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三五集) 2013/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53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九十一頁,第五行最後一句:
『無上』者,「《往生論註》曰:無上者,此道窮理盡性,更無過者」。上面我們學到此地,接著往下看。「如宗門《寶鏡三昧》曰」,《寶鏡三昧》是書名,這裡面說,「潛行密用,如愚如魯,但能相續,名主中主」。這禪宗的,這幾句話的意思很深。潛行密用,什麼人?大智若愚,確確實實在禪宗裡面是大智,真正是上上根人。像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碓坊裡頭舂米破柴,那是上上根人,如同沒有知識一樣。在淨土法門裡頭有,淨土法門裡一般人講是下愚。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他不變。這兩種人如果是進入佛門,最容易成就,為什麼?他們一個法他真的就止於一法,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真做到了。
淨宗念佛,我們看到阿公阿婆,甚至於他不認識字,你問他什麼都不知道,他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不間斷。坐在小板凳上,拐拐角角,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跟他講話,他笑咪咪對著你,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你跟他講再多的話,回答你都是阿彌陀佛。你聽懂了沒有?阿彌陀佛;有沒有聽懂?阿彌陀佛,他就這麼一句話回你。這樣的人可不能輕慢,大多數人都輕慢他、瞧不起他,那是真念佛人。這種人在淨宗裡說下愚,禪宗裡面像木頭人一樣痴痴呆呆,上智,那會開悟。淨土宗裡面這樣念佛人雖然是下愚,他將來往生一定是上品上生,我們這個經裡講上輩往生,他用心用得專,他沒有第二個念頭。
李老師當年在世告訴我們,他說上智他不行,沒有那個條件,想學下愚學不像,也不容易。我們偶爾遇到了,恭敬心生起來。開利法師到香港來看我,我把這個事情說給他聽,我說你們那個寺廟周圍有沒有這樣人?他說有。我說有多少?有三、四個。我說有這樣的念佛人,這個地區佛菩薩保佑,不遭難。我們都比不上,真念佛,真的是彌陀弟子。不要小看他,他在的那一方,那一方風調雨順。所以我就告訴他,要恭敬他,對他要禮敬、要讚歎。這是潛行密用,他在用功,外頭人看不出來,不知道。看這個人像個愚痴人,像個傻子一樣,可是他的可貴處就是相續,他念念相續,念念是正念。
名主中主,主中之主,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四賓主」,曹洞宗的。他用賓主來做比喻,比喻體用,體就是主,用就是賓,用賓主來代表體用,說了四句。第一句「主中賓」,就是「體中之用」。我舉個比喻給大家說,體就是自性,圓滿的自性。自性是什麼樣子?我們用《壇經》能大師的話來說最容易體會到,體是清淨的,決定沒有染污,自性。第二,不生不滅。第三,雖然它什麼都沒有,它具足萬法。我常常用電視屏幕做比喻,大家好懂,天天看電視。我把這個體用屏幕來做比喻,電視的屏幕什麼都沒有,可是你不能說它沒有,你按開按鈕開關,它就現相,它什麼都有;你不按,它什麼都沒有,那個現相就是它的作用,它這只有體,它沒有賓。我們看到電視屏幕,沒有按頻道,那就是體;按頻道,頻道上的畫面是主中賓,它起作用了。作用森羅萬象,就是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是賓。四個都是講體,清淨是體,不生不滅是體,本自具足是體,沒有動搖是體,體是定的,沒有動的,本不動搖,作用是能生萬法,萬法是什麼?整個宇宙。
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科學沒有辦法解釋,宇宙從哪來的?說大爆炸來的。怎麼爆炸?怎麼講也講不清楚。爆炸這個想法是什麼?是看到宇宙在膨脹,在天文望遠鏡看到這個現象,太空當中許許多多的星球都是往遠處飛、往四處飛,像個膨脹的樣子。這膨脹是什麼現象?應該是,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我覺得那是欲望的膨脹。體不會膨脹的,體它本無動搖,它怎麼會有膨脹這種現象?這個膨脹現象顯然就是欲望、貪瞋痴慢,這個東西在膨脹,讓我們看到許多星球好像是膨脹這個樣子在遠飛,不是別的。
