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03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0三集)  2013/8/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403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九十四頁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又云:捨離一切執著,故無所味著也。食已便自然化去,欲食時隨意復現,一切自在無礙。」這都是為我們說出極樂世界飲食自在,而且對飲食沒有執著,不會讓飲食像在我們這個世界,飲食會帶來煩惱、會帶來妄想,極樂世界沒有這個狀況。想吃,百味飲食就現前,不想吃就沒有了,一切是自然變現。

下面一段說,「又此經文,正顯《往生論》中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往生論》上,「偈云: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論註》為我們做簡單的解釋,曇鸞法師說的,「是故興大悲願」,這句是說阿彌陀佛在因地發起大願,這個願成就了。佛發的願,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所以不需要像我們這個世間種種飲食,沒有這個需要。「以佛法,以禪定,以三昧為食,永絕他食之勞」,他方世界的飲食,極樂世界沒有的,極樂世界是以禪悅為食。

「愛樂佛法味者,如日月燈明佛說」,日月燈明佛說的,「《法華經》六十小劫。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謂如食頃。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懈怠、疲倦。這是什麼?法味為食,聽經歡喜,精神、體力飽滿。我們中國古人也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把飲食、睡眠都忘掉了。這是什麼?喜樂自然有一種能量,可以養心、可以養身。這樁事情連現代的科學家也發現了,所謂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我們細細思惟觀察,這個很有道理,飲食是可以斷掉的。因為佛說這個東西是煩惱,五蓋之一,也是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這五種都是假的,實際上都不需要。修行真正有功夫的人,我們知道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我們吃東西,實際上攝取能量來養這個身體。不從飲食上攝取也行,可以在空中攝取能量。

欲界就是因為有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欲,稱為欲界。色界天,色界天就沒有了,色界天是禪悅為食,不需要我們人間的飲食。我們想想極樂世界的大眾,前面我們在經上讀過有比較,第六天王、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都比不上,他們的相好莊嚴,相好莊嚴與飲食有密切關係。我們說這三種天王,六欲天王有飲食,他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他沒有飲食;四禪天的摩醯首羅天王也沒有飲食,都是禪悅為食。那麼極樂世界禪悅為食應該是真的不是假的,又何況他們常在三昧當中,飲食的跡象、現象沒有了,他無需要了。

日月燈明佛說《法華經》,多長的時間?六十小劫。這裡給我們一個提示,我們從這個地方要能夠體會到,深信不疑。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講經,我有一點體會,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進入阿彌陀佛的講堂。蓮花上有我們的名字,我們會想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講堂裡頭的座位,一定也有我們的名字。你進入講堂真的是凡夫,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斷,帶業往生。但是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句話重要,千萬不要忘掉,本經四十八願第二十願,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即使智慧、神通、道力,跟法身菩薩一樣。這不是我們自己修得的,這是阿彌陀佛加持得來的,加持跟修得沒有兩樣。

阿彌陀佛講經講多久?日月燈明佛講《法華經》六十小劫,聽眾感觸就好像吃一餐飯的時間,謂如食頃。一餐飯,咱們算吃飯吃得慢,一面吃飯一面聊天,一個小時。六十小劫變成一個小時,這說明什麼?時間是假的,一小時可以展開為無量劫,無量劫可以濃縮為一小時。你在阿彌陀佛講堂,實際上聽經聽了無量劫,感覺?感覺才一會兒,我剛進來好像沒多久,實際上無量劫了。為什麼?你開悟了。你要不開悟,你沒有感覺,專注在聽經,沒有覺得時間長短,沒覺得,沒感覺。到開悟了,就好像醒過來了,感覺得時間很短。離開講堂那是什麼境界?成佛了,你不成佛你肯離開講堂嗎?所以,那個世界的人皆是無量壽,佛說經無量劫等於一餐飯的時間。身心都不會懈怠、都不會疲倦,說明精神飽滿,心地清淨,現無量智慧。

這是「以禪定為食者,謂諸大菩薩,常在三昧,無他食也」,曇鸞法師《往生論》上這個註解註得好。「三昧者,彼諸人天」,說明這些往生的人是從我們地球上人天身分去往生的,不是聲聞緣覺。「若須食時,百味嘉肴,羅列在前」,如果有這個念頭想吃,你就看這些餐具、飲食統統擺在你面前。「眼見色,鼻聞香」,見色聞香就夠了,「身受適悅」,你就非常歡喜,「自然飽足」,不需要真的去吃,不需要。「食訖已化去」,吃完之後,這些餐具、飯菜沒有了,桌子上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若須復現」,如果你再想,什麼時候想它什麼時候就出現。「其事在經」,這個事情是佛經上說的。「是故言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天親菩薩說得沒錯。

