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504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0四集)  2013/11/7  台灣台南極樂寺  檔名:02-040-0504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四十四頁最後一行,最後的第二句看起:

「四、輕安覺支,斷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輕利安適」。這個地方所說的斷除身心粗重,粗重我們現在講壓力,身體有沉重的壓力,心理上也有沉重的壓力,妄念多,雜念也多,身心不能夠安適,安是平安,適是很自在,得不到。如果我們把壓力放下,不接受任何壓力,這身心輕利安適就能夠得到。再看下面,「五、念覺支,常明記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念,念要覺,常是不間斷,明是明白,記是能記住,我們現在講記憶,定慧不忘,並且要讓定慧均等,這就是禪定。如果定多慧少,會產生昏沉的現象,精神提不起來;如果慧多定少,會產生掉舉。掉舉就是心裡妄念特多,平時不修定慧好像還沒事情,真正想修,不知道會有那麼多妄念起來。這是調心調身的方法,定慧均等就是此地講的念覺支,它的反面不是昏沉就是掉舉。有念覺支,後面才有「定覺支,使心住於一境」,不能多,多就亂,你就會產生壓力,「而不散亂」。

念佛人最好把心住於一境,這個一境就是佛號,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放下。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口裡面也只有阿彌陀佛,這就不散亂。縱然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功夫成片是決定可以得到的。念佛念到功夫成片,往生就決定有把握。這個功夫,我們真正努力是可以做得到的。至於一心不亂,難,一心不亂是功夫成片的純熟。熟到什麼程度?見思煩惱斷了,這叫事一心;往生到極樂世界生方便土,他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功夫成片往生的,方便土是事一心不亂往生的,實報土是理一心不亂往生的,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這是最高的位次。所以說一心不亂難,我們這一生未必能得到,功夫成片是可以得到的。淨宗的殊勝不在上面兩土,是在下面,同居土、方便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的受用等於實報土。這是淨土的殊勝,十方世界都找不到,只有這一家。所以他得到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諸佛如來稱讚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道理就在此地。所以真正希望往生淨土,一定把六道輪迴放棄,這就真相信。修淨土還造輪迴業,這就是信心不堅定,願心不懇切。能不能往生?真的是沒有把握,完全看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是念佛,那決定得生;最後一念不是念佛,就又到六道去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對於這種功夫,信願不堅定的,助念往往幫很大的忙。真正得到功夫成片,不需要助念,他自己有把握往生,這才是最可靠的。

我們必須要想到,這一生是很不容易,得人身,聞佛法,聞佛法裡面聽到大乘,大乘裡面又遇到淨土,這是無比殊勝當中的殊勝,我們遇到了。遇到淨土,換句話說,你這一生超越六道輪迴、往生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你就有分,你能掌控得住,你決定成就。很多很多人不能掌控,原因在哪裡?六道輪迴沒放下,留戀現前的境界。留戀裡面最嚴重的是情執,你有喜歡的人,捨不得離開,留戀財產,留戀事業,歸納起來不外乎財色名利、七情五欲,這統統是輪迴業。要往生極樂世界,輪迴業要全都捨掉。佛教弟子斷惡修善,慈悲一切。這個意思,輪迴裡面一些事,斷惡修善的事要不要做?要做。為什麼要做?幫助自己除去往生的障礙,這是第一個原因;第二,表演給學佛同修看,學佛要像我這個樣子才有成就,不能放下就不能成就。放下,不是在事上講,是在心上講。事上放下,心上留戀,沒用處;事沒有放下,心裡清淨,管用。所以放下是心放下,不是事,這是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事是表演,如理如法。記住,佛法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無不是以智慧為核心。如果沒有智慧,你在事上常常犯錯誤,你學佛法,把佛法都學偏、學邪了,佛講的中正,你沒有得到。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有智慧,智慧有分寸、有先後、有大小,不逾越規矩,要把世法裡面仁義道德要做出來,給人做個好榜樣,才不至於讓別人看到產生誤會。素食是好,人家問你為什麼素食?為健康。這大家就沒話說。你對那些吃肉的人,你說吃肉將來冤冤相報,你吃牠,牠要吃你,他聽不進去,他認為你在罵他,不但不能接受,反而結了冤仇。你說我為身體健康,這個沒話說,他也希望他身體健康,然後告訴他為什麼肉不能吃。

