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第15集|MP3文字|悟道法师主讲

admin 每日论语评论阅读模式

《每日论语》  悟道法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18/12/2  台湾华藏净宗学会  WD20-037-0015

MP3下载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讲记》「学而」篇,第十三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这一章经文虽然不是孔子之言,但是有子是亲炙孔子,有说到孔子之言,本着老师的意义而说的。有子平常听孔子讲的,等于这个地方他来复讲,讲孔子讲过的。学而篇不离忠信等,吾多本着古人的说法,但是方法不同。先解释字义。这段是雪庐老人给我们讲,学而篇它主要宗旨不离开忠信。雪庐老人都是根据古人的说法,但是方法有不同。

下面先解释字的意思。『近』,『信近于义』这个「近」,接近,意思是与某件事差不多,差几分,就是接近的意思。比如桌上的毛巾,由门旁来就差不多,若由对岸来,就不是差不多了。信要与义融合,如何用法?言是体,信、义是用。信,就是旁边一个人,一个言语的言,合起来是信。言而有信,信要合乎义。信由什么而来?由言而来。就是我们说话,说如何办就如何办,不欺骗人。言为体,信为用,虽然是信实还必须合于义,合乎道理。义者,谊也,对了的事情,办得正确。说出的言语正确就照办,言而有信。就是我们讲出来的话,或者答应人的事情,正确的我们一定要去照办,这样才言而有信。若不合义,办不办呢?有时候我们讲出来的话,不一定都是合乎义理的。但是话讲出来了,办不办呢?信中有义有不义,这个信当中有合理跟不合理的,义中有信有不信,这个义当中也有信也有不信,但是都由言而来,言就是讲话。所以我们讲话,有合乎义的;有时候我们讲出来的话,或者答应人的事有不合乎义的。这个意思就是说,这个当中有不同。吾依汉学,唐代为中心点,前后不同,唐代以后起大变化。为什么?因为汉儒所讲都必须有师承,必须依《尔雅》等书,有根据。若宋儒只会其理,连字也自己改,查书上没有这个说法。这段雪庐老人讲,他来讲《论语》,依汉学、依唐代为中心点,唐朝这个时代为中心,前后不同,唐代以后起大变化,这是唐朝这个时代以后,注解《论语》就有很大的变化。为什么?因为汉儒所讲必须有师承,必须依《尔雅》等书,所以汉儒的注解它有根据。

若宋儒,就是到了宋朝这些大儒只会其理,他没有根据《尔雅》,他只讲他的义理,有的地方连字也自己改了,原来那个经文的字也改了,去查古书上面没有这个说法,都是宋儒以后他自己讲的。自宋以后都是如此,自从宋朝以后,注解《论语》的都是这样,他没有根据古时候《尔雅》等等这些相关的典籍来注解。若为了求学,那修孔子之道就远了。如果要学道,距离就很远。文以载道,文是记载道的,字有错简,道如何寄托?这个字都错了,道要寄托在哪里?只为好说好听,这怎么成?只为了自己讲得比较好讲,说出来大家听得比较好听,这怎么可以?以上这是雪庐老人他给我们讲的,分析的这个讲义。复,反复也,复这是字是反复的意思。既然是信为何反复无常?信,讲出来就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反复?反复为来往的意义,这个复是来往的意思。如你们来听书,下课往返回家,过来过去。雪庐老人举出一个例子,来听课,上课过来,下课回去,过来过去这就是复的意思。宋儒解释为力行,宋朝的大儒解释复这个字为力行,但是《尔雅》、《说文》没有这样的说法,所以「复」当来往讲。

