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三一卷) 2008/3/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93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大段第二個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薩。
十首偈頌裡面從第三首,三、四、五、六這四首偈講到真觀、真止。教下修行總的來說離不開止觀,宗門是講參究,淨土是講念佛,名稱不一樣,實際上它的原理原則、方法完全相同。用最簡單的話來概括,那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觀是看破,止是放下。在禪裡面,達摩祖師從印度傳過來的禪宗,禪宗所用的方法,就是禪這一個字這個字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靜慮,靜是安靜的靜,慮是思慮的慮,你看看,慮就是觀,看破;靜就是放下,就是止。你想想看,意思它真的是相同。在淨土裡面教我們念佛,念佛是不是止觀、是不是禪?是的,一點都不錯。世尊在《大集經》裡面告訴我們,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個佛怎麼念法?這一句佛號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觀,這是看破。止的是什麼?把妄念打掉,用這句佛號代替一切的妄念。所以妄念放下了,佛號提起了,提起叫觀。通常一般講,就是講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包括淨土在內,修什麼?修禪定,念佛也是修禪定,用這句佛號來修禪定,方法很多。所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很多,方向、目標決定是一致的。看破,了解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放下什麼?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如如佛,你就真的回歸到自性。所以這四首偈非常重要。
講到真止、真觀,我們就把天台跟華嚴本宗他們修行的綱領「止觀」略微介紹一下。這兩天我們講的是天台智者大師所傳的修行方法,「三止三觀」,我們再用最短的時間、最簡單的來介紹天台的三觀。「空觀」是講宇宙的本體,「假觀」是講宇宙的現象,空假是一不是二,這非常重要;「中觀」是講作用,我們怎麼生活?怎麼樣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要行中道,不能偏在空,也不能偏在有。偏空偏有,你們諸位想想,裡面是不是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放下了就是中觀,空有二邊都不執著,為什麼?空有是一不是二,《心經》上說得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什麼叫空?真難懂,如果空是沒有,什麼都沒有,三歲小朋友都懂。佛法講的空不是這個意思,佛法講空是什麼?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是一樁事情。明明這是擺在我們面前有,怎麼是空?相有性空,事有理空,這就真不好懂。
我剛才進來,有個小朋友問我:「現在存不存在?」這個問題問得很深。我說現在有,過去也有,未來也有,這叫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是什麼?這是隨順世間說,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什麼?真的是都沒有,都沒有就不懂了;有跟沒有是一不是二,這就更難懂。所以這個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從現相上講有,從體性上講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維摩經》上有這麼幾句話,我寫在這個地方,這是《維摩經.弟子品》裡面幾句話,「三世之法」,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法,「新新生滅,更不相待也」。這話是什麼意思?一切法離不開三世,它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說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了;說未來,未來還沒有到;說現在,現在就過去了。所以《金剛經》上說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已經過去了;「未來心不可得」,還沒有來;現在?說現在,現在過去了,哪有現在?這是現相,好像是有。好像是有,是新新不住。新新是什麼?是法,法就是森羅萬象,萬法,萬法永遠是新的沒有舊的,剎那生滅。