下面一段「衣自在」,這第三段。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身相莊嚴顯示福德,我們世間人講福報。請看下面念老的註解,「右明衣飾受用自在」,衣是衣服,飾是裝飾,像前面講的瓔珞,這屬於裝飾。『冠』是帽子,『帶』是衣帶。中國古時候的衣沒有鈕扣,全是用帶子,一直到明朝。有鈕扣是清朝時候,清朝他們發源在中國東北,現在的東三省,氣候寒冷,所以他的衣服貼身比較緊,鈕扣是他們的衣服。鈕扣我們也用了將近四百年,比帶子省事。我們看到用帶子的,韓國的服裝你能看到,日本的服裝能看到。日本、韓國跟中國往來的歷史悠久,在戰國時候就往來了。我們看到日本的服裝店,招牌是吳服店,有人說這個吳是三國時代的吳國,也講得通,吳在江蘇、浙江這一代。更早的在春秋戰國,吳在現在的蘇州建都,歷史上我們熟悉的吳越的戰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在那個時候,因為我們知道歷史上確實有這個事情,秦始皇距離那個時候不遠,秦始皇確實曾經派遣徐福到海上去求神仙。去尋求不死藥,叫長生不老,帶著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這一去就沒有回來。在日本的傳說,我在日本講經有人問我,他說是不是有這回事情?我說是有,中國歷史上確實有記載。他們告訴我,日本第一代的天皇就是徐福,世世代代相傳,到現在還在,天皇是徐福的後代,那他是中國人。中國徐這個族姓,是黃帝第二個兒子的後代。所以日本跟我們的關係很密切,可以說同文同種,以後他們根據漢字發明了片假名。韓國完全用漢字,完全沒有改變,二戰之後它才發明用他們的拼音來做國語,這實在講是很遺憾的事情。前個星期金教授來訪問,我們談到這個事情。

這兩個國家跟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厚的淵源,他們確實可以承傳、流通、發揚光大漢文化,他們有很深的底蘊,三、四百年前。我們看到日本、韓國古聖先賢的著作,你就知道了,全是用漢文寫的,用文言文寫的。學佛的人就更清楚,我們流傳到日本、韓國的經典,原文沒有改變,只是念法,他把他們的注音註在那裡,用他們的念法,原文完全一樣。所以,跟日本人往來,語言不通沒關係,寫字都知道。韓國說實在話,把漢文丟掉就二戰之後。二戰的當中它被日本佔領,逼迫、強迫他們學日本文,但是他們還是保持漢文。

漢文確實有它的優點,也有它的優勢,我們不能忽略、不能忘掉,應該認真好好學習,做出一個榜樣給世人看。這個榜樣,老祖宗傳下來教學的理念,「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四句話。我們來做個實驗,最好是出家人,因為一般人不敢做實驗,他怕我這個做不成功,我將來在社會上找不到工作,他有這個憂慮。而出家人沒有,出家人的生活有人供養,用不著自己操心,專門研究一部經論,就用中國這四句話,用上十年,看看有沒有效果,就知道了。十年專攻一門東西,他就會變成這一門東西的專家學者,一部經、一部論。十年之後果然成功了,這個方法就可以介紹給一切好學之士。開悟!這個不得了,就是佛法裡講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智慧從哪裡來?智慧是本有的,只是我們煩惱習氣把它障礙了,我們用讀書這個方法,把煩惱習氣化掉。把意念集中,讀一部書,每天想就這一樁事,念頭集中,真正集中不散亂,就得三昧,就得定;得定,再繼續不斷的用功,會開悟。古時候這個例子很多,我們在《壇經》上看到法達禪師,那就是個最好的例子,無盡藏比丘尼都是好例子,古時候用這個方法的人很多,現在不敢用。用中國儒家、道家的東西都行,儒家東西專攻一樣,專攻四書,或者把範圍縮得更小,我專攻《論語》。十年專攻這一樣東西,十年之後就是這個科目的專家,你能講、你能寫。

