是自心變現的,沒有人到你夢中去,夢中所有的人,不同的人,你喜歡的人、你不喜歡的人,都是你心變現的。把這個境界來比我們眼前的境界,我們眼前所見所聞,看到這個地球,看到這個宇宙,你能不能了知,盡在自心。「頓見真如自性」,頓是一念,完全明白了,這是我自性變現,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自心自性即是根本」,從根本修就是從自心自性修。怎麼修法?用真心,用自性、用自心,用自心生活、穿衣吃飯,用自心工作,用自心應酬。用自心就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就是用自心自性。諸佛如來用自心自性,法身菩薩用自心自性。「故云自然之有根本」,他全落實了,全用上了。
「《淨名經》曰」,《維摩詰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豁然是什麼?「即一旦開達明徹」,豁然就是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是還得本心。他悟個什麼?悟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這一句。前面四句是描寫本心自性,真如本心什麼樣子?清淨、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不動搖,這自性的樣子。它起作用就是能生萬法,現出無有邊際的境界,一切依正莊嚴。所有一切諸佛剎土不離自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諸佛剎土,經上都說。
「又《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特別加上個我字,「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什麼叫成佛?你什麼時候認識自心,見到本性,就成佛。所以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千真萬確的事情,一點都不假。「足證曹山祇要知有便是」,曹山這句話說得好,「正是佛佛相傳之心印。」湛愚老人說,「曹山自比六祖,祇是得此欛柄。」他能跟六祖相比,憑什麼?所憑的就是知道有,知有便是。有什麼?自然之有根本,這個根本他體會到了,他悟得了,他不迷了。念老在此地這一大段的註解,引用這麼多的經論、祖師大德的註疏,會集在此地讓我們參考,其味無窮。一遍看不懂沒有關係,再看,十遍、百遍、千遍,決定能入境界。
底下一段,解釋『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參者入也」,參加、參與這個意思,「光光相入」,這是參的意思。我們在一起學習,常常用燈光做比喻,我們這個房間有十幾盞燈光,每一盞燈光,光與光都融在一起,這就是參的意思。每一個燈光都照著這整個房間,我們在這個光的底下沒有辦法分別這個光是哪個燈照的。其實十幾盞燈都照到,在這個牆角上照到,那個牆角上也照到。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的光凝聚成經典,留給後世,什麼地方有人展開經卷,釋迦在這裡放光。我們有真誠心、恭敬心閱讀這個經典,法喜充滿,佛光照在我們身上。同時我們就想到,釋迦佛這一個光照,而釋迦佛光裡頭有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之光交融在一起,釋迦佛的光就是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之光,光光相入。在什麼地方?就在這部經本,這部經本展在我們面前,字字都放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但現在佛光照,過去佛光、未來佛光,統統光光相入。
「迴者迴轉。周流不息,變化不拘。」周流跟變化我們都不能覺察,覺察不到。下面說,「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常寂常照。寂而常照,故從法身流出報化佛身,從理體出生無量微妙相用」,相是現象,用是作用,就是全宇宙,整個宇宙。這一大段經文,用現在的話說,都是最高的科學、最高的哲學。「故此自然之根本,自然出生無量光明色相,相參相入,迴轉變化,超逾十方」。這些話是什麼?形容極樂世界,極樂是一真法界,完全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也就是說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裡面,找不到一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完全沒有。法身菩薩們所體會得的是光色參迴,轉變最勝。
