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26集)jingkong老法师主讲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十六集)  2012/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026

视频MP3点此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一百八十九頁,第二行,從最後一句看起:

「《要解》云: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看這一段。這是極樂世界四土最高的一層,常寂光土。常寂光,念老簡單給我們說明,法身佛所居之土叫常寂光。我們初學的人聽到這句話,免不了生起分別執著,以為真有一個形相的法身,真有一個常寂光淨土。真有是沒錯,但是它沒有形相,只有它永遠存在,它不是生滅法。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二句話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它沒有生滅。不是說我們證得它就生,我們迷了它就滅,不是的,它跟迷悟不相干,它確實永遠常住。它不是物質現象,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所以我們的六根緣不到。眼耳鼻舌身所緣的是物質現象,第六、第七意識所緣的是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換句話說,我們的八識對它不起作用,它跟我們的八識不相干。如果我們能夠轉八識成四智,你就見到,那叫證得。證得,還是看不見,還是摸不著,還是想不到,但是你會承認它存在。為什麼?你自己也融入跟它成為一體,它是光,你也是光,身變成光,土也變成光,光光互融。所以大乘經上有一句話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什麼時候共同?現前就共同。在常寂光裡頭,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沒有此界、沒有他方。換句話說,時間跟空間在常寂光裡頭沒有,不存在,它是一個圓滿的整體。這個整體「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兩句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能說出這句話決定是法身菩薩,不是法身菩薩說不出來。學佛學的什麼?就是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這叫諸法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你就是明心見性,一般人常講的見性成佛,你就成佛了。所以這是無法想像的境界,也沒有辦法用言語來形容,所用的名詞都是勉強建立的,可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所以實相之體,說不上寂,也說不上照,但它確實是寂,確實是照。為什麼說非寂非照?怕我們著相,著了寂的相,著了照的相,你就錯了,你永遠不能擺脫迷惑。所以它寂而常照,寂是體。寂是什麼?什麼也沒有,叫做寂。三種現象都不存在,科學裡頭說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不存在,叫寂。這三種現象,在佛法裡面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阿賴耶的境界相是物質,轉相是精神,業相是自然現象。這個東西雖然被科學家發現,但不是證得,雖發現,他得不到受用。如果是證得,證得是用禪定功夫,不要用科學儀器,定中你就見到,那個得受用。科學家不是用禪定,是用精密的科學儀器去觀察、去捕捉,找到了。這樁事情,佛在大乘經上有說明,所以也不稀奇。底下這句說得好,照而寂,勉強說一個名詞叫常寂光土,不是真的有土。但是寂而照,寂能起照的作用。照,雖然照,它還是寂。這個寂是什麼?我們說一句比較容易懂的,寂是不起心、不動念,照是一切通達明瞭,我這樣講大家就好懂了。你沒有不明瞭的,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但是沒有起心動念,這就叫照而常寂。雖然沒有起心動念,一切法完全不迷,通達,不迷惑,這就是寂而常照。這個比較容易懂一點,了解寂是不起心、不動念,照是明瞭,一切明瞭。所以寂而照就強名清淨法身,照而寂就強名(勉強叫它)常寂光土。實際上,土也沒有,身也沒有。「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它身土是一體。

只有在寂靜的時候,光才通達,《楞嚴經》上佛說「淨極光通達」,這個光通達就是一切統統明瞭了,不用學。為什麼?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本來就明瞭,而是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怎麼迷的?起心動念迷了,分別是迷上再加迷,執著那就再加一層迷,就迷到家了。六道凡夫就有這三種迷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有。四聖法界,淨宗裡面講的方便有餘土,這裡面的人比我們高明,我們是三種迷惑全具足,他們只有兩種,他沒有執著。他能對一切法不執著,這就得自在,智慧雖然沒開,這是阿羅漢、辟支佛。法身沒證得,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就證得法身;起心動念,法身就不見了,迷了。所以他們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方便土。分別放下了,起心動念也放下,他就明心見性,生實報莊嚴土。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斷盡,自自然然就回歸常寂光,實報土不見了。所以《金剛經》上說這句話非常正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連實報莊嚴土也是虛妄。佛沒有說實報莊嚴土例外,沒講這個話,換句話說,它也虛妄的。所以我們放下起心動念那個時候,實報土現前,實報土出現了、出生了;起心動念的習氣斷盡,它就沒有了。實報土有生有滅,沒有變化,所以它叫做一真法界。十法界有變化,十法界剎那剎那在變化,無常,這是虛妄的。

