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70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七十集)  2012/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70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九十七面,倒數第三行,「而為上首」這看起:

「表以上十六正士為會中無量無邊、一時來集之在家菩薩中之上首。據《會疏》及《甄解》義:一、普賢、文殊正是釋迦會中上首。故舉兩大士總攝會中一切菩薩」。本經先列的是聲聞眾,以五尊大阿羅漢為代表,接著列菩薩眾,出家菩薩列了三位,在家菩薩有十六位。這十六正士,他們代表這個大會跟平常法會不一樣,這是普度的法會。平常法會度眾生有它的當機者,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是當機的,上從等覺,下至地獄眾生,橫的包括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特別是六道凡夫,主要對象,教化接引的對象。所以,確確實實參加(與會)的大眾無量無邊,一時來集。文殊、普賢,這是本師釋迦牟尼法會當中的上首,他們代表世尊法會當中的一切菩薩。「彌勒是當來賢劫成佛諸菩薩之上首」,當然他代表是賢劫千佛。第三,「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居家菩薩之上首」,這是在家眾,在家的等覺菩薩。這個說法很妥善,「故不採淨影之說」。淨影大師他將文殊、普賢併在賢劫成佛菩薩之中,意思沒有這樣的圓,這個說得很圓滿,說得很周到。

再看底下這一大段,這一大段我們學習的地方非常之多。「廣歎」,讚歎與會菩薩的大德,「普讚實德」,這裡有四小段。第一段,「庚一、德遵普賢」,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本品從咸共遵修」起,一直到這一品的末後「不可思議,皆是讚歎普賢大士暨會中一切菩薩之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大士者即菩薩」,就是大道心的有情眾生。「士謂士夫」。「大者」,即前面解釋的大道心之大,所以不再多說。「本經會中,以普賢菩薩為一切菩薩之上首,餘文殊、彌勒、賢護等出家在家菩薩,暨十方來會無量無邊之諸大菩薩,皆悉遵行普賢大士之德」。這就是說菩薩沒有不修普賢行的,就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就是不能證得妙覺果位。為什麼?這個道理我們曉得,他的心不是大菩提心。只有普賢菩薩這個心是大菩提心,圓滿的大菩提心。

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上講的三種周遍,那是普賢菩薩的心。第一個是「周遍法界」,起心動念周遍法界,一法不漏,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全包括了。「出生無盡」,這是說德用,周遍法界是講的信息。第三個是講的心量,「含容空有」,含容空有就是平常所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就是真正究竟圓滿佛果。等覺菩薩還沒有圓滿,妙覺位真的圓滿了。普賢菩薩是圓圓滿滿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菩薩都要向普賢菩薩學習。破最後一品無始無明的習氣,回歸常寂光,證得妙覺果位,這是究竟圓滿。

《華嚴》稱為經王,經中之王,也就在這十願,這個十願底下列出來了。「普賢大士乃華嚴長子,其至德」,至是達到究竟圓滿,他的至德其實就是性德,這個性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普賢的禮敬一般人做不到,一粒塵沙,我們能做到嗎?一根汗毛,我們的心粗,所以平常想不到,想不到就遺漏掉了。我們能夠想到父母、尊長就很不錯了,比我們年歲長的人,父輩的人,能夠統統包括就不錯了。大乘《菩薩戒經》裡面,「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菩薩戒經》。試問受過菩薩戒的人,應該這一條戒要遵守,他能不能把一切男人看作父輩,一切女人看作母親,那麼樣的孝養父母?做不到。對自己父母也未必能盡孝,何況對別人!從這個地方就知道普賢行不容易修。