現在跟過去不一樣,你能把你寫的東西,講義,你講的做成光碟。有人給你介紹到學校,學校要開這門課找老師,你讓學校去審查。你雖然沒有學位,你看他審查之後,覺得是真好,人家把博士學位送給你,因為你的講義、你的光盤那就是博士論文。今天我們再培養儒釋道的人才,只有用這個方法,為什麼?現在叫我們找儒釋道老師找不到了。這怎麼辦?用老方法。我們知道孔子過世,孟子才出生,孟子一生做學問學孔子,孔子的書還在,他專門讀孔子的書,有問題向孔子的學生請教。他專攻,最後成就超出孔子在世當年的那些學生,後人只說孔孟,沒有說曾子,沒有說子游。總是提到孔,下頭就想孟,孔子至聖先師,孟子亞聖,亞聖是第二,他學成功了。他怎麼學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這成功的。

在歷史上最著名的用這個方法成功的,孟子以後有司馬遷,司馬遷寫中國《史記》的,漢朝大文學家。司馬遷的文章跟誰學的?跟左丘明學的,左丘明是跟孔子同時的,著《左傳》。孔子作《春秋》,是當代的歷史,只是寫個提綱,沒有把事情詳細說出,左丘明他把這個事詳詳細細的註出來。譬如《左傳》前面第一段,「鄭伯克段于鄢」,這句話孔子寫的,但是原委我們就不清楚了,看左丘明,那就是講得很詳細。《春秋》有三個註解,註得最詳細、權威的註解是左丘明的,稱為《左傳》,還有《公羊傳》、《穀梁傳》,春秋三傳。司馬遷專攻《左傳》,至少也是十年,古人所謂十載寒窗,一舉成名,那個舉是參加國家的考試,考中了,那就等於考學位。

古時候學位有三個,少年參加縣考,考取了,秀才,那就是學位;再向上提升,參加省考,省考是舉人;最後參加國家最高的考試,主考官是皇上,這殿試,這個考取了叫進士,最高的學位。好像現在的博士、碩士、學士,國家承認你,給學位給你。你有這個學位,就有資格,叫出仕,從政,做國家的公務人員。讀書國家不管你,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國家每年開科取士,國家需要大量的治國安邦的人才,用考試的制度來選拔。這個很公平,這不是世襲的,是你真正本事參加考試得來的。所以白衣、農民、工人家裡面的子弟,書讀得好都可以參加考試,而不是只有富貴人家。貧賤人家出身的人很多,以後能做到宰相,這些人大有人在,在中國歷史上。所以這個制度是非常好的一個制度。

這個衣,衣,古時候是表身分的,不是隨便可以穿的。第一個,你從事哪種行業的,古時候分四個,士農工商,不同的禮服。士是讀書人,農是種田的,做工的、經商的,都有他的禮服。為什麼?在大眾聚會的時候,他知道他應該坐在什麼地方。中國古時候最尊重的是讀書人,讀書人一定坐上席,前面是他們坐的,第二個是農人,工人,商人是坐在最後。商人是很有錢,累積的財富,他是真正富有,但是他沒有社會地位。那商人怎麼辦?商人讀書,請老師在家裡教,參加考試,考到功名,他的身分就不一樣了。這就從中國歷史上看,中國人最重視是讀書人,讀書人明理。讀書人不是讀一般書,讀聖賢書,為什麼尊重他?他是聖賢,聖賢的弟子志在聖賢,這個話重要。

我們為什麼讀書?今天問問年輕人為什麼讀書?完全是為到在社會上找一份好的工作,他不是志在聖賢。佛門裡面出家了,為什麼出家?在社會上找不到好工作,出家了,居然有些大學生出家,拿到博士學位都出家。古人出家志在成佛,他是為這個。現在人出家也是為社會地位,出家人有人供養,衣食住不愁,受到學佛的佛門弟子在家居士的禮敬、恭敬。真有幾個虔誠的護法,給你蓋一座寺廟,那是宮殿,享受比擬於皇上。他看這個行業不錯,就有那一等聰明的大學生,出家之後搞這一行,在社會上也能出名,大法師。目標、方向錯了!真正為佛法而出家的太少了,不是沒有,因為這些人他都住在深山裡頭,他不願意跟社會往來,跟社會往來很複雜,清修。