十法界裡頭,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一種觀想的方法,好,能夠把你的煩惱斷掉。什麼方法?前面我們說過,說了很多次,教我們觀彌勒菩薩所說的事實真相,所有現象都是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在波動。所以經上一句話教我們「不斷之無」,它這波動不斷,但是它真是無。不斷之無,我們看迷了、看錯了,以為裡頭有有,其實是無。因為每一個畫面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都緣不到。不斷之無,不斷是相續相,不斷是指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個不斷,它念頭不斷,每一個畫面都是無,都是立刻就沒有了。佛在楞嚴會上告訴我們,「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一出生立刻就滅盡了。它存在的時間多長?記住,是一秒鐘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這是它存在的時間,你怎麼能捉得住?所以真的是無。我們現在看這個世間以為有,我們是看電視的螢幕,幻相,你要到放映機上看看就曉得,不是這麼回事情。在放映機裡面看到不斷之無的真相,銀幕上看到不斷之無的假相。我們看的是銀幕,是假相,真相完全不知道。所以那個不斷之無,我們要常常掛在面前,那是說明什麼?說明宇宙萬法的真相。真相是不斷之無,你就不會執著它,你也不會分別它,你才能一切放下,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了解這是什麼回事,真搞清楚了,你怎麼會去認真。用這樣的心態去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而且往生的品位肯定很高,不是一般品位。為什麼?你了解真相。這個了解真相就是經上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性。不斷之無四個字用得真妙!

故知身土不二,它是一不是二,說身、說土都沒有真實義。所以佛自己說,如來說一切經法就好比黃葉止啼。這個比喻很有味道。小孩哭了、鬧了,大人撿一片黃葉,秋天樹葉落下來黃黃的,撿一片樹葉,別哭、別鬧,拿去,這個很值錢,去買糖吃。小孩拿到,歡喜,不哭了。目的達到,叫他不哭。這說什麼意思?諸佛如來說一切經法,假的,不是真的,哪有法可說?無法可說那個法就是黃葉止啼,眾生就像小孩一樣,哭,迷惑顛倒,哭著鬧著,拿個黃的來騙騙你,你聽了,歡喜了,不哭了,這目的達到了。確實如此,所以佛法不能執著。「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金剛經》上說的,連佛法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何況世間這些虛妄的、假的?這個你心才真的定下來了,這個定是自性本定。自性本定的功德就不可思議,為什麼?自性的無量智慧起來了、出現了,無量的德能出現了,無量的相好出現了,你障礙全沒有了。這就是宗門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需要修很長時間。凡夫成佛,實在講就在一念,一念覺就成佛,一念迷就墮落成凡夫。我們希望這一念覺,念念覺,覺而不迷。所以寂照同時,身土不二、寂照同時都是假名,非思量境。不能去想,想就錯了;不能去說,說就錯了,這叫上上乘法。大乘叫向上一著,不能說、不能想,把言說跟思想都放下,就見性了。

「又常寂光三字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祕藏」。涅槃三德,底下接著就說,「常即法身德」,常是顯法身。常是什麼?「法身常住」,就是它不生不滅,真的不生不滅,所以也叫做涅槃。涅槃是梵語,意思就是不生不滅。「寂」是解脫。解脫,換句話說大家好懂,得大自在就是解脫。我們為什麼不能解脫,自在得不到?我們的心不寂。寂就是清淨,你心裡有念頭,就不自在;有分別、有執著,你就造業。《地藏經》上說得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什麼都不要,常寂。釋迦牟尼佛要是要,你想想看,他多少弟子,在家弟子有十六大國王,大富長者不知道有多少,他要是要供養,誰不供養?誰不歡喜?不要,一分錢都不要。這示現什麼?寂,他得大自在。有錢,心就不定,總會想著這個錢怎麼用法,這麻煩,這找麻煩!這害你,它不是成就你。釋迦牟尼佛這個人真是了不起,不受你的怨害,你害不了他,他不要。他要的是一缽飯,一缽還不是一家的,你這家拿一口,那一家拿一口,一缽千家飯,不是你一家的。你們家吃剩的,多下來的,給一點點,他就要這一點。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寂就解脫,解是什麼?解除煩惱;脫是什麼?脫離生死,脫離輪迴。所以一定要知道,接受人的供養可不是容易事情。人家供養,你是三寶,供養你,希望他得福,你將來沒有真正修持,他得不到福,你得要還他。古人講的話有道理,「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是麻煩事情,你看穿了、看透了,我們就不要了。