佛法確確實實是高等科學,科學還沒有發現到這個,沒有發現到本體。本體不是用儀器能觀察到的,不是用數學能推演得出來的。什麼都不用,把心裡面所有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你就自然見到了,你就明白、你就體會到了,那才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的本體到現在都沒有搞清楚,許許多多人有他的看法、說法,都不究竟。東方的哲學,像道家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說的。道是什麼?很抽象,說不出來。下面說得不錯,下面說有形相了,那個道是什麼講不清楚。佛都講得清楚,它那個道應該就是佛法講的自性。在中國最古老的《易經》講八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那太極是什麼?後來的人把太極裡頭再加一個無極,無極生太極。無極是什麼?都沒有佛法講得清楚、講得究竟。
曹洞宗講的賓主也是很有味道,第一個主中賓,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是主,萬法是賓,體中之用。第二種,「賓中主,用中之體」。禪宗常說明心見性,性在哪裡?指給我看看。老師考學生,學生確實隨拈一物。所有一切法的體是共同的,就是自性。一指禪,人家問體是什麼,用指頭比一下,老和尚點頭,同意了。小沙彌在旁邊也裝模作樣,也伸出一個指頭,老和尚拿個戒刀,一下把指頭砍掉,這小和尚開悟了。依照這個比劃,不是真開悟,不行,那裝模作樣、依樣畫葫蘆,不是真的。用中有體,好比我們看電視看這個屏幕,屏幕裡頭的音聲、色相,屏幕在哪裡?任何一個現相就是屏幕,屏幕跟現相合在一起,不能分。任何一個都是性,性在哪裡?隨便指什麼都是。無有一法不是,法法皆如,這是賓中主,萬法裡頭的主就是自性。
還有「賓中賓」,這是作用裡頭起作用。這底下註解上,「於頭上安頭也。(頭上安頭:禪林用語。比喻事之重複多遍而無必要。)」。頭上安頭是什麼?十法界。什麼人安的?阿賴耶。阿賴耶能夠把自性變現出來的法界,一真法界,把它變成十法界、把它變成六道、變成三途,這是賓中之賓。最後一個「主中主」,主是什麼?「體中之體,物我雙亡,人法俱泯」。純粹講本體,純粹說個自性,自性是什麼?自性什麼都沒有。物是指萬物,就是能大師說的能生萬法。萬法跟我全沒有,這個亡是什麼?念頭都沒有,沒有我與萬法的分別,沒有我與萬法的執著,乃至於沒有我與萬法的念頭。念頭都沒有,這是主中之主。
無上是主中主。要知道這種人高明,一般人看不出,他是密行,你看不出來。潛修密行,樣子如愚如魯,他能相續,我們學他學不像。「此正不墮法身數中」,有沒有法身?有法身,法身這個名字是假名。它有沒有名?它沒有名,名字是人安上去的,人安上去是假的,叫假名。老子說得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兩句話就是佛家講的「心行處滅,言語道斷」,這真的。動一念就墮在法身數中,法身是假名,事實沒有名稱。
「毘盧頂上行走」,毘盧也是名字,名字都是假的。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我們通常講的法身佛,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應化身。佛有三身,佛有的我們都有,我們也有三身。我們的三身,我們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相同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所以法身相同。我們有沒有報身?當然有,有法身哪能沒有報身?不過現在報身不起作用。報身在哪裡?惠能大師講的本自具足,在那裡頭,有,不起作用。我們的報土有沒有極樂世界?有,也不起作用。我們現在這個身跟居住的環境是扭曲的現象,為什麼扭曲?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些念頭,不善的念頭,把我們原來的相扭曲了。我們原來是報身,現在變成這樣的身;我們原來居住的是報土,實報莊嚴土,現在變成六道輪迴,這扭曲的。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身相是假的,萬法是假的,居住環境,這報土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統統是念頭變現的。
念頭是能變,外面的環境是所變,這就是近代物理學家都在探討念力的能量,這最近發現的。新興的科學,叫前衛科學,還沒有被科學家完全承認,要找到足夠的證據來證實這個發現是真的不是假的。如果是真的,那是地球上科學革命性的發現,我們錯誤的觀念會被糾正,正確的觀念帶給我們真正的幸福美滿、智慧福報,正確的觀念。我們現在觀念錯了,全錯了。科學家跟我們說,這個發現顯示出過去四百年科學的發展,走上一個錯誤的軌道,這個錯誤的道路就是二分法。科學家把一切法,宇宙之間一切法分成兩分,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所以大學裡頭開的有物理學、有心理學,把它分兩個,這是絕大錯誤。物理跟心理不能分,它是一不是二,而且物質是假的,心理是真的。物從哪裡來的?是心生的。這個在佛經上有,佛經上很多,「相由心生」、「色由心生」,心就是念頭,說相、說色都是物質現象。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不管是物質現象、是心理現象、是自然現象,統統是從心想生的。那心想從哪裡來的?心想從自性來的,自性裡本自具足的。能大師發現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樣樣具足,它變現出來的是宇宙,所以它沒有一樣欠缺。
