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一0八卷) 2010/2/15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210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第三修行住」。菩薩十種行觀一切法,我們學到第四句,「一切法無我」。這裡面清涼大師為我們提出大乘教裡面講「八自在我」,我們學了六條,可是第六的意思我們還得補充一下。我們從第六句看起:
「得一切法如無法想」,這一句下面有解釋,我們看他說,「得一切法如無法想者,謂如來知一切法本性空寂,若言有法而可證得,則為虛妄。故雖有所證,而無能證之想,於法融通,自在無礙也」,後面引經說,「經云,若是有者,可名為得,實無所有,云何名得,以自在故,非得而得,是也」。經文裡字字句句都顯示出深廣無盡,確實,這八種自在無非是為我們顯示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註解裡面講得很好,「如來知一切法」,如來是什麼意思?明心見性的人,在中國,大乘經裡面常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在《華嚴經》裡面就是法身大士。他們用心他用真心,就是心性,不像十法界,十法界、六道迷失了真心,依真心起了個妄心,這個妄心叫阿賴耶。十法界裡面的人都是用阿賴耶,不是用真心,這一點我們現在概念清楚多了,都是用妄心,不是用真心。用妄心的人稱為凡夫,那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稱為外凡,六道裡面稱為內凡,內、外就是六道做一個界限。沒有出六道,內凡,六道以內的凡夫;出了六道,叫六道之外的凡夫。為什麼稱他作凡夫?我們叫四聖,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稱四種聖人,可是在大乘裡稱他作外凡。這就是凡聖是以見性為標準,十法界裡面的佛沒有見性,他達到見性的邊緣,但是沒有見性,依舊是阿賴耶用事。可是四聖法界,這是講外凡,他雖然是妄心,但是妄心起作用非常像真心,所以天台大師叫他們做「相似即佛」,在六即佛裡他們是相似,很像。為什麼不是真佛?沒有轉識成智,他們哪一天轉八識成四智,那就是真佛,那就是此地講的「如來知一切法本性空寂」。
我們要問,四聖法界的這些大德們,他知不知道?他知道。我們讀《華嚴經》,我們也知道,他也知道,他怎麼會不知道?比我們知道的更多、更清楚,為什麼還是凡夫?他跟我們一樣,是從理上悟得的,或者是從經教上聽聞而知道的,自己沒有證得;換句話說,本性空寂不是自己的境界,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今天知道本性空寂,能不能空寂得了?不行,空寂不了。所以我們今天這個知,就是大乘講的解悟,你悟了,你是解悟,而不是證悟。證悟它就管用,證悟的人,這八種自在我,他得到了,也就是說,經裡面講的常樂我淨四淨德他得到了;我們解悟的人不行,常樂我淨沒有得到。我們知道有這回事情,在現實生活上我們不得受用,問題在此地。解悟有沒有好處?有,因為你真正明白這些事理,你在修學上,這個位次是修行住,你在修行上你就有了方向,就有了目標。我修什麼?我要證得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性德,我們要證得。
在沒有真正證得之前,你會有相似的證得,相似的證得,換句話說,你已經超越輪迴,在我們修行境界當中你大幅度的提升。你看你從六道裡面升級,生到四聖法界去,這個成就就不可思議。怎麼樣提升?還在這一句話,你能夠肯定本性空寂,你能夠認知宗門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自性的樣子。他講的五句話,我們把它拿來在日常生活當中做為觀照的標準。頭一句,自性是清淨的。我們現在不清淨,哪些東西不清淨?我們有自私自利,這個不清淨,我們有名聞利養,我們有是非人我,我們有貪瞋痴慢,太多太多了。這些拉雜東西染污了我們的清淨心,這不清淨,我們自性是清淨的,沒這些東西。這些東西要不要把它丟掉,要不要把它放下?要!這種念頭一起,你立刻就覺察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們把這個話一提起來,這樣一觀照,把這個東西放下了。放下,它又起來,這肯定的,為什麼?習氣,煩惱習氣。起來怎麼?起來再放下,它還起來,得還要放下。這叫什麼?這叫功夫,哪一天放下它不起來,你功夫得力了。你可別歡喜,為什麼?它不是真放下,只是你的功夫把它伏住,把它控制住,它不起來,有時候它還會起現行。壓,功夫來壓不是辦法,怎麼辦?功夫要提升,然後把這些煩惱化解掉,因為煩惱是假的,真正覺悟,它就沒有了。還有這些東西,說明我們沒有覺悟,他懂這句話了。
