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八集) 2013/1/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1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四十六頁,我們從經文念起: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這一共十句經文,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興大悲,從此句直至拯濟負荷,皆度彼岸十句,表諸大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之德行」。同體大悲跟無緣大慈,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說明,我們看這份資料。
「《天台教學辭典》:又云同體慈悲。指觀一切眾生與己身同體,而生起拔苦與樂、平等絕對悲心。亦即初地以上菩薩,攝眾生於自體,以眾生苦為己苦,生起大悲心」。這裡面說得很具體,是初地以上的菩薩,別教的初地等於圓教初住,這個菩薩不但脫離六道輪迴,他離開十法界,生諸佛實報莊嚴土,證得報身。這個地位很高,在我們中國禪宗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這個等級的菩薩。見性才真正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同體,這一切眾生就是一切萬物。惠能大師開悟之後,末後一句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就是萬物,是從自性生的,自性是一個,所以叫同體,真正同體,一點都不假。眾生的範圍很大,它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這個範圍太廣了。
我們人是四大五蘊而生起的現象,四大是物質現象,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眾緣和合;所有動物都是五蘊身,都是四大五蘊身,這動物。植物我們看不見它這個受想行識,它真有,它有物質,植物它有物質,那個物質是色法。確確實實物質含著有受想行識,現在甚至於被很多小朋友都實驗出來。小朋友拿著兩根香蕉,一棵樹上摘下來的,把它放在房間兩個角落上,一根每天對它說:我喜歡你,我愛你。每天跟它講,早晨講一遍,晚上講一遍。那一根: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過了一個月之後效果出來了,接受好的意念這個香蕉它變了,它發酵,顏色很好看,金黃色的,聞聞好像有酒的味道,發酵,不難聞。給它不好的信息、負面的那個香蕉,變成很髒,黑的,聞起來很難聞。證明什麼?證明它聽得懂,它能感受到我們的意思,我們的善對它,我們的不善對它,它能感觸到。還用饅頭去試,一鍋蒸出來的饅頭,拿兩個饅頭也是這種實驗方法,統統都有顯著的反應,說明這些東西都會看、會聽,都懂得人的意思;換句話說,它都有受想行識。但是它沒有明顯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我們看不到它,它統統都有。
這個緣起,大概就是日本江本博士對水實驗延伸出來的,所有物質現象都可以實驗,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樣就證明了,萬事萬物跟我們自己確實是同體,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法身。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後面還有說「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完全相同,體相同,相用都相同。所以倫理是講關係,佛講到究竟處,我們跟眾生是一體。迷了自相殘殺,覺悟了曉得都是佛菩薩,只是迷悟不相同,除了迷悟之外沒有一樣不同。佛菩薩覺悟了,其他都在迷,只有迷的程度上有淺深不一樣,二乘迷得淺,三途迷得重。所以菩薩生起憐憫的心,幫助這些眾生拔苦與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幫助他離苦得樂,這就是佛教,這就是大乘。苦樂從哪裡來的?從迷悟來的。