宇宙,大宇宙我們還沒有能力見到,我們只看到宇宙的一角,非常非常小的範圍。大一點的,整個太陽系我們見不到,銀河系我們曉得,這大星系我們也見不到。我們有本能,本能就是我們有天眼、有法眼、有慧眼、有佛眼。如果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這個能力就恢復,我們的眼能看到什麼?遠看能看到整個宇宙,近看能看到極微細的微塵。佛經上講的極微色、鄰虛塵我們都能看見,不要用顯微鏡,不要用望遠鏡,本能。很不幸的,就是我們現在起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麼多的煩惱障礙了自性性德,讓我們的能力失掉了。眼的能力隔一張紙就看不見,能看近,遠一點的看不見,六根能力大幅度的減少了。本能我們跟諸佛沒有兩樣,本能有,現在是暫時沒有,有障礙,只要把障礙除掉就能夠恢復了,這個道理佛經上講得很多。
毘盧頂上行就是個比喻的話,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毘盧遮那什麼意思?遍一切處,法身遍一切處、遍一切時。在哪裡?就在當下。我們有六根,六根對它沒有絲毫感覺,這就是六根麻木了,起不了作用。必須把它的障礙除掉,它的能力就恢復,它能力並沒有喪失,一絲毫都沒有喪失,只是這個東西障礙了。自性裡頭沒有這個障礙,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所以佛法修行的樞紐就是禪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徑。為什麼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無量的法門都做一樁事情,什麼事情?修定。每個法門都是修定的,所以它得的結果是一樣,統統得定,定開慧。哪有差別?必須懂得修,那就是在一切現象裡頭學怎麼樣?學不起心。事可以幹,不要起心動念、不要分別執著,就對了,三昧就現前。我們今天用念佛方法,成功了叫念佛三昧;依《華嚴經》方法去修,叫華嚴三昧;依《法華經》方法修,叫法華三昧。說實實在在的話,我們如果依《古蘭經》的方法去修,得的是古蘭三昧。名稱不一樣,三昧相同,得定了,定開智慧。
所以,無論用哪個方法,訣竅就是在真誠心、恭敬心,印光大師講誠敬二字,真誠恭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利益是什麼?利益就是三昧。定的功夫淺深不相等,與你真誠誠敬、恭敬心成正比例,十分誠敬、十分恭敬,你就得十分的三昧;百分恭敬、百分誠敬的話,你就得百分的三昧。所以定功有淺深不相同,大乘菩薩的定功分為五十二個階級,一個比一個深。這五十二個階級,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十個,上面等覺、妙覺,這三昧淺深不一樣。不可以得少為足,那就錯了,我得了一點小小定,以為很了不起,圓滿了,你不能再往上提升。永遠是不足,永遠是不夠,永遠是謙虛,一直到如來地。
中國人有句諺語說「學問深時意氣平」,真有學問的人、真有德行的人心平氣和,沒有一點傲慢。對人肯定是謙虛,處處看到他的謙讓,決定不會跟人相爭。佛確實如是,釋迦牟尼佛對乞丐都恭敬。乞丐見到佛,他也懂得、也聽說供養佛有大福報,他討得一點飯,自己捨不得吃,拿來供養佛;或者是他吃了一半,看到佛了,還有一半,把一半來送給佛。佛當他面吃完,替他祝福,絕沒有嫌棄的,佛心平等。因為他清淨平等,他大徹大悟,他確實有能力,一切法隨心轉,他的心好,再不好的東西到他嘴裡變成最美的味。為什麼?他轉了,無上的妙味。所以他不用分別、不用執著,酸甜苦辣鹹平等對待。
毘盧頂上行是比喻沒有再高的,達到最高境界了,「禪宗極則事」。淨宗的,常寂光上上品也,淨土宗的極則就是寂光淨土上上品。四土三輩九品,實報土有三輩九品,方便土、同居土有三輩九品,寂光是一片常寂光,平等的,沒有三輩也沒有九品,它是光。像我們這間房間,確實有十幾盞燈,亮度不一樣,譬如說有一百燭光的、有二百燭光的、有五十燭光的,但是光跟光融在一起平等,雖有,不見了。光與光在一起你沒有辦法分辨這是你的光、那是他的光,分不出來,融在一起了。所以,《華嚴經》上有句話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到如來,常寂光平等了,萬法一如,一切法如如,平等。這無上,「以此為志願,故云無上」。我們念佛人要得到無上這個頭銜,我們的目標鎖定在常寂光淨土。我往生到極樂世界,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成就?希望回歸常寂光,那就是無上的。
