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二0集) 2013/1/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2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四十七面,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
「惡趣者,畜生、鬼、地獄三惡趣也。惡趣極苦,欲令出離,教人離惡,則閉塞通往惡趣之道」,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惡趣確實太可怕了,一般人對於三惡道知道得不多、知道得不透徹,所以也沒有把它放在心上。如果墮到惡趣,後悔莫及。這三個地方很容易去,很不容易脫離,非常恐怖、非常可怕。佛確實以無盡的慈悲,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了,目的是希望我們覺悟。惡果必定有惡因,這個惡因就是貪瞋痴。貪瞋痴這三個字,意思深、廣無有邊際,細說,說一百年都說不完。六道裡眾生哪個人不犯?多多少少都幹了,只是影響深遠不一樣,結罪的輕重也各個不相同。同是一個地獄,受果報的人對於苦的程度也不一樣,實在講,與我們在人世間遭遇很相似。
人道非常非常不容易得到,經上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是隨便說的。佛說出這句話,是要我們明瞭、珍惜得人身不容易。得人身最大的利益是什麼?是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六道裡頭只有這一道容易,其他的五道都非常之難。天人享樂,樂多苦少,所以覺得眼前環境不錯,沒有出離的念頭。三惡道太苦,想出離,沒有機會聞法、沒有機會修行。唯獨人道有這個因緣,諸佛菩薩出世都在人道,這就是人道比較容易覺悟,苦多樂少。現在人是真正苦,說老實話,沒有樂,為什麼?所造的都是苦因。苦中作樂,那個樂就像我們所看到的吸毒、打嗎啡。這些人你要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得樂,他不吸毒他就痛苦。解決他的痛苦,這個方法有效,有暫時的效,長遠,中毒愈中愈深,他的病愈來愈嚴重,到最後把一條命賠上了。死了之後,來生一定是三途,沒有說吸毒的人、打嗎啡的人會生天堂,會來生再得人身享福報,沒有的。理跟事都要參透。
佛教給我們的五戒十善,必須要遵守,這個叫根本大戒。五戒是根本大戒,五戒不能夠持住,十善不能夠落實,基礎完全失掉了,佛法從何建立?不但大乘法你沒有,天天學也沒有,小乘也沒有。為什麼?小乘人三皈五戒做到了、十善業道做到了。我們在斯里蘭卡看到的,那個地方很值得人尊敬,農村裡面都落實了小乘法。小乘法千萬不能夠忽視,沒有小乘決定沒有大乘。所以,深深希望同學們遵守佛陀的教誨,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如果不學小乘,一定要落實《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這才具足學習大乘的條件。否則的話,大乘法即使佛菩薩來教你,你也得不到利益,什麼原因?你沒有根,這個根就是佛法講的善根。你沒有善根、你沒有福德,因緣具足也得不到利益。
真正學佛人要認真反省,要反省到起心動念之處,做好事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還是為大眾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正法久住?都在這一念。一念為自己就是私,私就是罪、就是業;一念為公,那就是福、那就是德,都在一念之中。有這一念,最重要這個念頭要念念相續,如果覺得自己念頭錯了,趕快要改,為什麼?不改,你的前途是三途。你改過來,這才是極樂世界,不改過來,念佛,極樂世界也沒有分。極樂世界不會容納一個有惡念的人、有自私的人,這是不能不知道的。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六十年前李老師常說,他說自己的蓮社,不說別人。蓮社裡面的蓮友們聽他教誨,每個星期都有一次在蓮社共修,是輪流的,每天都有二、三個班。我知道他們那個時候念佛班是四十八個班,就是分成四十八願,一班,多的三、四百人,少的也有一、二百人。每天都有二、三個班,利用蓮社的場所在一起念佛。老師說這些人,一萬個人當中,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三、五個。六十年後的今天,我說,一萬個念佛的人,真正能往生只有一、二個,不是三、五個,一、二個。為什麼?心術不正。念佛求生淨土裡頭還摻雜著貪瞋痴慢,還有這個念頭,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那怎麼能成就?