《華嚴經》上明白告訴我們,普賢行是什麼人修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的。至誠恭敬從這裡出生的。換句話說,法身大士以下至誠恭敬沒有,他們的心量,那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愛緣心,我喜歡他,我對他就有慈悲、就有禮敬,我不喜歡他就沒有。第二個,眾生緣心。這個心量大了,世間善人,他能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世間的聖人,仁民愛物。《弟子規》裡頭說「凡是人,皆須愛」,也不容易做到。堯舜禹湯、周公孔孟,他們能做到,世間的賢人君子做不到。那佛就更不必說了,為什麼?佛是以無我為基礎。你看大乘初信位、小乘初果一定要破見惑。見惑第一個就是身見,再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邊見斷了,邊見是對立。六道裡頭眾生沒有一個不是對立的,非想非非想天的天人雖然沒有身體,他有我執,他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他的地位很高,神通廣大,比不上須陀洹,為什麼?須陀洹斷了,而非想非非想天人他們是定功伏煩惱,沒斷,差別在此地。初果斷了。四果阿羅漢將思惑也斷盡了,思惑是什麼?歸納起來講,貪瞋痴慢疑,思惑就是這五大類,真斷了,真的沒有了,才是阿羅漢。阿羅漢還有習氣,貪瞋痴慢疑真沒有了,有習氣;習氣斷掉了就是辟支佛,他地位升一級了。所以辟支佛連見思煩惱習氣都沒有。

見惑就是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我們要曉得。所以真修行修什麼?就修這個,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學什麼?學不執著,學不分別。首先學的不執著有我,就能夠捨己為人,念念想別人,沒有想自己。自己在別人,人裡頭一起,你心量擴大了,沒有自私這個念頭了,起心動念是為一切眾生著想,這叫真修行。起心動念還為自己,這是凡夫,這不是聖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最幸運的,他生凡聖同居土。如果身見破了,五種見惑破了,他就是須陀洹,須陀洹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方便有餘土。這就是二乘聲聞、緣覺,別教三賢菩薩,他們往生是方便土,也就是見思斷了、塵沙斷了。同居土完全沒有斷。所以自己一定要明瞭,明瞭之後什麼?力爭上游。我們為什麼要執著這些?為什麼不肯放下?這一放下,到極樂世界品位馬上就提升了。甚至於有人真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見外面的色相,立刻就曉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大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他不起心、不動念,這樣往生到極樂世界是生實報土。

起心動念是根本無明。這一句佛號,什麼叫功夫淺深?淺深就在這個地方,不起心不動念的人功夫深,他是三輩當中上輩往生的。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方便土,三乘菩薩的境界。一品煩惱都沒斷,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一品也沒斷,但是這一句佛號能壓住,這是功夫,這個叫伏住、伏斷,不是真斷。伏住它不起作用,念念都是阿彌陀佛,讓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念念相繼,不要有別的念頭摻雜進來,這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決定得生,等於說保證你往生。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三品的,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往生自在,他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多留幾年沒問題,功夫成片的上三品。

那我們要問,他為什麼要留在這個世間,不立刻就往生?留在這個世間有留在這世間的好處,在這個世間提升得快,到極樂世界提升慢。因為極樂世界沒有逆緣、沒有障礙,這個地方有逆緣、有善緣、有障礙,障礙關關能通過,所以他速度快。這就是說,經教裡頭也有說,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好過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從比喻說。就是那個地方沒有障難,這有障難。障難障不住你,關關通過,這就是六波羅蜜的功德,快速成就。也有副作用,如果這個障難通不過,往往會墮落。所以有利有弊,利弊要在各人自己去選擇。

像宋朝瑩珂法師,他有十年的壽命,他不要了,立刻求往生。為什麼?他自己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在一切境緣當中不受干擾,他沒有這個能力,肯定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那不如早一天往生。這個決定是對的。如果有能力,看破了,根本不在乎這個,統統是夢,統統是假的。這個地方有這個經歷好,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在這個地方磨鍊你,愈磨你智慧長,煩惱輕,這就是修積功德,叫積功累德,比極樂世界修行快。把這一句佛號完全掌握住了,除這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有這個能力的話,在這個世界住的時間愈長愈好,為什麼?你往生的時候品位高。極樂世界沒有這個境界磨鍊你,這個地方你禁得起考驗,真正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善緣,絕沒有貪戀的心,沒有這個念頭;惡緣,沒有怨恨的心,在這個地方天天修什麼?清淨平等覺。覺是智慧,對於外面一切人事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有性空,事有理空。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這怎麼辦?三輪體空,斷惡沒有斷惡的相,不執著斷惡的相,修善不執著修善的相,用清淨平等覺這個心去斷惡修善就對了,這是真實功德!

