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五集) 2013/5/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8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六十六頁,第六行當中:
「三寶者,一切之佛陀,佛寶也。佛陀所說之教法,法寶也。隨其教法而修業者,僧寶也。」我們每一堂課前面都念三皈依,這是斯里蘭卡小乘法師對我的建議,我們歡喜接受。這是重要的提示,就是提醒,學佛學的什麼?就是要依靠三寶。三寶第一個是佛寶,佛是什麼?在三皈誓詞裡面,這個佛寶著重在智慧、福德,叫二足尊。二,第一個是智慧,第二個是福德,我們一般講福報;足是滿足,圓滿了。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在智慧、福德裡面,這是最值得人尊敬的,稱為二足尊。我們向他學習,我們希望達到他的境界,我們的福德跟他一樣圓滿,是這個意思。怎樣才能夠達到?一定要修佛法,法是佛的教誨,也就是佛他怎麼從凡夫修成的一些理論、理念、方法、經驗,把這些東西告訴我們,提供我們做參考。
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離欲,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所有的欲望,包括出世間的。為什麼?有欲望就有煩惱。佛是給我們宣說講解這些東西,他有沒有這個念頭?沒有,心地真正清淨,一塵不染。還有個想成佛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個錯誤念頭,你本來是佛,你想成佛你就成不了,為什麼?你有個妄念在裡頭。這個妄念要拿掉,你就真成佛。你看,連佛的念頭都沒有,何況世間的,所以叫離欲尊。所有一切修行方法,離欲就是放下,放下萬法。萬法當中欲是最難放下的,你把這個東西放下,那是離欲當中最尊貴的。達摩是梵語,就是法,修學的方法。
最後皈依僧伽,僧伽也是梵語,就是僧團。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省略掉,皈依僧伽叫皈依僧,尾音去掉。原本的意思是團體,今天我們講社團,可以用這兩個字來翻譯,社團。所有社團裡面,出家人的這個社團、這個團體,最值得人尊敬的、值得人學習的,是所有一切社會團體的好榜樣。為什麼?他修六和敬,這個才圓滿。這個僧團,「見同解」,理論,從理論上建立共識,團體每一個成員想法、看法都一致,這多難,這太難了。通常夫妻兩個人意見都不一樣,同床異夢。團體裡面不論多少人,意見能一致,這叫見和同解。這是和合僧團最重要的一個條件,思想的統一,目標的統一。第二個就是守規矩,戒律是規矩,團體生活人人要守規矩,不守規矩團體會亂掉,所以「戒和同修」。戒裡頭最重要是十善,這是基本的戒條。在中國傳統就是五倫、五常,五常確確實實跟佛家的五戒完全相同。五常是仁義禮智信。你看仁,五戒裡頭不殺,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完全相同。那個時候佛教沒到中國來,中國古人講的仁義禮智信就是佛法講的根本大戒,這五戒,人人必須遵守。佛教說得更細,把五戒擴張到十善,十善裡頭有不貪、不瞋、不痴,說得更好、更圓滿,這才能和合。然後落實在生活,你看「身同住」,大家同在一起生活,「口無諍」、「意同悅」,個個都歡歡喜喜,末後一個是「利同均」。利是什麼?利養,就是生活是平等的,沒有厚薄,衣食住行平等。
這個利同均,確確實實就是今天所講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共產主義的實際,幾千年前在佛門裡面完全實現了。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托缽,托缽當然每一家飯菜不一樣,有好也有很差的,這就不平等了。佛用什麼方法?托來不可以自己就吃,不可以,要回來;一方面在路上吃,這個不好看,這個威儀多難看。規規矩矩去托,托回來,回來之後大家把飯統統集中放在一起,就平等了。然後吃多少就拿多少,所以叫應量器,你缽的大小不一樣,我能吃多少就拿多少,不要拿太多。剩下來的,還有剩下來布施給禽獸,給鳥、給獸,布施給牠們。中午一餐就吃乾淨,缽就洗乾淨,明天再用。不能說我多托一點留到明天,明天少跑一趟,不可以,天天要去托缽。托缽是一堂功課,也就是在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修什麼?修清淨心。說實在的話,就是修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真正做到不執著就證阿羅漢,做到不分別這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佛。
