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六六集) 2013/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6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四百二十六頁,倒數第四行: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念老註解裡頭說,《魏譯》云,康僧鎧的本子,「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唐譯》的本子,「於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悉皆攝受。既攝受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宋譯》云:往一靜處,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這三種本子所說的不一樣。「古德於此,頗有異解」,古大德對於這樁事情有不同的解釋。
下面舉出例子來,「淨影、憬興諸師,並以五劫為發願後之修行時」,發願之後的修行。「《淨影疏》云:依願起行」,又,還是《淨影疏》說的,「故彼法藏於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行。又《略箋》云:斯乃修行之時也。蓋五劫之間,思惟勵修」。這個勵是勉勵。「修成滿所願之行。其既發願,不可無行」,發願之後一定修行。「上皆明五劫為發願後修行時」,經歷五劫的修行。
第二個都是日本法師他們的說法,「明此為發願時」,這個五劫是發願時。「《合贊》云:五劫者,發願思惟之時節也。望西亦以為發願時。《會疏》云:蓋夫菩薩建立淨土,猶如良匠建大城。先沉思圖畫之」,這先設計。「五劫思惟,如圖畫之」,這個五劫思惟,是在設計的時候,想怎麼建造。「此以五劫思惟,喻如施工之前,先打圖樣。故同於《合贊》」,《會疏》的說法跟《合贊》的意思相同。「謂為發願時,而非願後修行時。《甄解》亦同此說。蓋諸家均據《魏譯》」,所根據的是康僧鎧的本子。「上說正與《魏譯》相符」。《魏譯》本子,我們在前面看過,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根據這個本子講的。
第三,「嘉祥師云」,我們中國古德註《無量壽》的就是這兩位法師,淨影師跟嘉祥師。嘉祥師說,這五劫當中是修行發願。「此則雙舉修行與發願,兩者並舉,但以發願為趣,此正與《宋譯》相契。《宋譯》中先曰:思惟修習。後曰:發大誓願,經於五劫。故知五劫之中,以清淨行,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經歷五劫,大願方成。此亦正與今之會本相契。本經中於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之後,方曰所攝佛國,超過於彼」,跟嘉祥師的說法相同。「故此五劫乃修行發願時」,修行發願的時候。
在這個地方,我們知道諸佛,包括法藏菩薩在內,都是表法給我們看的。目的是讓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建立生起信心,目的在此地。這個說法,用現在人的話來說,它很合乎邏輯。極樂世界不是憑空想像的,不是憑空畫圖設計出來的,而是佛五劫修行。這個修行就是他遵照世間自在王的指示,參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這二百一十億是表法,它不是數字,代表大圓滿。也就是說遍法界虛空界所有諸佛剎土,他都去考察過、都去參訪過。這個佛國土裡頭有哪些特別殊勝之處,他就記取;有一些艱難不容易修學的地方,他就捨棄。所以用這麼長的時間,五劫是個很長的時間,才把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真善美慧完全攝取,就是他都接受了。根據這個來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建成之後,就超過一切諸佛剎土。為什麼?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好的它統統有;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有缺陷的,它沒有,這就超越了。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集諸佛剎土美好之大成。今天講會集本,極樂世界也是阿彌陀佛會集諸佛剎土美好之大成,也是會集的。這很有趣,極樂世界是會集的,這個經本是夏蓮居會集的,這個註解是黃念祖老居士會集的,與會集很有緣分。會集是無美不收,它全部都收了,都是最精彩的、最好的。所以,五劫修行結得大願,四十八願是這麼來的。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段。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
