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十九集) 2012/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3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二十三頁倒數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本經《發大誓願品》云: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前面我們學到這裡,廣狹自在。一剎這個力用,遍徹十方,這是廣的意思。一剎之相沒有壞,這是狹的意思。一剎遍徹十方世界。「力用無限之廣與一法之狹,不相妨礙,各各自在,故名廣狹自在無礙。又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亦復如是,同明廣狹自在之玄門」,這個境界也在現前。這些現象,《華嚴》,唐朝時候翻譯的,《無量壽經》更早,在漢朝時候翻譯的,那時候用這個鏡,說明廣跟狹同時存在,互不相妨,廣中現狹,狹中現廣,用鏡子來做比喻。現在比鏡子小得很多,而容納更廣,現在一個小的晶片,你們用在照相機上、用在錄像機上、用在電腦上,面積大概就小指甲這麼一點大,裡面包羅萬象。以前照相機的底片,這個東西就是底片,一捲底片大概多半都是二十四張、三十六張。現在這一個小晶片裡面可以容納幾千張,小中容大,大沒有縮小,小的沒有放大,互相沒有妨礙,它居然有這麼大的作用。科學愈進步,我們看到這個宇宙,這是宇宙的奧祕,愈覺得不可思議。
實在這些事情,其實都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這個眼睛就像照相機一樣,很小,外面這個相照在這個裡面,跟照相機一樣的,它裡面有個螢幕,這個螢幕當然也很小。誰去看這個螢幕?第六識、第七識,這叫眼識的相分。眼識的見分是它起作用,能見,能見外面現象。見了之後,就落在它自己的相分上,這個相分傳到第六意識、傳到第七識、傳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自己也有個相分,這個相分就傳到它那個相分裡面去了,就像我們現在傳播一樣。這個身上是一部機器,很複雜,色相、音聲,甚至於味道,酸甜苦辣,你看統統都可以傳,傳到第六識的相分、傳到第七識的相分。第六識的見分緣它自己的相分,它緣不到眼識的相分、緣不到耳識的相分,它緣它自己的相分。這就傳過去了,在它自己相分裡面起分別、起執著,起這些種種感受。所有一切的感受,善的感受、不善的感受、苦的感受,苦樂這種感受,統統是第六、第七識,前五識不起這個作用。這就是廣狹自在無礙,從我們身體裡面就能體會到。
後面這個比喻,這也是經文上說的,你要見,在極樂世界,要想見十方世界諸佛剎土,悉於寶樹間見,七寶樹林它裡頭都顯相。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好像我們看鏡子一樣,在鏡子裡看我們的面像,在寶樹間看一切諸佛剎土之像,就像我們現在電視機一樣。它沒有這些機器設備,它是自然的,這些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之所成就。這些都是說明廣狹自在這個意思。
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大疏》云」,《大疏》是《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疏鈔》,他舉一個例子,「一室之千燈,光光相涉」。這個例子舉得很好,為什麼?我們都有這個經驗。「一中有多,多中有一」,這叫相容。但是一多的相並不失掉,它又不同。我們這個房間有十幾盞燈,燈全部打開了,每一盞的燈都互相照,光都融成一片,所以光就很明亮,這是相容,光光互照。可是每一盞燈,你熄掉一盞,這盞燈光就沒有了,這就是不同。同的是光,光是一,但是發光這個燈不一樣,我們把它熄掉一盞,一盞燈光就沒有了,這說明是不同。一跟多相容,有相容的能力,有不同的個體。
這樁事情,在常寂光裡面跟這個情形完全相同。常寂光是自性的性體,有沒有一多?有,確實有這個樣子。一念不覺這就迷了,迷了的時候,他的光就失掉了。實際上他並不是真的失掉,他有障礙,不能像大徹大悟的人那麼樣的自在,在光中能融一切佛光。迷了的時候,實際上光並沒有失掉,光的作用也沒有失掉,自己不知道了,自己被這個東西障礙掉了。怎麼迷的?起心動念迷了,不起心、不動念沒有障礙,起心動念障礙就生了。其實我們細心想,並沒有失,只是自己,這個失了古人叫迷失,因為你一覺,只要把起心動念一放下,立刻就見到了、就恢復了。