但是出家人,人家來供養是種福田,你又不能不接受。這一招我是學印光法師,這李老師教給我的,印光法師所有供養的錢,他摸都不摸,有人替他收,幹什麼用?專門印書。這老人教我們就做一樁事情,印書好,普度眾生。印出來,他拿去賣也好,為什麼?人家買,總會看,這書只要有人看,哪個人看,哪個人得度。所以他全用在這上面。拿這分供養建了個印刷廠,在蘇州報國寺,叫弘化社。那是印光大師創辦,供養他的全部都進入那裡頭。第二個,有災,有水災、旱災,這些災難老和尚知道了,也不能不問,也得表示一下,去救災。救災,從印經錢裡面撥出一點點拿去救災。實實在在講,印經布施是真正的救災,沒人懂,那是從因上下手。人都能讀佛經,都是好人,好人是有福報的人,福人居福地,好人居住的地方不會有災難。災難是我們業力感召來的,心,貪瞋痴慢疑;意,怨恨惱怒煩;業,殺盜淫妄酒,搞這些。這些東西,你要天天做的話,哪有不遭災難的道理?接受佛陀的教誨,就能把這個東西斷掉,遠離開,就不遭災難了。所以真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是佛菩薩,釋迦牟尼佛做了一輩子做給我們看,沒人看懂,也沒有人解釋。

寂這個字是關鍵的字,常寂光三個字,它在當中,它是關鍵。所以心,寂就是清淨心,惠能大師開悟,頭一句話就說這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就是寂。第二句,「本不生滅」,就是講的常。後面兩句是講它的德用,「本自具足」是德,「能生萬法」是起作用,自性起用。自性起用具足常寂光圓滿的意思,它這個作用裡頭有常、有寂、有光,這是大乘。所以法身常住,是常;寂,「塵勞永寂」,煩惱真斷掉了。我們常常觀想,就在我們面前,事事物物,不斷之無。你常常想著這個,外境來干擾的時候,一眼看穿,不斷之無,你心就定了,不受它干擾。功德之最大的是什麼?是做榜樣給別人看,要做好樣子,不能做壞樣子。做壞樣子,無邊的罪孽;做好樣子,無量功德。好樣子是什麼?把斷貪瞋痴慢疑做出來,斷怨恨惱怒煩做出來,斷殺盜淫妄就自然表現出來,殺盜淫妄那是外在的行為。一個心,一個意,一個行為。心要遠離貪瞋痴慢疑,意要遠離怨恨惱怒煩,身體自然不造殺盜淫妄,自然不造。這常寂光圓滿的意思,塵勞永寂。

下面,「光即般若德,智光遍照」。光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一定要肯定一切眾生是平等的。阿彌陀佛做出來給我們看,釋迦世尊住世八十年表演,我們看到了,得會看!諺語所謂「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看熱鬧不得受用,看門道得受用,問題是會不會。為什麼不會,看了一輩子都不會?煩惱習氣沒斷。他的六根有煩惱蒙蔽他,所以他看不到、聽不到,不覺悟,依舊是迷在財色名食睡裡頭,這就沒有法子了。這就是講了,對這些沒法子救的人,最後還有個方法,因果教育。教他看造惡因墮惡道,受三途的苦報、受三途的折磨,他害怕了,他驚醒了,這驚醒都有救。所以三惡道也是諸佛如來救眾生的方便法,只有這個方法能叫他覺悟、叫他醒過來,那就用這個方法。然後我們才曉得,一切法都是如來自在方便的德用,全都是用來度眾生的,幫助眾生回頭的。這裡頭有善有惡,都叫善巧方便。終極的目標就一個,叫你回頭,回頭是岸。智光遍照。

