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 (第八十集) 2000/3/1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2-034-0080
请掀开经本《科会》第廿一面,最后一行,第三十五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从三十五到三十六,这两愿是一章,第十七章。愿文很清楚,『所有众生,生我国者』,我们要看清楚这一句话。这是弥陀世尊告诉我们,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发愿求生净土,无论是生实报土,或者是生凡圣同居土,乃至于下下品往生,都包括在其中。这里面并没有限制说是上品往生,或者是报土往生,全部都概括了。
『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这是非常希有的大愿。正因为如此,所以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一生补处」,就是等觉菩萨。为什么称「补处」?他居住在后补佛的地位。就如同我们娑婆世界,现在弥勒菩萨住在欲界第四天兜率内院。世尊在《弥勒下生经》里面告诉我们,他将来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补释迦牟尼佛的佛位。释迦牟尼佛是在这一个大劫当中第四尊佛,弥勒是第五尊佛,现在还没有成佛,我们称他作后补佛。「补处」,就是后补佛。经文里头我们要特别重视的,是「一生」。大乘经论里面佛常说,一个人修行要修到这个地位不是一个容易事情。同修们都知道,菩萨修行成佛,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诸位想想,那是多少生多少世?可是,这三大阿僧祇劫,《华严经》上我们读过,是从圆教初住菩萨算起。换句话说,你哪一天证得圆教初住,从这一天开始算起;没有证得圆教初住之前,那个不算。如果把我们无始劫来就学佛这个时间累积起来,那是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够得到这个果位,你就晓得这是多么困难,多么不容易的一桩事情。可是一个人如果真正发愿往生到极乐世界,这个难就变成容易了,轻而易举就证得了,一生当中就成就。其他诸佛世界要累劫修行,西方世界一生就成就。我们信不信?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说「难信之法」,可是它很容易修学,难信易行!
要怎样修行,我们这一生才能够决定得生净土?这是我们每一位同学非常关心的事。古来这些祖师大德教导我们,修学这个法门只要具足三个条件:真信、切愿、依教奉行,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就成了。这三个条件如何建立?都在这一部经上。我们对于这一部经,有没有信心?我们对于这部经,是不是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这是先决条件。夏莲居老居士将这个本子会集成之后,实在讲,这也是诸佛如来的示现。会集谈何容易!即使是过去王龙舒居士、魏默深居士,都不是普通的人物,普通的人决定做不出来!你要不信,你自己去试试看。现在五种原译本都在,你去试试看,你能不能会集一个好本子来?为什么需要会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世尊当年在世这一部经是多次宣讲,不像其他的经,释迦牟尼佛一生只讲一遍,没有重复讲过第二遍,唯独这一部经讲过很多遍。我们现在从五种原译本里面细心去观察,肯定世尊讲过三遍。但是古本有七种的译本遗失了,如果这七种译本要在的话,我们可能肯定,佛一生讲这个经不只三遍,可能是五遍、可能是七遍,不一定。佛多次宣讲,这个意义就不一样,如果不是非常重要,佛不可能有这个举动。难怪善导大师,传记里面记载,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古人曾经说,善导大师说的话,那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说的。他说了两句名言:「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以佛的身分应化在世间,他来做什么?就是给大家讲《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海,就为这么一桩事情来的。