我在五十年前,方東美先生過世了,他的夫人方師母很孤單,小孩三個都在美國,很少回來,那是在美國讀書,我照顧她比較多,常常去看她。有一次我向她請教,問她,我說我們素食很多年,習慣了,我說現在的豬肉、雞肉乃至於魚,你們吃的這些東西,我們想想現在吃的這些味道,跟二、三十年前有沒有差別?方師母沉默了大概五、六分鐘,告訴我有差別,味道不一樣了。什麼原因?三十年前吃的這些肉,這些動物的肉,牠們飼養都是在戶外,你到鄉村裡面去,農民養的,養的雞鴨都養在外面。牠在沒有被殺的時候,這些動物心情很好,牠很快樂,牠不一樣。現在飼養的,一出生就關在籠子裡頭,等於坐禁閉一樣。牠一生從來沒有出去逛逛,都關在籠子裡,一直到長大被殺害。牠是什麼情形?像囚犯一樣。心情不一樣,味道當然不相同,怎麼能吃?

現在這些肉是更不能吃,為什麼?用的化學飼料。我大概是,也有六、七年前,齊素萍居士帶我參觀慶雲她的道場,剛剛建好。慶雲那個地方有個養鴨的基地,養鴨子,這個地方養的鴨子供給北京烤鴨三分之一,就是他們那裡養的,量很大,北京烤鴨三分之一是他們提供的。帶我去參觀,我去了,看到這個鴨子在高溫,那個電燈泡很熱很亮,這鴨子不能睡覺,就是叫牠吃東西,吃個不停,要牠趕快長大。裡面工作人員提了一隻鴨子放在我手上,跟我手掌一樣大,這麼長,一樣大,問我,他說法師你看,這個鴨子出生多久?我小時候在農村,看到的鴨子要長這麼大,至少要一個星期到十天才能長這麼大。他告訴我:昨天生的,今天就這麼大。我說:你要拿出去賣,養多久?他告訴我:二個星期到三個星期。這真能吃嗎?這是化學飼料催牠長大,不是自然的,是用人工製造的。當時陪我去的有十幾個人,我就告訴大家,你們看到了,不但這個肉不能吃,連鴨蛋都不能吃,在這個環境裡面養的,你怎麼可以吃牠?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住在澳洲,我住在鄉下,鄉下有養雞、養鴨、養狗,養這些東西,統統都是放在野外,早晨放出去,晚上把牠趕回來,這些動物都認識家、都認識主人。那些雞鴨生蛋都是生在外頭,要到外面去找,不知道牠生在哪裡,不一樣。這麼一分析,現在的肉食真不敢吃。古人講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病從哪裡來?吃東西吃錯了。所以素食不但衛生,而且衛性、衛心,性是很好的性情,心是慈悲心、愛心,素食有這三樣好處。世間人講究衛生,真正講究衛生,生是生理,保護生理就不能吃肉食。現在麻煩,蔬菜有農藥、有化肥,也不健康,水有污染。人類發明科學技術,科技是進步了,對我們的生活威脅同樣也增加了,叫得不償失。一九七0年代,湯恩比博士常說,我們要恢復健康,必須要回到過去用人工耕種、種植,才能回歸到健康。他對於科學技術有批評,給人類帶來一些負面作用,不能不知道。

所以此地講的七菩提分,七覺分。定,心定在一個境界上,念佛的人定在阿彌陀佛,鎖定的目標是一心不亂。最後一條是「行捨覺支,捨諸妄謬,捨一切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這幾句話就是章嘉大師所說的放下。一切法都不是真的,《金剛經》說得好,《金剛經》在中國知名度很高,因為五祖、六祖都是從《金剛經》開悟的,是《大般若經》的綱要。《大般若經》六百卷,分量太大,能不能找個小本子,把六百卷的重點統統包含在裡頭?那就是《金剛經》。所以讀《大般若經》的人很少,讀《金剛經》的人很多。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句話很難懂,我們對《般若經》上所說的,雖然不敢反對佛陀,可是疑惑斷不掉。一直到最近這三、四年來,我們看了一些科學報告,知道《般若經》上所講的全是正確的,被現代的物理學家、科學家證明了。第一個為我們證明的,就是物質是假的。我們都把它當真,哪一個人不把物質當真?誰知道物質是假的。物質到底是什麼?科學這四百年到現在,這個問題終於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是科學很大的一個進步。