第一個,禮敬諸佛。知道世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自性所生所現,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性是佛!所以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一切眾生是廣義的說法,一切法皆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物質現象是眾生,念頭的現象是眾生,自然的現象也是眾緣和合而生,這叫眾生。眾生兩個字把所有一切現象包括盡了。用現代的科學術語來說,有三種現象,物質現象、信息、能量,眾緣和合而生。佛法裡面講的,阿賴耶的三細相,境界相、轉相、業相,眾緣和合而生的,全叫眾生。哪個眾生不是自性?自性就是佛。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一切種智就是佛智,這是一切種智,無情眾生也是一切種智。這就說明,所有物質,我們在迷的時候就叫它作受想行識,覺悟的時候就稱它為見聞覺知。

今天科學發現的微中子,這是物質最小的,就是佛所說的極微之微,它有見聞覺知,也就是我們講的受想行識,所以我們起心動念它知道,它能看、能聽。像《還源觀》上說的,那麼小的物質,它能夠圓圓滿滿的收到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因為所有的這個現象,這三種現象,就是物質、信息、能量,這科學名詞,這三種現象統統都是屬於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頻率的波動。這個波動的時候,沒有一個現象收不到,它統統收到。不但收到,收到之後它起變化,這就是境隨心轉。變化不在我們眼前,可能在別的星球上,在別的世界上,我們不知道在哪裡,覺悟的人知道。

我們想極樂世界,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這個念頭肯定在西方極樂世界起作用。最明顯的作用,就是你這一朵蓮花不斷在成長,花愈來愈大,光彩愈來愈美,這就是我們的念頭影響的。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這個蓮花的種子,我們這個念頭是蓮花成長的重要的一個緣,沒有我們這個緣,蓮花不會成長。我們改學別的法門,不念佛了,這蓮花會枯掉,就沒有了,消失了。來生後世又遇到佛法,又遇到這個法門,我們又念佛了,那個蓮花在七寶池又長出來了。在西方極樂世界,看到有生有滅的就是蓮花,除這個之外,一切法不生不滅。所以我們這裡起心動念,跟極樂世界有關係。這一樁事情,極樂世界所有一切菩薩全知道,你天天成長,他們看到心裡歡喜,又有一個人要到極樂世界來了;你退心的時候他搖頭,你看,這又遇到障礙了,這花枯了。

起心不定在什麼地方起作用,我們想到地獄,可能娑婆世界地獄有變化了,也可能他方世界,不曉得是哪一尊佛世界的地獄裡頭跟我們來感應了。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心太粗了,這個念太微細了,速度太快了。科學家這些報告,對我們真的有很多啟示,我們沒有悟出的道理,看到他們的報告,很容易就契入境界。最重要的是心量要拓開,含容空有。為什麼?含容空有是我們自性原本的心量,每個眾生心量都是這麼大。連一粒微塵,一粒微塵裡面它能夠包容整個虛空法界,我們都無法相信的。普賢菩薩能入微塵法界裡頭去禮佛、去聽法,一粒微塵裡有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那微塵法界裡頭還有微塵,那個微塵裡頭還有法界,重重無盡,這個科學沒法子體會。由此可知,科學它是非常非常有限的,這重重無盡,它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是自性的性德,自性本有,一切人都有,一切境界依正莊嚴全有,蚊蟲螞蟻有,蚊蟲螞蟻牠們生活環境當中統統都具足,這個我們無法想像。每個眾生心量都是遍法界虛空界,迷了,迷了並沒有喪失掉,只是不知道。所以心量搞得這麼小,小到連一個人都不能包容。

《還源觀》上這三種周遍講得太好了,這是性德圓滿的展現,它是事實,它不是幻想,不管我們是迷是悟,它都存在,它都沒有絲毫改變。覺悟,得悟的作用;迷,起迷的作用。迷的作用就是十法界、六道,覺的作用就是諸佛實報莊嚴土。覺悟,身叫報身,迷的時候也是報身,業報身。覺悟的時候報身是智慧報身,是叫覺報身。覺報身跟自性完全相應,迷的報身跟阿賴耶相應。所以我們今天日子裡頭很多麻煩,阿賴耶有侷限性,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精神現象也是阿賴耶的,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自然現象是阿賴耶的業相,它迷。迷悟不二,大乘教裡頭講得清楚、講得明白。

