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第2110卷/视频/文字)jingkong法师主讲

amtb 大方广佛华严经评论阅读模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一一0卷)  2010/2/17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21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第三修行住」,經文裡面說「此菩薩以十種行觀一切法」,我們學到第五種。今天我們看第六種,第六:

  【觀一切法無味。】

  小註裡面說「謂此菩薩,觀一切諸法既皆是苦,即無快樂之味,息諸貪愛之念,是名觀一切法無味」。這一句開示,在我們現前的社會,我相信中年以上的人都會有很深的體會。聽到菩薩這一句話,我相信都能引起共鳴,都肯定這個話是真的。不但世間法無味,出世間法也不例外,為什麼?這裡面找不到樂。常樂我淨這四樁事情,是一切眾生念念所嚮往的,時時刻刻所希求的,有沒有?佛沒有妄語,言說都非常肯定。佛告訴我們這四樁事,常是永恆不變;樂是永遠離苦,不再有苦受;我是自在、主宰;淨,無論是心裡或者是身體,身體是物質,不再有染污,身心清淨。佛說這四樁事情,在世間特別是在六道裡有名無實。佛為我們說這些話說得太多,大小乘經論裡頭我們常常看到,不斷的在重複,告訴我們這事實的現象,提醒我們目的在哪裡?目的在幫助我們放下煩惱習氣。然後又告訴我們常樂我淨有,不是沒有,在哪裡?在你自性裡面,在自性裡稱為四種淨德,清淨之德,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換句話說,我們向自性裡面求就能求到。你向自性外面去求,你永遠求不到,正是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可是這樁事情佛說出來,幾個人相信?幾個人肯向心性裡面去求?佛法跟世間法差別地方就在此地,世間人都是向外求,認為外面這一切法是可以控制的、可以佔有的,據為己有,以此為樂。殊不知不僅僅佛講樂是壞苦,不僅僅是這一條,這是事實真相,而且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你已經造了重罪,你在造業。你這個業是不善的業,後面肯定惡報追隨著你,幾時你的惡緣成熟,惡報就現前,哪裡有樂?

  我們自性裡頭本來有樂,這個味就是樂,就是趣味。我們迷失自性,還能不能夠享受到?我們相信有可能。為什麼?在中國,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一本聖經,就是《論語》,不讀四書的人有,不讀《論語》的人很少。我們現在把中國傳統文化丟掉,連《論語》也不讀,甚至於提到《論語》很多人不知道。《論語》在日本、在韓國,都看作是聖經,他們非常重視。第一句孔老夫子就把這個信息給我們透出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悅是喜悅,那個悅就是味道,不是無味,有味!喜悅從哪裡來的?從學習當中來的。你看,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悅用我們現在話來說是喜樂,喜樂從哪裡來的?喜樂是從時習當中來的。學習學什麼?學聖人的教誨,你就得到,不是假的,是真的。我們學習學了這麼多年,沒有得到,學得很辛苦,沒有得到喜樂,那是什麼?那是你不善學,就是說你不會學,你學錯了。這是中國聖人說的。在古印度,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過,跟孔子講的沒有兩樣,也是從學習,學而時習之,諸佛菩薩的典籍,「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都佛說的,經上講的,怎麼會沒有味?我們知道了,這句話的意思我們逐漸就明白,迷失了自性,違背了性德,他在一切法裡面確實得不到喜樂,真的是一切法無味。