幾個人認真反省,我天天所做的事情,哪些事情是善的,哪些事情是不善的?善的要繼續,不善的要改正過來。沒有人認真反省,為什麼?自己迷了。自己做錯了的事情是以為是善的,以為是正常的,這就沒有法子,這怎麼能補救得過來!唯有真正從反省當中覺悟了,真找到了,改過自新,這才能往生。不把往生放在第一樁大事,他不會往生;真正往生的人,決定是把這個做為我這一生頭等大事,其他都是小事,絕不重視。
《弟子規》要認真學習,做個好人。人在世間應當做好人,來生才能得人身。真正奉行《弟子規》,不好意思做壞事,良心責備,但是效果不如《感應篇》。受持《感應篇》,這是明清兩代讀書人,他們並不是佛教徒,明清兩代,功過格很流行,連出家人都修,成了一個風氣。功過格是一條一條列出來,斷惡修善。《感應篇》裡面,一共為我們說出具體的業因果報,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總共舉了一百九十多條。熟記在心頭,時時刻刻拿這個來反省。惡,我有沒有?有,趕快斷。善,有沒有?沒有的要加緊努力。這個熟透在心中,不敢作惡,《弟子規》是不好意思作惡,這不敢。再加上佛法的《十善業道》,佛法十善業道條目很簡單,只有十條,可是它的義理含攝是無有窮盡。小乘聖人把它擴大了,擴大成三千威儀,大乘菩薩更殊勝,把它擴大到八萬四千細行。所以,十善業道圓滿就成佛了。菩薩八萬四千細行,歸納到最後就這十條,十條展開八萬四千。佛門講開合,開是演繹,合是歸納。不能小看這十條,愈細愈能入微,微細到起心動念。甚至於起心動念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不知道?自己心浮氣躁,微細的念頭完全不知道。菩薩知道、佛知道。
惡決定不能做。所以畜生、餓鬼、地獄是自己變現的,不是外面真有。佛家講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識是分別,自作自受,跟任何人都沒有關係。你要是怪罪別人,你罪加一等,為什麼?冤枉別人。明明是他害我,我沒有冤枉他。他害你,你願意接受,那你能怪他嗎?他來誘惑你,你不接受不就沒事嗎?所以,閻羅王跟你談話,談到最後才知道全是自己錯,於別人真的沒有干涉。別人只不過做你造作罪業受苦報的一個緣而已,取捨決斷還是在自己,所以不能怪人。這個怪人的念頭,你出不了三途。真正能悔過,我自己錯了,別人沒錯,你有出六道輪迴的希望,為什麼?這叫真正覺悟了。什麼都是別人錯,你迷到底了。為什麼菩薩在順境、逆境他都能成就?我在順境逆境全被迷惑,全被污染,是非顛倒,這才造作種種不善。
佛菩薩慈悲,將十法界第一個業因說出來了。業因很複雜,最重要的一個,佛說給我們聽了。成佛,成佛的業因,第一個業因是什麼?平等,平等是佛心。佛怎麼平等?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平等了。起心動念就不平等,不起心不動念是平等的,真平等,本來平等。我們所有一切的過失,就是在起心動念裡頭造的,大乘教上常講「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動念就有分別,開口就有執著,錯了。不起心不動念就全對了,為什麼?跟自性圓滿的相應。我們要學佛,得從這個地方學,眼見色不起心不動念,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鼻嗅香不起心不動念,舌嘗味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佛。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如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有,你就要承認,我是六道凡夫。
所以,只要不執著,這就是小聖。學佛的人怎麼?這叫入門,於一切法不執著,不執著就能夠隨緣。不能隨緣的人是因為他自己有執著,別人讚美幾句很高興、很得意;別人要罵你幾句、毀謗你幾句,你就怨恨好幾天,氣消不掉。這不行,叫六道凡夫,這是迷惑。你要真要修行,別人讚美你,那是菩薩,為什麼?你能夠不生歡喜心,平常心看待。你在這邊鍛鍊,歡喜是煩惱,能夠不生貪愛。逆境,別人毀謗你、侮辱你、傷害你,這是菩薩,我在這裡修逆境沒有怨恨,心地清淨光明。如果不在這上磨鍊,你到哪裡去修?