既然是为这一桩事情来的,世尊一生讲一部经就够了,为什么又讲那么许多经典?从他讲经的形式上我们能体会,这一部经讲过多遍,其他的经是应机说法。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说种种法,是为利益当时的众生。这个法门不一样,这个法门是普度一切众生,不论是什么样的根机,这一个法门平等得度。我们在报告经题的时候,给诸位说过,平等法,平等度脱一切不同根性的众生,令一切众生在一生当中平等成佛。一生补处是平等成佛。
善导大师的话说得不错,因为佛是多次宣讲,这部经也是多次的流通到中国,来到中国这些法师大德所带来的经本不一样,不是一次讲的,所以经过多次的翻译,于是译本就不相同,而且译本里面的出入很大,证明它不是同一个本子,不是同一次讲的。不像其他的经,譬如《金刚经》在中国有六种译本,但是我们仔细去观察,大同小异,没有太大的出入,于是我们肯定,它的底本是一个本子,翻译的人不相同,所以译的文字有出入,内容没有出入。不像《无量寿经》,里面的出入很大,所以确确实实有会集的必要。宋朝龙舒居士第一次会集,这个会集本被收在《大藏经》里面。莲池大师注《阿弥陀经》,诸位都知道的,《阿弥陀经疏钞》分量很大,其中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一半以上是引用王龙舒的会集本。这就说明莲池大师肯定会集本,他不反对。他要反对,他就不会引用会集本的文字,应当引用五种原译本的经文。
所以夏莲居老居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示现在我们人间?我们肉眼凡夫不知道,决定不是普通人。因为现在《无量寿经》总共有九个本子,我们统统印出来了,诸位都能看到。这九个本子里面,这个本子最好读,文辞优美,深入浅出,不讲解,大概意思你也能看得懂。能令一切众生看到这个本子生欢喜心,这个目的就达到了,这是佛法弘传最高的一个原则,契机。如果翻译的本子,让一切众生看到不能生欢喜心,摄受的力量就薄弱了;一定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针对末法时期,也就是针对我们现代人,以及往后修学佛法的同学们,这个本子比其余八个本子确实是好。我当时一见到这个本子就生大欢喜心,叹未曾有!我们对这个本子,能不能生起坚定的信心?能不能发愿终身受持?这是先决条件。学习净宗法门,我们以这个本子做基础,求深解义趣、深入经藏;用其余的八个本子做辅助,帮助我们深入。为什么选这个本子做底本?这个本子是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言简意赅!夏老居士当年三年才会集成底本,以后不断的来订正,又用了七年的时间,总共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个定本。实在讲,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教导后学,让我们对这个本子产生信心,依教奉行。
这一生当中要决定往生,三辈往生章里面给我们说最低的条件,我们一定要做到!不是说信了就行了。「信」这个字有很多人把它浅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很深。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我已经信佛了」这个错误的观念,许许多多的人都有。可能我们自己也犯了这个过失,以为自己信了,「信、愿、行」,以为我们自己统统具足。在我们这个念佛堂,诸位有机会天天读诵、听讲,也在念佛堂念佛,岂不是信愿行三资粮都具足了吗?我们的念佛堂能不能保证个个往生,一个不漏?如果不能保证,这个信愿行不就有了问题?真的是如此。
我往年出家受戒之后,这是按照规矩,受完戒之后要去拜谢老师,我的老师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我去见他。他一看到我,老远就指着:「你要信佛!」那个时候我学佛九年,出家两年,教佛学院也教了两年,受了大戒。这一见面指着告诉我:「你要信佛!」你说别人听起来不奇怪吗?然后他叫我坐下,跟我解释「信佛」两个字不容易!他说得很好,有很多出家的老和尚,活了一辈子都不信佛!不信佛怎么出家?我们错解了信佛这两个字,他老人家把信佛两个字定在世尊常常说的一句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把这句话真正能做到、落实,你才可以称之为信佛,这个标准就高了。