這個裡面的『俱胝』是印度數量的名稱,合中國是「千萬」,一個俱胝就是一千萬。二十一俱胝就是前面所說的二百一十億,意思同樣的。會集跟前面用的名詞不相同,都是五種原譯本的原文。從這個地方來看,世尊說這個經確確實實包容了一切佛法,我們常講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這一部經裡頭全都有,分量雖然不多,它是屬於大經,它的內容包含圓滿。「法藏比丘,於五劫中,對於二百一十億佛國,種種奇妙功德、殊勝莊嚴,與各各善惡粗妙之差別」,善惡講的是因,粗妙說的是果。「悉皆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換句話說,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悉皆明瞭通達,就像一佛剎一樣。這些話都很重要,都是說明極樂世界怎麼來的。
下面這兩句經文也是一小科,「攝土超勝」,經文: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念老的解釋,「經此長時思惟、選擇、修習、攝取,於是結得大願」,四十八願這麼來的。而『所攝佛國,超過於彼』,這個彼是指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今法藏菩薩大願攝取之佛國」,就是極樂世界。實實在在超越殊勝於二百一十億佛國,跟二百一十億佛國去相比,真的超越了,真正是殊勝無比,「亦即超踰十方佛土」。這是集十方一切佛土勝妙之大成,「極表極樂淨土之超勝獨妙」。
我們讀了之後,對於極樂世界為什麼會超過諸佛剎土,大乘經上常說佛佛道同,只要成佛、只要見性,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統統相等,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為什麼阿彌陀佛會特別殊勝?道理就在此地。阿彌陀佛,並不是因為他所證得明心見性,證得成就的報土,那這個報土跟一般佛應該沒什麼大的差別。他不是的,他自己在沒成佛之前,他就參訪諸佛剎土,集諸佛剎土裡面一切殊勝莊嚴,集妙而成,成就極樂世界,是這麼一個原因。這個原因的緣起,也就是他在因地慈悲心特別重。大乘教裡佛常說,沒有慈悲心不能成佛。成佛沒有一個不是大慈大悲。彌陀慈悲特重,發的願也不可思議,要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最可憐、最苦,我們在六道親自嘗到這個苦頭,一定要覺悟。
我們怎樣能夠離開六道輪迴?一切經典上都是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一句話說得很容易,做起來很難。雖然說的是看破放下,看破不容易,放下更困難。這是多虧法藏菩薩想出這個方法,信願持名。這個方法在十方世界沒有,這個方法非常美妙、非常圓滿,確實能令一切眾生速成正覺。法藏的願就圓滿了。法藏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這麼一個願望,希望我們趕快成佛。
現在這個社會不能接受的人很多。所以我們要有接引的方便,接引方便又不能離開真實,離開真實,那就錯了。那這個方便從哪來?經上有,不要離開經文。我們念三皈依,我在斯里蘭卡,那邊的法師建議我,講經之前先念三皈依。這個建議很好,我們在斯里蘭卡用了。皈依佛,二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就用這個來解釋,很好,現在大家都喜歡。佛是什麼?佛是二足尊。什麼是二足尊?第一個是智慧圓滿,第二個是福報圓滿。你要不要?大家都喜歡,誰不要智慧、誰不要福報。這樣我們把佛介紹給大家,人家很容易接受,又非常歡喜。不必用自覺、覺他、覺滿,這樣講大家聽不懂,就用二足尊。