所以禮敬諸佛這裡頭的含義深廣,無量無邊無有窮盡,就看我們自己這個心能不能發得出來。真的把這個諸法實相看清楚、看明白,心量拓開了,禮敬諸佛真正做到了,於一切現象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最高的,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我們現在迷,而且迷得很深很深,自己不能不知道;知道我們才想掙扎,要突破這個迷網。今天我們遇到最殊勝的法門,這個法門就是用這一句名號,把我們的貪瞋痴慢疑,再加上五種見惑,把它斷掉,制心一處,制心佛號。對這個佛號有懷疑就沒有辦法了。聽說還有別的法門比這更好的,那他用這個法門不起作用。起不起作用完全在信心,有十分信心,它就有十分作用;有萬分信心,它就有萬分作用,完全看你有多少信心。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你有幾分誠敬?一有懷疑,誠敬全沒有了,誠敬心完全破壞了。

怎麼樣能不疑?那就得搞清楚。不搞清楚,不可能沒有疑惑。搞清楚,那經教就重要了。所以世尊四十九年講經教學,為什麼?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就為這個。上上根跟下下根的人最好度,上上根一聞千悟,他不懷疑了;下下根這是愚痴,他不想知道,你教他怎麼做,他就老實做,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沒有這個念頭,這個就是他思惟不到的地方,他就是一昧老實,念個三年五載,他成功了。三年五載念下來,與他過去生中修行的功德連上了。我們想鍋漏匠那個人,諦閑法師一說,他就接受了,他就沒有懷疑,就一句佛號念到底。這是什麼?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當中雖然沒有緣,沒讀過書,沒有好的環境,過苦日子,一聽到這個法門馬上接受,宿世這個善根福德因緣加持他,他堅信不疑。這是什麼?相信老師。甚至於這老師不如他,老師信心還沒有他堅強,他能相信這個老師,一點懷疑沒有,他得圓滿功德,得的是圓滿利益。不一定要老師怎麼,不需要,全在信心。中國古人有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說的這個意思,學生超過老師!這是教育的成就。如果所教的學生跟自己一樣,沒有突出,這沒有成就,這不算什麼。底下一代超過自己,這是功德。一代比一代殊勝,這是進步的現象;一代不如一代,這是退步的現象。在整個佛法承傳裡面,出現進退的差等,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學生超過老師,這是老師的光榮,老師教學成功;學生不如老師是老師教學失敗。

老師到哪裡找學生?難!李老師給我講過,學生找老師不容易,老師要找個真正傳法的學生更難,比學生找老師還要難,到哪裡去找?這個事情緣分,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裡求去?古時候比較多,為什麼?家教的基礎好。兩百年前的人,懂得胎教的人多,很普遍,讀書人都知道,所以聖賢多,成就的人多。這兩百年的疏忽,造成今天大幅度的滑坡,再滑下去沒有了。我們今天最擔心的不是別的,就怕以後沒有了,斷掉了。佛菩薩出世來拯救,也要幾百年的工夫。為什麼?整個世界上都不相信,你怎麼辦?佛菩薩來也救不了,能傳個一個、兩個,這個法沒有斷絕,就已經非常難得。

一定要懂得,人真回頭,知道斷惡修善,知道積功累德,得積好幾代,人慢慢有福了,這個時候佛菩薩來起作用。達摩祖師將禪傳到中國,五代以後才起作用。從他傳一個人,五代單傳,老師只傳一個。到第六代就開花結果,能大師傳了四十三個人。這四十三個人再輾轉相傳,禪的風氣普遍到全國,真的影響了一千年。跟世尊所說的一樣,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現在是末法時期,現在人學禪沒有那個耐心,心浮氣躁,怎麼能參禪?禪是要清淨心。只有淨土成就,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淨土裡頭制心一處,這一處是阿彌陀佛,容易接受,容易成功。