受持,什么叫「受」?佛在经典上讲的道理你懂了、接受了。佛所讲的修行方法,你也明白了。佛所讲的每一个阶段的境界,声闻的境界、缘觉的境界、菩萨的境界,信位菩萨、住、行、向、地,你统统都明了、都明白,真干!所以这一个「受」字,信、愿、行三个字都在里头,这才叫受。「持」,永远保持,不能够离开。天天要干、时时要干、念念要干,这才叫「持」。受持谈何容易!做不到受持,你没有信,你那个信是假的,信没有根。「五根五力」里头那个信要有根。有根,然后这个信才能产生力量。我们这个信,是什么信?古德比喻,像水上的浮萍没有根,随波逐流,我们这个信,是这个信法,所以不能成就。我们的愿,也并不真正恳切,为什么?受不了外面境界的诱惑。老师辛辛苦苦把这个本子传给我们,外面有人说:「这个本子不可靠,是居士会集的,一定要读原本。」我们听了这几句话,心马上就动了,你看,信没有了!愿也没有了!这是考试,你到底有没有信心?你有没有愿心?有没有依教奉行?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果然有真信切愿,这个信愿决定不会动摇,这个信愿有根、有力,能生菩提花果,这样一生我们才会有成就。随波逐流,这一生当中决定没有成就,不但是出世间的道业,世间的学业也不能成就。
「受持」这是讲的自利,「读诵」是自利利他。读诵是温故而知新,这个经天天要读,每天读一遍,就是接受世尊、弥陀、一切如来亲自教诲。前面跟诸位说过,这个经念一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给你灌顶一次,你每天念两遍,就受两次灌顶。这部经不但是有宗有教,而且是显密圆融,涵盖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法,都不离开这个本子,这在前面跟诸位都曾经详细报告过。我们要具足信心,读诵是自利利他,常常读,依照这个方法读,他会开悟。所以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每读一遍,有一遍的悟处,集小悟就成大悟,集大悟就成大彻大悟。读诵的时候,要字字清楚、了了分明,不能图快、图遍数多,读得模糊不清,这个不可以。这种读法充其量自利,要知道读诵之中要有利益众生的心。
古人读书很慎重,跟现在人读书不一样,具足真诚恭敬,一心专注。所以有人念《金刚经》,惠能卖柴从窗户旁边经过,听到里面念《金刚经》,一定念得字字分明,他没有念过书,你念得太快、念得模糊,他就听不清楚。一定念得抑扬顿挫字句分明,他仔细的听,他在外面听就开悟了。我们在这个地方念经,有没有人听到?肯定有!不是念给自己听,还念给别人听,没有人听到,鬼神有在听。我想有不少的同修有一些小感应,你一心专注在读经的时候,忽然闻到香气,或者是檀香或者是异香,从来没有闻过的这种香气,香气很浓,时间很长,这种感应许许多多人有,我在初学佛的时候也有很多次,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以后亲近忏云法师,忏云法师问我:「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什么感应?」我就把这一桩事情告诉他,因为我很多次遇到。他告诉我,这种感应一般都是有天龙善神从这个地方经过,看到你在这里读经,他在这里停留一下,合掌恭敬,他在致敬。天人身上有香气,我们肉眼虽然看不到,这个香气可以闻得到,是这种感应。我们就晓得,我们在读经常常有鬼神在旁边,他们见到、他们听到,恭敬赞叹、合掌致敬。于是读诵不能草率,一定要恭恭敬敬的去读。
「为人演说」,是完全落实了,是把你的受持、把你的读诵,落实在你生活当中,你要做到!「演」是表演。什么时候表演?这一生一世,时时刻刻都在表演,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佛在经中的教诲,我们很认真的把它做到,这就是演。做给一切众生看!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一般的方式,大家在经论里面看到的所谓「三转法轮」。三转里面第一个「示」,示是示现,做出样子给他看,让他六根接触你的形象,他有所感触、有所感悟,于是他向你请教。他向你请教,你就给他解说,这才说法。先演后说,不是先说后演。先演后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示现的「八相成道」,他先表演,然后再给你解释、再说,最后「作证」,让你死心塌地,你真的相信。作证,作证是什么意思?现在讲招牌。我们学佛了,我们懂不懂?四众弟子是佛教化众生的招牌,佛的教化要我们去表现,要我们去落实,我们不能落实,没有能表现,我们就是世尊的罪人!