現在距離過年很近,我們已經看到聖誕節的氣氛,香港的年節,張燈結彩。我們在此地看到光色參迴是看什麼?看煙火,夜晚看煙火,煙火顯示出來,不太多的,小量的光色參迴。你看同時放在空中,放十幾個、幾十個,就看到光色參迴的樣子。我們這個跟極樂世界不能比,極樂世界最勝,我們這個比它差遠了。而且我們放的有煙霧,放完之後空氣污染。極樂世界沒有污染,它是清淨的世界,沒染污的。這麼好的地方不能不去,不去就錯了。你看,「從理體出生無量微妙相用」,相,十法界依正莊嚴,諸佛的四土,一切如來四種土。「故此自然之根本,自然出生無量光明色相,相參相入,迴轉變化,超逾十方,故云:最勝」。難怪六、七歲的小朋友聽懂了,想去看熱鬧,想去玩玩,問爸爸怎樣才能去。爸爸給她講,念佛。她就真念,念了三年,阿彌陀佛來接引她,真看到了。
「經中常以寶珠喻自心」,用寶珠比喻自心,就是本性,就是自然之有根本。「《觀經》曰: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這裡舉幾個例子,「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這在極樂世界,這是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頭講的,極樂世界的寶珠真的是寶,我們這個世間珍寶有光有色,光色能變化,沒有這麼殊勝莊嚴,不可能有八萬四千光,每一道光明裡面有八萬四千異種金色,這個我們見不到的,沒有的。一一金色又遍其寶土,寶土是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各作異相。我們後面這張圖,極樂世界妙果圖,裡面畫的就是這個樣子,畫不出來,只能表達千分、萬分之一大概都不到,讓我們有一個粗淺的概念。這些光色裡面有無量的金剛台,金剛台上有佛菩薩,或是真珠羅網莊嚴金剛台,雜花,空中莊嚴,珠網,地面上的莊嚴。十方隨意變現,起心動念,出生無盡。
所以我們自己應該要負全部的責任,我們為什麼生活在現在環境當中,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煩惱,為什麼有這麼多不如意的果報?沒有別的,全是我們自己的念頭。我們自己不善的念頭,生起這個環境,有時候還干擾別人。只有真正見性的人,真正回歸自然的人,他不受干擾。沒有這樣的功夫,這是什麼?這是定功,哪有不受干擾的道理?一個嚴重的打擊,能叫人頭抬不起來,能叫人十天、半個月垂頭喪氣,生怨恨,怨恨必然感召將來的果報。所以輪迴裡頭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愈往後愈嚴重,為什麼?他沒有覺悟。如果覺悟,那就愈來愈輕;沒有覺悟,愈來愈嚴重,非常可怕。極樂世界好,隨意變現的施作佛事,這個好。佛事是什麼?佛菩薩在教化眾生,在講經、在教學,這是佛事。賢首國師在《還源觀》裡面給我們說四德,四德是佛事,隨緣妙用是佛事,威儀有則是佛事,柔和質直是佛事,代眾生苦是佛事,說得好!
下面,「又曰」,這《觀經》上說的,「無量壽佛」,這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這是阿彌陀佛的報身,從阿彌陀佛的報身我們就知道,他能現無量無邊的化身,你看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攝取是接引,來接引我們的阿彌陀佛是化身佛。「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相好光明說不盡。
「上之經文深顯光明色相微妙難思,隨意變現。光中有色,色又現相。珠網等等妙相,只是一色所顯。又如佛相具好」,具是具足,佛相具足八萬四千好。「好中放光,光復現佛,皆極顯參迴之意」。這是什麼?性德,阿彌陀佛有,要記住,你自己有,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差別。你要知道有就好了,真正相信有,一點都不懷疑,你這一生就具足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的條件。這個地方不能客氣、不能謙虛,我怎麼會有,這只有佛有、菩薩有,我們凡夫怎麼會有,這就錯了,大錯了。一切眾生、蚊蟲螞蟻都有,沒有說蚊蟲螞蟻例外,樹木花草沒有,沒有說這個,統統包括在裡頭。樹木花草如果沒有,它怎麼會有見聞覺知、受想行識。我們以善心、以愛心對這個樹,樹知不知道?知道,它會回饋,回饋,它的葉子特別綠,花特別美,果特別甜,它回饋你。我們以惡心、討厭的心對待它,它葉子枯黃了,花不鮮美,結的果酸澀不甜。所以樹有樹神,花有花神,連小草都有神;山川,河流裡頭有龍王,山有山神,土地有土地神。
我們從大乘經裡面知道,佛所講的極微色,最小的物質單位,我們肉眼看不見,現在科學家講的微中子,那麼小的物質,小到不能再小,它具足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它是物質現象。受是什麼?它有感受,我們對它發出信號,它很快就接收到。我們喜歡它,它接收到,我們討厭它,它也接收到。它有想,它有行,它有識,它懂得人的意思。江本博士做的水實驗,反應給你看,我們怎麼對它,它怎麼樣回應我們,我們用善念、歡喜心對它,回應的非常之美。所以,一切法裡頭統統都有受想行識,都是活的,用現在的話說,有機體,一切萬法全是有機的,都有靈性。