所以禮敬學不到,不能不學。對人總要有幾分誠意、敬意,這樣就好。要對人藐視、輕慢,這個態度不好,這個態度跟普賢行願相違背,普賢行願是圓滿的性德,你的心態跟性德是相悖的,這個成就很難,這就會造成障礙。總是要順,順個萬分之一、二,但我總是順,我沒有違背,這就很難得。你自己修學功夫有沒有成長,別人不知道,你自己知道。從哪裡看?對人慢慢真有幾分誠意了,十年、二十年,自己會知道我現在大概有個十分誠意、二十分誠意了,距離一百分很遙遠,能有十分、二十分就決定得生。能有個二、三分,你就能入門;二、三分的誠意沒有,你入不了門。永遠記住印祖這個話,一分誠敬一分利益,二分誠敬二分利益,沒有誠敬沒有利益,你得不到。我講過神秀跟惠能大師的事情,我用比喻說的。神秀對老師有百分的誠敬,對所修學的法門有百分誠敬,他得百分利益;能大師有萬分誠敬,他得了萬分利益。五祖是見性的人,他明瞭這法該傳給誰。這從誠敬上說。誠敬從哪裡生?從智慧生的。傲慢從哪裡生?傲慢從煩惱裡頭生的,它不是性德。所以,禮敬諸佛是普賢菩薩教我們學誠敬。

第二,「稱讚如來」。你看禮敬用諸佛,稱讚用如來,意思不一樣。諸佛是從相上說的,如來是從性上講的。相沒有分別,所有的法相我們都要以清淨心、恭敬心對待,對它表現的誠敬。但是稱讚,稱讚不能這樣說,稱讚要有分別,他是善的稱讚他,不善的不能稱讚。他要是搞自私自利、要搞名聞利養,我們也稱讚他,大家都跟他學,那就學錯了。禮敬沒有分別,他是善人恭敬他,他是惡人也恭敬他,沒有差別。稱讚有差別,他做的是好事,與性德相應的讚歎他,與性德相違背的不讚歎。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表演給我們看,五十三位善知識,勝熱婆羅門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蘇蜜多女是妓女,代表貪愛,貪欲。善財童子去參訪這三位善知識,有禮敬沒有讚歎,做榜樣給我們看,有禮敬、有供養,沒有讚歎。實際上,他們這些人都是在積功累德,他是從負面的來教,讓你從這裡頭覺悟、醒過來。可是菩薩行,菩薩懂得,凡夫不行,凡夫迷在裡頭,真跟他學,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三位善知識是最了不起的大聖人,他用的方法叫惡度,別的菩薩是善度,他是用惡度。你看愚痴這個教你,瞋恚教你,貪愛教你,你能夠跟著他,你能從這個裡頭真正省悟回頭,古人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他是這樣教你的。這就說明無有一法不是佛法,問題你會不會。不會,《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會的,貪瞋痴慢都是佛法。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佛法真是究竟圓滿,大圓滿。淨土宗的淨是遠離一切不善,在這裡得清淨。密宗的淨超過淨土,它是不捨逆境、不離惡緣,得無上清淨心,所以它的成就比淨宗高。章嘉大師曾經告訴我這個事情,這種根性的人難!如果你在這個裡頭,你跟他們在一起,染上了貪瞋痴,你墮地獄。他們在貪瞋痴,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他是染淨一如,性相不二。那是什麼境界我們不曉得,如果看到這個境界就批評他,那造罪業,那叫毀謗三寶。所以密宗沒有中間路線,一個是成佛,一個是墮地獄。這個密的法要不要學?要學,不是現在。到什麼時候?初地以上。這個初地以上是別教,圓教是初住以上。換句話,什麼時候?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為什麼?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了,沒有善惡、沒有染淨,萬法一如了,可以。沒有到這個境界,你去試一試看,那就造罪業,必墮無疑。這就不能試的,試不得的。

念老是密宗金剛上師,我們的交情不一樣,我們只受持是一部《無量壽經》,就是會集本。他告訴我,從今往後,禪沒有了,密也沒有了。法是有,沒有人能學了。告訴我,從今往後,真正成就只有念佛往生淨土。夏蓮居老居士也是顯密圓融,他是念佛求生淨土的;念老也是念佛求生淨土的,表演給我們看,沒有修禪,也沒有修密;李炳南老居士,也是通宗通教,顯密圓融,晚年一句佛號。這些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親身親近過的,這幾位善知識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親自看到的,末後這一招,現身說法。