『淨定』,「其心清淨,寂然不動」,這叫淨定。清淨心不動搖,清淨心是真心,動就不是真心。惠能大師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你看他所說的,第一句是清淨,第四句是定,自性本定。我們修定,功夫淺深不同,最高的功夫是跟自性本定融入了,我們禪定的境界跟自性本定融成一片。這就是無上,自然不動了。
『安樂』,「安然自在,任運常樂」。安是安住,安住在大自在當中,這個大自在就是常寂光。常寂光裡頭樂,常寂光什麼現象都沒有,那樂是什麼意思?沒有苦就是樂,常寂光裡頭找不到苦,無苦就是樂,常樂。任運常樂了不起,任運裡頭有體、有用,甚至於用中之用。他現報身、現報土是體中起用,從報土再現身,變化身,化身、應身,到十法界、到六道、到三途,這叫任運。無論他現什麼身,度什麼樣眾生,他都是如如沒動,也就是事情照辦,但是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常樂。釋迦佛當年在世他所示現的,日常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教學都在樹下,學生圍著圈坐,佛講經說法給他們聽,任運,沒有苦。我們今天業障重,身體不如他。佛說法的音量,不要擴音器,幾千人在一起,每個人聽得清清楚楚。靠近他,沒有聽到他大聲,遠處聽他的聲音沒有說是小聲,聲音是一樣的,他有這種能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佛歡喜,任運常樂。
下面是『一旦』,「指之某一剎那際」。我們現在講一念,不知道是在哪一念。「因此無上是行不到處,故無行程可計,即無期限可言」,沒有限期。這是什麼?無上就是開悟,開悟有沒有時間期限限制?沒有,不定是什麼時候一下碰上了,好像我們開保險櫃,號碼對準了,一拉就開,沒有期限的。「只是在無心三昧中」,這是根據高峰禪師的話,要在什麼地方?無心三昧中,無心是無妄心,只是在不再用妄心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今天學佛學得這麼辛苦,原因就是妄心,不知道真心。
「無心三昧」,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有無心三昧這一條,這一條還很長。開頭第一句話說,「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不是沒有真心,無妄心,就是妄念,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在哪裡?在六根對六塵境界,眼對色,看得清楚是智慧,不起心不動念是定功,是用真心。真心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妄心,這是妄心最輕的,菩薩有。不是法身菩薩,是三賢菩薩,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他們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個菩薩是法身菩薩,別教是地上菩薩,別教登地,他們不起心不動念。地前,初地以前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辟支佛只是把執著斷掉了,他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所以離妄念離多少?三大類的妄念統統離掉,謂之無心。無心是無妄心,妄心是阿賴耶。在相宗講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就是此地講的真心離妄念,謂之無心。「非云無心識」,妄念沒有了,不是說連心識都沒有。
「又妄心如幻影,自性不可得」,這也叫無心,無心有很多種講法。雖然有心識,心識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定功,定有能力把煩惱伏住,不能斷。怎樣才斷?智慧開了就斷了,所以定功要深。修行人定功一天比一天深,所以他能伏住。伏不住的時候用看破,《金剛經》方法很好,只提醒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伏住了,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伏什麼?伏貪心,不貪戀它。逆境現前生了瞋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瞋恚心伏住了。伏不住,沒有定,伏住是定功,讓自己的貪瞋痴慢疑都不起來。六根在六塵境界,看得清楚、聽得清楚、聞得清楚、嘗得也清楚,樣樣都清楚,智慧,如如不動。不動是不動心,沒有貪瞋痴慢疑,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得失的念頭,乾乾淨淨。這叫無心三昧。知道妄心像幻影,不可得,自性,自性不是物質,沒有念頭,不可得。有沒有?有,就在當前,六根緣不到。所以要放下,有念頭都是妄念。
