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学智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2/6/3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89-0001
src="http://bd.amtbvod.com:88/vod2/mp4/55/55-089/55-089-0001.mp4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今天这堂课是属于教师工作坊。教师工作坊最重要的目的,首先,我们有经验的老师们可以把他宝贵的经验承传给我们。可能有学长不是在第一线教学,可能只是为人父母或者当领导。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师,领导也是下属的老师,要把领导、父母扮演好,必然也要把当老师的耐性、当老师的善巧智慧也都要能够具备,才能当好领导、当好父母。所以「君、亲、师」这三个精神,其实是每一个人这一生要扮演好自己家庭的角色以及在单位的角色,都是必须学习、必须契入的精神。君亲师,「君」,以身作则,君要带对方向、带对目标,领导者。「亲」,要亲爱他、要关爱他、要陪伴他、要护念他、要鼓励他、要成就他。「师」,要教导他,尤其这个师当中最重要的是「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们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那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我们要传什么道,要授什么业,要解什么惑?我们麦克风准备一下,你们怎么嘴巴张这么大?工作坊就是要互相切磋的,不然为什么叫工作坊?除了我们承传陈真老师,这些长者,这些教育界前辈的经验,接着我们要「相观而善之谓摩」,互相切磋、互相观摩。很好,我看今天来了不少教育界的老前辈,麦克风,ready,准备好。我们之前在韩愈的「师说」这篇教诲一起交流过,请问哪一句留在我们的心中,哪一句?温故而知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我们听明白了,看到别人做人做事上的优点,这就是老师,我们有没有向他请教?假如这篇文章上完之后,我们从此不懂的就向懂的、专业的人请教,这句话叫智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假如我们的习惯还是一样,并没有从此去请教他人,这句话叫知识。诸位老师,我们要传知识还是传智慧?标准答案,您从今天开始都传智慧,这个叫智慧,不然它还是一句话而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每一句话都是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落实,去落实的时候就有所感悟了。
那我们熟悉的「传道、授业、解惑」。告诉大家,别紧张,紧张也是习气,要relax(放松)。刚有一个学长问说,修行叫「生处令熟,熟处令生」,什么叫「生处令熟」?勇于承担提不起来,他就很陌生、很生疏,叫生。生处令熟,时时都勇于承担,就像现在,right now,好,勇于承担,我来发表一下,我来带个头,让大家能一起来切磋。这样我们的那种恐惧、退缩、逃避就不见了,这个承担的心就提起来了,你能够到时时提得起来,那生处就令熟了。「熟处令生」,本来一遇到事情就很紧张,老师要问问题了,脑中一片空白,这是最容易的,这叫熟。熟处令生,你勇于承担以后,任何时候你不会慌张,你可以hold on(坚持)。我今天怎么一开始讲了这么多句English conversation(英语会话)?对不起,这也是因为我中午刚从新加坡回来,新加坡讲英文比较多,受到这个环境的影响,一开始也聊两句,我现在稍微把频道调回来一下。
我们先请哪位老师来跟大家讲一下,依你的体会,不要紧张,因为不是像以前考试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一个标准答案叫知识。智慧,它有深度、有广度,依每一个人的领会,答案都不尽相同,但是只要是领会的都是宝贵的。「生处令熟,熟处令生」,还是没人举手。有意思,很有味道。你看我们当老师的人都跟学生讲,「主动举手、主动发言」,等我们坐在底下……那不公平,叫别人都比较快,叫自己……你看,「教」字,把教的精神,一个教师的态度、精神表露无遗。第一个叉是父母、老师打的叉,小孩在下面观摩,上行下效、潜移默化,这叫身教。请问大家,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你的学生勇于承担?希望。那你希望他们以后人生有这个态度,现在该怎么办?身教。右边一个手拿着树枝,「要记住,打你的记性」。哪有父母喜欢打孩子的?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这一点我感触特别深。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太调皮了,去抓青蛙。你看没有教这些经典很麻烦,「举步常看虫蚁」,连抬起脚来都要想着不要伤害生命,假如以前小的时候就读过「文昌帝君阴骘文」,就不会干那个傻事了。结果抓到中午忘记时间了,回来都已经一点多了。我的爷爷、我的奶奶、我妈妈都出去找,找半天都没找到。