所以法是離欲尊。早年章嘉大師教我就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到底是先看破後放下,還是先放下後看破?眾生根性不一定,所以從哪個先下手沒有定法,完全看個人根性。大概是煩惱障重的人要先放下,所知障重的人要先看破。所以看你哪一種煩惱重,你先用哪個方法。障礙就是這兩種,一個煩惱,一個所知。知識分子大概是所知障重,為什麼?他不搞清楚,他不肯放下的;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他自然放下了。煩惱障重的人,叫他當下就能放下。所以念佛法門最好,一句佛號就能把煩惱障制止住,煩惱才起,一句阿彌陀佛就把煩惱取而代之。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是煩惱,這個念頭才動,不要緊,當然會動,不動你是佛了。你不是佛,凡夫決定會起煩惱,煩惱才起來,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叫功夫得力,這叫會念佛。決定不可以一面念佛、一面起煩惱,煩惱把念佛功夫全都破壞了,那不能得利益。不起煩惱的時候也要念佛,為什麼?不念佛長無明,無明是愚痴。所以這個佛號就很重要,不但破煩惱,也能破無明,這法子妙絕了,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三昧,就是修定,難成,為什麼?它定裡頭沒有東西,我們一般凡夫非常不容易做到。清淨心裡頭一樣都沒有,起心動念就有東西,起個萬法皆空也是個念頭,妄念,怎麼來了一個空的念頭?所以不許你有念頭,不管念頭是什麼,世俗的念頭還是聖教的念頭,都不可以。《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捨就是放下,法是佛法,佛法都要放下,何況世間法?佛法不放下變成所知障,你還是執著。世間法不執著了,執著佛法,錯了;世間法不分別了,分別佛法,錯了。佛是教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不是換對象。
真正的東西?真東西說不出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真的。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什麼都沒有,這是真的。我們念佛人念到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是真的,這你決定往生。不但往生,你智慧就生了,無論遇到什麼問題,你一定能解答。這個解答,一個是自性本有的智慧,第二個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所以學佛要知道學什麼。但這種事情不能對初學人,初學人聽不懂,他也做不到。我們為別人說的,他要能聽得懂,要想一想他可以做得到,這個對他有利益。聽不懂,做不到,白講了;聽懂了,做不到,也是白講。這叫應機施教,什麼樣的根性講什麼法。釋迦牟尼佛全知道,講學的時候也是由淺而深。
我們細心觀察他,四十九年教學,鹿野苑十二年講阿含。阿含,世法裡頭最好的,無與倫比的,教你怎麼做人;做好人,做好事,來生生天,這是大家希望的,每個人很願意接受。所有宗教終極的目標都是天堂,只有佛教不叫天堂。佛教,阿彌陀佛那裡叫極樂世界,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叫實報莊嚴土,比天堂還殊勝。天堂沒有脫離六道,佛這個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這是真實的利益,稀有難逢,我們今天逢到了。逢到這個,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會歡喜。因為那個境緣不妨礙你、不影響你,你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人生最高的享受」,不受外頭環境干擾,每天能有這樣的歡喜心。這個歡喜心從哪來的?大乘經教裡頭來的,而最真實的無過於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就選擇了它,真正不可思議。
三寶,參考資料裡頭有很多,我們前面學過小乘三寶、大乘三寶、別相三寶。我們再看底下一段,「同體三寶」。這從《三藏法數》裡面節錄的,出自於「《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並三寶章」,「三寶章」是《華嚴經》裡面的一章。這裡頭說的,「謂佛法僧,名雖有三,體性是一,故名同體三寶。」這是很重要的理論。我們知道三寶同體,立刻就能夠聯想到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同體,是一體。為什麼?我們不能離開團體,人是個社會動物,社會動物是群居不能獨立生存,要互相合作的。佛教叫眾,眾就是團體,一個團體單位,最小的團體是四個人。中國人講三個人以上就叫一眾,三個;印度人是四個人,四個人在一起生活就是僧團。所以很多同學家裡,夫妻兩個,有兩個小孩,就四個人,那就是一眾。如果你們家裡四個人要是都修六和敬,可不得了,那是眾中尊,依照六和敬修是團體當中的模範團體。為什麼?這個團體裡頭人人幸福,快樂美滿,它和睦。和睦比和諧的意思更深,睦有親愛的意思在裡頭。四個人每個人都有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才叫做和睦僧團。有這個基礎,後面自然就做到了,沒有絲毫勉強,自性裡面的美德統統都能夠現前,而且非常自然。這個團體生活多麼可愛、多麼可敬,所以它是一切團體裡面最好的團體,示範團體,稱之為眾中尊。
