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69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六九集)  2013/10/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69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七百八十頁,倒數第五行第二句看起:

「答曰:由不如實修行」。這個問的意思,是問末法時期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提出這個疑問,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頭答得很好,他說由於不如實修行。如實兩個字是解門,就是看破。這個法門,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認識不清楚,對他還有懷疑,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知道「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物是物質,以為阿彌陀佛跟我們這個身體是一樣的,這個錯了。我們這個肉身,物質的身是有生有滅,阿彌陀佛是實相身,就是法性身,不生不滅。《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如來身是唯心所現,沒有識變,所以它不變。我們的身是心生的,但是這裡頭有識,識產生了變化,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十代表無量,把不生不滅的身變成有生有滅的肉身,這物質現象的身。這是什麼?這叫根本上的錯誤。

我們認知錯誤了,於是自自然然有下面三種不相應,「復有三種不相應」,第一個「信心不淳」,第二個「信心不一」,第三個「信心不相續」。我們回想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確實如道綽大師所說,我們真的有這三個不相應。後面是念老講的,「此論直指當世淨業行人之病根」。《安樂集》成書是在唐朝初年,距離我們現在一千多年,那個時候是像法時代,像法之末,末法之初,在那個年代。大師已經把末世念佛人的病根揭露出來,提醒我們。我們現在如何讓信心純淨,如何讓信心專一,如何讓信心相續,這是我們三樁大事情。這三樁大事情都要依靠真正對淨宗的理解,所以經教就非常重要。

理解,首先是經本。《無量壽經》在中國多次翻譯,在譯經史上,是唯一有十二次的翻譯,任何一部經在中國沒有這麼多次的翻譯,《無量壽經》十二次。非常可惜,這個經本有七種失傳了,現在剩下來的有五種,五種本子裡面的內容不一致,裡面的差異很大。所以古德根據這個事實,判定釋迦牟尼佛在當年,在當世的時候,不止一次講這個經。如果只有一次,翻譯本應該是大同小異,不可能有很大的差別。跟其他的翻譯經典來看就非常明顯,《金剛經》有六種翻譯,都保存在《大藏經》裡頭,真的是大同小異,沒有太大差別。唯獨這部經,有很大的差別,最明顯的,大家統統能看得出來的是四十八願。現在這五種本子裡頭,講四十八願的只有兩種,講二十四願的,你看差很大了,也有兩種,還有宋譯的本子三十六願。這個事要是說世尊只講一次,眾多的翻譯絕對不會有這麼大的差異。所以古大德判定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一生多次宣講的只有這一部經。

為什麼要多次宣講?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只有這個法門能普度,能修行成正果,往生就是證果。其他法門要斷煩惱、要得定、要開慧,這個一般人決定做不到。淨宗法門許可帶業往生,人人有分,我們學這個經教,學這個本子,學到這個地方,對於這句話深信不疑,沒有懷疑了。如果我們能夠調整,信心純淨,信、解、行都不夾雜妄念、雜念,我們的心就純了,專修持名念佛,其他的統統放下。心純,信專一了,我只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我只信我發願求生,臨終之時,阿彌陀佛決定來迎接我往生。我深深相信這一聲佛號,能滅無量罪,能生無量福,信心就專一了。這個純淨的信心念念相續,不能讓其他的念頭進來,真正做到一向專念,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