佛經上講的,我們過去都沒在意,是因為不能透徹了解。佛說「相由心生」,相就是物質現象;色由心生,在五蘊裡頭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佛都講了,色心生的,相心生的,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又說「境隨心轉」,境界、環境隨著念頭轉,這很重要很重要。現在被科學證明,我們知道,頭一個我們希望轉的就是身體。身體是物質,現在知道,這個物質現象是隨著念頭轉的。我們的心理健康,我們的心理正常,就是思惟正常,這個身體就不會生病,就能保持健康。為什麼?它聽你的念頭。你的念有很多錯誤的念頭、不善的念頭,會影響你身體得一些疾病,也就是身體的細胞會感染病毒。很有道理。所以出家修行人生活很簡單,特別是過去托缽的那些人,他們身體真好。佛陀在世,你看他們沒有住在房子裡頭,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長年累月,身體不怕風吹雨打日頭曬,他不怕,鍊成金剛不壞身。最重要的心清淨、心平等,清淨平等是最健康的心態,因此他的身體是最健康的身體,道理在此地。

美國修.藍博士去年來香港看過我,他是用念頭治病,用念力。被他治的那個人可以不需要見面,他也不要把脈,也不需要看你。他對病人只要四樣東西,第一個姓名,第二個出生年月日,第三個現在住在什麼地方,第四個病歷,你到醫院檢查的病歷,把病歷給他,只要這四樣東西。治療的方法,治療的原理,我向他請教,你根據什麼理論把人病治好?而且都是重病。我問他根據的理論,他告訴我,清淨心。治病的人,想他自己,必須把心裡面一切的念頭都要清除掉,不善的念頭不能有,善的念頭也不能有,是我們《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心,不許可有念頭。清淨心所生出來的是愛心,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這是他治一切病患的理論依據。方法呢?他是把病人觀想跟自己合而為一,病人的身跟自己的身融合在一體;換句話說,他就曉得他自己什麼地方有疾病。在一個小房子裡頭,乾乾淨淨的,一個人在裡面修定,像修定一樣的。他有四句偈,就念這四句,對自己念,不是對病人,第一句「對不起」,第二句「請原諒」,第三句「謝謝你」,第四句「我愛你」。自己對自己說,對自己這些病毒細胞就說這四句話。說多久?三十分鐘。每天做三十分鐘,三十天細胞統統恢復正常,病沒有了。他自己的病好了,對方的病就好了,不需要見面,隔幾千里都有效,念力。

現在有不少年輕科學家都非常認真在學習,在探索念力的祕密。不但能夠化解我們身體上的疾病,得到身心健康,更進一步可以化解我們居住這個地方的災難,用念力來控制。這個地區人心善良,沒有邪思,沒有惡念,起心動念都是善的、都是清淨的,他住在這個地區,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如果在這個地區,能有個幾十人、二三百人真正修行,這個地區不會有災難。甚至於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地球需要多少修行人?他提出的數字是人口總和百分之一的平方根。要照這個算法,現在地球人數大概差不多七十億,七十億百分之一的平方根不到一萬人,大概八千多人。八千多人如果真的是達到念力修學的標準,雜念沒有,妄念沒有,心地純淨純善,這些人集合在一起來念阿彌陀佛,整個地球上的災難都能化解。我們聽了還是有疑惑,真有這麼大能量嗎?七十億人造作不善,不到一萬人造善就能把這些業障控制住,這樣大的能力。科學家告訴我們,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有這麼大能量。