突然我回来,他们站在巷口,我们互相看着,我心里想:代志大条了!(大家听得懂?事情严重了。新加坡也讲台语,我去了也练了不少闽南话回来。)结果我一看,完蛋了,很严重。回来,门关上。我妈领我回来,门一关上,怎么办?打。你看,你假如是一肚子气,当下那个妈妈真的就打了。我小时候常常看到我们邻居被他妈妈打,扫把是用细竹子编起来的扫把,打到最后整个扫帚全部飞来飞去,然后打完一只坏掉了再拿一只,我看了很恐怖。可是我发现,这样打的孩子打到最后打皮了,因为都在人前打他,打到最后他就尊严都没有了。在那么多人面前看着他,他被他妈妈打,他就这样,一脸非常那种……「你就打吧,没关系」,就那种态度出来了。这样教孩子不好,孩子没有自尊,最后他就自暴自弃了,「好啊,你觉得我很差,在别人面前这样打我,那我就坏给你看!」所以要留住孩子的尊严,对孩子也要恭敬,恭敬什么?恭敬他的明德、本善,恭敬他是我们家庭、家族以后的传人、下一代。你要成就他的德行,你不能用发脾气的,让他在人前没有尊严,这样不对。
结果关起门来,我妈没有打我。为什么?我爷爷、奶奶还有我姐姐都在,这样我会很没面子。把我领到我的房间,然后关起门来。这件事我上次回家还跟我妈妈说起,我妈说,「那是你爷爷交代,『今天非打不可,不然我不放过他』。你爷爷交代的,我一定要打。」但是你看,我妈妈看我爷爷这么高度要求了,不打不行,但是那个当下还是很给我留尊严,不在家人面前打,还到房间里面去打。
结果手伸出来,我妈妈没打过我,第一次。第一下打下去,坦白讲,当时妈妈陪着我走回家,走进房间的时候,都感觉到很对不起母亲,让她操那么多心,很难过。整个心都是在感受母亲的心,所以其实那一下打下去痛不痛真的没有记忆了。第一下打下去,自己就感觉母亲的泪在眼眶里转。结果再打第二下,才打下去,我母亲脸就转过去,就走了。我没有看到我母亲的脸,但是我非常清楚母亲为什么要转过去。母子连心,因为母亲不愿意我看到她眼泪流下来,所以一打下去马上脸就转了。所以当下可以感觉得到「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而当下母亲没有带任何的情绪,她只是那份爱,她只是那份提醒在其中,所以我们不会记住父母脾气大,而是记住她那份苦心。记住了,内心就变化了,不想再做让母亲担心、难过的事情了。所以孩子需要教导、需要提醒。而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不是讲一次、也不是打一次他就一辈子就保持好了,所以这个耳提面命当中有耐性。
其实大家用心去感觉这个「教」字,它就涵摄所有带孩子、教学生,一切问题,可能在这一个字当中就解决掉了。刚好昨天晚上很多家长问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基本上是一样的,都问到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为什么没有责任心?这是教育问题,请问大家,这个字可不可以回答?大家学了要会用,一个字就可以用一切处。
子贡说他闻一以知二,颜回闻一以知十。大家听了闻一以知十,那个「十」是什么意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是圆满,他能把一个道理的那种心境用在一切处。我们今天说对人要恭敬,那对事要不要恭敬?对物品要不要恭敬?对自己的念头要不要恭敬?对一切生命要不要恭敬?你这么一体悟,你在心上懂得下功夫了,那个心境一养成,不就用在一切处了吗?所以善学的人从心地下功夫。
那我们来用看看,这个「教」字很好用。这三个家长写问题,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我就请教他,「你听话吗?」我们有时候这么细细去思考,我们所有的精力绝大部分用在要求别人,要求别人用了这么多精力,要求自己就难了,看到自己的问题就很不容易了,因为精力都用在外面去了,「工于论人者,察己必疏」。我们时时都很精准的去论断别人的问题,其实很可能我们的精力都在看别人的过错,要反观自己的问题并不容易,疏漏掉了,人的精力其实是有限的。
所以真正道德学问要提升,孔老夫子教颜回,是他最得意的弟子,教他「克己复礼」,时时要跟礼敬相应,要克制自己的习性,这是大功夫。所以颜回不会常常去看别人的过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时时会让自己的心起邪念的东西,让自己起邪念不就不恭敬自己了吗,「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真正恭敬要先从恭敬自己开始,所见、所听、所闻都在污染自己,这绝对要制止、要克制。「非礼勿言」,这个言语不恭敬自己、不恭敬别人,不能讲出去。「非礼勿动」,这个念头有邪念,不可以起。请问大家,一个人要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下多大的功夫?我告诉大家,我到新加坡一趟,境界一大堆。为什么?女孩子穿衣服穿得特别少,麻烦,连头都不知道要放哪里,你说好修吗?然后,你这边不想看,转过来那边又一张,一大堆。这个时候你要马上赶快提起正念,明明德、明明德、明明德、明明德……你不能让那个影像让你有其他的邪念一直跑。所以修学根本从起心动念修,不容易。真正用过功夫的人就知道,其实哪有时间去看别人的过失?自己要伏住妄念都不容易。
