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第3次) |第109集|视频MP3文字|jingkong老法师主讲

admin 大乘无量寿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乘无量寿经  (第一0九集)  2000/12/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109

play-sharp-fill

play-sharp-fill

视频下载MP3下载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二十八面经文,我们从第四行看起: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着。】

 

上一次讲到这个地方。向下的经文这是说「六度化众」:

 

【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这一段经文非常重要。今天这一会有来自中国和其他地区许多同修,平常很难得有机缘参加我们现场的讲经法会。大家到这边来,机缘很难得,也非常殊胜。我们对于这一段经文总得要细心为大家做一个介绍。大乘经里面常常讲的「六度万行」,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如果对于这些经训不能够细心体会,我们就得不到受用了。

 

六度四摄法是世尊教导菩萨,菩萨是学生,教菩萨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菩萨」这个名词是从印度梵文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可以翻的,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古时候翻经大师对于这个名词表示尊重,所以属于「尊重不翻」。它的意思玄奘大师说得好,「觉悟的有情众生」。你现在如果觉悟了,你就是菩萨。当然,觉悟的程度有浅深大小的差别,于是菩萨就有很多等级,像佛经里面常说的「三贤十圣」,这是讲菩萨的等级。地位愈高,他觉悟得愈广、愈深;地位愈低,觉悟得比较浅、比较小。

 

我们现前同修们也都是菩萨。到底你是哪一个等级的菩萨?别的人不知道,甚至于你自己也不知道。不知道不要紧,觉悟就好;就怕的是不觉悟,觉悟就好。其实佛在大乘经教给我们说得很多,佛法是平等的,这是真实话。平等里面,为什么讲这么多差别?差别不是从佛那里分的,差别是凡夫有差别,佛随顺凡夫才讲种种差别。如果说真话,真话里头是决定没有差别;「始觉不异等觉」,这就是我们刚刚觉悟,跟如来果地上圆满的觉悟,实在讲,是没有差别的。差别在什么地方?我们觉悟的时间太短暂,功夫太浅,境界一现前,立刻又迷了,不能永远保持觉悟,差别在这里。佛与大菩萨们,他们的觉悟能够永远保持而不退转,这叫功夫。这个功夫实在说并不希奇,因为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跟佛没有两样,所以说不希奇。问题就是出在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像佛菩萨一样保持「觉而不迷」,为什么不能够保持「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关键在此地。

 

我们要问:到底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持?大概的原因,我们只会说不能做,所以就不能保持了。佛菩萨何以能保持?他们言行一致,他说到做到,做了再说,所以他能保持。现在要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到他那样境界?这是许多真正想在这一生成就,最关心的一桩事情。你果然真的想在这一生成就,没有别的办法,依教奉行。佛在这个经上教我们怎么做,我们真干!你看看一开头,『恒以』,你要有恒心,要有决心,要有毅力,永远这样做下去;不是做一次、两次,尽心尽力去做,不要怕障碍,不要怕困难,决定没有疑惑,我有多少力量,我就做多少力量。用我们自己的财力,用我们的劳力;用财力叫外财布施,用我们的体力是内财布施。像道场有许多同修自动到这个地方来做义工,这是属于内财布施。关键在「恒以」!

 

现在这个社会是非常不安定。今天我们在讲经之前,拜火教的道长来看我,他是过两天要到美国去,大概要两、三个星期才回来,特别来看看我。问我一个问题,明年我有些什么看法?我只是勉励:「我们所有宗教的传教师、宗教里面的领导人,大家一定要团结合作,认真的去教化众生。现在这个社会一般大众缺乏爱心,缺乏信任,彼此之间怀疑、歧视,贡高我慢,自大狂妄,这一种心理现象会带来社会的不安,世界没有和平了,我们还有苦难的日子要过。」这是我跟他讲的。他跟我说的就更简单、更明了,他说:「这个世界上的经济,现在已经有明显衰退的迹象,可能明年不会有今年这么样的好过。」这他跟我说的,他说的话我同意。

 

因此,我们更要认真努力,落实佛陀在经典上的教诲,牢牢记住「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舍自己的身命,也在所不惜。我们为了度自己,为了帮助众生,学佛的人不怕死,学佛的人知道没有生死。死亡是一回什么事情?丢掉这个身体,再换一个身体而已。真正契入境界,对于生死的看法,就像我们换衣服一样,这个衣服穿旧了,脱掉,再换一件新的,这是事实的真相,这个境界并不很高。因此,聪明人一定要为来生着想,希望来生比我们这一生更好、更殊胜,这就有意义、就有价值了。如果来生还不如这一生,我们这一生就错了,这一生也白来了。