我早年在美國住在舊金山的時候,我們住鄉下,大概有兩個月,在那裡買了房子,兩個月的時候,鄰居慢慢的熟了,鄰居來訪問我們,問我們,他說看到你們好像很快樂的樣子。我說是。他說你們為什麼這麼快樂?你們是幹什麼的?我們告訴他,我們是學佛的。佛是什麼?佛是快樂,極樂世界,佛是快樂。他說這個我要。我說佛是清淨,這個也要;佛是長壽,這個我更要了,他統統都要。所以我當時就答應,我說你去找你們一些同伴、鄰居,我每個星期六特別給你們開一個班,晚上給你們介紹佛法,教你怎樣快樂、怎樣清淨、怎樣長壽。我們也真的給他開了個班,他們都是基督徒、天主教徒,星期天進教堂,星期六來佛堂,星期六晚上在佛堂上兩個鐘點課,一點衝突都沒有。我們跟他說清楚,佛不是宗教,外面說宗教是誤會,佛不是宗教,佛是教育。你看我們稱佛為老師,沒有稱他是主、沒有稱他是神、沒有稱他作父,我們稱他為本師,我們自稱弟子,我們的關係是師生關係。你們在教堂裡,那是你們的天父,父子關係,主僕關係,你到佛這裡來,一點衝突沒有。他聽得很歡喜。這個就是要用善巧方便,又不離佛法,是真的,不是假的。佛這個意思含義很廣,這個意思不適合,用那個意思,善巧方便,人人都能接受。釋迦牟尼佛是真的,三十歲開悟之後,一生教學。用現在人的標準來看他,他是什麼地位、什麼身分?他是一個道道地地的多元文化教育家。怎麼說多元文化?他教學不分國家、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學,他都教你。心量廣大,一切包容,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他得大自在。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特別是我們住在這個時代,科學技術發達,資訊發達,交通便捷,一個地球變成地球村了,人與人接觸非常頻繁,不像古時候老死不相往來。那個對外面不懂沒關係,現在接觸頻繁就要知道,叫知此知彼。對自己知道,對別人也知道,相處就不會產生矛盾,不會產生衝突,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地球並不大,這個裡頭還有戰爭,那是很可悲的現象。為什麼會發生衝突、發生戰爭?彼此雙方缺乏了解,了解自己,不了解對方,會發生衝突;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對方,就隨時發生衝突。所以要想化解衝突、化解戰爭,真的,一定要靠多元文化的教育。我們生在這個地球上,對於地球上各個族群要了解,每個國家要了解;讀他們的地理、讀他們的歷史,了解他們的文化,這才能和睦相處。
這樁事情應該是聯合國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可惜它沒有認真去做。和平會議不能解決問題,會議的時間短,只有一些專家學者在一起討論,做出的報告雖然送給各國政府做參考,人家未必接受、未必能接納。真正產生效果,聯合國要變成一個大學,學術機構,集合全世界各個族群、各個國家的精英,這些教授、老師每一天在電台裡面去廣播、去講解,介紹全世界不同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大家統統都知道了,問題就能解決。所以族群可以團結,宗教可以團結!我這些年在這些方面,都取得一些經驗,只要我們真誠待人,他就真誠對我;他有困難,我去幫助他,我有困難,他自動來幫助我。這好事情,應該要做。人與人間要講信用,答應別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特別是族群跟族群往來。答應他,做不到,信心就喪失掉了;那個人不要跟他往來,說話不算數的。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所攝陳佛」。這就是法藏比丘考察圓滿回來了,將他自己所考察的,回來向佛報告。陳佛就是報告。我們看經文: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
這是見佛的禮節,這是最敬禮。第一句,「既攝受已乃承先啟後之文」。『既攝受已』,就是考察完畢回來了,回來就先見佛。「於是法藏菩薩復至世間自在王佛處。稽首,頭至地也。禮足,以自頭接佛足」,這是最敬禮。人最高的部分是頭頂,這是最尊貴的;最卑下的是足。以我最尊貴的頭頂去禮佛的足下,這表最敬禮。「隨即繞佛」,繞佛也是致敬,要三匝,就是「繞佛三周」。繞佛,就如同小孩、孩童繞父母,表示依靠父母不敢遠離。菩薩沒有成佛之前,都要依止佛陀,到自己大徹大悟之後,你想依止也不行,老師會叫你去度有緣的眾生。很多,老師知道你,你的緣在什麼地方,你應該出去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你還沒有畢業,老師不讓你出去,既然畢業了就應該行菩薩道。