佛教我们孝亲,我们做到没有?要做出孝亲的榜样给社会大众看。现在社会大众不讲孝道,我们要做出来给人看,让人感悟、让人去体察。现在人不尊敬老师、不尊敬长辈,我们也要做出个样子给人看。我们看看现在社会大众有哪些弊病?我们看出来了,反其道而行之。世间人妄语,我们不妄语;世间人两舌,我们学不两舌;世间人有贪瞋痴,我们示现无贪、无瞋、无痴。这就是佛陀的教学落实,是在我们身上落实。佛菩萨形像里头不能落实,我们学佛的四众弟子,无论在家出家,我们要懂得落实,这才是如来真正的弟子。世间人缺少信心,我们表现出信心十足;世间人愿心不坚定,常常动摇,我们表示坚定不移的愿心;世间人学佛不能落实,我们要表现把佛陀的教诲句句都落实,这才叫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没有一个不成就的。生到净土之后,第三十五愿告诉我们往生的成就,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不要第二生,一生当中就证到补处菩萨,这是十方世界里面都没有的。释迦牟尼佛在其他一切经论里面,也没有这个说法,唯独西方净土跟诸佛净土不一样。所谓是「博地凡夫」,一品烦恼都没有断,修学这个法门往生净土,他一生当中就能成佛。一生补处就是圆满成佛,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希有难逢!我们要肯定,也要庆幸自己,这一生当中得人身、闻佛法,能够遇到这个希有的法门,一生成就的法门,一生圆满成就。一生补处是圆满成就,不是普通的成就。这个法门圆顿到了极处,就连法相宗窥基大师都是这个说法,窥基大师在《弥陀经通赞疏》里面,也极赞这个法门「圆顿至极」。
在古代我们净宗有位大德,昙鸾法师注解《往生论》,他说极乐世界的菩萨跟他方世界菩萨不一样,不是一个阶级一个阶级的这样往上提升。他方世界的菩萨,就从《华严》里面我们也能看到,从初住,像念书一样,升级到二住、三住,十住再升到十行、十回向、十地,一级一级往上修,极乐世界不是的,它不是次第的,它是圆融的,顿成补处,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华严》是圆教,这个经圆到极处,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圆解、圆修、圆证,一地就是一切地,一切地就是一地。这是深显弥陀不思议的弘愿,正是所谓「唯佛与佛方能究竟」,等觉菩萨,古德讲的,也好象是隔罗见月,不能够彻底的明了。我们读了这一愿,应当要发大心,决定要求生净土,决定不可以辜负了这一生希有的因缘。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愿:
【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
末后这一句是两愿的总结: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这个也是不可思议的弘愿。众生愿力不相同,有一些人慈悲心很重,来问我,他说:「法师,娑婆世界众生太苦了,如果我们都到极乐世界去了,这些苦众生谁去度他?」这很了不起,他的愿心很大,不忍心看到众生受苦。于是发愿,他说:「我生生世世都要作法师,我来弘法利生,广度众生。」这个愿不错,很值得赞叹。可是问题你生生世世能不能得人身?你得人身,能不能都有缘分出家来弘法利生?这个事就难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的条件,要具足上品五戒十善,你能不能做到?印光大师在民国初年,他老人家已经知道社会的动乱,灾难频繁,这个世间将有大灾难降临,用佛法来救度一切众生,来不及了!是不是佛法不灵?不是的,佛法是真有效,佛法真灵。那为什么不用佛法?没有人相信佛法,大家都不愿意接受佛法。
今天下午,新加坡道教的李道长,陪同中国的一些道长、香港的一些道长,来访问居士林、净宗学会。我跟他们见过面,也谈到这个问题。中国在这两千年当中,历代的帝王都是用儒、释、道这三家来教化人民,所以三教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虽然在历史上有改朝换代,但是没有一个帝王不尊敬三教,不奉行、提倡、推行三教的教育,中国才能够长治久安,这个民族绵延到今天没有被时代淘汰掉,原因在此地。但是,儒释道三家的典籍都有相当的难度,现在东西摆在面前,印刷术发达了,得来不难,但是你展开书本看不懂。头一个,文字成了障碍,全是文言文写的。