我們看下面的文,「至於施作佛事與攝取十方念佛眾生,正是最勝」。用這個來解釋最勝,最勝的是什麼?光色參迴,施作佛事,它起了最殊勝的作用,接引十方世界念佛眾生往生極樂。「又參照上引經文中,可見極樂種種依正莊嚴,皆是自然根本之所現」。此正是《往生論》上所說的,「極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自然之根本」,就是《往生論》中所說的一法句,這一法句就是自然之根本,就是真如自性。
末後這一段,「性德妙用」。
【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鬱單成七寶』。看註解這一句,「鬱單,具云鬱單羅究留」,這是梵語,也翻作鬱單越,或者翻作俱盧,北俱盧洲。「此其略稱。乃四大洲中,北方大洲之名。義為高上作、上勝生、高勝」,有這些意思,這些意思都是對它讚美的意思。在《玄應音義》裡頭說,「此譯言高上作,謂高上於餘方也,亦言勝」,餘方就是其他的三方。佛告訴我們,一個單位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的四方東南西北有四大洲,這都有人居住。我們這個地球是南贍部洲,南洲,鬱單越是北面,北洲,也叫北俱盧洲,在這四大洲裡頭,它比其餘的三洲要殊勝很多,所以稱之為高上作、上勝生。「又云俱盧洲,此云上勝,亦云勝生」。北方是上方,南方是下方,北俱盧洲在北方,我們這是南贍部洲。
「又《起世因本經》謂此洲於四天下」,就是四大洲,「比餘三洲,最上最妙最勝彼」,這個彼字就是其餘的三洲,三洲比不上它。勝在哪裡?我們看五種原譯本裡頭《吳譯》,「《吳譯》作:鬱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下面引用《華嚴經疏鈔》第十三卷,有簡單的介紹,「鬱單越,此云勝生。以定壽一千歲,衣食自然故」。這是其他三洲人比不上的,定壽一千歲,這壽命長,壽命一千歲,沒有夭折的,也就是說沒有短命的,他的壽命都是一千歲,而且衣食自然。「彼洲人民毋須耕織勞作」,不需要,我們這邊衣食都要靠耕、靠織,耕田、織布,要有這個勞動我們才能得到衣食,北俱盧洲的人不需要,他們的衣食都是自然的,無需要勞動,這就很殊勝,我們比不上。「《吳譯》」,其他的譯本抄在這個地方,我們合起來看,「鬱單之自然意即指此」,生活所需不勞而獲。「本經依《漢譯》作鬱單成七寶」,這一句是《漢譯》的文。實為《吳譯》二句把它合成一句,「意謂如彼鬱單洲自然豐足,出生衣食諸物,而自然出生勝上之七寶」。那個七寶也不需要人加工,我們這個地球上七寶都要經過冶煉、琢磨,才能成為珍寶,沒有加工叫礦石,北俱盧洲不一樣,不需要加工,礦產裡面自自然然,比我們加工還要殊勝,沒有一樣不是自然的,所以自然出生殊勝上等七寶。
『橫攬成萬物』,「橫指空間,攬,撮持」。「如《首楞嚴經》: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這個元字在參考資料裡頭,他們查了字典,元有三個意思,「根源,根本,原來」,有這三個意思,三個意思都通。《首楞嚴經》上講,原本就是菩提妙淨明體。這句話什麼意思?下面解釋了,「蓋謂萬物悉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大光明藏就是常寂光,自性能生萬物。彌陀淨土說四種,第一個就是常寂光。我們知道,實報莊嚴土從哪裡來的?常寂光流出來的。方便有餘土從哪來的?凡聖同居土從哪來的?方便土、同居土都是從實報土自然流出,而實報土是大光明藏當中自然流出,就是常寂光裡頭自然流出。所以這個意思,是自然於十方虛空中流現萬物,就是能生萬法,惠能大師所說的。「一切物也」,萬物是一切物,「此萬事萬物皆生於自然之根本」,找它的根源,找它的根本,就是自性。所以《楞嚴經》上這句話做了總結,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下面說,「至於極樂,亦復如是」。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從自然之根本。自然之根本,它跟別的諸佛剎土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因為它有阿彌陀佛的大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諸佛如來沒發這個大願。所以,四十八願為自然之根本做了增上緣,使極樂世界跟其他世界相比殊勝多多,就好比北俱盧洲超過其他的三洲,極樂世界超過一切諸佛世界。「乃由於彌陀大願之所成,眾生淨心之所具」。這句話可不能少,因為每一個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得到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眾生要沒有清淨心,不能生淨土。所以往生淨土的因,都在經題上,你有清淨心,生同居土、方便土,你有平等心,生實報土。所以我們至少要讓自己的心清淨下來,清淨是不能有染污,這個很重要,不能有雜念,不能有妄想,這些東西染污了我們的清淨心。我們用一個方法,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把妄想雜念念掉,用一句阿彌陀佛取代一切妄想雜念,讓我們的清淨心現前,決定得生淨土。「故經中國中萬物」,這是說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嚴是莊嚴、整齊、清淨、光明、華麗。