  東西方我們合起來看,只有聖教裡頭有,為什麼?聖教是性德,不是從外頭來的,這種喜樂是永恆的喜樂。我們細心觀察你能看得到,你看嬰兒,你細心去觀察,幾個月,不到一歲,你細心觀察這個嬰兒快不快樂?他有沒有喜樂?人歡喜會笑,沒有喜樂的時候這個面孔不好看。你看嬰兒的態度、他的動作,有人統計過,三歲之前的小孩,一天要笑一百七十多次,那是喜樂,那有味,怎麼會無味!可是隨著他年齡慢慢長大,他的笑容少了,到成年的時候,一般講二、三十歲以後,每天能笑幾次?大概可能有十次,一百七十次沒有了;如果到四、五十歲恐怕就更少,一天只有幾次;到六、七十歲,沒笑容了。我們細心觀察,這真的不是假的,他所感受的,這個世間一切諸法都是苦,哪來的樂?像佛經上告訴我們的,「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佛給我們講的八苦,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嬰兒沒有感受到,嬰兒是父母愛他、父母照顧他,他什麼也不愁,他什麼都沒有想到,所以他很快樂。年歲愈大,這個世緣接觸多了,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倫理道德沒有了,聖賢教誨也沒有了。學佛的人在中國還算不少,但是佛是什麼不知道;他學佛,我們很清楚,學佛教的表面,外表,真正的佛教他沒有接觸過,問他什麼是佛他不知道,指泥塑木雕的以為那就是佛,錯了,那是表法的,你給他講表法,他不懂什麼叫表法,只知道向佛菩薩燒香磕頭,求保佑升官發財,能得到嗎?決定得不到。

  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佛菩薩不能保佑人,佛菩薩如果能保佑人,六道眾生這麼苦,他的慈悲何在?這經上講得很清楚,佛不能保佑你。誰保佑你?是你自己保佑你自己,佛菩薩能夠教導你。自己什麼?自己的性德能保佑你自己。中國聖人也不例外,孔子能保佑你嗎?孟夫子能保佑你嗎?再往前面去,堯舜禹湯不能保佑你。古聖先賢的教誨保佑了我們,他教我們的五倫,如果我們做到,我們的人際關係多麼美滿!父子有親,那個親就是保佑,保佑你父慈子孝,你只要把這個親愛做到。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你只要把這些做到。五常做到,仁義禮智信,那是性德。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你就得到保佑,自己保佑自己。這就要講到因果,真的不是假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善相應,善因一定得善果,與不善相應一定得惡報,業因果報絲毫不爽,這性德在做主。我們怎麼會知道?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明白,教我們四維、教我們八德,我們懂了,這是性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那個果報是災消了,福就來,災消福來,你才真正能得到喜悅、得到幸福、得到美滿。這不是佛菩薩給你的,也不是聖賢給你的,是佛菩薩、聖賢教給你方法,你照著方法去做自然它就現前。所以佛菩薩教,你就學,學了之後你就真幹,習就是真幹的意思,我把我學得來的,我一定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喜樂就現前,你就笑口常開。身心充滿了喜悅,他怎麼會沒有味!你的心態跟自性相應,就像佛所說的法喜充滿。

  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的五常,這是德行裡最重要的,第一個是仁,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就是愛,仁者愛人。所以說「仁者無敵」,敵是什麼?敵是敵對,冤家對頭,真正仁慈的人他沒有冤家,也沒有對頭,如果還有冤家對頭他就不仁。在佛門裡面,我們稱菩薩稱為仁者,你看古大德常常稱別人,學佛的同修都稱仁者。仁者是菩薩,仁者都是發捨己為人的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捨己為人這才是菩薩、真正的仁者。他在這個世間志在聖賢,學在菩薩,他有法喜。他看一切法,跟世間人說「苦空無常」,為什麼?因為世間人在一切法裡面生煩惱,不生智慧。給世間人講一切法苦空無常,世間人真正體會到了,對於一切法不再貪著,在一切法裡頭不生煩惱,只要一不生煩惱他就生智慧,妙就妙在此地,總會生心。《般若經》上佛告訴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無住。生心是什麼?生心觀一切法,就看到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觀論》上講的八不,看到一切法的真相。

  契入這個境界就是證大般涅槃,這個大是大乘。小乘也有涅槃,阿羅漢證得的也有味,有法味,所以小乘人證得之後樂此不疲,他不肯捨棄。大乘般涅槃是不二法門,味、無味都不可得,味、無味都在面前,不二就是一,所謂一真,一真法界現前。所以《涅槃經》裡面給我們說,涅槃有八味,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我們把這一段提出來在一起學習。「涅槃」是梵語,古印度話,中國人翻為「大滅度」,大是講法身,滅是解脫,度是般若。法身、解脫、般若,在大乘教裡面稱之為三德祕藏,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這三樣東西不生不滅,我們有沒有?有,各個人都有;可是我們迷失了自性,這三樣東西都沒有了。所以你看涅槃這裡頭含義深廣無盡,涅槃就是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個裡頭有能證、有所證,般若是能證,法身、解脫是所證。阿羅漢的功夫我們做不到,他於一切法能夠不執著,把執著放下,也就是說阿羅漢對一切法,決定沒有對立、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包括對自己的身體。我們凡夫對這個身體的控制、佔有,排名第一,所以出不了六道輪迴,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這兩種煩惱在作祟。你只要有控制、有佔有,以為身是我,這叫身見,你就入不了佛門。小乘須陀洹把身見放下,知道身不是我,對身的佔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了、斷掉了。成見沒有了,成見是什麼?我以為怎樣怎樣,我想怎樣怎樣,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沒有就可以隨緣。