现代人不学文言文,你把这个东西介绍给他,他没有用,他不能读。尤其是近代这一个世纪,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被疏忽了、不重视了,现在完全是走向功利。儿童从小教他什么?竞争,好像不竞争,人就活不下去的样子,要想活下去,一定要有争。孟夫子说得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诸位想想,一个家庭,妻子、儿女、父子、兄弟要彼此互相竞争,这个家还成一个家吗?就不成为一个家了。一个国,上下都来竞争,这个社会还会安宁吗?今天麻烦在哪里?全世界都在竞争,你说这怎么办?不择手段的竞争!所以北朝鲜的山神说:「天上不安全,地上不能住。」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我们儒释道三教,没有教人争,三教典籍里头都没有,只教人谦虚忍让,没有教人竞争的。今天三教典籍拿出去,人家说你这落伍了,你这不适合潮流了。所以现代人你给他讲真妄、给他讲邪正、跟他讲是非,他听不懂,不是不能接受,他不能懂。那怎么办?所以今天那些道长,我跟大家谈几句话,我也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不懂!现在我们如何来劝导一切大众?只有从利害上下手,也许他还能听得进去。你怎样去做对你有利,怎么样去做对你有害,大概这个还可以听得进去。所以印光大师不用佛经,用儒家的《了凡四训》、用道教的《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讲因果,《阴骘文》跟《感应篇》讲利害,也许人还能听得进去,听了之后还有一点警觉性。印祖一生大力提倡这三个小册子,一生当中全心全力的在弘扬,我们知道他用意之所在。针对现前众生的根性,不但在中国弘扬这个有效果,在全世界弘扬都能收到相当的效果。
我们也要能观机,一定要发大心,帮助这个世界苦难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会不会耽误你的大慈悲心?给诸位说,决定不耽误!而且可以成就你的愿心。如果你要不发心往生极乐世界,那个问题就严重了,为什么?你不免轮回!我们是凡夫,不是佛菩萨再来的。凡夫轮回,是受业力主宰的。你这一投胎,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净净,前世发的愿,可能一投胎时,那个愿你就发不出来了,你就迷惑颠倒了,你还记得前生的愿吗?靠不住!那怎么办?决定要往生净土!你有这个愿没有关系,到了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你跟阿弥陀佛说:「我的愿想回去度那些苦难众生,行不行?」阿弥陀佛一定叫你:「你快去!快去!」你跟阿弥陀佛见了一面,阿弥陀佛本愿加持你,你在六道里头生生世世不会迷失你的本愿,这才是好办法!这一愿就是为这些人说的。『除其本愿』,这个本愿就是他有愿要度化众生,为众生苦。『被弘誓铠』,「铠」是比喻你自己有帮助众生这个愿心,这是好事情,非常非常难得!
『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这个地方把教化众生目的为我们说出来,你是真的在帮助众生,你的目标非常纯正。第一个目标,就是第一个阶段,是要劝众生「皆发信心」,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他已经发了信心,要帮助他『修菩提行』;他已经修菩提行,再要帮助他『行普贤道』,三个阶段。这一愿也在这里教我们,我们今天发心,无论是在家、出家同修,今年下半年我们培训班第五届要开班,第五届我们是跟中国佛协共同来办这个班,新加坡办一个班,在中国可能也要办一个班。四众同修都收,出家、在家都收,只要真正发心出来学讲经,讲经的人太少了,希望大家真正发心来学讲经。可是发心学讲经,还得要发心真正修净土,我们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发心我来生还要来作法师,这个心不是不好,怕的是你做不到。一定要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见个面,拜阿弥陀佛作老师,然后你在六道里头舍身受生,决定得弥陀本愿加持,你不会迷失自己。如果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走一趟,决定迷失自己,那个麻烦就大了,后悔莫及!