我跟章嘉大師三年,關係非常密切。老師教導我是基本功,基本功是什麼?就是戒律。他走得太早了,我覺悟得也太遲了。他老人家走了之後,我才省悟過來,尊重戒律了。他老人家在世,勸我修戒律,我懷疑,我自以為是,以為什麼?戒律是生活規範。生活規範古今不一樣,中外不一樣,那佛定的這些生活規範,是二千五百年前給印度人定的,我們學佛法,用不著學他們的生活方式,所以對戒律不能接受。老師對學生完全了解,知道我們這個錯誤的觀念是很嚴重,很不好轉的,用了一個巧妙方法,每次跟我說一句,「戒律很重要」。什麼時候說?我離開的時候,他都會送我到大門口,會說這一句話,我聽了幾十遍。

老人往生了,他的火化爐是特別做的,做了一個小塔。我在火化爐旁邊搭了個帳篷,帳篷是甘珠活佛搭的,有幾個帳篷,我們有十幾個人陪伴大師。他們大概是住七天,我因為工作關係,只請了三天假。在帳篷裡面三天認真反省,我跟大師三年,究竟他教我些什麼?這一反省,第一個念頭起來,就是戒律很重要。我才認真思惟,為什麼老和尚說這句話。想了二、三個星期想通了,戒律是凡聖的分水嶺,它不能改,因為是什麼?超凡入聖,不是世間法。世間法我們知道,三代的禮都有興革,就是有修訂。國家的憲法過個幾年,裡頭有幾條不適用了,要重新修改,要修憲。戒律不能修,戒律一修就變成世間法。它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必須有這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超越不了世間。

我把這個理想通了,我就很認真看戒律這些書了。老師曾經告訴我,受持戒律,你真正做到一條,你就得一條戒。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那照形式上來講,蕅益大師跟弘一大師都說得很清楚,現在沒有真正的比丘,也就是說明沒有人能傳戒。所以這個傳戒是形式,不是實質。實質怎樣?我學了不殺生,真正做到不殺生,連傷害眾生這個念頭都沒有,這一條戒你得到了。別人傷害我,我要有報復的念頭,這就破戒了;要有行為,那就更糟了,那就是犯得很重了。所以才真正體會到中國古人講的,「吃虧是福」、「忍讓是福」。這是逆增上緣,不但不能怨恨,還要感恩。

要學忍辱仙人。忍辱仙人是被殺了,死得很慘,一般世間人講,這怎麼可以!人家欺負我們,一定要抵抗,為什麼甘心情願被他殺了?佛法裡頭不一樣,佛法裡頭沒有生死。他所傷害的是這個身,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樣。明白這個道理,他把這個身剁成肉醬,我們也看好像拿幾件衣服,把它撕得粉碎,這種心態來看。什麼是我?靈性是我,靈性成就了,功德!忍辱波羅蜜,捨這個身是離苦,這個功德,不是學佛的人,他生天道。這個方式把你送到天道了,你應該歡喜才對,你怎麼能有怨恨?哪有這個道理!你要一怨恨,再生報復心,好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個麻煩可大!你永遠記恨在心,常常想報復,這就壞了。一念之差,一個是從佛道上走,一個是到地獄、三途走,一念之差。那我們走了佛道,上升了,他殺害我們的這個罪減輕了,我們沒有怨恨他,他的罪減輕了。他會不會墮地獄?會墮,墮在地獄裡頭,受的苦很少。

提婆達多傷害釋迦牟尼佛,讓釋迦佛藉著這個機緣來示現忍辱波羅蜜、禪定波羅蜜、智慧波羅蜜,讓大家看到,讓大家學習。提婆達多雖然生身墮無間地獄,佛告訴我們,他在地獄裡頭生活跟在忉利天的快樂一樣。他不是在忉利天,他是在無間地獄,但是無間地獄的受用像忉利天一樣。那是什麼?他成就佛的功德,他得樂。他是惡意傷害佛的,他墮地獄,他不在天上。這一個引業,一個滿業,不相同,這我們很清楚。你惡意殺害這個善人、聖人,你該墮地獄,但是你自己並不知道你幫助他提升,幫助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這個功德,你在地獄也應該享受福報,這才是真正公平。如果你傷害這個人,這個人有怨恨心、有報復心,這就結成冤仇,冤仇在地獄就受苦了。