下面陳說,陳辭。
【白言世尊。】
『白』是下對上,尊敬。告,我告訴你,這是上對下,也是愛護的意思,告訴你。
【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繞佛之後,「合掌安住佛前,向佛稟白云:我已成就莊嚴佛土」,這是果。「清淨之行」,這是因。先說果,後說因,這因成就了。這個佛歡喜,這個學生真難得。
【佛言善哉。】
『善哉』是稱讚之詞,用現在話說,太好了、太難得了。「佛言善哉,此表法藏比丘之行」,他這個行就是成就極樂世界,幫助一切眾生。這真實的功德。「深可聖心」,這個聖是自在王如來。這個成就就是自在王內心對他的期望。「暢佛本懷」,佛的本願就是度眾生,就是希望眾生速成佛道。法藏做到了,太歡喜了。「廣應群機,故得歎許,而讚曰善哉」,這個話是佛深深喜悅之詞。讚歎他,你做得太好了,超過一切諸佛如來;道場太殊勝了,超過一切諸佛道場。佛接著說:
【今正是時。汝應具說。】
現在正是時節因緣成熟,你應該詳細說明。註解裡頭說,「今正是時。《法華經》因時機成熟,會三歸一」。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有階段性的。開悟之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講阿含十二年,這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講小乘,講聲聞、緣覺。第二個階段講方等八年,是將小乘向上提升,準備接受大乘。第三個階段講般若,完全是大乘法。大乘法講什麼?講宇宙萬法的真相,不是隨順眾生講的,是隨順佛所證得的境界講的。前面阿含幾乎完全是隨順眾生,是眾生知見,大家好懂很容易接受。方等提升了,一半隨順,一半已經有佛知佛見在其中。般若純粹是佛知佛見。最後,這緣成熟了。學了多少年?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二十年;般若二十二年,學了四十二年。四十二年,時機成熟了,會三歸一。這個三就是前面講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一是一乘,一乘是一佛乘。有前面這樣的基礎,四十二年基礎,可以入佛境界。
《法華》、《華嚴》全是如來親證的境界,在中國,一乘經就這兩部。還有一部《梵網經》,沒傳到中國來。古大德判教,世尊一乘經就這三部。《梵網經》傳到中國只有一品,「菩薩戒品」,所謂《梵網菩薩戒》,全經沒有傳到中國來。這一部經也是一部大經。會三歸一就是《法華》的緣成熟了,可以跟大家講《法華經》了,「於三乘行者,咸頒大白牛車,皆入一如來乘」。這就是說明過去四十二年所講的是如來的方便說,現在緣成熟了,可以給你講真實法。這不是方便法,純真無妄。「為諸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曰今正是時」。這機緣成熟了。
佛知見,我們有參考資料,節錄《佛學大辭典》的。「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之佛智慧也,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佛法講智有三種,第一個是一切智,知法總相。阿羅漢就證得,小乘有一切智。總相是什麼?總相是體性、是空相,萬法皆空,阿羅漢知道。但是萬法怎麼來的?他不知道,他只曉得一切法皆空。像我們現在看到科學報告,科學家講萬法皆空。為什麼?一切法都是從高頻率波動所產生的現象,都不是真的,全是幻相,知道這個。為什麼會有這些幻相出現?阿羅漢不知道,現在科學家也不知道。知道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行,這個被證明了。但是這些東西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些萬象?這種智叫道種智。道是道理,種是種種,種種法依據什麼道理產生的,這個智慧菩薩證得。最後的是一切種智,那就是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這菩薩都很難理解,這是最圓滿的智慧,就是入不二法門。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是佛知佛見,這叫一切種智。確確實實了知照見,了是明瞭。怎麼明瞭的?照見的。怎麼照見的?清淨心照見的,清淨心照見自性。清淨心照是智,萬法的本體是理,智照不二。