「教化众生」,我们一般讲度众生,先要自度。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要说能度众生,这是佛经上常讲的「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一定是先度自己。度自己从哪里度起?我们在讲席当中说得太多太多了。大家千万要记住,这个话说一万遍、说十万遍,都不算多。为什么?你没有落实。从放下自私自利做起,从这儿做起。如果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自己就不能得度;自己不能得度,要想度别人,确实是做不到的。首先自己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转过来,一切为利益众生、为利益社会,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绝不为自己,我们才能成就!有一念为自己就错了!你看修行的人有多少?不要说现前,自古以来,能不能成就的关键就在此地。能够放下自私自利的人,多半都成就了。凡是不能成就的人,自私的念头没断,这个东西要从根上断。
前一个星期,我们在这儿讲经,我特别邀请许哲居士到这个台上来跟你们大家见面。一百零一岁!她有什么长处?跟我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她没有私心,她没有我。一般人念念都为我,她没有为我,她念念为众生。我们跟她交谈、去访问她,她只有一个念头,念一切苦难的众生、病苦的众生、年老的众生、无依无靠的众生,她天天念这个。她把她自己完全忘掉了,全心全力为社会这些苦难的人服务。一百零一岁了,还天天去帮人家忙,她没有休息。你问她多大?她说:「我才一百零一岁!」她的话很可爱,她才一百零一岁。我们被什么害了?被自私自利害了。害得太深!害得太苦!能把这个念头一转,这从根本上转过来了,以后菩提道上障难自然就少了,可以说逐渐是一帆风顺。教化别人先要把自己教好,自己先要有一个变化。「教」是事,「化」是结果,教学在变化气质,这是过去儒家所讲的。佛法教学结果,要变化观念,不只是气质,要变化观念,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先从自己做起。
帮助别人,佛在此地给我们讲了三个目标。第一个阶段,现代社会一般人,普遍不信圣贤人的教诲。如何能叫他相信?这是我们现前必须要研究的,必须要认真去做的。怎样帮助他建立信心?一定要从利害上去教导,要从因果上去教化,印光大师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审察现前世界环境,今天由于科技发达、交通便捷,整个地球变成一个家了,有很多人讲「地球村」,这个话讲得很有道理。距离近了,人与人之间交往非常密切,于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这一交流总免不了有矛盾的地方、有误会的地方、有冲突的地方,这是利害当前。这是我们现前众生的根机,我们把它看清楚了,观机说法。现在要说什么法?现在说法,说多元文化。多元文化是不是佛法?是佛法。你看看大小乘经论,哪一部经典里面不是讲多元文化?尤其是《华严经》。《华严经》的境界,它的范围是尽虚空遍法界,里面所说到的是一切诸佛剎土,不是一个国家跟一个国家,无量无边诸佛世界!这里面的族类繁多不可思议,没有法子计算。种种不同,他们都在这一个法界之中,他们能和睦相处、能平等对待、能互相尊重互助合作,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这是大方广佛华严。而《无量寿经》是《华严经》的总结,是《华严经》的精华。
今天我们要把教学范围扩大,过去我们建个道场,寺院庵堂,寺院庵堂的意思好,可是人不懂。人家看到这个字样,会产生误会,这是迷信,这是佛教,是宗教、是迷信。于是「教化一切有情」这个目的,就受了严重的障碍,信仰其他宗教的他就不会进来,不同的族类他也不会进来。所以现在我们建道场,不能用这个名称。
前几个星期,马来西亚丹斯里李居士派了一个考察团,有几位同修到新加坡来详细考察,来看居士林,来看净宗学会,他要在马来西亚建个道场,模仿这边的形式建个大道场。我给他建议,道场名称最好改用一个「多元文化中心」。我听说他接纳了。这是大道场,「众生无边誓愿度」,普度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宗教、不分族群,平等得度。我们要叫一切众生「皆发信心」,学佛的人要信佛,信仰基督天主的一定要信上帝,穆斯林一定要信阿拉。叫你「皆发信心」,然后告诉你,诸佛如来、众神跟上帝是一个人,在我这边叫佛,在你那边叫上帝,名字不一样,一个人、一个智慧、一个爱心。教学奠定在这一个基础上。这有没有违背佛教?没有违背。佛在经上常常跟我们讲,诸佛如来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你喜欢上帝,他就现上帝身;你喜欢阿拉,他就现阿拉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懂,他们现在不懂,我们把这个道理细细给他讲,他就懂了。说法要圆融、要活泼,要讲得合情、合理、合法。我们并不是统一族群、统一宗教,不是的,那错了!那就是把多元变成一元,这是决定错误!依旧是多元,依旧尊重,不但尊重而且帮助他发扬光大。但是到最后,同一个智慧、同一个爱心,我们从这里建立信心。华藏世界那么多不同的族类,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我们这个地球上人不多,才不过六、七十亿人,为什么不能够相亲相爱?为什么不能够平等和睦?问题在有没有人去教他,所以教育就太重要太重要了。