真正修行人,善財做榜樣,他現身說法為我們表法。從早到晚你所接觸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是佛菩薩,都在那裡表演。那表演是什麼?是折磨我的習氣。你看到的有順境、有逆境,有善緣、有惡緣,什麼現象都有,叫你在這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成佛了,五十三參圓滿了。你以為修行到哪裡修?深山裡挖個洞把自己埋起來,那叫修行嗎?錯了,全錯了。真正大修行人,沒有世間跟出世間,他有本事讓萬物隨心轉,他就得自在了。他的心是什麼心?不起心、不動念,一切萬物、現象在他面前統統是平等法,清淨平等覺是這麼修成的。離開這些環境,到哪裡修?真空不離妙有,妙有不離真空,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決定不能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迷了,不起心不動念是覺。心是清淨平等心,清淨平等心起作用是覺,絕對不造業、絕對不迷惑、絕對不落三惡道。
佛的理最深、佛的理最圓滿,為什麼?他是圓滿證得自性的人,我們得相信這一點。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也能證得圓滿的自性。先在境緣當中鍛鍊,鍛鍊什麼?不受干擾。這是我們得定、開悟前方便,就是預備的功夫。這些考試都不能通過,就說明你的心不可能定下來,換句話說,開智慧沒希望。要禁得起考驗,在考驗之中,你能夠見到眾生相,這就是長你的見識。《華嚴經》上五十三類,五十三參是五十三類各個不同的境緣,物質的境界,人事環境,你在裡頭去鍊。鍊到像佛菩薩一樣,即相離相,相都在面前,心不染,沒有起心動念就是離一切相。離一切相不是一切相都不要了,我這麼離開了,錯了。一切相是假相,根本就不存在,你要離開幹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不著離。有即有離你就著相了,不即不離是真不著相,那個管用。
首先要知道惡趣極苦,我們看到有這個現象,真苦。佛教我們出離,怎麼教?教我們離惡,十惡決定不能做。今天這個社會,有幾個人不做十惡的?十惡前面三個,身業殺、盜、淫,當中四個口業,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最後是意業,起心動念有三惡,就是貪、瞋、痴,我們後面再加兩個慢、疑,貪瞋痴慢疑,這十惡。哪個不做?換句話說,大多數的人都造作地獄業,地獄有分。這是果報裡頭最苦的果報,佛教我們如何出離?你能把十惡放下,反過來修十善,你就出離了,你決定不會墮惡道。十善跟中國五常、八德非常相似,每個宗教裡面都說到,不能不做。所以我們常常講,愛、慈悲是自性的核心,真如本性的核心。眾生迷了,第一個就是不自愛,這迷了,與十惡相應。心是十惡的心,緣是怨恨惱怒煩,造的業是殺盜淫妄,這個人的結果不問自知,他會是什麼樣的果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人在這個世間真的是無常,年輕人沒有意識到,中年人就意識到了,老年人就更清楚,為什麼?來日無多。眼看著同輩分的朋友們一個一個都走了,下面輪到我了。人想到死,才知道什麼都是空的。最可貴之處,就是知道是空的,趕緊放下,這才可貴。如果還是患失患得,那就迷到底了,叫至死不悟,這種人很多,這種人的前途不光明,多半是惡道去了。佛菩薩慈悲教導我們,教我們把惡趣的門封閉、堵塞,只留一條往生極樂世界的大道,其他的全堵塞。佛這樣教我們,真正去實行要靠自己,這佛菩薩沒有權,要靠自己覺悟、要靠自己真幹。淨宗學人,只要把我們修行五個綱目抓到就行了,淨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我們就五個科目,很好記。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常常想到,相不相應?三福其中第一福,就是儒釋道的三個根,真修行要從這個根下手,沒有這三個根,這五個是佛門的口號,不起作用。有這三個根,它就起作用。孝親尊師,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末後一句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都是分量很小的。不真幹不行,不真幹就要想到三惡趣,不真幹肯定在三惡趣,真幹才能出離。