起心動念是迷,分別是嚴重的迷惑,執著那又更嚴重了。這個叫什麼?愈迷愈深,深到自己回不了頭了。所以佛勸眾生,要回頭是先放下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先學不執著。真的不執著了,你的能量恢復了一部分。你看阿羅漢、辟支佛,六種神通都現前,六種神通是我們的本能。我們的眼,阿羅漢能看到六道輪迴,整個六道裡面的情形他全看見,在哪裡?就在現前。六道裡頭一切音聲他都能聽到,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不同空間維次他沒有了。由此可知,不同維次空間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定中沒有這個境界了,所以全都看見。他沒有看到完全,他看到局部,什麼人看完全?明心見性的人看完全的,他所有障礙都沒有了。所以眼能見,像照相機,他什麼都能照,障礙沒有了,什麼都能聽,六根的作用遍法界虛空界。這是講見性的人,見性的人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他的本能。他六根起的作用,應該統統都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個才正確,決定不是侷限在一部分。而且經上告訴我們,六根互用,眼睛本來只有看,眼睛又能聽,互用。每一個根的作用,其他五根作用它都具足,這六根互用。看不必用眼看,耳也可以看,身也可以看,全身都是眼睛,它統統都看;聽也不必用耳朵,眼睛也可以聽,所以叫六根互用。所以放下得愈多,恢復的能量就愈圓滿,真正明心見性,全部都恢復了。
「《華嚴.盧舍那佛品》云: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這個世界,這《華嚴經》所說的,一個國土遍滿十方,這一個國土並沒有損壞,本相沒壞。這像我們現在的電視,我們從電視畫面上能看到全世界送來的信息,我們在屏幕上統統看到。它那個是他那個世界的音、相在我屏幕裡頭出現,他那個地方的現場並沒有破壞,我們這裡看到它了。我們這裡放送,他也收到我們,他也看到我們,現在科學機器可以做到。在諸佛菩薩剎土,甚至於阿羅漢,他們不需要機器,這樁事情也能做到。阿羅漢要入定,他就能看到,我們在《地藏經》上讀到的。光目女母親過世了,不知道在哪一道,母親生前造的是惡業,她想應該是在地獄,不知道在哪裡。找到這個阿羅漢,很慈悲,給她入定。出定之後告訴她,妳母親在地獄,在那裡受苦。所以,阿羅漢要入定才能融入這個境界,不入定不能夠融入。法身菩薩不需要入定,任何時候你問他,他全知道,他的功夫比他高,不需要入定。為什麼?他在定中,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什麼叫定?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大定。我們就曉得了,我們怎麼失掉的?我們見色、聞聲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這個能量就失掉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個能量是圓滿的。哪裡要入定、出定,哪要這麼麻煩?
今天我們看到遠方的信息,靠無線電傳播,用機械的力量,傳播還不夠清楚,有的時候看起來模糊。本能作用比機器殊勝太多了,你所看到、你所聽到的就跟在現場一樣,像是什麼?親臨現場。雖然親臨現場,不受現場的干擾。災難的現場,他在那個現場平安無事,看到這些畫面,自己絲毫都沒有沾染,這是相容,沒有受到任何干染,這是不同。《華嚴.盧舍那佛品》也說,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能爾。這怎麼成就的?無比功德從哪裡來的?自性本能,自性本具的。
「一土滿十方,十方入一方,相容之義也。本相不壞,不同之義」,本相沒壞。「本經中,彌陀寶香普薰願文云: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薰十方世界」,有這麼一段經文。下面這是念老的話,「彼國萬物」,這個彼國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確實有兩種殊勝,一種是光明殊勝,一種是寶香殊勝,所以這個世界也叫做香光莊嚴。換句話說,一切萬物都有寶香,為什麼?它稱性,自性裡面的寶香。「皆為無量寶香所成」,這就是任何物質都有寶香。「以無量香入於一物,表一切法入於一法」,無量寶香入一物,這是一多相容。「又一物之一相,與眾香之多相共存,表兩相不同之義。又此香遍於十方,復明一法遍於多法,更顯一多相容不同」,確實是如此。為什麼我們看不到?這是宇宙,佛法講法界,法界裡面的真相,真相是永恆的,真相不生不滅。現在我們能肯定、相信,不懷疑了,自性遍一切處、自性遍一切時,自性圓滿具足經上所說的這十種義門,這十個意思統統都有。為什麼我們見不到光也聞不到香?見光聞香偶然的,不常有,那就是要緣具足。