「等覺大士破盡四十一品無明」,這裡所說的是無明習氣,「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要特別著重生相這兩個字,生起現象。現象是怎麼生的?是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這個生相沒破,你就看到萬象。如果這個破了,整個宇宙現象沒有了,你看到是什麼現象?一片光明。所以大乘經上稱它作大光明藏,那就是無明斷盡的境界,一片光明。「法身全顯」,光明就是法身,光明就是淨土,法身沒有法身的相,淨土沒有淨土的相。「圓證三德」,圓證三德沒有證得的相,為什麼?他沒有起心動念。「徹本心源」,常寂光是本性的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

現代這些科學家,最近我們看到很多科學的著作,有所謂零極限,有所謂回歸原點,跟常寂光很接近,有這個味道。但是他有沒有真的回歸?沒有。為什麼?他還有起心動念,他還有分別執著,所以它是一種知識、是一種常識,它不是智慧。因為常寂光這三個字他沒有,具足這三個字就證得。三個字是一而三、三而一,有一個就有另外兩個,有常,一定有寂、有光;有寂,一定有常、有光;有光,一定有寂、有常。一而三、三而一,不是說只有一個,不可能的,一體的三面。這是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修行的中途站,這一站非常重要,這一站阿彌陀佛照顧我們、加持我們,保證我們回歸常寂光。其他的法門沒有中途站,中途的障礙非常非常多,不小心就上當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文,都看念老的註解,倒數第三行。「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這是最容易得到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分。可是你要記住,你有分,怎麼樣才有分?把這個世間事丟得乾乾淨淨,你就有分;你在這個世間有絲毫的貪婪,你就沒分。在今天這個時代,建道場不是為自己,為自己的你沒分。建道場是為了什麼?是為佛做的、為正法久住做的,是為度一切眾生做的,行,這個沒有事情,你能生淨土;為我做的,我來居住、我來受用,沒分了。所以道場不要建得很華麗,為什麼?增長貪心,你捨不得離開。為什麼真正修行人不住廟?這是中國修行人都有這種認知,在廟的旁邊建個茅蓬。茅蓬多半什麼?自己蓋,在山上砍幾棵樹,搭個架子,砍茅草蓋在上面,蓋茅蓬。虛雲老和尚一生住茅蓬,距離寺廟不遠,一、二里路,二個華里就是一公里,所以它不太遠。為什麼?取東西方便,你要吃飯,要米、要油,這個常住那個地方去拿,一次拿個二、三天的,二、三天去取一次。柴火,山上去撿,燒個小爐子就行。住茅蓬的人,多半一天只吃一餐,他心清淨,他很省事。為什麼?為常寂光,跟這個相應。所以一個寺廟,多的時候有一百多個茅蓬,少的也有一、二十個,一、二十個是非常平常的。沒有別的,就是要與常寂光相應,決定不能夠跟貪瞋痴相應,跟貪瞋痴相應,沒有不墮落的。

佛門也有一句諺語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是從前,哪些人下地獄?出家的人,佛門的、道教的。為什麼?路走錯了,都是莊嚴的宮殿。因為從前寺廟宮殿是皇帝建的,國家建的,富麗堂皇,建築比照皇宮。所以從前民間的房屋不能蓋黃瓦,那是犯法的,但是寺廟、道觀可以;不能用紅色的牆,這都是皇上的、皇家的,寺院可以用。比照皇宮來做,人貪戀,貪心一起來,就是三惡道去了。現在民主自由開放,沒人管這些事情,我看到很多寺廟真的建得富麗堂皇。在台灣造的,台灣的那個錢都是十幾億,二、三十個億建造的,我看到害怕!這些信徒、善信,把他們的錢拿來埋在地下,它不起作用;這個錢你要拿來弘法利生,幹多少事情!錢多了,建電視台,這個弘法效果最大,全世界都能收到。所以利用這些高科技做弘法利生的事業,自己居住的小道場愈小愈好,開銷小。

我在台灣有個小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名氣很大,全世界佛教界裡面大概都知道,將近三十年了,印送經書。我把它比喻作佛門的後勤補給站,我們不分宗派,哪一個宗派的經典我們都印,我們都供應。南傳小乘的《大藏經》,巴利文的《大藏經》,我們印過,印了全部送去。藏文的經典我們也印,只要有委託我們的,我們一定全心全力替他做。我們自己一生修的是淨土宗,對於每個宗派都照顧。決定不發展道場,所以幾十年了,我們就那麼幾間房子,是一棟大樓,我們只佔了四層。大樓面積不大,我們的大講堂是用一層樓,大概可以坐兩百人的樣子,就坐滿了,你就曉得不是很大。像我們現在這個攝影棚,大概六個,六個大,就這麼大的面積。所有一切供養統統做印經,很少數的來做慈善,這是我們學到印光大師的家風,我們做得心安,做得很自在。