「今經彌陀大願曰:來生我剎,不復更墮惡趣。是真實之杜惡趣也」。我們縱然幹,縱然認真修行,不造惡了,惡的習氣在,習氣斷不了。要認真懺悔、要每天磕大頭,不是說斷就斷掉的,不知不覺的它又冒出來了。每天至少拜三百拜,就為這樁事情,懺悔業障。起心動念之處,還有自私自利、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怎麼辦?把心放在阿彌陀佛上,實際是斷斷續續,斷的時間長,續的時間短,功夫不得力,往生沒把握。印祖教給我們,他用這個方法得力,把這個方法傳給我們,每天看那個「死」字。他把這個字貼在佛像的背後,牆壁上,每天看到佛像就看到這個字,警惕自己,想到我今天就要死了,我今天起心動念什麼最重要?當然是念佛最重要,其他的不再過問,這就對了。印祖一生功夫得力處,就用這個方法。其他真是假的,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是真的。生到極樂世界,身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跟這個地方完全不一樣。我們這個地方是色身,阿賴耶的相分,居住的環境也是阿賴耶的相分,起心動念是阿賴耶的見分。把阿賴耶的見分以為是自己的心,阿賴耶的相分以為是自己的身,全搞錯了。《楞嚴經》七處徵心,身心都不可得。
《楞嚴經》也是指歸淨土,你看它最重要的一段經文,二十五圓通。佛叫這二十五個菩薩,你們自己說,你們成佛是用什麼方法成就的?二十五位菩薩各人說各人自己修因證果。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文殊菩薩在大會裡頭就選中這兩個人,這就是《楞嚴》回歸淨土。「大勢至圓通章」文字最短,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它比《心經》還少,那是淨土宗的心經。印光大師把它節錄出來,放在淨土四經的後面,號稱淨土五經。淨宗依靠的典籍,到這個地方圓滿了,叫五經一論,天親菩薩的《往生論》。淨土殊勝,真的能夠幫助我們不再墮惡道;換句話說,一定要求往生,這真實的「杜惡趣」。
下面,「又開善門者,《會疏》曰:大慈德也」,真正是大慈大悲,「善門則菩提涅槃之門」,這叫善門。「本經壽樂無極品曰: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是為真實之開善門」。這個善門的的確確指出的是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善門。阿彌陀佛開了,世尊為我們介紹出來,介紹講得很透徹、很詳細,希望我們真信、真願,依教修行。這個教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教多簡單,八個字,我們真正奉行就是佛為我們開善門。我們得到這個好處了,再幫助一切有緣眾生開善門。哪些是有緣的?喜歡聽的,能相信的、能理解的、能真正念佛的,他的善門是開的。這個門通入極樂世界,別的門可不能開,十惡的門不可以開。
中國老祖宗所說的話,反常的念頭不可以有。反常,常是什麼?五常仁義禮智信。永遠放在心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跟常相應。常是道,常是門,是明心見性的門、是眾善所歸之門,不能沒有。反常就是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這就反常。反常,社會就大亂,反常,妖魔鬼怪全出來了。妖魔鬼怪是誰?不是別人,是自己。哪些是妖魔鬼怪?不仁是妖魔鬼怪,不義是妖魔鬼怪,無禮是的,無智是的,無信是的,這五大魔王出來了。在佛法裡面講十惡道,十惡是妖魔鬼怪,殺生是妖魔鬼怪,偷盜是妖魔鬼怪,邪淫是妖魔鬼怪,妄語、兩舌、貪瞋痴慢疑統統叫妖魔鬼怪,全都出來了。社會動亂,人不像人了,為什麼?人具足五常、人具足五戒。