 

怎样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我们今天的机缘,可以说是千载难逢,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开经偈里面所讲的:「百千万劫难遭遇。」前清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今天遇到这个经典,是佛教的第一经,无比的殊胜!经文并不长,言简意赅。最重要的,先要通达经义。我们天天念,念得字字句句意思我们清楚、明了,这是第一重要。明了之后,一定要落实。

 

佛教给我们『布施』,我们真干,尽我们自己的能力;这个事情也不要勉强,勉强就错了。学佛的人,心地一定是真诚、清净,心里面决定没有染污。身体、精神一定是放松,没有丝毫紧张,生活就很自在了,佛家常讲「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在世间人讲,这是最上乘的养生之道。换句话说,我们就少病少恼。佛家常常祝福人「少病少恼」,少病少恼是从这儿来的。依教奉行,我们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满。

 

众生有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全心全力协助。我们放眼世界,看看这个地球,现在地球上的众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佛教的教育,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虽然有一些贫苦、困难的地区,他们缺少粮食、缺少衣物,我们送一点粮食给他,送一点衣服给他,救一时之急。中国古人常说,急难可以这样救,但是贫穷怎么办?如果让这些人一生,甚至于他的后代,都要靠救济来过日子,那我们的作法就错了,你的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慈悲,要帮助他开智慧,要传授他技术能力,让他自己可以独自谋生,这叫真正慈悲。

 

佛对于十法界众生慈悲到了极处,佛教我们消除业障,这个多慈悲!用什么方法消除?断恶修善。佛教我们开智慧,教我们恢复自己自性的万德万能。用什么方法?破迷开悟,都在「布施」里头。所以这个「布施」里面包括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这一次我到古晋参加那边的一个佛七,这一次佛七相当殊胜,将近有一百个人参加,感应也不可思议。法会结束之后,跟同修们谈谈话,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里面有一位同修,他是管理高尔夫球场,来告诉我,球场有很多小虫、蚯蚓,他们被逼,有时候不能不杀生。球场的主人是丹斯里李金友居士,一再嘱咐不可以用农药,不可以杀生。他是非常难得,他说:「我总是尽量去做,可是有时候不得已,不敢告诉他,还是要杀生。」问我怎么办?我教他:「你要跟这些蚯蚓、病害虫加强沟通。那个山那么大,球场旁边树木花草很多,你要教那些虫搬家到那边去,不要进入球场来。能不能做到?能!做不到,是你的真诚心不够。」

 

诸位要知道,这些小动物都通人情。你爱护牠,牠爱护你;你帮助牠,牠也帮助你。我们要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为什么这些小虫你赶不掉牠?头一个,你对待牠不平等:「我是人,你是虫。」这个不行,这种态度牠不能接受。你要把牠看作朋友,要把牠们看作家亲眷属,真诚心爱护牠,牠会受感动的。不但是动物有灵性,花草树木都有灵性;不但花草树木有灵性,石头瓦砾也有灵性。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它为什么会有灵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华严经》上说的。那个「无情」包括植物、矿物,包括在里头,都是一个法性变现出来的,怎么会没有灵性!我们要把「杀生」这个念头从内心里头拔除,这才行,才能够真正做到自利利他。烦恼从根本上拔除,我们智慧就开了,对人、对事、对物,应当用什么方法,应当用什么态度,自己就明了了。然后展开经卷你也就能懂,佛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所以我们今天讲「布施」,头一个布施真诚心,布施平等心。我们总结佛的教诲: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慈悲就是爱心,头一个我们要这样布施,我们以这个心处事待人接物。我们对佛用这个心,我们对蚊虫蚂蚁也用这个心,决定没有两个心。这些小动物都有佛性,树木花草都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把自己的心跟如来的心性合而为一,然后再把自己的身与一切众生融合成一体,你能够入这个境界,恭喜你,你已经证得法身。证得法身的人,在大乘经里面称他作「法身大士」。所以,哪有不能沟通的道理?