「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圓生四土特別是對凡夫說的,也就是特別是對我們說的,我們修這個法門能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這種殊勝利益在其他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裡面都得不到,只有這個法門可以得到,因此疑慮就產生。它沒有例外的嗎?找不到相同的嗎?所以懷疑這是真的嗎?這可靠嗎?這太便宜了,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所以不敢相信,變成難信之法。可是它真容易修,真容易成功,而且不費很長的時間。真幹!自古至今,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案例,大概不出三年,真容易!

為什麼我們三年沒往生?我們就是放不下。放不下起心動念,放不下分別,放不下執著,這是從總的來說。從事上來說,沒有把貪瞋痴慢疑放下,沒有把七情五欲放下。貪瞋痴三毒,毒中之毒,這佛都說過,我們太大意才疏忽。三毒是貪瞋痴,貪的核心是什麼?現在新名詞叫原始點,貪的原始點是什麼?情執。情執是貪的原始點,傲慢是瞋恚的原始點,懷疑是愚痴的原始點,如果我們能夠從這三方面下手,斷貪瞋痴就有指望了。斷貪,從最難斷的地方下手,情執;瞋恚,從最難的地方,傲慢,傲慢每個人都有。實在講,三毒煩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從一念不覺那個時候就有了。怎麼知道?你看看八識裡頭的第七識,第七識是什麼?第七識給它一分析,四大煩惱成就的末那識。頭一個就是我見,執著有個我。這個我不是真的,假的,根本沒有我,執著有個我。所以佛真有智慧,教人真正學佛從哪裡學起?破身見下手,真正認識這身體不是我,你才能入佛門,入佛門的條件如是。

五種見惑,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你統統放下,你就入佛門來了,做真佛弟子。在小乘,這是須陀洹;在大乘,初信位的菩薩。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最初一個初信,初信跟小乘的初果條件完全相同,就是要破見惑。惑是迷惑,見是你的看法,你全看錯了,迷惑顛倒的看法,你要把這個放下,你才能入門,才是佛菩薩承認你,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學生。如果沒有做到,受了三壇大戒、九壇大戒也沒用處,佛菩薩、護法神不承認你,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要以為我受了大戒、受了菩薩戒,我什麼?這叫大妄語。

大妄語罪過,拔舌地獄,蕅益大師知道。你看,蕅益大師受了戒之後,趕快去退比丘戒。退戒很容易,在佛菩薩面前說明,「我做不到,我退戒」,戒就退掉。蕅益大師一生持沙彌戒、菩薩戒,他很多著作題名菩薩戒沙彌。因為老師稱沙彌,他的學生不敢稱沙彌。成時法師也了不起,蕅益大師的傳人,蕅益大師的著作全部是他整理出版的,留傳給後世。成時自稱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是在家居士,他是「我是出家的居士」,不敢稱沙彌。這都是什麼?知道自己的本分,我在什麼地位上,清清楚楚,不敢越軌。他懂得,他明瞭,自己是什麼身分清清楚楚,我們自己的身分。民國初年,弘一大師研究戒律的,他老人家自稱出家優婆塞,不敢稱沙彌。為什麼?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做不到。

我跟章嘉大師,大師重視戒律,提醒我幾十次之多,當時都沒有在意。等他老人家圓寂,我認真反省。我在他的火化場搭了個茅蓬,茅蓬是甘珠搭的,很大的帳篷,裡面住十幾個人,我也參加在其中。我住了三天,認真反省,我跟大師三年,他教了些什麼?我學到些什麼?這一反省,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戒律很重要」。這句話他跟我講了幾十次,所以印象非常深刻,從來沒有留意過、認真反省他為什麼說這句話說得那麼多。他又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上,那種傳三皈五戒、三壇大戒,那是形式。形式是宣揚佛教的舞台表演,但是最重要是實質,你是不是真的得戒了,傳戒的老師是不是真的把戒體傳授給你了。如果只是舞台上做形式、做表演,那就另當別論。實質是什麼?我學一條,我把這一條真做到了,你雖然沒有經過這個形式,佛菩薩承認你。他教我一條一條的學。