這個是佛知見,是一切種智起用。「故就智體而云知。又為五眼中佛眼之用」。「得此佛知見,有開示悟入之次第,初於十住位斷一分之無明,得少分之知見」,這叫開佛知見。什麼時候證得?十住,從初住到十住,開佛知見。「乃至於十地」,第十法雲地圓滿。「終斷盡無明,知見圓明,謂之入佛知見」。在《華嚴經》上,就是擺在這四十個位次上。十住,開佛知見;十行,示佛知見;十迴向,悟佛知見;十地,入佛知見。開示悟入,這《華嚴經》上所說的。
「釋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緣」,就是幫助眾生「開示悟入此佛知見」。此佛是誰?就是你自己,不在外面。所以《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迷了,迷了變成凡夫。佛憐憫我們,幫助我們,是不是佛給我們的知見?不是,是你本有的。佛幫助你,教你覺悟。你把迷放下,這個東西是你自己迷的,放下還是你自己,別人不能代替,別人幫不上忙。換句話說,佛能幫得上的,只是把他自己怎樣從凡夫覺悟過來的這些經驗、這些方法貢獻給我們。我們依照他的經驗、依照他的方法來學,就可以把自性的佛知見開發出來。這個要懂。
幫助眾生開示悟入,最善巧的方法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首先,真的把我們的障礙、苦難解除,讓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最殊勝的就是壽命長,不怕學不會。在這裡壽命短,還沒有學會壽命到了,再經過一個生死,再投胎,前世學的忘得乾乾淨淨的。怎麼辦?你看看這個經上講的,法藏比丘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單單就是考察、觀摩學習就用五劫的時間。我們這個世間不滿五十歲走的人很多,他怎麼能學成!五十年,邊都沒有摸到。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這是被法藏比丘看出來了。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到極樂世界無量壽。還有一個,我們這裡修學中斷,斷斷續續的。白天學習,晚上要休息,斷了;白天這十二個小時,還有很多瑣碎的事情,還有三餐飯,都耽誤時間;還有一些應酬,統統叫你中斷,很難成就。極樂世界給我們兩個大的方便,就是這個問題解決了。第一個,無量壽。第二個,他不要吃飯,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覺,這厲害,這個學習不中斷。阿彌陀佛講經教學不中斷,所有菩薩也不中斷。所以我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妙就妙在,你進入阿彌陀佛的講堂,你是帶業去的凡夫,你出來了就成佛了。沒有成佛,你不會出來,你還沒學完,學完了自然就出來了。所以出講堂就畢業了,你看看,進講堂是學生,出來就畢業了,快速成就。十方世界,阿彌陀佛在那裡辦的是成佛的速成班。別的世界也能學,時間長。你在六道壽命有限,超越六道壽命就長了。可是,超越六道不容易,很難。這些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真正知道之後,你就知道該怎麼樣去選擇,我決定要選擇極樂世界。其他的方便不說,就單單這兩樣,一個吃飯、一個睡眠,這多麻煩!
阿彌陀佛真能做到嗎?我們有沒有懷疑?你懷疑就錯了;為什麼?我們這個世界也有地方做到;什麼地方?色界天,修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禪定裡面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我們這個世界有,沒出六道。跟極樂世界比怎麼?差遠了。我們這個四禪天都有壽命,雖然不睡覺,不睡眠,時間比我們長,但是他壽命並不是無量壽。沒有修成定功就失掉了,壽命到了,比比皆是。而且往生到四禪天,不是那麼容易,你的定功達不到,你去不成。我們曉得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修禪定。沒有達到初禪,所以他們的禪定叫未到定。有禪定,功夫不夠,所以出不了欲界。得初禪,欲就被控制了,沒有斷,被控制了不起作用,所以他的心清淨。在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去修,得阿彌陀佛加持,你在那裡修禪定,欲是斷掉了,不是伏。四禪天、四空天是伏,極樂世界是斷,永遠不會再起來了。什麼時候得到這個功夫?到極樂世界,大概很快就得到了;那個地方進度很快,一去就是伏住了,永遠不會發作。天天聽佛講經說法,彌陀講經說法契機契理,你所聽到的正是你自己程度,你自己喜歡修學的,到那邊可以說聽到的是聞所未聞,意想不到,心開意解,所以很快就成就。這是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的。