前面跟諸位說了很多,這個問題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現相的發生,佛問彌勒菩薩說得非常好,我們重複幾遍也沒有關係,為什麼?你還沒有懂,懂了之後就有受用。宇宙、生命、萬物從哪裡來的?這是哲學的問題,也是科學的問題,大問題不是小問題。從哪來的?佛說得好,從「心有所念」發生的,有念,宇宙就生起了,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佛這個地方問得非常好,幾個念?幾個相?相是物質現象;幾個識?識是精神,佛法講心法。相就是色聲香味,這屬於現相;識,見聞覺知這屬於識,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現在講的是什麼?物質、精神,哲學裡面講唯物、唯心。佛告訴我們,心跟物是一不是二,物裡頭有心,心裡頭有物,物不能離開心,離開心,物就沒有了;心也不能離開物,為什麼?心它生現相。這是法相宗講得很透徹的,心是見分,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境界相;它的本體,本體是自證分,自證分叫法性。一切萬法,大乘教裡面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森羅萬象是識在變,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它在變。
所以佛問幾個念?幾個相?幾個識?彌勒菩薩答得好,「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這個時間太短了,舉手彈一個指頭有多少念?「三十二億百千念」。三十二億百千念是多少?用中國的數字來說,三百二十兆,兆是萬億,也就是三百二十萬億,這麼多的念頭,我們沒法子想像。這就是一彈指,一彈指三百二十萬億分之一秒。我們彈指彈得快,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再乘上四,那一秒鐘有多少兆?一秒鐘,三百二十兆乘上四,一千二百八十兆,一秒鐘。彌勒菩薩回答,一秒鐘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彌勒菩薩跟我們講,「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就是現相,每一個念都有現相;「形皆有識」,每個現相都有見聞覺知。這個形,大是宇宙,小是微塵,大小不二。你不要瞧不起這個很小的微塵,甚至於我們肉眼都看不到,現在用科學儀器觀察出來,原子、電子、基本粒子、夸克用肉眼看不到,它裡面有圓滿的見聞覺知,這個不可思議,有圓滿的色聲香味。為什麼?它是法性變現的,所以再小的物質,它也具足圓滿法性的信息,這不可思議。
由此,佛教我們觀,你要修觀,觀就是你要看,你看清楚,它存在的時間這麼短,這個我們要常常能夠想到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它存在的時間,所以簡直不可得。《般若經》上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看這九個字是不是真的?但是我們現在看到一切現相都是有,不知道有就是空,有就是不可得。這個現相是什麼?這個現相是相續相。要知道我們在一秒鐘當中,這個概念我們有,一秒鐘的概念,這個相的生滅多少次?一千二百八十兆次,所以相是假的,相不是真的。那個現相跟體性是一不是二,古大德用金跟器做比喻,把金比喻作自證分,就是法性;把現相比喻作器皿,我們一個金的戒指、金的手鐲、金的項鍊,那是器,那是現相。器從哪裡來?器是金做的。金跟器能不能離開?離不開,器要離開金,這器就沒有了;金要離開器,金也沒有了,金跟器是一不是二。這就說明佛法裡面講的,就是阿賴耶裡面講的四分,自證分、見分、相分它是一體,它不能分的。你怎麼知道?它還有一分叫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智慧,智慧也是本有的,不是外頭來的,所以講四分。四分就是一體,決定不能分家,它是個完整的,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這不是哪個人創造的,所以叫性德,自性本具的性德。你要是真的理解、真的明白了,而且真的受用到了,你就叫做佛菩薩;你要是不懂得,迷在這裡面,你就叫做凡夫。那我們想想,這個世界上幾個人真懂得這個?可以說除佛與法身菩薩之外沒人懂,聽都沒聽說過。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是我們應該要知道的。
這後面還有幾句話說,「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可得,乃至一念不住」,一念不可得。一念不可得,給諸位說,念念不可得,你說是真的還是假的?《金剛經》比喻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跟我們今天講的是一個意思。這是說我們對於「空、有」要認識清楚,有在哪裡?有在空裡;空在哪裡?空在有裡,空有是一不是二,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果然搞明白之後,那個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放下了。我們現在為什麼放不下?沒搞清楚,雖然聽佛這麼說,半信半疑不能接受。