形式也不能不要,沒有形式,別人譏嫌你,你沒有受過戒,這是譏嫌。其實世間人根本就不懂骨子裡頭的道理,世間人不承認,佛菩薩承認。你能夠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開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成佛了。我們看惠能大師,他給我們表演的樣子,他大徹大悟沒有任何儀式,也沒受戒,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了。十五年之後,遇到印宗法師在光孝寺講經,風動幡動這個故事,是印宗法師講《涅槃經》。這一發現,惠能大師在下面聽經,知道之後,印宗給惠能大師剃度,取得出家身分,同時也受了戒。所以你看,他得到衣缽之後,十五年之後再做這個儀式。但是在沒有做這個儀式之前,無盡藏比丘尼得度了,惠明法師得度了,這都在他之前的,都明心見性了,那是實質。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

我們看看世尊當年在世示現的八相成道,從這個當中就能體會得到,佛法是搞真的,不是搞假的,對假的不重視。終極的目標就是回歸常寂光,真正學佛是以這個為目標、以這個為方向。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因為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夠達到無上正等正覺。方法就是放下。千經萬論,八萬四千法門,總的來說,放下,放下就是,什麼都要放下。自己成就提升,隨緣,教化眾生也是隨緣,沒有絲毫執著。像我們這個環境、這種習氣,這讀書人,讀書人有讀書人的習氣,喜歡廣學多聞,這個毛病很嚴重。廣學多聞,路就很長、很遙遠,要很有耐心,要很有很好的把持。最重要的,古人尋求老師,不以戒律為標準,以見解為標準,正知正見。他雖然在戒律上好像沒有遵守,很隨便,知見是正,這個人就是老師、善知識。如果戒律非常嚴格,知見有問題,這不是善知識,這不能親近他。這個道理、這樁事情,要認識得很清楚。

我們的正知正見從哪裡來?從經典,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經典。經典依靠一部就夠了,今天我們所選擇的就是這部《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它所講的道理清楚,它所說的方法能記住,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我們最近二、三十年所說的都用《無量壽經》經題,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菩提心。要用清淨平等覺對自己,這叫深心,用慈悲心對一切眾生。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是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典型,我們要記住。他的榜樣就是教我們怎樣遠離一切障礙菩提心法,也就是教導我們遠離貪瞋痴慢疑,引導我們回歸常寂光。常寂光是我們自性本具的三德,法身、解脫、般若,自性本具的。這個東西發顯出來得大自在,這真的不是假的,能解決世出世間一切疑難雜症,沒有不能解決的,無需要廣學多聞,完全用自性的智慧、德相。我們要肯定自己是凡夫,不敢傲慢。不但是凡夫,凡夫裡面下下根,下凡,把自己傲慢、嫉妒這些嚴重的障礙,把它洗刷乾淨。知道求善知識,沒有善知識,我們不能成就。

善知識是誰?善知識是阿彌陀佛,遍法界虛空界第一善知識,最殊勝的善知識,我們求他。他沒有妄想,他沒有雜念,他沒有偏愛,他沒有煩惱、沒有習氣,最能夠信得過的。我們對他不能有絲毫疑慮,這是一個最可靠的人,你相信他肯定不錯。這部經從頭至尾就是介紹他,讀經就是親近阿彌陀佛,就是認識阿彌陀佛,了解極樂世界。念多了,很熟,這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自然就去了。去不了,對極樂世界生疏,對這個娑婆世界他很熟,他留戀這個地方,這就去不了。我們必須把它顛倒過來,希望對這個世界陌生,對這個世界我們跟它遠離,不看它,不聽它的,不接觸。每天讀經、聽經,跟大家在一起分享,跟極樂世界一天比一天接近。確確實實,我們的大殿在哪裡?大殿就是我們的心,大殿裡頭只供一尊阿彌陀佛,念茲在茲。常常提醒自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對這樁事情應當是分秒必爭,別的事萬緣放下,哪有時間搞六道輪迴事!我們在這個世間時間不多,這個世界不是我們久居之地,我們在這裡不能得無量壽。時時刻刻有我要離開的心,歡歡喜喜的離開,歡歡喜喜的生極樂世界,一定親近阿彌陀佛。