五常就是五戒,不殺生就是仁,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就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完全相同。左丘明說「人棄常則妖興」,一點都沒錯。『開善門』,佛為我們開了,我們認真修學,通過修學,證實這是真的善門,真正通達極樂世界、通達菩提涅槃。我們要廣為宣傳,以身作則,讓別人能信、能願。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表同體之悲」。註解裡頭說,「人所寶愛,莫過自身」,六道有情眾生,沒有一個不把身看作寶,沒有一個不愛自己的身。把這種寶愛推廣,「今視眾生,如同自己,故能救度群生,心不暫捨」,這個心才能發得起來。一切眾生跟我同一體,我愛自己就能夠愛別人。所以今天,人不能愛別人,什麼原因?他不愛自己,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他自身之寶是性德,五常、八德是性德,他自己守不住,他就是不愛自己。佛法裡面講十善業是性德,不是哪個發明的、不是哪一尊佛說的,自性本來就具足圓滿的十善。他現在完全違背了,不愛自己。不愛自己怎麼可以愛別人?
現在佛告訴我們,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我們現在也承認了,接受這個教誨。如果我們不愛自己,怎麼能幫助別人?說度化眾生,沒有能力,自己覺悟之後才能夠幫助別人。所以,佛教導我們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有次第的,這個次序不能顛倒。第一個發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發這個心才能勇猛精進、才能真幹。我發菩提心,成佛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原來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大乘經上講的,度一切眾生,真的就是度自己。我現在自身不度,我怎麼能度別人!
怎麼個度法?首先要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怎麼個斷法?持戒就能斷,不持戒不能斷。這樁事情,古德說得很好,不依規矩,不成方圓,這就是你非要幹不可,你不按照這個規矩、方法去做,你的煩惱習氣決定斷不掉。從哪裡做起?從孝親尊師做起,這叫根之根、本之本。從這裡幹起才真正叫紮根,長大之後真正不動搖、不變節。你看看自古至今,忠臣義士都是這個根紮得深,寧可犧牲生命,也不違背孝悌忠信,這是真正自愛的人。真自愛,為什麼?他不墮三途。他要是違背了性德,苟且偷生,多活幾年,死了墮三途,墮地獄,那不是全錯了!這個從哪兒來?從教育來的。
人,特別是童年,中國這些古聖先賢沒有一個不提倡的,嚴加管教,教子要嚴。嚴加管教誰負責任?父親,叫嚴父。母親執行,父親立法,法要嚴厲,執行的要慈悲,要網開一面,所以叫慈母。恩威並重,孩子才能教得出來,一昧慈悲教不出來,一昧嚴肅也教不出來。你看,父母兩個配合得很好。國家立法也是這個精神,法律要嚴,法官就是慈母,執行的時候要通情達理、要網開一面,讓他有感恩的心。法要立不嚴不行,要非常嚴格,可執行的時候要懂得網開一面。國家法律跟家庭家法是一樣的,完全一個道理,這才把人教好。特別是在童年,童年教好了,古人所謂說「少成若天性」,這個時候養成的,就跟天性一樣,不會變。
一定要懂得,古人的話是非常有道理,那真是千萬年人人能遵守,必定有它的道理在,要不是真正好東西決定傳不下來,早就被人修改了。凡是古人留下來的東西,有人說這裡頭有精華、有糟粕,我們不能有這個念頭,說這個話太傲慢、太自大了,根本就沒有瞧得起古人,古人的東西他決定得不到。為什麼?古聖先賢,真誠恭敬心能得到。再好的老師教你,沒有真誠恭敬,你什麼都得不到,跟現在學校教育不一樣。為什麼?古人東西是活的,這個難懂,他的文字裡頭的義蘊很深、很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好東西。隨著你的程度、隨著你的誠敬,你看這一篇文字不同的感觸、不同的悟處。它要不是精品,決定不能傳下來,為什麼?古人傳書太難了,沒有印刷術,要靠手寫,還不是寫在紙上。最古的時候刻在甲骨上,甲骨,甲是什麼?甲是烏龜殼,骨是獸的骨頭,刻在這上面的。沒有文字,發明文字的時候,象形文字。最後刻在竹簡上、刻在木板上,很費工夫。所以文字愈少愈好,不要有囉嗦的,一個廢字都沒有,多辛苦把它傳下來。以後發明了紙,漢朝時候發明毛筆,這就方便多了。中國文字書寫變成一種藝術品,字體的變化,從甲骨變成篆,大篆、小篆,變成隸書、變成楷書,變成草字體、行書,成為一種藝術品。