所以這個稱讚如來我們要學。別人傷害我,他有好的地方,我們稱讚;不好的地方不說,不但不說,連心裡頭根本沒有。見人善,不見世人惡,這就好。他做了好事,我們讚歎他。現在做得不善,過去做得善,讚歎過去,現在不提,這叫稱讚如來。過去不善,現在善,讚歎現在,不談過去。以這個真正智慧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個感化的力量很大。慢慢叫他反省,他一生當中所遇到過這些人,到最後他會知道你是個真正善人,你對他完全好意,從來沒有惡意,而他曾經以惡意對你,他會生慚愧心,到知道事實的時候他懺悔,生慚愧心。有些人也知道,那不要等將來,現在他也知道,知道怎麼?礙於面子,不願意懺悔。這是什麼?自己煩惱習氣太重了,知道錯不敢認錯,這也就是學佛很嚴重的障礙。發露懺悔就能把罪懺除,這個事情他不肯做,不肯修這個功德。因為你真正發露懺悔,會帶領很多人反省,帶領很多眾生發露懺悔,這個功德就大了。最重要的,是怎樣給一切學佛的大眾做出最好的榜樣,這是真正積大功、累大德。

「三者,廣修供養」。特別是對出家人,出家人不從事生產事業,衣食生活所需,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少到不能再少。為什麼?別人容易照顧你,都會盡心盡力照顧你。你要是有奢侈的這種享受,大家不願意照顧你。那照顧你的是跟你過去有緣分的,或者是欠債的他來還債,你過去對他很好,他來報恩。這就是今天所謂護法,護法是有緣人。為什麼他護持你,不護持他?各有各的緣分。真正修行人,這是普遍接受大家供養,供養,他所要求的也非常有限。

現前的佛教,我們千萬不要忘記印光法師,我們要以這位老人做我們的依止師。他人雖然不在了,《印光大師全集》在。我們跟誰學?跟他學就沒錯。他告訴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建道場,小道場,住眾不要超過二十個人;修行就是淨土法門,信願持名,一句佛號念到底;經教,依淨宗五經一論為主;戒律,他老人家特別著重《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因果教育。注重儒家的倫常道德教育,佛門的三皈、五戒、十善業道,這是老人家特別提倡的。我們只要把這幾樣東西學好,今天的三寶弟子,真正佛弟子。老和尚對我們要求不高,看我們自己的天分。有能力,他開的有一些,哪些經論應該要看的,也不是很多,讓我們對於宗門教下有個認識。如果沒有能力,淨土經典專修一門,這五經一論只要一門,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生淨土,這就成功了。

二十人的小道場容易維持,特別在今天這個時代。為什麼?道場沒有生產的事業,道場那麼大,要靠信徒、要靠化緣,怎麼能辦道?辦個法會,出家人都要來打雜,在大會裡面都得要做義工,他怎麼能修行?那是什麼?熱鬧的法會,不是修行的法會。所以現在的法會,場面愈大愈好、人愈多愈好,這都是跟印祖教誨相違背的。與國家政策也相違背,國家政策不希望很多人聚集在一起,這個要被取締的。印光大師這個說法,國家非常歡迎。你道場只有二十個人,歡喜,你不聚眾。我這二十人小道場,將來在這邊就往生,他那邊一個小道場也是二十人。念佛不必互相往來,不要搞什麼,搞熱鬧,搞這些東西,用不著。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個個成佛,這多好!