所以佛用的方法,教學的宗旨,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教學宗旨,具體落實就在教育。佛法是教育,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自稱為弟子,這是師生的關係才會有這種稱呼,宗教裡頭沒有這種稱呼的。佛陀滅度之後,弟子們的承傳,主持教育的稱和尚,和尚是印度話,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親教師。親教師這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他主持教育,不一定親自教你。就像一個學校校長主持教育政策,教育內容、方法他決定的,教員是執行的,校長稱和尚,教員稱阿闍黎。阿闍黎就一般講教授、老師,和尚是校長,校長翻作親教師,統統是教育上的關係,學生稱弟子。授課的老師叫阿闍黎,在我們中國古時候,佛教初傳到中國來稱阿闍黎。阿闍黎的意思,老師的意念、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做我的模範。所以翻成中國意思叫軌範師,軌是軌道,範是模範,我們應當向他學習,阿闍黎是這個意思。那不是教我的通常稱法師,這對他禮貌尊稱,他沒上過我的課;上過我的課的至少是阿闍黎、和尚,這佛法裡頭分得清清楚楚。我們得認識佛教,了解佛教,不能把它搞冤枉,對我們這麼好,這麼大的恩德,我們把它冤枉,你說這個多委屈,那這是我們莫大的過失。這些事情沒人把它講清楚。
教學特別是在中國,中國人也有點智慧,有智慧的人疑問就很多,他並沒有開悟。為什麼?儒跟道也學智慧,也用戒定慧這三個方法,但是沒有佛教那麼嚴格,有修定,定沒修成功叫未到定。譬如修定六十分及格,他只有十分、二十分,不能說他沒有,有那麼一點,未到定。定真正修成,就不在欲界天,生色界天去了,色界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你看禪定功夫有四個位次淺深不同。再往上去,四空定也是四個位次,所以佛家統統稱它們叫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一樁事情,四禪單獨是講色界天的,八定把四空天也加上,八個等級。
那就會起疑問、起懷疑,佛既然是教學,為什麼寺廟裡頭供那麼多像?人家說起來,這宗教,宗教才會供這麼多,你們的講堂教室為什麼要供那麼多?讓人生起疑惑。殊不知這是佛教的真實智慧,佛教是把博物館跟教室合併在一起。我們世間博物館跟教室分開,講完了老師帶你到博物館去看,再講給你聽。佛教不是的,佛教講完就是在這,表法就在這裡,這個高明到極處,高等的教學法,是藝術化的教學法。那個聰明智慧人不需要講的,看一遍就覺悟、就明瞭了。從前人都知道,到寺廟逛逛、散散步,那就是在接受佛陀教育,不必說一句話。譬如天王殿,第一個你進山門,你看到彌勒菩薩的造像,中國人都造布袋和尚,那表法的意思。你入門頭一個看到他,也就是我們用什麼樣的條件能入佛門,彌勒菩薩代表歡喜,絕不是愁眉苦臉,歡歡喜喜來學習,而不是遇到什麼困難、苦難來求解決,不是的,歡歡喜喜來求佛陀教育。什麼條件才能夠進這個門?要能夠包容。彌勒菩薩肚皮很大表示什麼?量大福大,大量大福才能夠學大乘,要不然不行!那個大量大福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有自私自利這個念頭進門也沒用,你學不到東西,這個意思多好,入門的條件擺出來了。
旁邊四大天王護法也是表法,都是表入門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東方持國天王,名號就是表法,持是保持,第一個保持你自身,身心清淨不被外面污染,保持。你能保持你的家庭,大到你能保持你的國家。於身、於家、於國有好處,用世俗的話來說,保衛,保衛自身,身心健康不受染污;保護家庭,家庭和睦,家庭興旺;保持國家,國家的富強,國家的興旺,國泰民安。這是什麼?這就是你所要學的,要學的內容就是持國天王表這個法。第二個南方天王增長,增長是什麼?增長是進步,中國人講日新又新代表這個意思。那要天天進步靠什麼?要靠智慧,有智慧才能向上提升。所以天王手上拿的是劍,劍是慧劍,智慧之劍,取這個意思,手上拿的道具是表法的。
東方天王手上拿的琵琶,這個琵琶是你怎樣才能保持住,保身、保家、保國要行中道。中道就是弦樂器代表,你看弦樂器鬆了彈不響,緊了就斷掉,一定要調得適中,中庸之道。中國傳統文化講中庸,理論就是中庸,你看四書朱熹編的,編得好,《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是舉出兩個人做代表。孔子做到了《中庸》、《大學》,全做到了,聖人;孟子也做到了,比孔子稍微差一等,賢人。所以孔孟在四書裡頭,四書好像是《華嚴經》,他代表五十三參。你看怎樣把《中庸》、《大學》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家庭,落實在政治,落實在處理國際問題。處理國際問題就是平天下,整個國際間都得到公平,這就大家相安無事。所以朱熹編這部書,我總以為他的靈感是從《華嚴經》得到的。