所以「親聞佛訓」,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沒中斷過,一切時、一切處你都能聽到佛的法音。而佛所說的就是對你一個人講的,佛有這個能力,專對你的煩惱習氣,誰聽就是對誰講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每個人聽到的不一樣,叫真有受用。「無退轉故」,這個世界有退轉,極樂世界沒有退轉。這個不退轉是彌陀本願功德威神的加持,他幫助我們,讓我們能夠得到不退轉。「壽命無量」,這都是阿彌陀佛加持我們的,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恩德,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沒有無量壽這個字樣。「故必於此一生」,所以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法門。我們往生,要記住是活著往生去的,不是死了才去往生,不是的。佛來接引的時候,你看到了,你還有呼吸,你還活在這個世間,你看到他來了,看到蓮花。佛光注照你,這個光攝受你,讓你在這個光中自自然然的離開你這個房子,你坐在蓮花上,你自己很清楚。坐在蓮花裡面,蓮花就合起來,這一合裡面就產生變化。什麼變化?相宗裡面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這是阿彌陀佛幫助你,不是你自己修到的,轉八識成四智。所以到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頭,花開了。花開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身是法性身,你的環境是法性土,變了,產生極大的變化。法性身不是染污的,是清淨身,法性身不需要飲食、不需要睡眠,你說你多自在,跟阿彌陀佛一樣。

所以你進阿彌陀佛的講堂,規規矩矩坐在那裡聽經,提升自己境界;離開講堂,你就成佛,你就回到常寂光去了。沒有能力回歸常寂光,你就沒有辦法離開講堂,為什麼?你沒有畢業。所以進入彌陀的講堂是學生,出來的時候就畢業了。時間長短,各人不定。為什麼?各人根性不相同、緣分不相同,有人很快,有人要很長時間。但是你在這講堂裡頭聽佛說法,法喜充滿,快樂無比。所以它極樂,它不苦,它極樂。雖然沒有離開彌陀的講堂,但是你有神通,智慧、神通、道力跟阿彌陀佛差不多,所以有能力化身、分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供佛是修福;去聞法,每一尊佛都在講經說法,去聞法,聞法是智慧,福慧雙修。他沒有障礙,本身在阿彌陀佛講堂沒動,分身出去。不但能供佛聞法,也能普度眾生,你在十方諸佛剎土遇到跟你有緣的人,你自自然然會幫助他,你會現身說法。現什麼身?那個眾生想什麼身,你就現什麼身,想佛身,你就現佛身;想菩薩身,就現菩薩身,像《普門品》所說的三十二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才叫真正上求下化。上求下化,上求是在十方諸佛那裡求,下化是普度眾生。不生西方極樂世界,上求下化有名無實,不是真的;往生到極樂世界,上求下化是真的,兌現了。

這地方能不去嗎?什麼時候去?現在去都嫌晚了。現在去,行嗎?怎麼不行!我們起心動念,阿彌陀佛全知道。為什麼佛不現身來接我?我們的心不誠,嘴裡頭是說了,我現在就想去,現在真來了,我還不想走,還想多住幾年。所以佛曉得,你不是真的,你是假的;什麼時候,哪一天,你一念真心,佛就來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得真幹。這經上都有,有一類慈悲心特別重的人,看到這個世間眾生這麼苦,想多多幫助他們一點。這看緣分,你有這個緣分,佛加持你,壽命到了,也幫助你壽命延長,眾生需要你。在這個狀況之下,什麼時候往生,自己不要操心,這樁事情交給阿彌陀佛,時間到了,阿彌陀佛自然來了。我們自己現前這個心就跟常寂光相應,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常寂光就在當下,常寂光就在面前,我跟佛融成一體,事情照幹,佛號照念,清淨本然,自在無礙。決定要知道,往生到極樂世界才真正是「圓斷諸惑」,諸惑是一切煩惱,無明、塵沙、見思統統斷乾淨。「圓淨四土」,從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到常寂光,一即是四,四即是一,圓滿清淨。「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這叫圓生四土。三土的相有沒有?有,有三土的相,沒有三土的事。為什麼?他融在寂光裡頭,寂光裡頭能照見三土,所有一切受用全是常寂光,這還得了!