孔子教学生抓住机会教育点,所以整部《论语》其实就是在表演整个师生关系,所以当老师的人要体会孔子在《论语》当中他是怎么为人师的,还有《论语》当中孔子是怎么当学生的。(请问大家,《论语》哪句话是孔子如何当学生的心境?考试。我们《群书治要360》古文班可能也要准备签筒,马上抽签,某某学长来回答这个问题。)孔子要当好老师,「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请问要当好一个老师,首先的条件是什么?当好学生。他是好学生,他才能教学生如何学习。你要是一个好下属,你才能是一个好领导。你要是一个好儿子,你才会当好父亲,那一定的。自己儿子都当不好,怎么去当父亲,怎么教孩子做个好孩子?自己就不是好孩子。(我是在绕口令吗?有听清楚了。)所以这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很重要。
我们站在教师的舞台上这么久,我们曾经问过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生吗,我是圣贤的好学生吗?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每天在那里想,孩子有这个问题,有那个问题,可是我们有没有从根本要达到一个好老师的目标?什么是好老师目标?我们刚刚要讲的「传道、授业、解惑」,从经典里面去找,「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的悟性有没有不断在提升,还是我们的烦恼愈来愈多?科学家说,一岁的孩子平均一天笑一百八十次,人成年以后平均一天笑七次。烦恼愈来愈多,笑不出来。Hello,诸位老师,你笑不出来,你的学生也笑不出来,是不是?对,大家回想一下小时候,你爸爸回家,气氛不对,你马上小心翼翼。所以你一个父亲脾气不好,全家人都低气压,怎么会感觉不到。那小朋友坐在教室,他的班主任走进来,他能不能感觉到今天有没有杀气腾腾,可不可以感觉?可以。一个班级开不开朗,跟老师很有关系。这位老师很乐于助人,他的孩子就很热心。这个都是「教」字,上行下效。
这节课,下节课,我刚好有两节「教师工作坊」,跟大家交流我们如何从《论语》当中学到夫子如何当学生、如何当老师,然后又从他的学生当中学到如何当学生。请问大家,跟夫子的学生学如何当学生,首先你要跟哪位贤人学?颜回。我们现在有没有在跟颜回学?有,「克己复礼」。你看到一切东西,心有没有起邪念?赶紧,「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把念头要赶紧转过来。而孔子抓住机会教育点,我们在《礼记.学记》里面有一段话,大家一起念,就是教学的方法,「禁于未发之谓豫」。你不会,也摇一下头,然后嘴巴张一下。「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因为你有时候摇一摇,本来忘记的会想起来,就对上了那个嘴巴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这句话我们古文班的应该比较熟。请问,我们每一天教学,这四个东西用上没有?没有用上,知识;用上,智慧。「禁于未发」,现在社会这么多诱惑,我们的学生得先扎什么根才不会被这个社会的诱惑给污染?你得先立住,孔子三十而立,不为境界所转。大家想一想,现在小孩子的诱惑跟五十年前比起来是几倍?大家的computer(计算机)算一下,大家的ipad(平板计算机)算一下。
我们现在发明东西都只看眼前方便,看不到流弊。这个ipad一发明,第一个,小孩不会跟人沟通了,他每天就抱着那个东西一直看,他怎么学习跟人沟通?再来,玩物丧志,那些都是电动玩具,他的脑子里都是那些东西,那个磁场很不好。然后很浮躁,你真正要让他看经典,要静下来,难。
还有,这段时间刚好回祖国大陆,听到一个消息,有一个孩子为了买ipad,把他的一个肾脏卖掉。欲令智迷,哪有愚蠢到这种程度,把父母给他的肾都拿去卖掉!人欲望打开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刀头舐蜜」,我只要尝到甜头就好,以后我不管。结果一尝甜头,舌头都割掉了。现在财色名食睡,多少人整个福气都赔进去了,甚至触犯法网,人生都毁掉了。
所以当老师很重要。打开报纸,所有社会的乱象没有一件事跟人心无关,没有一件事不是因为人心缺乏伦理道德教化才会产生这个结果,所以《礼记》讲「禁于未发」。孩子很容易自私自利,你首先教他助人为乐,首先教他为父母想,教他孝悌,他就不会自私自利了。你教他恭敬,他就不会傲慢;你教他节俭,他就不会奢侈;你教他感恩,他就不会忘恩负义。可是你现在不教,他又受污染,想教的时候都比较难了,为什么?「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他已经形成那些坏的习惯了,你要再改他,就跟他拔河,你累他也累,所以「禁于未发之谓豫」。
孔子教导,「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现在很多青少年都纵欲,整个身体就搞垮了,一辈子都拖着这个病体,要教。彭鑫医师,他是专业的中医师,他那个VCD大家要会用,用在你教导孩子。你自己在对这方面,纵欲对身心的摧残,这些资料你搜集好,引导自己的学生。「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跟人斗争,傲慢,嫉妒人家,这个心性都不好。要学习什么?「见人善,即思齐」,「道人善,即是善」。请问大家,《弟子规》哪句是《礼记.学记》里面的「禁于未发之谓豫」,哪一句?从头到尾都是。你正气进去了,邪气就不能够干扰。这是《黄帝内经》讲的,你有了正气,邪气就不能干扰你了,用在医学讲叫免疫力要强,他的德行根基要先扎牢,要「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就在这个机会点,看到学生的问题,马上提醒他,「当其可之谓时」。这个时就是机会点,时机出现了。《论语》里面提到的「子贡方人」,这个方人就是批评别人。子贡口才是number one的,最好的,子贡方人。其实口才好的人,脑筋转的特别快,很聪明。「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大家注意看,这是孔老夫子修学的状态,大家善于体会,这是他修学的实际境界,他告诉他的学生,「你很贤德了吗?你的学问契入了吗?假如是我,我就没有那个闲工夫去看别人的过失,我自己下功夫都觉得二十四小时不够用。」这是夫子修学的真实境界。我们假如脑海里还一大堆人的过失,还在批判别人,就很难提升自己了。