沒有覺悟的人,我們在佛法當中可以說得到無上的妙法,真實無上,這法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是本性的德號,本性空寂的德號。我們常常念這一句,就是念自性的德號,能除一切暗冥,暗冥是代表煩惱,妄想分別執著。古大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沒有關係,念頭一起來,立刻你就能把它換掉,「阿彌陀佛」,把它換成阿彌陀佛就好。對自己是破煩惱、消業障,這是對自己;對報土,我們居住的環境,能化解一切災難,讓這個地方三災八難不會生起。你個人修個人得,大家一起修那就是共業,共同的淨業就能感得淨土。所以古大德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句話如果對大乘教沒有一定程度的深入,很不容易理解。我們能解一點,理解得很淺,深度不夠,為什麼?日常生活當中佛號提不起來,這是說明我們理解的深度不夠。一定要記住,佛法知難行易,這屬於哲學。我們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我們在解上下功夫。解上功夫怎麼下?記住古人教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這一句名號它都管用。如果你一天能夠念十萬聲佛號,你念上二年、三年就管用,佛法妙!
《妄盡還源觀》裡面告訴我們「隨緣妙用」,隨緣就是日常生活恆順眾生,妙用就是隨喜功德。對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恭敬心能生起。這一點重要,別小看、別錯看了,印祖常常教人,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對誰恭敬?對佛恭敬,佛在哪裡?一切眾生都是佛,山河大地、樹木花草也是佛。這話怎麼說?從本性上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本性顯現出來的。本性是一切法的理體,能現一切法,能大師末後一句話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有沒有把一切眾生看作佛?他是真佛。往往我們的毛病是狂妄自大,沒有把一切眾生瞧在眼裡。因為這個心態,所以你沒有辦法理解如來所說一切經,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做不到。你所解的是誤解如來真實義,曲解如來真實義,為什麼?你完全用自己煩惱習氣來解,這是真的。我們用煩惱習氣來過日子,用煩惱習氣來待人接物,這是輪迴心。輪迴心學佛法,輪迴心學《華嚴經》,《華嚴經》也是輪迴,這個要知道。如果我們用佛菩薩的心,給諸位說,學《弟子規》,《弟子規》是《華嚴經》;學《感應篇》,《感應篇》是《華嚴經》;學基督教的《新舊約》,《新舊約》是《華嚴經》。為什麼?境隨心轉,相由心生,你是佛心,萬事萬物都變成佛法,就這麼個道理;你要是輪迴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法全是輪迴法,都在你一念之間,看你怎麼個轉法。不過輪迴法裡面,這是個善法,你依照這個修學的話,你不會墮三惡道。這個話我們也得講清楚,講不清楚會發生誤會,所以我要講得更清楚一點,那就是人、天的心,念所有的經典,人天法,善法。如果是羅剎、修羅的心,他念一切經,在一切經裡面找一些理論,找些方法怎麼樣來害人、怎麼樣來欺騙人,那就是惡的心,法就變惡了。法沒有善惡,善惡、染淨都在人心。
為什麼惠能大師一聽經就開悟,一聽經他就成佛?什麼原因?我們現在明白了,他的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是正覺心,我們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他統統具足。沒有聞法的時候,他就是這個心,你看《壇經》上他老人家,老人家是我們對他的尊敬,實際上他那個時候才二十四歲,二十三、四歲的人,用心不一樣。所以宗門的這些大德勘驗學人,他講的那句話講得很好,你用的是什麼心?用佛心,一切都是佛法界,用菩薩心,一切是菩薩法界,標準的層次不一樣。所以要問,我們用什麼心?你要問,什麼叫佛心?什麼叫菩薩心?大乘教裡佛說得很詳細,佛講十法界第一個因,那就是用心。佛是用「平等心」,平等了不起,什麼叫平等?不起心、不動念就平等,起心動念就不平等,諸位想想是不是?起心動念就不平等。不起心、不動念,根本無明就破了。