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現在還有不少。這些人備受社會大眾尊敬,因為他真的持戒精嚴,確確實實只守住三衣一缽,名聞利養不沾邊。住在哪裡?住在山林,跟釋迦牟尼佛當年一樣,住在山林,住在岩洞。現在這些人,外國人有,他們受到社會大眾最尊敬的,他是真正放下的。他們現在也不需要出來托缽,附近的村莊自自然然組織輪流供養。他是日中一食,今天日中一食是我來供養,明天輪到你,後天輪到他,大概這一個法師他都有個小組織供養他。強帝瑪法師告訴我,有些居住的人多的,還有三個月才輪到一次,那他居住地方的人多;居住的地方人少的話,可能是一個月輪到一次。他一天吃一餐,所以給他做一餐飯送到他修行的地方,他在樹下,送到樹下給他;他住在山洞,就送到山洞給他。

至於寺廟,多半是學習的場所,學習經教。寺廟住眾人多少就不一定,有十幾二十個人的,也有二、三百人的。這個供養他們有護法團,有組織,也是輪流供養。寺廟裡面沒有廚房,飲食是由信徒送到寺廟,每天早晨送過去。他們早晨也吃一點,主要是中午這一餐,晚上不吃,真修行。他們不跟外人接觸,也不說話,信徒供養恭恭敬敬的放在那裡,對出家人禮拜,他就走了,等他吃完之後再來收。出家人也用不著感謝,理所當然。佛的十號裡頭有應供,應當接受大眾供養,這些人修行功德。成就他,他證得阿羅漢果,就等於說成就了阿羅漢,這功德很大。能證得須陀洹,功德就不錯了,就真實功德利益。他們是真修,目標是求證小乘四果、大乘菩薩,是為這個出家的,不是為名聞利養。這些人也都屬於大寺裡面的一員,大的寺廟,這個佛教有組織的。

中國有,不是沒有,中國寺廟大概都有小茅蓬,小茅蓬住的人大概是一、二個人。搭個小茅蓬,距離寺廟步行半個小時這樣的距離,不是太遠,二、三里路的地方。為什麼?供養方便。因為中國人沒有人給你送飯的,小茅蓬自己要燒飯的。你這些柴米油鹽打哪來?柴,自己撿柴火可以,主食米、麵、油、鹽到寺廟去拿。大概是半個月,你拿的時候半個月的份拿去,半個月之後再拿。像虛雲老和尚一生,大部分時間都住茅蓬,你去看他,寺廟裡找不到他,他不住寺廟。茅蓬距離寺廟至少要走半個小時,而且小路,沒有路走的,這真修。

真修行,教理不能不知道,你修什麼法門,這個法門是依什麼樣的經論,你不能不知道,你必須先學習,然後再真修。真修不外乎止觀,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修什麼?清淨心、平等心,這是定,得定之後肯定開慧,清淨心開小智慧,平等心開大智慧。修是真正修看破、放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千經萬論是說方法、門道很多,原理原則就一個,看破、放下包括所有的法門。

極樂世界皆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教化眾生一定要知道,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一切是變化所作,眾生心裡想什麼就變現什麼,菩薩修行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說的,說得好。眾生想佛就現佛身,眾生想菩薩就現菩薩身,眾生想求什麼問題不能解決的,你去幫他解決,諸佛菩薩絕對沒有起心動念。然後我們回過頭來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出現,住世八十年,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他有沒有分別執著?從出生那天到八十歲圓寂,真的沒有起心動念,真的沒有分別執著。他要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不叫示現了,那是在這一生修成的。

《法華經》、《梵網經》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他成佛已經久遠劫前,時間太長了,他早就成佛了。這一次到人間來是表演的,把他怎麼修行、怎麼樣證果、怎麼樣利益眾生,表演一遍給大家看。所以來示現的,不是真的凡夫成佛。但是他表演得很逼真,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的話,行,你也能成就。能不能成就最高的佛果?能。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這個一定要懂,成佛不是別的,恢復自己本來面目。《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跟佛是平等的,眾生本來就是佛。現在為什麼搞成這樣子?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完全透不出來。六道裡頭搞輪迴全是假的,佛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要能體會,我們要能覺悟。

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在什麼條件之下成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了。我們就知道,修行修什麼?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你修行的地方,修什麼?不起心、不動念。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聽得清楚,也聽得明白,沒起心動念,這就是佛;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不起心動念太難了,我們沒有辦法知道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斷不了。我們的念頭很粗,真的是無量的念頭糾纏在一起,讓我們感覺有個念頭出來了,微細念頭不知道。分別、執著是最粗的念頭,這個我們知道,這不是微細的念頭。所以修行,證小乘四果、大乘十信是辦得到的,不過要真幹,就是要真放下。稍稍有一點執著,還是凡夫,不是聖人。