 

我们常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爱,要互助合作;人与一切动物,人与一切植物、矿物,都要尊重。我尊重他,他也尊重我;我爱护他,他也爱护我;我帮助他,他也帮助我。从自己本身做起,不要先要求别人怎么对我,先要求我怎样待人。诸佛菩萨所以从凡夫修成佛菩萨,没有别的,只是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我们要求自己,自然就得到回报,回报决定不能求;「我对你好,你一定对我好」,不可以存这个心。我对你好是应该的,你至于怎么对我,绝不放在心上,这样才能成就,这样才真正像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的道业才能增长。

 

时时刻刻要为众生做好样子,做好样子就是布施。不能说:「他们都不做好样子,为什么我要做?」那就错了;「他们这些人都愿意堕地狱,我为什么不去?」不就这个意思吗?我们学佛,佛是我们的榜样,佛是我们的模范。别人怎么作法,与我完全不相干;我自己的作法,一定要如法。我们有财,用财力帮助别人;有法,更要用法帮助别人。吝财,佛经上讲的,吝财得贫穷果报;吝法得愚痴果报。所以不要怕:「我用财力帮助别人,将来他发了财,超过我了。」你存这种心,你来生会得贫穷果报。你用法教别人,怕别人智慧德能高过我,来生就得愚痴果报。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的学生当中周利槃陀伽,佛说他的一段故事,过去生中他是三藏法师,这一生当中为什么变得那么样的愚痴?就是教别人的时候吝法,怕别人超过自己,总要留一手,不肯完全教别人,这一生得愚痴果报。佛教他念一首偈,念上一句不晓得下一句,教下一句,上头一句忘掉了,就这么样的愚痴。佛知道,帮助他,教他修忏悔法门,业障忏除了,他智慧现前,福德也现前了。所以我们自己首先万万不可以障碍自己。业障不是外面来的,是自己来的,自己障碍自己,别人障碍不了。自作自受,绝不怨天尤人,这才是个明白人,真正懂得了。

 

所以,不能不修布施,不修布施自己生生世世福慧都没有。全心全力去做,毫无顾忌去做。我今天全部的财产只有一碗饭,我看到别人没有饭吃,我还得分一半给他,这是布施波罗蜜。分给他以后,我没有了怎么办?没有也不要紧,没有也不着急。决定不能顾虑:「我明天、明年怎么办?多积蓄一点。」看到别人在饥饿边缘,你也不伸手,你就错了;我们念念要求生净土,念念想见阿弥陀佛,这样的心怎么能往生?全部布施、奉献了,明天没得吃了,好好的念佛,就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老是留恋这个世界,舍不得离开?所以帮助苦难众生,自己毫无顾虑,要舍得干干净净。

 

布施里头讲的这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要很认真努力去学习,这叫行菩萨道。这里面最重要的,帮助众生学佛,帮助众生开悟,这个功德第一大。如果我们自己有很重的业障,没有办法消除的业障,你只要真正肯回头,回头是真忏悔。在佛菩萨、神明面前祈求,那是迷信,无济于事!真正从恶习回过头来,自己常常反省恶的习气、恶的行为,回过头来断恶修善。佛是这样教导我们,世间圣人也是这样教我们,再看看其他宗教经典里头,还是这样教导我们,这还能错得了吗?努力去修善,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居士林最近这些工程,大家看到了。这是这两年多来,林长李木源居士发心想建一个弥陀村,帮助大家念佛。实在是因为新加坡这个地区土地太难得到,最后不得已,居士林还有一点点的空地,把这个空地再建起来。我听说他要建五层的楼房,主要是建寮房。以后大家到这边来念佛,有个比较舒适一点的居住环境。这个工程大概要一年半,那算很快的了。这是布施,三种布施都在里面。

 

我们在其他地区,有志同道合的同修,我们也同样的帮助他们。古晋这一次在山上打佛七,丹斯里李金友居士最后一天他去参加,他参加的时候看到非常欢喜,因为这一次佛七是在他自己住宅里面举行的。他自己的家客厅很大,临时就做佛堂。把他的客厅做佛堂,一百多人在里面念佛,他自己也参加,然后回来告诉我:「应当建一个念佛堂。」我说:「太好了!你能够发心建念佛堂,这是我们非常欢喜的事情。」我们也赞叹,我们也随喜。

 