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很多人初學佛的時候有這種現象發生,聞香或者是見光,但是時間很短。我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住在軍營,是個軍事機構,不是作戰部隊,附近應該說三里路之內沒有民房。我那時剛剛學佛,看經的時候,桌上放個香爐,燒一炷香,很清雅。可是沒有燒香,聞到很濃的香味。看看,人民居住的房子至少是兩公里之外,那個香決定飄不過來,這麼遠的距離,它怎麼能飄過來?這香味從哪來的?而且不是一次,這增長我們信心。以後我遇到懺雲法師,懺雲法師就問我,學佛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遇到異象,就是特殊的現象?我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他。他告訴我,他說在這個時候你的心很清淨,在這裡讀經或者是念佛,空中有天人經過,看到歡喜,他就停一下,看一看,停一下,天人身上有香氣。這個香確實我們從來沒聞過,的確是好香,說不出來它是什麼香。這個經論上有記載,可能我們遇到,增長初學人的信心。這一個人聞到的。
我還有一次,在美國達拉斯陳大川居士的家裡,他買了一棟新房子,搬進去之後大概一個月,請我們晚上去喝茶。院子很大,有個涼亭,我們在亭子裡面喝茶,在討論佛法。這時候忽然有一陣香,我們有五、六個人統統聞到,每個人都說不出來這是什麼香。而且時間很久,大概差不多有五分鐘,這麼長的時間。每個人都感到驚訝,附近雖然有鄰居,但是每一家鄰居都有圍牆,不可能他們燃香。而且是在晚上,晚上有月亮,八、九點鐘的時候。這是我們一些學佛的人在討論佛法,所以我就說從前懺雲法師給我講的這個事情。應該也是天人,看到我們在論佛、在學教,歡喜,他在這裡停了一下,我們聞到他身上的香味。由此可知,善與善相應,惡與惡相應,惡就跟妖魔鬼怪相應,善就跟天人、跟佛菩薩相應。
一一法都充滿法界,這是我們在《還源觀》上學到的。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上給我們講三種周遍。第一個,「周遍法界」,周遍法界是講的信息,讓我們真正體會到整個宇宙是一體。像我們這個身是一體,裡頭五臟六腑,外面眼耳鼻舌身根,它是一體。一體,任何一個地方有疼痛,全身都知道,都能感覺到。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推想,整個宇宙是一體,任何一點發生問題,整個宇宙都知道,就像身體一樣。科學家告訴我們,一個人身體裡頭的細胞大概有五十兆個,五十兆個細胞組成這個人身。任何一個細胞出了問題,我們全體都有感觸,哪裡不舒服了,有感觸。所以,周遍法界,這個現象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才能感動諸佛菩薩來應,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迷而不覺的眾生有感,諸佛與法身菩薩他自然應。感是有有心、有無心,大概有心的少,無心的多,無心的他自己不知道。應,完全無心,完全不起心、不動念,自然應。他為什麼來應?法爾如是。那真說個理由,那是一體,一體當然就有應,整個宇宙跟我們自己是一體。這就是一多相容,一多又不同。這裡面一法遍於多法,更顯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三種周遍第二種,「出生無盡」。出生無盡就說明感應不可思議,感應不是局部的,我們起個念頭,感應不一定在面前,可能在很遠他方世界。同樣一個道理,他方世界眾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可能感應到我們這個世界,影響到我們這裡的狀況,都有可能。出生無盡這樁事情怎麼想都想不通,我想了幾個禮拜,最後想到小時候玩萬花筒,萬花筒不就是出生無盡?很簡單的構造,裡面三片玻璃,放一些不同顏色的碎紙。所以我提出來之後,就有很多人送萬花筒給我,這個萬花筒很漂亮。我們小時候的很簡單,用硬紙盒子捲個筒子,或者用竹子,兩邊節去掉,鋸成一個筒子,裡頭放三片玻璃,放一點碎紙,你去轉,花樣百出。轉一天沒有看到兩個相同的,轉一個星期也沒有看到兩個相同的,出生無盡。連這個小小的萬花筒,讓我們看到出生無盡,何況大宇宙!這怎麼沒有關係?關係太密切了。萬花筒裡碎片,每一個碎片跟任何一個碎片都有密切的關係,它常常在一起組合,組合就變成圖案,非常美的圖案。組成圖案是相容,一多相容;每一個碎片的自體沒有破壞,不同。所以這小東西裡頭,裡面有大道理存在其中。