而我们看夫子自己求学,在《论语》里面讲到,夫子时时忧患的是什么?夫子不怨天、不尤人,忧患的是什么?「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大家想想这四句话,他在自己的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改自己的习气,真的是「我则不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闻到道义的事情马上去做,「不善不能改」,自己还有哪些过失、习性,自己知道了不能马上去改,这是他担忧的事情,这是他时时不敢忘怀的事情。闻义能徙,不容易。刚好去新加坡,我跟我们中心李金桦校长,我们两个坐在一起就谈到,在跟一些朋友们聊的时候,我们应该来做一些善事,复兴文化的事情。朋友会说,「等我退休以后、等我有空的时候、等我有钱的时候……」大家看,闻义能徙不容易。都是「明天再看看」,还有明天。其实对人类杀伤力最大的,这句话是相当大。每一个人都觉得还有明天,该做的事当前没有去做。人应该是怎么过?每一天当生命的最后一天,有哪些事我不做,我这一辈子遗憾?有哪些恩我不去感,我这一辈子遗憾?有哪件事情我不去道歉,我这一辈子遗憾?那我今天就要做。最后一天了,不然会遗憾终身。假如觉得明天再说、明天再说,那整个时光就这样蹉跎过去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请问大家,三十岁好跟人家道歉还是五十岁?是,你年龄愈大,那个执着点会愈深。所以修行对自己习性要赶尽杀绝,那个下的功夫不能妥协,一妥协就明天、明天再明天。
而且大家注意看,今年的天象很奇怪,你们注意看国际新闻,可能是马来西亚灾难太少,你们不大知道。但是你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要关注一下,今年的天象不正常。我们老祖先创字都有智慧,这个「神」字什么意思?上天垂象,这个示字上面是一短一长,这个是上,(下是这么写,一长一短。这是指事字,一看你就知道,一个「上」,一个「下」。)上天。三横下来,三表多,三六九表多。上天垂象,上天所垂下来的一切现象,你都非常,「申」就是通达。好几层的障碍他都穿过去了,完全明白,没有疑惑,这样叫「神」。司马懿称诸葛孔明「真神人也」,就是他什么事情都很通达,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包含还能够草船借箭,对天文地理都懂。而经典其实也告诉我们,「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今年的地震非常不一般,平常地震曲线都是这样,高了之后接下来就低一点,这叫做能量释放。可是今年的曲线是这样,还在上,一直上,没有停下来,各地的地震愈来愈多。这就提醒我们,人心偏了才会有这些异象出现,《左传》告诉我们,「人弃常则妖兴」。这些怪现象为什么都出来了?「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没有了,奇奇怪怪的现象出现了。
诸位学长,我们会不会遇到灾难?我们假如遇到灾难会用什么心态去面对?有人就请教师长,「可能灾难会来,我准备一些食物。」师长问他,「你准备多少?」算一算,「五十个人的。」师长说,「假如真的灾难来,你一定被人家打劫,被人家抢就是你。准备五十,自私。你假如真的要准备,准备五千、准备一万。」这些教诲很可贵。大家看看,一有灾难,我、我家,都是想自己的人而已,有没有为苍生着想?真的为苍生着想,第一,「端正心念」,念力很强,从现在开始,念念祝福天下之人。有八千个人是这样的存心,念念保持,这个灾难就大大化解了。这是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所有人口的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八千左右,任重而道远。请问大家,这八千人是谁?我们的胸怀应该是,七千九百九十九是谁,这个我们不管,我们也不要求,其中有一个人是谁?「当仁不让」,这《论语》都用上了。我们跟夫子学,不就学这个仁爱、这个仁道吗,什么时候用它?什么时候力行?当下。所以师长就这个事情,他讲到了,真的有灾难,你准备五千人你才能救一方的百姓。所以念念为他人,不管你在哪都是活路;念念为自己是死路,没有福报了。灾难来了都只为自己想,那怎么会有福报?现在是文化危急存亡之秋,真发愿承传中华道统的人死不了,有没有信心?这不是我发明的,这孔子讲的,「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老天要把中华道统留下来任何人都伤不了我。有没有孔子的气慨,有没有孔子的使命感?