我们今天跟不同的族群接触,不同的宗教接触,我们特别重视教育。宗教的仪式各个不相同,但是它的教理是相同的,只是在教相、教法上有差别。教理是相同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爱世人。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佛菩萨一切慈悲,这个目的是相同的。都希望一切众生能够过安定幸福美满的生活,都希望一切众生成就真实智慧,成就殊胜的功德,提升我们生活的质量,这个目的完全相同。今天我们要帮助社会大众建立这样的信心,然后再从这个信心里面,将佛教的经典由浅而深的介绍给他们。目的何在?帮助他开智慧。佛教不是宗教,首先要让他认识的,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我们一定要让他认知。
信心建立之后,劝导他修「菩提行」。菩提行是什么?是智慧的生活,今天我们讲的是圆满智慧,高度艺术,落实在生活当中。世间人所讲的真善美慧的人生、真善美慧的生活,这是菩提行。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说了六个原则,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菩萨六波罗蜜」。第一条「布施」,布施是什么意思?用现代人的话来讲,服务。现在有很多人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佛家讲「布施」两个字,布施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我们看到许多我们宗教的聚会,新年我们办温馨晚会,义工一千五百多人,这一千五百多人修布施波罗蜜,他来做义工为大家服务。服务用我们的体力、用我们的智慧,这叫「内财布施」。出钱的是「外财布施」,出力的是「内财布施」,比外财布施还要殊胜。
「持戒」是什么意思?持戒是守法,一切要守规矩。大会当中几千人的聚会,你依照规矩去做,听从指挥,有条不紊,守纪律、守规矩,这叫持戒。「忍辱」是讲耐心。很有耐心、有礼貌、谦虚,能够让服务的对象对你有好感,对你能生欢喜心,能生信任心,这是忍辱。「精进」是求进步,决定不以现实为满足,不断要求进步。所以我们的大会结束之后,要开检讨会,一项一项来检讨。我们有哪些缺失?有哪些做得不够圆满?下一次如何来改进?统统都列入记录。「禅定波罗蜜」,是内心有主宰。我们有方向、有目标,决定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般若波罗蜜」,是对于眼前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菩提行」,全都落实在生活当中。
生活里头点点滴滴都具足六波罗蜜,我们一定要懂。六波罗蜜是我们的生活,穿衣吃饭都没有离开,非常实用,不是空谈,学了之后立刻就用得上,能够运用,你立刻就得好处。所以不懂,不搞清楚、不搞明白,你就没办法落实。佛在经典里面字字句句都是说到我们现实的生活,很可惜我们都在文字里面被它障住了,没有法子懂得它的意思。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这谈何容易!
人与人之接触,我们作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决定不能够避免。人与人当中之往来,应该怎么样往来?佛教给我们,可惜我们没有懂,没有能够做到。佛教给我们什么?佛教给我们「四摄法」。四摄法就是教给我们,平常在生活当中怎样跟别人往来。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怎么讲法?我在澳洲,澳洲同修问我,四摄法布施是怎么说法?我跟他讲,多请客、多送礼,就是布施。我常常请你、常常送点小礼物给你,头一个交情就好了,礼多人不怪。这是人与人交际头一个方法,佛教给我们的。第二个「爱语」,常常关心他,言语当中问候、关怀,就叫爱语。并不是说一些好听的话,不是的。关怀的话、照顾的话、问候的话,你这个朋友就不会失去了。第三个「利行」,我所做的一切对于他都是有利益的,他自自然然就把你当作知心的朋友看待,要落实才行。第四个是「同事」,共同在一起生活、共同在一起学习,这叫同事。志同道合!释迦牟尼佛一生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这四个纲领。他教我们,我们也会念,也会记得,不会做。为什么不会做?意思没有搞通。你们看到「布施」,一定是拿钱去捐给别人,不是这个意思!所以布施在哪个地方有哪个讲法,在四摄法里头那就是多请客、多送礼。同样是两个字,在哪一个科目里头,有哪一种不同的解释,这个我们要懂。不能说同一个解释,同一个解释在那么多项目里头就讲不通了。