《華嚴經》有最完備的理論,有最善巧的方法,後面帶五十三參,做出來給你看。它的範圍大,男女老少、在家出家、各行各業,怎樣把《華嚴》落實在你的自身,你的家庭,你的事業,這個社會國家世界,它這樣子表演給你看。所以方老師說,教科書編到這樣子,世界第一,帶表演的。四書很像,有理論、有方法,孔子表演就是聖人,就佛表演;孟子表演是賢人,是菩薩表演。可是就沒有人能真正想到講四書,用講《華嚴》的概念去講四書,那就妙極!那個架勢很像《華嚴》。朱夫子學佛不肯承認,什麼原因?怕說學佛,將來死了以後牌位不能供到文廟去,就是這個執著,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這是儒家有成就的人,死了以後牌位都供在文廟,文廟裡頭有朱熹,有他。所以我相信他學過《華嚴》,靈感一定從這部經得來的,這書編得好。
我們真正認識了佛教,真正了解它的內容,它教的是什麼、目的是什麼、用意是什麼,統統搞清楚,就不會再冤枉它,我們對它尊重的心油然而起。我們願意以佛為師,以菩薩為師,認真努力的來學習,不但世間法非常完備,出世間法不可思議。有人說出家人不懂得世間法,全錯了,小乘經全講的世間法,出世是以世間為基礎。世間法學不好,怎麼能出世?我們親眼看到,斯里蘭卡這個國家小乘,南傳的小乘,他們把佛法完全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待人接物,一切都依佛教誨去做,這個國家一片祥和。雖然很落後,你看到人民安居樂業,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在那個地方看到了。沒有競爭,很難得!今天這個地球上哪裡不競爭?只有看到斯里蘭卡不競爭。他們國家也不求發展,只要能過得太平他就很滿意。我們去的人很多,有人感慨那個總統府,他說比我們中國一個鄉政府都比不上,我們的鄉政府建得都比它漂亮,那是總統府。他們過得很快樂!總統學佛做早晚課,沒有佛堂,佛供在哪裡?供在菩提樹下。釋迦牟尼佛樹下一宿,到現在佛像供在樹下。在他花園裡頭,有一棵菩提樹很大,佛像供在那裡,總統到那裡作早晚課,我們也到那邊去禮拜,我原來是以為有個殿,沒有。
好!這跟中國古禮的精神相同,我們祭祖宗,不能用現在這些碗筷,要用祖宗那個時候所用的器皿。那個時候有木頭雕的小盤子,這籩豆是木頭做的,上面是個盤子,下面有個座子但它連在一起的,所以稱籩豆。用這些東西,這是古老的,現在都沒有,所以專門做這祭器。為什麼?懷念祖先,祖先在世的時候用這個,我們還是要用這個東西,讓後世子孫常常念著祖先。我們要用現代這些碗碟高級東西叫大不敬,祖先沒有用過這麼好的東西,你怎麼拿這個給我?這用意很深,這都是屬於教育。
所以我們一看到佛像供在菩提樹下,前面有個很小的桌子擺著花,擺著供水,他們最主要的是供花。我們看到很感動,就像看到釋迦牟尼佛在世一樣。社會能夠安定,生活能夠幸福,就是不爭;一有競爭,幸福就沒有了。競爭欲望沒有止境,那你煩惱就天天上升,有一百萬想一千萬,有一千萬想二千萬,沒底的,苦一輩子;他什麼都不要,心馬上就定了。所以看看小乘真正落實,讓我們很受感動。總統心量很大,不排斥大乘,歡迎我們到那裡講經。我向他建議建一個佛教大學,他一口承當,真幹,那不是假的,不是開玩笑的話。建一個大乘的佛教大學,全世界佛教各宗各派都可以在這個學校授課,一個宗派設一個學院,或者設一個學系。
我又建議他建立一個宗教大學,宗教大學目的在哪裡?目的在團結全世界的宗教,希望全世界宗教有興趣,想研究其他宗教都到這來。這個學校什麼宗教都有,互相了解、互相學習,化解宗教的誤會,化解宗教的衝突。希望宗教傳教不會批評其他的宗教,不會指責其他的宗教,每個宗教都好,把社會帶向永久安定和平。這是好事情,他也答應。所以我就推薦兩個校長,推薦他們的國師強帝瑪法師擔任佛教大學校長,推薦聯合國大使團的主席,匈牙利的這位大使,推薦他做宗教大學的校長。用宗教的方法把世界帶向和平,他能做得到,我們在旁邊鼓掌,樂觀其成。所以佛教的目的,就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教教學的宗旨,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沒有一個國家不歡迎,沒有一個國家不需要,我們應該認真努力向這個目標去邁進。
平等絕對的悲心,這一句話重要,每個宗教徒都應當要有平等悲心,慈悲心。對一切宗教平等,對一切族群平等,乃至於對敵人都要平等。像伊斯蘭《古蘭經》所說的,敵人放下武器,就應該把他當兄弟一樣看待,這是慈悲。底下說,這是初地以上菩薩,攝眾生於自體,他明心見性了,他了解事實真相,看一切眾生是自體、是自己。以眾生苦為己苦,這就是他為什麼要以悲心去幫助這些受苦的眾生,他跟我是一體。如果今天受苦的人是我的父母、是我的妻子、是我的兄弟,要不要照顧?一定伸出援手。自體比父母兄弟姐妹還親,一定照顧到,叫同體大悲,倫理講到究竟圓滿。