「又一時休止心識而使不生」,也叫無心。人在一時悶絕的時候,心識不起作用,但這個時間是短暫的。好像昏迷狀態,不用心識,什麼都不知道,他很平靜,但是過幾個小時他又醒過來,又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也叫無心,時間短。「如五位無心是也」,這個五位底下講了,括弧裡講了,「無心睡眠位」,睡眠無心,沒有作夢,作夢有心,睡眠的時候沒有作夢是無心。「無心悶絕位」,不定什麼時候受了什麼昏過去了,這不是睡眠,昏過去了。這是無心,妄想分別執著全沒有,等他醒過來之後他又有了。後面是「無想定位」,修無想定。「無想報位」,四禪天。修無想定的,修成功了,到哪裡去了?到第四禪的無想天。最後的「滅盡定」,滅盡定是阿羅漢修成的,這個在世間法裡面最高的了。得滅盡定,脫離六道輪迴,六道就不見了,滅盡就是六道沒有了,超越六道輪迴了。
《宗鏡錄》第四十五卷說,「《大寶積經》云:文殊師利言:如人學射」,射箭,「久習則巧」,熟能生巧,巧的時候不必瞄準,百發百中。「後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他不需要用念頭,他的箭發出去一定中。為什麼?他熟了,熟透了,都靠長久時間去練習。「我亦如是」,文殊菩薩講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處」。初學不思議,不想,不思是不想,不議是不說,不說話,也沒有思想,修這種定。繫心一處,把心放在一個地方。「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恆與定俱」,這就無想定修成了。長久的學習,以後一切時一切處他跟定相應;換句話說,妄想、雜念都沒有了。這是說的無心三昧。
我們再往下面看,「先德云」,先人、古大德說的,「一念妄心僅動,即具世間諸苦」。具是具足,世間的三苦八苦統統具足。苦從哪裡來的?一念妄心,真心失掉了,這就有苦難了。「如人在荊棘林,不動則刺不傷」,四面都是荊棘,你不動,它刺不到你。「妄心不起,恆處寂滅之樂」。三苦八苦,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是三苦當中的一個,就是苦苦,苦苦說了八個: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
五陰熾盛,用現在淺顯的話來說,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這些東西構成我們的身體、身心。色是地水火風,地是物質現象,可以看得見的,可以摸得到的,這是地大;火是溫度,水是濕度,現在講帶電,火是陽電,水是陰電;後面是個風大,風是動,它不是靜止的。我們今天曉得,一個小小的原子,裡頭有電子圍繞著原子核在轉,動的,找不到一樣東西是靜的,全是動的。我們的細胞是原子組成的,細胞形狀不相同,有方形的、有三角形的、有長方形的,構成我們不同的器官。新陳代謝很快,全是動的,動就有煩惱、就有生死,身體哪裡堵塞不通就生病了。治病沒有別的,不通的地方打通了,就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健康。這些都是帶給你煩惱,五陰熾盛,沒有一樣不苦,細胞的新陳代謝就是五陰熾盛。科學家告訴我們,每天我們身體新陳代謝的細胞有多少?有七千億。七千億個細胞死了,排泄出去,一部分從汗,流汗排出去,大小便排出去,新生的取而代之,每天要換七千億。全身的細胞他說六十兆,每天新陳代謝是七千億,單位是億,這怎麼不苦!五陰熾盛用這種方法來解釋就更清楚,更容易體會,新陳代謝。
所以,「一念妄心纔動,即被諸有刺傷」。這個諸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我們現在這三種有,有就是有因,有因就有果,沒有因就沒有果。諸佛菩薩現身在世間,跟我們和光同塵,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也是父母所生,他來投胎,也母親十個月懷孕,出生之下慢慢長成。十九歲離開家庭,捨棄王位,去學習去了。示現是一個標準的,用現在的話說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好學,出門去參學,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印度所有宗教學派統統涉獵過,不滿意,到菩提樹下入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成佛。表演給我們看的。十二年到外面去參學,都不能滿人意,那是什麼?世間的知識,知識是有侷限性,知識還有後遺症,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辦?萬緣放下,放下就是大定,把一念妄心放下了。
