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八五卷) 2009/12/8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8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初發心住菩薩,經文第二段「勝進」。請看經文: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主導世間令除惡業。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歎無上法。學佛功德。生諸佛前恆蒙攝受。方便演說寂靜三昧。讚歎遠離生死輪迴。為苦眾生作歸依處。何以故。欲令菩薩於佛法中心轉增廣。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經文到這個地方。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第二」,這是十住,每一住一般都是這兩段,第一段是講「自分」,就是菩薩在這一住裡面他所學到的東西;「勝進」,他本分東西統統具足了,再加修,加修幫助他提升,從初住到二住。到二住,也先講本分,然後再講勝進,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一樣,你一年級具備你一年級的知識,然後再學習,提升到二年級,跟這個意思相同。文也分為三段,先是「總標」,第二段「徵列」,後面一段「徵釋」。『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這是勝進裡面的總標,這個菩薩就是發心住的菩薩,他應該勸學十法。「十」在《華嚴》裡面代表圓滿,我們不能把它看成數字,但是在講解裡面,確實也列出十句,這十句就代表無盡句。
『何者為十』,這句是徵問,下面是列,把這十句一句一句的列出來。「何者為十」?第一個是『勤供養佛』,這一句是總說。第一句是總說,後面九句是別列;換句話說,這九句就是落實「供養佛」。我們應該怎樣供養?供佛、供法、供僧,真正修供養,這段經文就非常重要。「今初,謂欲求勝位」,殊勝位就是成佛。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要圓成佛道,目標確定了,方向確定了,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一定有成就。這個裡面最忌諱的是懷疑,是夾雜、間斷,懷疑、夾雜一定間斷,你的功夫就不得力;如果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下面教我們,「應自勸勵,亦勸他學」,我們怎樣勸自己,你就懂得勸別人,不知道勸自己,你怎麼會勸別人?大乘教裡面常講自他不二,這個道理不能不懂。勸自己,方法不止一個,為什麼?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一個方法不能度一切眾生。在無量的法門裡面,就是方法裡頭,這經上常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我適合哪一個法門?這個很重要!像你去讀書,你上大學了,大學裡面的院系很多,你想學哪一門功課?這個選擇非常重要。你不能把大學裡面所有課程統統讀盡,你要是所有科系讀盡,你活上一百歲也念不完。一個學系四年,學士四年,十個學系就四十年,你一百年才不過學個二十來個學系。這一個大學有一百多個學系,那你得要活上三、四百歲你才能學完,哪有這個道理!所以四年拿到學位是一門,八萬四千法門,一門。
佛法也是如此,一門拿到了,它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你念四年,念一個學系,你只懂得這一門的知識,其他的你都不知道。可是佛法不一樣,佛法一門通了,其他的門不學也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通,一部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佛法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徑,全部都是通到明心見性。我們念佛是不是也有明心見性?有,念佛法門明心見性叫理一心不亂。你看我們念佛的功夫,開始,第一個小成就是功夫成片,再提升就事一心不亂,事一心再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亂。所以要曉得,功夫成片沒有出六道輪迴;事一心不亂是在四聖法界,不在輪迴中;理一心不亂,脫離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就是現在講的初住以上的果位,他們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見性成佛。所以在這一個階層裡面,一切法都通了,沒有一樣不通。