這個道理我們聽了相信,能肯定它,但是想想做不到,太難了。求其次,菩薩心,菩薩心是什麼?「六度心」。頭一條,起心動念是想別人,不想自己,如何幫助別人,如何利益眾生,頭一條就是布施。用我的財力、用我的智慧、用我的勞力去幫助別人,別人有什麼需要我統統都去幹,就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這是菩薩。菩薩應化在世間是「威儀有則」,威儀有則的標準就是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在今天我們勸導大家的,我們一起共同學習的,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道》,那就是威儀有則。則是標準,則就是戒律,它的引申包括國家的法律、社會倫理道德的風氣。別人丟掉了,我們要做到,做出來給人看,菩薩!聲聞、緣覺是標準的修行人,他不是像菩薩那樣全心全力為眾生服務,他是有緣他就做,沒有緣他就不做。菩薩是主動的,二乘是被動的,他不是完全不做。什麼是聲聞心?什麼是緣覺的心?再往下就是六道,六道天人,天人是什麼心?上品十善還要加上慈悲喜捨,天人,十善業道他做得很好,慈悲喜捨這四個字他統統做到,這個人生天。
人道是什麼心?佛家講五戒,中國古聖先賢講五常。我們不談五戒,我們談五常,其實五常跟五戒是一個意思。五常第一個是仁,仁者愛人。愛人,他決定不會害人,害人最嚴重的是殺生,仁者不殺生。義者不偷盜,不偷盜講到極則就是你心裡沒有絲毫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想佔一點便宜的這個念頭叫盜心,縱然你沒有偷盜的行為,你這個心是偷盜的心,這念頭不好。決定沒有佔人便宜的念頭,起心動念一定跟情理法相應,我們講合情、合理、合法,這是義。禮就是戒律,有條文的戒律,引申是沒有條文的戒律,凡是利益眾生的要做,凡是有害於眾生的不能做。佛在大乘菩薩戒經裡面,特地給我們提出來,從前我們做學生的時代老師常講。出家菩薩戒經裡面,梵網戒,「不作國賊,不謗國主」,這二條是重戒,賊是賊害,就是決定不能做傷害社會、傷害國家民族的事情,這個事情不能做。不謗國主,國家各個階層的領導人,他做的有不如法,自然有國家法律去制裁他,有因果定律去規範他,出家人決定不能夠毀謗。也就是不能夠批評,出家人見到只能夠合掌「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在家的佛弟子也有二條重戒,「不漏國稅,不犯國制」,國制是國家的法律,這是佛的重戒。人人都能做到,這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所以人能夠修五戒、中品十善,這是得人身的條件。在佛法裡稱為引業,引導你到人道來受生,你得到人身。凡是得人身的,過去世都有這個成就,沒有這個成就你得不到人身。得人身之後要很用心努力再修,希望提升,不能夠把它忘掉,如果忘掉,你來生就要墮落,那就給你講三途的業因。畜生道的業因是什麼?是愚痴,愚痴是沒有智慧,什麼叫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沒有能力辨別。有智慧的人他能辨別,他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話可以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念頭可以起,什麼樣念頭不可以起,他知道,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怎麼辦?讀聖賢書可以開智慧,常常讀聖賢書,受聖賢教誨的薰習,他生智慧。生智慧他不會墮畜生道,來生能得人身、能生天道。再下面這兩道很容易進去,餓鬼道是貪心重,貪而無厭,沒有一樣不貪,學佛,貪心沒有捨掉。地獄道,瞋恚、嫉妒心重,多半是地獄道。這就是你用的什麼心?你用什麼心你就落哪一道。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心行變現出來的,與外頭人不相干。就好像晚上作夢,有人作美夢,有人作惡夢,這夢誰叫你作的?是你自己意識心起現行、起作用的,與誰都不相干。這個道理要懂,與什麼人都不相干,真的是自作自受。為什麼說與別人都不相干?本性空寂,無有一法可得,它怎麼會相干?所以老祖宗教我們一句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無論什麼地方出了毛病,毛病不在外頭,在自己。回過頭來認真去思惟去觀察,去找原因,原因一定在自己,不在外面。你在外面找,找不到,外面找產生什麼效果?負效果,怨天尤人,錯了。人沒有對不起你,老天爺也沒有對不起你,錯在自己而不知道,所以你永遠沒有辦法改過自新,永遠沒有辦法把業障消掉。真正能夠從內心去找因素、找原因,真正斷惡修善,業障就化解;業障化解,災難就沒有了。個人的災難是病痛,共業的災難就是今天所謂自然災害,統統就沒有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而且這個效果很明顯,諸位細心去觀察,這個地方念佛的人多,災難就少,縱然有災難不會太嚴重。災難怎麼來的?災難是業力變現的,個人、環境都是一個道理,大乘經,特別是《華嚴經》,給我們講得很詳細。
