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第1集 MP3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第一集)  1988/7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4-002-0001

MP3下载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本经最后这一卷,我们首先把它的重要性跟诸位做个简单的报告。这一卷是整个《华严经》的结论,也是《华严》最重要的一部分。当年清凉大师参加译场,参加翻译的工作,经翻成之后,奉到皇帝的诏书,也就是皇帝命令,为这部经作一部注解,就是《华严经疏钞》,这是奉皇帝命令而作的。《疏钞》写成之后,他老人家特别将这一卷提出来单独流通。因为《华严经》全文太长,在当时没有印刷术,流通经书都要靠手写,像这么大的一部书,写一部谈何容易!但是《华严经》无论在哪一宗,在哪一个法门,都是修学最高的指导纲领。所以将最重要的提出来单独流通,叫「别行一卷」,「别行一卷」就是指这一卷。所以我们很多人说到《普贤菩萨行愿品》,他就晓得这一卷,他不知道《普贤菩萨行愿品》原文有四十卷,他没有知道这么多,因为习惯上听说《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薄薄的这么一卷。这是清凉大师单独把它提出来流通。

 

它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清凉大师说得很明白,这部经是《华严经》的精华,也是《华严经》的结论。在《华严》上说,一生修行究竟圆满,那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一生当中修行究竟圆满,在一切经里面,只有《华严经》为我们说出来。究竟它用什么方法达到圆满?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样才圆满的,可见得究竟圆满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修行到最后,不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真正的圆满。自从这一卷特别提出流通以来,它的影响非常之大,不仅仅华严宗许多的祖师大德最后都是念佛,遵照这个方法,天台宗也是如此,甚至于法相宗也是如此。影响非常非常的深远,可以说最初提倡念佛法门就是这部经。

 

到后来,在清朝咸丰年间,有位魏源居士,这个人也是很了不起的人。他对《华严》很有研究,他是专修净土的,也是看到净土《无量寿经》原来的五种译本一般人难读。王龙舒居士的会集本并不完善,五种原译本,王龙舒取了四种,另外一种他没看到,所以不圆满;彭绍升居士他只是魏译本的节本,当然更是美中不足。所以他就发心将五种译本重新做了个会集本,这个本子我们现在也找到了,最近我们发起印的《净土五经读本》收在里面,魏源的本子。它距离我们比较近,咸丰年间,距离比较近,所以并没有收在《大藏经》的续藏,这个本子比较上不容易找到。

 

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看到,与会的那些大菩萨们都是修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经文里明白告诉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这卷经与《无量寿经》关系太密切了。净土宗原本只有三经一论,魏源就把这一卷经加在「净土三经」的后面,称之为「净土四经」。所以晓得净土四经从哪里来的,清朝咸丰年间,魏源居士把这一卷经加到净土三经,这净土有了净土四经。现在我们看到是「净土五经」,不止四经,五经是又加了《楞严经》上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是谁加进去的?是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加进去的,这样才有「净土五经」。所以我们要晓得,净土宗三经是佛说的;五经,魏源居士加了一种,印光大师又加了一种,成为净土五经。这就晓得,它跟净土宗关系太深,关系太密切了。

 

加在里面都是有很深的道理在里头,不是随随便便就加进去的,决定与净土三经的教义、理论、修行的方法完全一致这才可以。最近我在美国,看到有一种新的净土五经,是现代人编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一章没有了,加了个什么?加了个《般若心经》,这个加得没有道理。在我想象当中,他大概是这样想法:净土宗西方三圣,《心经》是观世音菩萨,有个大势至菩萨,三经是阿弥陀佛再加上观世音菩萨经、大势至菩萨经,这好像也满有道理的,其实错了。为什么?《般若心经》自始至终两百六十个字没有一个字说念佛法门,与这个法门不相干!如果要是说了净土法门,古人早就加进去,等不到现在,所以没有。这个经,虽然西方三圣里头没有普贤菩萨,但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经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现代人编的,拿《心经》来代替《普贤行愿品》完全没有理论的依据,这是现在人标新立异。我们决定不能够盲从,我们想想人家为什么加这个,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请看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的经文,前面第三十九卷,三十九卷的后半卷全是偈颂,这些偈颂是赞佛的,是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这是赞叹完了的时候,这时候才告诉善财童子,因为善财童子到他这个地方来参学。赞叹当中,最后有几句话可以说赞叹到极处,末后的结论说,「剎尘心念可数知」,这是比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是讲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念头有多少?无量无边。你想想看,十方世界多少众生,每个众生心里起的念头有多少!这是不可能知道的事情,这是假设,这个我们可以能够知道的。「大海中水可饮尽」,大海水多了,可以能够把它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虚空这么大,我们拿个尺可以量,风我们可以把它系住,这都是极不可能的,是形容词。这个我们统统做得到,拿这个来形容「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没有人能够说得尽。这是把如来功德赞叹到了极处。说「若有闻斯功德海,而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这是讲前面赞叹如来功德最后的几句话,底下,告诉善财说: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