第一個,「佛寶」。「佛」這個字,是佛教到中國來翻成中文新造的一個字。中國文字裡頭沒有佛這個字,但是沒有人字邊這個弗有,古時候就有。這是人,人叫佛,所以用個立人邊加一個弗字,這新造的。佛教到中國來造了很多新字,專門為翻譯造的。這個字是很明顯的,「梵語具云佛陀」,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全省了,單單稱一個佛。稱個佛陀,還是省了,佛陀耶,它有個尾音叫耶,翻成中國意思叫覺。「謂性體靈覺,照了諸法」,自性的本體靈明覺知,這是它的本能。靈明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想像,極其微弱的波動它全知道。像彌勒菩薩所說,阿賴耶的波動現象,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它的頻率。我們現在用秒做單位,一秒鐘至少可以彈指五次,那就再乘五,就是一千六百兆。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樣微細的它清清楚楚,一點都不含糊,靈明,靈覺。也就是說明,在這樣高頻率微細的波動,它完全能捕捉得到,就像在眼前看得清清楚楚。我們不知道。這個境界就在眼前,不在別處,眼前所有一切法都是這種頻率之下發生的,它就在面前,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所以大乘經上常說「即在當下」。凡夫成佛,轉識成智,轉迷為悟,轉煩惱為菩提,在什麼時候?就在當下。我們今天睜開眼睛看的這個色相,這個色相像畫面一樣,這畫面是怎麼回事情?這講「非空非有」,真相。怎麼說非空?它有相;怎麼說非有?這個相不存在。不存在見到了,見到它不存在,真難懂。
我們藉一個比喻就有概念了。這個是從前老式的電影,電影的膠捲,幻燈片。會照相的人這叫正片,我們洗出照片的那個,那叫負片,這是正片。把它打在銀幕上,你就看到了。可是電影放映機的速度一秒鐘二十四張,它在那裡搖滾著放,鏡頭打開,一張在屏幕上,立刻關起來,再打開,第二張,叫動畫。底片裡頭絕對沒有兩張是同樣的,大同小異。這是縮小,縮在這麼一個小境界,大同小異。整個宇宙裡頭,給諸位說,是小異大同,不是大同小異。我們做個實驗,這個底片放在放映機裡,我們只留一張,二十四張只留一張,其他把它抹黑,在放映機裡面放,你看到什麼?只有一張,睜大眼睛注意看,看銀幕上會看到什麼現象?看到有一個光,一閃就沒有了。二十四分之一秒,一閃就沒有了,知道有一個光閃了,光裡頭什麼東西不知道。二十四分之一秒,在你面前,你居然什麼都不知道,只看到一個光。
現在把速度加到一千六百兆,不是一千六百張,一千六百兆這個張次,在你面前曉不曉得?毫無感覺。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真相,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眼睛看的、耳朵聽的,星球爆炸的聲音就在眼前,沒聽見,在耳邊沒聽見。為什麼?它太快了,再想聽,它沒有了,就是這麼個狀況。所以從老式這個電影放映機能讓我們有這麼一點概念,真的就在當下,你就看不見。什麼人在當下能看見?大乘經上常說,八地以上,八地以上他就能看見。也就是說,二十四分之一秒的速度在銀幕上閃現,在我們想像當中阿羅漢能看見,阿羅漢的天眼,因為阿羅漢的天眼能看到微塵。微塵是什麼?用現在科學裡講的應該是原子。阿羅漢能看到原子,在一個物質裡面他能看到原子在裡面起的作用。物質是原子組成的,他能看見,我們看不見。而且它太小了,它是個生滅相。
微小的東西通過顯微鏡放大我們能看見。我們看細菌,前年我在台灣治牙齒,牙周病,我不知道什麼叫牙周病,我覺得我的牙齒很正常。他給我一檢查,他說法師,你的牙周病很嚴重,你還能講經,你應該在十年前就要治,太遲了。我才曉得,刷牙齒的時候看見了,牙齒跟牙齦接縫的地方是黑的,好像一條黑線。我們也沒在乎,那不妨礙吃東西。他就在那個黑的東西挑了一點,針挑了一點,我們看到是髒東西。放到顯微鏡裡面去放大,我們真嚇一跳,像什麼?像糞坑裡的蛆一樣,密密麻麻的都在動,統在蠕動。他就告訴我,這是牙齒裡頭的細菌,就是那一點黑東西。我說你放大多少倍?三千六百倍。放大三千六百倍,我們看到每一個細菌像個小蛆一樣都在動,好怕人!讓我們才知道牙周病的概念,不親自看到不知道。要費時間把這個東西統統清洗掉。花了二、三個月的時間之後,清乾淨了,再用針挑這個牙縫裡頭,沒有了。他說不錯,很難得,一般洗乾淨之後還會有幾個,我居然一個也沒有,他說洗得最乾淨,很不容易出現這個現象。如果沒有顯微鏡看不見。所以我想這牙周病也是近代的,古時候一定沒有聽說有牙周病這種名詞。但是久而久之,這些細菌會把牙根吃掉,吃掉之後牙齒就掉了。