這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是佛法你通了,世間所有一切法你全都通了,為什麼?不離自性。一切法全是心現識變的,那個心就是自性。性識是能現、能生、能變,萬法是所生、所現、所變,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會疑惑,真通了!這是屬於自己勉勵自己,方法不一定,你自己想想,在許許多多法門裡面,哪一種法門能幫助你自己成就。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非常感謝李老師,因為年輕時候對學習經教很感興趣,沒有發心講經,總認為講經太難了,講經我做不到。尤其聽到禪宗百丈禪師野狐禪的公案,心裡頭有高度的警覺,錯講一個字有因果,墮五百世野狐身,誰敢發心講經?老一輩的人告訴我們,古時候講經的是什麼人?開悟的。縱然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至少也是小悟、中悟、大悟,悟有很多層次,淺深不同,真有悟處才敢出來講經。現在我們知道了,悟是從哪來的?從斷煩惱來的,現在我們對這些事情很清楚、很明瞭。放下八十八品見惑,你就證須陀洹果,在《華嚴經》裡面你就是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算是小悟,可以出來講小部經,像小乘的《阿含經》可以,你有這個能力去講,不會講錯。你要是發菩提心,學習大乘,你就能夠講大乘經,大乘經淺深廣狹不一樣,大乘經裡面淺的,你沒有障礙。可是我們現在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破,怎麼敢講經?老師提醒我們,如果我們不發心講經,經沒人講了,到這個經沒有人講的時候,佛法就滅了。這不就是我們前面所念到的,「或聞如來廣大佛法」,這個裡面包括法滅,滅法。聽到這個事情,逼著我們不發心不行,沒人發心,所以發心就太可貴了。
發心怎麼個辦法?如何能避免不講錯?老師就勸導我們,他自己是這麼做的,也勸導我們,真的是他自己勸勵自己,也勸導我們這些晚輩,講古人的註解。古人的註解是把經裡面的意思都發明出來,我們不看他的註解,經裡面的奧義我們看不出來,藉著祖師大德這個提示,我們講解就不會出漏子,這是個好辦法。對於古人註解能懂,好,你講;古人註解也看不懂,那不要緊,老師教我們,看不懂的時候,你把它念下去就行了,這段不講,念下去,為什麼?這註子我看不懂。這是好辦法。老師告訴我們,你看看經文裡頭,真的好像有意思,他在註解裡頭沒註出來,含糊籠統就這麼過去了,什麼原因?他也不懂,他不懂不講沒過失。我念沒錯,我講就會講錯,我念怎麼會有錯呢?古人註解裡確實有這個情形。所以老師教我們,孔子講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我們求學、講學的一個態度,我知道的我講,我不知道的,我念,我不講,這就沒有過失。老師把這些情形告訴我們,我們就放心了,可以學。初學,連古人註子也看不懂,怎麼辦?老師不是照古人註子講給我們聽嗎?我們就講老師的話,我們講錯了,老師負責任;老師講錯了,祖師註解負責任,這辦法好。我們從這樣子被老師鼓勵,也就發心出來講經。講經對於勸自己真的產生很大的效果,講經是不是講給別人聽的?不是,講給自己聽的。我講經講了五十一年,一堂課沒有缺的,就是我自己一個人,誰得利益?自己得利益,別人得利益的不多,自己得利益殊勝。所以,自學然後才能勸他,世出世間所有的法都要從自己開始。如果希望從別人開始,那是錯誤的,那做不到,一定要從自己開始,自己發心。
「列中有十,不出悲智,供佛為總,通財及法。」這一段勝進都是講的供佛,勤供養佛,供佛要精勤,不能懈怠,不能懶惰。我們就曉得,發心住的菩薩勤修供佛,提升他到二住。我們想想,我們修行要不是認真供佛,怎麼能提升自己的境界?勤懇的供養佛,這是什麼?盡孝道。諸位想想,能勤懇供佛,你會不會供養父母?當然!佛是師道,對老師都能盡孝,對父母哪有不盡孝的道理!如果說對父母不盡孝,對佛盡孝,佛不接受,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佛在「淨業三福」裡面講得很好,第一個是孝養父母,第二才是奉事師長。人行道有親疏,有一定的順序,順序顛倒,破壞了倫常的大道,那就有問題,不真實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懂。你真正想供佛,孝順父母開始,真供養佛了,佛看到歡喜,你供養佛是真心是誠意。如果不孝順父母,勤勤懇懇供養佛,那是什麼心?求佛保佑。父母不能保佑你,所以父母不要了;佛會保佑你,保佑你升官、保佑你發財,好好供養、賄賂賄賂他,不就是這種心嗎?不是真心,所以佛不會接受的。你是個孝子,你敬佛,佛歡喜,你是真心,你用你孝順父母的心來孝順佛菩薩,他歡喜。這個道理是天經地義,這是正理。