後面這一段,「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六」,有這一段文,《大涅槃經》有兩種譯本,一個叫南本,一個叫北本。「譬如父母見子遇患」,父母愛兒女,真的是同體大悲,子女對父母未必有。可是父母對子女真的是同體大悲,特別是母親,看到子女遇到苦難,「心生苦惱」,憐憫之心,苦惱,「愍之愁毒」,在犯愁。「初無捨離」,他這個愁、這個苦沒辦法離開,天天想到,時時刻刻想到,這個比喻很親切。小孩愈是小,還不能獨立的時候,母親比什麼都關心,她沒有別的心思,心思都在兒女身上。「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這個是地初地以上,十地菩薩也像這種情形。「見諸眾生為煩惱病所纏切,心生愁惱,憂念如子,身諸毛孔血皆流出,是故此地名為一子」。大菩薩看到眾生苦惱,真的,就像母親關懷自己兒女一樣,總是想盡方法去幫助他。
我們就想到,我們今天很苦,佛菩薩為什麼不來幫助?真正學佛的人,心地清淨的人,沒有那種浮躁的習氣,我相信都能看得出來,佛菩薩常在我們周邊照顧到無微不至。我們有時候還感覺得有痛苦,那個痛苦必須報掉,自己造不善的因,因感得的果報,不報掉等於說這個病根沒斷掉,一定要給它報掉。但是決定不會有大的危險,他在旁邊照顧。菩薩有智慧,不是像人間他有感情,他有親情,菩薩是以智慧。業障、果報菩薩不能代替,菩薩沒有辦法代我們斷煩惱,沒有辦法代我們消業障。如果有這個辦法,我們都不要修行了,個個都離苦得樂了。不行,菩薩知道這個因緣,教我們用什麼方法去斷煩惱,用什麼方法去消業障,還得自己幹。就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需要你真信、真願,也需要你老實念佛;你要不這樣幹,阿彌陀佛再慈悲也無可奈何。我們的信願裡面摻一點妄念,摻一點雜念,都產生障礙。他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依教奉行,依照他這個理論方法去做,就決定來接引,決定往生,這是一切法門裡頭無比奇妙的一個法門。其他的法門沒這麼容易,一定等你自己消業障,自己慢慢往上提升。像學校讀書一樣,書是要你自己念,考試你自己參加,父母不能代替你考試。父母可以教你,你自己好好用功,年年升級,就這個意思。菩薩照顧我們也就像這個樣子,只要我們真幹,感應不可思議。
下面這一段「無緣大慈」,第一個,「眾生緣慈悲,以一慈悲心視十方五道眾生」。就是觀察,十方是說空間,五道就是六道,五道沒有阿修羅,天道、人道、畜生、餓鬼、地獄這叫五道。阿修羅?《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阿修羅除了地獄沒有,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羅。天有阿修羅,人有阿修羅,畜生有阿修羅,鬼裡頭也有阿修羅,在哪一道就算他那一道,不另說了,這叫五道,或者五趣輪迴。如果說六道,專指天道阿修羅,其他的阿修羅歸在他自己這一道裡頭,那就稱之為六道,所以五道跟六道是一個意思。阿修羅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端正,就是他的相貌不好看。有天之福,過去生中真的修的是上品十善才生天,雖然修大福,他好勝、好鬥。現在人說的,他喜歡競爭,喜歡鬥爭,總是要佔上風,不能居下位,燒香也要燒頭炷香,二炷香他就不高興了,這樣的性格。所以修的大福報到天上去享福,天人,在天上也好鬥。經典上有記載,阿修羅跟忉利天主打仗,忉利天主是正法,那是個邪門外道,也很麻煩。人間也是如此,像二次大戰日本這些軍閥、德國希特勒,這都是阿修羅,人間的阿修羅,他大富大貴,喜歡殺人,瞋恨心很重,報復心很重,搞這個。
下面是畜生道,畜生是愚痴變畜生,什麼時候愚痴?都是最後一念。人死了最後這一口氣,那個時候如果是愚痴就畜生道去了。如果心裡有善念,十善的念頭他就到人天,大的善天道去了,小的善人道來了。傲慢、瞋恨地獄道去了;貪婪餓鬼道去了,鬼是貪心重,貪財、貪色、貪名、貪利,全到鬼道去了。佛常常給我們講,十法界的第一個因,無量因緣最重要的一個因,佛告訴我們,希望我們斷惡修善。貪瞋痴是三途的因、三惡道的因,決定不能做;五戒十善、慈悲喜捨是欲界天的因,至少要懂得修這個。那修禪定就屬於宗教,印度宗教普遍都修禪定,那他們將來往生的時候,修成功色界天去了,無色界天去了。修不成功的欲界天,欲界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到這些地方去。六道十法界都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