有念佛堂,当然还要有寮房。人家来念佛,地方你要去招待。这一次招待是他的旅馆,用他的旅馆来招待。旅馆在这一个多星期,大概十天不营业,不接待客人,给这些念佛的同修们住。念佛同修们到这里一住、一看,那个价目表一看,他们山上每一天,住一天消费美金三百元。所以想想,这怎么办?以后要到这边来念佛,没有钱还不行。所以我们就想到,我们特别建一个招待所。这个招待所现在预定的是一百个人。五十个房间,一个房间住两个人,两张床,一百个人。将来这个招待所免费。到山上,伙食、服务的费用那很少,这是要自己负担的。山上完全吃素,蔬菜自己种的。所以我在山上,三餐每一餐一大盘生菜,我不吃别的,一大盘生菜,生菜好吃,甜!山上决定没有农药。

 

所以小虫有灵性。他这个山开发六年了,他告诉我,头一年种菜,差不多百分之九十虫吃掉。吃掉怎么?欢喜!我们人要吃,虫也要吃,不能不给牠吃,决定不杀害,也不会把牠赶走,随牠去。到第二年,虫很客气了,留一半给他吃,一人一半。现在到第六年,虫就特别开恩了,大概虫吃掉百分之一、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你都可以收割。牠怎么会没有灵性?而且菜园里面过去是放音乐,虫吃菜还放音乐供养牠。我去看了之后,我给他建议放佛号,所以现在菜园、花园都放佛号,给这些小虫都做三皈依,所以个个都变成护法了。菜园的虫可以做护法,高尔夫球场的虫当然也可以做护法,一样的道理。真诚、慈悲,我们布施爱心,平等的爱护一切众生。这是说到「布施」这一条。具体的作法,我们在讲席里说得很多。

 

他那个山上环境好,真的,去了之后都不想下山。山上建招待所,这是第一栋,算是我发起的。五十个房间,我们用美金来计算,大概是一百三十万。一百个人住五十个房间,你们诸位想想,一个人摊多少?一万三千块钱。两个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是两万六千块,建筑费用不高。这是四层楼的建筑,顶层是念佛堂,念佛堂跟讲堂在一起;二楼、三楼,刚才讲了,五十个房间,寮房;楼下是餐厅,他们的办公室、活动中心。四层楼的建筑。这个建筑建成之后,喜欢到山上去念佛的,欢迎!经常一定要有两位法师常住在山上带领大众。法师到哪里找?我就给他讲,我们来服务。我们同学们轮流去,一个人到山上去住半个月、一个月,大家轮流去。把它带动,真正念佛。也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念佛、听经都不间断。他那里是个旅馆,旅馆里头要搞这种事业,希望将来全世界的旅馆都有招待所,都有念佛堂,这不是好事情吗?我们把它看作重点的布施,它能够影响许许多多的旅客。这些旅客,去玩的人、度假的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机缘接触佛法。到这个地方来了,他能够接触佛法,他能够听经,他也能够到念佛堂去参观,去随喜念佛。所以三种布施都圆满。

 

六度的第二条,『持戒』。说到持戒,就是守法。守法里头最重要的,「六和敬」。这是世尊为弟子们制定的,团体生活一定要遵守六条;这六条里头只要有一条破了,其余五条统统都破了。所以它不像五戒一样,五戒可以一条一条受,受一条就得一条,受两条得两条。六和敬不是的,六和敬是要统统受,一条破了,其他全部都没有了。五戒、十戒是我们自己修行,六和敬是我们跟大众相处的,所以它的意义不相同。跟大众相处,第一个要「建立共识」,我们现在人讲的建立共识。六和敬里面讲的「见和同解」,这个意思就是「建立共识」。这一句话里面意义很深、很广。法身菩萨,像《华严》讲的,初住以上他们的共识是「法性」,像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那当然没有问题,这是最高的了。

 

我们今天没有证得法身,我们是凡夫,凡夫的共识从哪里建?我们今天修的是净宗法门,我们所依据的是《大乘无量寿经》,我们就明白了,我们的「见和同解」一定是依据《大乘无量寿经》。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做到;经上教我们不可以做的,我们决定遵守,决定不违犯。这部经典是我们的共识。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哪一部经典就是你的共识,这样就没错了。所以我们每天早晚课在一起读诵,每天在一起学习、研究讨论,讨论的内容是什么?第一个是经义,第二个是讨论怎样落实,我们学了才管用。如果意思不清楚、不明了,没有办法做到,我们就错了,我们的修学就白修了。