供佛,你看「通財及法」,這當中就是說供佛跟布施內容是一樣的。用供,最極清淨心,真誠清淨心,財供養、法供養、無畏供養,這裡沒有無畏,無畏要併在法裡頭,這三種供養。對一般大眾就沒有像對佛、對父母那種孝順心,就叫布施。菩薩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所以菩薩要通過很長時間他才能成佛,為什麼?他修三種布施,真誠心不夠。到什麼時候他才能成佛?他要能把一切眾生都看作是佛,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他成佛了。這個道理大乘經裡頭講得很多,我們有沒有聽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聽得耳熟,沒做到。沒有做到,你認真學佛,也在真幹,是菩薩;你做到了,你認真在幹,你就成佛了。佛跟菩薩差別就這麼一樁事情,事上講沒有差別,心上講有差別。有分別心、有執著心,那是人天,出不了六道;沒有執著,還有分別,在大乘就是菩薩;到分別也斷了,不起心、不動念,真誠恭敬,平等供養,這就是佛,《華嚴經》上講法身大士。我們今天在此地學他們的事供養,完全從事相上說,我們知道,菩薩跟我們用心不一樣。
下面九句是別,「行下九事,真供養故」,真供養,底下講的這九樁事情,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做到?這九樁事情,第一個就是「樂住生死」,樂是喜歡,喜歡住在生死裡頭。「大悲為首故,智了其空,無所懼故」,解釋得好。你看看六道眾生哪一個不貪生怕死?六道裡面多苦多難,災難很多,怎麼會喜歡住在六道?尤其是三惡道,你看地藏菩薩他做到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長住在地獄,六道裡頭最苦的地方,那些眾生最頑固的地方,最不好度的地方,他去。一般人不願意去,他去,為什麼?他大慈大悲,看到眾生苦,不忍心。要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一定要教他,諸位要曉得,佛法用的手段是教學,有時候也用神通,神通是輔助教學,以教學為主,不是以神通為主。而盡可能不用神通,這是佛菩薩在十法界教化眾生總的原則,神通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非不得已決定不用神通。用什麼?用倫理、用道德、用因果,再往上提升,用科學、用哲學,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佛菩薩曉得,十法界裡面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覺悟就樂了。他覺悟他就不怕生死,為什麼?沒有生死。他生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眾生,不為自己。他自己沒有生死,他的生死是眾生的緣,眾生跟他有緣他就出現,緣要是盡了,他就滅了,他就不現,是這麼個道理。也可以說,眾生有福,佛菩薩就來,眾生沒有福報,佛菩薩就不見了。
佛菩薩來要是大慈大悲,佛菩薩走了不就不慈悲了嗎?佛菩薩走了還是大慈大悲,為什麼?眾生佛緣要是斷掉,佛菩薩住世,眾生批評佛菩薩,不信佛菩薩,說他是迷信,那不就造罪業?這個罪業造了,果報太苦,所以佛菩薩走了,不叫你造罪業,你看還是大慈大悲。他來是大慈大悲,他不來也是大慈大悲,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他知道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該走。全是在眾生心,眾生心裡頭真的想學,這老師好,真要依靠他,老師就多住;對這個老師產生懷疑,信心降溫,老師就走了。在《高僧傳》裡面有個公案,是梁武帝那個時代,寶誌公,寶誌公比永明延壽早,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四川有一位寶香法師,住在那邊,那個地方的人不信佛,居住的地方這些人殺生吃肉,寶香法師是個得道的高僧,不得已就現神通。廟裡面法會的時候,他也邀請很多當地的人參與法會,跟大家一樣吃肉,大家都很開心。吃完之後,他領著大眾到放生池,他把他所吃的東西全吐出來,吐的那些魚,吐出來就到放生池裡面去,看牠就游到池裡面去了。他現了這一招,這些信徒們看到之後佩服,漸漸的被他感化,吃素的人就愈來愈多。有一次他的一些信徒去看寶誌公,從四川來的。寶誌公就問他,問這些信徒:你們那邊的香貴不貴?那些信徒講,我們家鄉的香很賤,很便宜。「要是很賤就該走了」,就說了這麼些話。這些家鄉父老從寶誌公那邊回到四川,寶香禪師就問他們:你們見到寶誌公?見到了。給你們說些什麼話?「他問我們這個地方香貴不貴?」你們怎麼說?「我們說很賤。」他怎麼說?「賤就應該走了」。第二天,寶香禪師就圓寂了。這個意思,圓寂之後我們就明瞭,你們的鄉人對於寶香禪師看他是貴還是賤,沒放眼裡頭,沒放在眼裡就該走了。他這一走,大家覺悟了,所以走也度化了很多眾生。你看他有這樣的能力,寶誌公說你該走了,就走了。你看教化眾生多自在!真的所謂是遊戲人間,都是大慈大悲。