 

与会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这一句我们体会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不是专对善财童子说的,他这里有诸菩萨,清清楚楚的摆在此地,而且还把菩萨称呼加在善财的前面。所以,他劝人修十大愿王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普遍的劝导华藏世界所有的菩萨们,不是单单指善财童子一个人。所以我们晓得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统统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太殊胜了。所以古德在注解《无量寿经》里说,《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引导,引导你入净土法门的,是这么一部经。净土法门,就是《无量寿经》、《弥陀经》,是《华严经》的归宿。《华严》最后到哪里?最后到《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是同部,最后都到了《阿弥陀经》。

 

从这个角度上来观察,我们才真正明了、真正觉悟,《弥陀经》是大乘之大乘,是一乘之一乘,了义之了义。所以古德称《无量寿经》叫中本《华严经》,我们在黄念祖居士注解里头就看到,这是古人讲的,不是他说的。大本《华严经》就是指我们现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叫大本《华严经》,它分量多;《无量寿经》叫做中本《华严经》;还有小的,小本是什么?《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经》。这个说得有道理。

 

不但是《华严》的归宿,《法华》也不例外,《法华》到最后也是归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看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所译的《普门品》,她是依照梵文本翻译的。《普门品》最后的偈颂里面,劝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这个本子跟我们现在中国流行的《普门品》不一样,它后头大概有六、七首偈子我们没有,我们现在这个本子缺少这部分,梵文的原本上吕碧城居士见到的。这是叫着与会的诸菩萨及善财言:

 

【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这一句可以说是总结前面的赞叹。普贤菩萨说,不但我没有办法说得尽,即使是十方一切诸佛,要想说佛的功德也说不尽。一切诸佛,十方一切诸佛,说多久?这个时间长也是不可思议,『经不可说不可说』。这个「不可说不可说」是古印度数目字的单位,我们在前面曾经念过。印度数字的单位,就是从个、十、百、千这样算单位,一共有一百五十多个单位。基本的数目字是十进法,从「阿由多」以后就是倍倍增加,一共有一百五十多个单位。我们中国没有,我们中国数字好像只有二十几个单位。最后的十个大数,这是讲它一百五十个单位最后的十个大数,是从阿僧祇是第一个,阿僧祇个阿僧祇叫一个无量,无量个无量叫一个无边,这样子倍倍增加,到最后那个数字叫不可说不可说。这些数字确实不是我们能够算数得出来的,这个数字太大太大,就是阿僧祇这个数字都是天文数字。

 

它的单位是『佛剎极微尘数劫』,这个不得了!这个最低的单位是劫,多少劫?「极微尘数劫」,是把我们泥土磨成微尘,微尘就几乎像我们现在所讲的原子、电子,我们的肉眼看不到的;阿罗汉的天眼可以看到微尘,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到。这么小的一粒一粒的,一个微尘是一劫,多少个劫?「极微尘数劫」。多少微尘数?「佛剎」,佛剎是讲的大千世界,就像我们现在一个银河系,再把这一个银河系磨成像微尘一样,一尘算一个劫。这不得了,这个数字没办法想象,但还不止,多少个银河系?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剎。在我们一般概念当中,都没办法有这么一个清楚的印象,这数字太大太大了。这是说十方诸佛,经这么长的时间要说佛的功德说不尽,『相续演说』,佛的功德是『不可穷尽』。