二0一二古代馬雅的災難預言沒爆發,沒有出現。是不是在那個時期,因為這個預言傳了幾百年,大家都知道,所以我相信每一個宗教的信徒都會在這個時候特別祈禱。佛門,我們淨宗同學,在那段時間裡頭非常認真念阿彌陀佛。這些修行人功力雖然比不上科學家要求的這個水平,但是人多,我相信決定超過百分之一,一百個人至少有一個,甚至於還有多的,所以這個災難沒有了。是不是化解了?未必,有時候它延遲。能不能化解?能,我們真的斷惡修善,真的改邪歸正,後不再造,這個災難就沒有。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災難沒有了,我們產生了誤會,認為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預言都不可靠,沒有人能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這個大家都相信的,對它產生嚴重懷疑,而排斥這種人是迷信,繼續再造作惡業,那就很難講了。善惡的果報是從善惡念頭產生的。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這樁事情總算搞清楚、搞明白了。善的念頭,善的言語,善的行為,決定有好處,沒有壞處。人生在世應當要為人類,更殊勝的,人類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有情眾生,還有植物,花草樹木。所以佛提出來要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不能為自己;為人類,為一切眾生,這個世界就可以比美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力成就的。我們效法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學習,能不能把地球造成極樂世界?答案是肯定的,問題是我們自己肯不肯幹。

總結一句話,全都是教育。佛法,智慧的教育,純淨純善的教育。他很踏實,從自己做起,釋迦牟尼佛完全做到了,他所說的字字句句他統統做到,他沒有欺騙世人,他真幹。真正向他學習的,決定得利益。這個世界眾生業力重,我們沒有這麼大的智慧、能量把它轉過來。但是佛告訴我們西方有極樂世界,我們個人學習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極樂世界純淨純善佛國土,那個地方是最殊勝的生活環境、最理想的學習環境,在那個環境裡居住、修行,沒有一個不成無上菩提,人人都有究竟圓滿。成佛,成什麼樣的佛?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在極樂世界成就的跟他一樣,比十方剎土成就的要殊勝多多。我們要下定決心,要真正放下。

行捨覺支就是放下。捨一切法,一切法絕對不要放在心上,心上只放阿彌陀佛。你看到阿彌陀佛的像,你喜歡哪一尊像,你天天看它、時時看它,到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就跟你平常看的、想的是一模一樣,天天看他,天天想他,終於他來了。所以特別親切,不要常常換佛像。我供養的一尊,就是外面,他們現在放大了,藍底白瓷的。這尊像,早年在台北有個老居士趙默林,他送給我供養,那時候我們華藏圖書館剛剛成立,沒有佛像,他從大陸帶來的,告訴我這尊佛像有三百多年,瓷的。難得的是什麼?我們看到阿彌陀佛像,看到童子像很少,這一尊阿彌陀佛像是童子,很難得,你愈看愈歡喜,很少見的童子像,塑得真好。我們常常到國外旅行,不能帶在身上,所以想到照相,做成照片,這樣攜帶就很方便。現在照相技術也進步,放這麼大!他原來的像大概只有一尺高,只有這麼高,現在放得跟人一樣大,甚至於比人還要大,放得好。像供一尊就可以,不要供很多,供很多,我們的心是亂的,一尊像。

早年我到蘇州印光大師的道場去參學,看到印祖的關房,關房非常簡單,兩間房子,一個臥室,一個小佛堂。佛堂裡面就供著一尊阿彌陀佛像,一對蠟台,一個香爐,一盞油燈,一個小木魚、引磬,其他的什麼都沒有。佛像背後,老和尚寫了一個大字「死」。天天想到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牽掛的?想到死就萬緣放下。這裡講「捨一切法,更不追憶」,什麼念頭都斷了,只念阿彌陀佛。我們看到印祖的道場,印光大師十方供養很多,他沒有拿這個錢去改善他的生活,沒有,完全用在弘法利生上,在當時算是最先進的方法,就是印書。他用十方供養辦了一個印刷廠,就是弘化社。自己印,鉛字排版,書印出來,字大,很大方,讓你看到生歡喜心。流通,它分三種,一般的成本流通,不賺錢,這個書工本費多少,收這個錢;如果家境困難的,喜歡讀書的,那就免費供養,用這個方法,一方面收回一點再印,讓這個經書永遠不間斷。我看到它的版權頁,有十幾版、二十幾版的,大概一版至少是一千冊,多半流通比較廣的,大概是五千冊到一萬冊。老和尚用文字弘法。