這個現象可以理解,為什麼?你迷了真相是無量劫,過去生生世世都迷了,今天一說你就能豁然大悟,那是什麼人?在中國只出現惠能一個人。從前我這三個老師都是這樣講,三個老師都沒見過面,跟我講的是一樣的話。在中國幾千年來只出了一個惠能,沒看到第二個;在印度,我們只看到釋迦牟尼佛,真有這個能力,一聽到馬上就放下,馬上放下就轉凡成聖,他就覺悟了。無量劫來所有一切習氣業障統統沒有了,還有一種習氣沒有放下,無始無明習氣,除這個之外全沒有了,見思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的習氣全都斷盡了,成佛了,這不是假的,這是真的。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通達,不要學,為什麼?心現識變,你見到心,你明白識了,心現識變,你還有哪一樁不知道?那我們的迷,我們迷於空,不知道空,也迷於假,不曉得是假。真正明瞭之後,這才談到第三個,「中觀」,用中,「中即中正,絕二邊對待之謂也」,空假是二邊,對待就是對立,中是什麼?沒有二邊就是中,也就是沒有對立。
我們常常講,這是九一一之後,第一次我接受昆士蘭大學的邀請,給他們和平學院的教授舉行一個座談會,討論怎麼樣化解衝突。我提出一個概念,這是他們沒想到的,化解衝突從哪裡開始?要從自己內心深處把對人的對立化解、對事的對立化解、對萬物的對立化解,要從這裡做起。我們自己本身沒有衝突,身心沒有衝突,才可以做化解外面衝突的工作,才能做得有效!自己內心對於一切人事物的衝突沒有化解,你怎麼能夠調停衝突?這是這些專家學者們從來沒想到的。你看佛法這個化解,真解決問題,問題不在外面,問題在自己。這就是說,肯定宇宙之間沒有對立,沒有對立就和諧了,矛盾、衝突自然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大乘教裡面看到,極樂世界沒聽說有衝突,華藏世界沒有看到衝突,什麼原因?他們那邊人具足空假中三觀,所以他們的世界只有和諧沒有對立,只有和睦相處沒有衝突,這是真理。
這裡教我們,「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之為中」。觀一念之心是什麼?是能生能變。能生能變在哪裡?能生能變就在所生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所生所變的是什麼?隨拈一法。你看看禪宗的語錄,《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則公案,祖師測驗學人有沒有開悟,問他「會麼?」會,「在哪裡?」隨拈一物。為什麼?法法皆如,法法皆是。不拈一物,舉個手指也行,真的沒錯,為什麼?這是相,這是有,空在哪?空就在裡頭,這就是空。一般人不懂,老和尚懂,老和尚點點頭,點點頭你及格了,給你作證明沒錯,你確實見性。見性的人肯定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他不放下他做不到。章嘉大師告訴我不用止觀這名詞,用看破放下,那更好懂,看破是觀,放下就是止。
所以心,你要曉得,心什麼都沒有,佛法用圓來表法,法輪,法輪常轉,用一個MARK,圓。這個意思很深,圓,在幾何裡面,圓有沒有圓心?有,圓心在哪裡?圓心是個抽象的概念,它決定有,為什麼找不到?它不是一根線,它不是一個點,你用個點點一點在裡面,在放大鏡裡面看,它是面積,它就不是點。所以點是抽象的概念,你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非空非有,圓能表這個意思。再明顯的,明顯的是,心是空的,圓周是有的。圓周是依圓心畫出來的,沒有圓心哪來的圓周?圓周是現相,是有,圓心是空,你看空有是一不是二。圓周離不開圓心,圓心也離不開圓周,沒有圓周,它那個心就沒有了。佛用這個東西,用這個圖形來表法。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懂得養生,我們的身是物質,這身體,這個東西有形相;心在哪裡?心在這個形相裡頭。心是什麼?見聞覺知,這個東西是心。可是我們的心很糟糕,心是動,見聞覺知它動,這個動就叫妄心。真心怎麼樣?真心不動,見聞覺知有沒有失掉?沒有。這個情形像水一樣,你看這小池塘的水,水不動的時候,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四周圍的風景它照得清清楚楚,這我們見過的。照得清清楚楚,這就是見聞覺知起作用了。如果這個水動了,起了風,它水上有浪了,動了,能不能照?也能照,照得怎麼樣?支離破碎,這個畫面不完整。我們現在的心就是動,照外面的時候,把外面景觀全部都破壞了,所以就產生很多錯誤的見解,不是真智慧。錯誤的見解,我們就會做出錯誤的事出來,那就感受錯誤的果報。
錯誤的果報是什麼?六道三途是錯誤的果報。這從哪裡來的?是從你那個心動了。六道裡頭愈往下,心動得愈大,好像這個水波浪愈大;天道往上面去,波浪愈小,總是有波浪;沒有波浪,六道就沒有了。所以六道從哪來?心在動。佛這個圖案給我們顯示,養心要不動,心裡不能有東西,心裡沒有東西,心裡有東西很糟糕!但是身怎麼樣?身是圓周,那一定要動。所以身要運動,要動,心可不能動。佛教我們怎樣養生?身動心不動,拜佛!拜佛的時候,心裡一念不生,心清淨,身在運動。中國佛教除這個拜佛之外,世間法也懂這個道理。譬如中國的太極拳,打拳,心是定的,身是動的,這是養生之道。真能懂得這個道理養生,百病不生,健康長壽。現在人真顛倒了,現在是什麼?心動身不動,全顛倒了,不該動的他動,該動的他不動,所以他的健康喪失掉了。不是他沒有,他有,跟佛一樣金剛不壞身,是現在人不懂得養生之道,完全搞錯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明瞭。