「智了其空」,曉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他沒有恐懼,真的,生死是身,靈性不滅。眾生念著他,他就來了,換個身體來。換什麼樣的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自己想什麼身,自己想什麼身,他還有分別執著;他沒有分別執著,眾生心裡想什麼樣的身,他就現什麼樣的身,就像《普門品》裡面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而且《楞嚴經》上講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就是佛家講的生死自在,沒有生死。所以,他時時刻刻,現多少身?我們可以說無量無邊身,為什麼?他不是在一處,他能在同時,能在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十法界現身,你說他現多少身?在沒有成佛之前,也就是沒有證得初住地位以前,他生死輪迴是在十法界,無量劫來跟十法界的眾生結多少緣?凡是跟他有緣眾生,跟他自然就有感應,無論是起不起心動念都有感應。只要有感他就有應,同時現無量身,可以無量身現在同一個國土,也可以無量身現在無量無邊的法界,初住菩薩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跟果地上沒有兩樣。了生死,了是明瞭,明瞭什麼?明瞭沒有生死。
我們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我們怎樣學佛?至少在佛的經教裡面我們明白了,生死是假的。你信不信?實在說,不信。怎麼說不信?你貪生怕死就是不信。你要是真信,真信,生死就忘掉了,就沒有生死,那是真信。你才曉得信心不是那麼容易的,自己以為信,實際上沒有,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大乘法裡頭沒有生死,真正覺悟之後,縱然你還沒有能夠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你已經能夠學法身菩薩捨己為人。我活在這個世間不為自己,我為一切眾生,我為正法久住,我為一切苦難眾生。我要好好的學,依照經教所講,佛教我做的我就認真做,佛教我不可以做的,我就決定不做,這就是持戒。佛講的這些話,我必須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證驗,我依教奉行,在行的當中,證實他講的字字句句真實不虛。這樣的學習,所謂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怎麼會不開悟?當然開悟。佛教你放下、佛教你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就是此地講的供佛,供養是放下。供財,供法,財有內財、有外財,外財是身外之物,能放得下,內財是自己的身體,身體也能放下。我們在經典裡面見到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因地修行,「割肉餵鷹」,老鷹沒有東西吃,菩薩看到很可憐,把自己身上肉割下來餵老鷹,布施。「捨身餵虎」,看到老虎餓得很可憐,自己從山崖上跳下來,把身體拿去餵老虎。教我們捨己為人,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佛菩薩為一切苦難眾生而現身、捨身,我們學佛,也要為一切苦難眾生忍辱負重,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無所畏懼,這是供養裡頭第一條。
第二條,「住為主導除惡」。你現這個身體,住在這個世間,為什麼?主要的就這麼一樁事情,教導一切世間、一切眾生斷除惡業,就是為這個。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在世,他怎麼做的?這是身教,身行言教,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榜樣太多了,說不盡,我們只舉十善業,這是佛教導一切眾生最低的標準。第一個「不殺生」,不殺生做到什麼程度?絕不惱害一個眾生,惱是令眾生生煩惱,眾生因我生煩惱,我就錯了。反過來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佛所在的地方,不但一切人歡喜,你說他那個磁場多好,所有一切眾生,我們講所有一切動物,都歡喜,不但動物歡喜,花草樹木都歡喜,山河大地都歡喜,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肉眼看不到的,虛空法界不同維次空間的眾生,佛的磁場、佛的氣分,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經上所說的,佛有的我們也都有,我們只是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智慧德能就現前。「不偷盜」,不偷盜做到什麼地步?絕對沒有一念佔眾生便宜的念頭,念頭都沒有,哪有偷盜的行為?只有一個念頭,利益眾生,怎麼可以佔眾生的便宜?佛真做到了。「不淫欲」,淫欲在欲界眾生有正淫、有邪淫。正淫是為什麼?綿延後代。所以古時候夫妻結婚為什麼?為傳宗接代,他不是為別的,這是正行,不是邪行。這個裡頭有禮節的,有規矩的,不能亂來。亂來、過分都叫邪淫,是夫妻,過分了也叫邪淫。我們中國老祖宗講得好,「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如果你違背這個規矩,違背禮數,你就是造萬惡,造萬惡是大不孝,對佛菩薩是大不敬。這個不能不知道,佛都做給我們看。這是身三業做了好榜樣。語業,「不妄語」,都用真誠心,念念都是幫助別人,成就別人。