念老後面這幾句話說得好,「念佛而不能得往生之果者,以不知如來是實相身,認身如物,取相執著,妄生計較,缺少智慧,失中道義」。這個問題就是要在經教,也就是在這部《大經科註》裡面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讀誦《無量壽經》,學習黃念老的集註,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三種不相應,一言以蔽之,只是信心不足」。一句話就說盡了,信心要圓足,不但要足,圓滿,要圓足。「往生資糧即信願行,缺一不可」,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我們真正發願,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都好,念念求往生,一定會求到。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說,「憶佛念佛」,憶是心裡想著,我每天想阿彌陀佛,早晚想阿彌陀佛,時時刻刻都想阿彌陀佛,這是憶佛,得空的時間念阿彌陀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會見到佛,夢中見佛、定中見佛、現前見佛,關鍵全在信心,要真信。所以往生資糧就是信願行,缺一不可。「據《要解》所云」,蕅益大師說的,「信願有缺,則持名縱如銀牆鐵壁,風雨不入,亦不能往生」。蕅益大師這句話非常肯定,決定要有願,決定要有信,這是淨宗法門最大的關鍵,我們一定要掌握住。信願如果不足,問題都在對這個經教契入不夠,真正深入《無量壽經》,信願一定是圓足。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住大乘者』。《法華經譬喻品》裡頭說:「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住是心住,心裡面常常有這兩行經文,這就是大乘菩薩根性。首先有信心,有真誠心、有恭敬心、有歡喜心,聞法信受。這個法在此地就是講《大乘無量壽經》,我們對這個會集本聞法信受,真相信,真正接受。接受是什麼?依教奉行,勤修精進,把這個事情當作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來做。我這一生到世間來幹什麼?就是幹這樁事情,精勤精進。

幹這樁事情為什麼?求智慧。下面舉了四個智慧,一切智,這個一切智是廣義的,如佛一樣,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能求得到嗎?求得到。為什麼?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不是外來的,外面來的未必能求得到,自性裡頭本有的,哪有求不到的道理?自性本有的智慧失掉了,怎麼失掉?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了。我們迷了真心、迷了本性,真心本性就在面前不知道。像我們看電視,真心本性是屏幕,你在看電視的時候,有沒有看到屏幕?沒看到,我看到電視畫面,沒有看到屏幕,這叫迷了。屏幕在哪裡?現相的就是屏幕。我們照鏡子,執著鏡子裡面的相,把鏡子忘掉了。鏡子在哪裡?沒看到鏡子,我只看到我的像,著相了。著相就不見性,沒失掉,還起作用,你只迷著它起作用,而忘記那個能照的自體。

所以宗門大德,有學生功夫成熟了,見性了,老和尚就問他,見性了,性是什麼樣子?舉一法給我看看,你真的見了,還是假的見了?法法皆是,法法皆如,隨拈一法。老和尚點頭,就通過了,就證明了,真的不是假的。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屏幕,知道所有一切影像就是屏幕,屏幕跟影像融成一片。只知道有影像,不知道有屏幕,就是六道裡面的人;知道所現的一切現相全是屏幕,這就是覺悟的人,大徹大悟的人。悟什麼?悟性相一如,悟理事不二,體用不二,就悟入這個。悟了之後的人,跟沒悟的人差別在哪裡?悟了的人不再著相,不但不著相,妄想分別都不會起;也就是他六根在境界裡頭,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入這個境界。他的身形是現相,能現能變的是這個形相的實體,他現在自己融入這個實體,就是回歸自性。自性是一片光明,這個光明就是一切智,就是佛智,就是自然智,就是無師智,不需要老師。

自然智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本具的,只要把障礙除掉。障礙是什麼?障礙是你錯誤的認識,現在人講錯誤的認知,就是你看錯了、想錯了,過失在此地。給你講真話,這個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認識也是了不可得,它在哪裡?不可得。迷的時候好像真有,悟的時候找不到,覓之了不可得,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樣子?說不出來,也無法顯示。你真正明白了,大乘經裡佛所說的沒有一句你不懂,你全懂了。就像蕅益大師在《楞伽經》註解裡頭所說的「自心現量」,這句話講得太妙了。遍法界虛空界這一切現象是什麼?是自心現量,不是比量,不是非量,真的是現量。