 

在这个结论里头明白的给我们显示,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为什么念念要成佛?成佛的目的在哪里?也就是成就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具足不思议的功德。此地讲这个佛,这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绝不是佛一个人有,不是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也是在这部经上说的,《出现品》里面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是功德,相就是相好光明,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每个人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谁也没有少一点点,十方诸佛如来(像阿弥陀佛)也没有增加一点点,决定是平等的。可是今天事相上不平等,理论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

 

佛的功德都现前了,赞叹不尽。我们虽然有像佛一样的功德,但是我们功德一样也没透出来。我们所显现出来的是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妄想,我们现在透出来的是这些东西。这些妄想,这些烦恼,给我们招来了三界六道轮回的果报,苦不堪言!本有的功德丧失掉了,怎么丧失的?佛说得很清楚,「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佛把一切众生像如来一样的智慧、德能丧失掉了,说出丧失的原因,病根就是妄想、执着。因此,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去妄想、执着而已,妄想、执着除了,你就成佛了。所谓成佛,就是你的本能又恢复了,就叫成佛,你的德能就跟经上讲的一样,十方诸佛经无量无边劫也赞叹不尽,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佛为这个目的。

 

所以从这一段经文,也显示学佛是有必要的,佛法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修学,这是自己的事情,无关于别人,是自己自家的事情。智慧、德能不是向外求的,是恢复我们自己的本能,这是佛法。如果向外求来的,那是错误的,经上常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我们要向心外去求,那叫外道;所谓外道是向心外去求,佛法是向心内求。用什么方法求?当然这个经里说得太多了,说多了也怕你记不住,说多了实在讲你也不晓得从哪里下手。所以普贤菩萨在这时候,《华严经》这一会到了最后,他做了个总结论。把所有的这些法门归纳成十大条,这就是著名的十大愿王(十大行愿),这个愿叫行愿,行是你要去做到的。底下经文说了: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这十条是整个《华严经》的结论,整个《华严经》的纲要,精华之所在。菩萨修什么?菩萨就是修这个法门。十方三世所有的这些大菩萨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他们修这个十种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上品生,这是我们自己应当要效法,应当要努力的。哪十种?经上说:

 

【何等为十。】

 

先把这十个条目给我们说出来。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经上明白告诉我们,『若欲成就』,这就不是一般的修学,成就是圆满的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那是什么?『此功德门』,这个「此」就是上面菩萨所讲的,你要想成就前面所说十方诸佛无量无边劫说不尽的功德,你要想能成就这个法门;换句话说,就是成佛。这个法门叫成佛的法门,你要想成佛,你就应当要修这十种广大的行愿。在此地,我们先略说,把这十条简单跟诸位作个介绍。

 

第一个,『礼敬诸佛』。我们先说「礼敬」,后面我们还要详细说,此地是概略的来介绍。礼是礼节,就是行礼,这是属于身。过去的最敬礼,像我们佛门,佛门是从古印度传过来的,最敬礼是五体投地;在我们中国古代,最敬礼是三跪九叩首;现代人,最敬礼是三鞠躬,普通礼节是点点头;这都是礼节,这是身业。实在说,身要行什么样的礼节,我们要随着时代,不能够忽略时代的潮流,这是大家要特别注意到的,不可以忽略时代。现代人用什么方法行礼,我们就跟他一样的行礼,不必见到任何人都趴在地上磕头,用不着。实际上,佛门里面的礼节还保持着古礼,这个古礼只有在佛堂里有,这点诸位要记住。我们在外面见到法师不必要顶礼,这是我们要符合于时代的。现在有很多人很恭敬,在马路上也好,在飞机场、火车站也好,见到法师就趴在地上磕头,旁边的人看到都莫名其妙,这是错误的。在佛堂里面可以行这个礼,不是佛堂里面没有必要,法师决定不会说你失礼,这个要知道,要懂得。

 