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一个当老师的人,首先最重要的是使命感,什么使命?承传道统。这个承传道统是什么?是为了天下的苍生。一九七O年代汤恩比教授讲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唯一只有靠什么?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也就是中华文化。这句话真听懂了,所有中华儿女不做这个事情,叫见死不救。有没有道理?我没有逼你们。有没有道理?「有!」你们自己讲的,我只是客观分析。人这一生来到世间,假如把享受当目标,只有造罪、造孽的份。要知天命,这也是夫子学习的态度,「五十而知天命」。恭喜大家,你们这么年轻就知天命了。你们好像又吞回去了。其实人求个什么?问心无愧,「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假如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该做的我们都没做,那活着有什么真正的快乐?这个良心都没有真乐了,能做多少,尽力就好,尽力就安心了。所以夫子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首先要知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知命很好的诠释。明明德,知道这一生对自己的受用是什么?成就本善、明德,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这是我这一生的目标。可是,假如我们随波逐流,目标变成什么?享受、纵欲,就是现在做的事情。
刚好住在饭店里面,我看饭店聚了一大堆人,穿得很华丽,歌舞升平。请问大家,这些人知不知道他这一生的天命是什么,他知不知道他来到世间要干嘛?他就在那里玩乐,现在天象都不好了,他有没有想到如何转祸为福,如何化解灾难?都没有那个意识。每一个朝代它要灭亡的时候都是歌舞升平。同样的,很可能灾难要降临的时候,不明道理的人,他还是放纵欲望,很可怜。
所以闻圣教的人就有责任尽力的把五伦八德,把人生的正道赶紧跟身边有缘的亲朋好友介绍,要介绍圣教,要引领他们入圣教。最好的介绍是「为人演说」,自己学了以后,坏脾气改掉了、傲慢改掉了、自私改掉了、吝啬改掉了,很能为人着想,很慷慨。人家感觉这个人不一样,这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魅力,怎么可以让一个人转变这么快?所以他人闻圣教的缘分跟我们有没有表演出来、有没有落实息息相关。
刚刚跟大家谈到,这也是师长在面对自己的学生看见现在很多异象,教导大家不要只为自己想,要为大众才是活路。首先,我们有这个使命了,祖宗、上天都会保佑。所以有句话叫「在道中,即不在劫中」,你在正道当中,你就不在劫难当中,为什么?「共业当中有别业」。人生两件事不能等,行善,还有什么?行孝跟行善不能等。我们在一些地区发生重大灾难的时候,你细细去研究很特别。比方说这一条街被土埋,很奇妙就有两三家没事,甚至于是他左右两边很严重,他中间不严重。按照科学的角度怎么会有这个道理?这就是证明给我们看,共业当中有别业。在《二十四孝》当中就有最明显的例子「李忠辟震」,那一万多户全部震倒,他是在这一万户当中的中间,可是那个地震震到他们家的时候分成两路,经过他们家以后又合在一起,所以全部震倒,就他们家没有倒。因为他有德,他有别业,他不在共业当中。但是,假如不赶快行善,那又有另外一句成语提醒世人,叫「在劫难逃」。这时候哪怕你是大官、哪怕你有几亿财产都没用,劫难到了,这些东西不管用。所以这些提醒很重要,这都是机会教育点。
而我们刚刚讲,「神」是通达万事万物的真相、真理。我们以前常常看到三个字叫「真、善、美」,我们都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请问大家,你想求真理,你会想到什么,你们看到「真」会想到什么?有没有台湾来的同仁?我记得我们以前读过一句话,「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大家注意看,科学求真。科学,它的目标是能了解到真理,可是科学目前研究出来的道理是不是真理?不一定。可是我们这一代都学科学,物理、化学,很多自然科目都学过,可是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一代的人很傲慢,「爸,你怎么连牛顿第二定律你都不知道?」学了一大堆科学知识,忘了科学的目标是什么?求真理。变成知识就拿来炫耀。而且他现在研究,研究还不到彻底的时候,可能过十年、二十年,他本来的研究成果就又改了。