下面這一段,「極樂勝於十方」。我們看一百九十頁第三行,「又此土修行難」,為什麼?「退緣多故」。這個退緣就是魔障,魔是折磨,障是障礙,通名叫煩惱。煩惱的根源就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根源就是個我,眾生都有個我,我也有個我。現在學了佛,佛告訴我們,我是假的不是真的,雖然說了千遍萬遍,我還是沒有放下。佛有殊勝方便,我們沒用上。最殊勝的方便就是一句佛號,沒有人知道,沒有人真懂,所以我們還要找一些方法來做補助,其實什麼方法都比不上這句佛號。佛法在中國,用《金剛經》做補充教材的人特別多,所以古時候讀書人,他不是佛教徒,他能背《金剛經》。《金剛經》不長,五千多個字,因為言簡意賅,譬如講的四相、四見,簡單扼要。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提醒觀照的有幾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跟《萬善同歸集》講的「不斷之無」一個意思,這都是幫助我們觀想的。那我們再想想,這一句佛號跟這些相不相應?完全相應。這一句佛號也是不斷之無,這一句佛號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句佛號也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體,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只是我們沒有透徹了解它。佛經上真的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一通一切就通。那我們應當用什麼方法?正用,因為我們專修淨土,我們的目標求生極樂,那名號就第一,名號裡頭經論上所說的一切統統包括在其中。實在,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起心動念了,用《金剛經》這些句子觀照很管用,能收到效果,我們就遠離,就不要了。

所以我常常勸同修不要供養我,供養我是給我添麻煩。什麼供養?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是真供養我,到極樂世界我一看,你也在那個地方,這真供養。其他全是假的,不但是假的,還起副作用,這副作用都不善、都不好,道理要搞清楚、搞明白。我是經歷這些事情經歷太多,學佛六十年當中逆境多、順境少。順境現在也不要,心定了什麼都順了,一切逆境統統順了。寂這個字了不起!只要你有這個字的時候,一切逆境都是順境,對自己沒有一樣不是幫助自己提升的、幫助自己放下的、幫助自己看破的。

退緣多,「故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這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學道的人多,修道的人多,成就的人沒幾個。淨土宗成就的就是得道,但是真正成就的不多。真正成就往生,要自在,不能生病,不需要人助念。最好,根本就不能讓人知道,自己跟阿彌陀佛約好什麼時候去,預知時至,不告訴任何人。為什麼?告訴人,那個人叫魔障,他來障礙你。我來,我來幫助你助念,其實他是來障礙的。要助念,往生之後你再來幫忙,往生之前用不著你們。這就是真正得道,末法今天除淨宗之外,一個都找不到。「極樂成佛易,無退轉故」,為什麼容易?就是因為不退轉。這個地方退轉的太多,障緣太多,這不能不知道。

經中《往生正因品》裡頭有這麼一段話,「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這是經文,說得很清楚。諸往生者,就是一切往生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哪個是真往生的?所以你想想看,助念的時候,人家看你是不是往生了,摸摸你的頂熱不熱,這障礙!臨終他都不饒他,他來找麻煩。我們萬萬不求這個事情,安安靜靜的,沒人知道,坐著走、站著走,你說多瀟灑、多自在。留下這個榜樣給人看,那就是無量功德。為什麼?增長念佛人的信心,讓念佛人看到,這真的,這不是假的。特別是年歲大的人,加功用行,來日無多,分秒必爭,真的萬緣放下。所以一切往生的人皆得阿惟越致,它沒有說哪一品,換句話說,從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到實報土上上品,全都是阿惟越致。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具足這三種不退,決定成佛。為什麼皆具金色三十二相?這一句我們要看作圓滿來解釋,不要執著這三十二,三十二是世尊方便說的。古印度很多人都把這三十二相稱作貴相,人間富貴,某人長的是貴相,三十二相。實際上,我們這個世間跟極樂世界不能相比,印度人稱三十二相就不得了,就好相了。《觀無量壽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佛有八萬四千相,每一個相又有八萬四千好,每一個好能放八萬四千光,光中有化佛菩薩在那邊大作佛事,佛事就是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都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看到數字就懂得,那是圓滿。《彌陀經》上講七代表圓滿,七是四方、上下,加上當中,這個圓滿。《華嚴》用十代表圓滿,它用數字,一到十,是個圓滿數字。所以表法的意思多。皆具金色三十二相,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是圓滿的,沒有差別,平等的;身體是圓滿的,金剛不壞身。「皆當作佛」,生到極樂世界就告訴你,你決定作佛。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9年4月8日17:27: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801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