第三種周遍,這個很重要,是要我們把心量拓開,我們自己的真心、我們的度量是「含容空有」,含是包含,包含虛空,容是容納,容納萬有。也就是說,沒有一樣你不能包容的,法法都能容,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阿鼻地獄,法界虛空統統能包容。為什麼能包容?因為它都是空寂的,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含容空有是自然現象,人要回歸自然,人要隨順自然,就成佛了,法身菩薩。能隨順自然、能回歸自然,這個十種玄妙就是你日常生活當中統統具足。
第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前面是相容,這裡講相即,這文上說,上面顯相容,這個地方講相即。「晉譯《華嚴十住品》」,晉譯是《六十華嚴》,最早翻譯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譬如水跟波,把水比喻是一,把波比喻是多。「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故云相即自在」。水是平靜的,波是動盪的,風吹在水面上就起了波浪,要是巨大的風,它就變成大浪。波跟水是一不是二,這叫相即,水會變成波,波就是水。彼此相即,而各自在,水自在,波也自在,相即自在。「又《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黃金是一,金色不同,黃金相同,金色不同。二不相離,它是一,它不是二。
我們再回想一下,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心性變成的,都是從心性出生的。心性是一,現相是多,諸法是現相,從性體上去看,是一不是二。知道、明瞭了就自在了。你看同一個心性,隨不同的緣變成佛、變成菩薩、變成聲聞緣覺、變成六道眾生,是一體,隨著緣在變。無論怎麼變法,還是一個自體,就好像黃金一樣,「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用黃金造一個佛像,這黃金是佛;我同樣用這個黃金造成菩薩,它又變成菩薩;我再把它造成一個天神,它就變成天人;我再把它造成一個畜生,它變成一匹馬、變成一個小兔子,這是玩具。全是這一塊金,隨凡聖之緣、隨善惡之緣現的相不一樣。但是,這些相的關係它相即,相即就自在。為什麼?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它怎麼不自在?能提升自己、能教化眾生,大乘教裡面所講的表法,他有表法的作用,所以才有大自在。
又《大疏》云,如金與金色,二不相離。「至於本經《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這是說佛說法,佛以一個音聲出去了,一切有情眾生聽到這個聲音,變成自己的言語,就是都聽得懂,不需要翻譯。聲音裡面還說法,說什麼法?我聽的是《無量壽經》,你聽的是《華嚴經》,他聽的是《法華經》,他人喜歡聽什麼它就變成什麼音。翻譯有各種不同的語言,他比這個還要高明,各種語言講一樣的東西,他這裡各種語言講各種不同的東西,這更妙了。「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佛能現個身。我在香港有個好朋友,出家人,聖一法師,他走了,他修禪的。我第一次,一九七七年來香港講經,講了四個月。他來聽經,聽得非常歡喜,回去叫他的信徒,勸他的信徒都來聽我講經。香港法師就這一個人,讓他的信徒都來聽我講。請我到他的道場去參觀,他的道場在大嶼山寶蓮寺的後面,有個寺廟叫寶林寺。前面那個是寶蓮,蓮花那個寶蓮,他這裡叫寶林,樹林的林,寶林寺。從寶蓮寺,沒有車,要走路去,要走半個多小時,差不多走四十分鐘,到他那個地方,山的背後。現在他那個地方後面就是飛機場,從他那個地方看下去,以前是大海,風景很美,現在是飛機場。
他那裡全是參禪的,我去的時候,還有四十多個人坐禪,每天坐香,打坐。他請我去給大家講開示,好在我以前講過《六祖壇經》,講過《永嘉證道歌》、《禪宗集》,還有一點口頭禪。人家請我們去講經,規矩一定要懂。現在人不敢啟請講經,他不懂規矩,這個規矩是古人所說的,「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人家請你去講的時候,一定要讚歎法門、讚歎老師、讚歎同學,讓他增長信心,這個就對了。如果你講,你這參禪恐怕不會得定、不能開悟,不如念佛好,你就破壞道場了。人家禪宗道場,你怎麼可以破壞它?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叫規矩,我們初學佛的時候,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他那個道場修禪,讚歎禪法,讚歎領導主持的聖一法師,讚歎他們的同學,讓他們信心增長,這就對了。這就有功德,做好事,人家就喜歡請你去講經。如果你講的跟他所學的不一樣,你在那裡做比較、在批評,誰敢請你講?