再来,请问大家,现在大自然破坏得严不严重?请问是拜什么之赐,才能破坏得这么严重?科学发明的东西,农药、化肥这些东西。科学它是一个工具,为什么所用?为人所用。人假如他的目标是欲望,所有的科学会当成工具去满足他的欲望。比方,一百年前能不能堕胎?可是你看现在堕胎有多少?一年五千万纪录。请问跟真理相应吗?可是它是透过什么?科学工具。我们当老师的人对整个社会所存在的这些现象要很清楚,你要引导你的孩子以后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人云亦云,随着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被拖着走。
勤俭才是真理。现在拿着信用卡一大堆,还没赚钱就好几张,是不是真理?真正有见识的人看到信用卡,他就能预估到未来完蛋了,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赚钱的辛苦。
我真的遇到这样的长者,就是这次南洋小学的董事主席,一位女士,七十三岁,黄女士。我很佩服她,她们那个年龄都有传统文化传承。她说她当时看到Credit Card(信用卡)发明出来,她说麻烦了,她能推断这个东西一出来,人会愈来愈奢侈。为什么?老祖宗教我们「量入为出」,没有钱去借钱来花,叫什么?无耻!自己在放纵自己的欲望。哪有没有钱打肿脸充胖子还去享受的?大家有没有看到,这些社会风尚对不对,我们老师判断出来了吗?还是老师的信用卡比学生还要多,那你怎么去讲这些道理?
我们现在似是而非的东西太多了,都要能理得清楚,你才能把理讲明白给你的学生,他才有判断力。现在有一个错觉,新的东西都比较好,这个很严重的错误。新的东西都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我们那个经典都是五千年的检验,中医是五千年的检验,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所以西方的药物品管,中医来了,「不用再实验了,中国人实验了五千年了,吃得都挺好,不用了。」他们这个时候科学精神也用上了。
现在所谓文明国家,它的社会福利很好,大家羡不羡慕?羡不羡慕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我请教大家,它那些社会福利、那些养老花谁的钱?人民,不止人民,后代子孙。请问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哪一代人花后代子孙的钱?可是现在民主国家绝大部分都是这个规矩、这个规则,你不觉得吗,人假如不依照经典,真的是偏得太厉害了。所以这都是需要我们冷静去判断,不然都会觉得新的东西比较好。是「真理」才好,不是新的东西比较好。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还有一个习性很麻烦,叫喜新厌旧,最后就后悔。那都是一时的欲念,短视近利、违背道义。最后才知道,朋友还是老的好,太太还是顾家的好,而不是很妖艷的好。人其实假如没有建立很好的判断力,往往都是做出错误的人生抉择。
有一个校长跟我们在交谈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说,「《弟子规》里面讲尊重、服从,传统文化讲尊重、服从,可是现在的教育又强调批判、创新,那不是矛盾吗?」请问大家,有没有矛盾?现在很多新的教育理论到底跟传统有没有冲突?大家冷静去看,传统它抓什么?它抓根本、它抓德行。现在很多说法比较强调他外在的表现、行为、才能。比方很多地区都强调品德教育,可是很多教育界的人一看到品德教育或者家长看到品德教育,他会想到什么?弹琴、绘画,这些外在的才能。其实品德教育最根本的应该是他的德行才对。所有的知识、才能为什么所用?为德所用。大家冷静去看现在很多社会事件,诈骗集团里面高学历的人不少,那些都是教育失败的例子。他读了一二十年的书,最后是去做贪赃枉法的事情,作奸犯科的事。这都是在提醒我们教育要回到本,「德者本也」。
有一个数字报导到,很多考试的榜首,他之后出社会没有一个,没有一个,几十年来这么多榜首,没有一个是他从事的那个行业的领头人,没有一个。奇怪,我们培养孩子读书,最后他考上榜首。再来,我们学校培养孩子是要让他去社会发挥,有没有老师说,我培养人就是让他会考试的,有没有?没有这样的老师吧。可是你看他们都是榜首,出来都没有大成就,都很平庸,都是做人家的一个技术人员,因为他学到了什么?如何考试。他没学到胸怀,他没有学到怎么跟人相处,怎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怎么团结大家的力量、怎么资源整合、怎么跟人沟通、怎么做事有条不紊、怎么规划事情,他都不去参加活动,他就一直在那里准备考试,这些东西他怎么学?所以我们看,你不从「德」下手,你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
但是又有另外一个客观。(我讲这些你们要记住,以后你们跟教育界还有跟家长一讲,他们听了会思考。这个是上一次吕明晰导演来的时候跟大家分享的,吕导的演讲有登上去吗?大家可以上去看。这些老师,他们本身阅历很多,他是做电视节目,做「天下父母」,接触的面非常广,他们都收集了很重要的这些事例。)清朝末年,送出了一百多个留学生到欧美去留学,这些孩子都是十几岁出去的,传统文化都有学,有道德的基础。出去之后回来,一百多个人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头人,没有一个不是。前提是什么?他有伦理道德,他爱国,他的根本动力是孝、是忠。而且因为他有定性、他有悟性,学东西特别快。像这些说法,我们首先要先抓到德行是根本。