篇篇都是精品,我們在精品裡面取什麼?取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需要的。就好像生病,到藥鋪看,各種藥統統都有,每種藥都是救人的,沒有一樣不好。但是我現在需要的是哪幾種,適合我這個病症的,藥到病除,這管用。不能說我用不上的都是糟粕,那你將來得那個病怎麼辦?所以,《四庫》是寶,全是精品。乾隆做事情非常認真負責,不是真正精品,你怎麼能入《四庫》?這個關是他親自把的。《大藏經》的關也是他把的,《乾隆大藏經》,不是真正好東西,不能進去。當時高僧大德,現在講專家學者,都參與這個工作,最後取捨的定案是乾隆。乾隆一生做了不少好事,這是一個飽讀詩書之人。
最難得的,也就是這句經文,『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怎麼落實?就在這一句。這是佛眼視眾生,為什麼?自他是一體,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不自愛就是一切不善的根源、一切罪業的種子。人為什麼會不自愛?不認識自己,迷失了自己,這就錯了。在古人講,這是不讀書之過。佛法裡頭的教學,提倡教學的目的,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把真正的自己找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找到了。找到之後才知道,一切萬法自性生的,惠能大師找到了,末後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跟我一體,證明了。我對不起別人就是對不起自己,我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對自己的傷害就太大太大了。大到什麼程度,你自己簡直不敢想像,可是你現在完全不知道。所以佛說得好,人沒能自度,就不能度他,說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佛否定了,你不可能。為什麼?自度才真正知道我跟他是什麼關係。真正自度,明心見性的人知道,我跟他是一體,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自他不二。故能救度群生,心不暫捨。
如《涅槃經》偈子說,「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如來能不度眾生嗎?一切眾生受種種不同的苦,特別是在三惡道。他得的身是業報身,隨著惡業現身,身都很難看,都不好看。我們動的惡念,在水實驗裡頭看到,現的相都很難看;我們動的善念,水實驗裡頭現的相都非常好看。相由心生,相隨心轉,看到這個相就看到你的心,看相的道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會看的,從相看到你的心、看到你的命,看到你的過去、看到你的未來。看到你過去所造作的,你現前所受的;看到你現在造作的,看到你未來要受的,絲毫不爽。
此地,《涅槃經》上所說的「悉是如來」,這個如來就是明心見性的人,《華嚴經》上所說的圓教初住以上。這些人六根在六塵境界都不起心、不動念了,《華嚴》稱他為法身菩薩,他們住實報土,他們得法身。「故普願拯濟負荷,皆度彼岸」。因為上面所說的這些原因,他們從真誠心中發的大願,這個是法爾如是,自自然然的,同體慈悲流出來的大願,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苦他就來了,眾生有樂他也來了,怎麼回事?樂中有苦,樂是苦因,凡夫不知道,菩薩知道,統統都有感。拯是救助,拯救。濟是救濟,是「渡也,成也,益也」,利益。「故拯濟即是救度之義」。負,擔荷,把這個責任擔負起來。