底下一句話說得好,這個話佛常說,我們常常在經典裡面讀到,「若言有法而可證得」,「若」是假設,假設有法你可以證得,「則為虛妄」,不是真的。我在華嚴會上,常常提起《華嚴經》裡所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等級到底是有還是沒有?這話我講得很多了。我跟同學們說,這四十一個階級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實在講就跟我們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你說有還是沒有?你沒有上學之前有沒有?你得到博士學位之後還有沒有?我們很認真想想這些事,我正在念書過程當中,這個事情有沒有?同樣一個道理,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為什麼?相上好像是有,理上沒有。自性裡頭根本就沒有,自性空寂,哪有這些事情?我們學過《還源觀》就更清楚,整個宇宙現象、十法界依正莊嚴,還包括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這給我們解釋什麼?給我們解釋在此地,一切法不可得,你怎麼能說它有?有是什麼時候產生的?迷在境界裡頭,不知道境界的真相,以為它存在,實際上它不存在。實際上是剎那生滅,就像我們看電視屏幕一樣,屏幕上的相剎那生滅,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什麼時候你能看到真相?真相是不二法門,這是法身菩薩所見到的,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心經》上所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色相。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
「雖有所證,而無能證之想」,《金剛經》上說得好,須陀洹證得須陀洹果了,向佛做報告,我證得須陀洹果了,如果我說我已經證得須陀洹果,釋迦牟尼佛一定不承認我是須陀洹。這什麼意思?你有分別執著,你有沒有證得?沒證得,你有分別執著;離分別執著,雖然證得,沒有證得這個念頭,他是真證得了。不但這個念頭都沒有,所有一切得失的念頭沒有了,這是真證得須陀洹,小乘初果,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的。換句話說,他再也沒有這種執著,於一切法得失的念頭放下了,得失不二!「於法融通,自在無礙」,諸位想想看,如果有執著他就有障礙,什麼障礙?見思煩惱現前;他沒有執著,見思煩惱放下了。有障礙,出不了六道輪迴;無障礙,漸漸能出離。須陀洹雖然沒有出離,決定不墮三惡道,換句話,在六道裡他已經超出一半,他只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就脫離六道輪迴。這個七次往來就是天、人,他絕對不會在三途,出了一半,沒這個念頭。
這裡引經,這都《華嚴經》上說的,「若是有者,可名為得,實無所有,云何名得」。這個地方重要是「實」,實實在在無所有,這「實」是給你講真話。有是什麼?有是假有,幻有,佛法裡「有」說成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確實不可得。我過去讀《大般若經》,六百卷,看完之後我得到一個總結,很簡單,我只寫了十二個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釋迦牟尼佛講《般若波羅蜜經》講了二十二年,講什麼?就這十二個字,告訴你事實真相。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法是例外的,真的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在這裡面起得失心,那叫生煩惱,你怎麼會自在?自在不生煩惱,沒有得失。如果這個事實真相參透,真的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知道斷煩惱難,縱然能夠契入這個境界,這是小乘須陀洹,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還得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你說修行多苦、多不容易!