現在科學技術進步,我們應該用網路、用衛星電視。這樁事情是六十年前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他說這個工具好,要會用它。用它來教學,教傳統文化,可以復興國家,可以帶給世界安定和平;用它來宣揚殺盜淫妄,可以把地球整個毀滅。這是方老師告訴我的。在那個年代,老師是這樣說,我們不敢想,成本太高了,費用是秒算的,哪有這種力量?真的是沒辦法想像。我們居然用上了,我們用網路大概有二十年,用衛星電視十一年,明年十二年,確實產生很大的效果。所以建道場,建不建?我覺得沒有必要,建廣播電台重要,廣播電台是現代化的道場。特別是現在網路電視成本低,發射衛星成本高,現在網路電視效果跟衛星電視差不多,成本是大幅度的下降,應該要向這個方向發展。每個寺廟不管大小,不能沒有網路衛星的電視台,有這些設備,少數講經教學的法師能發揮不思議的能量,教化全世界有緣眾生。有緣是什麼意思?他收看,到時候他就收看,這叫有緣。這些眾生真得利益,真誠的擁護。出家人沒有收入,這電視台怎麼維持?靠大家、靠聽眾少許的捐獻,在國外,人家支票寄給你,五塊、十塊、二十塊、三十塊,寄到你銀行戶頭,它就夠用。這一點費用,人人可以拿得出來的。這麼多年來,我們對這樁事情有了信心。可是這樁事情要真正發心,發普度眾生的心,不為自己求名利,這就是菩薩事業。如果用這個求個人的名聞利養,那就錯了。事是一樁好事,頭一樁,你不能往生。為什麼?你的心量很小,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相應,所以你去不了。極樂世界那邊一定要真正發菩提心。這經上講得清楚,往生的條件,上中下三輩,包括一心三輩,無一不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樣往生的。沒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行,去不了;一向專念,沒有菩提心,也去不了。所以這二句是一句,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才能夠往生。

這個上面所說的七覺支,是大乘經上通常所說的。下面黃念祖老居士又在《會疏》裡頭節錄出來這一段。《會疏》是日本淨宗的祖師寫的,《無量壽經》的註解,《無量壽經會疏》。我們看看他對於這段經文怎麼解釋的,七覺聖道。「七覺支者,一、擇法覺分。智惠(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這個惠,古時候恩惠的惠跟智慧的慧常常通用,所以這個地方的智慧,括弧裡頭這個慧,我們現在都是用這個慧字,是一個意思。要智慧觀察諸法,有能力辨別這個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比什麼都重要。初學沒有能力辨別,早年間老師教給我,你沒有能力辨別,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那是什麼?《大藏經》。你看看這個書《大藏經》裡頭有沒有,如果有,那是正法;如果《大藏經》裡沒有,最好不要學它,看都不必看。《大藏經》是個絕對的標準。當年編《大藏經》的時候,叫入藏,入藏的條件,是要當代的高僧大德他們都承認,統統贊成,沒有人反對,負責會集的人才將這部經典或者是註解送給那個時候皇帝看,最後決定權在皇帝,皇帝下命令入藏。這樣慎重!這就是個標準。

老師還特別囑咐,最好是用古人編的《藏經》。古人編的距離我們最近的,是清朝乾隆時候編的《龍藏》。乾隆那個時代確實高僧大德很多,在家、出家修行證果的。乾隆以後到民國,民國就沒有人重視這個了,民間也有一些善心人士編一套《民國大藏經》,當年這些大德居士、老和尚們發起的,標準就沒有從前那麼嚴格,大家看到歡喜,這個本子講得不錯,也都把它收進來了。所以李老師教我們還是用《龍藏》做標準,《龍藏》以前有二十幾種版本,那都是沒有問題的。現代人編,現在人沒有古人那麼樣清淨,沒有古人那種智慧,那種負責任的心理。今人著作,特別是白話註解,我們容易看得懂。如何來應用這些東西?做參考資料。古註裡頭這一句看不懂,看看這一句現代這些法師他們怎麼講的,我只採用他這一句,我不能採用他全篇,全篇一定要用古大德。黃念祖老居士這個註解,我們最佩服的,這是真實智慧,他沒有自己的意思,他完全是取經論、取祖師大德的註疏來註這一部經典。而且每一小段,他都有把出處說明了。你看底下這一段,《會疏》;前面我們看到的,《大智度論》、魏譯的原本,統統有出處;我們這邊最後一行,引用的《彌陀疏鈔》,蓮池大師的,全都有出處。這是非常謙虛負責任的一種做法,讓我們後學的人看到這部註解不生懷疑。這就是真實智慧。