心不動,還能辦事,還能解決問題嗎?能,心不動是智慧解決問題;心動是情識在解決問題,這一動就變成識了。情識解決問題會產生很多流弊,為什麼?他是迷,他不是覺,智慧解決問題決定沒有後遺症。所以佛菩薩是智慧解決問題,我們凡夫是情識解決問題,感情、常識。感情本身就是問題,煩惱!知識是什麼?知識是所知障,全是煩惱習氣,沒有真智慧。真智慧從定中來的,不是讀很多書就有智慧,那你錯了,讀很多書是常識豐富,我們今天講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跟讀不讀書沒有關係,這個話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說的。惠能大師的示現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有智慧,世出世間無論什麼問題,你向他請教,他都給你解答,決定沒有錯誤,這是智慧解決問題。釋迦牟尼佛雖然學了十二年,十九歲出去參學到三十歲,十二年學了不少,最後怎麼樣?最後在菩提樹下統統放下,這大徹大悟。他如果十二年所學的不肯放下,全變成所知障,那就是什麼?全是知識,不開智慧;放下,智慧開了。由此可知,真智慧現前與學跟不學沒關係,與什麼有關係?與看破放下有關係。看破裡頭最重要的,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因果一如,這個高,它真管用。
人生在世最難得的、最可貴的,要在這一生當中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那就沒有白來了。真正明白之後他用上了,用在哪裡?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工作裡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那叫什麼?那叫聖人,那叫菩薩,在佛門裡叫菩薩,在我們世間法叫聖人,孔子是聖人,孟子是聖人。孔孟所修的,就是現在大家看到四書裡的《大學》、《中庸》,《大學》是方法,《中庸》是理論。我們講中觀,《大學》是什麼?用中,它的原理原則跟佛法講的是很相似,幾乎沒有兩樣,從哪裡開始?從把煩惱放下開始。你看《大學》在方法裡面,頭一個就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下手處叫格物。物是什麼?物是欲望,物欲,那是煩惱。欲望愈多,煩惱愈多。所以做學問要清心寡欲,欲望少了心就清淨,欲望太多心不清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示現,過最簡單的生活,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什麼都沒有,所以他什麼煩惱都沒有,把欲望降到最低的限度,他得自在!實在講,他早就入不二法門,根本就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可以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他沒有執著,榮華富貴跟他這個三衣一缽不二,他為什麼不選擇榮華富貴,去選擇托缽?沒有別的意思,真正的意思就是用這種示現勸別人要放下,放下你才真正得到究竟圓滿。
好像經典裡頭有這麼一段故事,我記得不太清楚,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佛不是講諸佛的報土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實報莊嚴土,毘盧遮那佛有實報莊嚴土。有人問:世尊,你的實報莊嚴土在哪裡?佛當時真的示現,他盤腿坐在那裡,他把腿放下來,放下一條腿,把腳指按在地上,整個這個環境變了,金色的世界,樹木花草都是七寶,使人家看到非常驚訝,佛示現的這是他的實報土,給你看一看。那我們想,這可不可能?可能,太可能了,為什麼?境隨心轉。這理論上講得通,確實能示現給你看。由此可知,佛當年在世一切示現,是為了幫助這個世間眾生覺悟,幫助他回頭,為什麼?看到這些眾生迷戀在物欲裡,迷得太深,回不了頭來,所以他做個榜樣給你看。你要是像他這樣子,你的實報土也現前。
這個地方講的是觀一念之心。這句話非常非常的深,我們怎麼觀法?我們怎麼曉得什麼叫一念之心?不是彌勒菩薩這樣詳細的說明,我們完全不知道。一念之心就是自性,具足萬法,能生萬法,體不可得,相也不可得,體是真空,相是幻有。所以這真相,真相只能夠說是非空非假,即空即假。非空非假是說能現能變,即空即假是講所現所變。這裡頭真正的意思就是說,現相有,你得不到,真正的意思是叫你在這裡頭不要起心、不要動念、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好,完全對了。你可以欣賞,你不可能擁有,如果說我想得到、擁有,錯了,那你的煩惱就現前,你就被這個現相欺騙了。我們看電影,知道電影是假的,真的是即空即假,非空非假,我們看電影。可是怎麼樣?你看的人還是動感情,還是被它欺騙,知道它是假的也被它欺騙,它對你產生影響。