這是說極其微細的諸法裡頭,就在我們眼前,沒有離開,是真的不是假的。宇宙什麼時候發生的?就在現前發生。說是多少多少年前什麼,那不是的,那是那個時候的宇宙發生的,今天的宇宙是今天發生的,昨天的宇宙已經過去了。我們今天講這一秒鐘是這一秒鐘發生的,上一秒鐘是上一秒鐘發生的。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所以它不是一個。如果是一個,那就是相續相,不是一個,每一個都不一樣。所以說,大乘經也是這麼說法,相似相續相。好像是一樣的,實際不一樣。所以江本博士做水實驗,幾十萬次的實驗,沒有兩個結晶畫面是相同,找不到。他也很訝異來問我,為什麼?我說這是正常的,這是必然的。為什麼?念頭前念後念不一樣,縱然前念、後念都是愛心,都是真誠的愛心,那個愛的程度不相同,前面一個是萬分的愛,後面可能是九千九百九十九分的愛,還差一點點,它就不會完全相同。所以我說不可能有兩個念頭是完全相同的。侷限在我們小範圍之內,我們不容易感覺,如果看整個宇宙,你就完全看出來了。整個宇宙念念變化很大,縮小在一點點不容易看到。
「性體靈覺」,這靈覺兩個字真正不可思議,一切眾生統統有,佛有,我們每個人都有。靈覺就是本性,本性起作用就叫覺。本性靈,沒有比本性更靈的。現在科學名詞叫感應,非常靈明的感應。覺就是它起用,在眼就叫見,在耳就叫聞,在鼻就叫嗅,在舌就叫嘗,在身就叫覺,在意就叫知;通常我們稱它見聞覺知,用四個字就可以,就全都說出來。見聞覺知,這是自性起的作用。在阿賴耶裡面它變質了,迷了,迷了就是受想行識。覺悟了就是見聞覺知,迷了是受想行識,它是一不是二。我們就知道,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用靈明覺知、用見聞覺知。我們這些六道凡夫,也可以包括到十法界的眾生,用阿賴耶的,全是受想行識。
四聖法界裡面,這些聖者,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他有沒有見聞覺知?有,阿賴耶沒有斷掉,見聞覺知裡頭摻雜著有阿賴耶,不錯了。我們六道凡夫只有受想行識,沒有見聞覺知,全迷了,統統是阿賴耶受想行識起作用。所以這個事情,真的,不能說空,不能說有。你說它空,它真現相;你執著這個相,相全是假的。相是相似相續相,要找一個獨立的相沒有,找不到。一個獨立的相,照彌勒菩薩的說法,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現的相。我們很清楚的知道,幻燈片在電影放映機裡面,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就看不到它,只看到有一個光閃了一下,這一張幻燈片裡面其他的內容一無所知。這就叫做「非空非有,是名佛寶」。
「法寶,法即軌持之義。謂法性寂滅,而恆沙性德,皆可軌持,是名法寶。」軌是軌道,我們今天講原理原則。我們能夠遵循這些原理原則,就可以證得自性。這個道是正道。那不是正道是什麼?不是正道是邪道,邪道是惡道,會把你帶到三惡道,或者是四惡道;三惡道是惡,阿修羅、羅剎是邪,偏離了正道。大乘裡面三福是正道,最高的指導原則。它有三條,所以叫三福,真正有福報。第一條人天福報,你只要真的能夠遵循,你不會墮三惡道去。這個三條,第一條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四句,這第一條。這四句我們一生能夠遵守、能夠奉行,來生決定不會墮三惡道,不會變成羅剎、阿修羅。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面就是五倫、五常,真正把五倫、五常做好,這個人不墮三惡道。這是自性的性德。反過來違背性德,這是邪道,這是惡道。修行人雖然有慈悲心、有愛心,可是他有貢高我慢、有嫉妒障礙,他帶著這個東西。帶著這個東西就偏了、偏心了,他喜歡的他很愛它,他不喜歡他就恨它。這個果報在哪裡?果報在阿修羅、在羅剎,福報大的是阿修羅,福報次一等的是羅剎。在阿修羅、羅剎裡面享福也非常殊勝,但是他會造嚴重的罪業,這個嚴重的罪業就是殺盜淫妄。因為他瞋恨心很大,他會發動戰爭,他會傷及無辜,所以死了以後就地獄、餓鬼、畜生去了。這就偏邪。
法性是寂滅的,這裡頭沒有一法,但是它有恆沙性德。恆沙性德裡頭第一德就是愛,所以這愛字了不起。我們能體會到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是建立在愛德的基礎上。宗教裡面講神的愛、上帝的愛、神聖的愛,統統是自性裡頭的愛。佛法講是自性,自性裡面的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在哪裡?就在我們面前,我們不知道,人人都有。而且這個愛還常常現前,一天不曉得現多少次,我們從來沒有感覺到。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只看到光一閃,裡面的東西沒看到,現在這個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連閃光也沒看到,它就在面前。我們要能看到,必須要看到相似相續相。相似相續相,行!真有相似相續相,在什麼時候?在嬰兒的時候。我覺得是三、四個月的小孩最好,三、四個月他還完全不懂事,也就是說沒有受到污染。實際上是受到污染,很輕,不嚴重,那個真常、性德能看見;染污重就模糊了,愈來愈模糊了。