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在鹿野苑教五比丘,以後學生愈來愈多。他教,分了五個階段,好像教學生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循序漸進。第一個,十二年,阿含,佛教的小學,現在南傳的這一派,巴利文這一派。向上再提升,方等,方等就是大乘,南洋就沒有了,中國有,八年。這就二十年,換句話說,佛陀教育的根基是二十年,奠定基礎。再向上提升,大學,大學講什麼?講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講了二十二年。佛說法四十九年,般若二十二年,幾乎佔一半;換句話說,佛主要要說的就是這個。最後八年,像研究所一樣,法華、涅槃。所以古人有所謂成佛的《法華經》,開智慧的《楞嚴經》。《法華經》上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所以叫成佛的《法華》。沒有一個眾生沒有佛性,一闡提也有佛性,一闡提也能成佛,究竟圓滿。一闡提是印度話,意思是沒有善根。過去講沒有善根的人不能成佛,法華會上講,沒有善根的人也能成佛。為什麼?他本性,他自性是佛,他本來是佛。《法華》跟《華嚴》是通的,《華嚴》,大乘承認,小乘不承認,因為《華嚴》不是在人間講的,是佛在定中講的。就是在菩提樹下入定開悟,開悟沒有出定,在定中講的,小乘人不承認。按部就班,慢慢把你帶起來。
《華嚴》是圓滿教,跟惠能大師完全相同。能大師明心見性了,性什麼樣子?他說了五句。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大方廣佛華嚴》,細說他所契入的境界,把整個宇宙怎麼來的統統說清楚了。「華藏世界品」說大宇宙,「世界成就品」,這世界怎麼來的,宇宙怎麼來的,這就今天講的科學。不是大爆炸,真的是從一念不覺變現出來的,惠能大師說「能生萬法」。這是從禪定的手段而見到的,親自證得的,不是假的。佛的境界,要到什麼程度才能夠證得?真正證得,圓滿證得,八地以上。五十二個階級最高的五個階級,最高峰的五個階級,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種人完全證得。佛這個話說得好,這五種人很多,不是佛的專利。世尊沒有說只有我證得,別的人都沒有證得。太多了,八地以上的菩薩全證得,全都看到了,七地還差一點。
下面,「故經云:有心皆苦,無心即樂」,這兩句話重要。我們要想離苦,得無心才行,無心就樂,有心就苦。這個心是什麼?妄心,妄心頭一個,自私自利,這是眾苦的根源。把起心動念認為是自己的心,起心動念是什麼?阿賴耶的見分,或者說阿賴耶的第六識、第七識。第六分別,第七執著,我們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的心,把阿賴耶的相分當作自己的身。相分是物質現象,所有物質現象都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在這麼大相分裡頭,執著這一點點這叫我的身,錯了,完全錯了。所以佛法的入門,佛教的小學,初信位的菩薩怎麼證得?真正明白身是假的,不再執著身是我,才能證得初信位,你才入門。你還執著這個肉身是自己,沒有入門,在門外。這一關就很難,有幾個人能做到?入門,條件是破五種見惑,五大類。第一個身見。第二個邊見,邊見就是對立,二邊。有我有你,這是二邊,對立的。我跟一切人對立,我跟一切事對立,我跟一切物對立,對立錯誤的,這個要放下。第三個要放下成見,自以為是。成見有兩種,一種是因上的成見,一種是果上的成見,全錯了。最後一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看法統統放下,你才能入門。
真放下、假放下有方法檢驗出來,怎麼知道真放下了?真放下有兩種能量現前,這兩種能量,第一個天眼,第二個天耳。天眼通,一般人看不到的你能看到。牆壁能看穿,我們在三樓,下面兩層人幹什麼,你看得很清楚,沒障礙。這是什麼?初入門,一年級的學生。天耳通,不要用手機了,再遠的朋友說話聽得見。不但聽見,他在那裡一舉一動你看見。所以這就是檢驗是不是真放下了,真放下有這兩種能力,沒有這兩種能力,不是真放下。所以,有心、無心這個要知道,有心就苦,有牽掛、有顧慮、有煩惱;無心,樣樣都沒有了。
「同八十三曰」,八十三卷,「若不起妄心,則能順覺。所以云無心是道」。這個都是《宗鏡錄》裡頭說的,永明延壽的著作。如果要想知道佛教的大意,《大藏經》分量那麼多,沒有時間去看,永明大師慈悲,把整個《大藏經》裡面的精華節錄出來,就像我們現在編《群書治要360》,節錄下來,這個節錄的就是《宗鏡錄》。所以《宗鏡錄》古人稱它為小藏經,只有一百卷,把釋迦牟尼佛一切經教統統節錄在裡頭。可以把它當作佛教常識來閱讀,修行不行,它太雜了、太多了。修行要記住,一門深入,不能這麼多,不能這麼雜,做常識可以。