今天你要创新,你无德,这个创新会祸害社会。你去发明那些杀人游戏有没有创新?可是他无德。现在多少行业在摧残人心,他都是创新,吸引人把人的欲望都勾起来。所以这个创新要有根本,就是善心、德行,他的创新才能利人。我们光想创新,把孩子的脑筋训练得好聪明,可是无德,最后他就被他的聪明给害了,他也会用他的聪明去害人。所以你不从根本出发,这些理论其实都是枝末。
在大陆这几年,每两年有一次道德评选,非常好。去年二O一一的道德评选叫「德耀中华」,我们有放给家长看。其中有一个最美的女孩叫孟佩杰。她四岁,她的养母收留她,八岁的时候养母全身瘫痪,她的养父离家出走。她八岁从此担起全家的重担,八岁。还要每天照顾她的养母,她的养母不能动,每天帮她做仰卧起坐,每天腿要几百下,帮她整个要活动。擦身体、三餐……种种,还要翻身,不然会长褥疮。八岁的孩子煮饭,她母亲讲的时候在那里流眼泪,不知道在那个灶台摔了多少次,摔伤了多少地方,都是笑着给养母说没事。出去买菜怕记不住,把菜的样子编成一首歌,有没有创新能力?从哪里来,谁教她了?大家看「孝」里面,万德都能够彰显出来。她说长的是葱,「长的是葱,圆的是蒜,疙疙瘩瘩是生姜」,她就编了一首歌。所以大家看,有孝心之后,她那个创新就是利益父母,紧接着利益天下的人。好多企业家成功就是为了要照顾好他的父母,然后发明很好的产品。包含我们千古的文章《史记》(谈到历史,《史记》排第一位),《史记》就是司马迁先生为了满他父亲的愿,他受了极大的侮辱他都能忍下来,就是这一颗孝心,所以创新。
再来,其实用这两个字我不是很喜欢,「批判」,其实应该说「劝谏」别人,提出不同的看法,集思广益,不要用批判。你比方说民主国家,不同政党,你不是去攻击对方,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目标不是攻击对方,不然干嘛来从政。从政目标是什么?利益老百姓。所以你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建议给他,彼此是共同的目标。现在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什么?德行不稳,全部搅进去习气,搅进去是非人我了,哪还清楚人民的需要在哪里?所以各个行业,政治、教育、医学、商业种种,根在哪?道,道德。哪一个行业最重要?教师。「师者传道」,传下去了,道在哪里显现?商业的商道、医学界的医道、教育界的师道、政治界的君道就恢复了。哪怕她没有到社会去工作,她在家里相夫教子,她把妇道、她把母道都演得很好,她把媳妇道演得很好,那也是老师有把道传给她了。
其实大家都在相上看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觉得,批判跟尊重有没有冲突?批判跟服从有没有冲突?请问大家,有时候在这些理论上探讨,你突然间给他讲个故事,很多可能感受就不一样了。请问大家,魏征尊不尊重唐太宗?尊重。魏征服不服从唐太宗?服从。可是魏征给不给唐太宗提意见?他给唐太宗提意见的时候有没有影响他对唐太宗的尊重?没有。所以这个不冲突。《弟子规》也教了「亲有过,谏使更」,所以他的心里明明白白,他在劝父母的目标是什么?为父母好。所以他为人子是这个心态,他到单位去为人下属,他不管怎么给单位、怎么给领导提意见,他的心是什么?是爱领导、爱团体,是尊重领导、尊重团体,这是不违背的。可是我们现在没有学到尊重、没有学到服从,就教他批判,一个比一个厉害,批评很厉害。那天遇到一个长辈,我们在聊的时候,他说,「我最近用了一个研究所的员工,很会提意见,这边不好、那边又不好,提一大堆。然后我接着问他,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他说「不知道」。就是练出功夫来了,很会找问题,但是积极的意见不会提。那我们话说回来,刚刚孔子提醒他的学生,「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功夫都用在批判别人,看自己就不容易。
那我们再讲到,刚刚我为什么讲到子贡,是从这里跟大家提醒说这个教育的教字很好用。刚好昨天晚上有三个家长提差不多同样的问题,提说,「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孩子为什么没有责任心?」我说这个教字很好用。所以我问家长,我们听话了没有?我们听父母的话、我们听经典的话了没有?我们都急着要先让孩子听话,先要求别人,却没有先要求自己,所以适得其反。所以态度重要,心态重要。心态不对了,经典你背一大堆,用出来都是背道而驰,而且经典还变成借口,「我为他好」。但是我们要看,「正己而不求于人」,不是先要求别人,你自己不先做而要求人,铁定人家不能接受还会埋怨。夫子二千五百年前这句话就等着我们,要提醒我们。