經上提到一切住大乘者,他們智慧圓滿,自性本具的智慧現前、德能現前,力無畏是德能,自性本具的德能,菩提心現前了,愍念安樂無量眾生。愍是大悲心,看到眾生迷惑顛倒,受這些苦難,這是眾生的感,佛菩薩就有應,應就現身,佛菩薩現身來幫助教化這些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度脫一切是本願,為什麼?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覺悟的人確實是這樣的,他沒有分別心、沒有執著心,真是一體。慈悲從一體裡頭生出來的,這真正的愛心。佛法不講愛,講慈悲,為什麼?愛裡頭有情,就是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慈悲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愛,是這麼個意思。這個愛是真愛,完全從自性裡流露,愛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天人是十法界代表,代表整個十法界,天人上去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天人下面是修羅、羅剎、三惡道,全包括在其中。這叫大乘,大乘的智慧、大乘的情懷、大乘的弘願、大乘的大行,《法華經》上說的。

下面引用《十二門論》裡講的,「摩訶衍者」,摩訶衍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大乘,「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二乘聲聞、緣覺,它在聲聞、緣覺之上,所以稱為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在佛法修行階位上,佛是最高、最大,上頭沒有了,到佛為止。菩薩乘大乘法,能夠達到佛果的地位,所以稱它作大。「諸佛大人乘是乘」,上面這個乘是動詞,我們乘車、乘轎、乘馬,是個動詞,下面是名詞,這個叫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它能夠滅除眾生大苦。

我們今天在六道裡頭當眾生,遇到大苦了,這個要記住,真正遇到大苦的時候,念佛求生淨土。瑩珂法師是我們的榜樣;近代的,諦閑法師的徒弟鍋漏匠是我們的榜樣;唐朝的張善和是我們的榜樣。我們在這個世間親眼看到的,在美國馬里蘭州往生的周廣大是好榜樣。得了重病,癌病,癌擴散了,沒有辦法救治。最後三天遇到佛法,歡喜接受,讓全家念佛幫助他往生,真往生了,三天。我們有緣,能在早年聞到佛法,這一生精勤努力,深入經藏,把這樁事情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才甘心情願放下萬緣,一向專念。那我們有沒有災難?沒有災難。我們念念求生淨土,我們有信心,阿彌陀佛一定會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讓我們見到。我自己這一生見到一次,大概再見到我就可以往生了。這個事情不是假的,是真的。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佛法無邊,有沒有邊?真的是無邊。中國古人有兩句話說得非常妙,叫其大無外,外就是邊,外邊,沒有外;其小沒有內,內就是底。大乘沒有邊底,對於邊底這樁事情知道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這大乘法。下面,《寶積經》第二十八卷有一句說:「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大乘是一切諸佛如來正真正覺、純真純覺所行的大道,這個道就是路,就是方法。這個菩薩怎麼成佛的,他用什麼門道能夠成就?這個門、這個道就叫做大乘。「住大乘者,即常住於如上大乘法中之人」,這叫住大乘者。

大乘法在哪裡?這部《無量壽經》是大乘,《阿彌陀經》是大乘,《觀無量壽佛經》是大乘,三經。後人加進去的兩種,《普賢行願品》是大乘,「大勢至圓通章」是《楞嚴經》裡面選出來的,也是大乘,《往生論》是大乘論。淨宗五經一論是大乘。五經一論只要選一種,一生敬仰,一生依教修行,絕不改變,這個人叫住大乘者。他的心安住在一個法門上,在一部經上,其他的不動搖,如如不動,最後必定成就,而且成就不可思議。所以住大乘者即常住於如上大乘法之中的人,我們就的指就是這部經。「當知是人,決非凡小」,他不是凡夫,他不是小乘。「雖是肉身,亦名菩薩」,你現在還是血肉之軀,好像沒有什麼成就,但是你的心真正住在這部經上,你就是菩薩。為什麼?你將來決定成佛。

下面跟我們講『清淨心』。清淨心的條件,第一個是沒有疑惑,第二個是沒有染污,「淨信之心」。心裡面有疑,就不清淨。染污是什麼?還有放不下的東西在裡頭,名聞利養沒放下,財色名食睡五欲沒放下,對人、對事、對物好惡沒放下,我還有喜歡、還有討厭的,這些東西都叫染污,垢是染污。有這兩類的東西,疑、垢,我們的心就不清淨。這些東西常常有,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它就起這些念頭。