 

实际上讲,「六和敬」里头重点就是前面两条。「见和同解」是修心,心清净平等了;「戒和同修」是修身。后面的四条是讲你落实,你这两条落实了。落实在口,「口和无诤」。我们大家在一起还有争论,你前两条没有。可是争论常常有,为什么会有争论?我们要多想一想。为什么佛菩萨他们在一起没有争论?我们这种争论的习气不好,这个习气没有办法带到极乐世界。争论的根源是什么?还不是自私自利吗?看到别人所作所为不合自己意思,这就争论了。为什么佛菩萨行我们不行?佛菩萨无我,所以他没有争论,佛菩萨决定没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能够恒顺众生,能够成就随喜功德。我们今天不能随顺,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反省的。别人争我们不争,就没事,就平息了。意见一定要化解。依据什么化解?一定依据经论来化解。所以经论对于初学的人来讲,它是我们修学的标准,我们不能够离开这个标准。经论能够融化我们错误的知见,能够纠正我们错误的行为,然后真正能够做到「口和无诤」。

 

诸位《金刚经》都念过,有很多人念得很熟。须菩提尊者他自己说了,释迦牟尼佛奖励他,说他得「无诤三昧」。为什么须菩提能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两句话他做到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所以再想一想,世间一切法,《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什么好争的!这个经上,《无量寿经》上教导我们「观法如化,三昧常寂」,你争什么?所以这一念「争」的念头,这个念头就错了,不知道事实真相。

 

知道事实真相,才能真正放下,「争」的这个念头再也没有了。能教导你的时候,教你;不能教的时候,让你。菩萨忍让。你不能接受佛的教化,佛就离开,让你。什么时候你起心动念:「我希望有好人来教导我。」佛菩萨就来了。不能接受劝导的,佛菩萨不来;想有好人来教导他,佛菩萨就示现。所以佛菩萨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我们要学忍让,要学无诤,这里头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世间人常讲「家和万事兴」,争就不和了,一有争执,祸害就来了。决定不能争,不管有理无理,和为贵。无理尚且不争,何况有理?让对方慢慢去想,这都是教化的方式,在佛家讲,这是教学的仪式。

 

「身和同住」,这个「住」意思很广、很深。浅而言之,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身无争,彼此互相照顾,互相容忍,决定从自己本身做起。世间一般人,总想处处占别人一点便宜,这都是狂妄、自尊、自大、傲慢的习气,这属于业障,这不是属于智慧。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处处忍让。换句话说,处处让别人多占一点便宜,处处自己多吃一点亏,这是修行,修自己的德行。到最后,吃亏的人成就了,占便宜的人失败了,这个例子非常明显。你去读历史,你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成功失败的因素,多想想,再观察我们现前周边的这些人事物。他成功,成功的原因在哪里?他失败,失败的因素是什么?我们在这里头学习,这都是现实的教科书。会学的人,他在这里成就了;不会学的人,非常可惜,这一生空过了、白过了。

 

「意和同悦」,这是效果。大乘经上讲「常生欢喜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没有一样不是法喜充满。法喜从哪里来的?前面的五种和合你都能做到,都能落实,你决定是法喜充满。你一个人能做到,你一个人法喜充满;你这个团体做到,你这个团体个个法喜充满。为什么不做?这是人生真正的幸福美满。「六和敬」是充满智慧的生活,无上佛法从这个地方落实。如果我们跟人不能相处,怎么能学佛?浅显几句话里头,含着有无尽的大道理在其中。末后一个,「利和同均」。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一定要与大众共享,这就是现在一般人讲的共产主义。所以佛教是共产主义的老祖宗,他真的做到了,彻底做到了。你要是真正懂得六和敬,你就晓得佛教徒不会反对共产党,反对共产党的不是佛教徒。为什么?佛教徒本身真共产党。

 

在「持戒」里面,基本的戒条「五戒」、「十善」、「六度」,六度都是戒条,「六和敬」、「四摄法」,这是最重要的五个科目,我们能把它落实,这个人是真的菩萨。这里头「六和敬」难!刚才我跟同修们提示的,忍让就不难;自己愿意吃亏,便宜让别人占,六和敬就好修,不肯让别人,六和敬就难。可是要知道,没有六和就没有僧团,没有六和就没有佛法,不但大乘佛法没有,小乘佛法也没有。我们天天祈求着正法久住,如果自己不认真学六和敬,正法久住决定落空。