  普賢菩薩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就真能做到。有這個念頭你做不到,為什麼?你要別人隨順你,你不肯隨順別人,這是煩惱、習氣,那裡頭有苦沒有樂。別人隨順你,你覺得很得意洋洋,那是假的,人家不隨順你,你的苦惱就來了,所以你是生活在相對的空間裡面,相對的空間,樂是假的,苦是真的。任何一個人永遠不會隨順你,特別是在現代的社會,他隨順什麼?利害關係。隨順你可以得一點好處,不得已!到你的地位、你的財富、你的勢力衰了之後,他就走了,他不再隨順你,你苦就來了,那個苦是真苦,這是在這個世間我們普遍都能看得到的。三德祕藏是真的,我們向內求就能夠求得,求什麼?我求智慧。智慧怎麼得來?智慧是自己有的。怎樣恢復?要有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我們現在是什麼心?這世間人常講的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生煩惱,不生智慧。清淨心就是禪定,所以佛教人持戒,持戒是個手段,不是目的,用持戒的方法達到禪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智慧就開了。佛法裡頭無論大乘、小乘,所有的法門都是依戒定慧建立的,所以戒定慧是無量法門的總綱領。戒就是守法、守規矩,那是性德,那是正常。自以為是,不守規矩,不相信佛菩薩所說的,那就沒法子,那你自己慢慢摸,你這個前途還有得受,受是受苦,受苦受難。什麼時候把苦頭吃盡,你回頭,佛菩薩會來幫助你,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到那個時候你才曉得佛菩薩真慈悲。錯在哪裡?錯在自己,不能怪別人,怨天尤人是罪上加罪。人沒有障礙你,老天爺也沒障礙你,你自己障礙自己,你還埋怨別人,還埋怨老天不公平,這個罪可重了,那你的苦難就多。所以不能不曉得這個道理,一定要守規矩。

  在中國,倫常、四維八德是規矩,完全跟自性相應。從這些原理原則,古人把它一條一條寫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中國古人的家規。這個家規,諸位要記住,你要以為是教小朋友的,那你就完全不懂,你錯了。它是從小孩到老頭各個都要遵守,你說弟子規,對於兄長你是弟弟,對父母你是兒子,你什麼時候不是兒子身分、不是弟弟的身分?你想想你什麼時候這個身分沒有了?你死了身分還在,你的家譜裡還把你父親寫在上面,你寫在底下,這個關係能脫得了嗎?脫不了。所以你永遠是弟子,你從出生是弟子,到老死還是弟子,那這個規矩你一輩子要遵守。特別是中國人重視家道的承傳,一代一代的,大概漢族都是炎黃子孫。炎帝是神農氏,神農前面是伏羲,下面是黃帝,這三個人的承傳大概一千多年,老祖宗,你能不承認嗎?如果你們家祠堂裡藏著有家譜,你去查一查,你就承認。你對這些老祖宗不是子弟的身分嗎?九十歲、一百歲還是子弟,這規矩你能不守嗎?這規矩是什麼?性德。你遵守這些規矩,你在這個世間是個好人、是個善人、是個君子,你的一生有幸福美滿。如果你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君子、提升到賢人、提升到聖人,那是大孝。也就是說把那個規矩,祖宗教給你的規矩做得更完善、更圓滿。