我们自己拜佛,我们一定要五体投地,为什么?那是属于一种修行。所以拜佛是修行方法的一种,这个要知道,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为什么?礼要敬,敬是属于心。什么心叫敬?心里一念不生,就叫敬。心里面打妄想,这就不恭敬;心里面没有妄念,这个心叫敬心。你看心清净,一个妄念没有,身在礼拜,这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心净就是修定,修定并不是盘腿在那里坐着不动叫修定,拜佛也是修定,拜佛是大定,身动心定。心没有动,而且身有足够的运动量,身体要活动,要动,身体是像个机器一样,如果你要不动,它就生锈,就要出毛病了。身要动,心要净;心不净,打妄想,你就起烦恼。所以真正讲求养生之道,心清净,身要运动。拜佛,这两个目标正好达到了,心净,身动。

 

所以有些人就专门修这个法门,一天拜三千拜,他也不看经,他也不念佛,他就是拜三千拜佛,甚至于还有拜开悟了的。你看倓虚法师的传记,《影尘回忆录》是倓虚法师的自传,是他口述的,他自己讲的,他的学生笔记,大光法师给他记录的。他后面附录里,记载有个叫持律的晒蜡师,晒蜡烛的法师。这位法师也是很奇特的一个人,这个人老实,愚痴,没念过书,也不认识字,但是人非常老实,人家常常欺负他。他在庙里做香灯师,香灯师就是管蜡烛、管香的,专门照顾这个的。同参道友就开他玩笑,说:「香灯师,六月的时候,我们的衣服都要拿去晒一晒,经书也都搬出去晒,你的蜡烛也要拿去晒晒。」他就真听话,真把蜡烛都搬出去晒,一晒蜡烛都晒化了。到了晚上上殿的时候,他没法子点蜡烛,蜡烛都晒化了。维那师一看:怎么搞的?香灯师你今天蜡烛怎么会点成这个样子?结果他就说了:我搬到外面晒,晒成这个样子了。维那师就告诉方丈和尚,方丈和尚一看,就把他召见来:你不要当香灯了。

 

叫他不要做香灯,就叫他拜佛舍利,到阿育王寺拜释迦牟尼佛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在那里拜了三年,开悟了,以后做了一首偈子,送给老和尚看,老和尚一看,真的开悟了。以后他会讲经,经讲得很好,他是无师自通的,没有学,就拜三年佛拜开悟了。诗也做得好,偈也做得好,经也讲得好,他原来不认识字,很愚痴。你看他有这样的成就,这个成就就是老实!他心真的定了,他天天拜佛,他心定了,从定开慧,真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他大彻大悟。所以,拜佛是个很好修行的方法,他是一天拜三千拜佛。这是讲礼敬。

 

礼敬的对象是谁?「诸佛」,这两个字很有讲求。诸佛是谁?并没有指定是哪个人。「诸」是众多,《华严》、《圆觉》上,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华严经》,十大愿王里面讲的诸佛要以这个为标准。一切恭敬,我们拿恭敬佛的心恭敬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是本来佛。所以这个十大愿不容易修,普贤菩萨叫谁修的?叫华藏会上那些大菩萨们修的,不是叫普通人,普通人做不到。你们想想,你们谁能把一切众生都看作佛?都那样的恭敬?你要果然这样修法,那你成佛了,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你就成佛了。菩萨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也没看在眼睛里头,没看得起,所以凡夫成不了佛。等觉菩萨还要修这个法门,他要不修这个法门,他成不了佛。所以十大愿王这十大纲领是成佛的祕诀,应用在净土里面,就非常的有效,会加速我们得一心不乱,何况于功夫成片?