 

第三,『忍辱』。《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面,「六度」讲得很多,六度里头「布施」说得最多,其次是「忍辱」。由此可知,这六个项目里面,这两个是非常非常重要。世间人总是求福报、求智慧、求长寿,古今中外、佛教以外其他宗教,没有人不求这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全在六波罗蜜里,你只要肯认真修学,这三样东西一定得到。你要求富贵,你一定修财布施;你要求智慧,你一定要修法布施;你求健康长寿,一定要修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是什么?爱护一切众生。所以中国佛教难得,梁武帝也不是普通人,大权示现,他提倡素食运动。素食运动就是无畏布施,最彻底、最圆满的无畏布施。不肯伤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对你都友好,对你都不怀疑,知道你对他决定不会伤害,他不害怕你,得到的是健康长寿。所以这些东西不是求不到的,它有理论、它有方法,如理如法的求,这是佛家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一样求不到。什么道理?我们懂得,这佛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原理。

 

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就有求必应。有许多人天天在求,为什么求不到?他不懂得一切法从心想生。他的愿想求好,他的心尽干坏事,不相应,所以他求不到。你的心跟愿要相应,「我愿求好,心也好」,那就好,就现前了,就有求必应了。世间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想求好,心地不善,所以他求不到;违背了理论跟方法,所以他求不到。如果与理论、方法相应,决定是有求必应。由此可知,我们不能不认真努力去学习。

 

世出世间一切法之成就,一定要有耐心,这个东西不能操之过急,谚语有所谓「欲速则不达」,要有很大的耐心。首先,要成就自己的德行。德行的成就,决定不是别人赞叹,不是天天想尽方法去打知名度,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实的从哪里看?小动物方面,看看小动物怎么对你,我觉得这是比较可靠一点的方法。像我们一般居家,苍蝇、蚊虫、跳蚤这些东西,你住在这个地方,牠不骚扰你,就说明你跟他们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从这些地方看。从你的心地上看,你自己清楚,别人也能看得出来。你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换句话说,你那个贪瞋痴慢,一年比一年减少,你心里清净了,是非人我少了,自私自利少了,少了就好。五欲六尘享受的少了,愈少愈好。

 

所以诸位要晓得,凡夫修行之所以不能成就,被什么害了?十六个字,头一条就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十六个字害得我们生生世世不能成就。佛在经上讲,「十善是厚友,十恶是冤家」。我们今天认错了人,把冤家当作好朋友,把好朋友当作冤家,跟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结下不能分割的缘,你还有什么出头的日子?永远轮回在三途六道,出不去了。你要想脱离三界牢笼,这十六个字要连根拔掉,你才能出离。与一切人事物的相处随缘,决定不攀缘,随缘快乐。与一切众生平等,和睦相处,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我们才能成就。

 

佛在经上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往往一些修行人到最后所谓是「忍不过」,他失败了,他退转了,他堕落了,他不能忍。「忍」这个字,是对一切境界。好的境界决定不起贪心,这是忍,顺境不起贪恋的心,逆境不起瞋恚心;顺、逆境界当中都保持着自己清净心跟平等心。所以「忍辱」绝对不是专对逆境讲的,那你就错了。自古以来修行人被顺境淘汰的不知道有多少!说老实话,顺境比逆境还要可怕。

 

你们这些出家的同修要提心吊胆,时时刻刻防范。为什么?有好的信徒、好的护法跟你一结上缘,常常来供养你,往往你就堕落了,那比冤家还可怕!冤家你防范他,这个你不知道防范,你对他慢慢的起贪恋之心,完了!你堕落了!我们一定要学佛。佛是怎么教导我们?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完全是以平等心,完全是以慈悲心,决定没有差等。可是在实际生活行为当中,你要有善巧方便,你要圆融无碍。如果你不懂得,你学的这个佛法,死在教条当中。那些护法真的来帮助你,你也是木头头脑对待他,冷冰冰的对他,你不通人情!