  在佛法裡面沒有別的,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做到百分之百的圓滿,這個人就叫做佛陀,就成佛了,還欠幾分沒有做到究竟圓滿那是菩薩。佛教教什麼?佛教就是十善而已,比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簡單。但是我們古聖先賢也有簡單的,一個字「孝」字,所以中國是孝文化。什麼叫孝?五倫是孝、五常是孝、四維是孝、八德是孝,一個孝字。在佛法裡面,在佛法用一個字就是「佛」字,十善業裡頭,不殺是佛,佛是什麼?覺,佛是覺悟。不殺是覺悟,不盜是覺悟,不淫是覺悟,不妄語是覺悟,不貪、不瞋、不痴是覺悟。一個字,一個字就把一切全包括,愈是大道理愈簡單。所以中國第一部經叫《易經》,易是什麼?容易、簡單。關鍵在什麼?關鍵在信。所以孔子說得好,「信而好古」,他對古聖先賢東西一絲毫不懷疑,他真信,所以他就真得受用,他真信他就真能理解;要不是真信的話,他根本不能理解。你去讀它,你不能理解,你去聽人家講你也不能理解。為什麼?你總是以自己的意思來解它、來看它。那是什麼?你有成見,你帶了有色眼鏡看別人,永遠不能理解。所以你看這個世間,無論哪個宗教,學習過程當中把哪一個字擺在第一?都是信字,把信擺在第一,不信不行。現在人呢?現在人把老祖宗東西放下,不相信,相信科學。

  所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科學的成就相當可觀。科學的成果現在有很多人質疑,為什麼?科學技術發達之後,把地球上生態平衡破壞。生態平衡破壞之後,出現了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災難,這些災難科學沒法子化解。科學家提出嚴重的警告,人類要再不想方法,大概這個地球上,五十年之後就不適合人類居住。最近我們聽到科學家一個報告,說六十年之後,在這個地球上找不到一塊可以耕種的土地,也就是可以耕種的土地在地球上沒有了。試問問,那個時候人吃什麼?這也就是科學家講這地球上不適合人類居住。這是什麼?相信科學的結果。我們中國人在一百年前都相信老祖宗,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這塊土地,這個民族,這麼多的人口,千萬年來長治久安,怎麼得來的?信老祖宗得來的。老祖宗東西永恆不變,科學是天天在變,我們老祖宗東西它不變,不變用一句俗話來說,它禁得起考驗,禁得起時間的考驗,禁得起人事的考驗,它帶給人們幸福美滿,你要想提升境界,一樣,幫助你成聖、成賢、成菩薩、成佛。老祖宗懂不懂科學?懂,佛經裡面講的科學就講得很多。去年我們所學習的,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這一篇論文裡有高等哲學、有高等科學,是我們現在全世界科學跟哲學都還沒有達到的程度,他們懂,不是不懂。哪些人學習?上上根人他們學習,他們了解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怎樣離苦得樂、怎樣破迷開悟,他們知道。他們曉得解脫就是大自在,般若是真實智慧,法身是永恆不滅,真能得到,不是假的。這是科學都做不到,前面我們學的八自在我,今天科學做不到,學佛的人做到;現在我們學習的涅槃八味,今天科學也做不到,佛法裡面做到。

  這說三德祕藏。「此之理藏,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而有八種法味」。這就是什麼?這自性裡本具的。惠能大師明心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自性裡圓圓滿滿統統都有,只是我們現在迷失自性,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嚴重,是絲毫都透不出來。只有真正學佛,對佛法沒有絲毫懷疑,依教奉行的人,他得到一些法喜,他嘗到一些法味。嘗到法味的人,才相信古人所說的一句話,「世味哪有法味濃」。我們再換句話說,世間的喜樂決定比不上法樂,沒法子相比的。法味就是法樂,你能夠信,快樂!你能夠解,更快樂;你能夠行,那個快樂就超過你理解。沒有這麼一個力量在支持著,誰肯學?愈學愈快樂,永遠精進不懈,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如果這個東西裡面得不到法喜、得不到法味,早就把它拋棄掉,這學它幹什麼?所以學要具足學習的條件,條件沒有別的,真信,這個條件就行。