佛菩薩來看,不產生影響,為什麼?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叫智慧;不起心不動念,那叫禪定。用在哪裡?就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佛那個時候採取的方式,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一切飯菜在佛的面前統統產生變化,變化什麼?變化真的味,為什麼?境隨心轉。我們做不到,我們是什麼?我們是心被境轉,這個東西好吃多吃幾口,不好吃的就不想吃了、就拒絕不吃了,我們是被境界轉。佛不是的,佛是所有境界隨自己的心轉,好的很好,不好的都變成很好,他有這種能力。這是真的,心轉境界是真的,心被境界轉是假的,完全錯了,你怎麼被人家轉了?所以教下這三止和三觀作用大!你這才真叫學佛。你不懂這個道理,你去讀經聽講有什麼用?那是佛學,學的是佛教的一些皮毛,學的是一些常識,真正受用你得不到。
「由觀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以三觀當處皆能絕待故也」,這個絕待就是沒有對立。空、假、中三個對不對立?不對立。空在哪裡?空在假裡頭,空在中裡頭;中在哪裡?中在假裡頭,中在空裡,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是真正的佛法。佛法跟你說的永遠是圓融,永遠是一體的,給你說三方面,你才能夠理解,你才知道它怎麼回事情。大,叫你看整個宇宙,小,叫你看一微塵,無論是人是事是物,沒有一個例外,你才真正能看到它的事實真相。大乘法裡面叫「諸法實相」,諸法是萬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真實相。
我們如何能真正懂得性空相假?性相不二就是中,知道一切法是自性變現出來,就好像在作夢一樣。所以佛經裡面用夢做比喻是用得最多,為什麼?大家都有這個經驗。你夢中作夢的時候,你的意識模糊,不知道是作夢,你夢裡面有山河大地,有居住的房屋;夢中有很多人與事,很複雜!夢裡面有喜怒哀樂,有快樂也有苦難,醒過來之後有沒有認真去想一想,在夢裡面這事從哪來?夢裡面這些人物從哪來?夢裡面的山河大地從哪來?夢中的虛空法界從哪來?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全是意識變現出來的,這話講得沒錯。我們學佛,夢中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自性彌陀;見到釋迦牟尼佛,自性釋迦,絕對不是外面的,是我們自己意識心變現出來的。夢中的世界也是如此,夢到極樂世界,唯心淨土;夢到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界,唯心娑婆。整個夢境,心外沒有夢境,夢境外,整個心就變成夢中境界,這不就是阿賴耶的自證分完全變成現相了嗎?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在哪裡?性在相裡頭,相在哪裡?相在性中,是一不是二,然後你才真正體會到整個宇宙原來是自己,是一體。你要是能從這個地方省悟過來,恭喜你,為什麼?這叫你證得法身。法身是什麼?一切法是自己。證得法身之後,你自性裡面的智慧現前,慈悲現前,所以慈悲是性德。宇宙之間所有一切萬事萬物你會尊重,你會敬愛,為什麼?一體。就像我們一個人愛惜身上每個細胞、每根汗毛,你都會愛護它,你都不會傷害它,你曉得整個宇宙是一體。
佛在大乘教裡面講,「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就是愛心,同體是原來我們是一體。山河大地是我心變現的,所有一切人物也是我自性變現的。這個愛,這種慈悲,無緣就是沒有條件,同體還有什麼條件?左手這裡癢了,右手去給它搔搔癢,還談條件嗎?為什麼不談?同體,誰明白?佛菩薩明白了,阿羅漢明白了一半,不徹底,算是不錯了,算是個明白人,菩薩才真正明白,究竟徹底的明瞭叫做佛。那我們要問,這個宇宙當中到底是明白的人多,還是糊塗的人多?給諸位說,明白的人多,糊塗的人不多。宇宙太大,我們這個地球上糊塗的人多,你要到華藏世界,都是明白的人,沒有一個糊塗,個個都明白,到極樂世界也是個個都明白。所以要曉得,我們這個小地球就像小村莊一樣,非常閉塞,對外面的事情知道得太少,我們不可以坐井觀天,宇宙太大。
這裡教我們觀法,「由觀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中在哪裡?中在空裡頭,中在假裡。「以三觀當處皆能絕待故」,說一就是三,說三就是一,說空也行,說假也行,說中也行;說空是體,說假是相,說中是用。「蓋言空則空外無法」,假跟中都在空裡頭;「言假則假外無法」,空跟中都在假裡;「言中則中外無法」,空假都是中;「三皆絕待,即為圓中,是名中觀」。我們能這樣學習,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在穿衣吃飯,在待人接物,常常能作如是觀,這是真修行,這是真佛弟子,真正在修行。這天台家講的,在中國教下非常普遍,但是在近代天台家沒落了,沒有人信佛。