大乘入門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入門初果須陀洹,一定要把五種最明顯的錯誤放下,這五種我們能做到嗎?放下有兩種方式,一種,聽到佛說的,教我放下,我就甘心情願放下。這很了不起,這個我們說他善根深厚,對佛的話真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這人不多。第二類的人,搞明白了為什麼放下,他真放下了。實際上這種人也不多,為什麼?真正搞清楚不容易。頭一樁事情,身不是自己。我們剛才說這兩種人,一種人相信釋迦牟尼佛,身不是自己,好,就不是自己,就不把身當自己。這個很厲害,把身見放下。邊見放下,邊見是對立,凡是對立的都是錯誤的。對立跟和諧是相對的,沒有對立就是和諧,家和萬事興,這個我們不能不曉得。成見是錯誤的,是自己的妄想,不是事實,這個要放下。再就是廣泛的,一些錯誤的看法要放下。這個東西統統放下,就是須陀洹果。我們知道,這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有沒有放下?沒有。沒有,換句話說,小乘初果沒證得,大乘初信沒證得,沒入門。

佛法,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有證果的,叫正法住世。其次,有講經的、有聽經的、有修行的,沒有證果,這叫像法,不叫正法叫像法。像法是相似,因為他真有修行,他沒有證果。如果有講經、有聽經的,沒有修行的,把經教當作學術來研究,現在很多。我三次到歐洲去訪問,我看到歐洲的漢學,漢學主要是學習儒釋道,這都叫漢學。他們的典籍都是漢文文言文寫出來的,就是儒釋道三家。我看他們的學習,他們非常認真,也很用功,他們是把它當學術來研究,古代有一種學術,研究到底是些什麼,他們沒有奉行,沒有依教修行。這是佛法的末法。如果講經的人沒有,聽經的人沒有,修行的人沒有,證果的人沒有了,這叫滅法,法就滅了。

我們現在是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時期,末法時期沒有證果的。可是佛法有個特別法門,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的,有特別法門,這個特別法門就是淨土,我們現在所學的這個,這個法門往生就是證果;換句話說,這個法門裡頭有正法。淨土的道理你懂得了,方法你知道了,你能真正發心信願持名,這就是末法,淨宗的末法。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你就是正法,為什麼?你必定往生,往生就是證果。所以在今天,淨宗裡頭有信、解、行、證,淨宗道場就是正法道場,這一點我們要知道。淨宗的成就最難也是難在放下,不能往生的,情執沒有斷,情執屬於貪;怨恨沒有斷,怨恨屬於瞋;懷疑沒有斷,懷疑屬於痴。貪瞋痴這三個煩惱沒有斷清,它會障礙你,你念佛不能往生。所以真正念佛求往生的人,必須把這三樁事情要淡薄,愈淡愈好,往生的時候它不會障礙你,你徹底放下了。

這個佛法當中常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用戒來對付我們的貪,用定來對付我們的貢高我慢,瞋恚的煩惱要用定來對付它,用慧來破疑惑,叫勤修戒定慧。戒定慧在哪裡?這部經裡頭具足了戒定慧,這一部經就夠了。這部經要通要達,通是沒有障礙,達是真正明瞭。所以一門深入有道理,我每天念這部經,每天念十遍,每天念二十遍,念到能背誦的時候就不需要經本,一天也要念個二、三十遍,愈多愈好。不念經的時候就念佛,不要讓時間空過,要分秒必爭。念個三年五載,你決定得生。三年五載說你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想去馬上就去得了,還有壽命不要了,不願意在世間再受罪。尤其是老年人,現在兒孫不孝,在全世界,養老院裡面的老人自殺時有所聞,這不足以見怪。為什麼?他對這個人生命失望了,活著有什麼意思,生不如死,他才會動自殺的念頭。這個念頭是錯誤的,自殺不能解決問題,自殺帶來的麻煩更大,他不知道,應當念佛。

別的法門要斷煩惱,我們斷不了煩惱,這個法門不要斷煩惱,帶業往生,我們可以帶著煩惱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我們做得到,不帶業我們做不到,帶業才能做到。遇到這個法門,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不能錯過。這個世界這麼好,阿彌陀佛沒有妄語,釋迦牟尼佛沒有妄語,歷代祖師大德也不會欺騙我們,我們一定要肯定,真實不虛,死心塌地就在這一門上,我這一生決定要成就,這就對了。

死了,這個世間什麼都帶不去,佛說得很好,「萬般將不去」,將不去就是你帶不走,一樣都帶不走;「唯有業隨身」,業怎麼樣?業牽引你又去投胎去了。所以造業這就是大問題了,造善業,業牽引你到三善道受報;造惡業,業牽引你到三惡道受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自作自受。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相信這個事實,於是我們一心一意修淨業,我起心動念統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六道裡頭沒有,三善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三惡道也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你造這個業就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心心相應。那你想想,造什麼業好?