  所以《華嚴經》上佛說,「信為道元功德母」,把信擺在第一。清涼大師判《華嚴經》四分,就四大段,四大單元頭一個就是信,第二個是解,第三個是行,第四個是證。這麼大的一部經,分為這四個大單元信解行證,就把我們學佛這個成佛的道路、成佛的層次,他也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不信你就不能入門,可是信字太難太難了,你對它懷疑,你對它有成見,你就沒法子相信。你還要批評它、批判它,那信完全沒有,你怎麼能了解它?再說得淺一點,你怎麼能認識它?真信你才能認識。學一切法都是從信入門,特別是學聖賢法、學佛法,或者是學任何一個宗教,都是把信擺在第一。法身、解脫、般若的理藏在哪裡?藏在自性裡頭,自性裡頭本自具足。有理,遇到緣它就現行,事就現出來。所以在佛不增,佛沒有比我們多一點,我們現在是在眾生,不減,我們跟佛比,不比佛少一分;佛跟我們比,不比我們多一分,不增不減。他有八種法味,這裡頭有小註,什麼叫法味?「法味者,謂諸法中之義味也」。我們也稱它作法喜,法味就是法喜,你真正相信,慢慢理解了,生歡喜心,這個歡喜心是世間任何法沒有辦法取代的。

  下面說八種,第一種「常住,謂此涅槃之理,徹三際以常存,亙十方而常住,故曰常住」。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也就是說它超越時間;十方是四方、四維、上下,這是講空間。說實在的話,這都是經教裡講的,空間跟時間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它有沒有時間、空間?沒有。它超越時間,就是它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它永遠是現在,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空間維次破了之後,沒有遠近、沒有大小,這才叫常住。依經典裡面這個解釋,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性性德都超越時空,時空不能侷限它。它在哪裡?一切時無有不在,一切處它也常在,一切時、一切處它都在,永恆不滅,這叫常住,這是自性,是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我們現在科學家也發現,近代才發現,宇宙之間只有三樣東西,除這三樣東西之外什麼也沒有,他講的是能量、物質、信息。佛法裡面講法身、解脫、般若,能量很像佛法講的法身,信息很像此地講的般若,是智慧,解脫就是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千變萬化。這個現象聽誰的話?聽智慧的。要是迷了,智慧就變成煩惱,真的,解脫沒有了,解脫變成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法身是本體,也變了,變個名字叫阿賴耶。佛法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所以經典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常住真心」,真心是什麼?我們在此地就曉得,真心就是涅槃心,真心就是法身、般若、解脫。

  第二個是「寂滅,謂此涅槃之理,寂絕無為,大患永滅,故曰寂滅」。寂是寂靜,滅是煩惱習氣永遠滅了,大患是什麼?大患是生死。佛法裡面講兩種生死,一種是分段生死,這個大家容易懂,像我們人到人道來,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段生死。死了以後你又去投胎,投胎又有生,生了又有死,生死永遠在循環。佛經上形容六道眾生叫生死疲勞,他不休息,死了以後他又找個身,他又生,生了又有死,沒完沒了。帶著無明、煩惱、習氣,還有善惡的業因,業習種子,在六道裡面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覺悟的人看到這個現象生憐憫心,太可憐,苦不堪言!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不知道,在六道裡一點自由都沒有,誰主宰你?業力主宰。這個諸位要知道,不是佛菩薩,與佛菩薩不相干,與上帝也不相干,與閻羅王、與鬼神都不相干,就是你自己造的善惡業,這個在引導你。善業引導你去受善報,惡業引導你到三途去受惡報,你到哪裡去就看你的業力哪個力量最強,先到什麼地方去受報。佛告訴我們之後,如果我們自己冷靜的去思惟、去找,可以發現。譬如我們先觀察,佛有簡單的標準,中國老祖宗也有簡單標準,就是五常仁義禮智信,佛法裡面的五戒,十善裡面的貪瞋痴,我們哪一個習氣最重?如果貪的習氣最重,那個力量就會引導你到餓鬼道,貪是鬼道;瞋恨最重,小小不如意就要發脾氣,絕對不會原諒人,這是瞋恨力量大,它引導你到地獄;是非善惡搞不清楚,糊塗,糊塗這個習氣引導你到畜生。五常、五戒做得很不錯,都能夠遵守,這一生這個習氣是好習氣,它引導你來生還得人道;上品十善,來生你就會生天道。