「《大法炬陀羅尼經》佛言:菩薩擔者」,擔當,菩薩挑的這個擔子,這擔子是什麼?「誓願荷負一切眾生出離世間」,菩薩就這個心願,幫助眾生離苦得樂。世間苦,極樂世界樂,如何出離世間,生到極樂世界,這就是菩薩事業、這就是諸佛的事業,諸佛與法身菩薩就幹這樁事。我們今天知道了,也加入他們的團體,加入他們的俱樂部,我們跟他發同樣的心、同樣的願,同德同行。這個俱樂部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決定得生。為什麼?跟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太難得了,這一生就得去。
下面有個比喻,「譬如長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唯有一子,以愛念故,財寶樂具悉給與之,無有疲倦」。這舉個例子。這一位大長者,大富長者,家內豐饒,積藏無量珍寶。他只有一個兒子,愛這個兒子,把這些財富全部都給他兒子,而且沒有疲倦。「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樂具盡皆與之,乃至令入無餘涅槃,是故名為荷負重擔」。菩薩跟這個世間大富長者一樣,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唯一的兒子。佛經有這樣的比喻,基督教也有。上帝把耶穌看成是他唯一的獨生子,自己一切所有都能夠給他,這是給我們做榜樣。佛菩薩教我們,看一切眾生要用這種心態去看、去關懷,去落實你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悲,對上,對佛菩薩來說,那就是依教奉行,真信真願,依教奉行,對上。對下,對一切眾生要真正愛護,像愛自己一樣,能捨能與。我能捨,我能給他,一直幫助他到往生極樂世界,到見性成佛,始終不捨,這叫真正愛護。
「乃至令入無餘涅槃」。無餘涅槃,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在第十八頁,我們把它念念。這是二種涅槃,一個是有餘涅槃,第二是無餘涅槃。「新譯曰有餘依,無餘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就是身體,證得般涅槃了,身體還在,所以涅槃不能當作死說。很多人誤會了,入涅槃就是死了,從前李老師說,那何必要修?哪一個最後不入涅槃?這是誤會,很大的誤會。所以涅槃的意思一定要懂得。涅槃是印度話,古時候翻作滅。滅什麼?滅煩惱,是這個意思。三種煩惱斷盡了,都叫做涅槃。小乘的涅槃是見思煩惱斷盡了,大乘的涅槃是見思、塵沙、無明統統要斷盡,那是大乘涅槃。所以,它是活著證得的,活著證得叫有餘依,有漏的身。「對於惑業而曰餘」,迷惑這個業還沒有斷盡。有餘涅槃者,為生死之因這個惑業斷了,但是還有餘有漏依身的苦果。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但是他還有無明、塵沙沒斷,那叫有餘,這個惑有餘。他身體在的時候也叫有餘,身體不要了,身體無餘,但是業還是有餘。「無餘涅槃者,更滅依身之苦果無所餘也」,連身體不要了,他能夠用自己三昧火,自己把身體燒掉。證得阿羅漢都有這個能力。
「此二種之涅槃,同為一體。三乘之行人,於初成道時,雖證得之,而無餘涅槃之現,則在於命終之時」。命終這叫無餘,身體在叫有餘。這兩種就大乘小乘分別,有三門。第一個「單就小乘分別。斷生死之因」,這個生死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因這是見思煩惱,五種見惑,五種思惑。五種見惑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這五種。這五種斷掉了不能叫涅槃,因為他思惑沒斷,思惑是貪瞋痴慢疑,他還有思惑,所以只證初果。二果以上斷思惑,思惑斷盡了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果的,小乘涅槃,就是見思煩惱斷了,他超越六道輪迴;也就是說他不住在六道輪迴,他住在四聖法界,十法界裡頭上面的四層,聲聞、緣覺、菩薩、佛。他脫離六道輪迴,他往生到聲聞法界。在六道裡面,認為他是無餘涅槃,身體沒有了。他證得般涅槃,還在人間教化眾生,這是有餘依涅槃。「灰身滅智」,身體不要了,這叫無餘依涅槃。就是他「斷生死之因」,他還「餘生死之苦果」,這苦果是身,身為苦本,他還有身在,「謂之有餘涅槃」。「斷生死之因,同時使其當果畢竟不生」,當果是身體,身體不要了,永遠不再到六道裡面來,這叫「無餘涅槃」。「現無餘涅槃之相,在命終之時。蓋無餘涅槃者,灰身滅智」,身體不要了,這個心他也不動搖了,念頭斷了,「一切有情都滅也」,他的情執統統滅了,這是小乘。