今天我桌上妙月居士有个纸条在此地,她告诉我,居士林四月九号上午,九点钟到下午三点钟,在五楼讲堂(就是在此地)举行捐血运动。这是属于内财布施,也是请客。对不对?用我们的血去请别人,去供养别人,也是请客,希望大家踊跃参加。报名在三楼义诊所,可以在那边报名。捐血大概还要验血型,还要看你的体质,要身体很好、没有疾病,血才可以供给别人,这是一桩好事,内财布施,都是属于菩提行。
菩提行能做到,再往上提升就是「普贤行」,这是「普贤道」。普贤行跟菩提行差别在哪里?事相上没有差别,用心不一样。菩提行里面,能够把这个基本的观念,自私自利的观念转过来,这一转过来就是转凡成圣,你就不是凡人,凡人哪一个不为自己?菩萨不为自己。可是普贤行不但不为自己,他自己跟一切众生合成一体,这叫普贤行。你有这个观念才叫普贤行,普贤行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所以普贤称为大行,普贤行是佛行,这个行门是最高,没有比这个更高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我们在本经前面经文就念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不能修普贤行没有关系,只要修菩萨行就能往生,但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如果修普贤行,生到极乐世界是生实报庄严土,这就不一样了。真正有志的同修,应当在现前争取往生实报土,那一定要学普贤行。
普贤菩萨的十愿,念念行行都与十愿相应,这叫做普贤行。譬如我们在菩萨行里面讲的六度,布施,布施与普贤十愿相应,愿愿都相应。普贤第一愿「礼敬诸佛」,菩提行里面第一个六波罗蜜叫布施,普贤行不叫布施,普贤行叫供养。我修布施供养的时候,礼敬、真诚恭敬心来供养。四月九日上午九点钟诸位要在此地捐血,要是以真诚恭敬心来捐你的血,你这叫普贤行,比菩萨行高!换句话说,一般菩萨为一切众生服务的时候,恭敬心没有达到极处,普贤行是恭敬心达到极处,如同恭敬阿弥陀佛、如同恭敬诸佛如来一样的恭敬心对一切众生,这叫礼敬诸佛,用恭敬心来修。称赞心来修,决定没有疑虑、决定没有戏论、决定没有毁谤,「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内财、外财没有分别,没有私心,见到众生有需要、有必要的,总是尽心尽力的去帮助他,广修供养。「忏悔业障」也自然包括在其中。我们哪些业障?过去悭贪的业障,从广修供养里面忏除了;傲慢的业障,从礼敬诸佛里面忏除了;一切嫉妒、毁谤,从称赞如来里面忏除了。往后句句里头都忏除,「随喜功德」专门对治嫉妒障碍,嫉妒障碍从随喜功德里忏除;「请转法轮」,过去生中无知,处处障碍弘法,障碍别人的善事,从请转法轮忏除;「请佛住世」,过去生中总怕别人高过我,总怕我的地位被别人夺去,我们从请佛住世把这个业障忏除了。诸位要晓得,十句里头句句都是忏除业障,如果说礼敬,句句都是礼敬;称赞,句句都是称赞。十句,每一句都包含后面的九句,《华严》称为圆满的教学,在这个地方我们就看见了。经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任何一门决定具足一切法门,这叫普贤行、这叫普贤道。这是佛法教学达到究竟圆满的水平。
佛在这里教我们,你要真正发愿为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你不要忘记这三个目标。『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这样子不管你到哪个世界去受生,哪个地方有缘你就到哪里去,你决定不会迷失自己,迷失自己才堕三恶道。换句话说,你决定不会起贪瞋痴慢。「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意思就是说你决定不会起贪瞋痴慢,绝对不会再起自私自利的这个念头。如果还有自私自利这个念头生起来,你错了!你还是凡夫,你度众生不可靠,怕的是度众生,可能自己被众生度跑掉,太多太多了!我看得很多。所以决定是先求净土,再发心广度众生。在今天我们求净土这个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这个身还在世间,我们也要效法菩萨,认真努力帮助自己,也不忘记帮助别人,这样就好。好,今天时间到了,这一段没讲完,下一次再补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