前面講,勸自己成就了再勸他。真正有這種能力、有這種德行的人,我們遇到了歡喜,歡喜什麼?佛法後繼有人。我遇到了,我一定都會勸他,勸他學一門,一門深入,期限十年,十年專學一門,他在這一門裡面會得三昧,會開悟。如果遇到很好的緣分,那護法,自己要堅守、要堅持。我自己這一生的體會,我別的法門不行,譬如坐禪、參究、誦經、拜佛,這些對我都有困難,很難攝心,心裡會胡思亂想。有一個辦法能攝心,就是講經,我發現這個方法對我很有效。因為講經要準備,初學的時候,我講一個鐘點要準備四十個小時。所以一個星期講兩個鐘點,我可以能應付得了,講四個鐘頭,我就很吃力。開始很辛苦,這是逼著我非去找參考資料不可,還得用心先講幾次,要寫講稿,這是老師教的,初學不能夠不守規矩,要寫講稿。寫完之後,自己要講一遍,找幾個同學來聽;聽了之後要向他請教,有沒有不滿意的地方,請他批評指教,修改講稿。改完之後再講一遍,大家聽了覺得滿意,第三次正式上台。這麼個學法,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是這樣學法的。這個根紮得很穩固,功夫用得深。你真的用功,進步就讓你產生喜悅。第一年要吃這個苦頭,到第二年就輕鬆,上一堂課的時間大概四個小時準備就行了。到第三年,兩個小時就夠了,到第四年、五年,我一天準備可以講一個星期,那就法喜充滿了。所以十年之後,海外許多同修請我去講經,我就很輕鬆,每天他們伴著我去旅遊,晚上回來講經。準備的時間,講兩個小時,一個小時準備就夠了,真的是法喜充滿。
展開經卷,看看祖師大德的這些註解能看得懂,看到非常歡喜,字字句句裡頭有許多意思,無量義我還不行,我能看到很多意思,不是一個。我們在講台上做報告就看聽眾,聽眾的根機,聽眾的程度,以及現前社會的影響,我們需要些什麼,根據這個來講,大家聽了才歡喜,才有受用。經是活的,祖師大德的註解也不得了,為什麼?他們都是開悟的人,都是大徹大悟的人,他們所說的實在講跟佛經沒什麼兩樣。經裡面說得簡單,有很深的含義,他們把我們疏通了,這一疏通,我們就明白了。所以最重要的,我們現在也要學,我們已經入佛門,學佛這麼多年,發心出家為佛弟子,向佛學習,住在這個世間,為別人,不為自己。為別人是樂,不為自己就離苦,為自己很苦,為別人就很快樂,自己無論遇到什麼惡劣的環境還是快樂。我的成就就是用心專,世間的雜事放下了,學佛這五十八年當中,真正做到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你的心才會定下來。如果你為這些東西困擾,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自己惡業都除不掉,你還能幫助別人除去惡業嗎?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得很多,度別人一定先度自己,自己沒度要度別人,佛說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
第三句,『以勝妙法常行教誨』,清涼大師註解裡,「即能導理教之法」。勝是殊勝,妙是微妙,這一句是活的,不是死的,不是指哪一個法門。什麼叫「勝妙法」?對每個人不一樣,就像藥,大夫用藥一樣,藥,每一味藥都是勝妙法,但是要對症,它要不對症,那就不叫勝妙法。對症下藥,藥到病除,這個藥是勝妙法。每個人害的病不一樣,勝妙法就不一樣。我們現前得的是什麼病?太多了,說不盡。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就是嚴重的病,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都是病。用什麼方法?章嘉大師當年教我是總綱領總原則,那是在佛法裡頭永恆不變的,「看破、放下」,這是總說。實際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具體去落實、去做,你就不能不用其他輔助的手段。輔助手段是什麼?持戒、修定,這是看破、放下的輔助手段。諸位要曉得,戒律、持戒是手段,修定還是手段。持戒是為了得定,得定是為了開智慧,開智慧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是目標,為達到這個目標,前面所有都是手段,這個要知道。破迷開悟才真正離苦得樂。為什麼要開悟?開悟真樂,就是為得樂。我們現在不開悟,迷了。