所以聰明人,得要有緣分,緣分很好,遇到淨宗法門,那就容易了,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那你這一生決定生淨土。給諸位說,生淨土可了不得,為什麼?不但出六道,連十法界都超越了。這是無比殊勝的法門,一了一切了。你在這個世間幹什麼?隨緣,壽命到了,阿彌陀佛來接我,壽命沒有到,我要給一切眾生做出念佛生淨土的好樣子給大家看看,這是菩薩示現。這就是勸化眾生信淨土、了解淨土、學淨土,將來往生是證淨土,一生作佛去了,不是作聲聞、緣覺、菩薩、佛,不是幹那一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身大士,但是他煩惱沒斷,他的環境太好了,在極樂世界他生不起煩惱;也就是說,貪、瞋、痴、慢、疑、惡見決定起不來,雖然他有這個因,那個世界沒有緣,緣斷掉了。佛法裡講得好,因要遇到緣,果報才會現前,因沒有緣,果報不會現前。他在極樂世界,肯定把無始無明煩惱統統能消掉,壽命長,無量壽。他接觸的是諸佛如來,不但親近阿彌陀佛,他同時可以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這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經上講得很好,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圓證三不退。
所以記住,「實無所有,云何名得」,你怎麼會有得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就錯了,有這個念頭這是輪迴的念頭。得的念頭沒有,失的念頭也沒有,你就自在了,沒有得失,真得自在。「非得而得」,得而無得,得跟非得是一不是二,二邊不住,中道也沒有!這跟自性相應,為什麼?本性空寂,跟本性空寂相應,這真做功夫,我們用一句佛號來做這個功夫,你看,又求生淨土,又跟自性相應,一舉兩得。這又講到得,不要有得的念頭,實際上是一舉兩得,念佛不可思議。念佛如果不學大乘經教是一得,就是決定得生淨土,我們又同時在學大乘經教,是雙得。雙得有沒有好處?有好處,到極樂世界品位提升。要知道,這個世間事全是假的,做世間事是菩薩事業,那是什麼?無非是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回頭,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不能不知道。絕對不是幫助自己造業,那就錯了。做這些事情,這裡頭有我、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夾雜在裡面,那就是造業,我們要好好去想想怎樣超拔。
再看下面第七,「說一偈義經無量劫」。這句話,我們在一起學習的時候也常常談到,如來的經教字字句句無量義,何況一首偈!此地這個一首偈是廣義說的,不是專門指偈頌。古印度,在他們觀念當中,四句叫一首偈,散文也是如此,只要是四句就稱一首偈,八句就是兩首偈。他們是這種說法,不管句子的長短,四句叫一首偈。我們中國人習慣是用字數,我們稱《老子》五千言,這本書的分量有五千字,是用字數來算的。現在大家常常學習的《弟子規》,這是基礎的基礎,根本的戒律,一千零八十個字。中國人是用字數來算的,印度人是用句子,四句,用這個來算。《華嚴經》分量多大?十萬偈,《華嚴經》經文十萬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這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傳出來的《華嚴經》,原本。原本《華嚴經》已經散失,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找不到,現在能找到的是我們中文的翻譯本,原文也失掉了,翻譯本。翻譯本並不完全,就是原文傳到中國來就是不完整,是個殘缺的本子。最初傳到中國是東晉時代,只有三萬六千偈,你看看它是十萬偈,只有三萬六千偈,一半還不到。第二次傳來,實叉難陀尊者傳來的是四萬五千偈,比東晉時候多了九千偈,差不多到一半。唐朝貞元年間,德宗時代貞元年間,烏荼國,是個小國,對唐朝進貢,就是送的禮物,送給皇帝的禮物,裡面有一部《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就是《華嚴經》最後一品,完整的,這是非常難得的。在中國翻譯成漢文,四十卷,現在流通的四十卷。這一品裡頭是完整的,沒有欠缺,但是以前傳過來的缺很多,這一品是完整的。這樣加上貞元的本子,一半多了,現在我們讀的《華嚴經》。民國初年,弘一大師教給我們,我們現在念《華嚴》怎麼個念法?他教我們,讀《八十華嚴》念到「離世間品」,然後就接著念《四十華嚴》,這樣總共九十九卷。這是中文本譯本最完全的,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欠缺,但是沒有關係,《華嚴經》的大意已經能圓滿的看出來。一偈裡面的義理沒有邊際,何況是千偈、萬偈,到十萬偈的《華嚴》!