第二個「單就大乘分別。變易生死之因盡,為有餘」。變易生死因盡了,這個因是塵沙、無明,塵沙、無明斷盡了。他化身到這個世間來,像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他早就證得般涅槃,早就成佛了。《涅槃經》上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在地球上成佛是第八千次。這是他又有個身,這個身叫有餘,這是大乘,這不是小乘。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看到的,他老人家朝五台山,生病的時候,文殊菩薩現了個乞丐來照顧他,那個身是有餘的,叫有餘。「變易生死之果盡,為無餘」。老和尚病好了,乞丐不見了,這就叫無餘涅槃。他這個現身說法是感應,眾生有感他就現身,這個現身叫有餘。感盡了,身就滅了、不見了,叫無餘。
「三、大小相對而分別。小乘之涅槃為有餘」,為什麼?他還有變易生死,就是說他還有無明煩惱、塵沙煩惱沒斷,他只斷見思。「大乘之涅槃為無餘,以更無餘之生死故也。此一義出於《勝鬘經》」。大乘的涅槃再沒有餘之生死,他沒有生死,無論是應身、化身都沒有生死,示現生死是凡人看見的,他的確沒有生死,這是大乘菩薩。兩種涅槃。
在本經,本經屬於大乘經,無餘涅槃當然是屬於大乘教的,換句話說,三種惑統統斷乾淨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這兩種煩惱不但斷,連習氣都斷了、都沒有了。無明煩惱斷了,無明煩惱的習氣沒斷,他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大師告訴我們,這個位次上,叫分證即佛,為什麼?他沒有圓滿,他還帶著無明習氣。無明習氣斷了,他就圓滿了,圓滿就不是等覺了,叫妙覺。妙覺是大乘最高的果位,叫無上菩提,他沒有再上面了。等覺上頭還有他,他上面沒有了,所以叫無上正等正覺,只有一位,妙覺。
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等級,華嚴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住實報莊嚴土,簡稱為住報土。這些人全都是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他們的身、他們的境,這個境界,不是生滅的。阿賴耶是生滅法,他那個地方不生不滅,身沒有生滅現象,環境也沒有生滅現象,大乘稱為真常。十法界統統是無常,它是生滅法,實報土是真常,不生不滅,不一樣在此地。但是實報土也不是永遠存在,無始無明習氣沒有了它就不存在了,它就不見了,所現出來的是常寂光。常寂光是真常,是諸佛如來的報身。
雖然說真常,雖然說報身,它沒有現象,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自然現象,它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六根接觸不到它,八個識五十一心所緣不到,一定要明心見性,你才見到它。它就是自性、就是本性、就是法性,一切法依它而起,它能生能現,它不會變,變是阿賴耶,能變的是阿賴耶。所以我們現在這個環境真妄和合,有真有妄。如果我們不起心、不動念,真妄二邊都看到,沒有衝突,它沒有障礙。真,是沒有現象的,妄,雖有現象是假相,它沒有實體。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無餘涅槃的意思。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