這邊頭一個講的是眾生緣,常常看到十方五道眾生,看他們就像自己一家人一樣。「緣之」,緣之就是看到、聽到、想到了,常常想到幫助他們得樂,離苦得樂,這叫「眾生緣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學人之未斷煩惱者而起」,見思煩惱沒斷的。有學人是三果以前,四果叫無學,他畢業了,前面有學,會生這些慈悲心,這叫眾生緣。慈悲心常常看到的有四種慈悲心,它這個把第一種刪掉。第一種比這還要低,就是我們凡夫,業障很重,心量很小,那叫什麼慈悲心?愛緣慈悲。他喜歡你,對你很慈悲;不喜歡你,他就不理你了,這一條就沒寫了。這是眾生緣慈悲,這就是《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他到這個境界。
第二種「法緣慈悲心」,這是菩薩的,這比前面高了。「既斷煩惱之三乘聖人」,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這是三乘聖人,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這個菩薩是十法界的菩薩,沒有離開十法界,他們都住在四聖法界,都是超越六道輪迴,所以煩惱斷了。「達於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異之相,滅一異之相之人」。這境界是高,破吾我之相,我執破了,在五種見惑裡面,身見破了,我見也破了。破一異之相,就是邊見破了。滅一異之相,這個位次就更高,破是伏煩惱,定功伏住了沒斷,它不起作用;滅是斷了,定功深了,把煩惱化掉。「但憐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樂,隨其意而拔苦與樂,名法緣慈悲心」。這是菩薩的慈悲心,菩薩證得人空、法空,但是憐憫眾生不知是法空,這個法空包括人空,眾生不知道,迷在六道,生死輪迴,苦不堪言。菩薩見到、聽到、接觸到了,慈悲心自自然然生起來,隨其意,這個其是眾生,這就是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怎麼樣應也是隨眾生的意思,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個地方的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他們是阿羅漢、是辟支佛、是權教菩薩,阿羅漢就有這個能力六種神通。當然他們比阿羅漢還高,六種神通比他們用得靈活,隨眾生的心,應所知量,這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叫法緣慈悲。
最後一種,叫「無緣慈悲,此慈悲惟在諸佛」,無緣是沒有條件的,為什麼?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徹底覺悟、究竟覺悟、圓滿覺悟,所以這是「諸佛之心」。你看「不住於有為」,也不住無為,二邊不住。「不住於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十方三世都不可得,佛的境界裡,法身菩薩境界裡,時間空間都沒有了。佛境界是常寂光土,法身菩薩的境界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時空就沒有了,沒有時間就沒有三世,過去你也看見,未來也看見,全都看見。未來看見是什麼樣子?未來會變化,對,現在看見,是未來的現在就這個樣子;明天?明天再變的時候,明天又是明天那個未來。所以法不是定法,千變萬化。我們沒有起念頭,別人起念頭,它是一個自性,你不能說沒有關係,統統都有關聯。真的像一個羅網一樣,哪個地方按它全都通的,沒有不通的,只要心清淨沒有障礙,統統可以收到。我們雖然有障礙,但是我們會發,收也收到了,收訊的機器壞了,不靈了,不是沒有收到。可是我們發的很靈,我們發的他們都收到,他們發給我的,我這沒收到,必須很明顯。
像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生病,文殊菩薩現個乞丐身來照顧他,那是非常明顯老和尚知道。這個乞丐照顧他差不多半個月,把他身體調理好了,繼續再去朝山,他就走了。第二次生病又碰到,又是這麼個人,請教他的名字,問他住在哪裡,話話家常。他說他住在五台山,他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五台山的人都知道我,你到五台山去問大家,他們都曉得。虛老和尚拜山拜到五台山問大家,沒有一個人知道,拜到寺廟去,文殊菩薩的大殿,說兩次生病遇到這個乞丐,幫他的大忙。人家告訴他,那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真照顧,你在困難的時候沒有人幫助,他就現身來了,有人幫助的時候他就不會現身。菩薩就在周邊,根本就沒離開,你就不知道他存在,他知道你,你起心動念他全曉得。所以我們要記住,這個事情是真的,千真萬確,絕對不是假的,起心動念,佛菩薩、鬼神統統知道,逃不過,不能不謹慎。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三尺太遠了,沒三尺。而且我們的念頭速度太大了,念頭才動就遍法界虛空界,明心見性以上的人全知道。