 

所以我们学佛人首先把观念改过来,我们对一切人要恭敬,对一切事要敬,对一切物要敬,正是经上常常教诫我们「一切恭敬」。不但佛这样教我们,儒家孔老夫子教学也是从这个意思教起,你们看看《礼记》,你把《礼记》翻开,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一样的意思。那个时候佛法没到中国来,可见得中国的圣人他们的见解跟佛很接近,这个观点没有两样,真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从哪里学起?从礼敬学起,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他本来是佛。为什么我们对事、对物要敬?一切事物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一性无二性。因此不但敬有情众生,无情的众生也要敬,同一个恭敬心,同一个真诚之心。敬心就是诚心,心里头没有妄想、没有杂念;换句话说,以真诚之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礼敬诸佛」。如果我们处事待人接物掺一点虚伪,掺一点夹杂,这一条就没有了。

 

跟诸位说,第一条没有,后头统统没有。因为它这个境界一层比一层高,好像盖房子一样,没有第一层楼,哪有第二层?哪有第三层?统统没有。所以他这个十愿后后深于前前,愈到后面愈深,境界愈广,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后面,后面决定包括前面,没有前面,绝对没有后面。由此可知,我们修行重点要修在礼敬上。如果说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这社会就很有礼貌,社会就和睦,自然就团结,就一家人了,有这么大的功效!这社会为什么会乱?为什么会争执?彼此没有相敬。所以儒家教学把这个列在第一条,佛法里面教学也是把这个列在第一条,你就想到这个重要。世出世间的教育都是建立在礼敬的基础上,世间法讲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佛法是师道,「礼敬」这两字做不到,那什么都不要谈了。所以,我们要认识它的重要性。

 

佛经里面讲「礼」,《华严》处处都是讲十,用十来表法,所以礼就有十种。这十种里面有对的,也有错误的,我们一条一条说下去大家就明了。第一种叫「我慢礼」,虽然行礼,还是贡高我慢。你看我们读《六祖坛经》,法达禅师去参访六祖的时候,当然,见了六祖要拜他,要顶礼、行礼。虽然行礼他头不着地,这就是我慢;五体投地,他头不落地。六祖看到了,你行礼的时候,头没有落地,你心里头一定很自负,拿现代人的话说值得骄傲,有值得骄傲之处。就问他: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也很老实说出来,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值得骄傲。所以见到人虽然礼拜,你是个长者大德,礼拜,头不着地,他值得骄傲。这种礼,礼里头带着有我慢,虽然恭敬别人,自己也很自负,好像我并不比你差,叫我慢礼。拿现代话来说,虽然行礼,没有恭敬心;外表上有礼节,里面没有恭敬心。

 

第二种叫「唱和礼」。这个我们还拿佛法来说,虽然也是五体投地,可是他拜佛的时候动作不如法,没有按照规矩。五体投地的时候,每个动作都有规矩的;没有按照规矩,就是很随便,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拜一拜。唱的时候,譬如说「我们顶礼和尚三拜」,磕头下去了,这是唱和,而内没有恭敬,礼也不如法。古人有个比喻说「如碓上下」,像舂米的碓上下一样。唱和礼多半不是一个人,好几个人大家在一起,不像前面我慢礼是一个人。这是有好几个人,团体的时候,跟着大家,大家拜我也拜一下,但是没有恭敬心,也不如法,威仪上也很差。这两种都是不如法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把它戒除。

 

第三种叫「恭敬礼」。这个就很如法,五体投地,心也很真诚,所以讲是三业恭敬,每个动作他都能做到。这是学戒律的人很重视,非常如法的礼拜。戒律最严的可以说是小乘戒,小乘人重视外表,不像大乘菩萨。大乘菩萨重视内心,外表有时候他随便一点,所以叫不拘小节;外表马虎一点无所谓,但是他内心真诚,大乘与小乘不一样。小乘菩萨内心不一定真诚,但是他外表做的,可以说是一丝毫的缺点你都找不到,他做的的确是如法。

 

第四种叫「无相礼」。无相是不着相,这个决定是大乘菩萨所修的,而且必须自己真正深入法性。严格的来讲,这个要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像《金刚经》上所说的标准,《金刚经》上说的菩萨标准是离四相的。经上说得很明白,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就不是菩萨,必须四相都破了。四相破了,这是见本性佛,所以说能礼、所礼俱不可得,都不执着。我们要问,他究竟拜不拜佛?他拜也好,不拜也好,都在无相礼中,因为他心清净,心真诚,并不拘束于形式,这是真正的、真实的礼敬。

 