下面解釋說,「謂如來智慧辯才,演說一偈之義,雖經多劫,無有窮盡,稱性宣揚,自在無礙也」。這些話句句真實,沒有一絲毫誇張。四句經文能講多久?能講多劫,不是用年來計算的,用劫來計算。劫是古印度長時間的單位,有大劫、中劫、小劫,經上所講的劫,如果沒有說中劫、小劫,通常都是指大劫。一個大劫是一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叫一個大劫。多劫,不是一劫,說多少?說四句偈,顯示出如來智慧辯才。這裡他沒有用諸佛,他用如來,如來是稱性,換句話說,為什麼一首偈能夠講無量劫都還講不完?因為它稱性。自性裡面沒有對立的,這一點諸位必須要記住,沒有相對的。你看時間長短,長時、短時就對立,它沒有長短;空間講,它沒有遠近,距離遠近是對立,它沒有。自性,我們只能夠說它是究竟圓滿。諸佛菩薩教學,你要是真正體會到,我們會感激得五體投地,激動到無法控制,我們怎樣報這個恩!教學的目的是什麼?教我們回歸自性。我們希望我們得到這個世界,我們得到宇宙,那叫打妄想;回歸自性是真得到了,一切法不離自性,你明心見性就全得到了。所以不要說是一首偈,一個字給你講都能講無量劫,這是稱性的智慧、稱性的辯才,永遠說不盡的。末後這兩句好,「稱性宣揚,自在無礙」。
底下引經說,「經云,如來演一偈之義,經無量劫,義亦不盡,是也」。為我們演說一偈,演是表演,演是做出來給我們看,有行為、有言說。這也是《華嚴經》上常講的一即一切,一是什麼?一個字。一不是有定法的,跟你講一微塵、一毛孔、一毛端,一裡頭的意思就無窮無盡,也可以說這個一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如果我們用這句話來跟《華嚴經》兩個對應,我們不難體會。你看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不就說五句二十個字嗎?那是一首偈。釋迦牟尼佛開悟的時候,講了一部《華嚴經》,《華嚴經》多大?不是我們現在念的這個本子,大龍菩薩在龍宮裡收藏的,是釋迦牟尼佛當年所說的,龍樹菩薩看到了。他告訴我們多大分量?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不是十萬偈。十萬偈是什麼?十萬偈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就像我們《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編好之後,紀曉嵐編了個目錄提要。現在這部書,印成精裝本,把它縮小,上下來排列,一個版面縮小四分之一,一張紙上現在是排四版,像《大藏經》這麼厚的本子一千五百冊,目錄提要五冊。我們今天讀的《華嚴經》,是龍宮裡面收藏的《華嚴經》的目錄提要,不是全經。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能大師講的五句話,二十個字,內容是什麼?跟釋迦牟尼佛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完全相同。就是說,能大師這二十個字展開,就是全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一濃縮,就是這二十個字,不增不減,不可思議!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
智慧辯才就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無窮無盡!如來有,我們看到如來有,就是我們每個人統統都有,為什麼?你有自性,如來就是自性,人人都有。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經典的時候,我們說不出來?這是什麼?這是迷,這是無明,迷而不覺。為什麼迷了?佛說得很好,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的如來智慧辯才有沒有失去?沒有失去,是因為你迷了,這個迷把它障礙住,智慧辯才不能現前。你能夠把這些障礙放下,你的如來智慧辯才就又現前,它又起作用,就這麼回事情。是真的嗎?一點都不假。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例子,你看他在沒有開悟之前,他很聰明,他有辯才,但是不能說無礙,開悟之後真的無礙了。
回頭我們再看看中國唐朝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在沒有開悟之前,他也有智慧,能言善道,他雖然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很聰明。可是他有礙,不能說無礙,但是開悟之後,無礙了。我們在《壇經》上看到的,惠能大師第一部講的經是什麼經?《大涅槃經》,《大涅槃經》有四十卷,很長,他第一次講的。為誰講的?無盡藏比丘尼。他逃難,在途中遇到這個比丘尼,這個比丘尼一生受持《涅槃經》,就是她天天念,念得很熟。古人好,都懂得這個道理,都受到這個教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他的功力在一部經上,一部經上他心定,容易開悟。我們不能開悟,就是搞得太雜、太多、太亂了,現在人所講的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不但是道業你不能成就,世間法也有困難,你做事情你煩惱也多、障礙也多,這是什麼?