佛知見,知是從智體,就智體而云知;從佛眼起作用,就叫做見,佛知佛見。得此佛知見,有開示悟入的次第,這剛才我們念了。我們看最後的一段,《法華文句》第四卷說:「佛以一切種智知,佛以佛眼見」,這個知見兩個字寫出來了,「開此智眼乃名佛知見」。這部經上所說的跟《法華經》上所講的意思相同。「今經亦然,欲令十方九界眾生,同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一切含靈皆得度脫。是故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言:今正是時,汝應具說」。這一會的殊勝,超過了法華,超過了華嚴。為什麼?欲令十方九界眾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十法界裡頭的九界眾生,就是十法界,除佛之外,菩薩以下九法界眾生,同入彌陀一乘大誓願海。這個一乘大誓願海在哪裡?就是極樂世界;整個極樂世界就是阿彌陀佛一乘大誓願海。只要到極樂世界,皆得度脫。一切含靈,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地獄眾生。只要承認自己的罪過,真正懺悔,後不再造,信願持名,佛還是攝受,他同樣能往生。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決定成佛,就圓滿的得度。度是阿彌陀佛接引你到極樂世界;脫,永遠脫離六道十法界。是故世間自在王如來告言,告訴法藏菩薩,今正是時,你應該詳細說明。這個具說就是詳細說明。為什麼?利益大眾。請看經文:
【令眾歡喜。】
你說這個大家歡喜,不但佛歡喜,所有人都歡喜。
【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滿足無量大願。】
我們看註解,「此表如來勸令宣說,普利大眾。大眾二字,廣攝」,攝可以用包括來說。包括「當時會上及未來世之一切凡夫、二乘與菩薩」,念老在括弧說,今日我等凡夫也在其中。這是真的,我們讀這部經,我們學習這部經,這些人統統包括在其中。換句話說,這個經字字句句我們都有分。我們跟佛確實是一體的,這一點要特別珍惜,這就是我們念佛為什麼會往生的真因。「普令大眾得聞,發願往生,逕出生死苦海,故令大眾歡喜」。這個逕是快速,快速出離六道輪迴。生死苦海指六道輪迴,我們能夠快速的出離。學佛的大眾,有菩薩,菩薩是高級班,佛陀教育高級班的學生;聲聞、緣覺,中級班;人天大眾是初級班。我們今天在初級班。這三班都是佛陀善巧方便建立的,所以叫權教。通過權教的修學,佛就幫助我們進入真實的一乘班,在這個班裡面就成佛了。
所以,「亦令大眾聞法得利」。為什麼?聽到這個法門之後,接受這個法門就快速成就了,連等覺菩薩都要求往生。我對於淨土宗的信仰是從這來的。初學佛的時候,是跟方老師學哲學。我們從來就沒有宗教的觀念,我們把佛經看成哲學。所以我們學習跟一般學校上課是一樣的,沒有這些宗教的儀式,合掌恭敬我都沒有,普通上課一樣。因為老師也是把它看成哲學,沒有把它看成宗教,我們沒有宗教儀式。懺雲法師、李老師勸我修淨土。我是什麼心態?陽奉陰違,表面上接受,實際上不然。這是受方老師的影響。可是我每天不離開經典。我跟大家講過幾次,我接受淨土是講《華嚴經》。第一次講《華嚴經》,大概講了一半。那個時候我在台北,一個星期講三堂課,兩堂講《八十華嚴》,一堂講《四十華嚴》,《八十》、《四十》一起講。不像現在這樣細說,所以進度很快,可是也十幾年,我記得好像是十七年,講一半。十七年應該可以講圓滿的,因為常常出國,在國外的時間要佔一半以上。常常出國,一年都得要去個二、三次,一次至少三個月,所以在台灣的時間並不長。《華嚴經》在台灣講,回去就接著講,講了十幾年。突然有一天想起來,文殊、普賢,這是我們最尊敬的大德,最仰慕的兩位菩薩,他是修什麼法門成就的?研究這個問題,看到《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裡面有文殊、普賢都是發願求生淨土。看到這個經文感到非常震撼,為什麼這樣的菩薩他還發願求生淨土?