第五种是「起用礼」。像前面「无相礼」,他不礼不拜也是拜,拜是拜,不拜也是拜,这个境界很高,超越前面的小乘。起用礼就是这样的菩萨超越了,他又回来了,又把自己身分降低,降下来。降下来干什么?起作用。起什么用处?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一定要给众生做个榜样,叫众生天天要礼敬,他自己不礼敬行吗?众生不服。所以虽然三轮体空,虽然晓得「能礼所礼俱不可得」,可是他每天处事待人接物,小小礼节他也不失。为什么?做给众生看,身教。讲经说法是言教,他自己在处事待人接物,要把恭敬做在表面上,做个示范,做个榜样,让大家好学他。所以这种礼是起用礼,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自己纵然有非常虔诚恭敬的心,表面还是要做到,影响别人,这一点相当重要。尤其在学校的老师,老师是学生的表率,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小孩都看大人的样子,看你对别人不恭敬,他就学会了,他对别人也不恭敬;如果看你对一切人、对长辈都很恭敬,他学会了。所以起用礼是利他的,前面讲的无相礼是自利,是不着相,三轮体空,破四相,是自利。为了教学,为了影响别人,表面的礼节不能失,做样子给别人看。这是理不碍事,事不碍理,理事一如。

 

第六种叫「内观礼」。这是什么?实在讲,这就是修一种观想,这是修敬。你想,我们常常想佛、念佛,知道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以自己心中之众生礼自己自性当中之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次我到大陆上作了短期的探亲,在大陆上住了半个月,看到黄念祖老居士,他把夏莲居老居士(就是他的老师)一些著作送给我,数量虽然是不多,只有五种,但是非常的珍贵,分量也不大。我首先把夏莲居居士编的《净修捷要》,我想赶紧把它印出来,这就是修行的方法,就是修「礼敬诸佛」。

 

经典理论我们懂得,方法也知道,从哪里做起?净土法门究竟怎么个修法才有效?他提供这个方法很有效,简单,人人可以做,又不费多少时间,每天就只拜佛,三十二拜,三十二拜不多。每一拜里面都有观想,观想的内容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弥陀经》跟《往生论》四样东西,净土三经一论,内容就是三经一论。他观想的内容统统取的是经文,也就是三经一论的精华,他提出来了,非常非常之好。观想一遍,每一拜里头,观想一段经文,想这个经文里面的意思、境界,去想这个,然后念三声南无阿弥陀佛,拜一拜。每一拜的观想都不同,但是三十二拜,就是把净土三经一论里头的内容统统想了一遍。这样的拜佛的方法,他说妄念不容易生起来,为什么?你已经在想西方极乐世界,你怎么会想别的事情?他说这个可以能克服一切妄念。内观礼,他是内观跟恭敬合而为一,他用这个方法。

 

我把这个小册子看了一看,非常的欢喜。所以想印我们要印大字,为什么?这个本子不多,总共只有二十页,只有二十页是个小本子,字印大大的。因为这不是我们念的经,这是拜佛,拜的,我们总要摆得远远的,我们能看得见,这样才好拜,所以我们要印大字的本子。这是行经,我们这是解经,帮助我们理解,那是教给我们怎样去修行,我们怎样去做。这种方法,除了早晚课,就可以用这个,简单明了,不用那么囉唆,那么麻烦。不必去念经,因为你所想的全是经里面的内容,所以早晚课不要念经,也不要念咒了。他这个三十二拜之后,他有个回向,就可以了。所以,他序文里头说,这个简单的功课包括念佛、观想、发愿、回向,统统在里面,融合成一体,是很好的修行方法。早晨可以修一次,晚上可以修一次,一天修一次也可以。平常没有事情你就想,因为这个文要是念熟之后,你就想这个境界;换句话说,你随时随地都在修。平常我想不要拜,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你都可以做这个观想。做这个观想,就是内观礼,这是心地恭恭敬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这个方法好。

 