那就是說,《華嚴經》上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階位的人不曉得有多少,沒有一個不知道。你那不善的心、不善的行為這能見人嗎?你不想見,他全知道。他看到你造業,看到你受報,到三途去受報,為什麼?業感,法爾如是,他救不了你,你必須到三惡道去消業。所以三惡道、三善道功能是一樣的,你修那麼多福報著了相,到三善道去享福,去消那個福報。為什麼?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禍福,也沒有善惡,沒有因也沒有果,那是你自己天真的本性。必須消光,都沒有了你才能明心見性,你才能入那個境界,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多少人學佛學了一輩子,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還有不正的念頭,以為別人不知道。今天量子力學家提出報告,告訴我們,念力的祕密、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總算被他們發現了小部分,透了這個信息,讓我們對佛經五體投地,再不疑惑了。幾十年都懷疑,真像佛所說的嗎?佛不說假話,又不能不相信,又不敢完全相信,我們停在這個地方。我覺得那些量子力學家是菩薩化身,來幫助我們破迷起信。
「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這佛心,法身菩薩心無所緣,這四個字要記住。三乘菩薩心還有所緣,法身菩薩心無所緣,他見性了,見性是什麼?六根在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心無所緣了。起心動念還有所緣,那他們的慈悲,是前面的法緣慈悲,不是無緣慈悲;到不起心、不動念,那是無緣慈悲。「但佛以眾生不知諸法實相,往來五道」,這是說的輪迴。「心著諸法,取捨分別,故心無眾生緣」,法身菩薩他沒有眾生緣。「使一切眾生自然獲拔苦與樂之益,名無緣慈悲心」。這是法爾如是,我們就虛雲老和尚朝山這段事來說,文殊菩薩他是無緣慈悲,他現身,真的幫助你度過苦難,他這慈悲是有緣還是無緣?無緣。菩薩樣樣現的跟人一樣,他確確實實沒有起心動念,隨著眾生的念頭在應,眾生念頭是感他在應,雖然有應,就是事有理無,相有性無,三輪體空。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但是他現一切相,現相就是無相,無相他又能現相,這妙極了,叫隨緣妙用。《還源觀》上四德,第一德「隨緣妙用」。
我們再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八相成道,為我們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是有緣還是無緣?他是無緣。現身全是地球上的眾生有感,這感是冥感,冥感是什麼?自己有這個意願沒說出來,甚至於沒動心。那是什麼感?佛菩薩知道,你見到佛不會排斥,不會反對,你會相信他,這就是感。如果我見到佛,我會排斥,我會反對他,這就沒有感,他就不現。他說沒有起心,佛知道你,你會接受,你會相信,他就來了,這叫冥感。應,顯應,他化身來了,化身是突然來的;應身是來投胎的,八相成道這是應身。像虛雲老和尚遇到文殊菩薩那是化身,他不是投胎來的,你不曉得他從哪來,他忽然給你看到了。事情辦完他走了,他去討飯去了,不曉得到哪去討飯去了,你不知道;下一次生病又碰到,他又來了,這是化身。化身跟應身不一樣,事情辦完就沒有了。虛老和尚身體恢復正常,他的事辦完了,那個感沒有了,他就隱沒掉,就不現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感應的現象無量無邊,不定現的什麼相。那我們前面舉的例子,現人相,他能現樹木花草的相,能現山河大地的相,什麼都能現,隨著你的念頭,現相幫助你。目的使一切眾生自然獲得拔苦與樂之益,這叫做無緣慈悲。
後面還有一個底下就念到,『興大悲,愍有情』,「愍者,哀念也。菩薩悲憫眾生,普令出苦,非二乘凡夫愛見之悲,故云大悲」。「愛見之悲」,我們參考資料裡頭也有,「《佛學大辭典》愛見大悲條:不斷煩惱而運大悲以救眾生也。愛者思惑,見者見惑」。所以愛見就是見思煩惱,思惑是貪瞋痴慢疑,這五種,見惑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合起來叫見思煩惱。「小乘之菩薩,於三大阿僧祇劫間,發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濟度眾生」。這小乘菩薩修六度、六和、四攝,修這些法門,小乘菩薩。成佛叫藏頭佛,就是藏教的佛,實際上就是十法界裡的佛,天台大師稱他為相似即佛,六即的相似即。時間長,三大阿僧祇劫,發四弘誓願,這是沒有斷見思惑,行菩薩道者。他也修六度萬行,也濟度眾生,他在什麼地方?在六道,再提升在十法界,沒離開十法界。