李老師在台中住了一輩子,在那個地方教學三十八年,在台中往生的,遇到過!早年,蓮社初辦的時候,有法師經過都請他來講開示。講一次開示,大家心動了,還有比我們這個更好的法門,對於自己念佛信心動搖了。老師大概要花半年的時間,才把這個風波把它擺平,你說多辛苦!所以,他以後就教給我要小心,人家請你講經,你可不要去擾亂,一定要曉得規矩。所以聖一請我,我讚歎禪宗、讚歎六祖惠能;讚歎聖一法師,南方第一禪師,他真幹,還帶這麼多人幹,稀有難逢,總算讓我們看到一個真正禪宗道場;讚歎同學,鼓勵他們。
我們回來的時候要走路,再要走到寶蓮寺才搭車,坐巴士回來,陪我去的有十幾二十個人,還挺熱鬧的。回來在路上,這些人問我,他說法師,你讚歎禪宗那麼好,你為什麼不學禪?他來問我了,這些都是念佛的,問我為什麼不學禪?我就告訴他,我們這種根器,學禪不行,學不到。禪要根基深厚,心要很定,像我們這種心浮氣躁,你怎麼能定得下來?所以禪,六祖說得好,接引上上根人。我們想想自己不是上上根,我們是中下根性,說實在話,連中性,中等根性都夠不上,下等根性。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老老實實,念佛這個法門我們有分,為什麼?上中下根統統有分,那個我們想想沒分。所以我教他,我們還是老實念佛。
我們對他們讚歎,決定沒有批評、決定沒有毀謗,這大家就喜歡,所以法緣就殊勝。如果你在這個道場自讚毀他,說我修得好,你們這個都不如我,這是最大的忌諱。再到人家道場裡面收皈依徒弟、收紅包,最忌諱的,下一次誰敢請你?不但他忌諱,他還在外頭宣傳,這個法師又要收徒弟、又要紅包,到每一個道場都不敢請你。那我們出家,學佛講經教學,我們要什麼?我們要法緣。要法緣就不能要紅包,要紅包法緣就沒有了。紅包給誰?統統給常住,一分錢都不要帶走,法緣殊勝。為什麼?大家喜歡你來講經,對他有好處。所以很多人對我不了解,了解的人有,國外。現在是不想走了,要想走,請我的人太多了。為什麼?我給他帶來人潮,又給他帶來錢財,何樂而不為之!又不要他的信徒,又不在他那裡建道場,講完就走了,像一陣風一樣。這是人家最喜歡的。
所以佛經稱之為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就是你一定要認識環境,這人心裡想什麼、說的什麼、他做的什麼,你不能違背,他做錯了也要隨順,法緣才殊勝。糾正錯誤是很長時間,不能著急,一著急,副作用就出來。一定讓他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對他真有利,沒有害,他就喜歡。做得再不如法也不能批評,古人說了一句話,我們必須記住,「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他有過失,他也有好處,好的地方讚歎他,過失地方絕口不提。相處久了他相信你了,他對你放心了,不但他不會障礙你,他還會幫助你,為什麼?對他有好處。
這個地方學佛的人,總希望學佛的人是正信而不是迷信,迷信不長久,正信長久。迷信的心不定,其他宗教也在講,他聽聽那個教不錯,他就改變信仰去了。所以信徒們,要知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我們這裡不講經,別人講經,所以我們就信他去了。我在年輕做學生的時候就如此,小時候父母到廟裡燒香也跟著去,長大之後,看到廟裡只燒香,除這個之外,什麼也不知道。看看基督教堂講經,聽聽還滿有味道,我還到清真寺聽講道,所以我對他們就產生很濃厚的興趣。我沒有讀佛經,我讀《聖經》,我讀《古蘭經》,我跟回教特別有緣分,為什麼?他們講,可以討論,可以在一起研究。佛教裡只有念經,沒有講經的,這就比人差一等。所以講經是好事情,絕對不是壞事情,能幫助自己提升境界,又能夠保障自己的善信,不會改變信仰,好處多多。
不過現在學講經的人沒有師承,沒有老師告訴他這些基本的規矩,他不懂。我們很幸運,遇到的老師把這些重要的都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往後我們在各處講經統統遇到,我們都能夠用上。讓每一個地方,我在移民到澳洲之前,每年在這個世界上至少是走兩圈。每個地方最多不超過一個月,最少是一個星期,美國、加拿大十幾個城市都去看看,南洋。在那個時候,香港一年來住一個月,新加坡大概也是一個月,澳洲一個月,都分配好了,到處旅行,一年一次,見面都非常親切。澳洲我們自己買了個教堂,建了一個淨宗學院,這以後,別的地方去就少了,特別是美洲,差不多十年了,十一、二年沒去過了。我們的活動圈子縮小了,就在南洋這一帶,距離比較近。現在年歲大了不想動了,沒想到,到香港有老同修送我一個小地方,我現在住的地方,我接受了。接受,接受就表示不動了,不再動了,好好念佛,成就自己。還有體力,跟大家分享《無量壽經》。