念佛功夫在哪裡看?在境界裡頭的時候,不妨礙我了,這個人有功夫。我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我沒有分別,我沒有執著,這就是功夫。對於境界裡頭能隨緣不攀緣,清淨心。看到的時候就想批評,就有自己意見,這個不好,這什麼?你被外面境界干擾了,你往生很困難。為什麼?臨命終時還有人干擾你,你無始劫來冤親債主很多,你要學會本事不受干擾,你不怕他。這個本事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鍛鍊成功,怎麼個學法?要學隨它去,什麼都好。到臨命終時,所有一切干擾也是隨它去,自己守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我絕不許可其他的雜念干擾我們的心,這清淨心。統統在日常生活當中練,特別是在人事環境上練,人事環境是最不好練的,在這下功夫,不受人事物的干擾,什麼都好。記住,蕅益大師教給我們「自心現量」,什麼境界現前,想到自心現量,一笑了之,它不干擾我,我也不干擾它,天下本無事。他干擾我,我被染污了,我干擾他,我也被染污了,見如不見,學這個本事。

《中阿含經》第四十一卷說:「清淨心,盡脫婬怒痴,成就於三明。」這《阿含經》上說的,把清淨設了個標準。淫是貪心,這個意思廣,不是專指男女。淫是過分,雨下得太多了叫淫雨。什麼事情要恰到好處,不能過分,過分這就叫淫,貪。怒是瞋恚,愚痴,就是貪瞋痴三毒。這三毒完全放下叫淨土,淨是完全,完全放下。三毒煩惱放下,成就於三明,三明就是六通,本能現前。阿羅漢證得了,這《阿含經》上說的。天眼明就是天眼通,天耳通,宿命明是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我們的本能恢復了。本能本有,因為有貪瞋痴,我們的本明不明了,這是迷失,不是真正失掉。

下面說,「如是清淨心,功德難思」,不可思議,清淨心的功德。清淨心生智慧,清淨心生功德;心不清淨,智慧不生,功德不生,生什麼?福德。「故《十方佛讚品》曰:乃至能發一念淨信。……隨願皆生」。《十方佛讚品》是我們本經經文。乃至發一念淨信,前面講得很多,一念是真心,不是妄心。一念淨信,一天有一念真心都非常可貴,我們起心動念全是妄心,能有一念真心,那就是一線光明。一念真心時間雖然短,它跟阿彌陀佛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前面蕅益大師說過,這一念心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實際上不容易。他說若沒有七天念佛的功夫,哪來的一念真心?那個七日功夫那是佛七,精進佛七,七天七夜佛號不斷,才會有一念淨信現前。有這種功夫,阿賴耶識裡頭有這個種子。

由此可知,念佛功夫重要,讀誦、聽經重要,為什麼?都是為清淨心。聽經,專心聽講,這個時候心清淨,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有雜念、有妄想就聽不見了,聽而不聞,想別的東西去了。這個事情,一面聽經、一面讀經,一面打妄想,我想現在這樣的人很多,不在少數。這就是為什麼他用心不能專,叫不純,不一,不一就是不專,不能相續,道理全在此地。這是修行人的大病!這是修行不能成就關鍵之所在,要不把這個毛病治好,這一生往生沒指望。只能種一點善根,等下一次的機會,下次的機會說不定是無量劫。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什麼樣的艱辛苦難我們都願意受,我們要求一念淨心,不再搞別的了。「以如上之清淨心,歸向無量壽佛,故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這才是真正的彌陀弟子,決定得生淨土。

下面,『乃至十念』。「乃至者,從多向少而言,如云下至」。乃至跟下至的意思相同,最下的,乃至十念。「如上之信願持名歸向淨土」,講得很多了。如果遇到工作繁多,實實在在抽不出時間,念佛的人多,現在這個社會很多很多這樣的人。所以說「下至僅得十念相續,亦定生彼國」。我們在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提倡的十念,一天九次,養成習慣。這個十念法就是十聲佛號,四字、六字都可以。念四字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聲,需要時間二、三分鐘,不礙事,再忙的人也能修。