若不起妄心,不執著、不分別,則能順覺,這個覺就是清淨平等覺,覺是智慧。妄心少一分,智慧就透一分;妄心少十分,智慧就透十分。智慧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是妄心它障礙,所以妄心放下,智慧自然透出來。這個道理很深,這是真理,決定不是假的。所以我們今天要培養弘法人才,弘法要智慧,知識不行。現在搞佛學的全是知識,大學裡面開佛經哲學,是知識,不是智慧。為什麼?講的人用妄心,學的人也是起妄心,與正覺不順,所以他得的是知識。不但佛法如此,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都不能用妄心,可見中國古聖先賢是開悟的人。悟有徹悟、有大悟、有小悟,像佛那樣徹悟,中國沒有,大悟有,像老子、莊子、孔子、孟子,大悟,那是真實智慧,管用。這些大悟的人讀徹悟人的這些經典,他能讀得懂,他能了解裡面真正的意思;沒有到達這個境界,看不懂。
所以,佛的經有深有淺,我們的學習要懂得選擇。沒有能力選擇,最好選淨土宗,淨土宗是個普通法門,無論什麼樣根性統統適合,好就好在這裡。經的意思,深的人看到深,淺的人看到淺,統統都能得利益,這妙極了!跟《金剛經》不一樣,《金剛經》確實要程度很高的人才能看出來,中下根性的人不懂。我初學佛的時候遇到一個台灣大學教授,也小有名氣,嚴一萍教授。他告訴我,他看了《金剛經》,沒什麼,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反反覆覆,看了一遍不想再看了。那是什麼?完全看不懂,大學教授。我們現在明瞭,他心不定,名利心很重,貪瞋痴慢疑五種煩惱具足,他怎麼能看《金剛經》?
「《金剛經》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金剛經》上有名的三句話,三心不可得。《傳心法要》下卷有這麼一句話,「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卻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淨,即是修行菩提法佛」。這話說得好,真是傳心法要。宗門,禪宗上,真傳學什麼?學無心,於認識字不認識字沒有關係,於讀不讀書沒有關係,只要你無心,沒有妄心。沒有人我心,沒有自私自利的心,沒有好高騖遠的心,沒有患得患失的心。把這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頓息諸緣,善緣逆緣、順境逆境全放下,沒有妄想,沒有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沒有執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沒有勝負。像這樣許許多多的妄想統統放下,真心就現前。性就是真心,怎麼會現前?性本來清淨,你把這些障礙、染污全部去掉了,這心就浮出來,真心現前。這就是修行菩提法身。
宗門傳的是上上根人,為什麼?他一聽就懂,一懂就放下,一念之間。所以上根人一聽到這個話,豁然大悟,見性成佛,幾句話當中醒悟過來。我們在《壇經》上看到這個例子,惠明法師。惠能大師逃難的時候,許許多多人四面八方去找他,他真的被惠明找到了。惠明沒有出家之前是四品將軍,被他追到了。六祖知道,他們來是來搶衣缽的,這個時候沒有法子,把衣缽放在路旁邊一塊石頭上,他躲起來。惠明看到衣缽在這裡,手去提,拿不動。四品將軍,衣缽一個小包袱居然提不起來,他馬上就知道,護法神守住。立刻念頭就轉變,請他出來:我不是為衣缽來的,我是為求法來的。念頭一轉,把妄心息掉,真心現前。惠能出來,坐在石頭上,幾句話把他點醒了,他就開悟了。悟了之後問他,還有沒有祕密的?他說了:「密在汝邊。」密在哪裡?密在你自己。惠明就把六祖放了,告訴後面追的人,這條路沒有,我統統走過。他平安逃走了。問題就是把所有妄想一下放下,他是那個時候一下看到包袱提不動,肯定護法神守住,否則的話哪有這種事情?就肯定五祖沒有看錯人,他是真正有資格傳承禪宗,他們所想的、所看的全都錯了。這個念頭一正,幾句話他就能開悟。這是無心三昧。
我們看註解,「據高峰禪師語,突然觸著碰著」,很突然,不是有意的,忽然碰著了,「摸著向上關捩子,剎那相應,究極心源,契入理一心」。故云『一旦開達明徹』。「開者心開。達者了達」,明瞭通達了,「明者,明白」,一點障礙都沒有,這就明心見性。什麼時候突然摸著關捩子,關捩子是關鍵,就是這一關。向上這一關,你要是碰著了,好像開保險櫃,這一拉剛剛好號碼對上,一拉就開了,這是很難得的;你不知道,怎麼拉也拉都拉不開。有心,決定拉不開,無心就開了。