底下說,「至於本經《法藏因地品》云: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眾生隨類見」。這也說明「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聖一法師,那個時候大陸還沒有開放,他們曾經進去一次,到普陀山去朝山。他告訴我,他一個,還有一個法師,是香港人,他們兩個進去,大陸上有一個法師陪同他,他們三個人。在普陀山梵音洞,相傳梵音洞裡面可以見到觀音菩薩的化身,他們三個都進去了。在梵音洞裡面拜佛,拜觀音菩薩,拜了半個多小時,觀音菩薩出現了。三個人都看見了,非常歡喜,又拜了半個小時,這才離開。離開是當地陪同他的催他們不要太久,他們就離開。離開在路上,三個人就問,看到沒有?看到了。三個人看到了。什麼樣子?三個人講的不同的樣子。聖一法師看到的像地藏菩薩一樣,戴著帽子,地藏菩薩那個帽子,全身是金色的,他見到這個身。另外一位法師,見到是個我們一般看的白衣觀音,是個女相,白衣觀音。大陸上那位法師看到的是比丘相,是個出家比丘相。三個人同時見到,不一樣,一身中一切身。是不是觀世音菩薩現身不一樣?不是的,各人的緣不一樣。這以聖一法師看到最殊勝,全金色,全身是金色,誠敬的心、真誠心不相同。但是,只要能見到就很不錯了,這很有緣分,有人在那裡拜了一天,沒看見。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如」,前面舉的比喻,「水與波,一水多波是相即自在之義」。「又經中」,這是本經,本經「《歌歎佛德品》云:其所散華」,這極樂世界空中散花,「即於空中,合為一華」,這些花在空中自然組合成一個花蓋,像寶蓋一樣,「華皆向下」,你看起來看得真美,上面看不到,我們下面往上面看,所以它花向下,自然組成一個花蓋,「端圓周匝化成華蓋」。「多花成一花,故多即是一。一花中含多花」,這個一花就是花蓋,這個花蓋裡面含有多花,「故一即是多也。是為本經中顯現之第四玄門」。第四個就是「諸法相即自在門」,在極樂世界看到。
第五,「隱密顯了俱成門」,一切法確實有隱密、有顯了。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了五句話,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是隱密。本自具足什麼?什麼也沒有。最後一句話是顯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非常明顯、明了。這是性德,沒有緣的時候隱密,不能說它無;有緣的時候顯了,不能說它有。隱密的時候稱它為真空,顯了的時候稱它為妙有,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隱密的時候是真常,真常的相,本相,顯了的時候是應現,為誰應現的?為眾生;換句話說,隱密是自受用,顯了是他受用。隱密的時候是清淨平等覺,顯了的時候是大慈大悲,現身說法,教化眾生。隱顯俱成,這不可思議的法門。
「《大疏》」,《華嚴經》上《疏鈔》裡頭講的,「若片月澄空,晦明相並」。這是「指隱處具顯,顯處具隱」。晚上,月光非常好的時候,月光出現的這個地方顯,距離月亮遠的地方就比較暗。隱、顯統統在一起,同時出現。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人法界顯了,我們都見到,人法界之外還有九法界,九法界隱了,我們見不到,在不在?同時存在。誰看得見?我們現在講,有神通的人看見。神通裡面最低級的、最低的,我們講通靈,通靈的人看到幽冥界眾生,我們看不見,我們相信這個絕對不是假的。
我有個同學,我們抗戰期間在一個學校念書,那個時候不認識。以後到台灣,我們在一個機關裡面服務,認識了,一說,我們同一個學校,但是他進學校的時候我離開了。我們同年,以後我學佛,他跟我學佛,我出家,他跟我出家。我在台中學經教,他跟一個密宗上師學密。我找他來一起學教,他不肯。我說為什麼?學教多難,嘴巴說破了,人家也不相信。那學密有什麼好處?學密,我學神通,我一現神通,人就相信了。他去學神通去了。真幹!半年多一點,磕十萬大頭,這是密宗入門必須要做到的,真修苦行,真幹。學了大概一年,他就告訴我,他看到鬼,每天都看到。大概下午五點鐘以後,這街上就,不多,很少,就有鬼出現。到晚上九、十點鐘,滿街都是,跟人一樣,好熱鬧,統統都看見。他也不害怕,天天都見到的現象,習以為常。好像到第二年,他遇到一個女鬼,找到了,前世的太太,他出家修行了,前世的太太找到了。找到跟他住在一起,他還買一些化妝品,給她供一個牌位。我這個同學非常老實,不會說假話,所以他講的我相信。可是我告訴他,我說你學神通,神通沒有學成,你學到鬼通了。天天跟鬼在一起,不是好事。我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嘆了一口氣,各人緣分不一樣。