第七种叫「实相礼」。实相无相,于无相里面才体会到实相。这个跟前面的无相礼接近,比无相礼境界深,无相可以说是大乘开始,实相的境界就高了。如果依贤首家五教,属于顿教,六祖惠能大师这一派的禅属于这个境界。我们净土这个法门,如果念到一心不乱,也是这个境界;但是没有得一心不乱以前,不是这个境界;一心不乱以后,你礼与不礼,都是属于这个境界。所以它比无相礼要来得高。

 

第八「大悲礼」。大悲礼实在讲就是于一切众生,尤其一切苦恼的众生,心里面生怜悯之心、慈悲之心,愿意代一切众生忏悔,代一切众生消灾祈福。为什么?一切众生迷惑颠倒,他不知道忏悔,他不知道礼敬诸佛,我们代他礼拜。实在讲,能不能代得了?代不了;代不了也得要代,这叫大悲心,明明知道代不了,还是希望这样子。所以我们自己在拜佛当中,在自己功课拜完之后,常常多拜三拜,这三拜是代一切众生消除罪业、忏悔祈福,代他们拜;不管能不能达到,我们自己心意达到了。这是培养大慈大悲必要的手段、必要的方法。

 

第九种叫「总摄礼」。总摄除了前面讲的我慢礼、唱和礼这两种除外,在一礼当中前面所讲的六种统统具足,这总摄所有礼敬的意义、境界,在一拜当中统统现前,都包括了。实在说,夏莲居士编的《净修捷要》里三十二拜,它里头有恭敬礼、内观礼、总摄礼,大悲礼也在其中,它有这个意思。不但有这个意思,它还有最后一个意思,无尽礼。

 

「无尽礼」就是普贤行,我们这一拜下去就是普贤圆满的行愿,那个境界广大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礼拜的对象不是那一尊佛,不是那一尊菩萨,我们面前供养的西方三圣,我们礼拜心里所观的境界不只是西方三圣,这个要知道。所观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全包括在其中,这是我们礼敬的对象。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我这一礼统统都拜到了,这样礼拜就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实在讲没有两样。

 

诸位明白了这个意义之后,在日常当中修行,我们又会遇到许多不同的境界。我们年轻身体健康,拜佛不困难,对生病的人怎么办?他躺在床上,下床都不方便,他就不能拜了;年岁老的人你叫他趴在地上,他起都起不来,也不能拜,这是属于一些事相。所以佛法常讲「方便为门」,有病的人,他心里观想礼拜就可以了。你说他要是拜佛,他心里想我在那里拜佛就可以了,他不必这样去,他身体不能活动。年岁大的人则用高拜墩,像我们前面用的拜墩是高拜墩。如果通常我们讲行礼,用这个高拜墩,年青人用这个就是我慢礼,你可以平地拜五体投地,你还用高拜墩,就是傲慢。年岁大的人不行,他骨头老了,他要是平拜,拜到地上,他起都起不来,还要人扶着,不方便,他可以用高拜墩。由此可知,真正修礼拜的法门,不能用这个拜墩,这是给年老人准备的,不是给一般人用的,这个我们要知道。所以现在一般寺院都用高拜墩,实在讲这个不如法的,应当是平拜。不能站着拜,可以坐着拜;不能坐着拜,躺在床上合掌点头也可以,总而言之,心地虔诚。所以,在形式上可以随缘,这个有开缘,可以开方便的。

 

经上说这个十种礼,礼拜是修因,只要你修因,将来一定要得果报的。简单的说,除了心里头没有敬意,那个不谈,那他是得不到什么殊胜果报的。真正恭敬礼佛,恭敬一切人事物,果报是得尊重身,就是一切众生看到你自然会起一种恭敬心,尊重之心;而且可以断烦恼,消业障,开智慧;身心健康那不必说了,这是养生之道,得身心健康;容貌端正,连看相都说「相随心转」,你的心清净、心正,容貌就端正。这里面利益功德太多太多了,说不能尽。十条简单跟诸位介绍一条。

 

时间又到了,我们下一堂课再继续来研究。总而言之,经讲到最后,己经不是注重在理解,注重在实行,我们努力去把它做到,能做到多少就做多少,对你决定有利益,有殊胜无比的利益。好!我们念佛回向。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9月9日09:48:1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53797.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