「形色殊特」,這個殊特超過諸佛剎土。「窮微極妙」,窮是窮究到底了,微是微妙,微妙到極處叫極妙。「無能稱量」,沒有人能說得出,稱是稱讚,量是衡量,沒有人能做得到,真正是無與倫比,十方世界一切剎土裡去找,找不到。「正是自然轉變最勝之所顯」。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光精明俱出』。「光者光明,精者精妙,明者明淨」,明亮、乾淨,「出者出現。自心本具萬德。無明垢盡,則清淨莊嚴,光明微妙,精美潔淨,一切妙相,齊頭並出,故云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經文裡頭有,「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又云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這都是釋迦牟尼佛在本經裡面對極樂世界的讚歎。「故其善好,十方世界實無能比者也」,實實在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沒有能夠跟它相比的。我們的世尊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教主,這個世界是一個很大的星系,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比這個星系更大的,這星系一環繞一環,一環繞一環,就是華藏世界,娑婆是華藏裡頭的一部分,極樂世界也在華藏裡頭,娑婆在華藏的東面,極樂世界在華藏的西面。華藏是一個大世界,《華嚴經》上給我們說的,「華藏世界品」介紹這個大世界,「世界成就品」給我們介紹說明世界怎麼來的。這都是屬於完全的科學,我們深深相信釋迦牟尼佛的話,沒有絲毫懷疑。
這下面,『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這兩句經文,「《會疏》曰:所證理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下」。從理上講,法是一切萬法,理是自性,全都是心現識變的。《華嚴經》裡面講得最透徹,「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一個,統統是心現識變的,所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故名無上下。「豎深橫廣,無有邊際」。中國古人跟我們說過一句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那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想想能說出這個話的人是什麼人?如果不是明心見性說不出來,肯定是明心見性的人,他才能說得出來。只有自性深廣無際,深沒有底,廣沒有邊,這叫無邊際。「是則佛智所照」,用這個來形容,讓我們去體會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有多大,本有的,我們現在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許編一些故事來欺騙我們,決定沒有。我們相信佛的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如來是真語者」,真,不是假的,「實語者」,實,不是虛的,「如語者」,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不增不減,叫如語,我們得相信。這是講佛的智慧所照,也就是他的智慧之所以知道,能知。
「著,明也。洞達,證入義也」。達是通達明瞭,洞是徹底明瞭,叫洞達,證入。根據《疏》的意思,「首句是所證之理體,即如如也。次句是能照之佛智,即如如智也」。如如跟如如智我們參考資料有,在第八頁。《三藏法數》裡面,「如如者,不變不異」,不變,它沒有變化,它沒有兩樣,這是什麼?「真如之理」,就是自性。「謂由前正智,觀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無,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發;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為如如。」《楞伽經》裡面把一切法歸納為五種,名、相、妄想、正智、如如,歸納不外乎這五大類。能夠見到真如之理,是由前面正智,正智觀察。名相不是真的,假的,非有非無。名相本空,本空就是真如理。理是因智它才明瞭,智因理發,互為助緣。以智如理,理如智,這叫如如。底下一句是能照的佛智,能照佛智就是如如智。「如如智:謂真如妙智,本來清淨,無明不能覆,煩惱不能染。照了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名如如智。」這是如來的智慧,徹底覺悟者的智慧,他能見到一切諸法的實相,實相就是真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