今天宇宙的現象,看到科學家的報導,還有在最近這些年,社會上無論是在中國、在外國,靈媒特別多,我常常遇到。這個東西究竟是好是不好?為什麼古時候沒有?偶爾才發現一個例子,為什麼現在到處都是?這個事情同學們不能不知道。在過去,社會大眾,中國這個地區從小就接受過倫理道德的教育,二千年來,佛教傳到中國,普遍成長在這塊大地。不認識字的、沒有念過書的,對於佛教裡面講的這些做人的道理他都懂,像五戒、十善、六和,都知道,都把它落實到生活當中,得受用。所以人心正、思想正、言行正,那個磁場是正氣,正氣裡面邪氣就不能生存,所以鬼神他就躲避,就離開,他不敢在這個場合裡頭。現在鬼神這麼多是什麼原因?我們把正氣疏忽,我們的邪念起來,我們現在的心邪、念頭邪、言行邪,好了,這一下他們全冒出來,擾亂社會,讓我們身心不安,心浮氣躁。這個要懂。他們傳遞的信息,這信息可靠嗎?《楞嚴經》,《楞嚴經》佛預言的是,將來佛法滅第一部就滅《楞嚴經》。為什麼原因?《楞嚴經》裡面把這個事情講得太清楚,講我們人如果是犯殺盜淫妄,這個世界上的妖魔鬼怪都出來了。妖魔鬼怪要大行其道,先得把《楞嚴經》滅掉,否則的話《楞嚴經》是照妖鏡,首先要把這部經滅掉,他們才能得逞。現在這個現象,我們逐漸看清楚了。
我們怎麼辦法對付這個環境?記住,佛菩薩教我們、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能成功,不受他們影響。無論他怎麼個說法,說善的也好,說不善的也好,沒關係,不放在心上,不理會,什麼事都沒有。我們淨宗同學一定要知道,一部《無量壽經》,一句六字洪名,萬緣放下,你一心專念,決定成就。成就什麼?我們講得很現實,成就你身心健康,你不會被邪魔所動,你是彌陀弟子。《無量壽經》這一部經夠用了,那部經是什麼?是一大藏教的精華,講得夠透徹。裡面有許多寶貴的教誨,對你修身、齊家、事業有很大的幫助,你只要肯照做。所以身心健康,家庭和睦,與一切大眾相處,構建和諧社會,世界大同。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量壽經》上統統都有,用這句佛號淨化自己的身心,用這句佛號開啟自己自性裡面的無量智慧,就成功了。
我在早年,我記得民國六十年,我第一次講《華嚴經》,也講了十幾年。因為那時候大概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國外,每一次回來就連續講,講了一半,《八十》講一半,《四十》也講一半,經太長了。以後看到《無量壽經》,彭際清居士講,彭居士是前清乾隆時候人,他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我看到這個非常歡喜,我《華嚴經》可以不要講了,我專門講《無量壽經》。所以我發心,在那幾年當中把《無量壽經》講了十遍,內容跟《華嚴》一樣,把講《華嚴經》的念頭就斷了。第二次再續講《華嚴》,我常常跟諸位報告,是三個人找我。頭一個就是台南開心法師,我每次回台灣,我都會跟他碰頭,他每次都是勸我講《華嚴》,他說法師,你要不講,這部經以後恐怕沒人講了。非常懇切的啟請。第二位是北京的黃念祖老居士,他請我講這個經,也是認為要是不講,後來恐怕沒有人再繼續,太大了。第三個是韓鍈館長,我們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的,她在往生前兩天,非常懇切的告訴我,希望我把《華嚴經》從頭講一遍,留下一套錄像帶,給後人做參考。她病得已經很重,我就答應她了,總希望她能夠康復,身體能夠復元;沒有想到,兩天之後她就走了。所以這一次開講,是在新加坡開始的。我把這些事情、這個因緣告訴李木源居士,他聽了非常歡喜,就代表,這三個都往生了,他代表這三個人啟請我在新加坡居士林開講,一直到現在。我們也換了好幾個地方,《華嚴經》七處九會,佛也是在許多地方講的,不是在一個地方。這是講經的因緣。
今天我們看看現前大眾的根性,八萬四千法門是通途,都是要斷煩惱才能夠證得果位,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證得小乘初果;向後,要斷八十一品思惑,才能夠證得四果阿羅漢,出離六道輪迴,這個太難了!別說四果,單單講初果,我們這一生有幾個人能做到?這是真話。無論哪一個法門,沒有帶業成就的,斷惑證真;帶業能修成的,只有淨土法門,除了這一門之外,你找不到第二門,這一點不能不知道。在現前的社會,頭一個德行,跟從前人比真是一落千丈。再一個就是文字,古人寫的是淺顯的文言文,不深,可是沒有一點古文的基礎看不懂,這文字障礙,這是非常遺憾。我最近會回澳洲一趟,我去找一找,我記得我在從前,二十多年之前,我蒐集的有十二本民國初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我手上有十二本,小學生的,十一、二歲小孩寫的文章,現在大學中文系畢業出來的,都寫不出來;不但寫不出來,他都念不懂,你就想想那個國文程度。我記得好像還剩兩本,我想拿回來我們影印,印出來同學們做做參考,你看看那個時候小學生的程度。