三、四個月的嬰兒,你細心觀察,他還不認生;認生就有分別、有執著了。他不認生,誰抱他,他都歡喜。所以我說「人生百日」,這三、四個月,一百天,「體露真常」。你看真常性德,你就看那個小孩,你細心觀察他,你才真正讚歎,了不得!為什麼?他還沒有改變,性德流露,全是真的。因為他還沒有用妄心,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他不懂得這些,這就是用真心。我們要在這個裡面去看大乘佛法所說的,看靈性、靈覺,看寂滅,看性德,看真常,看這個東西。所以中國古人講求胎教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為法性寂滅裡頭有靈覺,不是寂滅裡頭什麼都沒有。你看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就不能說它沒有。具足什麼?能大師沒說,可是佛在《華嚴經》上有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就是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本自具足。所以佛法,佛的教學,說穿了,佛教什麼?無非是教你開發、恢復你本有的智覺,不是從外來的,與外頭不相干。惠能大師逃難的時候,遇見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是受持《大般涅槃經》。《大般涅槃經》分量很多,兩種譯本,一種三十六卷,另外一種四十卷。天天讀誦,一天讀一遍是不可能的,分量太大,一天讀十卷要四天。她念經的時候,惠能在旁邊聽,等她念完了,惠能大師告訴她剛才念的那段經裡頭什麼意思,講給她聽。她非常驚訝,聞所未聞,五體投地,捧著書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不必拿書給我看。不認識字你怎麼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不相干,沒關係。為什麼?自性,自性的靈覺。
所以教育,說老實話,只有到大乘才叫圓滿。圓滿是什麼意思?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你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叫教育。能做得到嗎?能,因為它不要學的,不需要認識字,不需要學習,見性就行。怎麼見性?放下就見性。六根對六塵境界怎麼個修法?楞嚴會上二十五個大菩薩都是等覺菩薩,釋迦牟尼佛請他們每個人說出自己怎樣大徹大悟、怎麼明心見性的,每個人說的不一樣。怎麼修的?都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也是用根的名字,眼耳鼻舌身意;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叫七大。七大加上前面,三六一十八,叫二十五。這二十五位菩薩出來做代表,就代表了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因為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不超過這二十五大類,這二十五大類就包括無量法門。任何一門,你從眼耳鼻舌身意,從六根上修行,從六塵上修也行,從六識上修也行,只要你修一樣,不能搞太多,搞太多太雜,不行,一門深入。
觀世音菩薩就從耳根。排列的順序,這二十五個,前面的是六根、六塵、六識這麼排的,後面七大。所以觀音菩薩排列的順序應該在第二,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是耳根,排在第二,但是觀世音菩薩排在最後,擺在第二十五。這叫什麼?叫特別法門。中國古時候的戲劇,壓軸戲,最好的一齣戲放在最後。這有用意的,你聽戲,你把它聽到最好,愈聽愈好、愈聽愈好,如果後頭不如前面的,後面就沒人聽了,好的在後面。可是二十五圓通裡有兩個特別法門,一般人只曉得觀世音菩薩,因為他太明顯了,從第二位排到最後,這太明顯了。另外一個很不明顯的,大勢至菩薩,他也沒有按順序。大勢至菩薩排列的順序是第二十三,他也沒有按照,他不是擺在二十三,他在二十四,跟彌勒菩薩對調了,彌勒菩薩二十三,他二十四。這兩個,因為他兩個就一個位置上的,所以很不容易看出來。特別法門,沒有按照正常順序排列,叫特別法門。