能夠辨別真偽,就不會錯取一切虛偽法,這叫擇法。一切虛偽與五欲七情、名聞利養相應,那就不是真實的。古人的確五欲七情很淡薄,沒有名利心。這是我們現在學佛要注意的。如果我們有名利心,我們這一生不會成就。好名好利,七情五欲沒有斷掉,那就是搞現代人所說的人間佛法。古人講佛法講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現在人講五乘,五乘加什麼?人乘、天乘。換句話說,人天二乘,出不了六道輪迴。如果我們的志趣是要脫離六道輪迴,我們取人間佛法那就錯了,來生還搞輪迴。我們現在冷靜觀察,真正捨棄人天,真正修學三乘的人,幾乎找不到了。我們相信有,但是這些人不搞名聞利養,多半在深山裡面,人跡不到之處,他在那裡修行。他傳法可能也一個人、二個人,與他有緣的,不能說沒有,我們不容易遇到。這叫擇法。

「二、精進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這是剛才我們念過的。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之苦行,常勤行在真法中,故名精進」。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沒有退轉。精就是一門深入,進就是長時薰修,不退轉。對一般知識分子來說,落實在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什麼道理?感應。跟誰感應?跟諸佛如來感應。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能懷疑,諸佛菩薩就是自己的真心,心真誠到極處,跟諸佛菩薩就是同一個體,諸佛菩薩全就加持。真心像光,光光互入。你得到一切諸佛的加持,自然通達,沒有學過的經教,你一接觸就明瞭,一聽就懂,一看就懂。這是什麼?智慧現前。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不是從外來的。為什麼以前智慧不現前?以前有障礙。障礙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七情,這些障礙,這些東西把你的自性智慧德相統統障礙住了。你能把這些東西放下,用什麼方法放下?用讀誦。讀誦是手段,為什麼?不讀誦就會打妄想、就有雜念,讀經的時候妄想沒有了,雜念沒有了。讀,只要讀一部,不要讀太多,太多了會生雜念。一部念熟,熟透了,雜念就沒有了,再繼續不斷努力,慢慢就得三昧。三昧是什麼?得定,用我們的經題來講就是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清淨、平等心生智慧,你讀的東西全明白,沒有學的東西也全明白,一聽就會,一看就會,這就叫真實利益。這部經上講的三個真實,真實之際,那是本體,那是真心,真心現前;真實智慧現前了,真實之利是將你的真實之際、真實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應用在對人對事對物,那是真實利益,佛菩薩度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菩薩所說的我們只要相信,如法修行,決定能得到像佛菩薩一樣的受用。

「三、喜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生歡喜,住真法喜,故名喜」。法喜充滿,也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孔子講的「不亦說乎」。悅就是法喜,這個法喜是從內心生的,不是從外來的。現在人內心生煩惱不生法喜,他的喜樂要從外頭來,要刺激,不是從內心的。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法喜,修行人有法喜。

「四、除覺分」,除就是輕安,「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這個境界高。斷除諸見煩惱之時,這個見,五種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些東西你能夠斷除,能把它放下,這個時候你就能夠覺了,能覺悟,能明瞭,覺悟、明瞭一切法。一切法裡頭有真有假,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事是假的,理是真的。你都能通達明瞭,你不會被它欺騙,你不會因它造業,所以你不會損壞真正的善根。《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具備善根、福德、因緣。善根是什麼?根是比喻,像植物它有根,根它能生長,這個根生長一切善法。佛給我們說的,世間有三善根,生長一切世間的善法,這三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痴,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還有貪瞋痴,我們就得要想到,想到什麼?我們常常會生惡法,不是善法。貪裡面生愛,瞋裡面生怨恨、生傲慢、生嫉妒,痴裡頭是非邪正顛倒,貪瞋痴生煩惱,生種種不善。一定要把貪瞋痴放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貪、不瞋、不痴。