  所以你自己想想,自己什麼樣的習氣很重,你將來會到哪裡去,引導你到哪裡去。你到那一道裡面去,這一生你在裡面是享福還是受罪,果報不一樣。同樣是人,有人大富大貴,有人貧窮下賤,不一樣,那是什麼?引業是相同,滿業不相同。滿業是什麼?滿業是講過去生中你所修積的福,具體來講在佛法就講布施。你喜歡財布施,處處想到別人沒有想到自己,自己全心全力以財物幫助別人,你來生得大富;處處是以法幫助人,你來生得智慧;處處以自己的勞力來幫助人,你得健康長壽。這就是我們講的積善修德不相同,你來生在哪一道生活環境不一樣。真正對佛法這些道理清楚、明瞭,一看就清楚,人在臨終的時候,你去看看他走的樣子,一般判斷他到哪裡去也相當準確。所以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把煩惱習氣統統放下,恢復到清淨心,寂絕無為。無為不是什麼事都不幹,什麼事都不幹的話,不好,為什麼?落在無明裡頭,無明是糊塗,多半會到畜生道,不是好事情。真正有定功,那生到無想天,他什麼都不想,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想生到無想天。無想天是被嚴重無明蓋覆,壽命是相當長,壽命到了之後,還隨他自己過去生中修的善惡業起現行,他還在六道輪迴,所以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要知道無為而無所不為,這就對了,這是菩薩幹的事情,對自己來講無為,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實在就是《還源觀》上這四德裡頭,頭一個講的「隨緣妙用」,隨緣就是有為,妙用就是無為。你看他能把有為跟無為用得那麼恰當,全心全力幫助別人離苦得樂,幫助別人破迷開悟,自己心裡痕跡都不著,這是無為。這個樣子大患永滅,兩種生死都了!不但分段生死沒有,變易生死也沒有了。這什麼境界?《華嚴經》上講至少是初住以上的境界。這樣的人不但出離六道,超越十法界,永遠不會退轉到十法界。但是他常常在十法界六道幫助眾生,住無為不離有為,這是菩薩。我們麻煩在哪裡?我們做一點好事,常常念在心上,沒有忘掉,這是有為,這不是無為。做一些好事為誰?為自己。為什麼?來生想得好的果報。真的會滿你的願,好的果報在人天,不好的果報在三途,你總是離不開六道。雖然身語意三業造作的是有為,但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是常住無為,這就是隨緣妙用,跟這些法身菩薩就沒有兩樣,他真正得到寂滅。這是回歸到自性,在淨宗裡面講,回歸到常寂光,這四種淨土裡頭最高的。

  第三個「不老,謂此涅槃之理,不遷不變,無增無減,故曰不老」。這是六道裡一切眾生念念不忘所希望得到的,能不能?佛在經上說這是世間人不可能得到。不死你得不到,不老你得不到,不病你得不到,苦,所謂苦空無常;真正修行人他能得到。但是要知道,這身上沒有辦法免除生老病死,這是什麼?這是物質現象。真正修行人知道,這個物質現象是假的,物質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有沒有生老病死現象?有,有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雖然有這個現象他沒有苦。不像我們這個世間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他沒有苦,他沒有放在心上,他心上沒有。真正不老、不病、不死,是什麼?涅槃之理,涅槃之理是自性,我們一般講靈性,靈性是真正的自己。前面我們學的八種自在我,得大自在,靈性得大自在,為什麼?它永恆不變。遷就是變化,也是變的意思,改變,它永遠沒有改變的現象。所以能大師見性向五祖忍和尚說,那是提出他心得報告,「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就是指的這個,它沒有生滅的現象,永遠沒有改變,沒有增減,不增不減。這個增減是從年齡上來說的,我們在這個世間,物質現象的衰老是隨著年齡在增長。老化,實在說不是十年十年在變化,也不是一年一年衰老,而是什麼?現在我們計時間是用秒來算,一秒比一秒衰老。