早晨起來念十句佛號,洗臉漱口完了,有佛像在佛前合掌念十聲,沒有佛像,面向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西方,不要有疑惑,不要有分別,佛說西方,我們就面對西方。哪是西方?太陽下山的地方是西方。我們有一個方向,念十聲,早晚兩次。三餐飯吃飯的時候合掌念十聲佛號,不念供養咒,念十聲阿彌陀佛再吃飯,三次,五次了。你工作的時候,上班工作之前合掌念十聲佛號再工作,工作完了之後念十聲再離開,上午兩次,下午兩次,總共九次。一次兩分鐘就夠了,所以不耽誤事情,這個方法受益的人很多。我們把這個方法在美國、加拿大,那邊的同學工作非常忙,用這個方法帶給他們很大的方便,養成習慣。這個習慣養成,會常常想到念佛,亦定生彼國。

「此之十念包括平時與臨時」,這兩種。第一,「至於平時十念,亦有兩種:一者,如前引《彌勒發問經》中佛說之十念,不雜結使」。結、使是煩惱的代名詞,有,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在第四十頁。「結與使都是煩惱的別名,煩惱能繫縛身心,結成苦果,故稱為結;能使眾生沉溺於生死苦海,故又名為使」。那個十念當中不雜結使,就是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提倡的這個十念法只有兩分鐘,兩分鐘裡頭不夾雜可以做得到。時間長了就不行,五分鐘、十分鐘,裡面肯定有妄想;兩分鐘可以,能維持得住,所以它有很好的效果。「是乃菩薩念,而非凡夫念」。凡夫裡面夾雜妄想雜念,夾雜這個,那是凡夫;不夾雜,那是菩薩。所以時間愈短愈好,但是什麼?要多,一天九次,要多,要短、要多,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

「本經所云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這個意思「即以脫盡婬怒痴之三毒,具成就三明之智德」,這是世尊在本經教給我們的。「三明」,我們參考資料也在第四十面第一行。第一個宿命明。「謂但知過去宿世受生之事,名宿命通。」「復知宿世,從一生至百千萬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受苦受樂等事,皆悉能知」,這個叫明。比通清楚,通,只知道過去世受生的事,不很清楚;明,從一生到百千萬生,過去生生世世。譬如如果你在人道,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你一生是受苦還是受樂,沒有一樣不知道,這叫明,法身菩薩證得。小乘有宿命通,沒有明,法身菩薩才有。

第二個天眼。「但見死此生彼」,這是天眼通,聲聞、緣覺能看到,一個人在這裡死了,他又去投胎出世了,他很清楚,這是天眼通。「復見我及眾生死時生時,及身口意所作善惡之行,或生善道、惡道,皆悉能見」,這是天眼明。天眼明的能量比天眼通大得多了,說明法身菩薩。

第三漏盡明。「謂眾生因三界見、思之惑,墮落生死,故名為漏」,漏就是煩惱的代名詞。見思煩惱,這是六道輪迴的根,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就不見了。所以這叫漏,煩惱叫漏。「惟羅漢斷三界見、思惑盡」,見思煩惱,阿羅漢斷盡了,「而得神通」,叫漏盡通。「復知漏盡已後,更不受於生死」,這叫漏盡明。三明,法身菩薩就有。

我們要知道,每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句非常重要!作阿惟越致就是三明六通全得到了。不但阿羅漢、辟支佛望塵莫及,別教地前的菩薩,叫三乘,這個三乘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都比不上。從這些地方我們知道,極樂世界的殊勝真正是無與倫比,真的搞清楚、搞明白,這個人決定求生淨土,沒有理由不求生。往生淨土叫一了百了,作佛去了,達到佛教的究竟圓滿,不再幹這些傻事了。