我們在此地學的是《華嚴》,也講講華嚴家教我們怎麼修行,華嚴也有三觀,「法界三觀」。這是出自華嚴法界觀,「法界三觀者」,先介紹一下,「乃帝心尊者依華嚴經而立也」。帝心是杜順和尚,他是國師,是華嚴宗的初祖。我們現在讀的《華嚴經》是清涼大師的《疏鈔》,清涼是第四代,這是第一代,杜順和尚是第一代。他教我們修行方法是依《華嚴經》而建立的。「法界即所觀之境,三觀即能觀之觀」。這是把法界觀,法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但是它比宇宙的範圍大,清楚,因為它包括一真法界,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他講得很清楚。「此三種觀,雖自下升上,漸次深廣,然修之者,但一道豎窮,展轉圓妙,非初觀外別有二三」。這也就是先告訴我們,這個三觀是圓融的,但是給你講的時候是有次第的。次第也從真空觀開始,這個真空觀是觀本體,本體確實無論哪個宗派說法都相同,體是空的,體不可得。空不是無,它有,為什麼說空?我們六根接觸不到,你眼看不見、耳也聽不到,你也聞不到,你也摸不到,你也想不到,你去用想的,想也想不到,所以叫做空。它能現,它能變,這真空觀。
我們看第一個,「真空觀,謂非虛妄念慮曰真,非形礙色相曰空」,這把真、空兩個字的定義說出來了。由此可知,念頭,顧慮、憂慮,慮是念頭,只要有念頭都是假的。什麼叫真?不是虛妄的念慮,有念即妄,無念即真,真心裡頭沒有念。念頭一起就迷了,所以念叫妄念。你看那個名詞就用得很好,念頭是妄,不是真的,真心沒有念頭。宗教裡頭,宗是禪宗,教是教下,宗門教下有說「真心離念」,沒有念頭的時候是真心,有念頭的時候是妄心。那我們念頭沒有,什麼念頭也沒有,是不是真心?不是的,為什麼?你還是有念頭,有什麼念頭?「我沒有念頭」,沒有念頭還有個念頭,這還是妄心;連「沒有念頭」的那個念也沒有,真心才現前。有個我沒有念頭了,沒有念頭是墮在無明裡頭,是沒有念頭,但是什麼都不知道。如果是真的沒有念頭,什麼都知道,那個心像鏡子一樣,照見,大而宇宙,小而微塵,沒有一樣不明瞭,透視,那叫真沒有念,這境界就現前了。
所以有念是妄念,妄把真障礙住,你的明瞭,明沒有,瞭也沒有,明是大光明沒有黑暗,瞭是樣樣清楚,沒有一樣不清楚。所以佛他要學?他不要學,你問他什麼他都給你講,他清楚,什麼障礙都沒有,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你的本能,佛說了,每個人都是這樣,一切眾生都是這樣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你有妄念,妄念就生起分別,分別就生起執著。這個雖然是有次第的,那個速度太快了,也可以說這三種東西,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念頭才起,分別就起來,分別才起,執著就起了;也可以說是,一念它就圓滿具足。一念,我們知道,這一念裡頭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生滅,這些生滅的是念念成形,形形有識,這叫不可思議的境界,你沒辦法想像,太微細了。所以你能夠離開妄念才叫真,這真就太難了。這真是從真心上說的,能現能變上講的。
下面言空,非形礙色相曰空。形是物質,有形狀的,有大小、有方圓、有長短、有形相,有形相它就有障礙,色相色法它有障礙。不是形礙色相,這叫空。這些形礙色相到底有沒有?沒有,它是幻色,它不是真的。形相,形相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所以「夢幻泡影」。我們現在把這形相看作是真的,那是什麼?是你的分別執著以為它是真的,其實它不是真的,這是什麼?我們看錯了。如果曉得所有一切形相都不是真的,你就不會執著它,你不執著它,見思煩惱就沒有了;你不分別它,塵沙煩惱就沒有了。所以佛教我們凡夫從哪裡下手?放下,放下愈多、放下愈徹底,愈自在,為什麼?跟你的自性愈來愈相近。《三字經》上的話很有味道,「性相近,習相遠」,放下了跟性就相近,你不肯放下,那你跟自性愈來愈遠。我們為什麼不肯放下?就是以為這是真的,以為這個確實是我所擁有的,我所得到的,這錯了。頭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身見,認為身是我,不知道身是個幻相,身是假的。所以佛法的入門,大乘佛法入門從哪裡入門?你三觀功夫得力,知道身不是我。
《金剛經》上說「無我相」,我是假的,人也是假的,森羅萬象也不是真的,然後告訴你時間、空間也是假的。你看,「無我相」,我是假的,知道了,不執著;「無人相」,我是假的,人跟我一樣也都是假的;「無眾生相」,眾生是森羅萬象,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那就是屬於眾生;「壽者相」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全沒有,這就入門了。誰能證得?須陀洹就證得了。這可不是小乘須陀洹,小乘須陀洹沒這個能力,大乘,不是小乘,四相空了入大乘之門。大乘之門是什麼?叫不二法門,性相不二,理事不二,因果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真妄不二,不二可多!你才真正悟入整個宇宙是一心,是一體,不能分割,不能獨立,它是一體,你才真正入了法界。《華嚴》末後一品叫「入法界品」,那入法界是誰?我們現在學的這一品經十住品,初住菩薩入法界了。所以《金剛經》講的須陀洹可不是小乘,那是大乘,小乘到不了這個境界。四相空了,再向上提升,四見空了,「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四見空是什麼?四見空了是起心動念沒有了,真清淨,這才真正是到了真空觀。