  佛法講念頭,比這個秒更微細,我們就不談,我們就談一秒,這一秒鐘過去再也不回來,這是什麼現象?無常的現象,你回不了頭。可是前面給我們說過,如果你回到自性清淨心,不必到究竟圓滿,你只真正能夠把執著放下、分別放下,你就有能力突破時間跟空間。所以阿羅漢證得偏真涅槃,他是真正徹底把執著放下,你看六種能力恢復,全恢復了,不大,佛給我們說他的天眼、天耳、宿命,這講三種能力,他只能看到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他有這個限量。就是他時空突破,突破局部,過去五百世的情形他完全知道,生生世世幹些什麼、受什麼果報很清楚;未來五百世知道,他有這個能力。菩薩的能力就更大,那就不是五百世,千世、萬世到無數無盡,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誰?初住以上,《華嚴經》圓教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量劫前的事情他都知道,這屬於科學。我們今天這人類發明的科技,現在覺得地球上災難太多,萬一不能住,移民到其他星球上去,還在發展這些交通工具。在佛法裡面,不必阿羅漢,阿那含就行,三果就行,需不需要交通工具?不需要。他用什麼?用意念,我想到哪個星球他身體就到。這個在佛法叫神足通,他有這個能力,他能變化,一身能變很多身,能夠同時應付很多境界。

  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這麼一個例子,一位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弘法,住了不少年,他要回去。在中國接受他教誨的人很多,老師要回國去,都給老師餞行,請老師吃飯。第二天到十里長亭去送老師,二、三百人,這二、三百人都非常歡喜,老師很瞧得起我,昨天在我家裡應供,來到我家裡,我請他吃飯。那個人說:不對,昨天在我家。那邊說:也不對,在我家,怎麼會在你們家?以後一串通才曉得,他分身三百多個身每一家都去,有這個能力的人是三果以上,阿那含有這個能力。飛行自在,傳說達摩祖師在中國圓寂的時候,也按照中國這方式,把他的屍體放在棺材裡面埋葬。過了大概八、九個月,有一個人從西域回到中國來,說他在西域看到達摩祖師,他說很奇怪他穿著一隻草鞋,在西域看到他。算算這個日期,正好就是他老人家圓寂那個時候。打開看看,墳墓打開看看,棺材一打開裡頭沒有人,丟了一隻草鞋。這個故事記載在佛教史,《高僧傳》裡頭有。你看他在這裡表演的,他死了,同時的時間,那個時候西域是現在的新疆,那邊的人跟他見面,看到他穿一隻草鞋,他留一隻草鞋在棺材裡,這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神足通,需不需要交通工具?不需要,製造這些飛行工具多麻煩!你看這是用自己的本能,你本來有這個能力,你能夠超越空間,遠近這個距離就沒有了,你想到哪個地方你就到哪個地方。發展這些科學工具有什麼用處?勞民傷財。

  我們現在得力於電的照明覺得很方便,修行人用什麼照明?自己身上放光,用自己能量放光,用不著電的照明,照得很清楚。所以佛法完全向內求,不向外求,自性裡頭什麼都有,能大師說得好,「本自具足」,原本你自己統統具足,沒有一樣你沒有。世間人所想得出來,所說得出來的,全都有!所以,自古以來聰明人為什麼去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修行成就的跟出家沒有兩樣。最早為我們示現表演的維摩居士,跟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同一個時代,釋迦牟尼佛所證得的,維摩居士統統具足,一樣也不少。所以釋迦示現的是出家成佛,維摩示現在家成佛,這諸位要知道,同時兩尊佛出世在世間。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出家、在家是形式,這個不重要,實質是什麼?明心見性這是實質。我們為什麼明不了心、見不了性?煩惱習氣太重,自己不肯放下。這樁事情,除了自己肯,自己願意,誰都幫不上忙,為什麼?你自己做的。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是你自己做的,你必須自己放下才行,不是別人加給你。如果煩惱習氣是別人給你的,別人可以能幫你化解。是你自作的,與別人不相干,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清楚,不懂這個道理就難了。所以成佛,佛來度你,幫助你成佛,佛不居功,沒有功勞,為什麼?你自己度自己,是你自己放下。你看看,你放下執著你就成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成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是你自悟、自修、自證,與佛菩薩不相干。