念老後面這個話我們念一念,這個十念,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即以脫盡婬怒痴之三毒,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斷盡,具足成就三明之智德。「以如是之心,而持佛名號」,這個清淨心,用這個心來念佛,「如是念佛,功德難思,以此為因,則臨終正念現前,定得往生。但此乃菩薩之十念」。這是本經所說的。

第二,「慈雲懺主有晨朝十念法」。他的十念法,「每日清晨,漱口焚香,向西合掌,念佛盡十口氣,一口氣中,盡力念佛號,一口氣盡,是為一念」。他這是盡一口氣叫一念,一口氣裡頭念多少聲佛號不拘,沒有拘束,多少不拘,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念。這個方法是為「接引事務繁忙,或勤修別法,無暇多修淨業之人」。他是學禪的、學密的、學教的,他不是專修淨土的,用這個方法來兼修。臨終的時候,他所修的法門不得力,這個功夫可以幫助他念佛往生淨土。所以,「終身修之,蒙佛本願加威,亦得往生」。要用真心,要真幹,時間雖短,有效果。

我們在一九九九年在新加坡提出的十念法,比這個更簡單,效果更大。效果為什麼大?就是時間不長你就想佛了,一天九次。佛告訴我們,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說得好。一天九次與這個相應,時時刻刻想到佛,不在時間很長,到時候會想到,養成習慣。今天我們知道,在全世界,伊斯蘭教的信徒凝聚力量最大,為什麼?他們經典裡面的主張,每天五次禱告。時間一到,只要是伊斯蘭的信徒,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要放下,祈禱,面對麥加這個方位做祈禱,一天五次,產生很大的力量。我這個九次念佛由來就是伊斯蘭的五次禱告來的,他五次,我再加四次,九次,從這來的。他禱告的時間比我們念十聲佛號的時間長,他大概要五、六分鐘,我們只要兩分鐘。時時刻刻提醒,不能忘記。

第二,「至於臨終之十念」,這第二種十念法,「則如《觀經》所說,暗契理一心,故必往生」。這個臨終情急了,最好的例子張善和,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這個人一生殺生,殺牛的,賣牛肉的。臨命終時看到很多牛頭人,牛頭人身,向他索命,他非常恐怖,大叫救命。緣殊勝,他這一叫救命,正好一個法師從他門口經過,聽到他叫救命的聲音,法師進去看看。他說好多牛頭人問他要命,這法師心裡明白了,點了一把香放在他的手上,告訴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時候講其他的話來不及了。張善和就接受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聲念,念了幾聲,他說了,牛頭人不見了,阿彌陀佛來了,他往生極樂世界。這怎麼回事情?暗契理一心。你給他講什麼是理一心他不懂,實際上他這個時候是理一心的境界,理一心是真心,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念這個十聲佛號的時候,一聲接著一聲,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符合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上所講的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符合這個原則。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他往生了。