它下面說,「故簡情妄以顯真性」。簡是揀別,把情妄,情是煩惱障,妄是所知障,把這兩種障礙都把它剔掉,也就是把它放下,真性就現前。所以你帶著有情,就是你帶著有煩惱,七情五欲,這情是什麼?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人叫七情;妄是外面的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能把這個放下,真性現前。真性在哪裡?真妄不二,就在其中,只要你見到真性,煩惱就變成智慧,你那個七情五欲就變成智慧。所以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你才真正得到解脫,真正得大自在。
我們用科學家一句話說,宇宙之間科學家肯定相信有許多不同維次的空間,但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能突破。佛法用禪定,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空間維次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空間維次從哪裡來?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就是它造成障礙,障礙了自性。佛教給我們,我們慢慢放,沒有能力一下放掉,一下放掉怎麼樣?上上根人,那不是普通人,我們慢慢來,先從最粗(粗細的粗),最粗的煩惱開始放。最粗的是什麼?執著。分別比這個執著微細,起心動念更微細,盡可能的不要執著。佛、祖常常勸導我們初學,可以不執著的就不要執著,這是教給我們什麼?就是執著也要慢慢放。先要放的是什麼?可以不執著,真正要執著的還是要執著,為什麼?凡夫!可以不分別的盡量不要分別,也就是古人所謂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到最後怎麼樣?「少一事不如無事」。這個無事是什麼?無事是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事情來了怎麼樣?事情來是智慧解決,不是煩惱,與煩惱不相干。智慧解決是根本一絲毫妨礙都沒有,為什麼?你沒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譬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給人講經說法,實在說,釋迦當年在世開口就是講經,你把它記錄下來就是經典。對一個人他也說,對兩個人他也說,對幾千幾萬人也說,他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所以他沒有疲勞,沒有厭倦。我們為什麼會疲勞?我們講經講了幾個鐘點,累了,境隨心轉,我們身就會累。他根本沒有個累的念頭,沒有起心動念,說而無說,一天說十幾個鐘點,一點不累,沒說,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說跟不說是二不是一,說不是不說,不說不是說,我們是對待,他沒有對待,所以他永遠不會疲勞,永遠不會厭倦。這是什麼力量?這是性德自然流露。
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體質是什麼?都是金剛不壞身,相好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是什麼?這是我們世間人說的;佛在經上給我們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什麼?這是你自性本來的樣子就是這樣,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告訴我們,人人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就是佛佛道同,佛佛智慧同,佛佛相好同。我們在前面念過好幾次,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我們已經念過好幾次了。為什麼看到他們有受用,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受用,變成這樣?佛說得很清楚,「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句話把我們的毛病說破了。我們由於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道理在此地。