我們對淨土這才回心轉意,認真的去學習。以前雖然學習,這是我常說的,我沒有那個誠意,聽老師講也未必聽懂,沒有誠意。自己學習經教也沒有看出來,你看我還講《華嚴》,講了一半都沒有看出來。提出這個疑問,再去找答案,這才把問題找出來。用真誠心去看淨土的經論,讀印光大師的《文鈔》不一樣了,才能懂得他的意思。可見得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一分利益,那是真理。我對淨宗沒有誠意的時候,《文鈔》,懺雲法師叫我看的,我看了,沒看完。到台中跟李老師學習,老師也把這個東西送給我,我繼續看下去,沒有什麼印象、沒有什麼心得,心地不誠。從《華嚴》,那時候講過《華嚴》、講過《法華經》大意、講過幾遍《楞嚴》,真正回頭認識淨土,再看,不一樣了,連看《印光大師文鈔》都不相同了。你看學習心態關係多大!再展開《文鈔》,那就是拜印光大師為老師了,做他的私淑弟子。
這是李老師教給我的,他非常客氣,他說我只能教你五年,往後怎麼辦?我給你介紹個老師,介紹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老師在哪裡?《文鈔》就是的,你只要天天不離開《文鈔》,依照《文鈔》學習,就是真正印光大師的學生。我接受了。《華嚴經》講了一半才得到這個啟示。回過頭來才發現自己真誠不足,看東西、聽東西得益很少。真誠恭敬心生起來,再去看,完全不一樣。《無量壽經》,沒有真誠心,講這個經速度很快。我最初講這個經在加拿大、在美國,一個月就講完了。那個時候一次是九十分鐘,不是兩個小時,三十次就講完了,一個月。那個時候九十分鐘是錄音,從前錄音是那個膠卷、膠盤的,那一盤九十分鐘。現在跟大家一起細心分享這部經,從頭到尾講一遍一千多個小時,不能比。愈看意思愈多,愈講愈豐富,真正體會到這個裡頭字字句句無量義,講不完,這是真的。
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亦令大眾聞法得利,「普發彌陀之願,學法藏之所行,攝取佛剎,滿足大願」。這是大眾聞法,仰慕彌陀,效法彌陀,向彌陀學習。「《淨影疏》曰:法藏自說己願,令諸菩薩學之同發」。這慧遠大師說的,隋朝的慧遠大師,不是我們初祖。名字完全相同,時代不一樣。在佛門裡面,稱他作小慧遠。「又《會疏》云:菩薩聞之,自發勇猛心。彼既丈夫,我亦爾」。菩薩要聽到這樁事情會生起慚愧心、會發出勇猛心,向法藏菩薩學習。所以說彼既丈夫,我亦爾,我不能落在他後面。「彼發妙願,我不爾乎」,他發的這個願,我要跟進。「故能緣之滿足大願也」,滿足無量大願。
末後這一句,指能滿一切志願。又《往生論註》,這曇鸞法師的,「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換句話說,極樂世界你不知道,那就不論、不談了,你要是知道的話,你能不去嗎!這個地方學習是能夠滿足無量大願的,無論你有什麼願統統滿足,這還得了!每個人都有願望,在這個世界願望很難圓滿,障緣很多。特別是好事,所謂好事多磨,磨是折磨。現在這個社會讓我們看到了,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造惡容易,行善非常困難。那我們有願,如何能令這些極惡的眾生,能夠回頭是岸,這也是一願。這一願怎麼圓滿?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圓滿了。到極樂世界你就能回來,隨時能回來,有這個例子。首先幫助有緣人,肯相信你的、肯聽你的,家親眷屬。只要是有緣,你就得度他,幫助他建立信心、幫助他發心求生淨土。幫一個是一個,度一個是一個,功德無量。你把他度到極樂世界,他又度他的有緣人,輾轉教化,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有言說得好,「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沒有緣是什麼?他不接受、他不相信,這叫沒有緣。只要他能接受、只要他能相信,統統是有緣人。有緣人就要幫助他,不幫助他,我們對不起他,謂之失人。應該幫助的,為什麼不幫助?曇鸞法師這一句話,滿足往生淨土一願,即一切志願悉滿足,故云滿足無量大願。曇鸞大師作《論註》,「和盤托出諸佛心髓」。《往生論註》是曇鸞法師作的,這一句話把一切諸佛真正的心願統統托出來了,給我們顯示出來了。我們能不捨一人,這就是滿足一切諸佛度眾生的大願。