「總之,種種十念往生,皆彌陀宏誓中,十念必生大願之所感」。我們所說的一天九次的十念法,也是十念必生大願之所感,時間短,容易攝心,妄想雜念不至於夾雜進去。最重要念佛,淨念相繼,不能懷疑、不能夾雜、不能間斷。十句佛號沒有間斷,確實沒有夾雜、沒有懷疑,符合大勢至所說的,也符合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所說的,十八願就是講十念必生。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淨念彼佛」。經文: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這段經文不長,非常重要,教給我們怎麼個念法。念佛根本所依靠的就是信解,這個法是『甚深法』,也是大乘裡面常說的難信之法,誰肯相信?為什麼?它太容易了,而且成就太高,讓人聽到不敢相信。這也就是為什麼世尊在世多次宣講,多次宣講應該是最重要的經。一般佛說大小乘都是應機說法,你是什麼樣的根性,他給你講什麼法門;淨宗法門不是對一個人講的,普遍對一切眾生講的。所以,淨宗所感之機,上面是等覺菩薩,下面無間地獄;換句話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統統包括在其中。而且信、願、持名是平等的,等覺菩薩也是這個方法往生的,地獄眾生也是這個方法往生的,法門太妙了。成就高,生到極樂世界,無論你是什麼人,四土三輩九品,到達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作阿惟越致菩薩,平等的。所以很少人相信。能相信的是什麼人?統統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曾經學過這個法門,不但學過,而且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這話什麼意思?在無量諸佛大會當中,都曾經聽過這個法門。今天遇到了,能生歡喜心,能相信,不懷疑,能接受,得一切諸佛威神加持,能信能願,歡喜念佛,不容易,不是偶然的。即使像張善和這種人,臨終一念、十念,過去無量劫的善根福德現前,地獄相現前,十念能往生。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一念淨心,發一念心,與前文中一念淨信中一念,均即是一心也」,小本《彌陀經》上說的一心不亂。「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真如實相之異名」,也就是《那先經》所謂的「最為第一」,《彌陀經疏鈔》,蓮池大師所說的「全體是佛」。這個一念、一心,我們一般人實實在在不懂,什麼叫一心,什麼叫一念心?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最近幾年,我們看到經典裡面釋迦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讓我們對於一念、一心有了一個概念。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凡夫心裡起一個念頭,「幾念幾相識耶」。這是世尊的問話,意思是說,凡夫起一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頭有幾念?多少個念頭?有幾相?相是物質現象;有幾識?識是心理現象。用佛法的名詞來說就是五蘊,色就是相,識就是受想行識,受是前五識,想是第六識,行是第七識,識是阿賴耶識,就是五蘊。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每個念頭裡面都有色,形就是色,物質現象,每個念頭裡頭有物質現象;每個物質現象裡面都有受想行識。這叫一念,或者叫一心,沒人知道。這個東西不搞清楚,這『一念淨心,發一念心』你不懂。

這個地方講的兩句話講得好,念老說的,「此一心乃十法界之本體」,這個話說得好。十法界從哪來的?一心變現出來的。蓮池大師《疏鈔》裡頭說「全體是佛」,這說得好;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頭說「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全體是佛的意思。這個很少人知道,很少人不是別人,修淨土念佛的人。他為什麼功夫不得力?關鍵就出在此地。如果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功夫就得力。所以這一句佛號真正不可思議。這一念,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裡頭的一念。那一念是什麼?一念是十法界的本體,十法界是一念生的。一念生,也是一念滅的,一念就是一個生滅。在哪裡?就在現前,我們一絲毫的感觸都沒有。為什麼?我們的心太粗了,粗心大意,它就在面前。誰知道?大乘經上佛常說,八地以上,八地以上的菩薩清清楚楚,他見到了。佛說這個話用意很深,意思是,不是佛一個人知道,等覺菩薩也知道,十地菩薩也知道,九地、八地都知道,八地以下不知道。那我們好好修行,修到八地我們就見到了,可能嗎?可能。沒有遇到淨宗不敢講,遇到淨宗就敢說可能。淨宗妙!這一往生到淨土,就等於圓教初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叫阿惟越致菩薩。每個人到極樂世界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你在實報土裡頭慢慢提升,提升到八地你全知道了,宇宙之間沒有奧祕,統統見到。

大乘經教、《無量壽經》講十法界的本體是哲學,方老師告訴我的,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今天我們讀到量子力學家的報告,我們知道,大乘佛法是全世界科學的最高峰。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佛教不屬於宗教,它是什麼?它是科學、它是哲學,高等的科學與哲學。現在科學家在努力,證實佛經上所說的科學這部分,他們希望揭穿宇宙的奧祕。宇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到底從哪裡來的?從發一念心來的,從一念淨心來的,讓科學家去求證。這是真的,宇宙不是大爆炸,與大爆炸不相干。《那先經》上所謂最為第一,《彌陀疏鈔》上全體是佛。

「發一念心,念於彼佛,即定生彼國」,這也正是前面所說的,日本淨宗的祖師,幸西氏所說的一念的意思。幸西氏是唐朝時代日本的高僧,在中國留學,是善導大師的學生,把淨土宗傳到日本,他也是主張一念。用真心,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十念必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15日09:17:3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54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