「然未斷見思之煩惱,為伏惑行因」,他有定,定能伏煩惱,讓見思煩惱不起作用,這四禪八定行,我們看到四禪天,四禪天人他就能把煩惱伏住,所以叫伏斷,不是真的斷。他有五種見惑不起作用,他有五種思惑也不起作用,這是定功,這就叫定共戒,定共戒是伏煩惱不起作用。行因,這個因是成佛之因,伏惑行因。「故認能愛所愛二相」,他能夠認知能愛所愛二相。「其大悲亦虛妄不淨」,只是三善道的因,不能出三界,所以他這個大悲是愛見之悲。「故令人為疲厭之想,當捨離之」,覺悟的人不行這個道,真正修行人有伏煩惱的功夫,應該更進一步把見思煩惱斷掉,這就對了,見思煩惱斷了,行菩薩道就是真菩薩,為什麼?他不退。見思煩惱沒有斷,行菩薩道很容易退轉,很容易被外面環境影響。也就是財色名利會引起你的貪瞋痴慢,那你就退轉,就墮落了,這是什麼?這就不能出門。
古時候跟一個老師修學,什麼時候才能離開老師,單獨去教化眾生?我們一般講出師,出師是畢業,老師肯定你沒有問題,你可以去。什麼程度?見思煩惱斷了,是以這個標準。這是什麼?這小乘標準。大乘標準要不起心不動念,行,你畢業了。畢業之後,你可以離開老師,那是什麼?那就是五十三參,要到境界裡頭去真正接受考驗,關關通過,你就成佛了。五十三參裡頭有名聞利養,有財色名食睡,那是什麼?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這個社會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統統去經歷,一樣都不受誘惑,你就成功了,哪一個誘惑了,你就墮落,這是叫歷事鍊心,沒有經歷這個事,老師那裡學的不算數。
面壁十年不錯了,定功不錯了,也受到不少人尊敬供養。城市裡面有大道場,有莊嚴的殿堂,請你去做住持,去教化一方,你去了沒有過兩年墮落了,什麼名聞利養全都染上,這是什麼?禁不起考驗。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裡頭,記的有這段故事,人名字我記不得了,印象很深刻。這個人就是住山,在山上住了很多年,蓮池大師跟他很熟,被信徒請到城裡面去弘法利生,沒有多久染上一些不良的習氣。蓮池大師就給他說這個故事,跟他講有個人山上住了很多年,進城沒有多久退了、退轉了。他還問是誰?蓮池大師說就是老兄。可見得財色名利這個關不好過!做了大善事沾上這些,這些損德了,他還能享富貴,沒出事情,那是什麼?積的德太大了。可是消得很快,十年、二十年消盡了怎麼辦?果報就現前了,那個時候後悔就太晚了,來不及了。
所以善知識很不容易遇到,遇到要自己真正有認知、有認識,有智慧能揀別,有忍辱的功夫,長時薰修不能離開。我在台中學了一年三個月,出家的因緣成熟,我在台北圓山臨濟寺剃度的。那天離開老師,老師叫個三輪車親自送我到火車站,我看到老師很難過。告訴我一句話,從來沒講過的:你們同學當中,我只看到兩個人可以傳承,一個周家麟,再一個就是我。他說周家麟的底子比我厚,他大我七歲;換句話說,至少念了七、八年私塾。但是我比他靈活,我的悟性比他高,各有長處。他說沒想到我離開。我是因為老師這一句話,出家之後再回到台中來跟他滿十年,報老師的恩。太難得!他肯教,我們肯學。當時在台灣,除這個老師之外找不到了,縱有高人,不肯教你,老師在這個時候表態,我們受感動,一定要回去。
在這個老人身邊,他的經驗豐富,閱歷豐富,許許多多人情世故,我們根本不懂,跟著他就學到了。我們是常隨眾,他到哪裡跟到哪裡,一切應酬我們也都在身邊,都在那看到,這學習的場所、學習的機會,長見識、長智慧。我們晚年感到遺憾的,老師對我們太客氣了,沒有嚴加管教,如果嚴加管教,我們得的東西就更多,對我們的責備太少了。我學佛三個老師,缺一個都不能成就,沒有方老師不認識佛教,對佛教有很深的誤會。這是方老師幫助我解決,真正認識佛教,佛教是教育、是哲學,今天我們更明白是科學。佛教整個教學內容,我通常把它分為五大類,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大乘就是進入高等哲學跟科學。從現在趨勢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會被科學家看作高等科學,它能夠脫離宗教的範圍。