心浮氣躁所感得來的。古人一門深入,他心是定的,定容易覺悟。這位比丘尼一生她就念一部經,古時候實在講經也很不容易得到,像這麼大部的,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都是手抄的,所以得一部經很不容易。她念的遍數多,念的時間長,不懂意思。能大師不認識字,他會聽,聽到這個比丘尼在念這個經,他愈聽愈有味道,等她念完的時候他講給她聽。這比丘尼大吃一驚,為什麼?他講得真好,講得她能夠體會,非常佩服,拿著經本向他請教。惠能大師說我不認識字。「不認識字怎麼會經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與什麼有關係?與如來智慧辯才有關係,一開悟,你就得如來智慧辯才。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這一聽,全能說,說得跟釋迦牟尼佛一樣,說得能叫你大徹大悟。可是你大徹大悟,你得具備條件,什麼條件?戒定慧,你要具足這個條件。戒是你守法、守規矩,守法、守規矩的人心清淨,心地清淨平等他就有覺悟,你只要一點,他也大徹大悟,他也明心見性。惠能大師一生幫助別人達到跟他相等的境界,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四十三個人,這在中國歷史上,過去沒有,惠能大師以後也沒有,能幫助這麼多人明心見性。
這是諸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真正的目標,是希望我們恢復如來智慧辯才。如來智慧辯才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你現在有三重障礙,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不能現前。這個障礙去掉,它就現前。我初學佛跟章嘉大師,我跟諸位講了很多,頭一天見面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佛門裡有沒有方法能教我們很快契入?他老人家告訴我,有,「看破、放下」。看破是什麼?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放下什麼?不可得的你統統放下,不要放在心上就對了。把不可得的放在心上你就錯了,你就迷了,你的如來智慧辯才就不能現前。告訴你,不是真的沒有,障礙,去掉障礙它就現前,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放下不吃虧,放下是真成就,你契入諸佛如來的俱樂部,那就是實報莊嚴土,永遠脫離三界六道,不但三界六道脫離了,永遠脫離十法界。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條,「身遍諸處猶如虛空。謂如來為諸眾生處處現身說法,猶如虛空了無形相可得,隨緣應化,自在無礙也」,這是說的如來法身。法身沒有相,隨緣現相。法身在哪裡?法身無處不在,法身無時不在。他能隨一切眾生的感,自然起用,就是應眾生所感而現身,眾生的感不一樣,他現的身相不相同。眾生是有心求佛菩薩,佛菩薩應化沒有心,沒有起心動念,這一點你一定要知道。這是什麼?這是法身起用,也是自性起用。諸位總要記住,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是講自己,不是講別人。所以你看看經文裡面,每一段分兩個大段落,第一段是自分,第二段是勝進,第二段是幫助自己提升。自分是本分的,自性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不是自性不起作用,自性起作用,起無量無邊的作用,這裡面都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自在無礙。如果他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就跟我們一樣,他就墮落變成凡夫,他就不自在,他就有障礙了。所以,不自在、障礙是這麼來的。
這裡面三重障礙,捨一重,你就得少分自在,捨哪一重?不執著,我們自己馬上就曉得。我執著一定要這樣、一定要那樣,很苦,很辛苦、很勞累。我一切都不執著,隨順大家,大家怎麼說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歡歡喜喜,人就像個彌勒佛一樣,不執著!知道什麼?你們執著是六道凡夫,不執著的人超越六道。如果再不分別,那他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他就證得法身,他就成佛了。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不起心不動念,成佛了;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是菩薩,這我們搞清楚。所以,祕訣就是放下。為什麼放不下?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叫看破。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放下就是!你很辛苦,你很勞累,你很操心,這冤枉,你不能怪別人,是你自己放不下。工作呢?工作一絲毫不妨礙,菩薩示現在人間的時候工作,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教學四十九年,真正負責任的好老師,一天都不缺課。一個人找他,教一個人,兩個人找他,教兩個人,從來沒有拒絕過,真正是有求必應。