年歲大了,六十歲是花甲之年,花甲是老人了,真正的老人,花甲老人,我們還有什麼打算?六十歲以上,一心一意為求生淨土打算,這人高人,這人真有智慧,這個人真了不起。還要給世間搞名聞利養,叫大錯特錯,決定幹不得,不能沒有這個警覺。八十以上那就沒話說了,專心搞這樁事情,什麼都不能過問,為什麼?八十以上隨時都可以走。我們中國古禮,這就不是閒話了,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們,對待賓客,「七十不留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不能留他在家裡住一晚上。為什麼?萬一他過世怎麼辦?人家說你害了他,這個關係扯不清。這是禮節,中國古禮。「八十不留飯」,八十不留他吃飯,也許吃一頓飯就吃走了,你這個飯裡是不是有毒?是不是害他?避免嫌疑。

現在雖然說醫藥發達,說人壽命延長了,不見得,二、三十歲走的人很多,每天看看報紙上的訃文都有。人命無常,什麼人知道?所以學佛,得人身真的是難,得人身一定要有高度的警覺,我要把這個短短時間來辦我的大事。最大的事情,脫離六道輪迴,這是真正大事。這個機會不容易得到,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碰到了,一心求生淨土。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如果有緣要幫助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方法?用破迷開悟,用這個方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具體落實在教學,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示範,教了一輩子。祖師大德也給我們做示範,賢首國師當年在世,一生講《華嚴經》三十遍,大經;清涼國師在世的時候,講《華嚴》五十遍;道綽法師,念佛人,講《觀無量壽佛經》二百七十多遍。這都是現身說法,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自己如是修、如是行,也如是勸人,做出樣子給人看,才知道那些人講經講得勤快。聽眾人數不是很多,古時候人口少,建築這個殿也不是很大,能夠有兩百人就很多了。我最初,三十年前到香港來講經,我們那個講堂大概是我們攝影棚兩個大,也就是我們二樓會客室這麼大。能容納多少人?容納一百多人,一個一個擠著坐,不能擺椅子,椅子擺不下,擺小圓凳。一九七七年我來講了四個月,法緣還不錯,四個月,一般都是會坐滿,還有沒地方坐的,站在門口、站在窗口聽的,有,這遲到的,找不到座位。我們學什麼我們跟人家講什麼,勸大家一起學。

曾經有個日本的法師,我在台北遇到的,他知道我在香港講經,那時候回台灣沒多久。他問我,你講《楞嚴經》,跟淨土有什麼關係?你修淨土的,你怎麼會去講《楞嚴經》?我回他的話,我說觀音、勢至跟阿彌陀佛淨土有什麼關係?他還沒聽懂,感到很疑惑。我說觀音、勢至跟阿彌陀佛叫西方三聖,《楞嚴經》上講什麼?二十五圓通裡頭選出來的就是觀音、勢至。你們大家只曉得文殊菩薩揀選圓通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你們疏忽了,大勢至菩薩也是揀選出來的,一般人疏忽了。按照順序排列的是正常的,從按順序排列特別拈出來放到最後的,這就叫特別法門。

二十五圓通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觀世音菩薩那個特別是太明顯了,因為觀音菩薩照排列的話他排列在第二名。第一是眼根,第二是耳根,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二十五按這個順序。觀音菩薩擺在最後,這個太明顯了,從第二調到最後,這明顯。大勢至菩薩他本來排在二十三,本來排在第二十三,現在把他放在第二十四,這就動了。把二十四,擺在最後的二十四,我們講這個排列最後那個是彌勒菩薩,他跟彌勒菩薩換了個位次,所以他也是特別法門。但是他只是一個位次對調,不容易看出來。所以,很多講《楞嚴》都沒有把它說明白。二十五圓通裡是兩個特別法門,大勢至代表念佛法門,觀世音菩薩代表耳根圓通。為什麼?大勢至菩薩的法門,遍法界虛空界管用,觀世音菩薩的法門,我們地球上居民管用。我們確確實實的我們的眼根不如耳根,眼看不清楚,聽清楚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講經教學用音聲說法,講給大家聽,聽明白了,聽久了開悟。