 

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的,你要懂得怎样去做,这是智慧的落实。那些冤家,找麻烦的,想办法破坏你的,你要用什么方式来对他?这里头有个原则,对于冤家对头,决定不能有瞋恨心,决定不可以有报复心,要用慈悲心去感化他。他是一时迷惑,一时的错误,要能够宽恕他,要能够原谅他,不要跟他计较。他要是非常执着,我们只有退让、只有回避。要记住「冤家宜解不宜结」,过去生中跟这些人结的怨,过去无知,现在学佛,明白了,再不跟人结怨了。那些来找我麻烦的,是过去生中我无知,跟他结的怨,他今天来找麻烦,是理所当然,我应当要承受,绝不报复。要把这个冤结化解,这要靠忍辱,不能忍是不行的。「忍」里头一定要「让」,一切都可以让,没有一样不能让的。要以布施心、供养心去让,我们才能生欢喜心。

 

第四,『精进』,特别着重在「精」。世间人不错,天天都在求进步,特别是科技,日新月异。但是他不是精进,佛法是讲精进。「忍辱」是佛法修学的枢纽,「精进」是佛法成就的关键。所谓「精进」,「精」是纯而不杂,我们今天讲的「一门深入」,叫做精进。「精」是专一、专精,不但有成就,而且成就快速。而佛在大乘经教上,常常教导我们广学多闻,到底我们是「广学多闻」,还是「一门深入」?诸位要懂得,决定不能误会,「广学多闻」是教菩萨的,「一门深入」是教初学的。所以你要晓得,佛这些话对谁说的。

 

我们今天没有开悟,我们是凡夫,自己一定要承认自己现前的地位,「我是凡夫地位」,你一定要接受佛陀教诲,一门深入。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广学多闻?佛法里面的标准,是到你明心见性;你的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也破一品了,这个时候广学多闻。所以我们懂得,「一门深入」是修定,定里面有慧,但是以定为主。用我们平常写的二十个字的纲领,初学的人就是以真诚、清净、平等为主,这是一门深入;正觉、慈悲那是往上的境界,法身大士学的。如果我们没有真诚、清净、平等,你就广学多闻,那是清凉大师讲的话,「增长邪见」。你也去慈悲广爱众生,那就是「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所以我们要懂得,佛说的话哪些是对我说的,哪些是对他说的。他是菩萨,我是凡夫;他是法身大士,我是个初学。你要不搞清楚,你就会错了。

 

所以一定要一门深入。我们死心塌地修净宗法门,头一个目标,「功夫成片」。所以修行不能没有目的,不能没有目标,你要是没有目的、没有目标,你的功夫就浪费了,古人所讲「功德唐捐」。我们学的是什么?功夫成片。达到功夫成片之后,依旧一门深入,往第二个目标上迈进,「事一心不乱」。达到这个目标,还是一门深入,再向上提升,提升到「理一心不乱」。然后才可以广学多闻,智慧开了,一闻千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不可以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对你决定造成障碍,这个障碍在佛法里面讲叫「所知障」。真正发心修学不可以不知道,功夫用在一部经典上决定有好处。

 

有同学问,他说:「法师教我们一门深入,我们今天专学《无量寿经》。法师早晨讲的《十善业道经》,我们可不可以听?您讲的《华严经》,我们可不可以听?」在这里我告诉大家,凡是我所讲的都可以听,不是我所讲的都不可以听,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我所讲的,我们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帮助你在这一部经上的悟处,对你学这一部经的悟处有帮助。别人讲为什么不能听?别人的方向、目标跟我不一样,会给你造成障碍,不能帮助你开悟,反而障碍你开悟,道理在此地。到你什么时候真的开悟了,那就什么人讲的都可以听,你没有开悟的话不行。这个开悟就是禅宗里头的标准「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到那个时候所有一切限制都没有了,完全解放,你自己可以作主了。当你没有到达这个境界,我们只跟定一个老师,只学一个法门,决定正确,这才叫做「精进」。

 