我們今天很幸運得人身、聞佛法,遇到大乘,遇到《華嚴》,遇到淨土,不可思議!這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真的像彭際清所說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我們遇到了。遇到怎麼樣?遇到要真幹才行,自己真幹,自己才能契入;自己能契入,才能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幫助有緣人。什麼叫有緣人?你也得人身,你也聞佛法,這算是第一個緣由;第二個緣,你能不能信,你能不能理解,能信能解,這第二個緣由;還有第三個緣,第三個緣真幹,確實把我們的觀念改正過來。這個觀念是什麼?該放下的要放下,該提起的要提起。我們希望在這一生成就,成就的方法是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那我們該提起的是什麼?阿彌陀佛,信願持名,這是我們該提起的,是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沒有比這更大。任何事業都不能妨礙我們這個大事情,不妨礙可以做,妨礙就不做,該放下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所以印祖給我們指導的,那都是不思議的法門,告訴我們志同道合二十個人蓋一個小茅蓬真修。現在在這個時代真修,從前是真念佛就行,現在還要研究經教,每天能有四個小時研究經教,能有十個小時念佛,決定成就。為什麼叫你蓋小茅蓬?容易放下,你不會留戀,你要蓋個寺廟蓋得很豪華,像宮殿一樣,人會留戀,「這地方很好,捨不得到極樂世界去!」所以叫你蓋小茅蓬,生活很簡單、很清苦,對這個世間留戀的念頭沒有了。多長的時間能成就?那我們知道,在古往今來一般真正這樣幹的人,大概三、五年就成就了,二十個人,二十個人統統往生,還得了,太殊勝了。在中國給我們做第一個榜樣的,慧遠大師,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在江西廬山他建了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志同道合的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我們後人認為他是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到西方極樂去作佛去了。一定要曉得,其他的都不是大事,都是小事,都是什麼?輪迴之事。我們真的能幹,給學佛的同修們做個好樣子,叫自行化他。我們自己沒有真做,不能給別人做榜樣;換句話說,別人得不到利益,充其量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佛法種子而已,這一生不行。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要真正做一個好榜樣。
這個世間災難多,我們現在為什麼會有災難,我們很清楚、很明瞭,為什麼?境隨心轉。住在地球上的現代人,人心不善,所以業力感召這麼多災難來,這才是災難第一個因素。這科學家沒辦法探測到,我們很清楚。災難能不能化解?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人心轉惡向善,災難就沒有了,這些例子太多!所以消災免難從哪裡消?從轉變自己的心行上去消掉,所有一切災難都是我們錯誤的觀念、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做法所造成的。什麼是錯、什麼是不錯?標準是經典。經典念沒用,經典要行,信解行證。念,信不信?半信半疑,那念總比不念好就是了,轉不了業。轉業怎麼樣?要信、要解、要行,你就轉了,轉過來時候,那就是證了,所以要真幹。從哪裡幹起?這很多同學關心,一定要從《弟子規》、從《感應篇》、從《十善業道》,要從這裡幹起。三止三觀是給我們講總的原則、總的綱領,這非常重要,為什麼?你不明瞭,你學《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不圓滿,你做得不徹底,你做的是形相,跟心性連不起來。如果你有三止三觀,你跟心性完全連起來了,那怎麼樣?《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原來全是性德圓滿的流露。那怎麼會一樣?不但能轉自己的業,轉眾生的業,那個力量就大了,所以經教不能不學。
再下面講的,「故簡情妄以顯真性」,你只要把這個煩惱,煩惱障,妄是所知障,也就是情就是執著,妄就是分別,你把這兩種放下,真性就透出來了。「使見色非實色」,色是什麼?物質,你看到這個物質世界不是真的,你曉得它是虛妄、虛幻,相似相續的抽象概念,它不是真的,「舉體全是真空」,真空在哪裡?色相就是真空,離了色相找不到真空。「令見空非斷空」,不是說把這色相去掉叫空,不是的,就在色相上看到真空。看到什麼?看到相續相,確實它不是真的,它是相續相。「舉體全是真性」,它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就是法性,就是佛性。「如是則能廓情塵,而空色無礙」,這個廓是放大,情是情識,塵是微塵。情是什麼?情是智慧,真實智慧;塵是什麼?塵是法性,空色無礙。「泯智解」,智是什麼?知識,解是說你對它的了解,這都不要了,為什麼?你的智解都是錯誤的,都不是正確的,你也能把它放下。「而心境俱融」,這個時候你的心跟法界融成一體,跟虛空融成一體,你得大自在!什麼是身?整個宇宙是身,什麼是心?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心,真空,這是華嚴境界。你真正體會到了,真正認識到了,真正得受用。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这是多元文化讲堂整理发布(2017-05-27 09:15:33)
评论