孔子在中國,跟釋迦牟尼佛差不多的時代,教學也是用言語,那時候沒有書本,也沒有講義,什麼都沒有。這些典籍,是老師過世之後,學生從記憶當中把它寫下來,再整理成為書,流傳給後世。《論語》,孔子沒看到,這些經典,釋迦牟尼佛都沒看到,佛在世的時候沒有。佛滅度之後,佛經有四次結集,第一次比較近,佛滅度之後三個月,好像是的,大迦葉、阿難,請阿難尊者複講。佛教培養講經人才,就從這個地方留傳下來,叫複小座。阿難複講,五百阿羅漢給他作證,沒有一個反對,這就記錄下來成為經典。不是少數服從多數,有一個阿羅漢不贊成,這個話要刪掉,不能留傳後世。說明結集的態度非常嚴肅,有一個人覺得有懷疑就不能寫;必須五百個人個個贊成,個個都說對,阿難所說的跟佛說的一樣,所以叫如是我聞。

佛法真正是求福求慧,長壽在福裡頭,一切福德第一就是壽命,如果沒有壽命,一切都落空了。所以長壽是第一福報,有壽命才能成就一切功德。所以學佛,為什麼要學佛?為智慧、為福德,這個對。世間人,給一般世間人講,求智慧、求福報、求長壽,健康長壽,這是大家能聽得進去的。事實如是。如果我們學佛的人自己沒有得到,跟別人講,人家懷疑;我們自己得到了,他就相信。我跟李老師學講經,那年我三十一歲,老師七十歲,身體健康,七十歲的人看起來像四、五十歲,這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年輕人跟他在一起,體力不如他,動作敏捷,讓我們佩服。到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照顧,還能自己照顧自己。為什麼不需要人照顧?行,我自己可以照顧自己,包括燒飯、洗衣服,全是自己來。九十五歲這年,勸請的人太多了,才接受兩個學生照顧他。

沒想到他九十七歲就走了,本來是可以再多住幾年的,食物中毒。老師一生慈悲,一個老居士煮了碗麵,供養老師,老師吃了。這個麵應該是外面買一把一把的,硬的,那裡頭防腐劑很多、很重,可能過時了,聞聞味道都不對了,老太太粗心大意。老師吃了之後,他是個很有名的中醫,這也是他有膽量,讓吃,當面吃,讓老太太歡喜。吃了之後,回去趕緊用解藥,化解了,這第一次。第二次隔了半年,又遇到這麼一樁事情,他回去用解藥來不及了,毒擴散了。畢竟是九十七歲的人,這一擴散的時候就病倒了。我到台中去看他,他就告訴我,決定不要上館子吃東西。這個老人肯定館子裡面雖然是素食,不乾淨,食物中毒你怎麼辦?

尤其現在,蔬菜有農藥、化肥,你敢碰它嗎?三十年前沒有這個機會,沒有聽說什麼農藥、化肥。我在香港講經,晚上講經,白天大家帶我去觀光旅遊,走到什麼地方,有小吃的,坐下來就吃,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飲料跟飲食沒有問題。現在不行,現在不敢吃了。那怎麼辦?自己帶。旅行,在飛機上我自己帶飯,長途飛機帶兩個便當,短程的帶一個。自己帶水,自己帶個水瓶。進關的時候,水受限制的,不能帶。但是水如果是放在行李裡面可以寄,它可以,手提行李不可以。我們上了飛機之後,在飛機上裝開水,或者是進入檢查過後,裡面還有賣水的,可以在那邊去買。因為在候機室裡頭,裡面有飲食、點心、茶水供給,在那裡裝水可以。在它接待室裡裝水那沒有問題,那個地方沒有檢查了,就拿上飛機。這是現在人生活,活得很辛苦,跟三十年前不一樣,往後愈來愈嚴重。所以看看經典裡面介紹,我們相信的人有福報了。