中庸云:「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可解释「攻乎异端」章,也可以解释这一章。取信不必义,取义不必信,二者相合就好办。信也合乎义,义也合乎信,两个相合就好办了。下面讲,「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是从」,讲信而无义,硁硁然小人哉!如借刀给人杀人,虽守信而无义,就是异端。答应刀要借人家,但是借给人家去杀人,这不合乎义,答应了那守信不守信?如果这样的情况,虽然守信没有义,那就是异端。「信近于义」,信的本体作用与义差不多,离不开。所以没有办事前,必须谨言慎行。儒家也戒人多说话(就是话不要说太多),所以金人三缄其口(就是少讲话),今人兴讲演,开会哪有那么多话,言多必失,为政者不必多言。话讲多了,必定会有失误的,所以佛菩萨圣贤都是劝我们少说话。像我们念佛人,古大德讲,「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现在选举之前先发表政见,选上不兑现,那有什么希望?《礼记》说:「安定辞」,有人与你说话,当时或许一时想不开,可以考虑之后再答应。如果答应错而不害人,可以实行;若答应的事情会害人就不可以,虽然答应了也不行。孔子说:「可以适道,未可以权」,行权,唯有圣人可以。权巧方便,一般人他没有办法行权,不懂得权巧方便,圣人可以。例如孔子遇阳货的事情,孔子行权,孔子趁阳货不在家前往拜阳货,故意的,是欺,欺骗他;又说「吾将仕矣」,也是欺。阳货劝他出来做官,我就将要去做官,实际上没有,也是欺,但是这是就义之所在。因为那些事情不合义,不合理,这个是行权。复,来往也。话说错了,可斟酌,也可守信,也可守义,就是执其两端而用中。两端就是两头,信是一头,义是一头。这个时候如果说错话可来回想想,来回想想就是「言可复也」,想好了再采取行动,便不害事。看看要采取信这边还是义这边,如果说错话采取义,就可以不守这个信;如果守这个信,不会害人是可以的。所以这个当中就是佛法讲的要善巧方便,话讲出去,有时候后面你要怎么去收拾,处理善后,这里就教给我们了。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是恭敬人,仍然依例如上解释。「恭近于礼」,恭敬人是礼貌,礼貌是恭敬人。恭和礼也相近,不能离开,恭必须礼,不能过与不及,。如今人行鞠躬,实在是鞠项而已。虽不能九十度,也须六十度,恰到好处。现在人鞠恭鞠躬就是点个头,这个是礼不足,不及,。所以鞠恭鞠躬没有九十度,也需要到六十度,不能脖子动一下,点个头,这个就不及了,要恰到好处。恭与礼须配合,若不如此,恭而无礼则劳,。如七十度鞠躬,到九十度便劳苦了。若不及则太草率。恭敬不到,人家以为骄慢,;若恭敬得太过,人以为谄媚。千夫所指,无病而死。恭能适中合礼,则能「远耻辱」,远离耻辱,不受羞辱了。所以恭要合乎礼仪。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雪庐老人说有二两个意义,那么随便采取哪个意义都不会害事。唐以前的注解注解,因同姻,因缘素的因跟婚姻的姻同一个字。亲戚与朋友不同,因为男女婚姻为人伦根本,故《诗经》首篇,《易经》乾坤二卦都说夫妇为人伦的开始,今人三言两句便结婚,三天两天就离婚,这现代的确是这样。九族,普通都说是从本身算起及上下各四代,另有其他说法。父族、母族,恭敬父亲的父母,还必须恭敬母亲的父母。所以台湾母舅最大,家中有事,舅舅主持,见舅如见母,见到舅舅就象像见到母亲一样。唐以前注解注解,「因」指亲戚,由结婚而来,中国人结婚六礼初成,十分繁杂,因为婚姻是大事的原缘故,今人却有人主张一杯水主义。若六礼中有茶叶,茶必不许移植,表示夫妇不可移。今日不管这样,。这个夫妇非常重要的,不可以随便结婚,去离婚来改变的,。若门楣相当,并不是错,。如念书人不与杀猪者结婚,不是为了对方有钱,而是为了志同道合,所以须不失可以为亲戚的条件。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传统讲门当户对,志同道合,这样来结合才是正确的。

「亦可宗也」,宗,指历代宗亲,如此订婚,虽是外亲,与内亲差不多,都是九族。台湾有连宗,有同宗会,同姓连宗,另外古来有关系的宗族,都可连宗。刘关张桃园结义,关张赵马黄为一家,以民族主义的观点,说到极处,中国人都是黄帝子孙,大家都是同胞。姻亲如此重要,母族、妻族都有关系。同学若未婚者须慎重(还没结婚要慎重),女子不必说,若男子休妻(这个男子要把妻子休掉了,要跟她离婚),人们都耻笑他,在因果故事上,常见该男子因为休妻该中举的而不能中举。宋儒的说法,因,依靠。宗,恭敬。若所依靠的人,不是仅指亲戚,若依靠不错人,则也可恭敬,也可以跟他交际来往。

好,今天这一章书我们就学习到这里。祝大家福慧增长,法喜充满,阿弥陀佛!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12月10日14:43: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6313.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