精进之后,才有『禅定』。「禅定」两个字怎么讲法?六祖惠能说得好,我们好懂,「外不着相叫做禅,内不动心叫做定。」这个解释容易懂,而实际上能大师这个解释是根据《金刚经》上来的。《金刚经》上世尊教须菩提,教化众生的原则说了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外不着相;「如如不动」,就是内不动心。六祖说的话,是《金刚经》上来的。这两句话还是不太好懂,现代人的文化水平愈来愈低,我们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外面不受诱惑,这大家好懂,外面不会被这些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诱惑,这叫禅;内里面不起自私自利、不起贪瞋痴慢这个念头,叫做定。这个说法,大家就更容易懂了。我们眼看到外面这些色相,看到「这个喜欢看的,多看一眼;那个不喜欢看的,少看一眼」,你被诱惑了。这就是说,你已经着相。眼着了色相,耳着了声相,喜欢吃的东西多吃一点,没有一样不着相;舌着味相,鼻着香相,你六根都着相了。如何能够做到外不着相,内不起心动念,这叫禅定。

 

由此可知,禅定不是在禅堂里头面壁打坐,不是这个意思。惠能大师当年在黄梅,他在黄梅住了八个月,禅堂他一次都没有去过,一枝香也没坐过,他得了禅定,五祖忍和尚把法传给他。他在哪里修定?他在碓房里踏碓破柴修定,不是在禅堂。禅堂天天打坐,一个也没有得道。由此可知,禅定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修,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修,真用功、真修行。大乘菩萨修行活活泼泼,我们要懂得,要在这个地方去学习。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修禅定,你才会真有成就。

 

定生『智慧』。后面这个般若智慧,是没法子修的。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禅定来的,没有定,决定没有智慧。世间人把聪明才智误认为智慧,所以佛经传到中国,祖师大德们翻译经典,在「六度」里头他不翻「智慧」,他还是用「般若」,般若就是中国人讲的智慧。为什么还保持原文的音译,不翻成「智慧」?怕产生误会,以为智慧就是聪明,聪明才智就是智慧,其实不是的。般若里面讲的智慧,是从禅定里头生的。

 

由此可知,佛家讲的智慧是两种:一个是世间智慧,不是从禅定里头得来的,那不叫真智慧;真智慧一定是从禅定里头得来的,这叫真智慧,我们要辨别清楚。我们要求般若智慧,就不能不知道修定。我们念佛人修定的方法高明,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我们这个方法最殊胜,所以佛在《大集经》里面讲:「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修禅定,这个诸位一定要懂得,修禅定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标完全相同。八万四千法门,念佛法门也在其中,是方法、是手段。「三学」里面,这是属于「戒学」,都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都是修禅定。禅定得到之后,智慧就开了。学佛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开智慧非禅定莫属。

 

禅定是我们修学的枢纽,戒律是我们修学的方法,般若智慧是我们修学的目标,总得搞清楚、搞明白。然后晓得,我们禅定怎么修法?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起心动念了,赶紧「阿弥陀佛」,就修禅定了。用这一句佛号,把外面的诱惑打掉了,内里面的烦恼也伏住了,内、外都归结到一句佛号上,古人讲:「以一念化解一切妄念。」

 

到什么时候是理一心?「理一心」,这一念也没有了,所谓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华严经》里面讲的「一多不二」,那是理一心的境界,这个境界现前。这个境界现前,智慧就开了,自性般若现前了。智慧开了之后,万事万物只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广学多闻了,不必老师了,「无师智」、「自然智」这个时候都现前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我们今天归纳为三藏经典,我想在这个时候顶多三个月你就全部通达了,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为什么?智慧开了,诸位要记住,智慧是决定要通过禅定的。我们今天的禅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是无上深妙禅。

 

「无上深妙」的意义,诸位必须要记住,我们这一句佛号干什么的?破我们的妄想,破我们的执着。说得更贴切一点,破一切诱惑,破一切念头,你这叫会用功。眼见色起了贪心,「阿弥陀佛」把那个贪断掉;贪是烦恼,断烦恼。外面是诱惑,一句「阿弥陀佛」,外面诱惑抗拒了,里面烦恼伏住了,这个念佛叫功夫得力。功夫不得力的人怎么样?阿弥陀佛照念,照样受诱惑,照样起心动念,这就没有法子,这是「喊破喉咙也枉然」,这不能成就。虽不能成就,不能说没有好处,也有好处。好处是什么?「阿弥陀佛」的种子种在阿赖耶识当中,做为将来得度的因缘,这一生不能成就。这些理跟事,我们都必须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这一段经文,今天只把「六波罗蜜」给诸位做了一个简单的报告,讲了一半,后面还有「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这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开示,真正是自利利他,我们留到下个星期六再跟诸位报告,今天就讲到此地。

 
admin
  •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2月24日15:03: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931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