  佛菩薩沒有能力幫助你,佛菩薩跟我們就像老師跟學生,他教你,他知道,我們不知道,迷的時候不知道,他給我們講,我們明白、知道了,這就覺悟。覺悟是什麼?真做,真的把這些煩惱習氣統統放下,就圓滿,就回歸自性,就這麼簡單,就這麼自然。你還在世間貪戀這個、貪戀那個,那你麻煩可大了。你跟佛有緣,佛見到你搖搖頭,沒法子,幫不上忙,根本原因是什麼?根本原因是對佛不相信,相信自己,不相信佛。「我想的是對的,我做的是對的,佛所講的東西很渺茫,到底是不是真的?我會不會上當?會不會被受騙?」問號打了很多,所以佛苦口婆心教導也是枉然。現在佛菩薩不在世,不住世,留下來是經典,經典是他老人家當時在世,教化眾生的一些記錄。雖然不在世,我們能看到經典,這是很大的福分;沒有這個福分,沒有這個善緣,我們見不到。見到的人,哪一種人得利益?信的人得利益。說實在話,我年輕的時候也是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很不容易接受。但是我從小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尊師重道,我相信父母不欺騙我,老師不欺騙我。

  我知道一個好老師,我知道他,他不知道我,桐城方東美先生。我是安徽廬江人,他是桐城人,桐城距離我們的家鄉,我們中國人講里數五十里路,現在講公里,公里大概只有二十多公里,不到三十公里,距離很近,這是家鄉人。我就給他寫一封信,我寄一篇文章給他看,我自己寫的,目的呢?希望他能答應我,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台灣大學。他那個時候是哲學系的系主任,是個名教授。一個星期之後他給我回了一封信,約我到他家裡見面,我們就認識,一談起來是老鄉。他很樂意的教我,不同意我到學校去聽課,他問我的學歷,我說我初中畢業,高中念了半年,第二次失學,都是因為貧窮,生活環境沒有能力繳學費。所以只希望去旁聽老師的課程,我對哲學有興趣,真想學一點東西。老師告訴我,現在的學校,諸位要知道,六十年前,「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聽到這個話非常難過,希望落空,老師不同意,說出這樣的話來,當時心態非常沮喪,很難過。

  老師也看出來,然後老師告訴我,「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我作夢都不敢想,求之不得,素昧生平,不認識,見面一次談話,老人家肯定。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一個星期兩個小時,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他把佛教介紹給我。我們原來以為是宗教、是迷信,我們對方老師非常景仰,他是桐城派方苞的後裔,所以對他非常尊敬,又是家鄉人不會騙我。他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要學哲學,「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又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入佛門。所以我入佛門不是宗教,是學哲學。這指出一條路,我這個人生真的就很幸福、很美滿,我這一生有方向、有目標。鍥而不捨六十一年,講經教學五十二年,樂此不疲,證明老師所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證明一點都不錯。如果要不是最高的享受,我老早就改變主意,愈學愈歡喜,愈學愈清楚、愈明白,我是這樣入門的。老師告訴我,「佛經哲學不在寺廟,在哪裡?在經典裡面。」指導我一個方向。

  以後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叫我去讀《釋迦譜》、《釋迦方志》,就是《大藏經》裡面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叫我去讀這個。學釋迦牟尼佛,才知道釋迦牟尼佛一生搞教育的,不是宗教,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所搞的是多元文化的教育。教育的內容,我把它分為五大類,五大科: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這五種都達到究竟圓滿,方先生所說的真的是達到最高峰,讓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它有真實的受用。方老師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一點都不假,我們感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這一生能夠遇到佛法。回過頭來,看中國傳統的文化,祖宗所留下來東西,一看就明瞭,跟佛法相應,就看清楚、看明白。所以就像湯恩比所說的,中國人的度量很大,能夠包容不同的文化進入中國的領域,他就指的佛教,佛教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湯恩比做很客觀的一個看法,他看得沒錯,這是中國跟印度文化相輔相成。所以佛教文化在中國已經變成傳統文化不能分割的一部分,今天講中國傳統文化,大家都提儒釋道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儒道是中國本土的,佛是外來的,融合成一體。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10:01:10)

 
amtb
  • 本文由 amtb 发表于 2017年5月27日10:01:1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mfjt.com/30222.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