我們三個人命運相同,都是過不了四十五歲,他四十五歲那年走了。最早的法融法師,也是學密的,還沒有他的成就,不如他,先走,二月走的。這個明演法師五月走的。七月,我生一場病,我心裡想到輪到我了。我們三個人同年,一同受戒,出家有先後不同,我出家比他們兩個早,受戒在一起受戒,我出家兩年之後才受戒。都過不了四十五歲。看二月走了一個,五月又走了一個,七月我生病,我那個時候講《楞嚴經》,講了三分之一,得了重感冒。我一想,到了,時間到了,我也不吃藥,也不找醫生。人家都勸我去找,我說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到了,你還醫它幹什麼!那個時候,台灣大學,還有師範大學,另外好像有位政大的,一共有三個學生,他們輪流來照顧我,我們一起念佛求生淨土。每天喝一點稀粥,吃醬菜,一個月,身體慢慢恢復了,就沒事了,我也能照常繼續講經了,好像講經停了大概將近兩個月。這是我一生當中這一次,就是重病。所以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有這種能力,能夠見到鬼神。他實在講,他那個師父,屈文六上師,都不在了,都過世了,沒有辦法把他提升。
所以,隱密顯了都在我們實際生活之中,我們的心太粗了,粗心大意,見不到。這些事實真相,是有一些人稱之為宇宙之間的奧祕。哪些人能夠見到它?心地清淨,真誠慈悲,無論修哪個法門,功夫得力都能見到,念佛的功夫深也能見到。才知道經典裡面講的甚深奧祕,原來就在我們眼前、就在周邊,沒有離開我們。
再往下看,「本經《禮佛現光品》云: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這是佛放光,「普照一切諸佛世界,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佛有這個能力,放光,叫大眾都見到。我們凡夫如果遇到這個緣,跟佛在一起,佛放光我們就能看見,在光中看到諸佛剎土。看得很清楚,如處一尋,一尋大概八尺,不到一丈。就像我們現在坐在此地,看到這個電視屏幕一樣,很清楚,一切諸佛剎土統統都能夠看到。「又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處,悉大開闢,皆同一色」。不但看到諸佛佛土,看到了地獄,泥犁是地獄,看到溪谷、看到幽冥之處,溪谷裡頭有鬼神、有羅剎,幽冥是鬼道居住的地方。悉大開闢,統統看到了,從諸佛剎土看到六道輪迴。皆同一色,在佛光當中所照的。這就是隱密藉佛光顯了,不是有佛光才有,沒有佛光它也有,我們看不見。
「猶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滉漾浩汗」,都在佛光當中,佛光好比是大水,他們都在其中出現了,萬物沉沒在裡面不現,慢慢只看到佛光。「汗者,廣大無際之貌」,《文選》裡頭「有汗汗之辭」,形容大水,像我們看大海。船在海中航行的時候,四周看不到海岸,只看到大水。其中萬物,沉沒不現,一切萬物看不見了,「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佛光裡面先看到諸佛剎土,又看到六道輪迴,再往下去,佛光愈來愈大,這些形相逐漸逐漸就沒有了,只看到佛光。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這是經上的一段話。「即表一切法即於佛光之一法,則一法」,這一法是佛光,「顯而一切法俱隱」,隱密顯了俱成門,隱密顯了同時存在。佛光太大了,其他的也都有光,不見了,看不見了,隱了。可是佛剛剛放光的時候,讓你看見諸佛剎土,讓你看見六道輪迴,隱顯俱成。這個境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現前,就在我們周圍,一切諸佛剎土距離我們不遠。娑婆世界,上從非想非非想處天,下至無間地獄,這些境界統統也在我們面前,就在當下。為什麼看不見?隱顯不同。佛這一放光就見到了,真相就明瞭了。這是隱密顯了俱成。
第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一樣。我們今天用個玻璃瓶,把這個瓶裝滿了芥菜子,顯示微細相容。「以上各門,咸明廣狹無礙,一多相容之義。今此第六門,更指無論如何微細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諸法,一毛一塵之中,無邊剎海,一切諸法,同時涌現,如一鏡中映現萬象」。這個境界更不可思議了,微細相容,微細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想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裡頭,用琉璃瓶盛多芥子做比喻。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一門裡頭所說的,是指無論如何微細之中,亦可含容一切諸法。佛在經教裡舉出來的一毛一塵說出來了。一毛一塵我們沒有明確的認識,一毛很微細,一塵究竟有多大?極其微細的毛塵是什麼樣子?大乘教裡面有說極微色,它還有個名詞叫極微之微。佛告訴我們,這是物質現象裡頭最小的,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