我說這些,就叫我們要提醒,要契機。所以在今天這個時代,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是印光大師的教誨。特別是印光大師常常掛在口邊上,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的三本書,他老人家一生全心全力在流通、在弘揚,《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他提倡的最多,這是什麼東西?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做人的基礎,學佛的根基,要從這裡紮根。這種教育能夠普及,我們的社會就有救,人都能夠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真正做到,我剛才講的人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真能做到!我們的德行成就了,我們居住這塊土地就是福地,人有福,福人居福地,這塊土地上什麼樣災難都沒有,這不是假的,是真的。全國人修學,全國人有福,全世界人修學,全世界人修福,世界上很多災難自然就沒有了。現在全世界最大的災難,科學家報導的應該是地球的溫度上升,最近國際上又要開會討論這個問題。科學家預測,如果上升四個攝氏度,我們的麻煩就大了,許多的生物要絕種,造成地球上的生態平衡差距就大了,影響人類的生活。頭一個大的問題就是糧食大幅度的減產,將來人吃什麼?地球環境的污染、海水的上升,都是麻煩事情,可是人如果有福,這些災難都沒有了。我們深深相信,一點不懷疑,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相隨心生是我們個人,我們的人事環境,境隨心轉是我們居住的物質環境。只要我們的心地善,心地清淨,身心健康,不會生病,大地健康沒有災難,所以境隨心轉。
非常可惜,科學家沒有接觸到佛法,但是現在逐漸有這個跡象出現了。前天我們報告的是,這是外國著名的一個科學家,講到什麼?講到我們起心動念,心的波動的頻率不一樣。善念頻率高,能帶給身體健康;惡念頻率很低,甚至於影響你身體裡面抵抗力,今天講免疫系統,都會破壞,你就很容易感染病毒。這個科學報告非常好,跟佛經上講的逐漸相應。所以如果全世界人都能斷惡修善,都能改過自新,都能學習聖賢教誨,這個世界上災難就能夠化解。為什麼?境隨心轉。我們想一想,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好?為什麼那麼殊勝?釋迦牟尼佛在《彌陀經》上跟我們講的,那個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就曉得,極樂世界的人不但是善,上善!十善做到圓滿了。十善圓滿是什麼人?在大乘教裡面講,十善圓滿是成佛。菩薩十善還不能說圓滿,為什麼?無始無明沒破。破無明證法身才算是圓滿,西方極樂世界是圓滿的十善。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我們如果沒有十善的底子,念佛就不能往生。所以我們打開《彌陀經》,《彌陀經》裡面看看,每段經文,「善男子善女人」,把標準說出來了。你是不是善?你要不是善,念佛不能往生。善有條件,「淨業三福」頭一條,頭一條做到了就能往生,頭一條是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這些年來把它落實在《弟子規》,前面兩句,孝親、尊師是《弟子規》,慈心不殺是《太上感應篇》,後面是《十善業道》。《弟子規》是儒家的根,《感應篇》是道家的根,《十善業》是佛家的根,儒釋道三個根。我們能把這三個根紮下去,三個根學好,念佛決定得生。這就是我們現前的無比殊勝的妙法,印光大師一生苦口婆心的宣揚,我們在《文鈔》裡面看到。我們跟著印祖這條路去走,決定不會出問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印祖的書要天天念,我們覺得在現前弘法利生有這種必要,把印祖的書選出來,古人也有選,有《印光大師嘉言錄》、《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它裡頭都分門別類的節錄出來。我們想的,像國語日報一樣,發行半月刊,半個月出版一次,或者是十天出版一次,採取國語日報那種方式,把印祖這些教誨做詳細的註解,注音註解,普遍流通。再能配上光碟,「即能導理教之法」,這句我們可以做到,對現前這個社會會有很大的幫助。
再看下面第四句,「示果令欣,即教之所至」,這是經文裡頭一句『歎無上法』,讚歎無上法。「無上法」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無上正等正覺。是哪些人?是佛、是菩薩、是聲聞、是緣覺,這是佛教學佛人所追求的。現在人在學校念書,所求的是要拿到學位,拿到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學士學位。佛法裡面,佛就相當於學校的博士,菩薩相當於碩士,阿羅漢、辟支佛相當於學士,這是佛教學位的名稱。這個諸位要懂,這不是神,是學位的名稱。所以佛經裡面常常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阿羅漢他成就了什麼?他成就了正覺。他怎麼成就的?他確實把宇宙人生的道理搞清楚、明白了,這是他學習的,他跟佛菩薩學習。真正通達明瞭,他把見思煩惱放下,知道這個東西是假的,不是真的。放下見思煩惱,他的覺悟就是正覺。有人也是聽經聞法,才華不輸給阿羅漢,但是他的見思煩惱沒放下,這叫什麼?這不叫正覺;不叫正覺,我們就知道,不叫正覺是邪覺,不能說他不覺,邪覺。他能說不能行,他做不到,說得天花亂墜,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東西要懂,差別就在此地。看破一定要放下,才是真的,放不下,是假的。