『瓔珞』,「印度貴人男女」,貴族,「編玉以懸於身為飾」,這叫瓔珞。掛在胸前的,手臂上的手鐲,這是瓔珞一類的裝飾品。「如是衣飾皆以眾寶合成」,極樂世界寶太多了,說不盡,「故云眾寶妙衣等等。以由寶所成故,光色微妙」。我們這邊的寶是堅硬的,可以做裝飾,不能做衣服穿;極樂世界的寶柔軟的,有很薄的,可以做衣服。黃金可以做衣服,銀可以做衣服,玉石它都是軟的,非常精細,這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如《觀經》云: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寶放光,「是故無量光明。又云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是故百千妙色。所云百千者,蓋極言其多也」。「又色中復放光明」,色裡頭又有光。如《觀經》所說的,「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玻璃是水晶,古時候沒有現在的玻璃,玻璃是水晶;琉璃我們現在稱為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出紅色光。等等」。「故知光色重重無盡,如是衣飾」,你穿戴的衣服、你的裝飾,「具足莊嚴,自然在身,非因造作」。極樂世界沒有造作的,沒有人為的、沒有造作的,全是自然的。

這些,學佛的人想通了,不會懷疑。為什麼?我們欲界,不說色界、無色界,那個太高了,欲界第五天化樂天,他們衣食、居住的統統是變化所作,真的是心想事成。在我們這個世界有,極樂世界那就正常了,那不稀奇。所以,我常常把極樂世界比喻作第六天他化自在天,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像是第六天的天人。我們心想,我們自己不會變化,誰變化?阿彌陀佛變化,我們想什麼,阿彌陀佛變現出來供養我們。阿彌陀佛好比是化樂天,我們去了是他化自在天。用這個比喻能增長我們的信心,讓我們斷疑生信。

下面第四段,居住,「住自在」,居住的環境。這裡頭有分四小段,第一「形色」。

【所居舍宅。】

你居住的房子。

【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

你這房子太美了。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右面這個經文,「明住所,受用具足」。『舍宅』,就是我們所居住的房屋,「俗云,宿舍、住宅」。『稱其形色』,形色是什麼?是大小、顏色。「《會疏》云:形,其身大小。色,青黃等色。蓋指房屋之形體與色彩相調和,或舍宅之結構、大小、顏色等等,皆與住居者之形色相稱。故形狀稱身如意,色彩悅目賞心」。這是說極樂世界居住的環境能稱人意,換句話說,完全適合你心裡面所歡喜的,你想什麼樣子它就現什麼樣子。極樂世界居住的環境並不是同一個樣子的,不是的,真像《華嚴經》經題上所說的,無量花卉遍滿園林,《華嚴經》用這個題目。華就是花,嚴是莊嚴,美不勝收,什麼樣的品種統統有,應有盡有,沒有欠缺的,這個花園才值得欣賞。如果統統是一色的,那有什麼意思?看完這一個不想再看第二個,跟這一樣的。不一樣!極樂世界居住的房屋形色不一樣,就像萬花莊嚴。這環境之美,都是每個人心想生。誰變現的?阿彌陀佛變現的,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

『寶網』,「由寶珠連綴而成之羅網」。『彌覆』是遍蓋,統統蓋住。這個寶網什麼時候能看到?喜慶的日子,張燈結綵,把整個房子統統都裝上燈,晚上看起來非常之美。外國聖誕節,大概最考究的、最認真做慶祝的還是斯里蘭卡,斯里蘭卡一年最大的節日是聖誕節,它叫衛塞節,就是佛誕,釋迦牟尼佛出生。我們中國人把它定作四月初八,國外的他們是用五月,陽曆五月月圓的那天,五月月圓的那天是佛的生日。斯里蘭卡聖誕節要過幾天?不是一天,一個星期,七天,七天七夜,晚上也沒有停止的。晚上更熱鬧,晚上看燈,看花燈,家家都張燈結綵,把房屋都布置得美輪美奐。而且街道上,旁邊都有供養著吃的東西,飲料、點心,不要錢的。隨便到哪一家,你到那裡去吃,他們非常歡喜,供養遊客的。所以你日夜可以不休息的,你去轉。他們有三個大節日,以這個節日最重視,擺在第一,時間最長,七天,全國放假,老老少少滿街去欣賞。羅網整個蓋在房子上面,這是裝飾品。

『懸』是懸掛,懸掛的是『寶鈴』,「珍寶所成之風鈴,隨風能發微妙音聲」。所以『奇妙珍異』,「奇特、美妙、珍貴、希異」,這是讚歎寶鈴中諸寶的殊勝,真的是無量珍寶。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有幾種相類似,但是實際上跟人家比,那相差太遠了,怎麼比也比不上。我們人間不如天上,天上比不上極樂世界。『周遍』,「遍及無餘也」。『校飾』,「《會疏》曰:相交莊飾」,莊嚴跟裝飾交互,美不勝收。這是說形色,居住環境的形色。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12日15:27:0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45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