所以当我们要要求孩子听话,首先我们要先做一个听父母话,听圣贤、老师话的人。我们听话一表现出来,听话顺性德,孩子有本善,看到你的德行,他会被感动。孩子说,「你都不听爷爷奶奶的话,你干嘛叫我听话?」而且还有一个现象,好像听了一个道理,脑子里都是很急着要别人赶快做到,不是急着自己做到。所以「严以律己」,应该是很用心的先改自己,然后「宽以待人」。再来,听话的问题跟身教有关,听话是一个好的习惯,也需要父母善巧的慢慢让孩子养成听话。再来,责任心,我们父母有没有责任心?当一个人觉得「我爸爸非常有责任心」,他这句话讲出来的时候,我相信他应该也是有责任心的人,因为他已经被他爸爸的态度感动了。你们有没有听过一个人说,「我爸爸好有责任心,可是我没有责任心。」你有没有听过人家这么在讲话的?很少。因为那个风范很自然的就会影响孩子了。而责任心也要你扶持它,「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你要让他有付出的机会。付出了,你又给他肯定,他就非常欢喜,「我可以负责这些事情,我可以帮长辈、帮父母分担这些辛劳。」他的肩膀不就厚实起来了。从小你什么事都不让他承担,他怎么去培养责任心?从小只知道考试,他到学校去也不懂得帮助老师,不懂得主动去协助他人。所以这个都要身教、要耐性,而这个耐性里面还要有循循善诱的一些方法、智慧去做。我记得我从小就是比较喜欢帮忙的,台湾话叫做「真鸡婆」,马来西亚「鸡婆」是什么意思?就是很喜欢掺一脚,好像哪个事没有出到力全身不舒服。这个习惯是家里养成的,就是爷爷奶奶吩咐做什么事,好高兴去做,摸摸我的头我就很高兴了,这也是一个善巧的鼓励。假如去帮忙了,还被长辈骂一顿,他以后就不做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家酝酿了一个多小时应该没什么问题了。请问,哪位老师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您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体会?我觉得大家的定功很强。告诉大家,定功不是不动的意思,定功强的人是该动的时候动,不该动的时候不动,叫作「静则一念不生,动则万善相随」,这才是定功。我看到这个份上了只好用点名。待会有体会的老师们、学长们,你们用字条写一写再传上来给我。大家要了解「人情练达皆文章」,孔子教导我们入境要问俗,你到一个环境里,你要了解那个地方的风俗民情,还要了解那个地方人的性格。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比较谦虚、比较内向、比较不善表达,这个时候不能强人所难。这就要有克己功夫,强人所难叫控制的念头,不能强人所难。不然真的点了名,下次就没人敢来了。
刚刚跟大家念到我们曾经一起交流过的文章跟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息息相关,「传道、授业、解惑」,「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夫子教导学生子夏,子夏文章写得非常好。夫子教导他「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是不是机会教育?这里同时展现了夫子对他每一个学生非常的了解,这都是很可贵的地方。他知道学生喜欢文学,可能心量不够大,儒家他所学的学问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要能够治国平天下、要胸怀天下的这种大悲心,叫「君子儒」。不能只是学了自己高兴的小人儒,发现这个学生心量不够大,扩宽心量。所以我们从事教育工作,要能了解学生的状况、性格,这个叫「知人」。那我们再观照一点,要能知人,首先基础在哪里?「自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是传道的人,那时时要回到务本,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明白,才能给人讲清楚。所以「欲知人者先自知」,他能这么了解他的学生,首先他了解自己。而人要能真正了解自己,那必须「善观己心」,自己的念头时时能观照得到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自己,然后要突破自己的习性,不能自欺,不自欺了才能不欺人。所以夫子跟他的弟子这些互动,对于我们从事教育工作都是非常有启发,我们用心去体会每一句就会很有收获。
好,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
我刚刚欲言又止是说,欢迎大家待会把体会写上来,可是我又觉得这句话好像又要增加大家的负担。所以大家好好休息一下,不要有压力,relax(放松),悟性才会出来,有就写,没有,自然就好了。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