觀世音菩薩特別法門,是針對地球上眾生來說的,釋迦牟尼佛示現在這個場所,地球上的眾生,哪個根性最利?耳根。這說大多數,少數例外那不算,大多數。看,看不懂;一講,他聽懂了。聽比看厲害,他聽懂。所以釋迦牟尼佛對地球上的眾生教學,用什麼?用音聲,用語言讓他聽,沒有用文字。世尊當年說法完全是口說,沒有記錄,也沒有參考資料,沒有經本,都是口說的。孔老夫子當年教學,也是口說的,也沒有記錄。都是後世學生,老師過世之後,把老師所講的記錄下來,留傳給後世。因為孔子教學的時間短,只教了五年他就過世。孔子周遊列國,他真的希望諸侯王有人能請他做宰相,他把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理念做出來給大家看。可惜十幾年在外面周遊列國,沒有一個諸侯王肯用他。他是個好人,問題這些諸侯王都怕他,怕他造反、怕他篡位,因為他學生裡頭能幹的人太多了。這個國家請他來做宰相恐怕靠不住,所以對他都很客氣,接待他,送客,送走了。夫子他真有班底,這七十二賢了不起,治理一個國家,個個都能獨當一方的。我想也就是這個原因,這些諸侯王不敢用他,知道他是個好人。所以到六十八歲,感到年歲太大了,這才把這個念頭放下,這條心死了,回家去教學,七十三歲過世,教了五年。你看六十八,六八、六九、七十、七一、七二,七十三走的,五年。五年教學有這麼大的影響,夫子作夢都沒想到,他要如果真正想到了,應該三十歲就開始教學。他自己說他,「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三十歲他的學問就成就了。
釋迦牟尼佛也是的,釋迦牟尼佛十九歲出家,放棄王位的繼承權,放棄宮廷富貴的生活,去做苦行僧。這個示現是教給我們放下煩惱障。他也是三十歲開悟。出去外面參學十二年,十二年並沒有開悟,而是放下之後,在畢缽羅樹下入定,定中開悟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這個樹,以後就稱它作菩提樹。菩提是覺悟的意思,釋迦在這個樹下覺悟的,大徹大悟。覺悟之後,就是見性之後,完全不同,什麼都知道,障礙全沒有了,世出世間法,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的。在世的時候,對於以後他有預言,他的法運,也就是說他教學的影響,現在人講影響,影響的空間是整個世界,我們現在講全世界的,這地球,影響時間是一萬二千年。它分為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這一千年還能保持他在世的樣子,變化不大;第二個一千年變化就大了,叫像法時期,跟他住世還相似,還有那麼點樣子,不完全相同;像法一千年過去了,這就是兩千年以後,叫末法時期。末法時期變化就太大,換句話說,跟佛陀在世的樣子沒有了,兩千年時間太久了,愈傳愈訛,到現在可以說真的沒有了,完全沒有了,全世界找不到了。
我們感到很悲哀,也無可奈何。沒有想到去年十一月,我們訪問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見到了,那是小乘佛教。見到什麼?見到他們把小乘佛教落實了,落實在普通人民日常生活當中。這個讓我們感到非常驚訝,怎麼地球上還有這麼個地方!總統非常開明,我訪問九天,我們見四次面。第一天見面,他請我吃飯,我們談了三個多鐘點,大概三個半小時,後面三次見面,大概都一個多小時。沒有想到這些小乘法師很了不起,個個都能言善道,小乘經都熟悉,他們真的在教學,每天教學不間斷。寺廟裡面是出家法師跟信徒學習的場所,星期天開放給學生,在校的學生,就是現在還在學校念書的,小學、中學、大學,星期天一定要到附近寺廟去學佛教教育。它的佛教教育是全國普遍的,有法師教的。我看他們學習的經典,《法句經》。《法句經》有兩個本子,我記得一個本子是四百多首偈,全是偈頌,另外一個本子是七百多首偈。裡面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佛法,佛法是小乘法,只講到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到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小乘是大乘的基礎。
佛法學了之後要能做到,要能落實到生活,這是真正的享受。如果能說不能行,實際的利益得不到,為什麼?你每天還生活在煩惱裡頭。佛法真正的利益,經上常講,學了佛法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你的喜樂沒有出來,你還有憂慮、還有煩惱,你沒有得到佛法利益。所以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他們的人民快樂,雖然不富有,他們知足常樂,他們沒有欲望的追求,一生當中能吃得飽、穿得暖,有房子遮蔽風雨,他就很快樂、很幸福,這麼樣一個國家。這國家面積不大,它的面積,我聽他們講兩個台灣,人口跟台灣差不多,大概二千一百多萬,面積兩個台灣大。緯度跟馬來西亞完全相同,跟新加坡、吉隆坡同在一個溫度帶上,屬於熱帶,距離赤道不遠。但是它四面都是海,馬來西亞是半島,北面跟陸地連到的。它四面有海,所以有海風調節。國家不想從科學技術上發展,這個很難得,他們想保持他們的原狀。只是現在必須要造幾條高速公路,這些工程大概都是中國人在做,跟中國關係非常好。
所以我想,這個地方我們有緣分應該幫助他,要把大乘傳過去。他們總統歡喜,那邊的法師也歡喜,這非常難得,就沒有障礙。我建議辦一個佛教大學,培養佛教的弘護師資,另外辦一所世界宗教大學,目的是團結全世界的宗教。每一個宗教是一個學院,有共同科目,有各別的科目(是你本宗教的),共同科目其他宗教都要學,宗教概論,彼此能夠和睦相處,共存共榮。大家彼此一接觸就會不一樣,為什麼?每個宗教有它的長處,可以取人之長補自己的短處,都把自己的宗教提升了。就像佛教傳到中國,把儒提升了,把道也提升了,很難得。所以真正能夠幫助世界,化解一切衝突,促進全世界的安定和平,這個多麼有意思!