往生之後,弟子們把他老人家的教誨用文字寫出來流傳給後世,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四十九年所說的很多,經典有限,我們能想像得到,結集經藏是將佛陀所講的大意節錄出來。那些當年追隨佛陀的弟子,用這種方法把自己修學的心得留給後人分享,後人如果是有誠敬的心,像印祖所講的,就能得利益。十分誠敬的心,他就能成佛;八分、九分,他就能成菩薩;六分、七分,他就能成羅漢;有個四分、五分,他就能得人天。印祖所說的話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誠敬之心很薄弱,學佛這麼多年,沒有得到什麼真正的受用,這就是天台大師所講的「名字位中」,沒有提升。名字位中是有名無實,那真的,不是假的。從什麼地方看?從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會發脾氣、還會怨恨人、還有惱怒,還有不順心、不稱意,還有這種現象發生,這都是什麼?這都是名字位中的現象。觀行位中功夫得力,這個現象就沒有了,縱然有,很淡薄。觀行是講功夫得力,得力的人怎麼樣?得力的人他不會墮三途,他修學一切法門雖然沒有什麼大的長進,他來生肯定在人天兩道繼續修行,功夫得力了。功夫得力的人,如果是遇到淨土法門,他決定往生;名字位中不一定,往生沒有把握。功夫得力是自己肯定,深信不疑,決定得生。
念佛,什麼叫功夫得力?像劉素雲居士那樣的,那功夫得力。你看功夫得力,現前的一個好處,她得的是個絕症,沒有用醫療,自己好了,這是什麼?念佛功夫得力,沒有別的。八年前得病,她報告說得很清楚,住院的時候,跟她得同樣的病有好幾個人,而且都比她輕,她是最嚴重,都走了,都不在了。她怎麼好的?她是個老實人,說話別人都相信,醫生也相信,念阿彌陀佛念好的。怎麼念好的?念阿彌陀佛功夫得力。什麼叫得力?心裡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表現在外面,她講了一句話,她對任何人沒有辦法生起怨恨心,想發脾氣的時候生不起來。她說出這句話,我們一聽就明白,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還有怨、恨、惱、怒、煩,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的時候,這個東西沒有了,不會怨人、不會惱害人、不會發脾氣。怨恨惱怒煩都沒有了,這是念佛功夫得力,你心恢復到正常,清涼自在。所以這個光碟我請同學們大量流通,聽她的光碟就是上課,把它當作經典一樣來學習,這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她這個光碟是二00三年錄的,二00三年五月四日。得這樣病的人,一般醫療裡面數據上所說的,能夠活上半年、一年就不錯了,就很難得!所以事隔這麼多年,我看了這個光碟,就請香港那邊的同修打聽一下,她還在不在。香港同修回我的電話說在,這人還在,而且把她的電話告訴我。我在三天前打個電話問候她,聲音響亮,我問她身體怎麼樣?好,很好,一年比一年好。八年,真不容易,現在完全恢復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了。這是個真正標準的念佛人,現身說法做給大家看。我們念佛要像她那個樣子才行,她真放下了,一絲毫掛念都沒有。她這個光碟我聽十幾遍了,還沒到三十遍,超過十遍,我常常看。希望念佛的同學要向她學習,決定得生,堅定信心,堅定願力,真有把握!
所以我們知道,諸佛如來、法身大士為一切眾生處處現身說法,著不著相?不著相。我剛才講了,這些現身說法的人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像六祖、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在人間。釋迦佛是八十歲,三十歲開悟就講經教學,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說的這些經典,字字句句是自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所以字字句句有無盡的義理。「隨緣應化,自在無礙」。
「經云:虛空之性,不可得見;如來亦爾,實不可見」,如來是從性上講的,不是你肉眼能夠見到,「以自在故,令一切見」。他能夠現形讓一切眾生見到,他有沒有自己意思?沒有,眾生見到是有緣的眾生就見到。所以,有緣眾生起心動念見到佛、見到菩薩,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跟法性相應,我們有感,自性它就應。就像江本博士的水結晶一樣,我們有心,善念或者是惡念,它就有反應,現出這個相來給我們看。法身菩薩亦復如是,我們是有念、有分別執著,他沒有念、沒有分別執著,這你一定要懂。有念就有障礙,無念就沒有障礙,所以他能夠隨緣開導一切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怎麼說他就怎麼說,絕對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10:00:5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