菩薩,這是佛門第二個學位的名稱,他得的是什麼?他得的是正等正覺,比正覺高,提升了。等是等於佛,當然他沒有成佛,等於佛,比阿羅漢高,正等正覺,他比阿羅漢放得多。阿羅漢放下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沒放下;菩薩把塵沙煩惱也放下,還剩下一個無明煩惱沒放下,所以他是正等正覺。他再進一步把無明煩惱放下,他就叫無上正等正覺,這就不叫菩薩,稱為佛陀,最高的學位他拿到了。所以諸位要知道,佛法是教育,佛、菩薩、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不要搞錯了。佛門拜的很多菩薩,那是科系不一樣,地藏菩薩,地藏菩薩主修的是什麼?孝親尊師。觀世音菩薩主修的法門是大慈大悲,文殊菩薩修的是般若智慧。普賢菩薩他所主修的是落實,真幹,也就是說他把孝親尊師、慈悲智慧統統都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普賢菩薩。那麼你就知道,每一個菩薩有多少人?不曉得有多少人,太多了!它是個通稱。譬如在學校裡面教語文的教授,教語文教授多少?教數學的教授,我們的菩薩名稱就是這個意思。不要把他當作神來看待,那你全搞錯了,搞迷信了。每個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佛門裡面一個科系,凡是修學這個科系的,稱這個名號,教授這個科系的,也稱這個名號。你學地藏法門,你現在還沒有得果位,你是準地藏菩薩,為什麼?你沒有證得學位;證得學位,你就是真的地藏菩薩,你現在學地藏法門。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不能搞錯。如來的名號是果地上的名號,那是講性德,性德讚歎不盡,無量無邊;菩薩的名號是修德,是你在修學當中,這個過程當中的名稱。全是名號。我們真正懂得這個意思,就不會迷信,他不是一個人,不是說沒有真有其人,真有其人,而且很多,普遍融入在我們生活當中、社會之中。所以這是把修學的果報展示出來,大眾看了就歡喜。
這就是「教之所至」,所至就是目的,佛家教學的目標達到了。這個目標也好像有小學、中學、大學,小學就是十信位,中學、初中就好像十住位,高中好像十行,大學好像是十迴向,十地好像是研究所,這是學校的一個序列。從小學一年級到博士學位,一共是五十二個等級,慢慢的一級一級往上修,最高的等級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念佛是個特別法門,先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什麼?極樂世界是諸佛如來辦的一個佛教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是這麼個意思。到那邊去上學,到那邊一定成佛,那個修學的環境太好了,所有的障礙都沒有,十方諸佛讚歎,十方諸佛介紹。你看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十方佛為釋迦牟尼佛做證明,釋迦講的話句句都真實,大家要相信。首先取得極樂世界,因為它很容易去,到那邊去學習就不難了,這是個果報。所以我們可以說,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成佛。成佛的早晚,看你修學勤惰,你要是勇猛精進,你很快就成就,你要是懈怠懶散,時間長一點,不會退轉,就是你進步得很慢,勇猛精進,進步得很快,是學校。
我們在這一句裡面也可以說,我們把佛陀教育,它是非常廣大,超過我們現在所有大學裡面的科系,包羅萬象,無奇不有。總的來說,不外乎倫理的教育,倫理是講關係。我們中國老祖宗教我們倫理只講五種,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君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說這個關係;朋友就廣泛了,四海之內皆朋友也,全部都包括,只包括到人類。但是佛法裡面講的倫理講得廣大,除了人類之外,所有的動物,所有的植物,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再包括大自然的現象,再包括現在科學講的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統統包括。所以這個倫理講得圓滿,遍法界虛空界都在這個範圍裡頭,講道德、講因果,範圍都是遍法界虛空界;講科學、講哲學,每一門都講到究竟圓滿。這是宇宙的佛教大學,太難得了!代表呢?代表就是這部《華嚴經》,它做為總代表,所有一切經那都是各個科系裡面主修的,《華嚴經》是概論,是總說。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57:3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