我跟總統談,你們還年輕,生在這個時代,遇到這個機緣,應該做一番大事業,將來在全世界留名於後世,不是你一個國家,要放眼到全世界,要做這個好事。這個總統真是非常豪爽,他立刻就答應。所以寫了一封邀請函,邀請我參加他們今年五月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的活動,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聖誕,衛塞節,有四天的活動。這裡頭有多元文化活動。活動完了之後,邀請我到斯里蘭卡去講經一個月。這封信是他的國師強帝瑪法師親自專程送到馬來西亞,那個時候我正在馬來西亞講經,親自送給我的。當天他就回國去,就為這封信飛這麼一趟,我很感動!我說實在沒有必要,現在傳真傳過來就可以了,何必親自送?我叫他住兩天,他不住,當天就回去,真誠感動人。
「僧寶,僧,梵語具云僧伽,華言和合眾」,就是修六和敬。「謂恆沙妙德,性相不二,理事和合,是名僧寶。」所以這是一體三寶,出家應當向這個目標去邁進,在家也應該學習,尤其是在家庭,家庭本是一家人,應該落實一體三寶。理事和合,六和敬裡面第一條是理,「見和同解」,後面五條都是事。六和敬的僧團今天沒有了,佛經上說,如果有一個僧團出現,這個僧團一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整個地球上都不會有災難,這個功德多大!這個僧團的大眾必須放棄自我,放棄小我,完成大我,六和敬的僧團才真正出現。小我,自私自利沒放下,六和敬就不能出現。六和敬是建立在完全用真心,沒有妄心,所以它有這麼大的功德。一個六和敬的團體就能化解全世界的災難,比科學家講的殊勝,科學還不能跟佛學比。科學家說,地球上的人能夠斷惡修善、端正心念,有多少人?全世界人口總和的百分之一平方根。得出的數字,現在地球上的人口總數七十億,百分之一的平方根還不到一萬人,也就是一萬人真正修六和敬能拯救全世界。你看佛法講一個僧團,這個僧團最少四個人,用真心,用真心就是佛,這四尊佛。
像印光大師講的,他老人家不主張人數很多,有道理,人數多妄念多,達到六和敬非常不容易。他主張人數不超過二十個人,容易修到六和敬,二十個人天天在一起。特別是淨土宗,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只有一部經,絕對遵守《無量壽經》上的教誨,我們見解就相同了,經上教我們做的努力去做,經上不准我們做的我們絕不違犯,就能修六和敬。真正做到,確實能化解災難,比科學家講得更精彩,科學家還得要八、九千人,我們這裡二十個人、三十個人就行了。講的比他具體,修六和敬,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這就是真正的眾中尊,「皈依僧,眾中尊」,所有社團裡面最殊勝的社團、最好的社團。所以不必要很多人,人愈多愈雜、愈不容易。真正肯發心組成這麼一個僧團,二十個人夠了,印光大師定的標準。這二十個人放下萬緣,一心精進。
下面是「住持三寶」。佛不在世了,用什麼來代表三寶?「泥龕塑像為佛寶」,就是供養佛像,泥塑的、木雕的、金屬鑄的、銅做的、金銀做的,大陸上有許多佛像合金,就是金銀銅鐵混合在一起鑄出來的佛像,這個就是佛寶。「泥龕塑像者,佛滅度後,以泥木雕塑為像,住世不絕,是為佛寶。」見到佛像如同見到佛,常常想念佛的教誨,佛的教誨四十九年教得很多,很多的法門,適應各種不同的根性。我們學佛必須依照自己的根性、程度、學習環境、能力,綜合考量選擇一門,自己有把握在這一生當中修成功的,要選這個,不能好高騖遠。選錯了,用再大的功夫,一生不能成就。不能成就就依舊要搞輪迴,這個是很可怕的事情。這一輪迴就不知道輪到哪裡去了,來生還有機會接著幹嗎?所以問題很嚴重。最好的選擇,就是一生一定成就。