佛的這幾句話,被近代的量子力學家發現了。近代科學進步的狀況,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八十年前,科學家發現原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個時候,認為原子是物質最小的。這八十年當中,你看把原子分析出它不是最小的。原子構造的有原子核、有中子、有電子,各個分量不相同,組成不同的原子。這些東西再分析,科學家稱之為粒子,叫基本粒子,以為是最小的。還能分,再分稱為夸克,種類繁多,基本粒子有幾十種之多,夸克也有幾十種。最後發現了微中子,比原子小得很多,原子跟它比就太大太大了。微中子的體積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換句話說,你問它多大?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起來等於一個電子。這個東西真的不能再分,再分就沒有了。這跟佛經上講的相應,那就叫佛經上極微色,極微之微,一分就沒有了。科學家真的把它分開了,分開了確實沒有了,發現是什麼?發現是念頭波動的現象。所以科學家向大家宣布,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假的,物質是念頭變出來的。
這個發現非常了不起,這在科學上是一個重大的發現,革命性的發現。因為過去人都認為物質現象是真的、是存在的,這一發現,說明物質是假相,根本不存在。真正是《大般若經》裡頭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法,物質現象,一切的物質現象,「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經上這幾句話被科學家證明了,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物質現象是念頭變現出來的,佛在經上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懂得這個、明白這個道理,你控制念頭就能控制物質,因為物質是從念頭生的,原理就在此地。一切不善的念頭,實際上就是現在科學裡面所說的病毒。病毒從哪裡來?不善的念頭。在佛經裡面的代表,貪瞋痴慢疑,這五個是病毒,所有疾病、災難的根源就這五樣東西。這五樣東西如果我們把它丟掉了,我們把它反過來,不貪、不瞋、不痴、不傲慢、不懷疑,物質現象就是最美好的。極樂世界是怎麼成就的?居住在極樂世界人,沒有一個有貪瞋痴慢疑,統統斷乾淨了。貪瞋痴慢疑是見思煩惱,不但見思斷掉了,塵沙斷了、無明斷了,這三種煩惱在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所以,它那個世界是最健康的,它的物質完全是自性變現的,無量珍寶之所成就。各各人無量壽,身心健康、壽命長久,是念頭的關係。
我們今天這個世界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確確實實這五種病毒我們都有,哪個人心裡頭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痴、沒有傲慢、沒有懷疑?全有。全有麻煩可大了,你的身心健康被毀掉了。誰毀掉了?自己毀掉的,一定要記住,不能責怪任何人。你要責怪任何人,都是這五種毒素的發洩,在擴張,那罪上加罪。完全要承認,完全是自作自受,對自己百分之百的負責任。如何叫自己身心健康?五戒做好了,一切就圓滿了,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飲酒、不妄語。仁義禮智信,仁者不殺生,義者不偷盜,禮者不淫欲,信者不妄語,智者不飲酒,這是五大善!本經講得清楚,三十二品到三十六品專門給我們講五戒十善,講得非常詳細、非常透徹。你真能做到,身心健康,地球上所有災難都能夠化解。為什麼?念頭轉了,物質環境就跟著轉了。科學家提出「以心控物」,用我們的念頭控制物質的變化,這經典上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