「關捩子」,參考資料裡頭有,接著看。比喻事物的緊要處,「能轉動的機械裝置,比喻事物的緊要處」。好像保險櫃的號碼鎖一樣,無意對準了,不是有意的,無意的,一拉就開了。《傳燈錄》第九卷有這麼一句話說,「橫說豎說,未知向上關捩子」,說得再多沒用,不開悟。我們今天怎麼辦?我們的關捩子是大家都知道的,沒有祕密,誰都能夠打開。這個關捩子是南無阿彌陀佛,淨宗就一句名號。真正相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真正發願,我想求生淨土,我想親近阿彌陀佛,做彌陀弟子,這一聲佛號綿綿密密一直念下去。我常勸大家要分秒必爭,一秒鐘可以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秒鐘沒有念佛就空過了,多可惜!把握著每一秒鐘,這句佛號就是宗門講的關捩子,你決定得生淨土。生到淨土你決定一生成佛,不是假的,是真的,希望我們不要疏忽。沒有碰到這個法門,肯定一生不能成就,只是種善根而已。無論哪個法門都是種善根,跟佛結個緣,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得人身能不能遇佛法,都是未知數。所以才曉得,這一生遇到淨宗法門何等的幸運!要不是多生多世的善根福德因緣,怎麼可能遇到?
遇到之後半信半疑,那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不足。不是不信,善根不深;不是不想去,這個世間放不下。怎麼辦?這部經、這個註解就能幫助你,把你過去生中修不足的地方全部把它補出來,大恩大德。《無量壽經》一共有九種版本,我們都看過,我還把它印成一本,便利大家做參考。五種本子都看過,你才曉得這個本子好,我選擇這一本。九種本子任何一本,依教奉行統統能往生,這個本子講得最詳細、講得最清楚。特別是這個註解,黃念老對我們幫了大忙,我們要感恩。怎樣感恩?往生極樂世界見了面就是感恩。大幅度的增長我們的信心、願心,把我們的疑惑斷乾淨了,我們才真正肯放下,對這個世間再沒有留戀。
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要一味,千萬不要我念佛用真心,我待人接物用妄心,錯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不怕吃虧,不怕上當,不怕別人欺騙我,就怕我欺騙別人。心量要拓開,包含這個地球心量太小了。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什麼?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一切眾生各各都有。為什麼變成這麼小?甚至於小到連自己都不能包容,一個人還要發脾氣。心量愈小,沒有福德,小到極處,一個人都容不下,將來往生到哪裡去?到地獄去,無間地獄。量大福大,欲界天人的心量比我們大,色界天人的心量比欲界天大,無色界天的更大。但是再大,沒有出六道輪迴,不能跟阿羅漢比,阿羅漢心量世間裡頭第一大。
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的心包含全宇宙,遍法界虛空界。起心動念要想著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眾生,我們要幫助他。佛在幫助他,法身菩薩在幫助他,我們跟他發同樣的願,我們只要生到極樂世界就有能力幫助他們,就真幹。凡是往生極樂世界,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阿惟越致,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再加上他無量劫修行功德加持我們,讓我們得到。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不退轉,三種不退圓滿了叫阿惟越致。第一個是位不退,他是聖人,決定不會退到凡夫,六道是凡夫,不會退到凡夫。第二個是行不退,他是菩薩,念念度眾生,他不會厭倦、不會煩惱,退到小乘,他不退。第三個,這些菩薩念念回歸常寂光,念念成就無上道。三種不退叫阿惟越致,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這個位次,沾阿彌陀佛的光。我們在這個世界修,無論修哪個法門,修到這個境界要無量劫,很辛苦,到極樂世界就這一生。
真正發心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在《往生傳》上看到、在《淨土聖賢錄》上看到,多久的時間?三年,三年往生的人太多太多了,不難。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易行,很容易成就,不用多長的時間,一般三年足夠了,為什麼不幹?這就難信。真正幹了,在我們眼前就有活生生的例子。前幾年,深圳一個很年輕的居士,三十才出頭,聽到我講經,三年成就,他做實驗,他說我來試試看,三年能不能成功。閉關,向小莉護關,護持他、照顧他。兩年十個月,還差兩個月滿三年他往生了,預知時至,真的不是假的。這樣的例子,在最近半個世紀裡頭我看到五、六個,一點都不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