下頭,「又《會疏》曰:拔苦為悲」,悲是對離苦說的。「乃至悲是真實平等之悲,故謂大悲」,悲要不是真實平等,不能稱為大,它從真實心裡頭出來的,平等心裡面出來的,這叫大悲。又《涅槃經》第十一卷曰:「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密部《大日經》第一卷,「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故諸大士咸發同體大悲之心」。前頭兩句是發大菩提心,前面我們學過的「佛種性」,菩提心是佛種性。就事上來說,菩薩成佛,悲心是第一,為什麼?悲心是同體的流露,自自然然的流露。真正肯定不再懷疑,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這個心才發得出來。能肯定是一體,這就不是普通人,這就是菩薩根性的人,佛門裡面稱之為上上根人,他有同體大悲,有無緣大慈。
經論上講的菩提心,《觀經》上所說的,真誠是菩提心的體,深心是菩提心的自受用,慈悲是菩提心的他受用。就是說真心對待自己是深心,真心對待別人就是慈悲心,這個不是虛妄的,真心起兩個作用。深心,古註說得很多,都不太好懂。我講這個菩提心,就乾脆把《無量壽經》經題上的五個字說成深心。那深心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這就是深心。真誠心落實在清淨平等覺,自受用;落實在別人身上,就是大慈大悲。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用這個心來生活,用這個心工作,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個人叫發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的人,就是經上說的菩薩。一心專念,這經上講「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一個目標親近阿彌陀佛,沒有不往生的,要用真心。大乘教裡頭,佛常常叮嚀著,「菩薩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不能有虛偽,不能作假的,作虛偽、作假的依舊是六道輪迴,這一生的緣你會錯過。一定要從真實心中作,這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涅槃經》上說得很好,三世諸世尊,過去、現在已經成佛的人;未來,那我們這些都是屬於未來的。一切有情眾生皆是未來佛,成佛早晚不同,是遇緣不一樣。
我們這一生遇到的緣,只要能掌握住這一生就成就,這一生的機會非常的殊勝、非常難得,為什麼?我們上去一代沒有見到這個會集本。這個會集本完成是在抗戰時間,抗戰勝利之後才出版的,印的數量很少,看到的人不多。老一輩的,台灣老一輩的,沒看見,不知道有這個本子;看到黃念老的註解,就更難了,李老師沒見過。我看到黃老居士這個註解在美國,剛剛寫完用油印印的草稿,他就帶了這一套到美國,在美國碰到我,送給我了。我看到非常歡喜,我問他有沒有版權?他說問這什麼意思?有版權就不說了,要沒有版權我拿去翻印。他很歡喜,沒有版權,還要我給他寫一篇序文,書面上題字,我們在台灣就印了一萬冊。現在這個本子流通量大,許許多多地方都在印。非常稀有難逢遇到這麼好的註解,這個註解是什麼?感恩他提供我們參考資料。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疏,總共是一百九十三種。這樣豐富的資料,到哪裡去找?他費了六年工夫,不但找到,把裡面所說的跟這個經有關係的,把它統統抄在此地來解釋。所以這註解是集解、集註,不是他自己意思,他自己所選擇的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這都是不可思議高度智慧的作品,我們遇到了這有大福報。
梅老居士說,世尊往後九千年這個末法時期,真正能夠得度,了生死出三界就是這部經,就是這個註解。我們有這緣分遇到,他們兩個一個會集,一個集註,我們依教奉行,幫助這兩個人流通大法。為這個會集、註解做修行的證明,我們來幹,做給大家看,這樣讓大家對這個法寶不會懷疑了;如果一懷疑,這個緣當面錯過,你說多可惜。所以我們發心參與這個項目,參與這個事業。我們不參與,怕的這個經沒人相信,沒有人學習;我們積極參與,我們承擔這個責任。自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萬緣放下一向專念,自己將來往生跟大家做一個最好的榜樣。我一生勸大家,最後走的時候為大家作證轉,自在往生沒有痛苦。那有人問我,那你怎麼往生?我說我最好在講經的時候往生,經講完了跟大家拜拜,我走了,這樣就往生了,好!沒有生病,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我的任務完了,後頭有人繼續再幹。我們這接力賽跑,我得交棒了,歡歡喜喜走了,做證明。我想這個證明佛菩薩一定加持,一生講經,最後在講台上往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