佛法傳到中國是釋迦牟尼佛像法時期,佛滅度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這一個一千年當中,確實我們在中國看到禪宗興旺,名山寶剎都是禪寺。我們在《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於這些名山的山誌裡面所記載的去看,禪在中國有輝煌的成就。《五燈會元》裡面記載的就一千七百個人,這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再加上《景德傳燈錄》,我們最保守的估計,應該有三千人。一千年當中有這麼多成就的,這在印度都找不到。教下成就的,教下叫大開圓解,禪宗叫大徹大悟,密宗叫三密相應、叫大成就者,淨土宗叫往生極樂世界,這些合起來說的確是非常可觀。特別是淨土宗,淨土宗往生真的就成佛了;雖然他不是成佛,他在極樂世界決定成佛,無量壽命、得到阿彌陀佛親自教誨。極樂世界那麼多人,阿彌陀佛能個別教誨嗎?能,阿彌陀佛有分身。有多少學生,他能分多少身,分身跟真身一樣。所以在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非常親切,不是說人多,太遠了,見不到,不是,每一個人都在阿彌陀佛身邊,都是緊緊靠近的。所以這個住持三寶它也很重要,它來提醒我們,天天看到佛像就像看到真佛一樣,感恩戴德,不敢懈怠,取這個意思。
第二,「黃卷赤軸為法寶」,這是講經卷。古時候的經卷是用軸做成的,所以稱為一卷一卷,這一部有多少卷,它是捲起來,像現在畫一樣的,沒有裝訂的,裝訂是以後才有的。方冊,從卷變成冊,是在明朝時候,明朝之前都是卷軸。「即今大藏經卷是也。以其住世不滅,是為法寶。」現在印刷術發達,做出方冊,精美的裝訂,攜帶更方便。以前卷軸攜帶不方便,統統是毛筆寫的,字也很大。我們到北京房山參觀石經,就了解了,以前寫經字大概都是寸楷,字很大。最古的時候是用卷,寫在卷上,以後造紙發明了,紙張大概也有一張桌子這麼大。古人雖然年歲大了,對於寸楷看得很清楚,不需要用眼鏡;現在縮小了,縮小真的大概六、七十歲以上都得要戴眼鏡看了。但是這個本子大幅度的縮小了,攜帶方便、收藏方便。從前一個藏經樓裡面只放一套《大藏經》,多少個房間?差不多要五個房間。像我們這個攝影棚的話,三個這麼大,才能夠放下一套藏經。現在縮小,你看縮小的時候,一套《大藏經》一個書架就放完,只有一百多冊,攜帶、運輸方便多了。這是住持,住世保持的三寶。
第三,「剃髮染衣為僧寶」。「剃除鬚髮,著染色衣」,這是世間出家人,「以能流通佛法,是為僧寶。」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三寶,這個很重要。佛像、菩薩像、祖師大德的像,供奉都是如同中國人供奉祖先,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這個意思。幾千年老祖宗念念不忘,人不可能不孝父母、不敬尊長,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根本就是孝敬。所以供奉佛菩薩的像,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孝敬的心。孝敬是真心,真心生智慧,妄心生煩惱,它不一樣。所以這個絕對不是迷信。即使是一般宗教敬天神,乃至於敬鬼神,他真正有信仰,有所畏懼,他不敢做壞事,對於社會安定,禁止犯罪,有很大的影響力。經論裡面是講的倫理、道德、因果,大乘經裡面可以說是高等的哲學與科學,提高我們學習的境界,提升層次。
佛法裡面有信,信位好比是小學;有住,這十住,好比是初中;有十行,好比是高中;有十迴向,好比是大學;有十地,好比是研究所;等覺,好比是博士班。一級一級往上提升,博士班畢業,才稱之為佛陀。佛陀是最高的學位,像現在學校的博士,最高的學位,菩薩是第二個學位,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它是學位的名稱。所以佛經上說,人人皆是佛,本來是佛,人人可以成佛。跟宗教裡頭的神不一樣,神至高無上,人不能跟神比,人不能成神、不能成上帝。但是在佛教裡面,人人能成佛,它是學位的名稱。拿到這個學位,在這個世間各行各業都可以從事,不一定在哪個行業,在任何行業他都是頂尖的人物,他有智慧,他有福德,他在這個行業是頂尖、是榜樣、是模範。所以,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裡面統統都有佛菩薩在其中,這是大同的思想。
我們對於現在出家人,不要去想他是不是真修行、假修行,不要去想這些,想這些對我們不好,為什麼?我們心裡面起了妄想,我們只起尊重想就好。提醒我們自己,他的形象提醒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是佛的學生,認真聽從佛的經教,一定學習經教,依著經教修行,這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