國際上的活動,目的是求世界和諧,化解衝突,促進族群的團結、宗教的團結。這個可以辦,一年一次就夠了,不必辦那麼多,勞民傷財,也不實際。這些活動我們參加很多,我們對它認識很深。最重要的,你這個道場二十個人個個都往生了,這成就了。這還得了嗎?這才真正叫大道場。大道場,往生的人多。淨宗,往生就是證果,往生的瑞相讓人看到生起真正的信心。所以供養,這個要有智慧,不能感情用事。

今天迫切需要的是人才,佛門裡各個宗派都缺乏人才。中國原本有十個宗,小乘這兩個宗,唐朝中葉以後就衰了,到宋朝時候沒有了。大乘八個宗。但是這小乘兩個宗很重要,佛說了,「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所以這兩個宗派,成實宗跟俱舍宗,有恢復的必要。小乘可以從南傳,在那邊再傳過來,我們大乘傳到他那邊去,做為交換,很好,現在他們都能接受。中國傳統的東西,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加上儒跟道裡面因果的教育,對於世道人心提升,對於社會安定和平,對於家庭幸福都有助益。這些好!

講經教學,要利用科學技術,網路、衛星是非常好的工具,盡量利用這個,聽眾不必聚在一起,在自己家裡學就好。一個人學,學好了影響全家,全家學,全家影響鄰里鄉黨,家家學。佛法自古以來沒組織,彼此都是同參道友,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這是多麼好的社會,和諧社會,這就能製造出盛世千秋,我們要努力向著這個方向。

《印光大師文鈔》是我們修行最高指導的原則,老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我們學會出了一本書,《天下太平之根本》,從《文鈔》裡頭節錄下來,一共五十九條,每一段都非常精彩。我們推廣,用這個來做供養,這個書大量翻印。《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也是非常好的一部書,把整個《文鈔》重要東西分類,編在一起。《文鈔》的分量太大,沒有時間讀這些東西,讀《菁華錄》。《菁華錄》可以講、可以學習,在淨宗把它當作正式一部論典。三經一論,我們把《菁華錄》看作印光大師的論,天親菩薩有《往生論》,這是淨土論。所以我們東西分量不多,在這個時代非常恰當,講《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不會有人反對。至於《無量壽經》九種版本,也可以組織一個無量壽經學會。以這九種版本,跟中日的註解,日本中西隨功法師蒐集了二十多種日本《無量壽經》的古註,編成一套書,把淨土宗發揚光大。這個東西將來可以在佛學院裡面講,講得愈清楚愈明白,一般大眾對淨宗的信心才能生得起來,這好事情。這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我們都知道自己業障很重,再仔細觀察,今天佛門的這些同修,哪一個業障不重!業障障礙我們不能向上提升。學佛幾十年了,還在原地踏步,這已經不容易了。多半?多半退轉,一年不如一年。這是佛教之衰,佛教讓人看到將來沒有前途。我們身為佛弟子有責任,我們往生是逃避責任,這裡快要滅亡了,我們求往生,極樂世界人歡迎我們嗎?我們對於挽救佛教盡心盡力,這樣往生,我相信大家歡迎。我們逃避責任的時候,決定不歡迎,你修得再好,阿彌陀佛不會來接你。這是什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哪有不負責任的比丘、不負責任的羅漢、不負責任的菩薩?這個不可能。我們有一口氣就得盡一口氣的責任。

方法有。佛教的經典在中國很完備,現在大量在翻印,《大藏經》不會失傳,怎麼個修行方法,沒人提倡,印祖這些東西沒有人說。像這一份的節錄,這節錄的人我不知道是哪一位,節錄得很好。這本書,《天下太平之根本》,完全講家教,可以開課,大學裡頭可以開課,短期論壇裡頭可以開課,可以做一個專題研究,功德無量無邊,可以在電台裡頭廣播,在網路裡頭播放,對社會決定有好處。初學講經教的,從這些地方下手,它不是經,講經比較困難,這是祖師的開示,這個好講。學講經用這些東西做基礎,講《文昌帝君陰騭文》、講《太上感應篇》,這些早年我都講過好幾遍,講《了凡四訓》,甚至於陳弘謀的《五種遺規》可以節錄出來來講學,做人的根本,學佛的基礎。基礎不穩,學不好;基礎要根深蒂固,佛法才能夠恢復。今天所有的毛病都是我們疏忽了根本,我們太淺薄了,禁不起一點點風波,那大風大浪一下就摧毀掉了。所以紮根非常重要。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8日18:23: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05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