我們接著往下看,「法藏菩薩五劫精勤求索之大願,祗為眾生能真實發起往生淨土之一願」。法藏存什麼心?現在人常說的,有什麼企圖?他為的是什麼?他不為自己。再告訴你一句話,他是真為自己。不為自己,這是說一般人指這個身是自己,他不是為這個自己。他真為自己,什麼叫真為自己?他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所以他是真為自己。自己是個大我,不是小我。我們必須知道,能幫助眾生真真實實發起求生淨土這一願,就圓滿了法藏比丘五劫精勤求索的大願,這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願願為眾生。
「故我輩末世凡夫,但能滿足此一願,即與彌陀大願相應,便入一乘願海,便與彌陀大願同體」。這幾句話的意思,深廣無有邊際。最後結歸到我們身上來了,我們是釋迦牟尼佛末法凡夫,我們很幸運遇到這個法門。我非常感恩,雖然沒有親自聽到老師講這部經,他把他的講稿給我。那個時候,我已經回心轉意,對淨土有了誠敬的心,看到這個經本、看到老師的眉註,我非常歡喜。《無量壽經》我聽過一遍,李老師講的,不是這個本子,康僧鎧的本子。這個本子是老師早年講的,大概我還沒有學佛。老師講那個經,大概六十左右,可能不到六十歲。我認識老師,老師七十歲,也就是十年前講的。我能看得懂他的註解,雖然簡單,我看得懂,所以非常歡喜。當時就發心想講,正好遇到韓館長五十歲生日,我就提議講《無量壽經》來祝壽。她聽了好歡喜。她發心將這個會集本印了三千本,準備我們講經用。我們把新印的本子帶到台中,向老師報告。老師一看,說不行。我說為什麼不行?這個會集本目前有爭議。他知道,我不知道。他說會有人批評,有人來責難,你還年輕,你資歷不夠,你不能跟他們對抗。勸我不要講這個,等待機緣。所以我們就改講《楞嚴經》,《楞嚴經》我很熟。一直到李老師往生,我就想到老師這個註解的本子沒有人見到過,老師給我了。所以我就發心印一萬冊流通,把這個功德迴向給老師,幫助他增高品位,這眉註本就印出來了。那個時候在美國,本子先在海外流通。一年之後,在台灣就流通了,沒障礙了。所以在台灣也講了幾遍,我記得在這個之前講過十遍。
前年清明我把《華嚴》停下來,《華嚴》講了四千多個小時,沒講完,講了大概五分之一。所以,要依我這個講法,一部《華嚴經》大概兩萬個小時才能把它講完。這個地球上災難一天比一天多,如果去化解災難,那就是改變人心,勸人斷惡修善,那《無量壽經》比《華嚴經》快。我們就發心專講這部經,這部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勸勉同學對淨土宗真信,真正發願求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放下萬緣。度了自己,也度了你家人,也幫助社會化解災難。這是這一次講這一部大經、學這一部集註的緣起。跟《論註》曇鸞法師說的是一個意思。希望我們能滿足這一願,跟阿彌陀佛就相應,跟一乘願海相應。不但相應,念老這裡說得更好,「便與彌陀大願同體,故云,即是滿足無量大願」。這一句話是真的,決定不要懷疑。我們在這個世間生活這麼多年,對這個世間體驗很深,除這個法門之外,任何法門到最後你會嘆息,功夫用不上力,不能保證你了生死出輪迴。只有這一門,功夫用得上力,可以保證你在這一生成就。所以,你離開這一門搞別的就錯了。
我學過經教,也講過幾十部經論,不是隨便選擇的,我是有大經大論基礎上選擇的,連老師勸我我都沒接受。我在《華嚴》、《法華》、《楞嚴》,《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我發現特別法門是兩個,不是一個。一般註解都說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我發現兩個。大勢至念佛圓通,特別法門。為什麼特別法門?排列的順序,沒有按普通排列。他跟彌勒菩薩對換了,本來他在彌勒菩薩前面,大勢至。現在我們看二十五圓通章的排列,大勢至菩薩排在彌勒菩薩後面,最後一個是觀世音菩薩。這兩個人不按順序排列,那就叫特別法門。所以這個法門真正是,「何等方便,何等直捷,從果起修,直趨究竟。不可思議,淨土法門」。我們應當非常珍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