大乘佛法裡頭,菩薩善根只有一個,精進。精進這兩個字,就是一門深入,精;長時薰修,進,精進。一門通了,門門都通,全通了。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這個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關鍵就在你是不是真的通了。真的通了,不是學來的,學來了,不是通,真的通是自己悟出來的。這種智慧叫無師智,沒有老師;叫自然智,實際上是你自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它不是從外頭學來的。大乘佛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從哪裡求?從內心求。所以佛法叫內學,佛經叫內典,它向內不向外。向內是真的,向外是假的。向內是自性本具的,佛跟我們是一不是二。初學的時候,我們也把佛看作外,佛不如是示現就沒有辦法為我們做增上緣,種種示現都是為我們做增上緣。親因緣自己的,所緣緣自己的,無間緣是自己的,只有一個增上緣是外頭的,外面幫助我們。如果自己不具足前頭的三種緣,增上緣再好,不起作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都是給我們做增上緣;親因緣是自心本具阿彌陀佛,自心本具的極樂世界。所以祖師大德說出來了,「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此方即是淨土,淨土即是此方」。經典裡佛常說,就在當下,當下即是,沒有距離,沒有先後。

所以要學捨,從哪裡學起?先捨身外財物。能捨,看到別人有需要的,你能幫助他。如果這個需要是大眾的,趕快幫助他,根本就不要考慮。這是「若捨所見念著之境」,念著是什麼?你很喜歡,你很愛它,這個居住的環境、這個道場,人家要是要,你能不能給他?他要,他做得比我更好,我趕快給他。他要,他要去做得不如法,但是在事實上有環境逼著我們不能不給他,譬如這個道場,在法律上說主權是他的,他有權,我們沒有權,他要讓我們走,我們要趕快走。如果到法庭裡面去打官司解決,這不如法,這是釋迦牟尼佛不許可的,我們遇到過。所以方方面面都要看得清楚,做出最好的決斷。不要怕捨,因果律上說,這是因果的定律,愈捨愈多,捨財,你得的財富更多。六十二年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就依教奉行,行了六十二年,給大家做證明,真的愈捨愈多,愈多愈捨。將來走的時候,一文錢帶不去,到那個時候不捨也得要捨,那就毫無意義了。為什麼不在我現在頭腦清醒的時候,我捨去做好事?這就對了。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不要吝法,吝法得的果報是愚痴,沒智慧。要歡喜法布施,一絲毫都不吝嗇,不保留。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無論是法、是財物、是人事環境,必須要捨的時候,就要下定決心,要放下。「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這是捨的意思,真捨得乾淨。

「六、定覺分,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見愛妄想」,這是真正的三昧。禪定裡頭有境界,這個境界裡頭快樂,如果執著這個禪定不肯捨它,你就不能再向上提升。禪定的等級,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換句話說,禪定有五十一個不同的層次,愈在下面的愈淺,愈往上面禪定的功夫愈深。像我們上樓梯一樣,你不捨下面一層,你就不能上去,你懂得這個道理,我盡量捨,才不斷向上提升,走到頂樓。所以捨的作用太大了!捨就是放下,捨,能對一切善法不生見愛妄想,所以它屬於禪定。

「七、念覺分,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這你才能順利上升,定慧不等,會產生掉舉、昏沉,這都是修行人的大障礙。「若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這是在我們日常用功的時候,心沉沒就是精神提不起來。我們常見到,打佛七的時候繞佛,你看到有人繞佛還打瞌睡;止靜的時候坐在那裡,他就睡著了,打呼了,這是昏沉現象。這時候怎麼辦?這時候最好叫他起來,他去繞佛,或者去叫他拜佛,叫他運動來克服昏沉。另外一種掉舉,掉舉就是心妄念非常非常多,心定不下來。那就要用除,就是心浮動的時候,用除、用捨、用定來對治。「故念覺常在兩楹之間」,這個七覺支常常應用在兩楹之間,就是兩邊,昏沉跟掉舉。它這個地方講的是浮動,一個是沉沒,一個是浮動,也很好。現在年輕人確實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是掉舉的現象,要「調和中適」,要讓定慧均等,這個容易精進,這叫念。

「此七通名覺分,能到菩提一分故。」它跟菩提道相應,能幫助你證得菩提,所以叫做七覺分。七覺分,實在是修行的時候,這兩種障礙最常見,如何能調伏,要把它學會,應用在昏沉的時候、雜念多的時候,它管用,讓我們恢復正常,不急不躁,安安穩穩向上提升境界,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下面是八聖道,也叫八正道,我們下一堂再學習,繼續學習。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15日09:40: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57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